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常识合集-高血压患者的必备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知道高血压的术语有多少吗

    高血压常用术语很多,编者列举了58种展示给读者。

    (1)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2)影响血压的因素。①增减血容量。②血管的收缩或扩张。③心肌的收缩力。平常我们所说的“血压”实际上指对上臂肱动脉即胳膊窝血管的血压测定,是对大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

    (3)偶测血压。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

    (4)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等项目。

    (5)高血压。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升高。

    (6)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也称为“高压”。

    (7)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也称为“低压”。

    (8)脉压。收缩压减舒张压的差值。

    (9)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10)KPa。千帕,通常用于表示血压数值。

    (11)mmHg。毫米汞柱,人们用水银血压计来测量血压时用水银柱的高度“毫米汞柱”来表示血压的水平。

    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

    7.5mmHg(毫米汞柱)=1kPa(千帕斯卡)

    (12)理想血压。收缩压<120ramHg和舒张压<80mmHg。

    (13)正常血压。收缩压应<130mmHg,舒张压<85mmHg。

    (14)血压正常高限或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5~89mmHg。

    (15)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6)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60mmHg(18.6~21.3kPa),舒张压在90~95mmHg(12.0~12.6kPa)。

    (17)肌酐。人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肌酸量与肌肉容量呈正比,以稳定的速度产生,并以稳定的速度向血液中释放肌酐,由血循环带到肾脏,从尿中排出体外。长期高血压损害肾功能,使肾脏对血中肌酐的排出减少,使血肌酐升高。

    (18)心脏的超声波检查。又叫超声心动图,可以反映出各瓣膜的形态、活动是否正常,各心房心室的大小及形态,心脏周围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的情况,有无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造成的心脏损害、心包积液、各种心肌病,检出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和评价心功能。

    (19)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90%以上,目前尚难根治但能被控制。也叫高血压病。

    (20)继发性高血压。也叫症状性高血压。由于某些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肿瘤或增生和其他原因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原发疾病治愈后,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占高血压患者的5%~10%。

    (21)高原性高血压。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血压增高(特别是舒张压升高多见),而又不存在其他导致高血压的情况,返回平原后不经降压处理,血压很快恢复正常,称为高原性高血压。

    (22)睡眠性高血压。在睡眠时或睡眠后血压升高。

    (23)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包括急进型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是指病情一开始即为急剧进展,或经数年的缓慢过程后突然迅速发展。恶性高血压是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最严重阶段。

    (24)缓进型高血压。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十年,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

    (25)顽固性高血压。少数高血压患者尽管接受了较大剂量3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其舒张压仍然持续增高,保持在115mmHg(15.2kPa)以上,称为顽固性高血压。

    (26)老年高血压。指年龄大于65岁,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者。

    (27)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一个人舒张压不高,仅仅收缩压超出正常范围。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如果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mmHg称临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8)肾血管性高血压。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引起肾血流量减少或缺血所致的高血压。

    (29)肾性高血压。肾脏血管或实质疾病,如肾动脉狭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等引起的高血压。

    (30)医源性高血压。医生用药不当引起患者血压升高,超出正常值而导致的高血压,又称药物性高血压。

    (31)白大衣高血压。指在医院或诊所环境下测量血压时,个体血压升高,而在其他场合下血压正常的现象。这也被某种程度上定义为独立的办公室高血压。

    (32)血压不安症。指一种主要症状为过分注意自己的血压值,一天只有多次反复测量血压,才能定下心来的病症。

    (33)高血压脑病。主要是在原有的高血压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高达200~260mmHg/140~180mmHg。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引起一种变化急骤的临床综合征。

    (34)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结果,是发生在高血压病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综合征。

    (35)中风。又称卒中,医学上叫脑血管病,分为两类,一类是脑血栓形成,一类是脑出血。86%的中风由高血压引起。

    (3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一过性脑缺血,俗称“小中风”,指颈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脑组织一过性缺血而出现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37)脑梗死(脑血栓)。人脑的动脉血管由于某些原因发生堵塞,血管中断,使该血管支配的脑组织失去血流供应而坏死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38)脑出血。脑动脉血管由于某种原因破裂出血,血液流人到脑组织中形成血肿,同时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也可产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和体征。

    (39)高血脂。又叫高脂血症,它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血脂升高,或者血脂水平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

    (40)高胆固醇血症。单纯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

    (41)混合性高脂血症。既有胆固醇增高又有甘油三酯增高。

    (42)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泵组成:右心将血液泵人肺循环;左心将血液泵人体循环各器官。每侧心脏均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43)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基本封闭的“管理系统”。

