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提及的伤疤,是我们在社交场合极力隐藏和回避的问题。若是被人当众揭短,脸面上自然过不去。
所以,对于他人的短处,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语加以攻击。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短处。避讳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朋友的态度问题。为自己留口德,也就避免了祸从口出。
金正宇身材不高,还有点胖,一直没有女孩子青睐他,所以,他对此很是敏感。他有一个朋友叫庞策,身材高大魁梧,由于坚持健身更是有着模特一般的身材,庞策为此感到很自豪,特别是与金正宇走在一起时,更觉得有面子。
在一次好友聚会上,庞策跟大家闲聊时扯到了身高方面的话题。借着醉意,他越说越兴奋,越说越直白,炫耀自己高大英俊的外表多么吸引女孩子,还举例说一个追求他的女孩表示:“男人如果矮矮的胖胖的,就会明显地显得先天不足,没有男子汉气概,很难激发女性的兴趣。”
在场的好友听到这里,都很自觉地停止了哄笑,有人还以咳嗽示意庞策打住。但是,庞策正在兴头上,根本没有领会其意,继续聊着,最后还调侃起了金正宇矮胖的身材。金正宇更是脸色苍白,对庞策怒目而视。尽管他顾及当时的场合,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但是对庞策的反感却难以平息。之后,金正宇每次见到庞策都会想起他那天对自己的嘲讽,便没了继续和他交谈的欲望,更不用说回应之后庞策的求助了。
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事中揭人短处都会让对方觉得不好受,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情的毁灭。中国有“逆鳞”一说。逆鳞就是龙喉下直径一尺的地方,传说中龙的身上只有这一处的鳞是倒长的,无论谁触摸到这一部位,都会被激怒的龙杀掉。人也是如此,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地位、权势、风度多么傲人,也会有不能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这个角落就是人的“逆鳞”。
人们对于自己的短处就像龙对它的逆鳞一样敏感。一旦被触及,他们甚至会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与自己相联系。有时,我们随口谈一点什么事,都很可能被视为对他们的挖苦和讽刺。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点,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自大,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后来,有一位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气告诫他说:“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夸耀的言论?到时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很受触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让自己做到言行谦恭和婉,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与朋友相处时,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对方的忌讳之处。如果你一时不知对方的忌讳是什么,说话就要谨慎。例如,在与朋友接触时,要多夸他的长处,毕竟好汉还是会愿提当年勇的。揭朋友伤疤只会勾起他不愉快的回忆,继而让朋友感到寒心,朋友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心理:“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还抓住不放,真是太过份了。”拿对方不愿提及的事做文章,就等于是在朋友的伤口上撒盐,这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许多人常常在激动或生气,但又讲不出道理的时候揭对方老底儿,于是,矛盾由此激化。就像夫妻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口无遮拦地说出:“你过去做了……”另一方肯定会更为恼怒。要杜绝自己揭人伤疤的行为,除了知晓利害关系,提高自控能力外,还需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在多管齐下的努力之下,相信你会更多地考虑朋友的内心。
2.在失意的人面前,慎谈你的得意
大多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成绩挂在嘴边,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能干,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会注意当时的听众是不是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与他人分享成功无可厚非,还会给他人带来喜悦,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不管你有多成功,在谈论的时候也要看清对象,千万不要在失意的人面前谈论你的得意,因为这无疑是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有一天,孙荣轩约了几个朋友到自己家里聚会,主要的目的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目前正处于低落状态的石宇彤放松一下。
石宇彤不久前因经营不力,不得不宣布破产,妻子也和他闹离婚,现在的他可谓是内忧外患,不堪重负。朋友们都知道石宇彤目前的状况,因此,大家都避免谈及与此有关的事情。然而酒过三巡之后,其中一位就口不择言了,再加上他刚做成一笔生意赚了钱,忍不住就开始大谈特谈他的捞钱经历和赚钱后怎样纸醉金迷了一番,说到高兴处,还手舞足蹈,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让在场的人都很不舒服。石宇彤的面色更是难看。他低头不语,一会儿去洗脸,一会儿又去上厕所,最后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了。孙荣轩急忙跟在后面送他,石宇彤生气地说:“他再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炫耀,这不是成心和我过不去吗?!”
