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闪耀世界的兵法谋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者诡道,谋而后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华兵法谋略一直是闪耀世界的智慧之花,古人们依靠自己的独特智谋在战场书写了震惊世界的军事奇迹。对于现代人来说,洞悉兵法智谋,判断时局与时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不论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还是在处处充满了钩心斗角的职场上,其策略、方法与哲理都能指导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事谋略,最终成功战胜对手。

    瞒天过海:薛仁贵哄帝渡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三十六计》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面对严密的防备时,意志上就会松懈,认为既然防备的如此严密,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平时常常见到一件事,就不会觉得奇怪,更不会怀疑这件事有什么不对。这是人的一种惯性思维,在今天,这些被划分到心理学的范畴,可是我国的先人们早已经看穿这种思想,还根据这样的心理制定出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这件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最后却和自己料想的不一致,这就是瞒天过海的精髓。

    所谓兵不厌诈,两军对阵,不是要面对面拼个你死我活才是胜利,相反的,如果能够用一些巧妙的手段来获得胜利,并且不费一兵一卒,甚至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获得的胜利才是值得称颂的胜利。而瞒天过海这个计策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瞒”,如果你瞒得好,那么后面的行动也可以畅通无阻,但是如果你瞒得不好,那么这个计策一定会失败。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不允许别人对他有任何的欺瞒,而“瞒天过海”正是在一个皇帝身上实现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人,一生都没有什么机会见到大海,可是在他出征高丽的时候却不得不乘船出海,这对于一个没见过大海的人来说非常的困难,李世民甚至一见到大海就觉得头晕。可是这怎么能行呢?皇帝是真龙天子,怎么能够输给一片大海呢?更何况李世民这一次出去是要带军打仗,如果自己在船上晕的不知东西,那手下的将士得笑死自己了。李世民很着急,那些将军也很着急。其中有一个叫做张士贵的人,他手下有一个小兵,非常聪明,每次他有什么困难,小兵都能够想到办法解决。这次他把皇帝晕船的事情告诉了这个士兵,这个小士兵想了一个办法,他让张士贵告诉李世民有一个大富翁愿意出三十万大军的粮草,但是希望能够跟皇帝见一面,并且一起吃个饭。李世民觉得这样的要求也不算过分,于是就答应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李世民一路走来都是用布遮着,看不到路,也看不到天,虽然他很奇怪,但是想想可能是为了保护皇帝不受到打扰的原因吧。到了这位富翁的家里以后,他们一起吃饭、喝酒,李世民觉得好像大地在动,外面有风有水,他很奇怪,于是就让手下到外面看看是怎么回事。手下看了以后回来回报,说他们已经出海了,在大海上呢。原来是那个小兵想的计策,他觉得李世民并不是真的晕船,而是心理上害怕,于是就把周围都围起来,不让他看到海,然后上船以后就陪他喝酒吃饭,分散注意力,最后李世民不知不觉地就出海了。这个小兵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薛仁贵。虽然薛仁贵欺骗了皇帝,但是李世民并没有责怪他,还很欣赏这个聪明的小伙子。

    薛仁贵的这一招瞒天过海让李世民克服自己的困难,成功的出海。整个计策最关键的就在于“瞒”,他们一起瞒住李世民,最后让李世民知道只要自己不害怕,那么一切都可以顺利完成。

    【国学智慧】

    瞒天过海的精髓在于“瞒”,只要瞒得巧妙,就可以让后面的事情一步一步顺利完成。很多人觉得欺骗和隐瞒其实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面对对手和战斗的时候,只要你不用一些奸诈的伎俩,就不算是阴险的小人。在面对比赛和战斗的时候,要有一些光明正大的办法和计策,也不是要使损招,这才是瞒天过海的真正精神。

    围魏救赵:逆向思维,独辟蹊径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三十六计》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被自己的定式思维给困住,总是认为这件事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殊不知一件事有很多种办法可以解决,只要你懂得换一个方式来思考。