    (44)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

    (45)冠心病。当冠状动脉,也就是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发生明显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等造成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坏死时就导致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

    (46)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47)心肌梗死。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48)猝死。心脏突发骤停而死亡。

    (49)肾功能衰竭。又叫肾功能小全,是指各种原因包括高血压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如不能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无法调节水盐平衡等。临床上表现为少尿、无尿和各系统受累等。

    (50)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或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液满足组织代谢需要,以至于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或体循环出现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呈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按疾病的急缓又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慢性心功能不全亦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51)心律失常。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

    (52)降压药。又称抗高血压药,可将其分为六类:①利尿剂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③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l)阻断剂④β受体阻断剂⑤钙拮抗剂⑥α受体阻断剂。

    (53)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指高血压患者能否按照医师的嘱咐坚持治疗控制血压。

    (54)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5)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滞Ca2+经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进入胞内、减少胞内Ca2+浓度,从而影响细胞功能的药物,又称钙通道阻滞药,它们可使动脉扩张,血压下降,也可治疗心绞痛。

    (56)利尿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排泄,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5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

    (58)药物的降压谷峰比(T/P比率)。药物效果最小时的降低数值除以降压效果最大时的降低数值。

    这些术语是经常提到的,敬请读者理解,以利于自己的病情。

    高血压是不治之症吗

    高血压并非不治之症。

    高血压的治疗在于控制血压,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危险因素越多,其程度越严重,若还兼有临床情况,主要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更高,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的力度就越大。

    心血管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正常”或“理想”水平。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在一定的范围内,血压降得越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现在的研究表明,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人降压至理想血压或正常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常高值(140/90mmHg)最妥。自测血压,日间收缩压要比门诊血压低10~15mmHg,舒张压比门诊血压低5~10mmHg。高危的病人,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

    根据高血压发病的机理,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

    (2)改变生活方式。所有患者,包括需予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改变生活方式。

    (3)药物治疗。中高度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因此,如上所述,只要严加控制,并且控制在标准以下,高血压病就不是不治之症。

    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血压病的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发现。其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这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病人血压虽然很高,但症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

    (1)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是一时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

    (2)头痛。头痛也是高血压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3)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人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噩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为很令人苦恼,所以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5)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6)出血。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综上所述,当病人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的,都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应及时测量血压。若已证实血压升高,则趁早治疗,坚持服药,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珍菊降压片为中西医复合制剂,除了平稳的降压作用外,对高血压病患者表现的头晕、头痛、耳鸣、心悸、肢麻、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老年人高血压病有哪些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年龄60岁以上,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血压测量结果是收缩压≥140mmHg(18.7千帕)或舒张压≥90mmHg(12.0千帕)者称为老年人高血压病。

    老年高血压病人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群体,近年来对它的研究与防治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其糖尿病、主动脉钙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间歇性跛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同龄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且收缩压随年龄而增高,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较舒张压升高的危险性更大。另外,老年人高血压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老年人高血压大多属于轻型,恶性或急进型者罕见。老年人高血压比年轻者相比较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

    老年人高血压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不高。以前认为舒张压增高比收缩压增高更具有危险性,而且临床上也常把收缩压升高,看成是一种由于人的自然衰老,血管弹性减退所致的良性过程。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越高,心脑血管并发症就越多,死亡率就越高,特别是脑卒中更为多见。因此,收缩压升高也是十分危险的。

    (2)血压波动大。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化性病变,体内各种血压调节机制敏感性降低,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尤其是收缩压。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明显,在24小时内的波动也大于年轻患者。而且季节性波动较大,一般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

    (3)体位性低血压。一般认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有关。如卧位高,坐位低;睡眠时低,睡醒时高;排大小便时高。也有人认为这个情况与老年人植物神经对体位变换的调节失常有关。

    (4)并发症多且严重。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障碍明显,心排血量降低,因此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老年人肾功能异常在伴有高血压时发生更早更严重的临床异常表现。

    (5)假性高血压。老年人间接测压法测量血压,由于气囊压不住僵硬的肱动脉,有时可有读数过高,产生“假性高血压”。

    对于轻度收缩压增高者,我们主张采取非药物治疗,若非药物治疗无效,收缩压增高明显者,则应给予药物治疗。对于单纯收缩压增高者,首选何种药物为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多数倾向首选噻嗪类利尿剂。若无效则应进行联合用药或阶梯治疗方案。也有人主张用中草药制剂。

    但由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降压药的副作用。因老年人代谢和内环境平衡功能呈生理性退化,故可影响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对降压药物的选择,应尽可能选用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并且从较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是否增减剂量。不论选用何种降压药,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同时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脑、肾功能,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人体血压为什么会升高

