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简单思维-人际关系的秘密运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础。

    在吸引力法则中,行动被看作是“引发我们去做”的思想,行动与思想一致,就会与愿望相契合,就会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这个秘密就告诉你,人际关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的思想,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大家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事先了解交往的对象是很重要的。不过我要说的是,在做好这项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彻底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丽莎·妮克丝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得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

    认识自己,就是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自己,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要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依靠这些长处使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你才会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知道成功的内在动力。因为只有你自己才了解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而努力,才知道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需要付出的是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在思想指导下的行动的有效性,才能完全激活吸引力法则在你身上的神奇能量。

    凯勒丰是苏格拉底相知极深的朋友。有一天,他特意跑到特尔斐神庙,向神请教一个问题:“世上到底还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神谕曰:“没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了。”

    凯勒丰高兴地向苏格拉底展示了神谕的内容,可是他从苏格拉底脸上看到的却是迷茫和不安。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要寻找一位智慧声誉过于他的人,以反证神谕的不成立。

    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识渊博自居,和苏格拉底侃侃而谈。苏格拉底从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为是其实无知的真相,他想,这个人虽然不知道善与美,却自以为是无所不知,我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来我似乎比他聪明一点。

    苏格拉底一一寻访以智慧而著称的人,结果发现,名位最高的人,几乎是最缺乏智慧的,名位较低的人相反有更多的学识。

    苏格拉底还不满足,依然继续着他的证明。他找到了一位诗人,发现诗人作诗是出于天赋,而诗人自以为能写几句歪诗便目空一切。

    接下来,苏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请教。想不到工匠竟在重蹈诗人的覆辙,因一技在手便以为无所不能,这种狂妄反而抵消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

    最终,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之话的深意:神并非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而是以此警醒世人——你们之中,惟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为他自知其无知。

    心灵感悟:“认识你自己”,这句镂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名言,曾赋予了苏格拉底一种深沉的智慧之光。而今,苏格拉底的证明则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许多时候,认识自己,或者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对自己有一个完全的认识,然后,才能去认识别人,才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同别人交往。这种在自我认识基础上构建的良好人际关系,正是你的思想所期望的,它会促使吸引力法则更快、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这个法则中,你就是想象中的“自我”,别人判断你能力的惟一标准也只是你的行动,行动受你的思想控制,思想又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所以,认识你自己总是必要的。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因此,请在头脑中想象,将自己一层层地剥落,去认识内心最真实的本性、潜能、真实的自我所需、所喜和追求,积极正确地思索。

    尊重自己

    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梦想,你就真的能够步入坦途,而别人也会更需要你。

    ——戴尔(企业家、成功学家)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让别人尊重你,首先你必须自己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看得起自己,才会不畏惧别人,不畏惧和别人交往,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你看不起自己,没有用尊重和热爱来对待自己,你就会向周围的人、向宇宙发出信息: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为了我不值得……这样的信息会持续不断的发送,于是,更多你不重要、你完全可以被忽视的相关事物被吸引而来,对你不友善的人会越来越多,你会陷入人际关系的绝境。

    你之所以遭受这样的困境,完全是由你的思想造成的。你的思想到处流露着对自己的不尊重,吸引来的当然也只是别人对你的不尊重。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必须用尊重和热爱来善待自己,然后,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下,你在人际交往中也会赢得尊重和热爱。

    人们从小受到虚假的观念、准则和信条的限制,往往使人意识不到实际上自己是多么有能力,多么有优势。要知道,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都有力量改变生活的任何一面。

    每当我们胜利地完成一项工作时,不管这项工作重要不重要,不管别人对我们的成功怎么看,只要自己觉得它是出类拔萃的,就应该承认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能力而自豪,并为此赠给自己一份美好的礼物,这样,就会增强自己前进的动力。哪怕只是细小的成功经验的积累,也会逐步激发出我们的自信心,挖掘出生命深处的潜能,逐渐胜任高质量的、有创造性的工作。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自我尊重、自我认可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想考验和点化一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于是,他把那位助手叫到病床前,意味深长地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助手连忙答道:“明白。您的光辉思想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要富有智慧,要具有非凡的勇气和信心。你帮我寻找和发掘这样的人吧!”