    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如果总是抱着硬碰硬的想法来战斗的话,结果只有一败涂地,除非你比对手强大。但是如果能够把强大的对手分解开,再强大的人一旦被分散开了,力量自然减弱,那么能够战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且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有特长和强项,自然也会有弱点,所以在对付敌人和对手的时候,还要注意集中自己的力量去对付敌人的弱点,这样才能给敌人沉重的打击,才能获得胜利。

    其实很多东西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显得很困难,围魏救赵的重点在于找到对手的弱点。但是这个弱点不是你想找就能够找到的,对手既然知道自己的弱点会给自己带来致命危险,自然也会加倍地隐藏这个弱点,而古代的军事家孙膑就能够清楚、准确地抓住敌人的弱点。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无力回击,甚至自己的都城都被魏国给包围起来,虽然赵国处于劣势,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都城,士兵们还是拼死战斗,所以两个国家的战斗打了好几年,战事拖延的后果就是让弱者更加弱,强者也越来越疲惫。赵国为了能够尽快摆脱这种困局,于是就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出了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带领士兵出征,可是要怎么救赵国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像只有带着大军到赵国都城邯郸跟赵国来个里应外合,但是能不能成功,伤亡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时候军师孙膑跟田忌说:“两国交战长达几年,魏国派出了很多精锐部队去攻打赵国,所以魏国的守卫一定不够强大,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去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那么围攻邯郸的那些军队一定会赶着回去救自己的国都,这样我们可以减少伤亡,又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田忌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孙膑说的去做,结果真的取得了胜利,最后解救了邯郸。

    孙膑很厉害,他知道魏国大军的弱点就是魏国的重点兵力分布不均,于是抓住了魏国的软肋下手,自然能够付出很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国学智慧】

    无论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记住,不要盲目地去做一些硬碰硬的事情,这样不仅不能打击对方,甚至还会伤害到自己。一个聪明的人要懂得用脑子,而不是只凭着自己的一股蛮力去做事。

    借刀杀人:假借别人的手去除掉对手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三十六计》

    在职场中,虽然没有做到借刀杀人那么严重,但是也能够借用别人的手和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用成为“杀人者”而能够完成这个“杀人”的过程,最后既收获了利益,又不会成为“杀人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高超的计策。

    很多人在职场中总是头脑发热,别人随便鼓励自己一下,就第一个冲上前去,殊不知自己变成了炮灰,最后得益的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人们常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这些道理一方面说的一个人不动脑子就随随便便地冲到最前面;另一方面则是说在背后推动那些冲出来的人,他们像是木偶操纵师一样,说几句话或者做一点事情就可以让别人乖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样的人不得不说是高手。

    有的时候,利益会远远高于情感,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是被大家推举出来主持公道的,很可能是把你推出来接受惩罚的,多动动脑子,也不要过于冲动,不要让自己变成被杀的那个人。我们要学着成为那个可以借助别人的手去做事的人,这样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要成功使用“借刀杀人”这个招数,重点是要明白其中的矛盾。矛盾是推动事情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因素,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抓住主要矛盾才是重点。

    春秋末期,齐简公讨伐鲁国,但是鲁国的实力不如齐国,这个时候孔子的弟子子贡就站出来说,可以借吴国的力量来打败齐国大军。子贡知道齐国的相国田常有谋反的心,于是就跟田常分析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国内的反对势力,如果马上攻打鲁国,会让国内反对自己的势力得以强大,还不如转而攻打强国,这样就削弱了反对势力。”但是田常担心已经做好攻打鲁国的准备,突然要攻打吴国,会不会师出无名?子贡又赶到吴国,他跟吴王夫差说:“大王如果看着齐国攻下鲁国,那么齐国的势力必定大增,那个时候齐国首先要攻打的一定是吴国,与其等齐国强大了再去攻打,不如先下手为强,先攻打齐国。”夫差觉得子贡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最后子贡又游说了赵国,派兵支持吴国去讨伐齐国,然后又到晋国,说服了晋国准备战斗,好防止吴国侵犯。

