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傍晚为抄近路,从商店街后面的小巷穿过。一位老妇,独坐在暮色中,应该在乘凉。说不上来原因,也许只是她脸上无波无澜的神情,让这一幕一下子冲击了我。我的爷爷,上一次见他的时候,也开始习惯像这样枯坐。电视机的音量被调得低到压不住秒针行走的声音,他像团阴影般深陷在旧沙发里,静静地消磨掉一整天。
老去,也许是人生中最无可告解的孤独之一。世界与你渐行渐远,一寸寸归于至慢、至静,而你只能垂手相望,直至它最终与你无关。
失群,丧失与环境共振的能力,是一切孤独感的起点。我记得在《十一种孤独》里,写过一个转校生的故事。粗野、愚笨、孤僻的小学生,被新同学嘲笑、欺侮,只有温柔的女老师对他悉心关照、爱护有加。故事最后,再次受辱的他拎来一桶油漆,在教室后面的围墙上画下一幅画,是女老师的耻部。那是个试图升温却加热失败的故事,爱最终被倒行逆施,成为攻击和泄恨的对象,因为孤独本身密不透风,爱只能沦为唯一安全的牺牲品。作者理查德·耶茨半生失意,经历短暂走红后,又迅速被人们遗忘,所以他的书里总装着满满的一打畸形人,对存在感到恍惚,对爱充满怀疑,被孤独打倒在地,高举双臂陷入生活之流沙,最终杳无痕迹。
同样把孤独写得重击人心的,是村上春树的《地下》。受访的沙林毒气受害者回顾多年间头痛发作时的感受,“疼痛从大脑内某个点突然萌芽”,纤毫毕现地描述其弥散的路径、幅度、痛感的细微变化——让我意外的是,受访者没有使用“痛苦”、“愤怒”、“憎恨”这样的字眼,而是说“真的非常、非常寂寞”。我想,这本书最有力的地方,就在这里,筛去恸创的宿命论悲剧面前那些高韬的情绪峰值和社论角力,而致力于还原那一点点微弱的、囫囵的、惊恸中失声的平民的自我。我不太能读懂村上的小说,却非常喜欢他的这部作品。
最令我亲近的孤独,在三浦紫苑的《多田便利屋》里。两个穷挫颓的失意男,咀嚼着生之凉薄与落魄度日,却始终吐纳着微光一样的信、望、爱。面对亲情缺席的小男孩,主角说:“你还可以去爱别人,把你没能得到的东西,完完全全以你希望的方式给另一个人。”不怨、不垢,对世界始终保持深刻的和解和温柔。这本书一直放在我枕边。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有一次,一个人坐长途大巴出差。车驶出闹市区,暮色如翼展开。人迹罕至的工业区、被长草盖住的旧楼房,在昏晦的光线中,简直有种非人世的荒寒。我发烧,头脑昏昏地蜷在座位上打盹,中途醒来,天已浓黑,车正在渡桥。工业区早已看不到了。窗外,是迂回的河道,连亘的群山剪影,以及极远的夜空下,偶尔闪现的一两粒尘埃般的灯火。那一刻惊心动魄的至静,如烙印般印在我的记忆里。
猛然撞见天地之广袤与恒常,惊觉长夏草木深,波上千层浪,你行走其中,心也在路上,一切都与你呼应,而你也恍悟自己是这万物之中最深刻的一处韵脚——我想,最美的孤独,莫过于此。
山中
作伴,
莫负烟霞
淡淡倾泻的水晶流苏,
灯光柔婉,
柜台上摆放的勿忘我,
隐约的咖啡余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