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诗文精选-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穆斯塔法”这个名字的原意是“精选的”“纯良的”,前面加“艾勒”后,就变成确指或特指,通常指代先知或使者。

    [2]到《先知》发表的1923年,纪伯伦已侨居纽约十二载。

    [3]叙利亚历中的12月,收获之月,相当于公历的9月。

    [4]冰心女士《先知》译本为“亚墨斯达法”。“穆斯塔法”是阿拉伯男子常用的,意为“精选的”“纯良的”;加上冠词“艾勒”后,变成确指或特指,常指代安拉(上帝或真主)的使者,即先知。

    [5]“特希林”在叙利亚历中包括10月和11月两个月份,10月称“特希林·奥沃勒”(即“第一个特希林”),11月称“特希林·萨尼”(即“第二个特希林”)。

    [6]原文为Master,有主人、名手、教师、大师、先生等多种意义。

    [7]奥菲利斯城:主人公返回故乡前曾在此城羁留十二载,见《先知》。

    [8]六翼天使: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天使的最高一级,司掌爱情,有六翼,热情、豪放且美丽。

    [9]下边这一节与纪伯伦《珍趣篇》中用阿文写下的《我的心重负着累累果实》一文内容大致相同。

    [10]指人类。

    [11]指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

    [12]希腊神话中的乐神。

    [13]指耶稣基督。

    [14]西塞罗(前106—前1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

    [15]伊本·法里德(1181—1235):阿拉伯古代诗人,苏菲主义者,以记录精神生活的诗篇著称。

    [16]这里所用“微风”一词,在字形上和发音上与“萨巴”一致。

    [17]“拉斯德”是这里所用动词“追赶”一词的词根。

    [18]古希腊人音乐之神的新娘——原注。

    [19]原文为复数。从上下文看,用单数更好些,与下文逻辑上较一致。

    [20]毛绥里(767—850):阿拉伯阿拔斯朝著名歌唱家和曲谱传承人。本名易斯哈格。

    [21]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22]夏基尔·哈勒比:叙利亚著名歌唱家。

    [23]阿卜杜·哈穆里(1845—1901):埃及19世纪最著名的歌唱家、作曲家。

    [24]英文原版中此节无标题。这里使用的是阿拉伯文版《纪伯伦全集》中此节所用的标题。

    [25]复活日的惩罚,或者“最后的审判”,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思想,认为世界末日到来时,上帝或真主会让死者复活,并对一切人进行审判,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恶者打入地狱。

    [26]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前356—前323),他率领大军开疆拓土,征服世界,以万千生命赢得辉煌。在历史传说中他以“双角王”著称,《圣经》和《古兰经》都有他“长角”的故事。

    [27]盖斯,全名盖斯·本·穆拉沃哈,阿拉伯伍麦叶朝前期诗人,著名爱情悲剧中的男主人公。他为恋人莱拉写下感人的情诗并最终抑郁而死,被称为“马吉侬莱拉”,即莱拉的疯狂者(痴情人)。

    [28]泰坦:希腊神话中统治世界的巨人家族中的成员,是天神乌刺诺斯和地神盖亚所生子女的总称。泰坦共十二个,六男六女。

    [29]指分娩时的呻吟。

    [30]常绿灌木,夏季开花,呈淡红色,浆果大如樱桃,熟时为暗紫色。

    [31]指时间。

    [32]lotus,亦指古希腊传说中的忘忧树。

    [33]从此行起直到本节最后一行,英文原文是用斜体字排出的。

    [34]Orion,希腊神话中玻俄提亚的巨人,美丽的猎手。他死后被取至天上化为猎户星座。

    [35]Pleiades,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巨人阿特拉斯和海洋女神普勒俄涅所生的七个女儿。她们被俄里翁追求七年后,被宙斯变为群星,即昴星团,但仍受到变为猎户座的俄里翁的追逐。

    [36]bower,有闺房、凉亭、树荫处、村舍等意。

    [37]阿卜杜拉:意为“上帝的奴仆”,是阿拉伯人常用的名字。

    [38]《被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11年。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追忆和叙述,再现了美丽善良的黎巴嫩少女赛勒玛的爱情悲剧,作品充满了对虚伪法律、宗教势力和传统习俗的揭露和谴责。

    [39]罕萨(575?—664?):阿拉伯古代女诗人,曾写著名的哀悼诗;悼念被杀害的兄弟和战死的儿子。

    [40]萨菲丁·哈里(1277—1343年):阿拉伯古代诗人,是最早编纂修辞学著作的作家。

    [41]白德巴:阿拉伯文学名著《卡里来和笛木乃》中的印度大哲学家。曾为国王修书而得褒奖。

    [42]伊本·鲁什迪(1126—1198):阿拉伯古代哲学家,精通语言、法律、诗歌、医学、天文和数学。

    [43]艾弗拉莫·希尔亚尼(308—373):东正教神父、以写宗教教育著作和诗歌著称。

    [44]约那·迪马什基(约675—749):生于大马士革,古宗教教育家,其著作对欧洲影响较大。

    [45]巴士拉和库法是伊拉克的两个重镇,阿拔斯王朝时,在这两座城市诞生过最早的阿拉伯语言学家。

    [46]迪尔汗为古希腊银币名。

    [47]这里所选的是该诗文集的部分篇章。

    [48]本文与纪伯伦《先知园》篇中的“十四”,内容大致相同。

    [49]天堂里的河。

    [50]乔治,泽丹(1861—1914):黎巴嫩著名作家,学者,以创作系列历史小说饮誉阿拉伯世界。曾创办《新月》杂志。学术专著有《阿拉伯语文学史》《伊斯兰文明史》《埃及近代史》等。

