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赏读儒家的君子之风——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我心无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谓君子,就是受人尊敬的正直之人,他们在朋友中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在生意上是最值得放心的伙伴,在为人处世上最为正派。所以,我们要想成为这样的人,就应该赏读儒家的君子之风,品味儒家的深邃思想,立志做一个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鸿雁传书:绝不能失去自己的气节

    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

    苏武,字子卿,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汉武帝朝任职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的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示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访。没想到,匈奴的新单于不但不欢迎,反而将苏武等人扣押了起来。为了使苏武投降,匈奴人对他施以高官厚禄,但是苏武都拒绝了。最后,匈奴人将苏武送到了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对苏武说:“哪一天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可是,公羊又怎么能生出小羊呢?很明显,匈奴人是不打算送苏武回去了。

    汉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汉昭帝派人去寻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寻人,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苏武这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猎的时候,猎中一只大雁,其脚上系着一片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牧羊。”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在北地牧羊。”

    鸿雁传书,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国学典故。铮铮傲骨的苏武在匈奴牧羊二十载,不论是对方施以荣华富贵,还是施以逼迫,他都没有投降——人,可以没有财富,可以没有权势,但是绝不能失去自己的气节。

    【国学智慧】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决不妥协,这样的人才能够称之为有气节的人。气节是一种傲骨,更是一种做人必须坚持的原则,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气节,那么他肯定不会成为君子,只能被称为懦夫。

    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活得自在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著名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曾祖父是东晋的大将军陶侃。年轻的时候,陶渊明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可是,因为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生性耿直的他从不向权贵折腰,只能做一些小官。

    一腔抱负迟迟无法实现的陶渊明越来越看不惯官场上的阿谀奉承、蝇营狗苟之事,逐渐淡泊了功名。义熙二年(公元前406年),已经年逾不惑的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一天,督邮前来检查公务,陶渊明手下的人听说之后,便打算准备一些钱给督邮,因为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而闻名,哪位被巡查的官员不给他贿赂,他便会恶意诬陷。然而,在督邮前来彭泽县的时候,陶渊明却拒绝出迎,并说:“我岂能为了那五斗米而折腰,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陶渊明拿出官印封诰,然后提笔写了一封辞职信,转身离去,自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退隐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这种气节令人敬佩。多少人,在面对权位利禄的时候,趋之若鹜,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这种人,除了展现出自己的丑陋之外,大多数是得不到好下场的,因为他们争权夺利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满足个人的私欲。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就应该向陶渊明学习:不要为了五斗米而丧失自己的气节,在职场上、在商海中、在宦场里,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内心,只做对的事,不做曲意逢迎之人。

    【国学智慧】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可是,陶渊明却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了示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要想坚持自我,那就必须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当你不再看重名与利的时候,你就会活得自在。

    季礼挂剑:信誉值得用生命去坚守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上却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要出使上国,便没有将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不过,他心里已经答应将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了。

    季子在完成了出使任务后返回,可是这时候,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了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新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季子说:“我是把宝剑送给他。前段时间我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徐国国君观赏了我的宝剑后,心里非常想要;我因为要出使上国,便没有将宝剑献给他。虽是这样,但在我的心里,已经答应将宝剑献给他了。如今他辞世了,我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不是欺骗我的良心吗?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变成一个不讲良心的人,廉洁诚信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说完,季子便解下宝剑送给了刚刚继位的徐国国君。新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国学智慧】

    “季礼挂剑”是台湾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一个典故——做人,信守承诺,这在台湾地区一直是从小孩就开始教育的。“季礼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守不守诚信,和别人无关。很多人将自己不守诚信的原因归结于他人,处处找借口,和季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不要总是拿别人作借口。

    慎独之道:你必须耐得住寂寞与孤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

    要让自己的意念诚实,那就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爱好美好的容颜一样,这就是说自己不亏心。因此,君子对独居这事必须谨慎。

    小人独居,干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看见了君子,这才躲躲藏藏地把不好的掩盖起来,把好的显示出来。其实人们看他,正像看透他里面的肺肝一样,躲藏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里面有什么样的实在东西,外面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君子必须在独居时很谨慎。

