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向着目标前进,告诉世界你能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对着镜子说:你是最棒的

    从前,有一个黑人小孩,家境贫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孩子一直都很自卑,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黑人,地位都是很卑微的,不可能有什么出息。

    后来,由于知道了两个人的经历,他对自己不再没有信心,而因此也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两个人就是安徒生和梵高。

    原来,父亲看到儿子一直为自己的出身和家境而自卑,决定带他去两个地方。第一年,父亲先带他去了丹麦。他们来到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睁大眼睛:“爸爸,我想象的安徒生,不是应该生活在皇宫里吗?”

    父亲看了看他,说:“不,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儿子听了之后,眼里露出了一丝光芒。

    第二年,父亲又带他参观了梵高故居。他们来到梵高曾经睡过的小木床前,发现床底下放着一双裂了口的皮鞋。孩子疑惑地问父亲:“百万富翁怎么会过着这样的生活?”

    父亲摸着儿子的头,笑笑说:“孩子,知道吗,事实上梵高是位连妻子都娶不起的穷人。”

    20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原来,很多时候,是我们先低估了自己。良好的自我认知是人生最坚实的基础,这种力量往往能超越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当我们不再无由的自卑时,天地就会更宽广,我们也就离梦寐以求的成功更进了一步。

    也许,现在的你比小张的学历低,不如小红的成绩好,社会经验也没有小王丰富,更何况,你只是一个极其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像你的同学朋友那样,有一个当社长、院长的爸爸。但是,你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它让你浑身上下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因为它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自信。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自信能让你拥有敢于挑战任何困难的勇气,同时也能帮助你急中生智、化险为夷,更能使你赢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9岁时母亲便由于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他种过地、伐过木,在厨房做过工,还当过铁匠铺子的伙计,给杂货店进过货,并且邮递员、测量员这些工作他也都干过一阵子,总之,几乎没有他不曾干过的活。

    而他的中青年时期也是在失败与屈辱中成长的。一位叫安妮的姑娘闯进了他的生活,两人一见钟情、心心相印。但最终未能结合——姑娘突然病故,这让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后来,他竞选州议员落选,连工作都丢了;又向朋友借钱经商,没有成功,事后用了17年的时间才把债务还清。在他再次竞选州议员时,终于当选了,以为长期以来的厄运将会有所转机。却在5年后希冀连任国会议员时,又失败了。

    但是,最后的结果是,1860年,他一举当选美国总统,时年51岁。

    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因《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赢得南北战争胜利、维护联邦统一而成为美国民众心中的英明领袖。

    若是用林肯本人的话说:“虽然有过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有过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有过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对付屡战屡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屡败屡战,永不放弃。”

    可以说,林肯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的自信力,它往往是与成功成正比的。也许,激烈的竞争的确让你的处境很难,比如说现在的你,就面临着在求职风暴中一决高下的局面。但再艰难,还会比林肯几十年人生的十几次失败还要糟糕吗?其实,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求职者的自信心。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更有力地说服别人,让用人单位给予一个你心仪的工作机会。

    要想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身所需具备的素质有千千万,但首当其冲的便是信心。无论是能力、创新,还是沟通、合作,只有建立在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把所有的热忱发挥到工作中去。如此,在正面积极的情绪中做事,更多的灵感和潜力被激发,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精神状态。

    的确,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跨过自己的“心门”,就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妄自菲薄,廉价地出卖自己,往往是人类最大的弱点。

    那么,对着镜子说“我是最棒的”,就是跨过这道自卑自贬关卡的重要举措。它是一种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也就是说,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的阴影困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个一样的人。人生在世,总有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优势——那便是你的独特。哪怕是再小的细节,每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秉着对自身潜力无限相信的态度,挖掘出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从而创造出更加有价值的成就。

    在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求职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歧视,也许你无法在内心深处给自己以支持,但请记住,你放弃之日,就是你彻底失败之时。此时,自我激励就是一种精神支撑,你可以有意识地把某种成功的图景建立在自己的头脑中,就像那个对着镜子肯定自己的你一样。

    2.最重要的是心态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还是在前两次赶考时所住的那个旅店里住下。就在马上要开始考试的三天前,他连续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是梦到自己在一座深宅大院的高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他在下雨天里戴了个斗笠,同时还打了一把伞;第三个是梦到他和心爱的表姐都把衣服脱光了,背靠背地躺在一起。

    这三个梦让秀才感到颇为蹊跷,第二天就赶紧找了个算命先生来解梦。谁知算命先生一听,大呼道:“唉!你还是回家得了吧!”

