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高效管理笔记:给你一个团队,这样抓落实-奖惩分明:推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八法则:重要的多数和烦琐的少数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他从事经济学研究时,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所得和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但他同时发现了两项非常重要的事实。

    第一项发现:某一族群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个数学关系,即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让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另一项发现,就是这种不平衡现象到处都存在,并会重复出现。当时,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或是更早期的资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有相当的准确度,即20%与80%的比例关系。后人对于这项发现有不同的命名,例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二八法则、二八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这就是二八管理法则的由来。

    二八法则充分说明了经营企业不应该面面俱到,要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和关键的项目。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将主要导向和主要精力放在20%的少数以带动80%的多数,提高企业效率。一个较小的诱因、投入或努力,往往可以产生较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几乎在所有的事物上,导致事物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只归因于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而其他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带来微小的影响。也就是说,你80%成果的取得,是出自20%的付出。

    如果灵活运用80/20法则,不仅可以使公司的利润大大增加,而且可以使整个公司脱胎换骨。

    乔治亚公司是一家年营业额达到数百万美元的地毯供应商,这家公司过去只卖地毯,现在它还出租地毯,出租的是一块块接合在一起的地毯,而非整块地毯。

    原来这家公司意识到,在一块地毯上,80%的磨损出现在20%的地方。通常,地毯到了要替换时,大部分的地方仍然完好无缺。

    因此,在公司出租计划中,一块地毯只要检查出有磨损或毁坏,就给客户更换那一小块磨损或毁坏的地方。

    这种做法同时降低了公司和顾客的成本,使该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而且引起许多家同行的仿效。

    二八法则所提倡的经营指导思想,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方略。这一企业经营法则之所以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推崇,就在于它用20%的比例,确定了经营者管理的大视野,让企业家们知道,要想使自己的经营管理能突出重点、抓出成效,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企业中的20%到底是哪些,从而将自己经营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20%的重点经营业务上来,采取有效的倾斜性措施,确保重点方面得到重点突破,进而以重点带全面,取得企业经营整体进步。美国、日本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经营管理层都很注重运用二八法则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运作,不断调整和适时确定企业阶段性20%的重点经营业务,注重从二八法则这一入木三分的经营法则中,体会如何采用得当的方法,将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并使那些重点经营业务在管理中得到突出,并有效发挥带动企业经营全面发展的“龙头”作用。

    被称为“20世纪最大投资失败案例”的铱星公司倒闭,就是被“二八法则”击败的典型事例。铱星公司出身豪门(后台是大名鼎鼎的摩托罗拉),其所推出的铱星电话——“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打通的电话”——技术上的先进性举世无双,可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却在投入运营两年后不得不宣布倒闭,原因何在?除了运营方面的种种失误,最重要的败因正是它所追求的“覆盖全球”的理想。不要忘了,地球表面的80%以上是人迹罕至的海洋、极地和高山,为了将这些地域纳入通讯网络,铱星公司不但要发射大量卫星,还要负担维护其运转的巨大费用,可是这些地方所能产生的利润却微乎其微。这些成本最终都要由另外那20%地区的用户负担,这就是造成铱星电话价格过高,无法和普通移动电话竞争的原因。

    二八法则给我们的一个忠告是:应该把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当足以决定成败的战机出现时,就要敢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进去以争取胜利。如果一味地强调平衡,死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所谓“公理”,那么就会受到二八法则的惩罚。

    二八法则对管理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1)管理要具有全局观念

    从二八法则出发,既要了解总体的20%,也有必要理解总体的80%。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具有直观想象全局的能力。

    (2)人力资源战略

    一视同仁可能无助于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往往是20%的人完成了80%的工作任务,因此企业要保证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管理者,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分析本企业20%的核心成员是谁?他们需要企业给予什么帮助?这些人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势?有什么缺点?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重点培养和激励20%的骨干力量,来带动企业另外80%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向20%的骨干力量学习,从而使整个企业人员素质、工作效率和业绩不断地向上攀升。

