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盛宴:中国人的人生境界-第二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子的境界

    一

    老子论智者当沉默

    沉默很丰富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词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你在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对他就必须沉默。”

    沉默丰富了我们的言说。

    沉默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也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三国演义》里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话就很多很多,因为他们双方都有太多倾诉与交流表达的欲望,所以话多在这时是必然的,也是有用的。

    另一场合,《红楼梦》里林黛玉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彼此问候而已,完全沉默。

    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

    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沉默很重要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命题:

    一就是“多言数穷”,指话说多了会智穷辞穷。

    二就是“少言数中”,指适当说话可以应付自如。

    三就是“不言数丰”,指不说话会觉得说了很多。

    显然老子是侧重于第三点。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我正在说”。

    之所以“无言”,看起来没有话,是让话在肚子里自己与自己对话,或借助身体语言暗示。

    “没有话”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动作,走路的姿式全都在明确的言说。

    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闷,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

    《西游记》上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孙悟空就明白了师父是让他三更时分进去。

    现在我们像孙悟空一样玲珑剔透还很难,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别人不说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多言数穷”

    “多言数穷”,就是说话多了会让自己智穷辞穷。

    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一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没有效果,所说的不会实现。所以当有人特别话多时,可以让他说个够,以冷场来对付他。这种人只要你一开口他就来劲,说天说地,不知所云,让人头晕。这时我们或者强行打断他,逼问他“你究竟在说什么?”或直接说:“你能否把你的观点一句话说清?”或者沉默、乃至离去,让他自己无趣,“吧答”闭上臭嘴。你看,多言的人多讨厌,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做这种让人讨厌的人。

    有个饶舌者喋喋不休地谈论,然后问亚里士多德是否烦得要死?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我根本就没听你在说什么。”

    另外,在必须彻底表达自己全部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多说、说透,诸葛亮“舌战群儒”,应对那么多人的诘难,话不多是不行的,当然,话多的前提是话精辟。

    当我们自己感觉说话时快不行了,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时,就应该打住,或把语言弄简洁一些,以免漏洞百出,活生生当了别人的话靶子,让人肆意攻击。有人老是在心中恨恨不平:“他们为什么老是攻击我?”这总是事出有因,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场合说过什么足以让人攻击的话。

    话可以用来和解,也可以用来杀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王朗,孔子也曾对子路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一句要命的话确实可以致死,所以,人们要避免说多话、说错话,千万别引发别人的毒语攻身,更不要示人以可以攻击的弱处。任何人都是脆弱的,不可以以脆弱示人。有人动辄示人以伤口:看看这里,我伤得多深!他以为别人会帮他救他,殊不知他在展示自己的死穴,死期不远了。

    说重点,多言的结果往往就是死。你把别人说赢了意义也不大,弄不好会把对方逼急,作出什么暴力行为。很多人说话滔滔不绝,天下公理都被他说尽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时往往会被迎头一击。

    人不能陶醉于自身,至少要一边说话一边看人,不要自顾自抒情、演说,那样会弄得自己不好收场,何必。

    老子说“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只有平时不多言,才能在该多言时多发言。像秉烛夜谈,长亭话别,这些都是应该尽兴说话的时候。但如果平时都把话说完了,该说的时候忽然哑了声,那也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人在平时一定要不可多言。

    人在该说话时就应该尽兴,这样当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才不会遗憾。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并不是让人不说话,而是要人在不该说时可以不说或少说,这样才能在该说的时候尽兴地说。

    “多言数穷”,即俗话说的“言多必失”。岂只“必失”,言多必死。

    什么是“少言数中”

    “少言数中”,就是少说话可以从容应付。

    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

    “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意思是画一幅画像无论有多好,都不如听听活人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

    顾恺之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爽快人,但平时话不多,所以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恰如其份。

    有次顾恺之从绍兴回南京,有人问他绍兴风景如何?顾恺之随口就说:

    “干岩竞秀,万壁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如此口才,是平日寡言练成的。

    如此锦心绣口,当然不是平时贫嘴炼出来的。顾恺之修养高,人豪爽,又有沉思的习惯,所以当然出口就是锦绣文章。

    与顾恺之同时代的王献之也是说话风流倜傥的名士,也曾有人问王献之绍兴风景如何?王献之说: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把江南仙境徐徐道出。