    “好的,好的。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寻找,决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助手温顺地说。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又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到处寻找。可是,导师苏格拉底都婉言谢绝了他找来的人。

    最后,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助手的肩膀,说:“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来的人,怎么能成为我的传承者呢?”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哪怕找遍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那位最优秀的人,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又是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别人世,然而寻找传承者的事还没有眉目,只好再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边。助手泪流满面,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说到这里,苏格拉底就闭上眼睛。停顿许久,他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关键在于能否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尊重和推荐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苏格拉底就永远地离开了他深切关注的世界……

    这位助手就是柏拉图。

    相信自己,尊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生存方式,去维护人格,发展个性。所以,请端正思想,鼓起勇气,尊重自我吧,如此,你必将在人际关系上开拓新的局面,在人生理想中达到新的高度。

    充实自我

    与人交往,你必须先把自己填满,否则你没有东西给别人,别人自然就不会对你感兴趣,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很糟糕。

    ——朗达·拜恩

    吸引力法则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先进行自我充实。

    深谙这个秘密的人际关系学家约翰博士说:“在人际交往中,你要尽量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那个人。不要总是挖空心思地苦想,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这样的被动意识只会使你陷入愈加贫乏的境地。你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将自己填满,直到达到饱满自溢的程度,然后你就会乐意去给予。由此,你的人际关系便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

    “将自己填满”,的确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大有裨益。

    比如爱,如果你想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别人的爱,首先就要用爱充实自己,直到心灵完全被爱充盈,然后你就可以去给予。别人得到你给予的爱,也会将他们的爱反馈给你,让你吸引到更多的爱。从充实爱到给予爱,再到吸引爱,这就是关于爱的吸引力的实现过程。

    充实自我不仅仅是充实爱,它包括很多方面。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吸引力法则以思想意识为主导,充实自我也应以精神充实为主要内容。

    古阿拉伯学者阿布尔·法拉治说:“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智慧是永无止境的,在它面前,人总显得那么匮乏和空虚。

    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高僧,恳求高僧收他为弟子。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

    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了,于是就向他的师父辞行,要下山去。

    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让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一些石头,装满为止。

    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吗?”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子,芝麻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

    “钵子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

    这时,高僧又取来一只杯子,让小和尚往里面倒水。小和尚看杯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

    高僧却说:“不要停,继续倒。”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多余的水都溢了出来。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

    小和尚明白了师父的一片苦心,请求师父原谅他的无知。

    人自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我们模仿父母的语言,学会了说话;我们进学校读书,学到了知识;我们在社会上奔走,学会了友善待人。我们周围的事物都能够给与我们很好的启迪。

    学问渊博的人,能在生活中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光,进而照亮自己,引导别人。所以,只要我们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就不应自满,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永远不要抱怨

    很多人都习惯于抱怨他人,比如,“我的老婆一直在耳边喋喋不休”,“邻居的小孩总是那么淘气”,“公司的同事一天比一天懒惰”,等等,他们总是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别人身上。其实,抱怨是于事无补的,它只能吸引到更多使你抱怨的事物。

    ——玛尔丝·西墨夫(作家、潜能研究专家)

    抱怨,即对人或事感到不满、对环境感到不适而进行的责怪、埋怨或牢骚。

    抱怨是人际关系的病毒,它会侵到我们的头脑里,破坏友善的细胞,蒙蔽宽容的视听,让我们在吹毛求庇的交往中,失去我们应得到的友善。

    卡耐基说:“在地狱中,魔鬼为了破坏人们之间的友爱,创造了一些恶毒的办法,抱怨是其中最厉害的。它永远不会失败,就像是眼镜蛇咬人一样,总是具有破坏性,总是置人于死地。”所以,请不要抱怨。

    通过吸引力法则,你应该认识到,即使你现在人际关系糟糕透顶,与人相处极其不顺,甚至老是遭受别人的批评指责,你也可以扭转这个局面。

    首先,在思想上改变自己关注的焦点,把注意力放在对他人的欣赏上,而不是抱怨。然后,你可以拿一张白纸,将他人的优点或你欣赏他们的地方一一写下来。当你持续注意这些美好的东西时,你会发现更多值得你欣赏的东西,抱怨在这时就会渐渐消失。