    (3)营销战略

    应专注20%能够带来高利润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对待客户上,客户的价值是不等的,发展和留住客户的成本也是不等的。一般来讲,发展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老客户的5倍,重点要留住老客户、忠诚客户,也是因为这20%的客户能够带来80%的利润。

    明确企业经营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以点带面。要抓住为企业创造80%利润的少数关键人才,并采取相应措施重用这些人才。

    差异化才是公平

    哈罗德·孔慈说:“对员工的一视同仁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任何组织内的管理者必须对所属员工用心进行了解,实行差异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江苏省的森达集团本是一个小村子里的不出名的企业,但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皮鞋的一流品牌,成为我国皮鞋行业举足轻重的“森达集团”。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因为重视人才,对人才与普通员工实行差异化管理。

    一个偶然的机会,森达总裁朱湘桂得知台湾著名的女鞋设计师蔡科钟先生莅临上海,而且准备在广阔的大陆市场谋求发展,他十分兴奋,随即赶往上海拜谒蔡科钟。经过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朱湘桂确信蔡先生是他生意场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打算聘用。但蔡科钟要求年薪不少于300万元。朱湘桂尽管预料到此人身价不低,可还是吃了一惊,要知道在当时,年薪300万元可以说是狮子大开口!但朱湘桂还是下了决心,聘用他。

    消息传到森达集团总部,顿时企业上上下下一片反对声。有的说,他是有能力,但年薪太高,我们的员工等于替他挣钱,不合算;有的说,蔡先生是台湾人,以前只是听说他很厉害,但到底怎么样,适不适合大陆的情况,不好说,等他的本事显出来再谈年薪也不迟;还有的说,东河取鱼西河放,实在没必要。但朱湘桂认为,要想留住一名人才,必须给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实行与众不同的待遇。他向员工们解释说,聘请蔡先生这样的国际设计大师,能够不断推出领导消费潮流的新品种,占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使森达品牌在国内国际叫得更响。

    果然不负众望,在蔡先生上任后,凭借其良好的开拓精神,深厚的研发功底和对世界鞋业流行趋势的敏锐感觉,把意大利、港台和中国内地女鞋融为一体,当年就开发出了120多种女单鞋、女凉鞋等高档女鞋品种。这些式样各异的女鞋一投放市场,立刻成为顾客争相购买的“热货”。一年中,单蔡先生设计的女单鞋就为森达赚回5000万元的利润。一些开始议论蔡先生年薪太高的人,在事实面前,连连点头,年薪300万元留住一个难得的人才,值得。

    平均主义是最大的不公平。在当今社会它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员工之间的差异在任何组织内都是存在的,且是任何管理者都不可忽视的一门管理学问。如果管理者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而一再强调对员工一视同仁,在企业内部便有可能造成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鸿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白白浪费,丧失企业应有的竞争优势。

    管理者只有真正了解这些差异,分析这些差异,进而加以取舍和运用,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予以激励,才能真正发掘员工的价值。

    成功的公司不一定要完全与众不同,也不是一定要循规蹈矩,关键是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下去。

    奖励失败,不只是奖励成功

    韦尔奇说:人们犯错误的时候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惩罚。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他还说:若是因为失败而受到处罚,大家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因此,韦尔奇采取“奖励失败,不只是奖励成功”的措施。

    韦尔奇说:“我也奖励失败,我的一些人设计出一种灯,但效果不好,我还是给他们每人一台电视机。不然,人们就会害怕再做尝试。”我们总要明白:人人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的企业,它注定活不长。不要员工犯点小错即使是大错,就随随便便把人炒了,否则,企业很危险。

    韦尔奇为了鼓励员工具备承担风险的勇气,推出“奖励失败,不只奖励成功”的措施。他强调:“我们必须让职员明白,只要你的理由、方法都是正确的,那么,即使结果失败,也值得鼓励。”

