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精英是这样炼成的-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主动迎接挑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米店小老板到台湾著名的塑胶大王,王永庆不愧为“经营之神”。王永庆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之创办人。根据《福布斯》杂志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王永庆以身价20亿美元列为台湾第一富豪,在世界排名为188名。2005年台塑集团获利近70亿美金(2400亿台币),2006年5月台塑集团市值高达18兆台币,王永庆个人财产54亿美元。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庆身价为68亿美元,位居台湾第二。

    抱怨者永远看不到奇迹

    很多人看着别人一出生就有良好的家境、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人脉,而自己一无所有,便抱怨命运不公,整天郁郁寡欢。

    的确,生活看起来是不公平的。因为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住洋房、开好车,但有的人就算花一辈子的时间也不见得能得到这一切。

    其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没必要去抱怨、去懊恼,明智的做法就是选择接受。换一种角度看,贫苦也是一种福气。正因为贫苦,才更有斗志;正因为贫困,想要成功的心才更迫切;正因为贫困,才能吃得苦中苦。而斗志、成功欲望和吃苦精神正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王永庆出生的村子住着上百户人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没念过书,只能靠做苦工为生,所以全村都很贫困,王永庆家也不例外。而且,王永庆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四个妹妹。这让家庭生活更加艰难。为了节省粮食,王永庆他们一日三餐都喝稀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点猪肉和白饭。

    王永庆的父亲体弱多病,于是母亲承担家里一切的家务。一年365天,母亲忙进忙出,非常辛苦。王永庆看着心里非常难受,所以从他懂事开始,就经常和母亲一起到家附近的台道上捡木材贴补家用:他们把大块木材拿到市场上卖,小块木材则捡回家生火煮饭。

    虽然家中贫困,可是王永庆的父母还是坚持送孩子去上学,他们认为教育很重要。于是, 7岁的时候,王永庆被父母送到小学上学。

    学校离家很远,王永庆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是到附近的井里提水,把家里的水缸装满水,然后再徒步十几公里去上学。每次放学回家,王永庆还要扛一袋50公斤的饲料回家喂猪。他曾在台塑集团庆典上回忆道:“每天最痛苦的事就是放学回家还要带50公斤的饲料。”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王永庆九岁那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亲病倒了,全家的生计全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在原有的工作之外,又租种一块菜圃,好贴补家用。王永庆身为长子,为了缓解家庭的压力,开始半工半读。

    家庭的贫困让王永庆从小就懂得,人必须要靠自己。于是,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决定外出闯天下。在日后的打拼中,只要他一想起童年的困苦生活,再大的困难也咬牙撑过去。每逢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总说:“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我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没有无休止的抱怨,没有颓废和低落,相反只有对贫困生活的感激和接受,于是,生活也给了他最大的馈赠,让他不但顽强地成长着,最后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要总是抱怨,因为正是眼前的不公平才磨炼了你的意志,培养了你的能力,让你在与别人的竞争中掌握了别人所没有的优势,与其在抱怨中看到头顶那一方灰色的天空,不如摒弃抱怨,奋发努力,这样奇迹才会出现。

    在“勤”字上下工夫

    这两项有力的措施让王永庆终于打开了台湾塑胶原料市场,获得成功。他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只有不断努力,才有立足之地。处逆境时,要不灰心丧气,培养实力,才能扭转颓势;顺境来临,不能因此自满懈怠,否则会脆弱瓦解。”这其实也是王永庆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感悟。

    不自满不懈怠,王永庆不断地挑战自我。在台湾岛内市场上站稳脚跟后,王永订又闯荡国际市场。在他看来主动迎接挑战,承受一定的压力,更能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生命力,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他认为:美国拥有丰富的原油、电力及天然瓦斯,而且法制健全,投资的软环境优越。1973年首次世界石油危机以后,王永庆头脑里便形成了“在美国投资设厂——掌握原料来源——适时回供台湾”的战略构想。当时,正值世界经济不景气,塑胶界业内人士大多持观望态度,很少有人有投资的念头。但是,王永庆在发现潜在的市场后主动向海外投资。1987年,王永庆在洽购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工厂受挫后,立即决定在得克萨斯州自行建厂,年产化工原料EDC20万吨,VCM及RVC各24万吨。随后,他又在美国投下巨资,先后收购生产RVC树脂和制造RVC所用原料的10多家工厂。这些大手笔无不对他的企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王永庆创办台塑初期,日本RVC粉充斥台湾市场。1978年,王永庆再次主动出击,赢得了向日本出口RVC粉的合约,成功地占领了日本市场。

    王永庆不断挑战自己,在他的努力下,台塑集团兴旺发达。逐渐的,他在台湾岛内已拥有40多座工厂,遍布全岛各地,其经营业务有塑胶、纺织、木材、矿石、水泥、电子等。他在美国收购的一些亏损企业在他的掌管下都大量赢利。

    以“勤”起步,“勤”成了王永庆最初成功的有利手段。纵观王永庆传奇式的人生,我们不难看出,促使王永庆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本人常常提及的“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王永庆有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谈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说:“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为奇,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之努力。”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收获美好的果实,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勤奋是对成功的最好注解,也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爱因斯坦曾说:“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事实证明,成功属于有刻苦精神的人。在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刚刚从事写作的时候,一个作家的建议使他受益终生,后来,他又把这句话送给了罗伯特·布坎南。他说:“如果你想成为名垂千古的作家,在坐下来写作之前,先放一点鞋匠的黏胶在椅子上,有这样的创作精神才能希望成功。”