    生活中的确会有很多容易使人抱怨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并不是使你抱怨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只是引发你生气的一个导火索。你的抱怨是由于不愿接受或者承担本来属于你的责任,而去找借口引起的。

    当抱怨充斥你的脑子时,你便觉得世道那么不公,为什么上天眷顾每个人,但偏偏忘记你。你怨天尤人、牢骚满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你焦虑、愤怒,随之职业道德没有了,责任心没有了,离你当初的理想目标更远了——如此的周而复始,你只会越走越远。

    一个气愤的妇人找到上帝,大声嚷嚷道:“我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上帝微笑着问她:“你怎么了?有什么苦恼不妨说出来吧。”

    那个气愤的妇人便一五一地把所有令她气愤和不快乐的事讲了出来,她说她的婆婆如何给她气受;说她的丈夫对她如何冷淡;她的孩子对她如何不听话;还说她的邻居如何想方设法占她家的便宜。妇人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好像她说出的每一件事都足以构成她不快乐或者气愤的理由。

    上帝微笑地看着这个说个不停的妇人,眼中充满了爱。

    “难道你没有经历过这些吗?”在那个妇人终于停止了她的诉说之后,上帝含笑地问她。

    “有一次你病了的时侯,你的婆婆亲手做了一碗面端到你的面前;每次你过生日的时侯,你的丈夫都会深情地注视你并会烧一桌你最爱吃的菜;你的孩子在小的时侯也曾经不止一次伏在你的耳边说他们爱你;还有你的邻居,有多少次在你们家有困难的时侯,向你伸出援助之手。难道这些你都没有经历过吗?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感到快乐吗?”

    妇人想了想,觉得这些自己也确实都经历过。“可是,可是,可是他们也都曾经那样恶劣地对待过我呀?”

    上帝又笑了。“是的。”上帝说。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善的一面,但也都有善的一面。你为什么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不善而容易忘记别人的善呢?如果你能常常想起别人对你的好,你的生活不就会快乐得多了吗?”

    那妇人好像被砸了脚一样跳了起来。大声叫了起来:“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他们那样对我,我怎么能忘得掉?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妇人像一头愤怒的母狮,跳个不停。

    上帝仍然微笑着,但却在摇头。他已准备离开了。

    “一个人如果总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坏,那他的烦恼就来了;一个人如果总想着别人对自已的好,那他的快乐就赶不走了。我也没有办法能让你快乐起来,所以你只好留在你的苦恼中了。”

    说着,上帝就隐身去了,只留下那个气愤的妇人低头沉思。

    妇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改善人际关系,先要从改变自己做起,不要抱怨别人。

    抱怨别人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给你带来更多让你抱怨的状况。即使你在聆听别人的抱怨,并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上面,也会逐渐被抱怨的情绪主导,陷入人际关系的窘境。因此,凡事都应更多地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不断地修正与他人的关系,尽量少些冲突,多谢合作;少些抱怨,多些欣赏。

    主动赞美别人

    飞鸟、清风、海浪,自然界的万物不都在用美妙动听的歌声赞美造物主吗?我也要用同样的歌声赞美她的儿女。从今往后,我要赞美他人,这将改变我的生活。

    ——奥格·曼狄洛(企业家、作家、演说家)

    赞美别人,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经常碰到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

    吸引力法则专家丽莎·妮克丝就有深刻的体会:“在好几次交际活动中,我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期待我的伴侣能称赞我的美丽。因为不管我打扮得如何漂亮,自己永远也无法看见。”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美。一旦别人赞美了我们,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是知己,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承认。我们会为此而快乐和振奋。于是,我们也愿意付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我们乐意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到他人赞美之后作出的反应和回馈,就是吸引力带来的效果。赞美的话语能扩大、释放或以任何方式辐射能量,吸引一切积极的因素。通过赞扬,你可以把一个怯懦者变成坚强者,把一颗恐怖的心灵改造成和平而自信的心灵,使极度神经衰弱者恢复平衡和力量,使即将倒闭的企业重获成功,使不满和抱怨变成满足和支持。

    戴尔·卡耐基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赞美的故事:

    大约4年前,我认识了沃特·黑利,一个来自达拉斯的、成功的、精力充沛的人。我们的相识令我终生难忘,因为我和沃特很快就建立起了极其融洽的关系。

    在一次短暂的拜访之后,他领我去参观他的一项与众不同的投资项目。他当时在做保险生意,有一个新的设想,就是向全国成千上万的独立食品杂货商们批销保险,他以食品杂货仓库作为他发展事业的基地。

    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巨大的仓库。进去后,他停在一个接线生面前,说:“我想告诉你,你做的工作多么了不起,因为你让人们打电话时心情愉悦。”这个接线生很开心地笑着说:“谢谢你,黑利先生,那正是我尽力做的。”接着,我们走进办公区。当走过一个部门时,黑利先生对我说:“齐格,我们进去一下,我想让你认识一个人。”他走进办公室,向里面的主管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说:“虽然以前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知道你的这个部门。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很了解,自从你接管这个部门以来,我们没听过顾客的一句抱怨,这是你的功劳。”这个主管听后露齿而笑,说:“噢,谢谢你,黑利先生,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做好我的事。”

    走上楼,刚要走进里面的办公室,他突然停下来说:“齐格,我想介绍你认识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位最伟大的秘书。”然后他走到秘书面前说:“我想我从来没有告诉你这样一件事,就是我妻子认为是你把月亮挂上了天空,并相信你能随时把它摘下来,因此我请求您不要这样做。”秘书微笑着说:“我很高兴听您这么说。”接着我们走进保险业务办公室,他说:“齐格,来和这位最优秀的保险工作者握握手,他是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因为他是那样勤奋,不辞劳苦。”

    这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但沃特·黑利却使每个人都将以高水准的工作标准来要求自己。

    卡耐基认为,黑利给予职员的是真诚的称赞,得到的是他们对工作、对公司的满腔热情,在这种态度的激励下,员工的工作效率必会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只要你愿意去鼓励别人,他们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好,你得到的报偿就会越来越多。

    总之,赞美他人能积极地影响他人,沟通自己与他人的感情。特别是当你与他人产生隔阂时,关心对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长处,是消除这种隔阂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对于自己不太亲近的人,恰到好处地给予赞美,也会使双方增加亲近感,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

    不要过于谦让

    出于发扬谦让的品质,很多人自小便被灌输一种意识——将自己放在最后一位。这种外界意识干预使得他们只能吸引一些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不值得的感觉。并且,只要这些感觉继续存在,他们就会吸引更多的让自己感觉没有价值的人生境况。所以,必须改变这种思想意识。

    ——朗达·拜恩

    美国社会心理学爱舒尔茨认为,以人际关系中人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来划分,人主要有三种类型:

    (1)谦让型,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见何人,总是想到“他怎么想的?”(2)进取型,特征是“比他更优秀”,无论遇到何人,总是想知道其力量的大小。(3)分离型,特征是“疏离他人”,无论遇到何人,总是想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他人对自己的干扰。

    三种类型中,谦让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德,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在吸引力法则看来,这并不完全正确。

    吸引力法则中,谦让意味着自己处于最后的位置,这种处境下吸引来的会是与之相对应的没有价值的、不值得的感觉。谦让从一开始让自己做好自我牺牲的心理准备,直至谦让形成既成事实,都是一种负面的思想在起主导作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与吸引力法则相违背的。

    一家公司面向社会招聘销售人员,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只需要一个。

    在应聘者抢占座位作准备时,一个女士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到她面试时,面试官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

    面试官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

    由此可见,谦让并不是一味的谦让,而是有原则的谦让。孟德斯鸠说过,“美德本身需要限制。”没有原则的谦让是一种懦弱,在竞争面前的谦让是一种逃避,在危险面前的谦让是一种退缩,在荣誉面前的谦让是对胜利的不尊重,一味地强调谦让行为而不辨别谦让的原因,更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

    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谦让,一个叫贪欲。

    他们约好一起到天堂去,他们带的干粮基本都够他们路上吃的。

    但是为了体现无私的友爱精神,他们在路上一直谦虚地你推我让。由于他们让来让去,时间耽误了一半。看到这样让下去也不是办法,而且浪费时间,贪欲开始想,既然你不要,我要。于是他把谦让的东西吃了。

    后来的路上出现了奇怪的事情。贪欲吃了谦让的东西以后,觉得胃口大开,吃了还想吃;而谦让对贪欲总是有求必应。

    最后几里路,他们都有些走不动了。谦让饿得走不动,贪欲却是由于吃得过饱走不动。天黑以前,他们终于到达了天堂。

    在他们想进入天堂大门的时候,他们被拦住了。

    贪欲问:“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

    天使说:“因为你太贪,把朋友的东西都吃了。”

    贪欲说:“可那都是他给我的呀。”

    天使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人家主动给你,哪怕人家心甘情愿,你也不能接受。你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还想进天堂?”

