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季羡林-季羡林之处世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季羡林先生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多种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对于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来讲都是要做好‘人’”。的确,世事苍茫,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的主角,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把人生演绎到什么程度?是精彩纷呈,还是暗淡无光?是雄浑激越,还是默默无声?是衣锦荣归,还是颗粒无收?--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立世之本、处世之道的把握。

    道是平常心

    季羡林语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多种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对于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来讲都是要做好“人”。人,只有一种身份,那就是作为人的存在,并且终身都在做“人”。这一种身份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人都应该一样,无论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他们都应当享有作为人应得的尊重。

    在北京大学的圈子里,谁都知道季羡林是“国宝”级的大师,但他毫无架子,对下属、对助手、对学生关怀备至,博大无私。正因如此,季先生赢得了校内外乃至全国广大师生的崇敬。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季老的真实事情:在北大新生入学的时候,一位学生因为身边的行李太多不好随身携带,因此把行李托付给一位老人。这位学生自己跑去新生报到处了,但是由于学生众多,等他把一切手续都办好后,他才发现已经过了很久,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位老人一直在那儿等他,他诚恳地感谢了老人,却忘记询问老人是谁。

    新生开学后不久要举行开学典礼,让这位新生惊讶的是,走上来致辞的副校长不就是那天帮自己看东西的老人吗?此时,他才明白原来那是季老。季老就是这样平等待人的典范,他的一生只有一种身份--作为一个有良知、有修养的人。

    季羡林先生晚年曾对“三顶桂冠”极为反感,并且公开撰文要求“摘帽”。所谓“三顶桂冠”即是:一、国学大师;二、学术泰斗;三、国宝。他曾对新闻界表示:“怎么叫泰斗?全国人才济济,比我强的有的是。怎么我就成了泰斗和国宝?我有一点技术,小师都不够,怎么够大师?所以,干脆都不要。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欺骗人。”随后,他又特别补充道:“谁觉得自己是大师,他就自己承认好了。”

    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自己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作家舒乙认为,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着平民作风的学术大家。他以平常心处世,他尊重所有的人,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厉害。

    平常心,是一种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洞悉事物本质,完全实事求是的心理状态。它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等、平凡、平静地看问题。平常心要以知识为底蕴,无知是不能拥有平常心的;平常心要以勇气为后盾,懦弱是不敢拥有平常心的。平常心不是墨守成规、不牵强附会、不察言观色、不患得患失、不人云亦云、不借梯上屋的,只有完全抛开了得失、荣辱以至生死的人才能做到。在平常心态下,生命便具有了最高意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布思·塔金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均获得普利策奖。在塔金顿声名最鼎盛时期,他在多种场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在一个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我作为特邀的贵宾参加了展览会。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十六七岁小女孩来到我面前,虔诚地向我索要签名。

    “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我其实知道她们不会拒绝,我只是想表现一下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地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

    “当然可以。”小女孩们果然爽快地答应了,我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兴奋也使我备感欣慰。

    一个女孩将她的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我,我取出铅笔,潇洒自如地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签上我的名字。女孩看过我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看了看我,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

    小女孩将头转向另外一个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我都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佛家说:“平常心是佛”,道家说:“平常心是道”,儒家说:“平常心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平常心是没有任何要求之心,是天下为公、没有私欲之心,它是最佳的平衡心态。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功、名、利、禄、财、色、权就会看得很平常,有也罢,无也罢,不至于固执追求;有了它,对人就能真心真意,对事就能尽职尽责。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家庭、亲属就不会特别娇纵,亲也罢,疏也罢,一视同仁;有了它,对人对事,就能讲究原则,不徇私情,不会千方百计的满足亲人的无理要求,也不会搞特殊,放纵包庇。

    一日一心得:

    从生活到生产,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平常心确实有许多奇妙的好处。人,的确是贵在有一种平常心,它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充满平常心的心境,是一种和畅、协调、美好的境界。

    宽恕一切,没什么不可原谅

    季羡林语录: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十年文革,那是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的残无人道的迫害。季老,曾经经历过什么?那是我们常人很难想象的。但他就在轻描淡写间原谅了所有人,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叫海纳百川,什么叫有容乃大。这样一个人,不管走到哪儿,总是带去正直、真诚、温笑、光明,而且宽恕伤害。他无敌无争,内心洁静,他值得全中国人景仰。

    海水很深,能荡涤一切、抹平一切。有人这样形容:宽恕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宽恕是明媚的阳光,能拨开人心头的阴云。

    宽恕是最高尚的美德,最崇高的境界,最纯净的心灵。拥有宽广胸怀的人不但让周围人觉得与之相处如沐春风,而且自己也活得怡然自得!