    魏晋风度的表现之一就是当时的名士大多好“谈玄”。谈玄要有学问,也要有口才,王献之的这种口才不是平日贫嘴练成的,而是平日好静不好动的自然结果。智者的作为做人不是靠智慧魏晋名士的这种洒脱情怀与不凡的语言表达能力缘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从从容容的处世方式,真是神仙一品的人物。

    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有个有趣的规矩,他与一般人说话一律收费,可见他的话多么金贵!苏格拉底认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钱衡量,安提丰说:

    “你不向与你交往的人索取报酬,你是正义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钱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谈话有价值,那一定会要求别人付以适当的代价。”

    安提丰与苏格拉底都是正确的,智者与智者说话自然不能用钱衡量,比如安提丰这次和苏格拉底说话就没向苏格拉底收费;智者和一般人说话,就应该收学费。

    安提丰刚到雅典时生活困难,曾挂牌行医。他行什么医呢?用语言治病。有点类似现在的触发式心理语言疗法,可见语言在智者手上可以玩得出神入化,功能多多。

    安提丰在少年时就能说善辨,他有一次与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有过一场关于法律的经典辩论。

    安提丰:什么是法律?

    伯里克利:人民在一起讨论,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且书写下来就是法律。法律代表多数人的意志。

    安提丰:如果少数人强迫多数人服从,算不算法律?

    伯里克利:凡少数人迫使占多数的人做违反自己意志的事情,就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安提丰:雅典绝大部分居民是奴隶和外邦人,这些人从来无权参加人民大会,从来不得过问雅典的法律。因此雅典的法律是违背多数人意志的,这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伯里克利无言以对。

    在这次辩论中,双方共进行了3个回合。安提丰话并不多,但因为直指要害,所以成为胜者。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安提丰的这次辩论可以为证。

    安提丰作为古希腊最著名、最成功的演说家之一,平时却非常寡言,用别人喋喋不休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他与喋喋不休的人辩论起来就会深入,击中要害,从而获胜。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即平时少说话可以在该说时说中。

    总结老子的这三层意思:

    一、多言数穷。

    二、少言数中。

    三、无言数丰。

    重点是“无言”。老子说“无言之教”最有益,就是此意。老子当初出关,被守关人强行写书才准予放行,老子被迫无奈,写下《道德经》。《道德经》与《论语》、《孙子兵法》相比都要短得多,仅五千字,意在点醒后人:

    凡看我书的人都要明白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少——因为我这五千言,每言都是无言。

    什么是“无言数丰”

    “无言数丰”,就是沉默让人丰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一个花花公子骗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能从天上谈到地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话录下来给这个小女孩在10年后听一遍,这位后小女孩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话多让人晕,话少让人爽,沉默让人思,三缄其口让人悟。

    《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芳,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

    老子说:“无言数丰”,就是说沉默让人丰富。

    兰花默默开放,所以很香。沉默的人默默相对,所以很传神。沉默是金,无言是水。

    不必说什么

    老子说“多言数穷”,同时也在说“无言数丰”。人在不说话时最丰富。

    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那就是沉默。

    当然,“沉默”也是不简单的不说话,说话也可以是沉默。我们可以同时说话与沉默,也可以边说话边沉默,也可以在说话中沉默,在沉默中说话。

    鲁迅同意老子的观点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道: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说的就是老子“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意思。

    流水不说话,水中的石头溅起浪花,浪花与石头就是水的话。

    大山不说话,风吹树响,风与树就是山在说话。

    人不说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目笑容都是话。

    庄子、佛家与牛也同意老子的无言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指打好腹稿),高人则用脚后根说话(指晃动身体表达意思)。我们应把身体语言发挥得更好。佛教中有几十种手势,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一般人只会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告别,可见身体语言可挖崛的潜能还很多。

    身体语言之上的语言是灵魂语言,指精神暗示等。这一层面是最高明的。会了这种语言,就可以达到仙佛圣人的境界,完全不用开口。佛的嘴唇是用来念咒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就像牛的嘴巴是用来吃草与“哞哞”叫的,而不是用来牛与牛吵架的。

    佛不是牛,但佛与牛都有别于人,那就是他们都不像人一样用嘴巴来说话。他们用灵魂来说话。凡是用嘴说话的生物都会用眼、耳、口、鼻、舌五官,太复杂了,不如心灵感应更直接。

