这里先说演讲风格,再说文学修养,最后才轮到我特别看重的精神磨砺。
晚清以降,时运转移,对于读书人来说,不只所学不同,连讲学的方式也都迥异。读读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各自的讲课稿,很容易领会其中奥秘。1891—1897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弟子们认真笔记,留下了日后流传甚广的《万木草堂口说》。引一段谈论“学术源流”的话,以见一斑:“地球之生约四万年,分三古,曰荒古,曰远古,曰近古。大象是洪水以前物。各国皆言洪水,洪水后方有今日世界。《汉书》诸西国皆在今昆仑山,不止葱岭也。佛之阿弥,即昆仑。古之瀚海,即今戈壁。波斯、印度、希腊及中国,约分四教。地球之聪明大略相仿,印度开国最古,各国政教多从印度出。……孔、墨弟子各以其学教天下。孔子时创教者甚多……庄子内外学俱有,而内学多,聪明太高,不肯下手耳。……老子阴狠到极,外似仁柔,如猫之捕鼠耳。……游侠亦墨学,宋牼、许行亦墨氏别派。道家神仙家《汉书·艺文志》已分两派,今世所谓道家,不出于老子。”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92—9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万木草堂学生梁启超,也以擅长演讲著称,可翻阅其1923—1925年在清华、南开等校讲学时所编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著述风格与乃师大相径庭。不只是具体观点或学术思路的差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大学教授讲课,大都圈定范围,理清思路,起承转合,娓娓道来,而不太可能像康有为那样“天女散花”了。
传统书院注重自修,为师的点到即可,学生们自会回去仔细琢磨;现代大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必须对象明确,思路清晰,所授知识方能被迅速掌握。像俞平伯在北大讲“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张中行回忆俞平伯在老北大课堂上品鉴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真好,真好!至于究竟应该怎么讲,说不清楚。”张中行称,这样的讲授,让他悟到诗境只能心心相印,不该“用冗长而不关痛痒的话赏析”。参见张中行《俞平伯》,《负暄续话》34页。,或者像唐兰在西南联大开“词选”课汪曾祺这样描述唐兰讲《词选》:“他讲词的方法是:不讲。有时只是用无锡腔调念(实是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PASS了。”参见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编《精神的魅力》79—80页。,只能作为文人逸事流传,而无法推广开来。作为教科书的“文学史”,其实是与“课堂讲授”这一现代大学的教育手段密切相关的。你很容易想象得到,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可以在课堂上讲的,而钱锺书的《谈艺录》则未必。有了“讲义”,学生对所讲内容大致心里有数;即便课堂上教师“跑野马”,也都能欣然接纳。而在所有课程中,“中国现代文学”因没有语言障碍,且切近今人生活经验,最容易上天入地,借题发挥。
大学课堂上,到底该如何传授立场鲜明、准确无误且系统化的知识,在教育主管部门看来,是个大问题。十多年前,为了平衡教授的学术独立愿望与政府的思想控制需求,北大校方提出“研究无禁区,课堂有纪律”。但如何掌握,存乎一心。只要你走进研究型大学的课堂,你马上就明白,这个“纪律”根本无法落实。大学教授凭什么讲课?当然不会亦步亦趋,按“教学大纲”的节拍起舞。大学课堂固然不是百无禁忌,可确实有很多腾挪趋避的空间。
过去谈学科建设,对学术背后的政治权力注意不够;现在则反过来,受福柯影响,满眼看过去,“知识”全都变成了“权力”。这同样也是一种遮蔽。在所有的学科中,很难找到像“中国现代文学”这样,跟意识形态建构如此紧密相连的。可即便如此,这个学科的建立与拓展,也并非只是从属于政治,仍有其学理上的依据。举个有趣的例子,作为文本的“中国现代文学”,没有什么阅读障碍,不可能像讲《诗经》、《楚辞》那样考据训诂,这本来是一个缺陷(教师很难显示“学问”),后来竟成了推动学术发展的动力——迫使讲授者必须在文本的深入解读或驰骋想象上下工夫。而这,恰好与现代中国大学课堂的倾向于演讲“趣味相投”。这就很容易理解,今日中国各个大学的课堂上,为什么多有特别擅长讲课(严格说是“演讲”)的“现代文学”教授。
早年的“新文学”或“现代文学”课程,包含文学鉴赏及写作训练的因素。除了众所周知的1929年起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1930年代的武汉大学,也有沈从文、苏雪林相继开设“新文学研究”课程参见沈卫威《新文学进课堂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确立》,《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7期。。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将新文学课程的讲授与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参见姚丹《西南联大历史语境中的文学活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95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的讲授,方才转为以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体系化”表述为主,而不太关注学生的阅读与体味。如此变化,利弊兼有,值得认真剖析。
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有一句广泛流传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参见《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杨晦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中黄修己、谭家健、陈铁民等文,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2002年2月23日《文汇报》。此说其实渊源有自。1940年代中期,《国文月刊》曾约请诸多名教授,就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目标及课程设计展开讨论。同样赞同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王了一(王力)和李广田,都主张“中文系并不以造就作家为目的”,理由是大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养成”趣味,但不能用灌输的办法去“造成”作家参见王了一《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李广田《文学与文化——论新文学和大学中文系》,二文同刊《国文月刊》43、44合期,1946年6月。。
李、王、杨等诸位先贤的说法虽不无道理,但过分贬抑中文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创作才能,在我看来,并不十分恰当。时至今日,在中文系的众多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与写作能力,起关键作用的,还属广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周氏兄弟以及茅盾、老舍、沈从文、张爱玲、冯至、艾青、穆旦、曹禺等,仍是活跃在校园里的文学青年挂在嘴边的“鼎鼎大名”。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现代作家所刻意经营的“白话文”,对于今日中国学者的论文及著述,起很大作用。1940年,朱自清与叶圣陶合作,为中学教师编写《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朱在《〈胡适文选〉指导大概》中,专门表彰胡适的述学文体:“他的散文,特别是长篇议论文,自成一种风格,成就远在他的白话诗之上。他的长篇议论文尤其是白话文的一个大成功。一方面明白清楚,一方面有能力动人,可以说是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朱自清全集》第二卷299页。其实,不仅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红楼梦考证》、《新思潮的意义》,就连朱自清本人的《中国歌谣》、《经典常谈》等,也都是“条分缕析,丝毫不乱,当得起‘严密’两个字”、“透彻而干脆,没有一点渣滓”、“一方面纲举目张,一方面又首尾联贯,确可以作长篇议论文的的范本”参见《〈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朱自清全集》第二卷272—310页。。不见得非成为职业作家不可,就连学者,其著书立说,也都可能得益于早年“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或书籍)的修习。