    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中可撑船。一个人的气量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任用敌手--管仲执一国之政,终使其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唐代的太宗皇帝任用仇人--魏征为相国,却赢得了后世极为推崇的“贞观之治”;“西安事变”发生后,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蒋介石好不容易被活捉,可以说落到了共产党的手里,按一般人的推断,正是共产党人报仇雪恨的大好时机,决不能再放虎归山了。然而,共产党人心胸无比宽广,非但不计前嫌,却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毅然释放了蒋介石,和平解决了事变,为国共两度合作、筑起抗日统一战线、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人的心胸宽广与否在成就事业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

    萨拉博士说:医治伤害第一需要了解饶恕的本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人性的弱点和不完美所引致的愤怒,会产生有害的影响。一粒沙粒进人蚝壳内会形成一颗珍珠,但是进入人体内却会引起溃疡。

    假如你不相信这一点,不按“包容”行事,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试想,如果你因别人的一点过错就心生怨恨,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想打击报复,整日沉湎于一些琐事上,那么你还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吗?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过失。但我们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

    古时有一位官员,家里珍藏着一对稀世玉杯。这对玉杯晶莹剔透,无瑕无疵,没有一丝杂色。官员将它们视为传家之宝,异常珍爱,轻易不肯示人,只在重要聚会时才拿出来,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玉杯放在上面使用。

    有一次,官员宴请一些下级同僚。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大家的举止不免变得粗犷起来。一位同僚在劝酒时,失手将玉杯碰落在地,这对宝贝顿时化做满地碎片。在座的人都惊呆了,那个冒失鬼更是吓得跪在地上,请求治罪。

    这位官员神色不动,毫无惋惜之意,好像刚才摔碎的不过是一只原本想要扔掉的破饭碗。他笑着对宾客们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定数,该有时它就来了,该失去时,谁也保不住。你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事后,朝中上下无不称道这位官员气度不凡,有宰相之量。后来,他果然成为宰相。他就是与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相韩琦。

    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是在于他们对人的宽容与体谅。在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会有宽宏大谅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他们能够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宽恕不仅是爱心的体现,而且是极高的做人境界,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弃报复的决定。这种观点似乎有些消极,但真正的宽恕却是一种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积极行为。宽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质,一种正确的做人自我意识的体现。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有宽恕的胸怀。做人宽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一日一心得:

    宽恕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没有人穷困到无机会表达宽恕的地步,没有人能比施行宽恕的人更强大,更自豪。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他就能赢得多少人,宽恕他人的冒犯,你将收获无穷。

    该忘记的就忘记

    季羡林语录: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季羡林曾经讲过一个画家朋友的故事:他本来是并不糊涂的。但是,年过八旬以后,却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

    在季老的笔下,一个健忘的在常人看来都有点糊涂的老人是那样的可爱。

    文章最后,季老感叹道: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有这样的本领呢?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呢?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竞争的失败、家道的中落、不测的病痛和突发的灾难;可能会遇到无端的误解和不公允的际遇;可能会有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可能会有历史的伤痕和岁月的沧桑;可能会听到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的小道新闻……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不妨挥一挥衣袖,学会淡忘,淡忘所有应该淡忘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去除很多不必要的烦忧。淡忘功名利禄,那将使你不会高高在上,不会拥有那种孤独的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淡忘曾经的痛楚,那将有助于你寻找到另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经的仇恨,那将帮助你开辟另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经的成功,那将有助于把你带往人生新的高峰。

    让我们来看看学会淡忘是如何带给我们收获的。

    淡忘功劳--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

    淡忘挫折--

    一个女孩莫名其妙地被老板炒了鱿鱼。老板要她下午到财务室结算工资。中午,她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黯然神伤。突然,她发现一个小孩子一直不走,便奇怪地问:“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这条长椅刚刚刷过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来的时候背是什么样子。”小家伙说。

    女孩怔了怔,笑了。她忽然恍悟:如同这双天真烂漫的眼睛想看到我背后的油漆一样,她昔日那些精明世故的同事也怀着强烈的兴趣想要偷窥到她的颓败、落魄和失意。她决不能在丢失了工作的同时,也丢失自己的笑容、风度和尊严。选择和被选择不过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这个事情对于她的唯一意义便是提醒她必须改变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她决定淡忘这暂时的挫折,用平常心面对生活。

    于是,那天下午,同事们纷纷心照不宣地出来和她打招呼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张与平日无异的平静美丽的面容。短暂的自我调整之后,她又拥有了开朗。

    淡忘身份--

    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要想家庭和睦、幸福,在回家之前,就应该把各种头衔、职位扔在脑后,更别说进卧室了。在爱人面前要淡忘自己其他的身份。

    淡忘缺陷--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对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生命在不断地延续,淡忘也会成为一种衰老的必然,我们无法抗拒,无法逃避。有时想想如果真的一切都能淡忘,也未必不是一种庆幸,至少麻烦有来也会有消退,乌云便会随风而散。然而要淡忘谈何容易呀,脑海深处总会刻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求一片淡然也只是偶尔才能实现,淡忘到深处便成了超脱,那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但我们还是应该学着淡忘,让自己洒脱一点,让生命更有色彩一点。

    车轮是空心的,所以能转动。菜板实心,所以转动不灵。儿童是快乐的,因为他没有过多的心事,也没有不必要的忧虑。而成人则不同,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积压物和太多想像出来的复杂以及一些扩大了的悲痛。

    用电脑的人都知道,回收站是需要经常清空的,否则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影响计算机的运转速度。人的头脑也是。你不能什么都扔掉,你也不能什么都留着。

