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做与选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没有执行者,我在做什么?

    心灵教导表明没有执行者,没有独立个体是我们行动的本源。这种教导经常引起许多混乱,因为它与我们的体验相反。表面看是有一个执行者,而“我[1]”是那个执行者:是“我”每天早上起来,是“我”遛狗,是“我”开车去上班。如果没有执行者,这些事情怎么会发生?如果没有执行者,我在做什么?如果没有人在这生活,我是如何生活的?如果没有执行者,我在做什么?

    这种混淆的存在是因为,心灵教导指出了一些常规上不存在的东西。现实的本质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或解释,也不能通过普通的感官来体验。谈论一些无法被说清楚的东西时,最简单的方法通常就是否定。如果你不能直接说出某件事,那你就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所以,心灵教导包括很多否定:没有本我;没有执行者;世界就是一个假象;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否定可以有效地让我们远离假象,例如“我[2]”这个想法,以及其他虚伪和错误的想法。如果你花一些时间去寻找自己,你就会发现并没有个体的本我,只有关于本我的想法。“我”只不过是一个想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准确地说既没有本我,也没有执行者。

    然而,头脑是无法确信没有此事,或者甚至无法真正经历虚无。如果你正在经历某事,那么就可以定义为并非虚无。所以当头脑指向虚无或没有一个本我或执行者时,它就会形成一个虚无的图像或观念,然后思考它们。如果我们被告知没有执行者,头脑就会描绘出一个有人缺席的图像,就像一把空椅子或者一把扫帚自己在扫地。

    同样,这与我们实际的经验相悖:当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椅子上有人。当我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扫帚才会扫地。因此,否定论中明显有一种扭曲或不准确。虽然否定确实唤起了一种空虚的体验,它可以是宽阔与宁静的,但它并没有捕捉到全部的现实。它忽略了我们真实世界的真实体验。

    另一个方法则与之相反:不是说没有本我,没有世界,没有执行者,我们可以说这里只有本我,世界万物皆为一体,是这个一切存在的整体在做所有的事情。换句话说,“万物”在扫地,“万物”坐在椅子上。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我们的经历,就会发现这一观点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追溯任何行动的原因,我们会看到有着无数的影响力或原因导致最简单的行动。

    举个例子,你会扫地是因为你母亲教你要保持屋子干净,你的父亲教育你要负责任,更不要说从文化和社会中,你接收到的关于清洁和责任的所有其他信息。再加上所有影响你父母的人,以及所有对你有过影响的人。那么,所有这些因素又如何呢,这些导向这一特定路径的进化的所有因素,给予你对生拇指能够让你使用扫帚?如果把你拿起扫帚扫地这一行为中参与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的话,你就会明白所有人、所有事物在扫地是有道理的。这有一个执行者,但不是你,是万物。顺便说一下,就算你不扫地,所有的这些因素也在起作用。不做某事就是我们在做的另一件事。

    这种包括越来越多因素而不是否定一切的方法,也是一种有用的教学工具。它会唤起一种生命的合一和丰富的感觉。但是,它并不捕捉到动作的实际体验,如扫地,要是“万物”打扫我的地板该多好啊,那么“我”就可以去打个盹儿了。说到将万物视为已完成的一切的执行者,也捕捉不到没有本我的感觉,这种无我的感觉,是我们使用诸如自我探寻这样的心灵修行时候所体验到的。

    所以,如果不能完全说没有执行者,如果也不能完全说万物都是执行者,那么只是说“我”扫地,然后扫了地,有什么问题呢?就纯粹实际意义,说“我”做某事就足够了。但是正如已经提醒的,说“我”忽略了我们行为的许多丰富而复杂的原因,也忽略了我们审视内心时发现的独立的本我的不存在。这也意味着这一现实并不比我们看到的更多。

    所以我们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说没有执行者是不完全的,说万物是执行者也是不完全的,说我是执行者还是不完全的。这就像一个多重选择题,每个答案都是错!然而,没有正确答案,这算是什么?即使你已经穷尽所有可能,仍然没有正确的答案,可你还坚持这个问题,这算是什么?

