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假清高的妙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十二金钗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史湘云,最讨嫌的是妙玉。湘云性豪爽,想什么,就说什么,心口如一;说什么,就做什么,言行一致。此种人很难见容于社会,唯其不见容于社会,所以世风日下,谠言谠论很难见容于人世,而令慕古之士深叹人心不古。湘云割腥啖膻,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亭一大哭!”(第四十九回)黛玉这几句话,清高么?寒酸而已。湘云听了,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同上)黛玉言语尖刻,但遇到湘云,毫无办法。

    湘云骂黛玉假清高,哪知十二金钗之中,最最假清高的,莫如妙玉。妙玉与贾府非亲非戚,其入住大观园,是在元春省亲以前。她“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于去冬圆寂了,未曾扶灵回去”(第十七回)。观妙玉的家世,并非不做尼姑不可,而其出家为尼,又非心甘意愿,乃因幼时多灾多病,不得不入空门。虽入空门,还是带发修行,青丝未断,何能看破红尘?其入荣府是由礼聘,即荣府下个请帖,而后她才肯入住大观园的栊翠庵。

    妙玉自高身价,非下帖礼聘,不入公侯之门,此不过使人注意而已,使人敬重而已。以贾府的荣华富贵,又生下一位衔玉的公子,京里的人谁不晓得?妙玉由苏州来到京城,是否欲与宝玉一会,吾人不敢瞎猜。但宝玉是豪门公子,妙玉是佛门尼姑,两人自无相会的可能。要想相会,只有抬高自己的身价,以引起别人注意。这是历史上许多名流要跃上政治舞台,别开生面的终南捷径。东汉士大夫多矫饰其行以沽名钓誉,州郡推举,不应焉,公府辟举,不应焉,天子下诏礼请,不应焉。到底其为人也如何?处士纯盗虚声(参阅拙著《中国社会政治史》,尤其樊英之例)。

    凡是膏腴世家大率反对三姑六婆。贾府不但不禁止三姑六婆上门,而宝玉且拜马道婆为寄名的干娘(第二十五回),这是吾人所大惑不解的。当然余是生于清末叶,清末叶之人视以为怪的,曹雪芹时代的人未必视之为怪,也是情理之常。但当干娘的马道婆一面收了贾母一天五斤的油钱,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永保宝玉康宁,再无邪祟之灾(第二十五回);同时又接受了赵姨娘的贿赂,在家作法,害得宝玉发狂(第二十五回)。秦可卿之丧,凤姐下榻于水月庵(即馒头庵),其住持静虚竟然游说凤姐,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而害死两条人命(第十五回、第十六回)。后来静虚看到这两个鬼魂前来讨命(第八十八回);风姐将死之时,亦看到这两个鬼魂前来作祟(第一百十三回)。再看包勇之言:“我说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我们甄府里从来是一概不许上门的。不想这府里倒不讲究这个!”(第一百十二回)可知三姑六婆虽是不读书的人也是反对的。

    贾府一家都很迷信,贾敬一心想作神仙(第二回),固不必说。当黛玉初进荣国府之时,贾赦因为连日身上不好,不欲见到甥女,彼此伤心(第三回),犹可说也。贾政斋戒去了,宝玉往庙里还愿去了(第三回),其迷信也如此之深。巧姐患了天花之疾,凤姐“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第二十一回)。此种迷信习惯,据我记忆,乃流传到七十余年以前。元春曾打发太监,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第二十八回),皇宫之中也迷信了。清虚观的张道士乃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太幻仙人。何谓替身?古者,凡人多病或久病不愈,谓宜出家为道士或为僧尼,但富贵之家那肯让其儿孙遁入空门,于是就买了一人,代其出家,这位代替的人叫作替身。荣国公自己既用替身之法,延长寿命,那么,他的子孙当然信仰佛道,妙玉能够受到荣府欢迎,是有原因的。兹将《红楼梦》所述之庙庵而与贾府有关系的列表如次:

    水月庵 初见于第七回。

    铁槛寺 初见于第十四回。

    馒头庵(即水月庵)初见于第十五回。

    牟尼寺 妙玉初寄足于此,见第十七回。

    玉皇庙 见第二十三回。

    达摩院 同上。

    清虚观 见第二十八回。

    水仙庵 见第第四十三回。

    栊翠庵 在大观园内,妙玉再此,见第五十回。

    元真观 贾敬在此修炼,亦死于此,见第六十三回。

    地藏庵 见第七十八回。

    天斋苗 见第八十回。

    散花寺 见第一百一回。

    (遗漏比多,栊翠庵必非首见于第五十回)