    一日一心得:

    一个什么事都装在心里的人,哪里会有轻松快乐可言。命运有时会强迫一个人咽下种种苦酒,尝够苦辣酸涩,甚至连喝口水,都会塞住牙缝。回忆盛不下太多的往事,我们应该学会忘记。

    假话不讲,真话不全讲

    季羡林语录: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可谓识尽天下英才,对朋友的定义以及要求也就有了别样的味道:“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硬骨头、软心肠,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多为别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又敢分清,从而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简短一句话,我追求的是古人所说的‘知音’。”

    这段话与其说是季老对朋友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季老自己光明磊落而又真诚正直的个性写照。我们从季老的字里行间就能捕捉到他的智慧:他文风质朴,绝无言之无物的华丽之嫌;他敢于说真话,做“真人”。说到底,所谓性情中人就是有人情味,就是季老所说的那个关键的“真”字。

    季羡林还说过:“每个人都戴假面具这叫和谐社会吗?你想想行吗?和谐社会源于真,真是第一,真、善、美。要不然不是和谐,假的。……装模装样,只能痛快一时,我们这个社会不允许那样。真面目就是我有多大力量,就使多大力量。不要超过,也不要说什么都没干,那是假话。我是假话不讲,真话不全讲。”

    古人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要说千金确实易得,但是一个“真”字难求。因为说真话、做“真人”实在不易,一不小心就会碰壁,甚至有性命危险。真话也不是每个人都爱听,假话倒是大行其道!季老声称自己所写的文字绝无半句假话,我们看季老一生的为人足以证明他的“真”。他不会昧着良心说“假话”,也不会和权贵们讲“套话”,更不会对着他人说“胡话”,他的“真”曾经让他吃尽了苦头。在十年浩劫中,他为此蹲了牛棚。他在北大公开站出来反对“统治”北大的“老佛爷”,也就是此事将他彻底卷进了牛棚队伍中。

    也许有的人会猜测:“季老该后悔当初自己的行动了吧?如果他不说,装聋作哑不就安然无恙了吗?”对此,绝大多数人都会做此善意的揣测,然而季老自己则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在《季羡林谈师友》一书中,有一篇纪念周培源先生的文章中写道:“我一生做的事自己满意的不多。我拼着老命反‘老佛爷’一事,是我最满意的事情之一,它证明我还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寥寥数语说出了他心中对于“真”的敬畏。

    如果问这世上做什么事最需要勇气,答案一定是说真话。为什么是说真话而非其他?因为说真话难免会得罪人,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进去。

    正是因为说真话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利于己的后果,因而大家都学会了说假话、套话,使它们大行其道,混淆视听,没有人从心底里相信它们,却又不得不互相敷衍。自己累,别人听了也累,虚伪与狡猾充斥其间。正是由于这样,我们才觉得说真话的人乃大丈夫、真君子,尤其是敢于在特殊环境下说真话,如果没有对自己信念的绝对坚持,没有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没有与黑暗势力对抗的决心,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就像布鲁诺为了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甘心赴死一样,这种伟大的人格光辉一直鼓舞后人,让我们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依然会想到洁身自好,敢于用语言描述真实。

    当初,周粉英老人公开自己万分屈辱的“慰安妇”身份的勇气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在这个一向看重“面子”的社会里,有几个人肯把自己的屈辱经历公之于世?周粉英老人把真话告诉了这个世界,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而最珍贵的证据。我们应该为那深入灵魂的伤痕而警醒而警惕。

    按说,人们如此喜欢说真话的人,说真话就该蔚然成风了吧?其实不然,在一些场合说真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物以稀为贵,人们对待巴金和张保庆的态度,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社会导向、机制和人性等方面的种种因素。就拿人性来说,人们往往喜欢别人说真话,自己却不一定说真话;往往喜欢听针对别人的真话,却不喜欢听针对自己的真话。这是人性的弱点。谁不喜欢听好话?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真能做到的并不多。

    解决说真话的问题,需要从两面看。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应当说真话,至少不说假话。要把敢说真话作为追求,把不说假话作为底线,这是做人的原则。从追求真理的角度看,也需要说真话。真话不等于真理,但毕竟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说真话关键在一个“敢”字,敢于说出真相,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就像列宁所说的:“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尊者讳,而不便说真话。这就需要对尊者和真理孰轻孰重作出衡量,正确的观念是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当然,说真话也要讲艺术,要有建设性,一味的谴责往往于事无补。

    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具有容人说真话的雅量。人们不大敢说真话,要么是为尊者讳,要么是怕受到打击报复。听众若是小肚鸡肠,一听到真话就恼羞成怒,怎能形成说真话的氛围?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以季老为榜样,做到“假话不讲,真话不全讲”。

    一日一心得:

    一个真字,易述难求。为什么汉字的楷书称之“真书”,因为它一笔不苟,郑重笃实,无横不收,无垂不缩。理,也是如此,真理者,颠扑不灭也。做人做文何尝能外:攫住一个真字,至圣至贤;缺失一个真字,费尽心机也枉然。

