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安徽滁州醉翁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篇名文《醉翁亭记》,作为永久性保留篇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被一代代中国少年诵读、鉴赏,魅力无穷,不饮自醉。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这一千古名篇,使得中国大地永远存留了一处吸引人观赏流连的名胜: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的醉翁亭。

    今天的醉翁亭已经成了一处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建筑群。一个名叫“山水之间”的庭院,一个名为“百亭翼然”的景观,名称都来自欧阳氏大文。而园中的核心名胜自然是雅洁精美的醉翁亭。我们现今看到的这座亭,建在山岩拱卫的幽静处,全木制结构,檐、柱、栏、楹,一切镂雕精致美观,而周遭的摩崖刻石更琳琅满目。这种满目豪华的景象,使熟悉欧阳公文章、谙知当时历史实情的人颇为怀疑:这哪里是大文豪运笔描述的那座亭啊!

    确实,早在近千年前(1046年)初建的茅亭,本是欧阳修的朋友,法名智仙的和尚修造的。智仙极钦敬身为太守的欧阳公,愿意常接待城内的文朋诗友来他的山寺品茶谈文。但是他觉得寺内的方丈太拘束,而且欣赏山光水色也不方便,他便选了一处近泉水、傍岩壑的好地点,修建了一座竹木建构的敞亮的亭子。此处耳听林涛泉曲,目接绿竹青峰,饮酒畅谈,赏心悦目,多么惬意啊!亭子建成,首次集会,欧阳公文思泉涌,美句叠出,他首创了从头至尾用“也”字收句,评述种种“乐”,文章结尾处,点出了亭的名字,情不自禁地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时光流逝,人去物非,只有《醉翁亭记》一篇名文,才使得后人长久眷恋这片山水,清末一位名士薛时雨,在1882年主持建造了现在人们观赏流连的醉翁亭。

    因为他有心出力做了这么一件斯文好事,当地人又为纪念他而修建了一座石桥,名为“薛老桥”,它成了表彰保存或恢复文物者的文物了。

    欧阳修原本是在朝廷因主张革除弊政受到排挤,被皇帝贬谪才到滁州去做太守的。他钟爱山水但不沉溺,心思精力仍然在为地方兴利除弊上。所以当地还有两座纪念他的文物,也是亭,一座叫丰乐亭,另一座叫醒心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有一篇《丰乐亭记》,也成了千古名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