    这里发生了什么,这个做事的体验是什么,这类问题本身就有丰富的体验。这样的问题比起任何答案,都能让我们更多地接触到我们的体验。这个问题直接反映了我们体验的各个层次。当扫帚在地板上扫过,是否可能同时体验到内在的空虚、万物合一的丰富性,以及我们特定身体的个人行为?为什么我们要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关于最初的问题,“我在做什么?”也可以是一个探索存在全方位的大好机会吗?为什么一定要有正确答案?这个问题本身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更深层的感知,并不断提出问题的意愿吗?我此时在做什么?现在又怎么样?馈赠可能就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在某个最终的答案。生命以全新的、不同的方式展开,所以也许只有在每一个新的时刻,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这“万物和无物”接下来要做的。

    有一种假设认为,心灵教导应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答案,那就是我们最终要到达的某个境地。但是如果心灵旅程的重点就是旅程本身呢?如果答案在出现时是真实和相关的,但在接下来的呼吸中它们变得无关紧要了呢?所以或许,并不是要完成或完全地回答“做什么”的问题。放弃一个正确或最终答案,会让这个问题在这一时刻变得活跃起来。你此时在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是最真实的?紧接着又问,现在呢?总有时间再去问一次,因为现在总是新的。

    就在此刻,如果你就允许自己不知道,看看会发生什么,诸如不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谁会去做,是否有什么事情要做,或者是否行动确实发生了。当你深入发问的时候,是否或多或少有些强迫行为,以不正常或无知的方式行动?还是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好奇感出现,让你与构成这个特殊时刻的所有神秘元素联系在一起?这种好奇心会引导你做出轻率而可笑的决定,还是让你从生命深处产生冲动和直觉?如果你对于执行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最深层的心灵疑问的馈赠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问:“我做什么?”可以带你进行没有边界的探索,而旅程只能从现在这里开始。最经常限制我们的就是我们的结论。简单的解药就是问另一个问题:“当没有执行者,当万物是执行者,以及做什么取决于我的时候,我做什么?”

    那么自由意志呢?

    问:无二元性似乎是对自由意志的否定:我什么都不做;神圣通过我行事。但是对于杀了孩子的凶手,或者种族灭绝的战争,又该怎样看待呢?如果人们采取相反的行动,世界似乎会变得更美好。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答:这是对于无二元性教导最普遍的担忧之一。虽然这里只有一个存在,但这个存在的表现和运动是尽可能各种各样的。合一似乎非常喜欢出场跳舞,在这个神奇的生命之舞之中还有许多层面的真理在运转。所以你关于谋杀和战争的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得到回答,而所有的答案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最有相关联的层面——普遍意识的层面——似乎是有自由意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如果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对世界来说将是美好的。

    如果我们转向一个更绝对的视角——合一的视角,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个存在之中发生的——我们认识到发生的一切都是这一个意识的投射,而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伤害到意识,甚至谋杀和战争也没有。

    我们可以体验到这两种观点都是真实的,同时也可能体验到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视角。当一个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的时候,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对这个世界的不感兴趣。事实上,认识到没有独立的本我,常常会引发深爱这个世界的体验和表达。一旦我们明白虚假的本我是幻想,我们就失去了谋杀或战争的动机。

    一旦看透虚假的本我,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当这个自我的抓手被放松,我们真实本性的品质就会被显露出来:爱、欢乐、宁静、清晰、力量和智慧。在我们的核心,我们充满了爱、快乐且神圣。这些不是我们可以在知识上掌握的,而是体验到的,通过心灵探寻,当我们的本我感知变弱,或本我感知被消融时,我们就体验到了这些。

    许多人对这一概念有知识上的掌握,那就是没有个人执行者,并且世界只是一个幻象。当这仅仅是知识上的掌握并非根据经验,这一的信仰就会导致各种的扭曲,为可怕的行为做辩护。举个例子,看看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历史,在那里和平与爱的教义被用来辩解仇恨、谋杀和战争。一个信仰即使是没有执行者,也能导向这种原教旨主义,虽然它只是一种信仰。

    另一方面,自我的消融的实际体验的结果是打开我们更深层现实的存在,这是无法被描述或定义的。在这种深度的体验中,我们看到只有善的存在,没有所谓的恶的对立面存在。正是这种善的核心爱着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一切,使存在于本质世界的人不可能伤害别人。相反,这里有一种自然产生的同情和对所有生命的感激。

    无二元性的概念只是一个概念。因此,它可以被扭曲,被自我和头脑用来辩解任何事情。但是,我们无二元的本质的现实并不是一个概念,它的直接体验超越了我们想象,充满了宁静、爱和欢乐。但是不要听我讲这些,自己去看,当你深入这个问题,谁在这个世界上行动,看看你能找到什么。当你体验你本真的时候,你是否发现你缺少对这个世界关爱,你是否发现在你灵魂的虚空中有无限的爱和同情?

    没有本我的生活

    问:在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之中,我该如何保持一个没有独立的本我的视角?我如何能从这一角度更充分地生活?

    答:真相就是,这里没有独立的本我,同时另一个真相是,以显而易见的独立的本我来运作也是必要的。这些真相没有互相矛盾,而是互补的。通常在心灵教导中,会强调无二元性真理(即没有独立的本我),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真理。但是在认识此真理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仍然需要你在这个世界上发挥作用。

    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真理,这种实际情况不会消失,例如和你老板相处,照顾你家人,但是你可以更轻松地应对它们。而且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有一个更深层的存在展现了整个生命,为了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照顾自己和他人,它知道你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

    问:因为“我[3]”只是一个想法,那么一个想法怎么能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呢?