    须“适应”,但不能“迁就”

    季羡林语录:“迁就”和“适应”这两个词儿的不同。“适应”的宾语,同“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适应”的事务,“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简截说:我们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者障碍,有时候为了跨越这些障碍,你必须改变原来的样子,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有时候,我们太坚持了,总是说:“我原来就是这样的啊!为什么现在不可以呢。”那是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适当改变自己,懂得顺应潮流,才能找到生存之道,才能跨越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条小河从很远很远的高山上流淌下来,经过草地、森林、村庄,最后流到一个沙漠。这时,它开始感觉一点轻松。“我已经越过了那么多障碍,这么平坦的土地,我肯定也能穿越而过。”它心想。

    当它开始迈开自己的脚步时,却发现自己的水分被沙漠吞噬了,成了泥沙,它努力了很多次,结果都是徒劳,它心灰意冷,“难道这是我的归宿,我永远无法到达渴慕已久的浩瀚的大海吗?”它沮丧极了。

    突然,它听到一个声音:“微风可以穿越沙漠,河流应该也可以。”原来是沙漠在鼓励小河。

    小河还是没有信心,“微风可以飞驰而过,而我不能飞啊。”

    沙漠这次铿锵有力的说:“如果你仍然坚持原来的样子,你就永远也无法穿越这个广袤的沙漠。你可以换一种样子,蒸发到空气里,让风儿带你穿越这个沙漠,你的愿望不就实现了吗?”

    “改变我原来的样子,蒸发到空气中?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小河有些惊惶失措。

    “这不可能的,那不是自我毁灭吗?”小河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改变。

    “那不是毁灭,那是重生。”沙漠耐心的解释道。

    “怎么是重生呢?”小河还是充满疑惑。

    “你蒸发到空气中,变成了水气,只是你的形态变化了,那样微风就可以把水气飘过沙漠,到了适当的地方,它就把水气释放出来,凝结成雨滴。这些雨滴落到距离大海越来越近的地面,汇集成河流,这不就是你的重生吗?这样就能继续前进,这样,一次,两次……慢慢接近大海,直至汇入你渴慕的大海。”沙漠做了科学的解释。

    “那也不是原来的我了。”小河怯怯地说。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是,你想,无论你是一条看得见的河流,还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的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

    小河是改变了自己的形态,但它的本质还是水,而且它最终还是能够到达大海,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也一样,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一下自己,适应新挑战,你就能达到你的目标。也许你也会默默地问自己,你的本质是什么?你紧住不放的又是什么?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其实,生命不只有一种形式,当你无法改变别人或者环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形态的改变不会影响你的本质,只要你本质不变,你就还是你,这就足够了。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司道。徒弟说:“师父,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师父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山大法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父开始打坐,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父,山怎么不过来呢?”师父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们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移山之术是一种误导。

    愚公移山精神长存,移山之术昙花一现。

    世上本没有什么移山之术,只有一种精神:坚定不移。只有一种方法: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者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就要去适应。

    小高有一次在外头玩得太晚,只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经过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边走一边咒骂,懊悔自己早先遗落了打火机,害得现在连一个照明的工具都没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点亮光,逐渐向自己靠近,于是小高加快脚步,朝灯光走过去。

    等到走进灯光里的时候,小高才发现那个拿着手电筒走路的人,竟然是个双目失明、戴着墨镜的瞎子。

    小高感到十分诧异,于是开口问那名瞎子:“你又看不见,手电筒对你而言一点用处也没有,为什么你还要带着手电筒呢?”

    瞎子听了小高的话后,缓缓地叹了一口气说:“你有所不知,这条路实在太黑了,别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过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给撞倒了,所以我只好拿着手电筒走路。虽然我看不到别人,但是别人可以看到我,就不会再把我撞倒了。”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

    人生到处充满着意外和变化,只知道沿袭过去或安于现在的人,最后必然失去未来。做人就应该和这位瞎子一样,懂得适时地转弯,反向思考。为自己的困顿找出路,困难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换个角度,你便可以看得更清楚。

    但“适应”不是“迁就”。人在走路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来自他人无理的要求,这时候我们就不能造就,要学会说“不”,这也是成为自立者的基本功。

    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到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排在最后。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指挥。但很快他就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错了,就让乐队停了下来重新演奏一遍,仍觉得不自然。但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坚持说乐谱没问题。

    面对这么多权威人士,小泽征尔也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但考虑再三,他认为自己没有错,是乐谱有问题。当他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时,评委们立即给予他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下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只有具备这种素质,才是真正一流的指挥家。前面两位指挥家虽然发现了错误,但由于慑于权威,而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小泽征尔不附和权威的意见,从而夺得了这次大赛的桂冠。

    除了向权威说“不”,我们还要学会向大众说“不”,因为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直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一件悲哀的事。要活出自我就不应随波逐流,如果每个人都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认为随大众准没错,很多不愿意看到的情境就会发生。

    一日一心得: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须“适应”,但不能“迁就”。需要“牵就”的事情本来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但迫于形势或其他原因,而改变自我。“适应”是积极地发自内心矫正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美妙旅行。正如季老所说:“‘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一步步的进步,那样终点还会远吗?

