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读·徐志摩-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原刊1926年4月19日《晨报副刊》。

    [2]“我看不到你的形象,但能听见你欢乐的尖声歌唱。”引自雪莱《致云雀》。

    [3]挨开拉斯,现译为伊卡罗斯,古希腊传说中能工巧匠代达洛斯(Daeda-lus)的儿子。他们父子用蜂蜡粘贴羽毛做成双翼,飞行。由于伊卡罗斯飞得太高,靠近太阳,蜂蜡被晒化,于是他坠海身亡。

    [4]疑是“渡”。

    [5]原刊1923年7月21日、23日、24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6]应是“闪烁”。

    [7]应是“橘”,下同。

    [8]指最大的橘树。

    [9]本文是在北师大附属中学的一次讲演,原刊《落叶》,北新书局1926年版。

    [10]应是“掉”。

    [11]应是“白花”。

    [12]密尔顿,现译为弥尔顿(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

    [13]贝德花芬,现译为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

    [14]密仡郎其罗,现译为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

    [15]彭拜,即庞贝,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古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1世纪被火山灰掩埋,至18世纪中叶被发掘。

    [16]原刊1926年1月16-25日《晨报副刊》。康桥,现译为剑桥,在英国东南部,这里指剑桥大学。

    [17]哥伦比亚,这里指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纽约。

    [18]福禄泰尔,现译为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作家。

    [19]Trinity College:三一学院,即徐志摩译的三清学院。

    [20]fellowship:研究员资格。

    [21]翡冷翠,现译为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

    [22]Backs,英国剑桥大学的后花园。

    [23]分别是:潘布鲁克学院,圣凯瑟琳学院,国王学院,圣克莱尔学院,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

    [24]应是“皇家”,下同。

    [25]肖班,现译为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26]应是“滋养”。

    [27]原刊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

    [28]桀卜闪,现译为吉卜赛人,一个流浪民族。

    [29]应是“纡徐”。

    [30]葛德,现译为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

    [31]南针,即指南针。

    [32]原刊1924年6月21日《晨报副刊·文学旬刊》。

    [33]即“阿拉丁”。

    [34]原刊1923年1月28日《努力周报》第39期。

    [35]小热昏,江浙一带民间的一种曲艺样式。

    [36]Caliban,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丑陋奴隶。

    [37]三闾大夫,即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

    [38]部分初刊1924年4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4期,全文初刊4月21日《晨报·文学旬刊》,题名《摆》;初收1928年8月上海新月书店《巴黎的鳞爪》,改题名为《拜伦》。

    [39]应是“桀骜”。

    [40]应是“撒”。

    [41]“生是何物,死是何物,我们又是何物。/当船沉没时,我们将不再存在。”

    [42]Juno,现译为朱诺,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之妻,天后。

    [43]“朱庇特的闪电,那/可怕的炸雷的先驱……/散发着硫磺味的火光与霹雳声/似乎在围攻那威风凛凛的海神,使他的怒涛颤抖/使他的三叉戟不禁摇晃。”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

    [44]应是“俄顷”。

    [45]应是“掉”。

    [46]本文是徐志摩1924年5月12日在北京真光剧场的演讲,原刊1924年5月19日《晨报副刊》。

    [47]现译为罗曼·罗兰。

    [48]散拿吐瑾,一种药物。

    [49]惠德曼,现译为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

    [50]原刊1925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6卷第2期。

    [51]应是“伸展”。

    [52]应是“掉”。

    [53]“它的低沉、颤抖的嗓音深深地打动了我。”

    [54]Walter Pater,今译为佩特(1839-1894),英国文艺批评家、散文家。

    [55]Art of Writing:《写作的艺术》。

    [56]George Henry Lewes,刘易斯(1817-1878),英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科学家。

    [57]Everyman edition:普通人版。

    [58]“用低沉、颤抖的嗓音”。

    [59]应是“啊”,下同。

    [60]“早已和你在一起。”引自济慈《夜莺颂》。

    [61]“我知道此生的寿限,/我的想象向它的极乐伸展着,/可是我能就在今晚上死去,/并把这尘世的浮名弃若敝屣。/诗,名,美确实是强烈的,/但死更强烈——死是生活最高的报酬。”引自济慈《我今晚上为什么笑?》。

    [62]“秋阳/在黄昏时对寂静的草丛微笑。/甜蜜的萨福的面颊——睡婴的呼唤——/从沙漏里逐渐留下的沙粒/林地上的一条小溪,诗人死了。”引自济慈《当黑暗的雾气笼罩了我们的平原》。