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招考学生,都有十分骄人的成绩。但仔细追究,很多青年人之所以喜欢这个学科,主要不是基于文学的考量,而是精神探索或政治改革的需要。这也是“本国文学研究”不同于“外国文学研究”之处——无论教授还是学生,谈论鲁迅等话题,不仅仅是求知,更包含精神探索以及介入社会变革的愿望。因此,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精品不多,仍有很大的吸引力每次政治抗议,学生们必定引述鲁迅杂文;每回话剧缺少观众,北京人艺就重排《雷雨》、《茶馆》。至于“沈从文湘西之旅”或“老舍北京之旅”,更是将现代文学与旅游业挂钩。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文学”是个很“亲民”的学科。。
当今中国,专业化思想已成主流,这个时候,必须防止另一种倾向——将学术研究作为纯粹的“课题”来经营。在我看来,没有压在纸背的人生经验与社会关怀,并非理想的学术状态;对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召唤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文学”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当然,这一合理诉求,一旦过分张扬,滑向康有为那样的“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那确实是“犯科学家之大忌”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三节,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64页。。即便如此,我对“典范”与“规则”的呼吁,依旧心存疑虑。我当然明白,这个学科目前的状态不理想,很多论著过于随意;一旦建立起严格的论文审查制度,很可能将大批不符合学术规范但有历史感及洞察力的“作品”(因其不太像专业论文,姑且这么称呼)排斥在外。依我的理解,这一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其能够吸引大批富有理想及批判精神的“热血青年”,是其优势,而不是缺陷。
老实说,这是一个专业门槛不高的学科,稍有学术训练的“门外汉”,都能轻而易举地闯入;而且,你也常见资深的研究者悄然撤离。这种“围城”现象,对于学科建设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关著述大量出版,鱼龙混杂,这点颇受诟病;但流定性强,更新换代很快,又使得本学科保有青春与活力。
无论学科范围、理论框架、研究思路等,我都乐见“众声喧哗”局面的形成。正是这种淆乱但生气淋漓的局面,得以冲破僵化的教育体制的束缚。在开放性与规范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给民间视野预留足够的空间,而不是追求某种研究方法或新编教材的“一统天下”,有利于本学科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引用及参考书目引用及参考书目《申报》《时务报》《新民丛报》《大公报》《新小说》《警钟日报》《民报》《国粹学报》《小说林》《河南》《教育今语杂志》《寰球中国学生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公言报》《北京大学日刊》《新青年》《新潮》《清华周刊》《晨报副刊》《中央周报》《学衡》《新教育》《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现代评论》《新月》《太白》《宇宙风》《宇宙风乙刊》《词学季刊》
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艾柯(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著,朱生坚译:《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巴金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北冈正子著,何乃英译:《摩罗诗力说材源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编辑:《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四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两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四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近代诗选》小组:《近代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战斗的集体——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毕业纪念》,自刊本,1960年。
北京大学校友联络处编:《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编:《精神的魅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杨晦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勃兰兑斯(George Brandes)著,成时译:《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1989年。
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仓石武四郎著,荣新江等辑注:《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程千帆:《文论十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程千帆:《闲堂文薮》,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陈黻宸:《陈黻宸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陈国球等编:《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7年。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陈景熙、林伦伦编:《黄际遇先生纪念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大学有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平原编著:《学术史:课程与作业——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为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陈平原、王风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陈衍:《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黄曾樾记),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陈衍:《史汉文学研究法》,无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4年。
陈衍:《石遗室论文》,无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6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陈中凡:《清晖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陈柱:《中国散文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书店,1984年。