    婴儿会哭就行了

    婴儿要吃奶,想找妈妈,就会“哇哇”大哭,完全不用叫“妈妈!”更不用说“妈妈,我要吃奶”。

    简单声音就够用了,何必再复杂?人类纯属自己搞事,动物的快乐程度之所以高于人类,就在于它简单。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同样地:“人生说话昏庸始”。人的话很少让人爽,通常都让人昏昏欲睡。为了使爽人说爽话,那么就要如老子所说“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守住心中意念,不轻易耗散。《庄子》上黄帝向广成子请教长久之道,广成子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看来“无视无听”确实是仙家至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一天到晚如果被各种杂音充斥耳朵,就会真的什么也所不见.。

    大树没有嘴巴

    大树没有嘴巴与耳朵,能活千年,因为它无知无欲,守住了精气神,所以可以长生。

    人想要长久一点,快乐一点,就要简单一点,不要多话,不要多事。

    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用双手捧手水喝,他马上扔掉了自己的杯子,并说:“这个孩子教育了我。”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让人守住内心意念,守住全身精气神,不能轻易耗掉。仙佛圣人的话都很少。孔子见老子时,老子几乎不说话,孔子感觉老子像条龙。

    孔子见老子时,发出如上感叹。他感觉沉默的老子,就像一条飞腾的龙。

    二

    老子论无为之道

    无为九义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谓“无为九义”即:

    一、无为就是“无所为”,指不做什么的状态。人们经常回答别人问他“最近做什么呢”时说“不做什么”,这个“不做什么”就是无所为,含义复杂,一般指“没做什么”、“不打算做什么”、“暂时没事做或暂时不想做事”。“无所为”即无所谓。

    二、无为就是“不做”,指一种拒绝的态度。“君子无为”通常就是指君子有所不为的意思。老子说的“无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少吃一点,而是根本不吃。这就不是随便了,而是有绝对的坚持。“无为”拒绝一切,是一种智慧的高姿态,表示我已经山历海,剩下的事就是与自己对话,外物于我如浮云,浮云于我如不存在。

    “不做”是完美的。

    三、无为就是“勿为”,指不要做。这是对“不做”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不要做某事。这种要求已构成事件,要求别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来做事就会陷入事的连环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来做事,不要用事来做事。要求别人或自己“勿为”通常是无效的。比如孔子说“非礼勿视”,就是无效的。老子不会说这样的话,可见老子在这方面懂得比孔子多。

    四、无为就是“无以为”,指没有条件做,以至做不起来。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陷。

    五、无为就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用无所谓或无所顾忌、甚或无法无天的态度、方法做事。以无为之是一种极高境界,它既不是用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道”做事,人甘当“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这时往往不重结果,而重在享受过程。

    六、无为就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已是道本身。佛经上说:“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古兰经》上说:“他(指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与老子“无为”的这一义(为无)相通。

    七、无为就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让外力无所作为。黑格尔《法哲学》上说:“这时它(指意志)是自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为对象中,它就是自由。”自为就是自由,其程序分三步走: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为主宰;三是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自然,随便。

    八、无为就是“清静一下”,指在某时喊暂停,从Move到stop,热火朝天时不妨暂时冷却,吹吹风。所谓“风”,可以是自然风,外在风,也可以是自己体内的风一清气。人在热辣辣时可以驱动体内清气降温,中医气功治热感冒有一法,就是静坐一下,而不是用毛巾热敷或冷敷。

    九、无为就是“暂时休克”,指假寐与假死。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时惊叹老子像龙一样,是动态的,活生生之极的。与此相反,《庄子》上讲道人壶子大战郑国神巫季咸,第一次壶子示季咸以“地文”,面如湿灰,季咸认为他要死了;第二次壶子示季咸以“天壤”,季咸认为起死回生了;第三次壶子示委咸“太冲莫胜”,朦朦胧胧,季咸不识,仓皇逃走。壶子第一次展示的神功就是假死。假死之时,人的全身高度灵敏;看似死了不动,其实比动的活人更有活力。假死之后,人精神焕发有脱胎换骨之功效。这很难,有两层含义:一、我假装;二、我假装自己在假装。“我假装自己在假装”,其实就是没装,但这个没装又是装的结果,让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真正的假装就是连自己也不觉得。

    “为,无为,为无为”——这是上联。

    “装,假装,装假装”—这是下联。

    横披是“非非是是”。

    老子“无为之道”的九种基本含义如上所述。

    无为有九义,其大义为“以无为之。”