    [63]沙浮,现译萨福,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希腊女诗人。

    [64]“The Book of Ruth”:《路得记》。

    [65]forlorn:孤寂。

    [66]原刊1925年10月31日《晨报副刊》。

    [67]Cahiers de la Quinzaine,即《半月丛刊》。

    [68]道施滔奄夫斯基,现译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

    [69]莫察德,即W. A. Mozart(1756-1791),现译为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

    [70]Jean Christophe,即《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的代表作。

    [71]斯宾诺塞,又译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

    [72]克洛岱尔,现译为克洛代尔(1868-1955),法国诗人、剧作家、散文作家。

    [73]Ande Suares,安德烈·絮阿雷斯(1868-1948),法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74]Charles Peguy,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诗人、哲学家。

    [75]槐格纳,现译为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

    [76]本文为徐志摩译曼殊斐儿小说《夜深时》时的附记,题为编者拟。原刊1925年3月10日《小说》第16卷第3期。

    [77]应是“花”。

    [78]原刊1925年8月15日《现代评论》第2卷第36期。

    [79]原刊1923年12月1日《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

    [80]应是“干点心”。

    [81]应是“干”。

    [82]应是“轻”。

    [83]通伯,即陈源(西滢)。

    [84]应是“要塞”。

    [85]应是“同时”。

    [86]勃兰恩德(W. C. Bryant),现译为布赖恩特(1794-1878),美国诗人。

    [87]“活下去吧,当你受到召唤,去加入向那神秘的领域行进的无穷无尽的旅游队伍,去死亡的府第入住的时候,不要像那逃奴,在深夜里被鞭子抽着回到他的地牢,而应该是镇定与平静的。/因为对真理的毫不动摇的信念,你在走近坟墓的时候要像一个上床睡觉的人,把毯子卷卷好,躺下准备做一夜的美梦。”(译文引自韩石山:《徐志摩散文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8]原刊1923年9月《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

    [89]振铎,即郑振铎(1898-1958),作家、编辑。

    [90]原刊1926年8月9日《晨报副刊》。本文为《南行杂记》之一。

    [91]即“干脆”。

    [92]疑似“热乎乎的”。

    [93]雷峰,即西湖边上的雷峰塔。

    [94]爱伦内,irony的音译,意“反讽”。

    [95]原刊1926年9月4日《晨报副刊》。

    [96]疑为“热乎乎”。

    [97]原刊1925年12月16日、17日、24日《晨报副刊》。其中,《先生,你见过艳丽的肉没有?》后改名《肉艳的巴黎》,又辑入1930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小说集《轮盘》。

    [98]菲利滨,即菲律宾。

    [99]应是“花”,下同。

    [100]庞那,现译为波纳尔(1867-1947),法国画家。

    [101]蒙内,现译为马奈(1832-1883),法国画家。

    [102]孟察尔,现译为孟克(1863-1944),挪威画家。

    [103]哥罗,现译为柯罗(1796-1875),法国画家。

    [104]疑为Bon Ami(好朋友),或Belle Amie(漂亮的女朋友)。

    [105]波希民,即波希米亚人。

    [106]铁青,现译为提香(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派画家。

    [107]鲁班师,现译为鲁本斯(1577-1640),佛兰德斯画家。

    [108]鲍第千里,现译为波提切利(1445-1510),意大利画家。

    [109]丁稻来笃,现译为丁托列托(1518-1594),意大利画家。

    [110]箕奥其安内,现译为乔尔乔尼(1477-1510),意大利画家。

    [111]雪尼约克,现译为西涅克(1863-1935),法国画家。

    [112]玛提斯,现译为马蒂斯(1869-1954),法国画家。

    [113]高耿,现译为高更(1848-1903),法国画家。

    [114]弗朗刺马克,现译为弗朗茨·马尔克(1880-1916),德国画家。

    [115]约翰巴里士,现译为约翰·贝勒斯(1654-1725),英国教育思想家。

    [116]马达姆,法语Madam的音译,意为“太太”“女士”。

    [117]哥蒂蔼,现译为戈蒂埃(1811-1872),法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

    [118]原刊1922年12月29日《晨报副刊》。

    [119]应是“记忆”。

    [120]契古特白登,现译为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政治家。

    [121]Ganges,现译为“恒河”。

    [122]高蒂闲,现译为戈蒂埃。

    [123]丹德,现译为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

    [124]本文是在燕京大学的一次讲演,原刊《落叶》,北新书局1926年版。

    [125]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的音译,意“灵感”。

    [126]宛茨渥士,现译为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27]开茨,通译为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28]“随后我用四个吻,闭上了她野性的眼睛”。引自济慈《无情的妖》。