    不必三思而后行

    季羡林语录: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关于季文子的事情。有人告诉孔子说:“季文子做事情非常谨慎,总是想了又想才决定是否去做。”孔子听了以后说:“再,斯可也。”孔子的话在季老看来是这样的:“哪里用考虑那么多次,两次就足够了。”做事情谨慎诚然很好,但是过于谨慎难免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通常生活中那些过于谨慎的人做起事情来总会瞻前顾后,留给别人做事拖沓、优柔寡断的印象,机遇往往因此而溜走。

    季老的性格比较谨慎,他戏称自己应当少一点小心、多一点胆量与魄力。我们每个人大概都被长辈教导过:“做事情不要太莽撞,三思而后行!”人们都认为这是孔子的意思,其实这真是一个误解。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方法是最合适的:第一,它节约了时间成本,第二,它也不是想到了就去做,它还要我们思考,因此避免了因为盲目冲动而犯错。回过头来再看季文子的做法,这个人性格过于谨慎,不敢冒险,凡事没有十拿九稳的概率他就不会去做。谨慎本来不是一件坏事,而且很有必要,但是凡事过头了也就等于还没有到达标准一样,也就是孔子说的“过犹不及”。过分谨慎不是理性的标志,而是谨小慎微的性格,这样的人难免落入小家子气的俗套。

    有时候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左思右想,想自己到底该不该去把握呢?这样想的时候你已经远离了机遇。俗话说得好:“当你在为没有抓住机遇老人的头发而暗自后悔的时候,你只能摸到他的秃头了!”要说三思而后行的坏处,莫过于在左思右想之后却眼睁睁把最好的机会错过。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信我们看了以后都不会同情那个过分谨慎的男人。

    有一位哲学家正在房间里埋头忙于做自己的学问。这时,一个中意他的女子大胆地敲开了他的房门:“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事后.哲学家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一一列举出来比较,可是发现好坏均等,这让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做决定。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哲学家想:“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于是,哲学家来到女子的家中,对女子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我已经决定娶她为妻。”女子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10年,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哲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后来,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那么前半生应该是不犹豫,后半生是不后悔。

    表面上看来这个哲学家很谨慎,而且哲学家都是理性的象征。但就是这种貌似理性的外表欺骗了人,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被自以为是的理性所欺骗。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认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很合理,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理性中,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机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然而不是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取得成效,所以遇到需要决定的时候,我们也要有勇气对自己说一句:“不必三思而后行。”

    一位爱好写作的青年向鲁迅请教“成功秘诀”。鲁迅拉着他的手一块来到海滨,要他下水游泳。这位青年怔了一下,急忙掏出一本《怎样学游泳》的书,坐在礁石上看了起来,只有两只脚丫伸进水面搅来晃去。鲁迅问:“这本书你以前看过没有?”

    青年答道:“看过五六遍了,但总觉得没有全部背熟……”

    鲁迅说:“我来帮帮你!”说着,便把这位青年推进水里。

    这位年轻人终于在水中学会了游泳。

    一个人要想做成某一件事,必须积极地行动起来,投身到你要从事的事情当中去。一开始,你的经验未臻成熟,可能处处不顺手,久之你却胜任有余。

    一位美国老太太从纽约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抵达后,记者问她,您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她回答得非常轻松;“我迈出了第一步,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这样。当我走了第一步,接着便有了第二步,然后再一步,一步一步的,我就到了这里。”

    要成功,你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你必须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迈出第一步很能很重要,这表明你已经开始行动了。一旦行动起来,如果你决心成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就会进入状态,你就会背水一战,你就会积累冲劲。冲劲将有助于你走向成功,因为行动起来的冲劲能够比较容易地克服一些障碍。一匹狂奔的战马,再大的障碍也很难阻止它前行。

    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圣经上说:“如果没有行动就等于死亡。”行动起来总会带来价值,没有行动就没有价值。只要你强迫自己迈出第一步,继续前进就不那么困难了,只要你立刻行动起来,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很容易。

    有好多人总是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机会跑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敢行动,怕准备不充分,会失误;怕一脚迈不好,会跌倒。当他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却又时过境迁,再采取行动已

    一日一心得:

    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别做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恩

    季羡林语录: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大学毕业后的季羡林工作并不如意,好不容易在一所中学谋到个国文老师教席,但很快就被复杂的人事关系弄得进退维谷,十分不堪。

    正在极度郁闷的时候,母校清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换处互派留学生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写信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结果呢,被录取。这是冯友兰先生代表清华大学办的一件好事,为此,季羡林终身感谢冯友兰。

    试想“文革”期间,季羡林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走在路上,没有哪一个敢跟他说一句话。一个女同事帮他推了推车,竟让季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至永生难忘。多少年后忆人生还专门写到这件事,而对那些迫害过他的人寥寥数语带过。可见,季先生善于记住他人的好,心怀感恩。