    人都是虚伪的

    老子看到,人们做事都是在假装,都是虚伪的。为即“伪”。“伪”就是“人之所为皆为伪”的意思。为什么人做事是在假装呢?这主要是针对人类每时每刻都处于模仿状态。模仿别人就是假装别人,这时人自身没法不认为自己是虚伪的。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说“我爱你”时,他会想到:我说的和电影上一样,至少和别人一样。女孩听了嫣然一笑,问“真的吗”?这样的情节已绝对重复N次,每次相同。而人又不能摆脱的这种模式,一遍遍下来,让人彻底怀疑其真实性,就像一个警惕的女人一听某位男士向她求爱时说“我爱你”,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个骗子!”

    萨特与老子相通

    萨特在其名著《虚无与存在主义》中写道:他曾观察过一个酒吧侍者的行为,发现这个侍者无论是在快乐地吹着口哨向客人送酒送茶时,还是皱皱眉头收拾桌子时,都在表演自身,他在很好地诠释自己的身份,很好地使侍者更像侍者,达到完美境界。萨特从而发现:人在表演自身,使自己更像自己。

    萨特的这个发现与老子的发现完全一样,虽说晚了3000年,对于西方人来说,还很新鲜。

    老子说的“无为”就是“勿伪”的意思。“为”就是“伪”,人一动就在模仿,人一动就是假的。但人又不能不动,所以成了个“伪人类”。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意思就是所谓智慧全是用以伪装的把戏,因此人应该“弃圣弃智”。

    一个小和尚问他师父:“人活着靠什么?是靠智慧吗?是不是越有智慧的人越幸福?”他师父告诉他:“孩子,人活着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一颗干净的心灵。”

    催生者催死

    “无为”(勿伪)实际上就是“假装在假装”的意思,通过和光同尘混入世道,把它催生催死。比如一个卧底警察打入黑帮,为了使黑帮灭得更快,他就要用黑帮手段帮黑帮壮大。“物壮则老”,这样黑帮就完蛋了。如果这个卧底警察不懂这个,偏要去制恶,将会被黑帮黑掉。

    老子就是教统治者用帝王术,教平常人用非常道,教人们越阴柔越阳刚,让人们小国寡民,让人们绝圣弃智,等等,意在点醒世人:够了、够了,可以罢手了。

    不必回头,因为回头不见岸

    但老子不会像佛家一样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是说:“苦海不是海,岸也不是岸,你回的也不是自己的头!”让人彻底空掉,这样才能复活为真人。

    老子“无为”,意在去伪。

    老子讲的这点对我们做人做事有最直接有用的现实指导性。我们为什么做得不好?因为“伪得不够”,还不善于模仿别人;我们为什么还没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没有“去伪”。

    从不知伪到知伪,从伪得不够到伪得太多,最后通过去伪而成真人,这就是人觉悟的一生。

    做人求真的人,坦然。

    做事求真的人,痛快。

    痛快加坦然,人就爽了。

    太有能力了不好

    唐朝有个无能子,他在其著作《无能子》上说:“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说的就是人要求本求真,就要以无为为心,就要去伪。

    无能子标榜自己“无能”,就是很有意思的。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能”,就是没有能力。人就是太有能力了,所以丧失基本能力。要想有回天、变天、出九重天的大能力,首先就要使自己无能。

    无能有三层意思:

    一是去事。去掉杂事、不该做的事、模棱两可的事。

    二是去人。走掉、假寐、假死。

    三是去能。打掉自己所谓的能力,隐藏自身,如《易经》所言“潜龙勿用”。

    去能之后,人就是无能之人。无能故无害,所以能全身。

    《庄子·逍遥游》讲的那棵无用之树得以避免砍伐,就是得益于无能,得益于无为。

    无能让人避害全身。

    无能让人有大能。

    无能让人全能。

    圣人看似无能,其实无所不能。

    所谓“无所不能”,不是什么都行,而是有大作为的意思。

    无为是大为。——这是上联。

    无能即全能。——这是下联。

    横披是“生生死死”。

    空框框里什么也没有吗

    “无为”就是一个空框框,它看似什么也没有,其实什么都有,但什么也不显现出来。凝视空中,你不能说什么都没看见,你至少看见了自己眼睛花。凝视空框,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隐秘而完美的世界。