    答:你指出“我”只是一个想法因此不能做任何事,但是那认为“我”想法的事物呢?那是什么?它能行动吗?在我已经研究多年的钻石方法中,对于我不真实的自我或自我形象,我有了一种认识,但同时也有更真实个体本我的认识,这是一种关于合一性的独特表达,因为它是体现在一个特定人的身上。在许多心灵传统中,这被称之为“无价的珍珠”,因为当它被体验的时候,能有珍珠一般的品质。它的坚固和真实超越了自我的体验。

    来做个实验试试,伸手去轻轻拍一下你的头顶。能够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你,就是刚刚拍过你头的人。最终,包括你在内的一切都是幻觉,但是在幻觉中你有选择和自由意志。

    生命将按照神的意志展开。如果你忽略了这个大的真理,你将因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而痛苦,这也滋生出一种失败感或虚荣感。反之,如果你忽略了这个较小的事实:你仍然需要选择和行动;那么,你会因为认为你无能为力而感到苦恼。如果这个不完整的观点被一路采纳为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没有人会做任何事,你也可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被饿死。但即便如此,你也没能逃过这个小的真理,因为你会发现,你不得不选择继续坐在这里,即使你变得越来越饥饿。

    平衡的观点是:做你眼前该做的事,其他的一切都交给上帝。如果你饿了,就去吃;如果你累了,就去睡;如果你病了,就想办法治;如果要做选择,就找出最真实的做法,然后去做。这样你就能够淡忘你行动的结果,因为那部分不取决于你。它取决于上帝的意志这一大的真理。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是:“功遂身退。”这提醒我们:我们的行动取决于我们,但是我们行动的结果并不取决于我们。

    是什么驱动生命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智慧在展开生命,它总是让你到达你需要去的地方。似乎这种展开生命的东西也酷爱玩和创造,它甚至赋予你权力去选择和扮演一个鲜明个体。因此,这自我,或者假的本我,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将生命和意识带到使我们痛苦的地方。自我想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顾及存在想要什么。这一切都没有错。合一爱它所创造的这个不可测的自我。

    有时候,自我的欲望会驱动我们,在其他时候,我们会被来自本质的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所驱动,本质是我们个性中比自我更真实的方面,自我与存在智慧协调运动。我们也可能认知每件事的更深层次的根源,并向它屈服:自相矛盾地,我们可以选择存在时刻为我们选择的东西。当生命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可以对它说是。

    在自我、本质和存在之间,有一个了不起的舞蹈,它允许存在本身在自己内部创造不可预测性和惊喜。也许这是唯一的方式,让已经无限和永恒的东西可以创造和游戏——允许在自己内部创造出一些新的和不可预测的事物。

    问:我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爱、宁静和欢乐来自于信仰,相信每一天的生活已经被安排好的,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安排好的。换句话说,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任何事情。我只是看着生命一刻接着一刻地展开。生活是多么美好!但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我感觉自己被控制了,我感到非常迷茫。

    答: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一切都被安排好了的观点是更大的真理,尽管我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由生命的无限智慧所决定的,这事先安排的观点源于我们视角的局限。

    在比较局限的视角下看待我们每天的生活,看起来我们像是受控制或至少选择去做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是,去选择和学习,成长和发展,尽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必须把我们的选择当作一回事,因为在这个层面上它们确实重要。

    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智慧正按照神圣计划完美地展开生命,我们能感受或凭直觉感知到,但无法真正理解或提前知道。这个神圣的智慧让我们的身体呼吸,也让树木生长,它安排星星和银河系,也给我们带来我们想要的体验。

    所以,二者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同时一切也在按照计划进行。你可以说我们的选择也是神圣计划的一部分。

    所有的这些有另一个维度,这就是对已经如此的事情进行简单选择的能力。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两个维度就会相遇。我们放弃自己的权力去选择无限智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心灵修行,无论是冥想、探寻自己到底是谁,还是存在的一种形式,都是选择已经存在东西的一种形式。每一种情况,都有一个邀请,让我们放弃努力不去改变现状,仅仅去感觉或探寻已经如此的事情。

    在选择和更深层次真理相遇的地方,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它将洞察力和理解灌注入我们意识中。这并不是说心灵修行会让任何事情发生,但它确实把我们放在最有可能发生深刻事情的地方,包括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注意到每时每刻展开着的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和神秘。

    注释

    [1]原文为“I”,即“我”或“主我”。

    [2]原文为“me”,即“我”或“宾我”。

    [3]原文为“I”,即“我”或“主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