    妙玉实在妙极,虽云“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如今父母俱已亡故”(第十七回)。而带在身边的古董,单单茶杯无一不是国宝(第四十一回)。她拿出两只杯来,一只是晋代王凯的“斝”,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另一只是“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又将自己常用的那只绿玉斗,斟与宝玉。刘老老吃过的茶杯,嫌它肮脏,宁可砸碎,而自己常用的茶杯却斟与臭男子的宝玉(第四十一回)。其对宝玉,谁谓无情?既吃之后,又复假惺惺地说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第四十一回)此地无银三百两,多此一言,情更可疑。

    宝玉确是妙玉知己,宝玉因为刘老老曾进入栊翠庵,走时,对妙玉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第四十一回)此种洁癖无乃太过造作。既嫌刘老老之不洁,何以又许宝玉进入庵内?照宝玉说,男子是泥造的,最是浊臭逼人(第二回),难道妙玉与宝玉有特别感情?

    芦雪亭咏诗之时,李纨说:“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插在瓶里,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宝玉)取一枝来,插着玩儿。”继着,《红楼梦》又描写如次:

    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湘云、黛玉一起说道:“外头冷得很,你且吃杯热酒再去。”……湘云笑道:“你吃了我们这酒,要取不来,加倍罚你!”宝玉忙吃了一杯,冒雪而去。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道:“是。”……只见宝玉笑欣欣擎了一枝红梅进来。……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第五十回)

    妙玉与宝玉的情愫,最先知道的是邢岫烟。宝玉生日,妙玉用粉红笺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她下着“槛外人”三字,不知回帖上须用什么字样才相敌。想去问黛玉,途中遇到邢岫烟,便将拜帖取给岫烟看。笑道:“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了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求姐姐指教。”《红楼梦》继着又谓: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管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上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第六十三回)

    聪明哉岫烟,幽默哉岫烟,先则只管用眼上下打量了宝玉半日,次又说出不知何意的俗语“闻名不如见面”,再次又连说两次“怪不得”,“又怪不得”,妙玉对于宝玉的情愫已被岫烟看透了。

    到了惜春与妙玉下棋,宝玉忽然轻轻地掀帘进去,一面与妙玉施礼,一面又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红楼梦》继续写着:

    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宝玉自觉造次,连忙陪笑道:“倒是出家人比不得我们在家的俗人。头一件,心是静的。静则灵,灵则慧……”宝玉尚未说完,只见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妙玉归去……掩了庵门,坐了一回……吃了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坐到三更以后……忽听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厮叫。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第八十七回)

    听了宝玉的话“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忽然把脸一红,既又更见红晕起来。心有所思,必形之于脸色,妙玉凡心动了。晚间听到猫儿叫春,又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心跳耳热。妙玉春心动了,终至走火入魔。年方少艾,凡心未断,那能出家为尼。所以惜春才说:“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第八十七回)

    佛徒每日念经拜佛至少三次。我幼时,每年夏天均随父母往福州鼓山避暑,山有庙,庙内有一所大殿,该庙和尚有数百名之多,或云一千余名。每晚全体和尚必在大殿内作夜课,念经时,时而跪拜,时而起立,这不是运动其身体,而是劳苦其筋骨。经念完了,最后一出是我们小孩最爱看的,吾乡谓之“唱花”,实即小说中所谓“罗汉阵”。“罗汉阵”最多只用一百零八人,所以要分为若干组。和尚走动不已,其阵变化多端,或如莲花一开一阖,开则个个离开,阖又彼此密集。或如常山蛇,头动则尾应,尾动则头应。如斯“唱花”,至短约有半小时,才见停止。而钟声一鸣,和尚各回房里睡眠。“唱花”盖欲消耗和尚的体力,使和尚上床之后,不会胡思乱想。妙玉尘心未泯,又听到猫儿叫春,再忆起宝玉所说“下凡一走”之语,何能不因动心而生情,更因生情而动心,心既动了,自会走火入魔。前此作模作样,不过假惺惺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