    他这样做,显然是想让一切具有创业精神,但因遭受挫折而感到沮丧的雇员都知道,他们允许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业的自由,也就意味着允许有做错事和遭受失败的自由。通过这类方式,通用电气公司内各产业集团中形成了“开拓再开拓”的小气候。韦尔奇要求每个部属都清楚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注意给他们创造出能实现这些价值的环境。

    在韦尔奇的自传里,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在我得到“中子弹杰克”这个绰号之前很多年,我实际上的确炸掉过一座工厂。

    那还是1963年,即我在GE的早期。那年我28岁,在GE已经干了三个年头。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春天,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这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恐怖的事件之一。

    爆炸发生的时候,我正坐在匹兹菲尔德的办公室里,街对面正好是实验工厂。这是一次巨大的爆炸,爆炸产生的气流掀开了楼房的房顶,震碎了顶层所有的玻璃。这次爆炸彻底动摇了所有的人,尤其是我。

    ……

    我们当时正在进行化学实验。在一个大水槽里,我们将氧气灌入一种高挥发性的溶剂中。这时,一个无法解释的火花引发了这次爆炸。非常幸运的是安全措施正如原先设计的那样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直接冲向了天花板。

    作为负责人,我显然有严重的过失。

    第二天,我不得不驱车100英里去康涅狄格的桥港,向集团公司的一位执行官查理·里德解释这场事故的起因。他是我顶头上司鲁本·加托夫的老板。鲁本·加托夫就是那个极力劝阻我不要离开GE的人,他也参加了会议,不过我才是准备挨批的人。我已经作了最坏的准备。

    那天,他表现得异常通情达理。他几乎是以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来处理这起事故。他所关注的是我们从这次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我们是否认为自己能够修理反应器的程序。他还问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进行这个项目。这一切都是那么充满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东西或者愤怒。

    “我们最好是现在就对这个问题有彻底的了解,而不是等到以后我们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候。”他说道,“感谢上帝没有任何人受伤。”查理的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人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惩罚。这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自信心的建立。首要的工作就是恢复自信心。我想当一个人遇到不顺或者是挫折的时候,人云亦云是最不可取的行为……

    在危急关头人云亦云很容易使得人们陷入我所说的“GE漩涡”中,开始恐慌,并逐渐陷入自我怀疑的无底洞,就会发生所谓的“GE漩涡”。

    我曾看到这种事情同样也发生在坚强、聪明且充满自信的数十亿美元公司的总经理们身上。顺利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做得很出色,但是一旦做了某些错误的计划或者一桩赔钱的买卖——并不是第一次——自我怀疑的心理就开始慢慢地侵蚀他们了。于是他们开始对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了主意,他们赞成每一个提议,为的是及早走出会议室或者是将这件事拖到以后再去处理。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很少有人可以从这个“漩涡”中恢复过来。我曾经尝试所有可能的手段以帮助这些人摆脱“漩涡”——或者更好些,去避免它的发生。

    不要误解我。我喜欢挑战人们的观点。没有人会比我更喜欢合理而又激烈的争论。这不是倔强或者坦率,这是工作。不过关键的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去拥抱,什么时候去斥责。当然,武断的、不愿意吸取教训的人必须开掉。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那些知道自己已经被过失侵蚀了自信的人们摆脱困境,重塑自我。

    花旗集团(Citi Corp)前总裁瑞斯顿(Walter Wriston)也曾说过,“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则是罪过。”管理者们可以通过鼓励甚至奖励失败,着手培养敢于冒险、充满自信的工作团队。鼓励别人勇于冒险的一个方式是以自身的失败作为例子,公开坦诚地谈论自身的错误与挫折,从中得来的经验教训,让员工知道当你害怕、对结果没有把握时敢于冒险。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担心销售人员们太害怕失败,甚至面对精确估计的风险也犹豫不决,于是在一次销售会议上他采取了行动。他在桌子上放下了两张100美元的钞票,讲了他最近的一次失败及从中获取的教训。然后他说,只要与会的其他人谈到自己遭遇的更大的失败,便可赢得这200美元。当无人开口时,他抓起钞票说他会在每月召开的销售会议上重复这一要求。从第二个月开始,这个经理就再也留不住这200美元了。而当员工们开始勇于讨论失败时,销售部门也随之越来越成功,一年之内赢利便增长了三倍。

