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的放鹤亭,高台四角,内外16根朱红圆柱撑起双重飞檐,碧瓦翘角,雕饰精美。亭四面轩敞,均有石阶接纳兴致浓郁的观光者。
亭的隽雅由四周楹柱上的名联更可显现。有一副联尤其惹人注目,令诵者难忘:
世无遗著真能隐
山有梅花转不孤
孤山、隐士、遗著、梅花,14个字把人文与地理,意境与世情融在一处,韵味无穷。人们一看落款,撰此副对联的,原来是大名鼎鼎、功业卓著、跟隐逸并无瓜葛的近代爱国志士林则徐。
林则徐是在赞颂一位同姓的先辈林和靖先生。和靖先生名逋,北宋时著名隐士、诗人,是一辈子真正“梅妻鹤子”,实践独善其身的大贤。
林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上一个千年之交,跟他同时的一些名人,比如范仲淹、寇准,还有人们更熟知的包公(包拯),他们的人生选择在于人世、济世,为国家、朝廷效力尽责。林逋不同,他毅然选择了自己的活法:隐居避世。
这位诗人在孤山结庐,他种植了一片梅树,因为他极喜爱这花中之“洁士”。梅花在严寒中绽放,象征了一种高尚品格。林逋诗作得好,那咏唱梅花的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出自他的笔下,堪称压卷之作。林先生又倾心于有“禽中仙子”之称的鹤。人们当时说他“梅妻鹤子”绝不夸张。鹤跟他熟了,有时他乘小船到湖中遨游,家里来了客人,僮仆就把鹤放到湖上翱翔,通知先生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林逋先生逝世,当时杭州知府李谘,因为年轻时受过先生的教诲帮助,多年感念。先生没有家眷和后人,李知府给先生操办了葬礼,并且按照老师的遗嘱把他的一首“临终诗”刻在碑上,埋在圹穴里。
诗写的什么,别人全不知道,直到很久以后才被发现。原来诗是首绝句,写的是: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诗中用了一个典故来反比自况。原来当年大文章家司马相如死了以后,汉武帝热心求遗稿,曾在相如家中找到歌功颂德的《封禅书》。而林先生自慰的是,他绝不曾作过这类文字。
一位千年前的清士,在号称“天堂”的胜地留有一座纪念亭,林和靖先生在天之灵该俯首微笑了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