    人体血压的升高与降低受人体内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要想知道血压为什么会升高,就必须知道人体内的血压是怎样调节的。

    人体血压的调节受通过神经和体液两大因素的影响。

    1.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和四肢肌肉一样,有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叫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相互协调的。

    (2)压力感受器机制。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动脉血压由低逐渐升高时,感觉末梢受压力影响兴奋增加,而发放神经冲动,经传人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改变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降低反射的活动增强,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保持动脉压在一定的水平。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将信息传到血管中枢,降压反射减弱,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3)化学感受器系统。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当血压下降时,感受器受到刺激,它们可发出信号,通过血管舒缩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以调节动脉血压,使之恢复正常。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肾素一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水解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转换酶的作用下,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可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促使肾上腺皮质醛固酮释放增加,钠和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和上核的神经元组成,贮存于垂体后叶,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而缓激肽,前列腺素E,心房肽则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的作用。缓激肽的前身足血管舒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前列腺素E能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心房肽是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它存在于心房肌纤维内,当心房内压增高时,可分泌心房肽。它可提高肾小球过滤率,增加钠的排出,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调整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一天内的血会波动吗

    血压的高低不仅与心脏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季节、气候和职业的不同,血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运动、吃饭、情绪变化、大便、性交等均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休息、睡眠则会使血压下降。

    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7~4.OkPa(20~30mmHg)范围内,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血压最高点一般在上午9~10时及下午4时至晚上8时;血压最低点在午夜1~3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最高点和最低点持续的时间较长,形成了平台。

    精神刺激、情绪变化如兴奋、恐惧等常可导致收缩压的明显上升,运动也可使收缩压明显增加,特别是剧烈运动常使收缩压上升达24.0~26.7千帕(180~200mmHg),运动停止后血压可下降。环境温度升高如洗,温水浴等可使舒张压降低,而温度降低如冬天洗冷水浴等可使收缩压升高。

    血压波动的情况可有三种类型:双峰型(大多数)、近似双峰型(少数)和单峰型(极少数)。

    血压波动的机制可能是与机体生物钟控制的昼夜规律有关,因为此规律可影响神经体液活性,使甲肾上腺素、血压和心率等发生节律性变化,夜间血压下降也可能与交感神经夜间张力降低有关。正常人白天和夜间血压波动范围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外的一项对3304人的研究结果发现,正常人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波动在15·3~16·0/9·3~10·0kPa(115~120/70~75mmHg)范围内,白天血压平均值为16·0~16·6/9·3~10.0kPa(120~125/70~75mmHg)之间,夜间血压均值在14.0~14·7/8·0~8·7kPa(105~110/60~65mmHg)之间。如果以平均值±1个标准差范围是正常的话,24小时平均动态血压波动范围是12.9~18.1/7.7~11.7kPa(97~136/58~88ramHg)·白天为13.3~18.9/8.0~12.0kPa(100~142/60~90mmHg),夜间为11.5~16.5/6.7~10.7kPa(86~124/50~80mmHg)。这样如果24小时血压平均值在18.2/11.9kPa(137/89mmHg)以上,白天血压值在18.9/12·1kPa(142/91mmHg)以上,夜间血压值超过16.0/10.7kPa(120/80mmHg),一般认为就有可能是高血压。

    由此看来,一天内的血压是会发生波动的。

    患上高血压能“跟着感觉”吗

    门卫老张身体一直很好,冬天常常只穿两件单衣,也不觉得冷。单位里多次组织退休老人去医院体检,他总是不肯去,还说好好的,任何异样感觉都没有,干嘛非要去检查。可前几天,老张因“中风”住进了医院。一检查,原来他早就患了高血压病,只是他自己没有感觉而已。

    许多高血压病人和老张一样,没有异常的自我感觉,常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血压升高。而更多的高血压病人早期就出现一些症状,头疼、头胀、头晕等,头疼的部位常在两侧左右太阳穴的部位或后脑部,多为跳疼,两手压迫跳动的部位,似乎有所减轻,跳疼时躺在床上似乎引起枕头和床都一起在跳动,当人声喧闹、事情繁杂时头疼明显。头胀、头晕往往在下午加重,上午轻些。头胀时,觉得头部似乎要爆炸,头晕得像酒醉后的朦胧状态,严重时行路蹒跚,要靠着墙或扶栏杆、拄拐杖行路心里才踏实。