    最后吴王夫差御驾亲征,带着十多万精兵攻打齐国,鲁国也派兵相助,最后齐国大败。刚刚取得胜利的夫差骄傲自满,想要再一举攻下晋国,谁知道晋国早有准备,夫差吃了大亏。最后鲁国避免了危机,成为那场混战中唯一能够保存实力的国家。

    在电视剧中,很多黑帮老大都不会亲自去做一些杀人放火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能够让别人来做这件事是对自己有利的。虽然我们不能够像那些黑帮老大一样,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借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国学智慧】

    所谓借刀杀人,要的就是挑起举刀人和被杀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制造出来,也可以渲染的更大,这样才能够让“借刀杀人”达到最佳效果。任何人都有自己强大的一面,能够借用别人强大的一面来为自己办事,自然比不擅长的自己亲自动手更有效果。

    暗度陈仓:正面迷惑,侧面突袭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史记·淮阴侯记》

    大家都知道在“暗度陈仓”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是“明修栈道”,也就是说,暗度陈仓的时候需要用修栈道来作掩饰。人们常常说,看事情要看本质,但是人们却常常相信自己看到的现象,而彻底忘记了本质。暗度陈仓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他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而不管这些表现下面是不是还隐藏了什么。于是大家大肆宣传自己的表象,而故意把本质藏得更深一些,于是人人都相信了“栈道”而忽略了“陈仓”。

    虽然说要制造烟雾,但是毕竟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不止你一个,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人也不少,要迷惑住这些人,就要真正做到以假乱真。虽然“栈道”是烟雾,但是也必须做得有模有样,无论是谁看到都知道这个过程是真实的,结果也会是真实的,这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在这一点上,汉高祖刘邦就做得天衣无缝,把大英雄项羽骗得团团转。

    反秦刚开始的时候,刘邦的实力其实远不如项羽,但是刘邦却能够先一步进入关中,而那个时候两人曾经有一个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就是王。可是面对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刘邦,项羽不愿意把自己的天下让给刘邦,于是设下鸿门宴,不过最后却还是被刘邦逃走了。从此以后,刘邦知道自己过于激进,已经引起了项羽和他的部下的不满,于是就退回汉中,希望以此表明自己并没有和项羽抢夺天下的野心,不仅如此,他还把通往关中的栈道都烧毁了,更是表明自己不再进入关中的决心。

    但是这并不是刘邦的真示意图,他一直都希望可以再回到关中,甚至成为天下的主人。只是迫于形势,他不得不休养生息。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就动起了称霸天下的念头。

    他派韩信修建被烧毁的栈道,让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要走这条老路回去,而项羽的军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一条路上,谁知道最后韩信的大军则在另外一边的陈仓发动突袭,迅速打败了章邯,平定三秦。不能不说,刘邦最后可以成为君主,这一次战斗功不可没。

    只要能够把这个烟雾撒得好,就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自己的陷阱之中,这是一种麻痹战术,让对手在警惕中有所麻痹,而抓住这个麻痹的瞬间就可以大获全胜。

    【国学智慧】

    所有的计策都是以胜利为目标的,为了胜利,需要把很多假的东西做得很真,然后忍辱负重,把自己的忍耐放在可以带来价值的地方。暗度陈仓,考验的不止是智慧,还有一个人的忍耐,把烟雾做好,再把所有的忍耐力和耐心都培养好,到最关键的那一天爆发出来,这样的暗度陈仓才会有最惊人的效果。

    声东击西: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三十六计》

    机动灵活地运用一切,如同制造假象,让对手不知道到底哪里是你真实的实力,给对手制造一个似真似假的环境,像是全面进攻,又像是不愿意进攻,用这样虚幻的手法,让对手不知道你的重点在哪里,这样才能够在对手迷惑不解的时候出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在很多战役中,成功的原因就是能够让对手产生疑惑,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做什么。如同带着一个人进入漫天大雾的森林里,他看不清前路,也不知道你在哪里,而你能够准确定位他的位置,自然可以轻易地击败对方。

    很多事情的成功就在一个“奇”字上,因为奇就表示大家没有办法预料到下一步怎么走,这样既有新鲜感,又能够攻击空白地带,确保可以真正做到出奇制胜。但是在事情的发展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奇”!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奇”不仅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更要大胆做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样的“奇”才有效果和力度。