    秀才不解,忙询问原因。算命先生说:“你想想,在高墙上种白菜,这寓意不是白费劲吗?下雨天,已经戴了斗笠却还要打着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姐都脱得光光地躺在一张床上,可姿势却是背靠背,这不明摆着是说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里凉了大半,回到旅店便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感到十分奇怪,问道:“你不是明天要参加考试吗,怎么现在就要走?”

    秀才把自己做的三个梦和算命先生的解梦一五一十地和店老板说了,店老板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如此呀,但是我也会解梦,你想不想听听呀?”

    秀才点了点头。店老板说:“我倒认为这是个好梦,你这次一定不能走,要去好好参加考试。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那不就是高种的意思吗?戴斗笠还打伞,难道不是意味着你这次是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姐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正是说明你只要一翻身就可以得到了吗?”

    秀才感觉店老板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精神振奋地去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光照到一个地方,这里就会发亮;消极的人像月亮,阴晴圆缺随时变。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积极的心态能让你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还能给你的人生带来惊喜。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呢?有一种方法,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积极进取,那就“假装”。当你在生理上假装拥有某种心态时,你就真的能实现那种状态。

    如果你“装”得很有活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你也就能进入那种状态。正所谓“身心合一”,如果生理状态改变了,那么内心记忆也将随之改变。你不妨试试,从自身的精神面貌、举止言谈、语音语调开始,哪怕刻意地“装作”很有活力,一段时间后,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内心也就起了不同的变化。所以,生理状态的改变向来被认为是扭转心态最有效的杠杆。

    那么,对于正在求职路上跋涉的你来说,心态则更是最重要的。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膨胀,大中小型企业纷纷裁员,毕业生的求职之路貌似举步维艰,但此时更应冷静沉着,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客观而实际的未来规划。因为,我们求的不仅仅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更是一份能充分展现自己才能、彰显自我价值的事业。

    毕业了,是零的开始,如同万物起源般,你的手中也掌握了许多个零:零起点、零经验、零心态;然而毕业了,又不完全等于零,只要拥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工作观以及不断进取的意识,那么能够在这个零之前添上数字的那一天,便指日可待。如此,生命的价值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构成。

    人们都喜欢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那种舒适而惬意的感觉,那种畅达的心情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其实,拥有一份阳光的心态并不难,那就是敞开心扉,面对现实。

    当以另一种心态去面对现实、看待世界时,我们就会有另一番感受。何必让自己的心时刻处在阴晦之中呢?给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阳光普照进来。当明媚的阳光抚摩内心时,我们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那就是阳光心态。拥有它,即使在苦闷失落中,也不会迷失自己。

    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乡村里,据传有一个常会出现神迹的水泉,可以医治各种疾病。

    某日,有一个少了一条腿的人,拄着双拐一跛一跛地走到水泉旁。一旁的村民看到,略感同情地说:“也许,这个可怜的家伙是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吧!”

    那个人听到了旁人的议论,转过身笑笑,说了一句话:“我并不是因为再想得到一条新的腿而向上帝祈求,而是要感谢他帮助了我,让我在失去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学习对所失去的感恩,同时接纳这个事实。人生纵然得失相伴,却总是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亮丽与光彩。

    在过去的校园生活中,如果你勤奋学习、成绩优异,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如既往,继续鼓好下一航程的风帆;如果你因种种原因而失去了“贴金”的时间,那就更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一味的追悔和自卑中,从现在开始,选定方向,朝着既定目标迈出步伐,就永远没有迟到。不管过去明亮也好,灰暗也罢,就从眼下的这一刻着手开始,努力活出未来的精彩,才是处在新起点的你所应有的心态。

    3.每个人都是天才,你也一样

    “谁聘我?年薪10万!”