    上述症状主要是血压突然升高,人体不能很快适应而引起的。有的人耳鸣、烦躁不安,心乱如麻、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有的人自觉四肢麻木,有蚁走感,即像蚂蚁在肢体上爬行的感觉,据科学家们研究,高血压病人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正常人明显减慢,和这种异常感觉可能有内在联系。有的病人两肢发冷,走路时像踩在海绵上似的,有的病人背部酸疼、心悸、失眠、多梦、肉跳、尿频、面红、耳赤等。一般来说,血压缓慢升高时,肌体能慢慢适应、产生症状就少;血压急剧上升时,肌体一不能适应,发生症状就多。此外,和每个人的神经类型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绝大多数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有30%~50%的病人没有自觉症状。为了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高血压病,30岁以上的人,尤其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期和定期测量血压。

    瘦子比胖子危险吗

    高血压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是诱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危险因素。最近有研究指出:同是高血压,瘦人更危险。

    据美国心脑血管病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的较瘦男人,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比血压处于相同高度的肥胖男人多得多。专家们认为,瘦人高血压患者死亡率较高,是由于末梢血管的阻力比胖人高,更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破裂。再加上瘦人一般脾气比较急躁,容易发怒,更易造成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病。

    因此,瘦人患高血压,更要密切观察和控制血压,定期检测血压,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有效的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并应坚持配合服用降低血脂和软化血管的药物。研究证明,高血压病人如能将血压控制在140/85mmHg(18.6/11.3kPa)以下,心脑血管病的突发率就会比较小。

    要控制血压,还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宜规律,膳食要合理,严格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多吃些大豆、鱼、菌菇、海藻类以及蔬菜和水果,减少脂类的摄入。要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紧张、激动,还要戒烟少饮酒,不喝浓茶和咖啡。

    “白大褂效应”是什么

    这是指患者平时并无高血压,而每到门诊血压就高。可用24小时监测血压并参考心电图及其他诊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正确判断病人是否患有高血压。通常,测量血压时引起紧张和焦虑仍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取非同一次测定的多个随测血压值读数则可减少这种防御反射和警觉反应。在门诊每40分钟对病人测三次卧位血压,共4次。一般第一次读数为最高,但以后3次读数间差别甚微。而每隔5分钟测坐位血压1次,共6次。可发现前3次与后3次的平均值差很小。这种所得到的诊室基础血压对减少防御反射或警觉反应来说有极大价值。

    作者认为,某些患者仅在门诊室医生诊病时血压显著升高,不能错误地说成是顽固性高血压。这类患者如果根据门诊测得的血压值而增加药物剂量,将会产生不能耐受的副反应甚至低血压。故不主张用增加药物剂量去降低这种仅在门诊检查时的血压升高。

    不可轻视的早期症状

    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在早期会感觉到头痛,但是,因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太多了最常见的比如过度疲劳、感冒、过度饮酒、睡眠不足等,而且又很容易消失,所以这一症状常常被忽视。随时间的推移,等到更严重的症状出现时,高血压实际已经很严重了。因此高血压早期症状是不可轻视的。

    心率的快慢对血压有影响吗

    高血压病患者在初发高血压时,神经调节失去平衡,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种异常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表现为心率增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使心脏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有关人员曾经对2037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36年的随访,把病人分成四组:心率小于65次/分、65~74次/分、75~84次/分、大于85次/分,发现随着心率增快,尤其75次/分是个转折点,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均直线上升,心率越慢寿命相对越长。心率是反映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多种因素有关,除有遗传因素外,还与环境等因素有关,如:

    (1)由于职业造成的应激状态。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压力过大造成,多见于中年“白领”阶层。这种人常在日间工作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中午及晚上休息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老年人由于对外界适应能力减弱,若处于同样强度的工作负荷,其应激反应可能比青年人更明显。

    (2)吸烟及大量饮酒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3)食盐摄入过多和过少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4)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稍受刺激或运动,心率立即会加快。

    (5)肥胖的人常伴代谢紊乱,如血胰岛素升高、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常伴心率加快。

    总之,心率加快可使血管内血流加速、压力增高,引起血管内膜受损,从而在损伤处出现脂质沉附,引起动脉硬化,脂质斑块形成。因为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容易引起心脏左室肥厚,而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猝死率明显增加。因此高血压病人的心率可以作为发生心血管意外死亡的预测参考。

    治疗:对长期安静时心率大于80次/分的高血压病病人应注意减轻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要减肥,多运动,低盐饮食,戒烟,忌酒等,同时还需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

    (1)β受体阻断剂或加服中枢α2,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

    (2)某些减慢心率较明显的α,β受体阻断剂,如阿罗洛尔。

    (3)若高血压病人合并有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或糖尿病时,可选择减慢心率的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缓释维拉帕米或缓释恬尔心,也可同时服用有轻度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转换本科抑制剂。