    老子痴迷于“无为”,不说话,不做事,最后骑牛出关,不知所踪。看似消失天际,其实弥漫太空。任画一圆,都有清气浮动。任画一框,都有生灵出入。

    人为就叫“伪”

    “伪”字的意思是“人的所为是虚伪的”,老子“无为”之意就是“勿伪”,就是去伪的意思。我们用大伪去小伪,就可以通过“全伪”而为真。说白了就是假装到底。

    做事的人没有不虚伪的。伪人做伪事,以伪因而得伪果,最后假装“我赢了”,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人类历史就是这样的,老子因此指出:要想真正做成事,就必须去伪。

    苏州园林之所以不好,就在于太精巧了,人为的痕迹太重。

    返朴归真,人才是人。无不是没有

    “我”不是无,“无”不是没有,它是指出无,本身不是无。比如你写“无”字,本身是有一个“无”字在那里摆着,怎么能说没有呢?它只是表现“无”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不是写一个“无”字那么简单,它消减了乃至消除了“无”字的笔画:白纸是白的无、黑字是黑的无,白纸黑字什么也没有,只是无上之无,无与无交叉,两无归一无,1+1=0。再漂亮的字也有讨厌的一天,不如看字间字外的空白有趣。

    三

    老子论和光同尘

    像光一样

    老予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常存。”

    “和其光”,就是与光线相和,一起散布四空;“同其尘”,就是与灰尘相混同,一起弥漫大地。“湛兮”指清澈,“常存”指常久生存。整句话意思是为人处事不妨和光同尘,大家玩玩,这样反而清澈简单,可以长久。

    光是透明的,尘是灰浊的,光与尘加在一起明明暗暗,如天井漏下的光瀑,如深海仰望的月色,鲛人见之动色,枯坐书斋的学者见之顿觉清气充盈。

    老子非常道有千条万条,条条简单透明,条条清彻。当老子说“湛兮”,认为灰尘是清澈的时候,其足以明辨一切。

    光线是一种物质,它来自遥远的发光体。

    光线之所以透明,并不在于它是稀薄的,而正因为它的无限密集。

    水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声音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

    火不能无限密集,所以不能透明。

    自然界这四大元素,以光最透明,因为它来得最远。我在《光线传奇》一诗中写道:

    “黑暗是一盏灯,一发出璀灿黑光的明灯。”

    光线有白光黑光与彩光之分,总的来说是透明而璀灿的。又像尘埃一样

    尘埃则是万物渣滓,是分解后的物质粉末。往往在分解过程中大块落地,粉尘飘浮,最小的“物质灵魂”气化飞走。尘埃既不能气化,又不能落地,只好永远悬浮飘洒。我在《尘埃史》一诗中写道:

    “尘埃,空中的戈壁。尘埃,空中的海。你静候阳光撤出,便悄然进来。”

    总的来说尘埃是昏浊的。

    即和光又同尘

    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和光同尘,一棵树沐浴阳光,这就是“和光”:它又沾满灰尘,这就是“同尘”。树不和光,不能长大,树也无法避免不同尘,它总是被各种灰尘笼罩,并且灰尘也能带来新鲜的养分。沙尘暴苦了地面生物,沙尘暴吹到海里则喜了海洋生物,因为沙尘暴的沙子里为它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丰富养份。

    不过分乞求光明。

    自然界和光和尘,于是一切均衡长久。

    而人呢,总是过份乞求光明,同时认为空气中灰尘太多,委屈地认为自己“蒙尘”了。总之,自然界太不听话,太不如意。我们抛开人类自己制造灰尘、自己减少光明不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依然在乞求光明、抱怨灰尘,这就不对了。

    老子曰:“和其先,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湛兮”指清澈,老子的意思是和光同尘反使人清澈,并不会变成灰尘。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完美反而浊了。古龙名著《绝代双骄》里的小鱼儿比花无缺更“完美”,也是这个道理。

    灰尘是干净的

    大自然的灰尘该有就有,无需怨。农村小孩比城市小孩抵抗能力强,就在于从小接触泥土与大量灰尘,所以能形成免疫能力。城市人动辄视泥土灰尘为“脏”,这是错误的。

    大自然的光明该有就有,无需求。

    凡物消逝,就会瓦解、粉碎为灰尘,这实属正常,无需厌恶。《圣经》上说:“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种“尘归尘、土归土,今古归今古”的现象实属天地正道。