    [51]在阿拉伯历史分期中指伊斯兰教出现(622年)前的时代。

    [52]此词亦可译为“教义学家”。

    [53]阿拉伯民间诗体。

    [54]麦阿里(973—1057):阿拉伯阿拔斯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鲁祖米亚特》等。

    [55]穆台纳比(915—965):阿拔斯朝诗人,被认为是阿拉伯最伟大的古典诗人。

    [56]“苏阿德”是阿拉伯女子常用的名字之一。

    [57]拉结:《圣经》中的著名人物。

    [58]这里汇编了纪伯伦的部分格言警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沙与沫》相似,亦可视作《沙与沫》的续编。其内容选译自埃及阿拉伯人书局1927年出版的《纪伯伦言论集》,标题《情与思》为译者所加。

    [59]维吉尔(前70—前19):古罗马诗人,主要著作有《田园诗》《农事诗》,代表作为史诗《埃尼德》。

    [60]拉普拉斯(1749—1827):法国近代天文学家,天体爆炸理论的提出者。

    [61]此处“国王”一词可音译为“素丹”,亦有权力之意。

    [62]原词还有“殉教、殉难、殉节”及“关于信仰的证词(自白、忏悔)”等意。

    [63]《一千零一夜》成书过程中,最初受到波斯故事集《一千个故事》的很大影响。但研究者普遍认为,《一千零一夜》的成书是阿拉伯人的艺术成就。

    [64]哈拉吉(857—922):波斯著名伊斯兰哲学家,苏菲主义者。

    [65]伊本·阿拉比(1165—1240):出生于西班牙的苏菲主义理论家。

    [66]艾夫拉姆·叙利亚尼(356—373):著名圣徒,东正教神父。

    [67]约翰·大马士基(约675—749):基督教圣徒。神父,其教育学著作对欧洲影响甚大。

    [68]在阿拉伯语中,“生命”和“生活”是一个词。

    [69]近似我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70]此词原文(al-Bayan)有展示、阐述、声明、修辞等多种意义。

    [71]此处“外人”一词,还有“外部的”“外来的”“在外的”“局外人”“异乡人”“生人”“叛教者”等意。

    [72]原文中无否定词,但从上下文的关系上看,应是否定句。

    [73]原文是“父亲”,从上下文看是印刷错误。应为“母亲”。

    [74]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地区的重量单位,约等于四十五千克。

    [75]一种带刺植物。

    [76]节选自纪伯伦的作品与书信,标题为译者所加。

    [77]选译自《折断的翅膀》,标题为译者所加。

    [78]选译自《叛教徒哈利勒》,标题为译者所加。

    [79]阿拉伯人对游牧人的称呼。

    [80]此句本意似为:“我们是你的亲生。”“妯娌”一词是借用,阿拉伯原文是指同夫之妻的相互称呼。亦可译作“姐妹”。

    [81]“里亚尔”为阿拉伯地区基本货币单位之一,相当于“元”。

    [82]即宁录。《圣经》传说中诺亚的重孙,被称为“世上英雄之首”“英勇的猎户”,见《圣经·创世纪》十章八节。

    [83]指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新巴比伦国国王。

    [84]指拉美西斯二世(约前1301—前1235),古埃及著名法老。

    [85]汉尼拔(前247—前183或前182):北非迦太基统帅。曾率军攻入意大利,威胁罗马城。

    [86]阿里·本·阿布-塔里布(约600—661):伊斯兰教第四任正统哈里发·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被哈瓦利教派信徒刺死。

    [87]安萨里(1059—1111):伊斯兰教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人称伊斯兰之权威。晚年成为苏菲派神秘主义的代表。

    [88]杰拉勒丁·鲁米(1207—1273):波斯著名诗人、苏菲主义者,有《玛斯纳维》(双行诗集)遗世。

    [89]即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首创疫苗接种法,预防狂犬病、炭疽病,发明巴氏消毒法。

    [90]西伯威(?—约796):阿拔斯朝著名语法学家,巴士拉学派的代表人物。

    [91]阿布-艾思沃德(605—688):阿拉伯古代部落诗人,据传是《阿语语法源流》的作者。

    [92]伊本-欧盖里(1298—1367):14世纪埃及地区的语法学家。

    [93]节选自《利达·陶菲格贝克》一文,标题为译者所加。

    [94]许多宗教都有作证词的规定,例如穆斯林作证词时说:“我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95]鲁斯图姆帕夏(1873—1883):任黎巴嫩山省长,曾在贝鲁特附近建“帕夏桥”(1878),办农学72所等。

