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欧阳康

    董慧博士的新书《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将要出版,希望我为之写点什么,为此有幸先看到本书书稿。本书既是作者此前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活力论》的继续,也是其拓展与深化。董慧于2004年起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作为社会认识论系列研究的继续,进校不久即商定以“社会活力论”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当时社会活力这个问题还少有专门的高端学术研究,做来并不容易。她通过四年的努力,一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教师,一面在哲学系做学生,边教书边读书,完成了《社会活力论》的撰写,并于2008年出版此书。近年来社会活力问题引起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和自觉的关注,董慧博士也继续深入研究社会活力论,先后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谐社会秩序建构中的社会活力问题研究”、教育部一般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以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并在先后数次赴美和出国研修过程中结合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了自己的研究。

    活力是生命的最根本特征,社会活力是社会存在发展的最基础条件,也是最根本动力。董慧博士的《社会活力论》作为当时中国第一部关于社会活力问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对与社会活力相关的一系列最基本问题做了全方位的扫描。作者梳理了社会活力的中外思想史,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活力思想,对社会活力的基本规定、理论定位、实践生成、人性根基、精神源泉、制度保障等做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社会活力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多方位反思和批判了当代中国妨碍社会活力发展与发挥的因素,探索了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的可能途径。记得我在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曾经对此书和作者做了这样的判断:“作者旨在通过对社会活力理论的哲学探讨与反思,来建构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充分张扬与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这项工作既有利于丰富唯物史观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勇气和学识功底,反映出作者具有捕捉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本书的选题具有明显的开拓性质,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立足于这样的背景来看待董慧博士的新书,我尤为关注的无疑是本书对于社会活力问题的研究有了哪些新的视野和新的进展。

    第一,对自己研究视角的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作者开宗明义将自己的研究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之中,明确了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作者认为,深入开展社会活力问题研究,既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挥其积极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作为革命的、实践的、积极的社会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应当致力于在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总体性视阈中彰显自身的创造性价值,面对当代社会变化的复杂情境,拓展其理论视阈,追问真实的理论问题,反思真正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既是社会有机体及其整个社会主体活力由压抑到释放、由萎靡到迸发的进程,同时也是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理论威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这一过程也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面向现实不断自我生成与自我否定的开放性。可以说,当代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伴随着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与社会发展机制—社会活力相关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问题研究,理应成为深化历史实践意识,拓展深化唯物史观,进而开启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现实的具体路径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二,研究视野的极大拓展。这些年来,作者一方面继续深化社会认识论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聚焦历史唯物主义及社会活力,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理论成果。本书力图在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从与社会秩序逻辑演进紧密关联的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社会交往的功能作用、社会整合的路径几个方面探讨社会活力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挖掘社会活力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关联,从和谐社会秩序建构中社会活力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日常生活几个向度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活力的现实境遇,剖析和谐社会秩序中社会活力的内在根源、激发机制,并探讨建构社会活力的目标及路径选择。作者对社会发展领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提出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新模式,即从社会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出发,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立足于制度变革与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发展,以达到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一目标。

    第三,将对社会活力问题的研究拓展和深化到城市空间新领域。在本书中,作者一方面对社会活力的思想根源、运行机制、空间表征、社会活力的现实境遇、活力社会的构想进行了系统的哲学及伦理学思考;另一方面,结合今天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境遇,实现了在社会活力问题基础上的拓展研究,即围绕城市活力问题做了大量的拓展研究。之所以研究城市活力,一方面城市活力是社会活力最重要的表现,是人类人性化生存的关键,它与社会活力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具有内在深层一致性;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视野的拓展,发现社会活力所面临的时代境遇不仅仅是最初项目论证中所讲到的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还有信息化、城市化的复杂现实境遇。作者将研究视野聚焦于“城市”这一重要的社会空间单元,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分析了城市化的拓展与深化带来的危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创造性发展的问题,探索了充满活力的城市之道,以帮助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因此对社会活力的探讨,从宏观上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探讨,从微观上说则是对与人生存紧密相关的社会生存之寓所的探讨。

    第四,问题意识高度提升。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是对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深度关注和独到分析。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全球化造就了中国城市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奇迹,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与信息中心,焕发出无限的集聚力量。快速城市化的语境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城市难题: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空间不平衡、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城市经济二元化、超城市化以及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同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转变以及城市空间经济重构引起的政治的紧张,价值观、规范等文化要素之间复杂互动带来的城市文化冲突等,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全球化变动现实及历史文明的背景下,破解当前城市难题,使城市既能够和谐、有序、稳定地发展,又能够保持生机、鼓励创新、勇于竞争,担负起重建人类文明和推进文化创新的重任,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机制。因此,作为城市空间演进的动力机制,城市活力在今天突显出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城市活力既是社会活力的最重要表现,也是人类人性化生存的关键。建构城市活力,需要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对城市活力本质进行动态多维的思考与探索,以社会理想与利益要求相整合为目标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环保、社会管理、视觉美学、文化归属、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作用。当然,也需要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资源。这恰恰也是作者一直以来,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追踪国内外学术前沿,视野不断开拓,问题意识不断形成的一个反映。作者一直以来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尤其专注哈维、索亚、列斐伏尔、卡斯特尔、詹姆逊等人的空间思想、城市理论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史系统考察与借鉴的基础上,作者将自己所强调的问题意识始终作为学术前进的主旨,结合当前中国现实问题,拓展研究范围,逐步深化研究内涵,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空间研究方法的梳理,生态城市化的构想,城市空间生产的伦理学考量,城市空间正义的追寻等关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

    第五,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路向的积极探索。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探索社会活力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化社会活力的问题的研究,也一定会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作者认为,社会活力问题,是开启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现实具体路径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城市化带来的危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既是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和城市理论的拓展与深化,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中国意义。在城市化这一世界性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根据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己的国情,探索具有自己发展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构建更有活力更有效的城市空间,既能提高人类生产活动效率,又能为人类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创造更优越的精神空间、文化空间和生态空间;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用事业、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发展过程中探寻与建构城市活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结合工业化、现代化及信息化的新特点,以多维、动态及综合的视野把握城市活力,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

    第六,从社会活力视角对于中国道路的积极探索。作者认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伴随着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与社会发展道路机制—社会活力相关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问题研究,理应成为深化历史实践意识,拓展深化唯物史观,进而开启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现实的具体路径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可以说,作者为这宏大的理论与实践目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自己设定的预期目标。这也是与她本人多年的刻苦努力、坚强执着的学术精神分不开的。她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习研修,踏实认真对待科研,取得了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她已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江海学刊》、《学习与探索》等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还有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的译文(已发表)与译著(待出版)。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功结项(等级为良好)。因此本著作的出版,体现了她研究主题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充分体现了前沿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创新性。相信她今后会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2014.8.2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