    因此老子指出:人应该和光同尘,不这样则无以为自然。

    人与光相和,就会融入光明。

    人与尘相同,就会不畏惧死亡。

    和光同尘是境界

    和光同尘实在是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而无为,摆脱种种烦恼。赞美光的同时要赞美尘,因为光与尘都是我们的生命。

    这样,人就是醒悟的,透明的。山玲珑,水玲珑,不如人玲珑。人行走在自然界中应如《世说新语》中的王司州(王胡之)看见了吴兴.印渚的美景时说的一样:

    “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清月朗。”

    所谓“人情开涤”,就是人的情怀开朗干净,一个“涤”字有一:洗旧尘之意。“日清月朗”就不用说了,日月在天,清清爽爽。

    魏晋时人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所以为人潇洒不羁,传为千古风流。

    “和光同尘”不会使人污浊,反而使人清爽,就像大自然中的树一样,天天和光同尘,所以很清爽。

    和光同尘有三方面

    “和光同尘”包括三方面:

    一是与光同舞。

    二是与尘同舞。

    三是与光尘同舞。

    人与光尘同舞,正好是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境界。

    人与光尘“对影成三人”,也正合于大道“一分为三,三又归一”之意,和光同尘时,光非光,尘非尘,人非人,大有玩味。

    和光同尘,对影成三人

    虽说是“三人”,其实就一人。

    虽说是“一人”,却与万物同守一轮月。

    如此则月亦不孤,人亦不孤。智者做人之道做人不是靠智慧人走在霞光中觉得圣洁,走在月光中觉得朦胧,走在滚滚红尘中则会觉得有飘泊之美。《庄子》云:“泛若不系之舟。,’舟不系,马无缰。自然会“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的朋友友熊晋仁在他的《我的拴马桩》一文中写道:

    “导师,我是多么厌倦于再被拴住!凄怆的无缰的浪游,再苦也好过被人控制役使。沧海桑田,就是拴存喜马拉雅山上,也是拴不牢的呀……

    “天马行空。这地上奔突的地马呵,成长为天马吧。这是你唯一的自由之路。在你还没有飞腾之前,先让你的心趋向空无。疲惫破损而又倔傲不驯的马呵,在空中康复吧!”

    马只有挣脱拴马桩才能恢复自由。老子“和光同尘”之旨就是要让人恢复自由,摆脱世俗礼教的约束,如阮籍所讲:“礼岂为我辈设也!”自由放浪而快其一生。浊有浊的好处

    屈原在《渔父》中讲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后又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先是说浊不好,最后又醒悟浊有浊的好处,也是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妙。

    浊有浊的好处,太干净了让人不安,又何必呢?与其在香闺依偎,不如在荒地里幽会!智者做人之道做人不是靠智慧老子“和光同尘”对我们做人有直接指导的重要意义,那就是:

    一、恢复自由,打破约束。

    二、与光尘同舞。光明也好,污浊也好,都一视同仁。所以没有包袱,只有浪游的快感。

    也许有人质问:这种“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岂不就是游戏风尘,不负责任吗?我的回答是:要负责任,并且正在负责任,但这就是游戏风尘。

    “和光同尘”的为人方式就是混与玩。但不是一般的混与玩,而是与道游戏。

    为什么说游戏风尘就是在负责任呢?因为游戏令人聪明,令人开心,这时觉得风尘也很爽。让自己爽就是对自己好,就是在对自己负最大的责任。

    同时请注意,老子在说“和光同尘”,而没有说要搅乱光尘或不让别人也和光同尘,因此“和光同尘”的人生观最有于群体,最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偏又让自己最爽,因此最应该提倡。

    “和光同尘”让我们做人受益,那么做事呢?