    微软公司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微软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迈普斯说:“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在录用过程中,我们总是问应聘者:你遇到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格里格·曼蒂与别人一起在1982年共同创立了爱林特计算机系统公司,10年后,公司由于入不敷出而倒闭。而微软在1992年12月聘用了曼蒂,任命他为部门主管,负责筹划如何把新技术用来制造消费产品。微软从曼蒂身上发现的不仅是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曼蒂看起来是一个敢用远见打赌的人——即使这种远见付诸东流。微软的人会告诉你:用远见打赌是公司存在的全部。许多远见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曾被尝试过。

    在寻求有远见的冒险者时,微软喜欢尝试那些成功地处理过失败和错误的人。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公司接受了很多内部的失败。你不能让员工觉得如果做不成,他们就可能被解雇——如果那样,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些工作。”在微软公司,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提拔曾犯错误的员工是微软的优良传统。副总裁鲁兹·席格门曼有一次兴高采烈地对其下属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起初负责的是区域网络系统的行销工作,但是一败涂地。接着公司派我负责视窗系统中的Workgroups的行销工作,起初很不稳定,但逐渐有了起色,于是我被派任比尔的助理。在提出对线上商业服务的建议后,他让我负责开发这个领域,结果是在不稳定中获得成功,因此我获得了今天的副总裁的职位。很难想象如果我开始就一帆风顺,今天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1998年,微软的Excel软件上市后被发现有重大瑕疵。当时的产品经理硬着头皮去见比尔·盖茨详述此事,建议将上市产品全数收回。比尔告诉他:“今天你让公司损失了2500万美元,我只希望明天你表现得好一点。”时至今日,这位产品经理——杰夫·雷克斯已经成为微软内部顶尖的主管之一了。

    由于待开发的领域太多,所以“容许失败”早已成为微软工作程序的一部分了。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微软人往往不需要为犯错而受到惩罚,因此不会因为畏惧而怯于挑战新事物。就员工而言,不但可以激发其想象空间,更不会轻易就放弃任何一个含有进步因素的机会。对公司来说,容许失败正是进步的契机。

    “勇于尝试必有所得”,这项原则在微软轻松的工作气氛中获得了真正的实践。

    “错误”这个词按照常理是不受欢迎的字眼,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可是韦尔奇对它却采取了拥抱的姿态。韦尔奇说他创造的企业就是人的企业:我们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韦尔奇是怎样造就这些了不起的人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容许失败,使他麾下那些本意善良的敬业的人在遭受挫败时学会了与错误共舞。

    自信是企业业绩成长的动力。但失败却是大多数企业中的员工难以启齿的话题。当人们在尝试中遭遇失误或失败时,自我怀疑可能会压倒一切。这是人性的弱点。恐惧会阻止人们前进的步伐,但“失败并不是罪过”。

    将业绩作为提拔员工的标准

    恰当、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工作效率提高的手段之一。给员工以晋升的机会,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它带给员工的不仅仅是一份更得体的薪水和一张更宽阔的办公桌。它同时还表明了一种认可、一种身份、一种荣誉和尊敬,它为员工带来的是满足与责任。因此提升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强大的激励力和凝聚力。它使人自信,主动追求卓越;使人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但若按资历提拔不但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反而会养成他们坐等观望的态度。这会降低晋升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打击员工的工作士气。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衡量员工的业绩去任用”。事实表明,用员工的个人成就决定员工的提拔升迁,将会更有效地激励员工,培养员工向优秀员工看齐的企业精神。

    “业绩决定晋升”,固然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但重要的是它把握在员工的手中。拥有了晋升主动权的员工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努力与进步的轨道,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赢得胜利的悸动。这一切均可产生强大的激励力,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使劳动生产率达到最大化。