陈子善编:《回忆台静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邓乔彬:《吴梅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
董每戡:《说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董每戡:《董每戡文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董乃斌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樊骏:《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冯光廉等主编:《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龚放等编著:《南京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龚鹏程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
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顾明远等著:《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顾随:《顾随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郭维森编:《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国立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会宣传股:《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北京大学,1929年。
郝平:《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郝祥辉编:《百科新辞典·文艺之部》,上海:世界书局,1922年。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
何兆武:《上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鸿宝斋主人:《经济通考》,上海鸿宝斋,光绪辛丑年(1901)。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
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胡忌主编:《戏史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
胡适:《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胡适:《胡适文选》,上海:亚东图书馆版,1930年。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79年。
胡适:《胡适的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胡适:《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胡适:《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胡适:《胡适作品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
胡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耿云志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胡适:《胡适文集》(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适:《胡适全集》(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星亮:《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黄节:《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19年。
黄节注,叶菊生校订:《鲍参军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黄节:《蒹葭楼自定诗稿原本》,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黄侃:《黄侃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辞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
黄人(摩西):《黄人集》(江庆柏、曹培根整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黄霖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黄天骥:《黄天骥自选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吉川幸次郎著,钱婉约译:《我的留学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1930年代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未刊)。
季镇淮:《闻朱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
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
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世界书局,1942年。
蒋梦麟:《西潮》,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蒋寅:《学术的年轮》,北京:中囯文联出版社,2000年。
金常政:《百科全书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卷(姜义华、吴根樑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康有为:《康南海自订年谱(外二种)》(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L。Zgusta)主编,林书武等译:《词典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黎锦熙:《国语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李平、胡忌编:《赵景深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李维:《诗史》,北平:石棱精舍,1928年。
李详:《李审言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
梁启超:《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二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梁任公讲演,卫士生等笔记:《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梁实秋:《梁实秋怀人丛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铃木阳一:《小说的读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杭州:武林谋新室,1910年。
林传甲等:《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陈平原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
林纾:《畏庐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1927年。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都门印书局,1916年;《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林纾:《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林纾:《林纾诗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林文月编:《台静农先生纪念文集》,台北:洪范书店,1991年。