孙荣轩其实非常理解石宇彤现在的感觉,因为他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正风光的亲戚却在他面前炫耀新装修的房子和新买的汽车,那种感受,真是生不如死。
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果正春风得意,要你不谈论是不太容易的,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注意看场合和对象,以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失意者面前,千万不要炫耀自己的得意。因为,任何一个失意的人都不愿听到这样的消息。你可以对你的家人谈,让他们以你为荣;也可以在公开场合演说,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向你的钦羡目光。但失意的人往往脆弱、敏感,你的谈论会让他觉得你“瞧不起”他。
一个聪明的人会将自己的得意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更不会把它当作炫耀的资本。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别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
大学毕业五年后,班里举行了一个聚会,同学见面后纷纷聊起各自的现状。有的同学在国有企业里找到了安稳的工作,每天轻轻松松,收入也不错;有的同学虽然在小公司里工作,却也已经当了领导;有的同学毕业后就去大城市里闯荡,开始的时候比较艰难,现在也是风光无限……
其中,叶和轩是如今风头最劲的,当年时不时要挂个科的人现在开着宝马,住着别墅,经营着自己的公司,手下有两百多个员工,很多员工还是出身名校的高材生,学历比他自己都高。而曾经的好哥们儿毕宏伟的现状却差强人意,在一家小公司里当平面设计师,月薪只有三四千块钱,今年又有了孩子,负担更重了。叶和轩看到毕宏伟愁云满面的样子,问道:“遇到什么事情了?”毕宏伟笑着摇摇头,叶和轩继续追问:“有什么就说出来,我们是好兄弟呀……”毕宏伟便把自己的情况和叶和轩简单地说了说。叶和轩嗔怪道:“真是的,有难处怎么不告诉我,拿我当外人,明天你来公司找我。”毕宏伟感激地点点头。
一般来说,郁郁寡欢是失意者最普通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了你得意的谈论后,他们一般还会产生另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转移到内心深处的对你的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却不知不觉地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颗炸弹。
不过这种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目前还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他们可能会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于是,你无意间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也许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愤方式不会对你造成多大的损失,但至少也是你人际关系上的危机,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所以,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诸事顺利,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面前谈论。
弘一大师李叔同曾经写过一副对子:“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春风得意会给你和家人长脸面,但若因此撕了别人的面子,便不过是为自己脸上抹黑而已。
3.给失误的人找个台阶下
在生活中,谁都可能会犯错误,也有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给人一个台阶,是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原则之一。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给人一个台阶,正是宽容的一种体现。
原来在《非诚勿扰》的现场,作为点评师的乐嘉不仅要与主持人一起维系现场的情况,而且还要随时准备着,将嘉宾的一些不当做法做出合理的正面解读,可谓用心良苦。
在某期节目中,一位男嘉宾在节目里表现得很自以为是,给心目中的女嘉宾设定了很多圈子,遭到场上一众女嘉宾的讥讽,以及黄菡老师的批评。乐嘉出来打圆场说:“我刚才翻来覆去地想了一下,你为什么会说出那样一番话,我想了一下,我觉得绝大多数人不了解你,我认为你是一个大彻大悟的大觉悟者。因为你决定从此刻开始起,改变你身上自以为是的弱点,所以此时此刻,你来到《非诚勿扰》,尽情地展示。但是,从今天、此刻开始,一个崭新的你就此诞生了!”