    季老一生遇到很多人,后来他们都出现在季老的散文里,有恩师,有同学,也有自己的亲戚。他们在困难岁月对于季老的支持--无论是物质的提供还是精神的指引,季老一直念念不忘。比如他在德国留学时遇到的恩师,很多年以后季老重回哥廷根大学,还不忘去看望他们。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感恩”。

    “感恩”是一个舶来词,“感恩”二字,在牛津字典中的注解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感恩”是一种认同,是对世界万物、一花一草的深切认同,更是一种回报。当我们诞生以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成长,给予我们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回报这份恩赐、这份爱。

    无论是亲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过路者,只要曾给过我们哪怕是一丁点的帮助,我们也应感谢他们。

    弘一法师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曾有人给他写了一封慰问信,言辞十分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关怀,而且朋友们还一起签了名,并为他的病情进行祈祷。这一切让病中的弘一法师十分感动,以至于很多年后,弘一法师依然常常为此事而感谢他的朋友们。

    是的,人是需要懂得“知恩图报”的,感恩的第一步便是知恩,只有先知恩,才能去报恩。这也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

    一个猎人上山打猎,看见一只狼卧在山坳里,当他举起猎枪瞄向狼的时候,狼站起来没跑,且又卧在那里。猎人不明,近前一看,发现是只怀孕的母狼,而且显得有些可怜,原来这只狼一条腿折了。狼看着猎人,像是在乞求猎人饶它不死。猎人心软了下来,不但没有杀它,还对它的断腿进行了敷药包扎。

    冬天到了,一场大雪封住了家门,猎人一连好多天无法上山打猎。一天夜里,猎人听到自家靠山根的后院里,“扑通、扑通”的,像是有人往院里扔东西。第二天,猎人开门一看,院里扔了几只野兔和山鸡。以后每逢下大雪不能出山的时候,都是这样,原来这是狼在报恩。

    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以后更是应该懂得去感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帮助、兄弟的关心,乃至于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心怀无限的感恩之情。要知道,懂得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好而优秀的品质。

    有一个佛教故事这样说:

    原本英俊的雕塑家突然发现自己的面貌、行为举止以及神情都变得丑陋、狡诈,令人害怕。于是他遍访名医,但均无良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个庙宇,向大师寻求帮助。大师了解情况之后说,我可以治好你的相貌,但你必须先为我的庙宇做一年工,就是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观音在那个地方是慈祥、善良、圣洁和正义的化身。

    在这一年中,这位雕塑家细心琢磨观音的面貌和形态,想通过外形塑造出观音的品质德行,他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当他完成工作的时候,大师带他来到镜子跟前。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爽、端正英武。他感谢大师治好了他。

    大师告诉他:是你自己治好了自己。你的病根是你过去两年一直在雕塑夜叉。

    这就是佛家讲的,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心存感激,这样人生就会变得更美好。用通俗的语言说,感恩就是这人“有良心”,懂得知恩图报。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存有美好的希望,没有人不喜欢美德,也没有人不向往美好的生活。感恩,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词汇,其实包含很多内容。

    一日一心得:

    一个人拥有感恩的心,他就会少一点抱怨与牢骚,多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少一点世俗的纷扰,多一份真诚的宁静;少一点对自然与环境的破坏,多一份对大自然的感激。

    容忍是最大的美德

    季羡林语录: 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935年,季羡林先生乘火车经苏联西伯利亚赴德国留学,火车经过中苏边界的满洲里,由于苏联海关检查行李,需停车四小时。入境检查是国际惯例,原本无可厚非,但当时的检查人员大概认为,季先生这一帮人,要到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因而检查特别严格苛刻。甚至季先生在哈尔滨买的一把粗糙的铁皮壶,也成了被检查的对象。检查人员拿起水壶这里敲敲,那里敲敲,一直敲打不止,似乎怀疑薄薄的一层铁皮下能藏炸弹。季先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他同车有一位年老的老外,当时正站在身旁,看到季先生的神态,在他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伟大的美德)。季先生闻言才心平气和,并对他微笑,表示致谢。容忍也并不容易,人们一怒之下会怒发冲冠,也是在所难免。然而能忍常人之不能忍的人,必定能成常人之不能成的大事。

    韩信是秦末淮阴人(今江苏淮安),父母早丧,家贫如洗。虽有满腹韬略,但求充小吏,尚且不得,因此万分拮据。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只好终日挂剑闲游,靠乞食度日。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个无赖少年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平时腰里总挂着个宝剑,能干什么用?别看你是高高的个头,其实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懦夫。”围观的人们听了此话,都不禁哈哈大笑,而韩信像是没有听见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那无赖见状.更加张狂,当众拦住韩信,又挑衅道:“你要是有胆量,不怕死,就一剑杀了我;你要是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说完,就叉开两腿,挡在韩信面前。围观的人都等着看好戏,而韩信还是冷眼看着侮辱他的无赖,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他竟然真的俯身跪下,从那个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发出刺耳的哄笑。而韩信却站起身,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那些围观嘲笑的人,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忍受胯下之辱的青年,后来竟然成了一代名将,统领千军万马,拜将封王,彪炳史册。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受封楚王,衣锦还乡,找到那个当初侮辱他的无赖,把他介绍给自己的部下,说:“这人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难道我真的不能杀了他吗?我不是没有那个胆量和勇气,只是认为没有那个必要。”结果,韩信不仅没有砍他的头,还任命他做中尉。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世上不平之事,比比皆是,非你我之力所能改变,若是事事较真、丝毫不让,只会让我们心神俱疲,从而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