凌叔华等:《凌叔华、陈西滢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刘达:《百科全书概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梦溪:《红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国立北京大学,1917年。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刘师培:《刘师培论学论政》(李妙根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三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刘毓盘:《词史》,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
刘知幾著,浦起龙集释:《史通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大学新潮社,1923、1924年。
鲁迅:《鲁迅全集》,上海:上海复社,1938年。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鲁迅:《鲁迅小说史大略》(单演义整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鲁迅博物馆编:《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北京:鲁迅博物馆,1959年。
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鲁迅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先生纪念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37年。
卢前:《卢前曲学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卢兴基主编:《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罗添洪编著:《台静农先生学术艺文编年》,自刊本,2007年。
罗庸:《鸭池十讲》,昆明:开明书店,1943年;《新人生观·鸭池十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著,叶桐等译:《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眉睫:《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
明夷等辑:《新学大丛书》,上海:积山乔记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
闵军:《顾随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牟润孙:《海遗杂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年。
欧阳哲生编:《追忆胡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浦安迪(Andrew H。Plaks)著,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浦江清:《浦江清文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齐家莹编撰:《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齐如山:《中国剧之组织》,北平:北华印刷局,1928年。
齐如山:《国剧概论》,台北:文艺创作出版社,1953年。
齐如山:《五十年来的国剧》,台北:正中书局,1980年4月台四版。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
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杞庐主人:《时务通考》,上海:点石斋,光绪二十三年(1897)。
钱基博:《明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钱基博:《韩愈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钱基博:《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傅道彬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钱穆:《新亚遗铎》,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钱玄同:《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钱颐仙选辑:《万国分类时务大全》,申江袖海山房,光绪二十三年(1897)。
钱锺书:《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钱锺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版。
钱锺书:《石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近代文论编选小组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与中国社会·西游记与中国政治》,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森有礼编,林乐知(Young J。Allen)等译:《文学兴国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单演义:《鲁迅在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尚礼、刘勇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上海国学扶轮社校:《文科大辞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实藤惠秀著,谭汝谦等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宋原放等主编:《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宋原放等主编,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孙楷第:《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孙楷第:《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孙楷第:《沧州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郁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孙郁、黄乔生主编:《知堂先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台静农:《龙坡杂文》,台北:洪范书店,1988年。
台静农:《静农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年。
台静农:《台静农先生辑存遗稿》,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3年。
台静农:《中国文学史》(何寄澎、柯庆明编辑整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台静农先生百岁冥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2001年。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史稿》,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2002年。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年。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敬杲编著:《新文化辞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唐弢等著:《鲁迅著作版本丛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唐文治:《唐文治教育文选》(刘露茜等编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