面对男嘉宾的自以为是,乐嘉故意“曲解”,给了男嘉宾一个台阶下。从“大多数人不了解他”的评述开始,一步步循序渐进,让观众从思想上摆脱男嘉宾“专治”的概念,顺道向男嘉宾暗示他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让他得以从众人的指责中脱身,男嘉宾内心自然是充满了感动。由此我们想到,必要的时候要尽量给别人一个面子,以免造成彼此的尴尬与不愉快。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某些公共场合因为无心而犯下一些过错,你的朋友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你,你肯定会觉得无地自容,大失颜面,甚至会因此与朋友反目成仇。俗话说:“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一辈子不做错事,对于那些不违反原则、无伤大雅、无关紧要的小事,何不给别人一个机会,给他们留点面子呢?他们会感激你的理解和包容,也会记住这次的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这种大度也会加深你们之间的友谊。
抗战胜利之后,张大千准备从上海返回老家四川。临走前,一班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别邀请了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请张大千坐在首位上,而张大千则风趣地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
梅兰芳和众人一听,大为不解,于是,张大千又解释说:“不是有句话讲‘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大家听后不由大笑,请两个人并排坐在了首位。
张大千此举,实则是在主动为梅兰芳做面子,不仅让梅兰芳觉得感动,也让众人觉得张大千是个谦虚、豁达的人,同时也为宴会制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真是一举数得。可见顾及对方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尊,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学会顾及他人的尊严和面子。毕竟,适时地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也是处理彼此关系的最有效途径。
生活中真正伤害人心的往往并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为厉害的东西——语言。很多人一旦陷入语言的争斗圈中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得“理”不饶人,非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尽管这么做可以让你吹响胜利的号角,但这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战败”的一方和你一样,也是为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
给人一个台阶,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只有襟怀坦荡、关心他人的人,才会体贴地照顾到他人的颜面。在受到伤害时,许多人都会与对方针锋相对地吵闹一番,结果使双方都十分难堪。美国前总统林肯发火的时候,会尽情地写信发泄,等花了很多时间把信写好后,就已经心平气和了,自然能理智地处理问题。虽然给人台阶并不意味着一味忍让,但学会对人给予宽容,能避免许多尴尬。
4.反驳也要给人留面子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和其他人的意见发生分歧。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我们总喜欢进行反驳,非要争出个是非曲直来。可实际上,这样的争论往往是没有结果的,因为争论的时间越长,我们反倒会越坚信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虽然认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但也不会屈服,因为怕丢面子。在这样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就是一位善于反驳,而又能恰到好处地保住对方面子的语言大师。齐国国君齐景公最心爱的一匹马突然得病死了。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当场肢解马夫,并大声说:“谁敢为他辩护就杀死谁!”
相国晏子对齐景公的行为十分不满。为了解救马夫,他急中生智,走上前去一把揪住马夫的头发,右手举起刀,问齐景公:“大王,我有个问题不太清楚,要向您请教。古代尧舜这些贤明的君主肢解人时,不知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的?”齐景公好大一会儿才明白,晏子原来是在讽喻自己,只得挥手说道:“相国,别指桑骂槐了,我不肢解他就是。”
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发现他人的错误时,只要无关大局,都不会大肆张扬,搞得尽人皆知,让本来可以忽略的小过失一下子变得显眼起来;更不会抱着讥讽的态度,认为“这下可抓到笑柄”了,故意来个小题大做,拿出来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所以即使对方犯了错,如果不是不可原谅,都要尽量给对方留些情面,做到既反驳了观点,也给人留了面子。这样不仅不会让对方难堪,保护了其自尊心,也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一家公司的待遇很差,职工苦不堪言。每当有员工提出异议时,公司领导就会说:“之所以没有改善员工待遇,是由于员工没有才能,工作不努力,对公司贡献不大。”一旦有员工拿其他公司与自己公司做比较,老板又会说其他公司的职员都是正规院校出身,而自己的下属净是杂牌军。
一天,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实在忍无可忍,决心要向老板提意见。为了说服老板,他想了一个办法。针对公司近来迟到人数逐渐增多的现象,他向领导反映说:“新职员简直没办法到公司上班了!”“为什么?”领导奇怪地问。“坐公交太挤,坐地铁又太贵,我们公司的补助又不够,他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以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还能锻炼身体,这多好的事啊!”领导说。
“不行啊,鞋袜走破了,他们又买不起新的了。不过我有个办法,希望您出个布告,提倡赤足运动,号召大家赤脚走路来上班,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让他们命不好,生在这个时候呢!谁让他们不去想发财的路子,非要当苦命的职员呢!他们坐不起车,也不能鞋袜整齐地来上班,都是活该啊!”职员摇摇头说。说得领导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同意改善一下员工待遇。
就算要反驳他人,也要态度从容,说话稳当,先把对方的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一下,问他是否是这些意思,再找出你认可的方面,表示赞同,缓和他的情绪。然后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使他无法置辩。反驳也要低调,即使取得反驳的胜利,也不要洋洋自得。