    郑成功在攻打台湾的时候,先是派出部分战舰,大张旗鼓地呈现进攻的态势,让敌人以为他要从南航道进攻。这个时候荷兰军队觉得郑成功就是要从南路进攻,于是在南路调集大量的士兵严守航道。而郑成功的部队敲锣打鼓,炮火连天地缓慢前进着。荷兰军队看着对方浩大的声势,而北部航道毫无动静,于是荷兰军队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南部航道上。谁知道在一个晚上,郑成功居然带着主力部队从北部航道乘着海水涨潮的时候迅速登上鹿耳门。这个时候荷兰军队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可惜为时已晚,郑成功已经攻下赤嵌城,荷兰军队大败而归,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声东击西要的是对方一面放松警惕,一面又高度戒备着,这样对方呈现的就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过于注重一面的后果就是一边倒。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手就很容易看到力量较弱的那一面,并且集中火力打击那个不够强大的地方。所以在我们实行这个计策的时候,首先要学会制造烟雾,让很多本来不是事实的东西在对手眼中变成事实,这样才具备迷惑的效果,才能为“击西”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学智慧】

    其实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烟雾,我们不知道它的真假,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在信息众多的今天,有很多声东击西的事情,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让另外一件事得以进行。不得不说,声东击西是所有计策中被现代人运用最有力的一条。

    隔岸观火:静止不动,待敌瓦解

    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三十六计》

    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有人说这样做不够进取,但是在没有看清楚形式的时候就随风而动,这样的改变也不是一件好事。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和弱势,这些缺点和弱势常常会变成他的致命伤,隔岸观火就是要看着这些缺点和弱势逐渐膨胀、变大,最后变成致命的伤口。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们最好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看着伤口腐烂发炎,最后不治而亡,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真谛。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旦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插上一脚,也就是平时说的雪上加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必要这样做。无论是对待敌人或者是对手,不要急于雪上加霜,也不要急于趁火打劫,先看清楚事态的发展,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引火烧身。很多时候,当别人已经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只要保证在自己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看着就行了,在优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坐收渔人之利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但是隔岸观火并不是要我们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期望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是能够抓住对手的主要矛盾,并且加速这种矛盾的恶化,让对手自顾不暇,最后自己坐收利益,这样既能够光明正大的获得成功,又不至于引来不必要的流言蜚语。

    曹操在灭掉蜀国之后不久,就被大将军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司马炎知道吴国实力强大,如果马上出击的话,只会两败俱伤。于是司马炎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静静等待时机。

    果然,吴国内部的矛盾不断被激化,吴国朝廷派系众多,各自拥立储君,而孙权废除太子孙和,重立孙亮为新太子,这样更是让朝廷内部的两派矛盾不断加剧。孙权没有平衡这两派的矛盾就去世了,到孙亮继位以后,孙林派系发动政变,废除了皇帝孙亮,拥立孙林为皇帝。可是日子并没有平静太久,孙林死后,孙皓继位,可是在孙皓继位之时,朝廷内部斗争更加严重,孙皓登上皇位之后就对反对自己的那些大臣大肆报复,手段残忍,使得民间怨声载道,出现很多官逼民反的局面。这个时候司马炎觉得隔岸观火已经差不多了,火已经把吴国烧得差不多了,于是就进攻吴国,仅仅三个月,吴国就彻底被西晋消灭。

    其实很多时候果实都是从内部开始腐烂,当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同时存在的话,大家会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外部矛盾上,所以,当内部已经产生腐烂,就不要急于发动攻击,等腐烂的差不多了,再进行打击,这样既不费力,又可以轻易达成目标。

    【国学智慧】

    隔岸观火的精髓在于“等”,等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才能够行动。但是不得不说,隔岸观火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如果只是抱着一切靠上天安排的态度,那么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激发内部矛盾,让矛盾加快扩大,甚至使矛盾变成斗争,这些都是在隔岸观火的时候需要做好的东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