    工作中常常为争一时之长短,相互间弄得面红耳赤,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同事,怎么就不能容忍一下,谁先低下高贵的头,不见得就真的占了下风,也许会出现另外的情景:你敬了我一尺,我就回敬你一丈。工作氛围和谐了,工作效率随之提高,工作业绩也就会蒸蒸日上。在家庭中亦是如此,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有时难免有不同意见,如果一方发点小脾气你就让他一下,暴风骤雨便可平息,等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定会自己认错的。如果此时你也大发雷霆,轻则动嘴,重则动手,最终可能会闹到不可收拾,甚至于离婚而导致家庭破裂,酿成悲剧。

    再如在公共场所,挤撞碰擦是常有的事。挤撞人者何妨谦恭地说一声“对不起”,被挤撞者礼貌地回以“没关系”,何伤大雅?反倒体现出了你的谦恭大度,有君子风度。如果非但不能互相谦让,还要争强好胜逞口舌之能,当街吵闹打架,不仅有失斯文,闹不好还会酿出血腥事件,这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你化再沉重的代价也买不来后悔药。

    所以,万事讲忍,“容忍是最大的美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沙漠里的一股清泉,你会觉得天更加高远,海更加的蔚蓝。

    学会容忍吧,容忍也是一种美德,它会使你的一生受益非浅。

    一日一心得:

    佛教文化推崇容忍之道,是很有道理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通。凡事容忍,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少了许多纷争,少了许多龌龊之事。忍是有涵养的表现,也是做人超越于局限后的自然反应,更是一种纷繁人世中千锤百炼的智慧。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诋毁

    季羡林语录: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季羡林曾给大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故事讲到后来,他得出结论说: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生活中有一种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完全以别人的评价为行事准则。别人说好,他就按人家的想法和意思去做;别人说不好,他就会后悔、恐慌、自责、情绪低落、偃旗息鼓。他时时为别人的看法担心、害怕、烦恼、痛苦,经常掩饰自己,迎合他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拿破仑也是一个不在意他人的诋毁而走向成功的人。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是穷困的科西嘉贵族。父亲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他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穷苦的同学。这拿破仑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在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和地位。

    等他到了部队时,看见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体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他想象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示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

    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开始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一个人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看重众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做得适度,还能表现一个人的自尊,但如果过度了,则是一记暗伤。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好评,就去刻意改变自己,扭曲自己,迷失自己,因一失之累,烦恼一生,痛苦一生。因为人们对一个人的反映总是像各种各样的多棱镜,不会一致说好,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真正的智者都是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许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觉,因而在一片迷茫之中却迷失了自己。随意地活着,你不一定很平凡,但刻意地活着,你一定会很痛苦,其实人活着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辜负自己。

    我们又何必太在意那些属于我们生命以外的一些东西呢?我们所应牢牢把握的只是生命本身,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下,那么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议论和看待我,便是那么无足轻重了。

    一日一心得:

    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总是有分量的;浮在水面上的,毕竟是轻小的东西。且让我们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昂首挺胸地一步步走过,只要认为自己做的对,做得问心无愧,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去理会别人如何议论自己的是非,把信心留给自己,做生活的强者,永远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执着地走自己的路,也就对了

    把别人当傻瓜是最大傻瓜

    季羡林语录: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季羡林认为,一个人小时候多多少少会做些自以为聪明的事儿。比如一不小心把菜碟子碰落地上摔碎了,便悄悄地走出屋子,挂好门锁造成是猫抓掉的假象;比如考试的时候偷看几眼,以为老师看不见等等。长大之后,都会把这些当玩笑来讲,再也不敢把别人当傻子。然而,有人在干着把别人当傻子的聪明笨蛋事。如那些贪官,总认为做得巧夺天工,无人知晓,其实能瞒得了谁?

    有一句格言说: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或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凡是把别人当傻子,惟有自己聪明的人,其实是这世界上最大的傻瓜。

    《红楼梦》中有两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真说得又生动,又真实。我绝不是说,世界上人人都是这样子,但是,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这样的例子还算少吗?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这些人都把别人当成了傻瓜。老百姓最聪明。他们中的聪明人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们不把别人当傻瓜。

    可惜把别人当傻瓜的现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高明,这是每个人最起码的虚荣心。

    所以,十九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告诫那些向他求教的人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则告诉他门徒一个圆滑处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有人缘的骨干,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有意无意地跟他疏远。

    李先生不明白那些同事为什么冷落自己,他并没有得罪他们呀!后来,经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此他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夸耀自己的成就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李先生与同事闲聊的时候,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这一来,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无论上司、同事还是下属,无不乐意与他交往。当他从科长升副局长时,没有一个人说闲话。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宝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将自己的优势让人一览无余。

    没有人愿意承认别人竟然比自己高明。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假如你确实比对方高明,别人是看得到的,但你不必试图证明你的高明。比方说,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或者做了一件你认为错误的事,这时,你告诉他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无形中将对方摆在学生的地位,而自居为老师。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师,否则他必然不服气。即使你真的是他的老师,他同样会存有异议。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无论是在言语还是在行为方面向人暴露自己的优越心理,都是令人反感的,所以智者会尽量保持甘居人下的谦逊姿态,结果他们反而受到大家的景仰,被人们举得高高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吗?