要知道,我们指出他人错误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而不是要制伏他们,或把他们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了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机敏和才能。反驳的目的是教育,如果你反驳的方式不当,让人觉得丢了面子,他只会恼羞成怒地埋怨你,而不是反省自己。不要不分场合地反驳他人的言论,组织好语言再说,这是让人保住面子的最好方法。不过,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引起新的纷争。
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先承认对方的若干论点,不必采取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只要争取多数人的认同和响应便可。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壮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费多大的气力。
5.指出对方的失误时,要给对方留面子
纠错是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一种方法,但纠错最忌讳的就是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因此,我们试图使别人改正错误时,最好使用一种委婉的方式,给对方留一些面子,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否则,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还会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
在北京一家生物保健品公司的全体大会上,老总、股东和各部门负责人都在场。“以上就是关于咱们这次新推出的保健品的技术报告。”研发部的部门经理在做完报告后,颇为得意地环顾着四周。这份出色的报告赢来了所有人的掌声,老总也向经理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经理补充道:“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吗?不妨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都听得出来,这只是经理的一句谦词,所以都没有说什么。这时研发部的新员工朱骏驰却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经理,您的报告好像有一个小问题。那个钾应该是人体的常量元素吧,您说成是微量元素了。”这时,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了经理的身上。堂堂一个名牌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竟然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更何况是当着老总和全体同事的面。这时候的经理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他竭力掩饰着自己的尴尬:“噢,是吗?我记得我说的就是常量元素啊?小朱,你大概记错了吧?”朱骏驰没有看到经理尴尬的脸色,还是坚持说:“经理,我真的没有记错,是您弄错了。”经理的脸色顿时难看至极。最后,还是老总说了句“这事儿还是会后讨论吧”,才结束了经理和朱骏驰之间的“学术讨论”。
不过这次以后,朱骏驰明显感觉到自己在部门中有些吃不开了。有了好的机会轮不上他,同事对他也都爱搭不理的。
纠错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纠错时会采用各种技巧讲道理,循循善诱。美国的罗宾森教授对这样的现象有着一针见血的理解:“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当我们想指责批评别人的时候,不妨委婉一点,点到为止,会说话的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从来不会说出否定别人能力和人品的话。“你这人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你这样做没有人敢用你”“你实在不行”等,都列在了他们“禁说”的词典当中。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给对方留面子,千万不要把批评当作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善意的批评是为对方着想的,而不是纯粹表达自己的愤怒。被批评者在接受批评后,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很快意识到对方是在为自己好,是善意的批评;另一种则是认为对方在发泄心中的不快,是恶意的批评。在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之下,他们对批评的接受程度会完全不同。
白景文后来说:“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就败在我这张嘴上。”白景文曾是当地一家大型德资企业的高级白领,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业务总量,都处于公司的一流水平,上司对她也极为肯定。短短两年,白景文就坐上了部门副经理的位置。
去年,公司提拔了一个没来多久的同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同事给老总送了礼。白景文生气极了,对方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和业绩都不如自己,公司只有这样一个名额,要提拔也应该提拔自己啊,要是送礼就可以高升,那我们还努力工作干吗呢,这不是给公司的全体员工树立一个坏榜样吗?于是,白景文气呼呼地跑到老总的办公室去质问,并与上司理论起来,得理不饶人。虽然老总那儿早已准备了一堆理由,还是被白景文质问得非常狼狈,就连在旁边整理文件的秘书都尴尬地退出了办公室。
从那以后,白景文发现老总对自己的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总不给她好脸色看。白景文想不明白,自己能力这么强,老板做了错事还这么振振有词,这样的公司真是待不下去了,于是,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有失误并不代表十恶不赦,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指责对方,就等于是把对方其他的优点也一起抹杀了,这样一来,对方哪里还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相反,如果我们采取合适的方式指出对方的问题,同时肯定他的优点,就能让犯错的人重新获得信心和希望,同时也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只要他是个明白事理的人,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批评方式”比起一味指责要强得多。
6.提建议时,先别否定对方原来的想法
我们有时难免会对其他人说的话、做的事感到不满,针对这些,我们也常常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有时候由于提出的意见太过直接、尖刻,甚至有诋毁对方的嫌疑,往往使对方感到恼火,不予接受。这个时候,若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建议时先不否定对方原来的想法,从对方能接受的方面找突破口,就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Oh!My God!What a terrible day!”放下手中的电话,穆薇薇抚额长叹,明明是王主编在看过自己上交的采访稿后就定下的文章,现在杂志即将印刷,主编却出尔反尔了。更可恨的是,刚才在电话中,王主编竟然大声质问她:“你竟然写出这样的文章?”穆薇薇觉得这篇采访稿很不错,完全没有被刷下来的必要。