    和光同尘是参与

    做事也应该“和光同尘”。它不是游戏,而是该参与时就参与,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游刃有余。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常存”,要想做事长久(即“常存”)与成功,就必须和光同尘。具体而言,有两大重点:

    一是与大家打成一片。该说不说不,该说好说好,该上就上。

    二是没有个人光芒。和光同尘嘛,要的就是整体效果,重在使光有光,使尘像尘,而不是使光非光、尘非尘。

    这样就会做事顺利。

    世上只有两种事,就是统治与被统治。

    被统治者“和光同尘”,就是不当异端,所以不会被枷锁捆绑。

    统治者“和光同尘”,就是要讨好民众,如老子所谓“以百姓心为心”,所以不会被赶下台。

    要成全世人

    耶稣基督说:“人啊!你本是尘土,终将归于尘土。”因此,他选择了上十字架的命运。

    耶稣让“尘归尘,土归土”的做法是对老子“和光向尘”这一主旨的最好解释,那就是:人只有成为光,成为尘,才能成为整个世界而永恒,才能成全整个世界。

    耶稣告诉我们要使自己成为被成全者,首先要成为成全者。

    四

    老子论上善若水

    像水一样是必需的

    老子说:“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东西是水。水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争,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它也去,所以水已经接近于道了。

    水是粮食的粮食。

    五谷杂粮缺少水就不能生长,人同时不能缺少水与五谷杂粮,水对人有双重之恩。水就是我们的本能。

    水是稀的,软的,无色透明的,一句话,水性温柔。光线直来直往,水比光更体贴。一个人站在阳光下还会形成阴影,一个人泡在水里则全身都充满温柔的呵护。

    阳光浴不及海水浴,海水浴又不及清水浴。清水洗尘,清水出芙蓉,水让人清清爽爽。

    水对人的日常生活是必须的,对人的精神生活更是必需。

    人恶我好,人弃我取。不与人争,上善若水。高人如水,阴柔无形

    老子主张“阴柔”,就是取象于水。

    水是阴柔的,这种阴柔会聚集巨大能量。洪水也是阴柔的,但它同时也非常阳刚。

    我们做事要懂得“以阴柔为阳刚”,就可以强壮如水,坚硬如水。

    老子例举水的美德:一是滋养万物而无私心;二是别人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也去。让我们来看水是怎样“处众人之所恶”的。

    大地表面凹凸不平,凸处多风比较干净,凹处空气流通不畅,渐渐会聚集为草木腐朽的场所,时间一久就会弥漫令人窒息的气味。水从高处往下流,洗经凸处,冲洗之;流经凹处,还是冲洗之。这样泥沙俱下一路过来冲走了所有的脏东西。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它本身永远清洁。万物受其恩赐,也变得清洁。

    过亲水的生活

    水是温柔的、透明的、纯净的,它代表一种高级的生命形态。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篇《茵梦湖岛》写道:我将要动身去茵梦湖,

    在那里建座小屋,用粘土和树篱;

    种上九畦豆子,养一窝蜜蜂,

    在林中独居,听蜂儿大声嗡嗡。我将在那里享受宁静,宁静会慢慢降临。

    降自晨曦的朦胧,降自蟋蟀的歌吟;

    半夜里微光幽幽,中午时紫光熠熠,

    黄昏时刻红雀的羽翼四处拍打。我现在就要动身,因为日日夜夜总听见

    那里的湖水轻轻拍打着湖岸。

    每当我伫立在路旁,或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那声音总是在我的心灵深处震响。

    水不择路

    老子赞扬水有“处众人之所恶”的美德,意思是不择高低凸凹,一路流过,相当公平无私。

    基督教之所以风行全球,就在于它“处众人之所恶”,如果能信“主”,一切的“罪人”都能得到宽恕,这样就为它赢得了大量信徒。

    “泥沙俱下、不择高低”是一切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水至清则无鱼”。

    要说坚硬。莫过于水

    水是坚硬的,因为它足以摧毁一切,因此老子指出人必须“上善若水”,意思是要学来像水一样,这样就能以水克水。老子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说水“几于道”,意思是水像大道一样无所不成,无所不摧。在《圣经·旧经》里,上帝耶和华常用“火”的手段焚毁不义之城,而在中国上古时,天帝常用“水”的手段冲毁不义之国或不义之君的都城,如盘庚当初就是因为失德而被迫迁都,大禹治水也是个治德的过程。

    叶芝是如此眷恋茵梦湖的湖水,据他的自传所述,叶芝向往湖畔独居的自然主义生活模式。

    而水,就不仅是抽象的温柔,它具象为实实在在的茵梦湖水时时刻刻呵护着诗人,萦绕着他。

    一颗干渴的心灵在水中得到重生。

    叶芝对水的感情之深让人砰然心动,我进而联想到了考门夫人写的《荒漠甘泉》,联想到元稹的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老子说:“上善如水。”其实就是意在引导人们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过着一种亲水的生活。