    一日一心得:

    不要老把别人当傻瓜,把自己当智者。也不要以为自己很高明,能把别人糊弄得团团转。其实别人不笨,有可能是量度很够,宽容了你恶劣的表演。所以,请恪守好自己的本分,不然总有一天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在众人面前脸面扫尽,无地自容。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

    季羡林语录: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古语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现代社会,即使你才华出众、超凡脱俗,也不太可能孤军奋战,成为孤单英雄。因此,要想找到的好位置,就得团结朋友,讲究合作。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它的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

    季羡林一生交友广泛,政界、学术界等方面都有,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成为他的朋友。他坦言:交友不以学术为标准,喜欢交“真性情”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知己?他愿和你一起享你的喜、怒、哀、乐,和你一起品尝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为你奏一曲优美的乐曲,充满着关心,充满着祝愿,流露着一份使人无法相比的真情实感。它比亲情更加容易接近,比爱情更加容易抓住。

    这世上所有的玫瑰都是有刺的,但只有一株玫瑰花下没有刺,那便是友情的花朵,没有人会在采摘这束鲜花时受伤,因为他付出的是满腔的真情,自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人的情感有时是难以琢磨的,一个人往往会在最奇怪的时候,最奇怪的地方,和一个最意想不到的人成为朋友,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情感是怎么来的。于是不凄然的尘世中便有了两个不相干的人成为朋友的故事,其实这就是英雄相惜的必然结果,我们把它称为缘分。

    也许“朋友”二字对于我们是一种最佳的精神寄托。在经历了人间太多的挫折和磨难后,他们的心中早已看淡了许多身外之物。荣誉、金钱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但还有朋友在身边鼓舞着自己,激励着自己,那种感动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他们懂,而我们,并不懂!

    那种情感是真正的友谊,那种情感是真正的暖流!那份情感,会永远伴随着你,抹也抹不去。它会把你心中的空虚充实;它会使你不会再为今天的烦恼而忧愁。

    明天的我依旧是你期盼的出现。面对着流星,许个愿。你会领悟到那份情是你生命中最真挚、最美的事物。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请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

    二十岁以前,你的生命里可能只有你和父母,但是二十岁以后,你的生命将只有工作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你在工作左右逢源,还能够在人生的旅途找到生命的意义。

    现在,你将开始进行一场生命追寻之旅,朋友对你来说,就像一个个不同的视窗,可以开拓你的视野,你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以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自满,而是应该从你的朋友处向外扩大结交其他朋友,让你的朋友与朋友连结成一个网路,就像四通八达的道路一般。

    也许你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作家,为了生存你绝不能只是为了自娱而写作,你当然希望大众能接纳你的理念。也许你是一个必须避开人群的艺术家,那么你推销的东西,无疑就是能激发同理心的共鸣,无论你从事的行业如何封闭,最终还是必须通过人群的考验,你才能被社会接纳,并进而以此维生,没有朋友的你,如何了解大众的想法?

    要让自己成为交友满天下的人,首先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其次是留意对待朋友的基本态度,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怎么待人。简单地说,就是待人以诚,这两套公式是走到哪里都行得通的。

    朋友的好处是诉说不尽的,例如有某位朋友到他国去旅行,却在国外遇到麻烦事,幸好碰到当地的人帮助,一牵扯下来,原来这个人正好是某位朋友常提及的非常要好的朋友,即是在国外经商的朋友。这种事经常都会发生,天下虽大,如果你的朋友够多,无论到哪里都不会遇上走投无路的危机。

    将二十岁以前的羞涩态度收起来,放下朋友有所不交的矜持,抱持一颗开放的胸襟,让朋友从四面八方而来,再用诚意的心将朋友的心牢牢结合起来,即使你的事业进行得没有想像中顺利,也不是毫无所获,因为你应该知道,人生的旅途中朋友是最大的资产。

    这篇文章最后,我们还是用季老的话作结尾吧: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之中,请且行且珍惜。不论那些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的亲人、朋友,还是依然守护在我们身边的亲友,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点缀了我们的人生。没有他们的出现,我们的生命将多么枯燥、乏味。让我们对那些久远的人们说一句且行且珍惜,对那些已经失去或正拥有的朋友们道一声:且行且珍惜。

    一日一心得:

    古今中外的政商名流,莫不精于与人交往,与其说他们是靠自己卓越的能力与智力获得成功,不如说他们极其老练,极其高明地运用了与人交往的技巧。换个角度来看,朋友就像一本书,可以开拓你的视野,等你阅人无数之后,自然能够累积识人的资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认识自我,得到自我成长的契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