穆薇薇心里窝足了火,倘若耽误了出版期,岂不是又要向自己兴师问罪了?于是,她气冲冲地跑进主编办公室,将稿子摊在王主编面前:“王主编,这都什么时候了,下午就下印刷厂了,稿子怎么能撤下来呢?”王主编惊讶地看着平时乖巧的穆薇薇,脸色变得十分阴沉。“你觉得这种稿子也能刊登?穆薇薇我越来越觉得你眼光有问题了!”“可是主编你明明前几天已经审核过了。”“不用说了,这事我来处理吧。”主编挥挥手让穆薇薇出去了。
打那以后,敏感的穆薇薇觉得一向和蔼的主编对自己似乎冷淡了许多,很多重要的采访都不让自己做了,而是派给了另一个能力远不如自己的记者。穆薇薇觉得自己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自己冲撞了上司呢。
卡耐基说:“很多时候你在与别人争论时是赢不了的。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是的,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失误时,如果我们抱住他们的失误,而不顾及他们的面子,只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厌恶之感。
与其“恶语伤人”,还不如对其“好言相劝”,或者循循善诱,切不可在语气上压倒对方,除了在语气上缓和之外,还要注意场合,更要注意提意见的技巧。人都有三分薄面,所以,我们要尽量给别人留些面子。
尤其在上司面前,我们不能直指他们的错误,要在肯定的同时,把自己的建议呈上,语中之意是,你赞同上司的观点,只是如果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完善一下就更完美了。试想,有哪个上司不喜欢既有能力,又懂得尊重上司的下属?敢于直谏原本是好事,但如果方式不当,就很难得到上司的认同。比如,“经理,您刚才说的观点完全错误,我觉得事情应该这样处理……”或是,“经理,您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应该……”这样的语言,无疑等于把上司的想法或做法一棒子打死。不用说他是你的领导,就是一般的同事、朋友都是很难接受的。你让对方脸上挂不住,他自然对你心存芥蒂,你就是有再好的见解,被采纳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在某公司的一次例行会议上,郝思睿对经理关于质量问题的处理不是很满意。在经理征求大家意见的时候,郝思睿说:“经理说得对,在产品质量方面,我们的确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我观察到公司员工现在的质量意识并不强,工作中有疏忽大意的倾向,这股风气必须刹住,否则质量问题是很难得到彻底解决的。”
看到经理对他的话很感兴趣,郝思睿接着说道:“我想,如果我们对各级员工都进行质量意识培训,员工看到公司上层如此重视,自然也就重视起来了。如果真能这么做的话,解决这个问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公司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听了这番话,经理不断点头,采纳了郝思睿的意见,并对他这种敢于提意见的行为给予了肯定。
所以说,对于别人的过错,你要做的只能是温柔、含蓄地提出意见,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若是提意见的对象是你的领导,那就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这样比较容易接受。假如他不认同你的意见,也不会因为你浪费他过多的时间而表示厌烦。
向上司提意见时立即就能获得认可,那是最好不过了。不过,有的时候上司会很“顽固”,并不是那么好说服。毕竟员工和领导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上司需要考虑的是公司整体的利益和可能,是否接受你的意见他当然需要慎重考虑。这时,你就没必要再据理力争了,因为这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即使到最后你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也是白费功夫。
7.识破别点破,面子上好过
在他人犯了错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指出对方的问题,毕竟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人前有面子。孔老夫子有句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也不希望犯错的时候被人无情刻薄地指出,让自己颜面尽失。
在上海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客人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生不动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我发现先生对我们的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单上,您看好吗?”那位客人当然听出了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取出内衣袋里的景泰蓝食筷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生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收银台走去。
“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自己占优势的情况下,放对方一马,他自然会心存感激。每个人都爱面子,这几乎是人之常情,不少人为了面子甚至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
给别人留面子,实质上也是给自己留面子,给别人留余地,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余地。看破不说破,让别人活得轻松,自己也活得安心,这就是给别人留余地、留面子的妙处,也是处世交往的良方。
在《非诚勿扰》中,一位高调显示拜金行为的女嘉宾为自己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恶果。很多网友也曾质疑,乐嘉作为心理专家,应该对场上女嘉宾所表达出来的“扭曲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对此,乐嘉解释称自己的引导是通过讽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有的时候我可能会用一两句酸酸的话来刺她,这个已经足够表示了,因为大家都对这个东西很愤恨的时候,我没有必要在电视节目上说‘你这个王八蛋,怎么可以这么拜金,你这种人应该去死’,那我说这个话就有点过了,不太合适。在《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上面允许发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是首先的第一条,第二我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尽我所能引导这个过程当中场上出现的东西,因为有的时候我不出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希望大家理解,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不用我出手,自然而然会有其他的男嘉宾上来出手,我没有必要上来把人家的话抢了,只有当场上某些观点胶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的时候,那我会出手的。”
