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北京往来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物以稀为贵,首都北京的水面成为政府和百姓都珍视的宝贝。早些年,根据市政建设规划,在西郊修了一条水渠,把颐和园昆明湖的水跟钓鱼台玉渊潭连接起来,成为束在京城腰间的一条银带。新世纪来临,旅游业兴盛,又有游艇在渠上往来,人们可以在水路检阅似的观赏风景名胜。

    船离玉渊潭码头不远,第一个惹眼的景观是矗立西岸的古塔:玲珑塔。塔原名慈寿寺永安万寿塔,高耸凌空,十三层砖石结构,实心密檐,高约五十米,是明代建筑。万历四年,明神宗为他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修建了慈寿寺和万寿塔。寺早废圮,塔则犹存;但周遭多年一片荒坡乱岗。

    九十年代,首都园林绿地建设有较大扩展。政府投资以万寿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小公园,名玲珑公园。塔身做了整修、保护,后面辟绿地、花圃,植草栽树,凿池蓄水,把一个荒废数百年的寺墟,建成一个供人游憩娱乐的小巧的花园。

    园里绿树丛中有一座石亭,并不起眼,然而它却很值得称道。

    亭名叫往来亭,水渠游艇上往来的游客隐约可看到它的姿影,而公园来往的百姓可坐在亭栏上休息。也常有人在亭内拉琴清唱,围听者兴致盎然。

    亭全由石料构成,在北京,这样的石亭并不多。亭圆顶,双重檐,六柱支撑,只顶上的宝瓶便有一吨重,东西门柱上各刻了一副楹联,东侧一联:

    寺废塔存遗古迹 水流鱼跃颂新风

    道出了此亭的来历和目睹的新貌。西面的联语:

    新亭夕照留伊倩影 古塔朝霞寄我诗情

    很亲切、很朴素地道出此亭此园同人们的关系。

    往来亭使往来的人们对它怀了一种温煦的感念的情谊。

    中国的寺塔桥亭等古今建筑遍地星罗棋布,可是许多建筑物由谁设计、由谁营造完工的,存留姓名者极罕见,这一点同西方习俗迥然不同。大概我们民族传统对匠人对技术之类的劳动创造长期视为“下品”,不被重视的缘故。这实在是可惜可叹的一件事。

    而往来亭的设计者、主持营造者是一位普通的街道干部,他也是玲珑公园整体设计、施工的主持人,为此付出了不少汗水与心血。当然他也自然遵循传统的规矩,从未想到在这些建筑中刻下、留下自己的名字。笔者了解到全部实情,也接触过这位不见经传的老者,深怀敬佩,不忍享受往来亭荫惠的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特意公布在小文的末尾,他叫:丁志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