    (4)若服用缓释维拉帕米或恬尔心,心率仍大于80次/分,可采用缓释恬尔心加小剂量α、β受体阻断剂,如阿罗洛尔;或小剂量β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

    控制收缩压和脉压重要吗

    关于老年高血压的控制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孙宁玲教授提示,其血压控制模式已从对舒张压治疗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

    我国高血压患者数已逾1亿,其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占60%~70%。收缩压高是老年高血压病中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转化为脑血管病,在一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我国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情况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而控制率低。

    美国作为世界上血压控制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控制率在26%),其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的比率为77%,而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的仪有34%。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控制一直面临着挑战。

    最近几年来的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收缩压的增高是和发生心脑血管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更多的是收缩压高致使脉压增大,这使发生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增多了。

    收缩压增高及脉压增加实际上是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结果。正常状态下,大动脉可以缓冲左心室射血产生的流量波动和压力波动。动脉扩张性降血压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全国硬性增加。因为压力波动的发生部位距主动脉较近,结果就增加了主动脉和心室的收缩压力,降低了舒张期压力,因此,大动脉缓冲功能的降低会导致收缩压水平升高,舒张压水平降低,脉压差增大。大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及护张性减弱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功能改变。晚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可能加重这一病理变化。

    目前有关脉压的基础及临床试验的数据还不够充分,还须进一步的研究。但收缩压的降低及脉压的改善已恰逢为血压调整的一部分,需得到临床上的充分重视。

    血压骤降的危险性有哪些

    人体的动脉血压是使血液流向各组织器官的动力,对保障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血流量具有重要意义。若血压骤降,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量都将不足,尤其是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功能障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脑组织供血不足,就会引起头晕和昏迷,称为缺血性脑损害。若心肌供血不足,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因此,高血压患者降压不要矫枉过正,应以逐渐降压为宜。不可突然将血压降到正常或过低,一般短期内降压幅度最好不超过原血压的20%为宜。同时,常服可乐宁不可突然停药。

    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吗

    患上高血压病的人必须坚持长期降压治疗,但决不可降压过度。这是因为人体的动脉血压是血液流向各组织器官的动力,对保障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血流量具有重要作用。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强,或血管内壁逐渐有类脂质和胆固醇沉积,久而久之,形成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在这种情况下,若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势必会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发生机能障碍,甚至发生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

    由降压过渡引起的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不敏感,对迅速下降的血压其代偿能力较差,心肌及大脑对低血压的耐受性也较差,容易造成血量灌注不足而发病。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降压必须平稳,不宜过快。一般而言,收缩压只能降1/5~1/4,舒张压降至13.3~14.3kPa(100~107mmHg)或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即可。舒张压较低、脉压差较大者不宜用降压药。

    高血压脑出血在用降压药治疗时,应随时注意血压变化,并密切注意病人的心脏功能,可按常规定时做心电图检查,以防止由于心肌梗塞而引起心源性休克。血压过低引起心律失常等也应及时治疗。

    中医对高血压是怎样分型的

    中医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古代文献记载的“头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等症部分相当于现代的高血压病。而头痛、头胀、头晕、头重、心悸、失眼、眩晕、胸病、胸闷、项强,舌麻、舌强、腰痛、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症状,都可以是高血压病患者的表现。每一种症状都有不同病因、病机,而不同的症状又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机所引起。中医认为,高血压是因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久病不愈;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而发病。这个提法应该是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比较完整的阐述。它把这种病分为以下六种:

    (1)阳亢型。症状为头胀,头痛,面红;易怒,脉强等。治疗原则是要平肝泻火。

    (2)阴虚阳亢型。症状为眩晕,头痛,头胀,心悸;目糊,健忘,口干,面红,脉强而细,舌质红等。治疗原则是要滋阴潜阳。

    (3)阴阳两虚型。症状为眩晕,头痛头胀,肢冷,脚软,心悸,目糊,少寐,多梦,升火,耳鸣,口干,面红,夜间尿频,行动气急,肉跳,脉弦细,舌质红或淡味等。治疗原则是要育阴助阳。

    (4)阳虚型。症状为眩晕,肢冷,尿频,脚软,耳鸣,脉沉细弦,舌质淡或胖等。治疗原则是要壮阳益气。

    (5)痰浊内蕴型。症状为眩晕头痛或头重如蒙、胸闷心悸,体腾倦怠,食少多寐,时吐痰涎,舌体胖,苔白腻。治疗原则是要祛风化痰。

    (6)淤血阻络型。症状为眩晕,头痛,心悸,健忘,精神不振,面或唇色青紫,舌质暗,有紫斑或瘀点。治疗原则是要活血化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