    谦让问:“那为什么不让我进?要知道,为了让贪欲吃饱,我都快饿死了呀。”

    天使说:“如果说贪欲进天堂的可能有万分之一,那么你进天堂的可能连十万分之一都不到。”

    谦让大惑不解。

    天使说:“把自己饿成这个样子,绝不是美德。贪欲起码还是个真实的人,然而你却虚伪之极,明明自己饿了,却还要装出乐善好施的样子来。我看你是把天堂当成剧场,把上帝当成观众了。”

    过于谦让,并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让他人觉得享用你的谦让是理所当然的,久之,你就会永远处于一种谦让、牺牲的负面状态,吸引力法则的一切积极主动、进取争先、不甘落后的因素都与你无关。

    所以,谦让应是有原则、有限度的谦让,而不是盲目的、一味的过于谦让。

    名人链接——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其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他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给万千人以指导、安慰、鼓舞,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改变生活,开创崭新的人生。他教人们如何去思考、去交际、去变得有魅力、有吸引力,去吸引自己想要的一切。

    卡耐基,1880年1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市镇。父亲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

    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卡耐基从小就营养不良,非常瘦小,与头部很不相称的耳朵看起来总显得格外的大。上学后,他那双又宽又大的耳朵经常成为同学们嘲弄的对象。

    有一次,班上一名叫怀特的大男孩与卡耐基发生了争吵,卡耐基说了几句很刻薄的话,怀特被激怒了,便恐吓道:“总有一天,我要剪掉你那双讨厌的大耳朵。”他吓坏了,几个晚上都不敢睡觉,害怕在自己进入梦乡以后被怀特剪掉了耳朵。

    卡耐基成名以后,仍然没有忘记怀特。他从此事中归纳出了一番人生哲理:“要想别人对你友善,要想与同事和睦地相处,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就绝不能去触动别人心灵的伤疤。”

    卡耐基的母亲曾是位乡村教师,很有教养。母亲的乐观、坚强对卡耐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次大水灾,洪水冲出了河堤,把农场的所有农作物冲得不见踪影。父亲绝望地喊道:“上帝,你为什么老是和我过不去?我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而母亲却十分镇静,她哼唱着歌,将家园重新收拾好。母亲对卡耐基寄予厚望,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传教士,或做一名老师。

    1904年,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卡耐基认为,这是一个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机会。

    但他没有演说的天赋,参加了12次比赛,屡战屡败。直至1906年,他才以一篇题为《童年的记忆》的演说,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卡耐基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存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

    这次获胜,对卡耐基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经历了12次失败,但最后还是赢得了辩论比赛。更为激励我的是,我训练出来的男学生赢得了公众演说赛。女学生也获得了朗读比赛的冠军。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该走怎样的路了……”

    1908年,入院两年后的卡耐基便成了全院的风云人物,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赛中大出风头。全院的师生对他刮目相看;但卡耐基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走出学院去扩大自己演讲的影响了。

    终于,1912年,卡耐基在纽约开办了他的第一期公共演讲课。从那时起,卡耐基教程——一项伟大的事业诞生了。这项事业的意义不仅使卡耐基享誉全球,还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指导、甚至拯救了数以千万的听众和读者的人生。没有明确的数字可以统计出,究竟有多少人是卡耐基教程的受益者,但是他的著作从第一次出版以来,就始终傲居榜首。

    卡耐基还计划在成人夜校讲授公开演讲课。根据他切身的体会,通过学习公共演讲,可以扫除自己性格中的怯懦和不自信,增加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并且他认识到,做领导者的必要素质是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今,卡耐基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

    1955年11月1日,卡耐基因病去世,享年6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