    这是2000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少峰,在万人攒动的人才招聘会上打出的牌子。当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三年后还是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己卓越的能力,实现了从年薪10万到100万的跨越。

    无疑,杨少峰赢在了定位上。事后,很多人把他称为“天才”,其实,每个人都是天才,你也一样。明天的你同样也可以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关键是你敢不敢“拍卖”自己。而“敢不敢”的前提,就在于“信不信”。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琢玉高手,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两次捧着璞玉去面见楚厉王、楚武王,却被当时的玉匠说成那只是块石头,卞和因此而失去了双脚。

    直到第三朝即位的君王,也就是楚文王,终于相信了他,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才发现果然是稀世之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原本也是蕴藏在山间的,只是不经挖掘就永远都不会被发现;被发现后如果不经琢磨,就永远都只是一块璞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块“和氏璧”,只是有的被琢磨,有的没有被琢磨而已。我们在被发现、被琢磨之前,所经历的迷惘、痛苦和自卑,就是现实的“楚厉王和楚武王”给予我们的挫折。此时,我们千万不能让他们砍去我们“自信”的双脚,而是要相信自己是一块“和氏璧”。

    也许,你经常可以见到身边有这样的同学,他们看起来反应慢、不聪明,甚至非常木讷,但是往往能在特定的领域里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这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一块“和氏璧”,懂得远离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专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时,不仅成就感与日俱增,而且自身也会越来越有干劲,遇到困难也就能毫不退缩地前进了。

    因此,在迷惘、自卑、痛苦时,千万要记住:每个人都有一座独特的“宝藏”,你也不例外!

    光有这样的意识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们挖掘出来,把自己真正变成独一无二的“和氏璧”。那么首先,就是要少说消极的话。自我暗示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每天都重复说类似“我好郁闷”的话,可能用不了多久就真的变得心情压抑了。同理,自卑的情绪也是一样,总是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不能”,到最后也许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所以,每当自己有比较灰蒙蒙的念头时,一定要坚决地对自己说:“我能!我可以!”

    其次,要学会展示自己,敢于推销自己。在当今广告宣传铺天盖地的社会中,人们早已被淹没在“信息流”之中。现有的信息都看不过来,又有几个人有精力去关注那些不注重品牌宣传的产品?

    在求职战争中,每个人就好比一件商品。在如今自我营销的年代里,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你是个人才,不去展示自我,也很难引起他人的关注。在数以万计的求职大军中,用人单位几乎不可能也没有义务单单为了挖掘你这个“人才”而徒增成本。所以,在相信自己这块“和氏璧”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敢于推销自己,敢于为自己标价,敢于冲破格局。如果不想出现“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这种扼腕遗憾的局面,就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积极地表现和展示自己。

    展示自我,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寻找机会,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亮相,相当于在大众面前再造自我的过程。就理论而言,自我展现其实是系统开发自身人力资源的一个过程。通过自我展现,可以在培养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强信心、改善性格,更可以发现甚至连自己都不曾体察到的兴趣和爱好。

    推销“人才”比自我欣赏更能体现一种能力。有太多的年轻人在学校时只在意对自己学习、科研、思维、动手以及社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偏偏对自我推销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便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才华满腹的人,不擅于与人交流,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从而失去了让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以至失去了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有思想但是不会表达的人甚至和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一样的。当今时代中,没有绝对的“傻子”,也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是有些人的潜能被压制、被遗忘了。只要打开心结,拿出超越自我的勇气,你就有成功的可能。与其仰慕别人的才华,不如发掘自身的闪光点。

    在求职风暴中,沉默不再是金,它只会埋没了你的才华,让你沦落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竞争力的人。那些畏首畏尾、委曲求全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血有肉地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出来,将引领你走向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

    4.自我反省,随时把控格局

    约翰常又去应聘了一家单位,还是没有回音。这已经是他失业后,主动去应聘的第四家了,这让他心里十分苦闷。

    回到自己居住的简陋小屋后,约翰常坐在床铺上,静下心来想:原来的四个邻居有两个都已经搬到高级公寓了,另外两个则成了他失业前所在的那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而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是聪明才智比不过他们吗?还是办事能力不如他们高明?