    曾子说:“一个人若被许多双眼睛注视,被许多只手指点着,难道还不严肃嘛!”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修养能改变气质。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就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诚实。

    “慎独”,这是儒家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要让一个人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不犯一点儿错误,恪守道德,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因此,“慎独”也被视为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

    一个人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不犯一点儿错误的确很难做到,但是如果我们连一点“慎独”的意识都没有的话,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你夜晚独自行走在无人的大街上,看见四周无人便去破坏公共设施,那么将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你可以肆意地玩耍,而荒废学业;在警察监管不到的地方,你可以肆意地去偷窃……

    想想,当这个世界失去了“慎独”精神之后,将会是多么的可怕。不但会让自己成为坏人,还会让周围的人受到损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从小都应该培养“慎独”精神,这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国学智慧】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谈到“慎独”时说道:“在日常意识清明的时候,可以做到纯善的情况,也算很不错了。而最要紧的,当在睡梦中,‘独头意识’发起‘独影境’的变相时,仍然犹如日常意识清明的纯净,不被梦影所扰,甚至还转化梦境而能自主,这才够得上‘诚意’‘慎独’而‘毋自欺’的现实境界了。”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南怀瑾先生说的那样,但是我们也应该争取做到“意识清明”时的“纯善”,如此,你也算是一个拥有“慎独”精神的人。

    结草衔环:做人始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

    “结草衔环”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4年7月,当时秦桓公正率领军队攻打晋国,双方的军队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壬午日,晋景公在稷地整顿军队以夺取赤狄的土地,后来在赤狄地区黎国的君主就回来了。抵达洛阳时,魏颗在辅氏打败了秦国军队,俘获了秦将杜回,其是秦国有名的大力士。当初,魏武子有一位宠妾,没有生下过儿子。他生病的时候便给儿子魏颗吩咐道:“我去世之后一定要让她嫁出去。”在魏武子奄奄一息之际,他却又对儿子说:“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武子去世后,儿子魏颗并没有按照父亲最后的吩咐办,而是将那位父亲的宠妾嫁了出去,他说:“人在临死之前就会陷入混乱,我应该服从他清醒时候所说的话。”等到辅氏战役展开之后,正在作战的魏颗突然看到一位老人用茅草打成的结绊倒了秦将杜回,于是魏颗马上将杜回俘虏了。魏颗晚上的时候做到一个梦,梦见白天帮助他俘虏秦将杜回的老人对他说:“我就是你父亲那位宠妾的父亲,感谢你把她嫁了出去,而不是去殉葬,我用结草衔环的方式来报答你。”

    结草衔环这个国学典故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好人必然会有好报,因为得到过你的好处的人会感恩于你。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别人在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不小的好处之时,往往都会用结草衔环这个词来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

    埋骨台湾的国学大师胡适就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1907年5月,在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因为患有严重的脚气病而回乡居住,在回家的路上与比他高两辈的族公胡节甫同行。一路上,患有脚气病的胡适都坐着轿子,而已经六十八岁的胡节甫却一直步行陪着他,每天要走六十多里路。因为这样方便和胡适说话聊天,不会让病重的胡适太过苦闷。1910年,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前往租借的华童中学教书,由于薪水微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便经常向胡节甫借款,胡节甫则是只要胡适一张口就会借钱给他。半年后,胡适考取了公费留学资格,远赴美国求学,而胡节甫在胡适留美求学期间不但经常资助他,还经常给胡适的母亲寄钱。对于胡节甫的帮助,胡适一直心存感恩。后来,胡适事业有成之后,便马上开始回报胡节甫。在胡节甫活着的时候,他经常问候和关心。在胡节甫身故后,他还为其原配夫人设立了养老存折,并资助其子孙读书。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得到别人的恩惠,也总会给别人施以恩惠。所以,我们要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懂得去尊重生命,会在行走人世的旅程中让生命始终处于阳光的照耀下,生活处处充满美好和幸福。

    【国学智慧】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宴会赏赐的时候,让每个人按次序进入,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用温和亲近的语言安慰他们,引诱暗示他们说出心里话,以此来观察他们的志向和喜好,让他们都感激所受的恩义,而怀有报答的意愿。

    所以说,做人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懂得结草衔环的道理,否则你的人生一定会被乌云笼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