    顾客欢迎勤奋的生意人,老板期待勤奋的员工,老师喜欢勤奋的学生,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莫轻视了勤奋,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勤奋都不可缺少。同时,做到勤奋,并始终坚持,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

    主动迎接挑战

    1916年1月,王永庆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家庭生活困难的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并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一种“主动接受挑战”的精神。小学毕业后,15岁的王永庆先到茶园做杂工,然后到嘉义的一家米店做学徒工。精明的他每天干活时,两眼总是盯着老板的一举一动,暗中观察,了解老板是如何经营米店的。因为他总想:假如我也能拥有一家米店……一年后,王永庆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在开办米店后,他总是精心地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他还走家串户招揽生意,争取客户;生意中哪怕有一分钱的利润,他也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为了方便顾客,他甚至用心计算着每个顾客的食用量,估计某个顾客的大米快吃完了,便主动送上门。几年下来,他的米店生意愈来愈红火。勤奋为王永庆带来了第一笔财富,在接下来的第一笔生意上,他也都贯彻着“勤”这一精神。随后,他又开设了碾米厂,自产自销,兼营批发。后来,他又开办过制砖厂,做过木材生意。1954年时,他的总资产跃上5000元大关,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本,奠定了基础。他的命运从这个时候起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市场逐渐涌出了一种新事物,那就是塑胶制品。台湾经济界看准时机,决定支持发展塑胶、纺织、水泥等工业。当时,台湾当局把发展塑胶工业的希望寄予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永丰”老板何义身上。精明干练的何义先去国外考察。当他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于是打起了退堂鼓。这时,“无名小卒”王永庆决定投资塑胶业,这一决定立即引来一阵非议:“何义都不做的事业,一定难做!”

    但是,王永庆并没有动摇,他有自己的想法:台湾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尽管他不熟悉塑胶生产,但他知道氯气是其主要原料。1954年,王永庆用筹借到的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如何义所料:塑胶原料生产出来了,但日本RVC粉物美价廉,充斥台湾市场,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爆满,股东们也心灰意冷。

    陷入绝境的王永庆并不绝望,他觉得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失败的原因,奋起直追,勇敢地挑战失败,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经过深思熟虑,王永庆采取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分别是: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和售价,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能力。和毅然成立自己的塑料加工厂,虽然股东们一致反对,但王永庆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这一做法,展现了他勇于挑战的魅力和胆识。

    根据《福布斯》杂志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王永庆以身价28亿美元列为台湾第一富豪,在世界排名为188名。2005年台塑集团获利近70亿美金(2400亿台币),2006年5月台塑集团市值高达1.8兆台币,王永庆个人财产54亿美元。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庆身价为68亿美元,位居台湾第二。

    在事业的征途上,王永庆选择了主动迎接挑战,他为自己赢得了事业,赢得了成功。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决定了你能否解决问题。逃避的人永远无法解决问题,而只有主动迎接挑战的人才能让问题有解决的可能。与其被动逃避,不如主动出击。挑战自己,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赢得机遇,赢得成功。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王永庆中年以后,仍坚持每天跑步1小时,风雨无阻,数十年如一日,他说:“跑步很辛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身体健康,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跑下去,久而久之,像是日常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还做自己发明的“毛巾操”,天天如此,即使出差在外也不例外。七十多岁以后,他才在医生的建议之下,改以步行、打坐养生。

    在对待儿女的教育上,王永庆也始终坚持实行“铁血政策”。他从小严格教育儿女,每个孩子未成年时就被送到外国当小留学生,学习独立。王永庆还规定小孩子们不能乱花钱,念书期间每天都要坚持写信,报告一天的行踪和所作的事情;每笔开支都要报告,连小小的日用品也不例外。

    王永庆并没有因为自己富有就溺爱孩子,相反,他更严格,并一直坚持如此。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王永庆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人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持之以恒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品质。歌德曾说: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持之以恒、即意味着做事要有恒心,不能虎头蛇尾,一曝十寒,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事实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奢望一蹴而就。俗话说“功到自然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历史上有许多故事,讲的都是持之以恒。孟母教子就是其中的一例。

    孟子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他还懂得用功,后来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子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甘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听了母亲这番话,孟子非常惭愧,他立刻向母亲认错,此后便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而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留下“脚印”,也一直都被传为佳话。

    每天早晨9点钟,马克思总是准时到达博物馆的图书阅览室,借出许多书籍,在那里边读边做摘录和写笔记,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才回家。当时,马克思总习惯于坐在第2号桌子的座位上。由于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擦地,经过长年累月的碰磨之后,犹如滴水穿石,坚硬的水泥地竟被摩掉一层,留下了两个清晰的脚印。虽然后人质疑马克思的两个脚印是否留在了大英博物馆,但他勤学的精神,人们是深信不疑的。

    现实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并不多。因为人是有惰性的,日子久了,便容易厌倦,于是很容易松懈、停顿、停止,结果便是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然而无论是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很多事情要想完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战胜自己,坚持到底,最后才可以走向成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着放下心里的各种借口“理由”,这样才能够实现梦想,而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