    就这样认真地想了很长时间,约翰常似乎突然明白了症结所在——自我情绪的把控和较为孤僻的性格——他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自己确实比他的那些邻居们差了很多。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醒而客观地自我反省,结果看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有时冲动暴躁,有时又妄自菲薄,无法平等地与人交往,等等。

    整整一夜,约翰常都没有躺下,他一直在自我检讨似的看清自己。近于清晨时,他痛下决心,准备从现在起痛改前非,做一个乐观、友好的人。

    如此决定以后,约翰常的生活发生之巨大改变,在一点一滴的细小之处,他都注意改正自己过去的恶习,按照新的目标去做。没多久,他满怀信心地再次去面试,结果顺利地被录用了。也许正是那一晚彻底的自我反省,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命运。

    在新单位一年的时间里,约翰常凭借着自己各方面的努力,逐渐在同事和领导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经济状况很不景气,人心浮动。而已经成为中流砥柱的约翰常没有丝毫动摇,坚定信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公司渡过了难关。

    也正是因为他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出色表现,公司不仅给他长了薪水,而且还分给了约翰常一部分可观的股份,以兹鼓励。

    从约翰常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喜欢思考的确是个值得鼓励的好习惯,但并非能和每一次的成功直接联系起来。只有能够客观地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随时把控格局,不断向自己的梦想迈进。

    而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够随时对自己所处的境况有充分的认识,审时度势地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总结失败的教训,领悟到不完美的根源,在一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尽量去改变。如此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彻底得到历练的机会和脱胎换骨的能力——只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勇气。

    自我反省能够及时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不断斧正明确的行进方向。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把当局者与旁观者互换了一下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个被审视的对象。也就是说,它让自己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以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

    但需要明确的是,反省并不等同于检讨,更不能单纯地和忏悔直接联系起来。反省,是对整个人生乃至人类走过的全部历程以高格局的视角进行分析与对照,是人类的自我批判。这种深刻的思考与分析不仅出现在失败受挫时,更需要在成功的欢乐中保持冷静,自省自检。

    在当今独生子女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了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常常斤斤计较于别人的得失,而忘了审视自我。功劳成绩都是自己的,失误有错都是别人的。这无异于蒙蔽了双眼,凭着一己之念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打拼,只能落得个头撞南墙的下场。

    而真正自信大智的人,却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抱怨别人。这就需要时常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理。就如同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讳疾忌医,刚开始时可能还只是疥癣之疾,但若任其恶化,就会发展成危及生命的毒瘤。同样,如果不及时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你的生命力一定会逐渐退化,直至变得平庸不堪。没有实时反省,就失去了站得高看得远的视野,对现实格局没有全面了解,进而缺少了改变自己的动力,生命就此屈服于往日的成败中无法自拔。

    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在上帝关上一扇门后,发现留出的另一扇窗。

    犹太人习惯在每周六进行长时间的反省,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下的形势格局,分析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时刻保持独有的竞争力。

    因此,即使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犹太人依然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极富盛名的商人。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上帝留下的那扇“窗口”,自强不屈,奋力崛起。

    而不屑于自省的人,常常忽略了逆境中的转机,甚至亲手关闭了那扇通向成功的窗户。

    那么,对于“学生”、“就业”这样的关键词,只有躬身自省,才能审时度势。近两年来,出现了很多“被”字打头的词语。许多大学毕业生被就业了,被考研了,被蚁族了。这些“被”字的出现只能说明当今社会是个越来越现实的社会。

    从表面上看,这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极大的失衡所导致的,而破坏这种平衡的,也许更多的是不少本科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被“高不成低不就”的观念。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要么是硕士以上,要么要求有专业技能的中专大专,对此,本科生们或者知难而退,或者不屑于去投一份简历。

    而面对在一个相对强势位置上的面试单位,你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是继续保持那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准知识分子的仪态?面对来自学校、社会的“被潜规则”,你是怀着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还是尽最大努力去“找葡萄”吃?