要想提醒对方的错误而又不伤感情,甚至让对方感激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鼓励代替批评。例如,如果我们对一个人说,他在某一件事情上显得很笨,很没天分,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的“预言”一定会实现,因为我们的话等于毁了对方的进取心。不过,如果我们能够用相反的话鼓励他们,令事情看起来很容易做到,让对方知道,你对他做这件事的能力完全有信心。那么,他的才能也会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发挥出来。
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坦然并委婉地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去反省并发现。委婉而坦然地提醒对方的过错,不仅能激励对方不断进步,还能够沟通双方的感情。生活中那些善于言辞的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很少轻易地去当面指责对方的错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在合适的场合,用听起来更悦耳的话来劝说他人。
根据面对的对象、场合和时机不同,隐晦地顺着对方的心理需要灵活地机巧地暗示,说出有用又令对方舒心的话,就会获得友谊和支持。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看破不说破,选择隐忍、委婉地跟对方说话,这样对方才更容易接受诱导,这才是一种谈话的大智慧。
8.不轻易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你错了”三个字,拥有超强的破坏力。它通常不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固执己见的毛病,还或多或少有武断、嫉妒、猜忌和傲慢等缺点,所以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有时候,即使明知有错,也决不会轻易认错。因此,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会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二战刚结束时,卡耐基担任一位爵士的私人经纪人。有一天晚上,爵士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宴会。宴会中,坐在卡耐基右面的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那位健谈的先生说他所引证的这句话出自《圣经》。这明显是错误的,卡耐基当场纠正了他。但那位先生立即予以回击,反唇相讥道:“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当时在场的宾客中有一位名叫法兰克·葛孟的人,他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很多年了,同时,他也是卡耐基的朋友。于是,卡耐基便与那位先生约定,向法兰克请教。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法兰克竟然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气哼哼地对法兰克说:“法兰克,你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是的,当然,”他回答道:“《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询你的意见嘛。”
发现对方犯了错,不会说话的人常常喜欢直言,毫无顾忌地说:“你错了。”而聪明人则懂得给人留面子。当你的观点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着急说自己是正确的。人的思维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总有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忽略。所以,即便你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也不要企图引起争论,而是要欢迎不同的意见,并表示感谢。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着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即便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他的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尖锐的字眼。可以采用“你说的没错,不过”“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这一类句子,往往会收到神奇的效果。如果你当面指责对方,对方就有可能对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把事情搞得更糟。所以,与其直截了当地说“你错了”,不如委婉一些、温柔一点,这样才不会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
有一天,查尔斯·史考伯经过自己的钢铁厂的时候,撞见几个工人正围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显然,他们忘记了公司禁止吸烟的明文规定,或者像很多犯错误的人一样存在着侥幸心理。按常理讲,史考伯先生应该把他们揪出来,然后狠狠地批评他们,或者把那块“禁止吸烟”的牌子指给他们看,质问他们:“你没看见吗?”不过,那样做只会让对方感到难堪,并且对史考伯产生怨恨。
只见史考伯不动声色地走上前去,笑容和蔼地发给他们每个人一支雪茄,并对他们说:“走,我们到外面抽去。”这些工人当然不会跟着史考伯一起出去抽烟,而是对他说:“你看,我们忘记公司禁止吸烟的规定了。请你原谅。”然后他们就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了。当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心里那种复杂的感觉:既为犯了错误而自责,又为没有受到惩罚或指责而感到庆幸,同时也对史考伯先生越发尊敬。
人都是自尊的动物,都会不自觉地去维护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几乎没有人在听见“你错了”三个字时仍能保持平静。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指责而闷闷不乐,冲动的人甚至会当即暴跳如雷、反唇相讥。
罗宾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少说“你错了”,如果对方存在问题,也一定可以找到其他巧妙的办法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想让别人同意你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温和巧妙的言辞远比直来直去聪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