    [96]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英国女王,1838年即位,1876年兼任印度女皇。

    [97]在黎巴嫩北部山区,有巨型黎巴嫩古杉林,其中一棵被选为黎巴嫩国徽图案。

    [98]1860年,黎德鲁兹派区域发生大规模宗教纷争,经列强议定,拿破仑三世派六千法军到山区“恢复秩序”。次年颁布关于黎巴嫩自治的法令。

    [99]福阿德帕夏(1814—1869):曾任奥斯曼帝国外长、首相,1860年事件后被派往黎巴嫩与欧洲人周旋。

    [100]勒南(1823—1892):法国作家、考古学者。他是最早注意对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进行考察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耶稣传》等。

    [101]似指艾敏军迪(1756—1840),叙利亚诗人。

    [102]似指利兹古拉·哈苏纳(1825—1880),叙利亚诗人、作家、报人。

    [103]似指弗朗西斯·马拉什(1836—1873),叙利亚文学家,著有道德论《真理的目标》和存在论《自然的证明》等。

    [104]似指纳吉布·哈达德(1867—1899),黎巴嫩诗人、作家、翻译家,对复兴阿拉伯戏剧艺术起过重要作用。还有一位扈利·尤素福·哈达德(1865—1949),黎巴嫩文学家、教育家,纪伯伦曾向其求教。

    [105]原文Rirash,亦有“羽毛”意。

    [106]阿拉格酒为黎巴嫩等地特产的一种蒸馏葡萄酒,原液无色透明,喝时加水即变为乳白色。

    [107]奥德琴,近似于我国的胡琴,用弓弦拉出曲调。

    [108]意为替罪羊,替人负罪者。代罪羔羊典出自《圣经》与《古兰经》有关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以羊代子献祭的故事。

    [109]指纪伯伦侨居的美国。

    [110]巴黎著名大道。

    [111]纽约著名大道。

    [112]费勒斯:阿拉伯辅币名,相当于“分”。

    [113]第纳尔:阿拉伯基本货币单位之一,相当于“元”。

    [114]约拿为《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他曾因逃避上帝命令被大鱼吞吃,后祷告求救,被鱼吐到旱地上,安然无恙。故事见《约拿书》。

    [115]以上各国当时是黎巴嫩、叙利亚侨民的主要侨居地。

    [116]1916年4月奥斯曼政权对黎巴嫩、叙利亚约200名知名之士和有影响的人物进行逮捕、审讯和判刑,22人在贝鲁特和大马士革被绞死。在此之前(1915年)还曾有11名反叛者在贝鲁特的广场被绞死。

    [117]阿卜杜拉·布斯塔尼(1854—1930):黎巴嫩近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著有词典《花园》。本文是纪伯伦为布斯塔尼追悼会写的一篇悼词,发表于1930年4月17日《旅行家》上。

    [118]阿布·阿拉·麦阿里(973—1058):阿拉伯阿拔斯朝著名诗人、作家。出生在今叙利亚北部,自幼双目失明,靠勤学成才。因仕途受阻,退隐回乡,专事著述、讲学。代表作有诗集《鲁祖米亚特》、散文作品《宽恕书》,大胆论述宗教信仰和社会人生问题,富有哲理性和怀疑精神,影响巨大。他被誉为“诗人哲学家和哲学家诗人”。

    [119]原标题为《阿布·阿拉·麦阿里》,标题与上一篇同。为示区别,稍作改动。——编者

    [120]阿布·努瓦斯(762—813):阿拉伯阿拔斯朝大诗人,革新诗歌的代表人物,突破了阿拉伯传统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形式。擅长写抒情诗、写景诗、讽刺诗,特别是咏酒诗,人称“酒诗人”。

    [121]沙菲仪(767—820):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之一沙菲仪派的创始人。

    [122]“哈里发”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君主的称号。本义为“继承人”。这里指阿拔斯朝著名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约764—809)。

    [123]跨代诗人,系阿拉伯文学史特殊概念,指生活、创作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的那些诗人。这里特指跨越了贾希利叶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的诗人。

    [124]伊斯兰时期诗人,指从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国家成立到伍麦叶朝末期(8世纪中叶)这期间出现的诗人。

    [125]贾希利叶时期,是指伊斯兰教出现前的那一历史时期,即所谓的“蒙昧时期”。

    [126]欧默尔·海亚姆(1048—1122):又译莪默·伽亚谟,波斯著名哲理诗人,其创作以四行诗为主要形式。1859年英诗人费茨杰拉德将其四行诗译为英文出版后,即蜚声世界文坛。

    [127]哈拉吉(858—922):波斯人,伊斯兰教苏菲派著名代表人物。曾呼出“我即真主”口号,被作为异端处死。

    [128]伊本·鲁什德(1126—1198):西方人称阿维罗伊,阿拉伯哲学家。生在西班牙地区的哥尔多瓦,曾任御医、法官。在阐释亚里士多德方面有突出成就,雅号为“阐释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