    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然后才能有清晰的社会定位。如此,把控格局的主动权才在自己手中。

    自我反省后,你就会懂得你必须离开过去那种熟悉的、安全的环境,向这个未知的世界行进,学会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学会独立。即使面临危险的悬崖,但远方的天空也在向你昭示:你所面对的世界,不像课本里描绘得那么美好,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糟糕,崭新的领域正等待着你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个毕业生都拥有一双强劲的翅膀,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只有当你冲向天空展翅飞翔的时候,这种力量才能显现出来。这种力量不仅仅只是让你免于坠落悬崖,更是让你有朝一日去征服世界。

    5.Shut up!别为自己找借口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不知道”;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美国西点军校,在教官问话时,学生只能用以上四句话来回答。除此之外,不能再多说一句废话,这是他们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不要找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对于学员的基本要求,每位新生一入学便会被灌输这个观念。它强调的是学员的执行力,对于任何任务,学员只能拼尽全力去完成,而不能找任何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刚毕业的你,也是一个初涉职场、走入社会的“新生”,别再告诉任何人,你至今没有英语六级证书是当时因为特殊原因而错过了考试时间;别再以“我不是‘211’学校毕业的”为由,而不敢把简历投向大型企事业单位;也别再说“我那天不是病了吗”,而原谅自己在最后一天没有报名面试。这些都只是你为了逃避一时的责任而乞求的心理慰藉。

    在商界,“不找任何借口”也是成功企业家对下属的要求,这也是执行力的体现,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的正是这种人:他们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借口。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问题的困扰,企业迫切需要的是那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人才。企业雇用员工到一个岗位,就赋予了他与岗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必须更好的完成岗位所要求的工作,从来没有一个企业愿意花钱雇用一个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员工。

    1998年4月,作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整个海尔集团上下开展了学习普通员工魏小娥“不找理由,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精神”的活动。而关于魏小娥的故事,我们仅仅从这样一则实例中便可看出她对工作的敬业与认真。

    早在1997年8月,为了推进海尔集团的生产能力,公司派魏小娥去日本学习当地世界领先的整体卫生间生产技术。在这期间,日本企业生产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魏小娥的注意:日本产品的合格率为98%。

    一向认真的魏小娥当即就找到日本技术人员,问:“为什么不能做到100%的合格?”

    “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

    魏小娥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作为海尔一员,她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100%的合格率。为此,她抓住了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机会,只用了短短三个月,便把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回了海尔。

    半年之后,已经是分厂厂长的魏小娥接待了专门从日本来到中国访问的模具专家宫川先生——而他正是当时魏小娥在日本学习时的师傅。

    在参观海尔公司时,宫川先生走进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在看到生产技术精湛的员工,询问又得知产品的合格率全部为100%时,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对旁边曾经是自己徒弟的魏小娥请教:“我们一直想改善卫浴产品车间脏乱不堪的情况,却始终感到难度太大而无法解决;另外,你们居然真的做到了100%的合格,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你们是怎么做到如此完美的地步?”

    “不找借口。”魏小娥的回答只用了这四个字,然而她却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整顿。

    原来,魏小娥自从学成归国后,为了下大力气狠抓生产,她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休息,一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有一次,在试模前一天,魏小娥在检查原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根头发,而这根几乎看不见的头发丝一旦混入原料,便成了“定时炸弹”,很容易生产出废品。为此,魏小娥马上给公司定制了统一的工服,并要求所有员工剪短发。

    最终,被日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100%成功率,因为海尔集团全厂上下的重视而被实现。杜绝一切借口,只为做到更好,成就了海尔100%的成功。

    人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这应该是所有毕业生奉行的至理名言,无论是工作还是为人,都应该追求如此境界。“没有任何借口”仅仅是一句冷冰冰的标语,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无论是失败了也好,做错了也罢,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来说,也没有丝毫的用处。许多人生中的失败,就是因为那些一直麻醉了我们的借口。

    有机构对美国几家大公司的CEO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CEO们最看重的就是那些工作主动、不畏艰难的员工。无论能否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更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有信心,而且会从尝试中学习到更多经验,增长更多的才干。