    像水一样成为天下总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就是说通晓阴阳两道,就可以为天下的总汇,让一切流向“我”,一切资源为我享用。

    水是阴,但光凭“阴”还不能懂水、会水、用水、玩水,还必须懂阳。

    比如游泳,水是阴,人是阳。阳入阴中,阴把阳浮起来,这时的人感觉就像水一样,阴阳都是阴,人与水都是水,所以能自由游泳。

    像水一样成为天下总汇。

    善用资源,万物不堵心。水透明,心透明,虽然浩大如海,只有一颗心。

    水不居功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就是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给万物以利益。水就是《易经》八卦之一的“坎”卦。《易传·系辞下·说卦》云:“坎者,水也。”水之所以善利万物,是因为它本身是流动的、运动的、功成不居的,所以能成全万物。

    耶稣对世人说:“我来是要成全你们。”耶稣功成不居,将一切荣耀归于上帝。耶稣如水,他是流动的,所以他必须死,以“消逝”的方式将世人带入“永恒”。所以他又必须复活,就像水冻成冰,冰又复活为水。

    像水一样曲折而坚定

    老子说:“上善如水”,意思是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像水一样。主要是像水的流动,像水的涓流成河、百川归海,像水的目标清晰,往即定的方向流去。我们做事当如水,曲折而坚定地奔向前方。为何“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朝诗人元稹这两句著名的诗是说:因为曾经经历最美的,所以从此不再作别的寻求。在此处,“水”是全诗的诗眼,指一种如水的柔情,如水的深情,如水的真情,乃是“天下之牝”也。

    老子说:“心善渊”,意思就是心灵像渊水一样深邃,善于自守。之所以能自守,是因为已经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处女不能守身如玉,已婚女人能守身如玉,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就没有资格言“守”。老子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也。”说的就更明白了。

    荒漠里会有甘泉吗

    荒漠里会有甘泉。考门夫人在她著名的《荒漠甘泉》一书中写苴:“酷热也好,干旱也好,都不能使那条‘使神的城欢喜’的河干固。”考门夫人用了6年的时间领悟了《圣经》上讲的“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的真理。

    老子说:“天地相合,以俞甘露。”“俞”通“瑜”,就是降。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道相吻合时,就会降下甘露。什么时候天地之道相吻合呢?人得道天地之道就能吻合。老子此处揭示的真理与《圣经》所讲完全相同。荒漠里会有甘泉,我在《朽》一诗中写道:“沙子苏醒后是海。”这是我的灵修体验,与考门夫人相同。

    五

    老子论以无私实现私心

    有私心才能当圣人

    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外其身而身存”,指把身体交出去反能保存。“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私心。

    自私是人性觉醒

    佛经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私心让人成功。

    “我”是什么?是自己。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肉。

    这一团肉如此巨大精微,我们每个人凝视自己的身体都很有成就感。一个爱自己的人首先爱自己的肉体,就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让嘴巴吃东西,让眼睛看东西,让手抓东西。

    但是大干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

    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感觉从何而来?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本能。

    光靠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人的经验都有限,并且经验本身可能会误导。

    本能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与导师。

    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使我们“觉醒”的那一念。食色之谓性,食欲、性欲、生之欲就是本能。彻底觉醒后没了私心

    山河大地,电闪雷鸣。自然界驱动本能风云变幻,人类驱动本能则可以使自己成就大我。

    要想成就大我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

    没有私心杂念人就很快乐,见人爱人,见狗爱狗,见天见地都是故人。

    古希腊智者米松走在路上,常会对着大石头下拜。人们感到怪异,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松说:“难道你们没发现它比国王要活得长久吗?”

    石头无知无欲无求无私心,所以无烦恼。人们天天从石头边走过,石头也不收费,确实无私。

    太阳不收费

    太阳每天照耀我们,也从不收费,确实无私。

    大地每天被我们踩,也从不叫苦,确实无私。

    天地都是无私的,所以长久。

    老子说“以无私成其私”,就是要我们把自身交出去。

    老子说:“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说把身体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大我换小我,以“无我”的方式“为我”。

    石头把自己交给路,反而无伤害,能长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里,反而被开采,不能存璞。

    看清自己的心,就看清自己的命。

    挣扎无用,不如顺从。

    做人不是靠智慧,靠的是心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