    [129]波特莱亚,现译为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130]凡尔仑,现译为魏尔伦(1844-1896),法国诗人。

    [131]“发现控制这世界,指引其进程的力量”。

    [132]Cosmos:宇宙。

    [133]应是“滋养”,下同。

    [134]梁任公,即梁启超。

    [135]米莱,现译为米勒(1814-1875),法国画家。

    [136]穆勒约翰,即约翰·穆勒(1806-1873),英国哲学家。

    [137]Dead Dogma:死掉的教条。

    [138]Living Idea:活着的思想。

    [139]弗洛贝尔,现译为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

    [140]原刊1926年4月3日《晨报副刊》。

    [141]疑是“好比是”。

    [142]Martyrs:殉难者、烈士。

    [143]应是“花在”。

    [144]Libido:里比多,亦称“利比多”,精神分析学派的概念。

    [145]应是“甜蜜”。

    [146]原刊1926年4月7日《晨报副刊》。

    [147]应是“活灵灵的”。

    [148]原刊1926年5月15日《晨报副刊》第139号。

    [149]应是“很少”,下同。

    [150]应是“很简单”。

    [151]应是“很好”。

    [152]应是“渔船”。

    [153]应是“花”。

    [154]原刊1925年10月5日《晨报副刊》。

    [155]孟贲乌育,现译为墨尔波墨涅,希腊神话中专司悲剧的文艺女神。

    [156]史魏夫脱,现译为斯威夫斯(1667-1745),英国作家。

    [157]原刊1922年11月6日、8日《新浙江·新朋友》。现仅存1922年11月8日刊的后半篇。徐、张离婚案被称为“中国现代第一桩离婚案”,这则通告由两人联合发出。

    [158]这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热恋时写的日记,由于他俩相约各自写日记,互相交看,所以这些日记带有明显书信色彩。日记中“眉”“小龙”均指陆小曼。本次整理的《爱眉小札》,是以手稿影印本为底本,参校《论语》半月刊上发表的版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志摩日记》(1947年版),点校整理而成。

    [159]北京一地名,古称海王村,今称琉璃厂,出售古玩、字画、纸张、书帖等物。

    [160]应是“刹那间”。

    [161]丹农雪乌(Gabriele d'Annunzio,1896-1954),现译为邓南遮,意大利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政治家。

    [162]《死的胜利》描写主人公与有夫之妇发生恋爱,女的摆脱了她的丈夫,与主人公一起隐居在海边。最后两人相拥一起滚下绝壁。“这是到恋爱里去求绝对的结局。”

    [163]指徐志摩与张幼仪自愿离婚。

    [164]此诗以《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为题,发表于1925年10月29日《晨报副镌》,署名海谷。同时收录于本全集《诗歌卷》。

    [165]发表时“捲护”改为“掩护”。

    [166]发表时此句为:“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

    [167]发表时“心头”改为“心肠”。

    [168]发表时此句改为:“除非是天翻——但谁能想象那一天?”

    [169]此信据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爱眉小札》1936年版摘录。

    [170]Opera:歌剧。

    [171]Tristanet Isolde:《特瑞斯坦和伊索尔德》,根据中世纪长篇叙事诗改编的歌剧。

    [172]指胡适。

    [173]此信据香港商务印书馆《徐志摩全集》正、补编摘录。

    [174]受:王赓,字受庆,陆小曼前夫。

    [175]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共和党党魁,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其人学识渊博,著作宏富,淹贯经史,参驳古今,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1918年夏,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其思想和行文受梁氏影响颇深。

    [176]原刊1949年陈从周编印、1981年11月上海书店再版《徐志摩年谱》。

    [177]初收胡适《追悼志摩》文中,刊1932年《新月》第4卷第1期。

    [178]张幼仪(嘉)(1900-1989),江苏宝山人。1915年由汤寿潜证婚,与徐志摩结婚,后两人于1922年3月于德国柏林离婚。曾留学德国。回国后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经理,被誉为“中国早期女强人”。

    [179]初收胡适《追悼志摩》文中,文载1932年春《新月》第4卷第1期。

    [180]林徽音(因)(1902-1955),建筑家、戏剧家、诗人,林长民长女。随父去英国时,与徐志摩相识于伦敦。留学美国习建筑与戏剧。徐志摩给林徽因的书信不少,但传世极少。

    [181]此信摘自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原信不署年份,据信中内容所考当作于1931年。

    [182]指1931年林徽因全家到北京香宜楼小住。

    [183]“这是你最好的诗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