陶飞亚、吴梓明:《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王得后:《〈两地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国平编著:《东吴大学:博习天赐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随笔》(赵利栋辑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王国维著,曾永义导读:《宋元戏曲史》,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新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三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韬:《弢园文新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王卫民:《吴梅评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卫民编:《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先霈、周伟民编著:《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王馨荣:《天赐庄:西风斜照里》,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
王瑶:《鲁迅作品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王瑶:《王瑶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瑶等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吴国钦等编:《元杂剧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吴梅著、江巨荣导读:《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吴梅:《吴梅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吴新雷编:《学林清晖——文学史家陈中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吴组缃:《拾荒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吴组缃:《苑外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编辑小组编:《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夏晓虹:《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夏晓虹编:《追忆康有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夏晓虹编:《季镇淮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诚明古道照颜色——新亚书院55周年纪念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编印,2006年。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谢冕、费振刚主编:《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纪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谢冕等:《回顾一次写作——〈新诗发展概况〉的前前后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谢兴尧:《堪隐斋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谢撄宁:《章太炎年谱摭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徐朔方:《徐朔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等编:《南戏与传奇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在作家传略》编辑组编:《中国现代作家传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许礼平编注:《台静农诗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977年版。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北京第三版。
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严复:《严复集》(王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杨杨编校:《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姚丹:《西南联大历史语境中的文学活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姚柯夫编著:《陈中凡年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北京:京华印书局,1914年;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
姚雏:《姚雏剩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易竹贤:《胡适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大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俞平伯:《红楼梦辨》,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曾敏之:《鲁迅在广州的日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
增田涉著,钟敬文译:《鲁迅的印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大新:《二十世纪元代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张恩芑编:《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杰等编选:《鲁迅其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张曼娟等主编:《坎坷与荣耀:东吴大学建校百年纪念文集》,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0年。
张冥飞笔述:《章太炎国学讲演集》,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
张圻福主编:《苏州大学校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宪文主编:《金陵大学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荫麟:《素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张元济:《张元济日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张中行:《负暄琐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张中行:《负暄续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张中行:《话说老北大》,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年。
