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安徽蒙城嵇康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在淮北的蒙城,地处宿州西南,古代属于谯郡,地名为金铚。而今城东北隅一个荒棘丛生的土坡上,有一座形制很简易的六角木亭,走到近旁才能看到向阳面檐下悬一方匾额,上面刻了“嵇康亭”三个字。

    人们不免觉得,纪念先贤嵇康的这个亭建筑,未免太局促、太孤陋了点儿。亭建得也晚,是清代乾隆年间才有的。据说当时也曾风光过,“嵇山夜月”,也忝列当地一个名景呢。可如今无论当地人、外来人,很难得有人去光顾它,瞻仰它。

    但是,由这个绝不惹眼的纪念物,有心人会生发若干联想,说不定什么时候机缘到来,在贤人烈士嵇中散的故乡,会出现引人缅怀的别样的堂馆,也许他的塑像也堂皇地造出来,蒙城人会为历史上有过如此品格高洁的人物而自豪呢。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一些志士仁人,因为跟权势者的利益或意志相悖,他们又刚肠义胆,疾恶如仇,所以终于遭到屠戮,死于非命。这样的人往往视死如归,气概凛然,临终的一幕表现出卓然光彩,被后人长久称道。嵇康的赴死更有独绝的风采,充分展示了他人格的高洁刚毅,演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嵇康,字叔夜,因为做过中散大夫的官,后世尊称“嵇中散”。他生活在动荡的魏晋之间,博学多才,风姿俊逸,思想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禀性直言,锋芒毕露。因为不愿意投靠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又得罪了贵公子钟会之流,后来终于被谗害,判处了死刑。在洛阳东市临刑时,他要求用自己的古琴弹奏一曲他独得真传的乐曲——《广陵散》。于是刑场一时变做演奏台,嵇康从容镇定,手抚琴弦,铿铿锵锵,奏起了感天动地的“生命的绝响”。他调到了“商音”,表达那种虽悲痛惨切却又意气凛然、宁死不屈的情怀。在中国历史上“舍身取义”的志士仁人中,嵇康这种从高超的音乐艺术、音乐境界中传达人的生命意志、崇高情操者,真可谓旷古一人。

    嵇康的形象经久不衰地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之前那段寂寞的日子中,曾经苦心孤诣编纂校定了收罗嵇康作品的《嵇康集》,对保存这份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后来,一些作家、学者,又用种种文学形式再现嵇康的故事、塑造这位志士的不朽形象。比较突出的如:四十年代蒋星煜写过历史小说《嵇康》;六十年代老作家陈翔鹤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广陵散》;到九十年代又有余秋雨的文化随笔《遥远的绝响》。

    蒙城的嵇康亭不知是不是这位先贤惟一的物化纪念。笔者期望在嵇康家乡,或者别的相应处所——比如他就义之处,能有缅怀、弘扬这位可称“中国的脊梁”的人物的建筑或设施出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