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六角亭名叫风雨亭,是纪念20世纪初,为推翻封建帝制在家乡英勇就义的女杰秋瑾烈士的名胜。
1907年,秋瑾从日本归国,与战友联络,在家乡绍兴积极准备推翻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不幸事败,秋瑾被清兵拘捕。她意志如铁,宁死不屈,最后被清兵杀害,行刑的地方在古轩亭口。
同乡大文豪鲁迅,20年代创作过一篇著名小说《药》,作品里记述的革命者名叫夏瑜,那个形象就是秋瑾的化身。小说后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药》还被拍成同名电影,革命烈士的事迹被广泛传扬,秋瑾的英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秋瑾生于1875年,她比鲁迅大6岁,出身官绅之家,自幼熟读诗书、通经史、工诗词,才华出众。由于青年时代反感封建伦理道德,30岁后东渡日本留学,参加了光复会、同盟会。回国后投入革命活动,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妇女解放。当时,她常身着男装,自号“鉴湖女侠”。她在绍兴大通学堂任教,暗中联络团体,准备在浙江起义。清政府发现了此事,派兵把大通学堂包围。秋瑾率领几位同志持枪抵抗,终于失败被捕。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范文澜,也是绍兴人。他的家离大通学堂很近,他七岁时,曾经目睹秋瑾被捕,在官兵押解下从他家门口走过。这个惨烈的场面他印象很深,数十年以后还写回忆文章描述过。
秋瑾被捕以后,备受酷刑却毫不屈服,对组织的秘密只字不露。
绍兴知府福贵见审讯毫无结果,便亲自出马,软硬兼施,利诱加刑讯,秋瑾仍然坚如磐石。山阴知县过堂,也问不出一句口供。为了找个台阶下,知县下令叫人拿来纸笔,想叫秋瑾写出供词。遍体鳞伤的女革命家拈笔在手,凝思片刻,写下一句诗:
秋风秋雨愁煞人
然后掷笔,仰身,眼望窗外漆黑的夜幕,不再说一句话。
女革命家秋瑾被杀害了。但不久,腐败的清政府也被推翻了。中华民国成立后,友人同志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风雨亭。
1930年,秋瑾的战友在她的家乡立了纪念碑,把她的故居辟为纪念馆,又特地在卧龙山顶修建了现在这座纪念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