章品镇:《书缘未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章太炎:《国故论衡》,东京:国学讲习会,1910年;上海:大共和日报馆,1912年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
章太炎主讲、孙世扬校录:《国学略说》,香港:寰球文化服务社,1963年。
章太炎主讲、曹聚仁笔述:《国学概论》,香港:学林书店,1971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三、四、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985年。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章太炎:《菿汉三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赵景深:《读曲随笔》,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
赵景深:《戏曲笔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
赵景深:《曲论新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赵景深:《中国戏曲初探》,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赵景深:《中国戏曲丛谈》,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旁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俪生:《篱槿堂自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赵敏俐等:《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赵英:《籍海探珍——鲁迅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撷华》,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郑观应:《郑观应集》(夏东元编)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郑逸梅:《文苑花絮》,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止庵:《苦雨斋识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
钟少华:《人类知识的新工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
钟少华编:《词语的知惠——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文学遗产纪念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周贻白:《中国剧场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上海:中华书局,1953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订正三版。
周作人:《苦茶随笔》,上海:北新书局,1935年;《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周作人:《风雨谈》,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
周作人:《苦竹杂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秉烛谈》,上海:北新书局,1940年;香港:实用书局,1972年;《瓜豆集·秉烛谈》,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周作人:《苦口甘口》,上海:太平书局,1944年。
周作人:《立春以前》,上海:太平书局,1945年。
周作人:《知堂乙酉文编》,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62年;上海书店,1985年。
周作人:《永日集》,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插图珍藏本),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74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周作人:《周作人日记》(鲁迅博物馆编),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
周作人等:《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朱大文、凌赓飏编:《万国政治艺学全书》,上海:鸿文书局,光绪二十至二十八年“1894—1902”。
朱联保编撰:《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
朱希祖:《中国文学史要略》,北京大学刊本,1920年。
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朱自清:《中国歌谣》,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至第八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993年。
庄吉发:《京师大学堂》,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70年。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索引A
阿诺图/250
阿索林/186
艾柯/316
艾克敦/28
艾青/408
《安徽俗话报》/391
安诺德/108
奥尼尔/373
B
《八股文小史》/323
巴尔克/250
巴金/182,183
《跋〈霜崖曲跋〉》/357359
白璧德/108,296
《白话文的价值》/71
《白话文学史》/32,66,68,122,141,273,303
《白话与文言之关系》/135
白居易/67
白云生/381
《百科全书》/256,258
《百科全书概论》/256
《百科全书学》/227,256
《百科新辞典·文艺之部》/251,253,254
拜伦/38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286,288
《鲍参军诗补注自序》/81,93
《鲍参军诗注》/81,93
鲍明炜/208
鲍照/80,81,93
《北大的支路》/107
《北大国文系代表昨再谒蒋梦麟》/50
《北大和北大人》/84
《北大精神及其他》/402
《北大旧事》/16,42,62,64,72,78,79,83,84,107
《北大六年琐记》/64,77,78
《北大校刊》/214
《北大忆旧》/44,83,84
北冈正子/275,284
索引《北京大学纪事》/50,184,210
《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45,51
《北京大学日刊》/31,3437,41,4450,52,5861,70,78,94,97,102,103,107,110,113,397
《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41
《北京大学史料》/46,811,32,33,41,42,47,50,57,61,70,99,245
《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41
《北京大学四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32
《北京大学文科一览》/23,27,99,161
《北京大学校史》/44
《北京大学学报》/99,258,353,384,398
《北京大学预科》/65
《北京大学月刊》/72,110
《北平晨报》/50
《北平笺谱》/262,264
《本世纪前半期词学观念的变革和词史的编撰》/99
《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纪念感言》/60
《本校致全校教员公函》/58
《比较文学》/250
《编写〈中国戏剧史〉的管见》/382
《变法自强》/246
别林斯基/379
《秉烛谈》/330,331
《病中即事》/349
《波兰印象记》/284
波桑(Porson)/38
伯希和/344
勃兰兑斯/262,284,285
《博约中》/101
薄士纳/250
《不懂的音译》/345
《不是万花筒》/84
《不是信》/270
C
《C夫人肖像》/374
《C夫人肖像·再版自序》/374
《蔡孑民先生在沪之讲演》/61