    张明毕业后不久,就应聘来到广州一家机械装备公司做业务员。试用期间,他并没有获得更多拓展业务的机会。

    然而没过多久,西部地区某小城需要张明所在公司的机械设备产品,有意选派人员前往。所有人都知道西部的条件比较艰苦,很难做出什么大的成绩。对于这个不是什么美差的任务,几乎所有人都找借口推辞,不是说家中有事,就是以眼下有个大客户要接待为由。而只有张明迎难而上,主动揽下这项任务。

    等张明到了当地才发现,情况比自己预想的还要糟糕。不但地区偏远,设施简陋,而且最让张明感到失望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没有明确的购买意向。可即使如此,在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区,张明还是咬紧牙关,费尽心机地和一家企业签订了初步的合作协议。

    虽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但是老板并没有责怪张明。他回到公司后,被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公司领导认为张明是个进取心、责任心以及能力都很强的员工,所以马上予以转正。这无疑让张明大受鼓舞,把更多的激情投入到了工作中。转正之后,他更加努力工作,很快就升任了部门经理。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回报也就相应更加丰厚。把每一次艰巨的任务都当作是对于自己的一次挑战,勇敢的面对,才能获得能力和经验的提升。艰苦的工作纵然会使人感到痛苦,但是痛苦同时也成就了一颗坚强的心。

    美国成功学大师格兰特纳曾说:“如果你可以毫不费力的系上自己的鞋带,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不要再找借口,把花在找借口上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进步。失败没有借口,工作无须借口,人生中更不会接受借口。收起所有的这些借口,向着目标前进,告诉世界你能行!

    6.开阔视野,才能预见未来

    “如果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我不会走上服务贫困山村之路;假如错过了这次新农村建设的乡村规划测量,那我也许就失去了一次受益终身的机会。我会错过那苦中有乐、充满凝聚力的日子,感受不到贫穷山区农民生活的艰难,读不懂孩子们对大山外新鲜世界强烈渴望的双眼,更不能发现城市与大学生活的美好与珍贵。”

    这是江西农大的小黄在2007年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等单位组织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的感想。

    江西师大的小付则说: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学会感恩。与我结对的那个小妹妹,家里只有一个60多岁的奶奶。小妹妹每周都要背着30公斤重的梨往返10多里路,到山下的集市去卖——而每公斤梨只卖两毛钱。从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可是就是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对于我们这些仅仅去十几天的学生志愿者,他们却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这让我们感动不已。半个月的实践,让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社会、感恩关心我们的人。”

    就像江西省的很多院校一样,现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习、见习等形式完成社会实践学分,几乎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共识。可以说,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是培养成大器者的前提。

    回望历史,但凡成就大业者,必有开阔的视野,进而开阔胸襟,预见未来。“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毛泽东的视野,他看大地苍茫,谁主沉浮;“我永远只是一个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这是牛顿的眼界,他的视线广无边界,而自己只是一个发现科学点滴的孩子。

    他们都没有局限于个人眼前的荣辱得失,而是打开了更宽广的天地之窗,宽阔视野,开拓自我,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并不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从书本到社会,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社会实践就是接触社会的最近距离。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从劳动和锻炼中磨炼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很多高校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建设需要年轻人参与,因此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团队精神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年轻人的实际动手、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日后的就业。

    江西财大人文学院2007届毕业生谢佼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第四届“约翰·凯瑟克爵士社会工作奖”,赴香港交流;同时,她还代表省团委,参加了中泰建交30年“中泰一家亲”的活动。

    这些经历,让谢佼在毕业后顺利应聘到一家国际物业顾问公司工作。

    当今,在全球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同时,世界性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便是当今国家发展之所需。所以,年轻学子在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文化活动时,一定要抱着全面而广阔的国际眼界,从宏观上去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洞悉世界风云变幻的实质。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面对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真正的胜利,不是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而是开阔眼界学人之长,丰富、超越自己进而赶超他人;真正的明智,不是排除异己,谋求自我发展,而是开阔视野、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把眼界放宽,我们心中的世界会更大,生命的舞台将会更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