《蔡校长辞职呈文》/60
《蔡校长致马幼渔先生函》/50
《蔡校长致朱逖先先生函》/50
蔡仪/401
蔡毅/356
蔡元培/1,2,17,30,31,44,50,53,5861,64,74,101,102,105108,112114,161,246,247,260,264,265,352
《蔡元培全集》/30,31,58,64,74,101,105,113,247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44
仓石武四郎/59,63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59,63
《沧州后集》/309
《沧州集》/309
曹伯言/43,44,55
《曹操乐府诗初探》/191
曹靖华/284,288
曹聚仁/62,68,69,81,116,131,135,147,148,158,160,262,266,270,281,283,288,290,328
《曹孟德诗注》/93
曹培根/225
曹丕/227
曹禺/408
《曹子建诗注》/92,93
《册府元龟》/230,237
《侧写台先生》/208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1,310,322
《茶馆》/408
《茶香室丛钞》/268
查猛济/68,69,81,100
《禅与诗》/189
昌黎/45,68,156,225
《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182,183
《长句一首赠觉元》/179
《长生殿》/342,376,383
《长向文人供炒栗——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189
《长兴学记》/154,155
《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155,156,405
《尝试集》/137
常惠/66,87,162,163
陈宝琛/177
陈炽/245
陈大康/307
陈大齐/50,103
《陈代校长致马朱两教授函》/50
陈独秀/1,2,22,29,31,46,58,62,105107,136,327,329,391
陈多/382
陈黻宸/11,13,57
《陈黻宸年谱》/11
陈国球/26,394
陈汉章/104
陈洪/299
陈继儒/334
陈梦雷/234
陈谧/11
陈三立/177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18,325
陈式/195
陈思/93
陈思和/395
陈素琰/214
陈铁民/211,407
陈同燮/44
陈衍(石遗)/8,18,19,94,177,179,324
陈贻焮/213,214
陈寅恪/29,49,167,180,200,201,207,215,296,297,322,338,339,348,398400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200
陈引驰/96,97
陈樱/395
陈映璜/103
陈垣/42,43,49,50,188,296
《陈垣敦煌劫馀录序》/297,348
陈源/28,291
陈中凡/171,179,383,384
《陈中凡年谱》/171
《陈中凡先生学行记盛》/384
《陈中凡先生逸事》/383
陈柱/324,325
陈子昂/67,68
陈子善/201,205,207
陈子展/170,400
《晨报》/60,61,119
《晨报副刊》/116,123,134,135,140,142,345
成舍我/109
《诚明古道照颜色——新亚书院55周年纪念文集》/194,196
程会昌/40
程千帆/40,52,175,176,180,220,221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176,180,221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180
程毅中/306
程应/187
《畴人传》/268
《初月楼古文绪论》/320
厨川白村/87,88,162
储皖峰/188
《楚辞集注》/155
《褚渊碑文》/96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159
《传记文学》/65,129,131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323
《传习录》/198
《创设学校议》/243
《春觉生论文》/15,17,320
《春觉斋论文》/1719,320,397
《春秋左氏传稽氏音》/268
《词典学概论》/231
《词籍介绍》/69
《词史》/6870,81,82,100
《词史跋》/69
《词选》/65,99,406
《词学季刊》/68,69
《词学通论》/300
《词馀讲义》/24
《词语的知惠——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241
《词源》/99
《从帮忙到扯淡》/277,286
《从〈凤求凰〉到〈西厢记〉》/386
《从类书到百科全书》/227,228,256
《从〈离骚〉到〈反离骚〉》/286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245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153,200,319,334
《从文字到文学》/286
《从文字至文章》/276
《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184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386,387
《从〈昭君怨〉到〈汉宫秋〉》/386
《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184
崔东壁/199
D
《答苏雪林书》/304
《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95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32,233
《大成》/127
《大公报》/43,108,114,232
《大陆杂志》/206
大田善男/250
大隈重信/240
《大学生活三部曲》/218
《大学堂章程》/8,9,12,13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28
《大学张力:校长、刊物与课程》/37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4
《大学之职务》/107
《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407
《大英百科全书评论》/232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313
戴不凡/383
戴君仁/201
戴燕/11,26,322,394
戴震/265,267,269
《戴震文集》/269
丹低/244
单不庵/127
单演义/66,163
《“但开风气不为师”——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79,80,94
《当代文学概说》/400
《当代学术研究思辨》/19,176,180
《〈刀剑集〉序》/95
《悼黄季刚先生》/174
《悼瞿安师》/360
《悼梁任公先生》/117
《悼梁卓如先生》/117
《悼念胡小石学长》/179
《悼吴瞿安先生》/337,352,353,355
《道德教育》/120,121
《德国学校》/4
《德宗景皇帝实录》/5
邓乔彬/359,360
邓绍根/232
狄比图松/250
狄德罗/256,258,379
狄德罗(Diderot,1713—1784)/227
狄更斯/321
狄考文/4,245
狄考文(Calvin W。Mateer)/4,245
《地之子》/202,203,206
迭更司/241
丁文江/112,118,119,129,145,146
《定稿志喜》/378,379
《东方杂志》/142,340
《东林点将录》/178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18
《东坡词说》/190
《东山杂记》/346,347
《东吴大学:博习天赐庄》/255,256
《东吴大学的创办》/256
《东吴学报》/234,235
董健/383
董解元/370
董每戡/336,337,357,361,372380,
389
《董每戡文集》/357,372,374380
《〈董每戡文集〉前记》/376
《董每戡先生的古代戏曲研究》/376
董乃斌/26,394
董桥/201
董秋芳/85,162
董寿慈/233
董作宾/201
《读〈草堂〉》/134
《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