    在美国施乐公司,为了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管理者在“提升员工”上狠下功夫。他们首先根据员工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多少,将员工分为三类:工作模范、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和需要督促工作的员工。员工要想被提升到公司最高层的管理岗位上,首先必须让自己的业绩达到工作典范的标准。而要想成为较低层次上的管理者,最起码要达到能胜任工作的底线。至于需要别人督促工作的那一类员工,则根本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施乐公司通过这种机制让每个员工明白:只要你能不断创造更好的业绩,永远将有更高的职位等着你。反之亦然。

    比尔·卡特就是“业绩决定晋升”的受益者。初进施乐公司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推销人员,但他工作积极勤奋并善于思考。为了推销更多的产品,他让妻子在他的车里放上一大罐柠檬汁和一些面包,这样他可以一天不停地在外面奔跑销售,而不必回家吃饭。卡特有自己的推销策略。他认为,裤子右口袋处常有磨损的推销人员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这说明他在同客户握手之前,总要在裤子上将手上的汗擦掉,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推销人员要想成功必须具备自信。

    卡特靠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公司销售了大量的产品,销售业绩一度高居公司榜首。为了鼓励卡特再接再厉,获得更好的成绩,公司将他提拔为销售部经理。迅速的提升,使卡特对工作充满了更大的热情和干劲。即使在街道上散步,他也会观察两旁的建筑群,思考如何使每一幢建筑里的公司,都成为施乐复印机的用户。于是他一再被提拔,最终被提升为负责全国销售业务的经理。事实还证明,“以业绩决定晋升”,也是留住优秀员工,让人才为公司效力的最大原动力。

    因为人才在工作中不只满足于工作本身,更强调自我的体现。这个道理虽然简单明了,可是许多管理者往往做不到。重要的是他们常跟着感觉走,被表面的现象欺骗,以致失去了判断力。在很多时候,他们提升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与自己投脾气。

    若管理者是快刀斩乱麻的人,他就愿意提升那些干脆利落的员工;若管理者是个十分稳当、凡事慢三拍的人,就乐意提升性格优柔寡断、小心谨慎的员工;管理者若爱出风头、讲排场,就不喜欢那些踏实做事的人。这是晋升的一个误区。另外,在现实工作中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管理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会给予他喜欢的人才一定的发展空间。一段时间过后,被雇用的人才掌握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轻而易举地就能把工作做好。这时,他的工作能力与现有的位置已极不相衬,晋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晋升可以把人才的创造力长久地保持。可惜的是,很多管理者常常忽视了这一现象的存在。结果人才因能力被束缚而备受压抑,工作热情逐渐降低,失去了原有的生气和活力。

    弗兰克是一家跨国集团的副总裁。在一次到加州分公司视察时,弗兰克发现那里的销售经理科尔曼是个难得的人才,立即将他调到总部,担任总部销售科经理助理。弗兰克知道,以科尔曼的才华来讲,这个位置有点大材小用。他打算让科尔曼先熟悉一下总部的销售工作,然后再另行安排工作。没想到一个月后,弗兰克被调任到某亚洲大国的分部,全权负责那里的工作。弗兰克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五年后,弗兰克再次回到总部。他记起自己一度赏识的科尔曼,心想:“他现在应该成为某分公司的负责人了吧?”

    但一切出乎预料。站在弗兰克面前的科尔曼,已不再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他变得愤世嫉俗,固执,目中空洞无物。弗兰克难过极了,怎么会这样呢?原来,科尔曼到总部后,很快就展示出他过人的才华,把经理助理的工作干得近乎完美,后来甚至全盘接管了经理的工作。他的上级深感离不开他,丝毫没有让他调走的想法。科尔曼只好停留在经理助理的位置上,多次晋升的机会与他擦肩而过。最初科尔曼没有什么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尔曼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对待工作也不再认真。

    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升迁机会,多半是因为企业整体或某些部门停滞不前的缘故。这时企业必须下定决心采取行动,设计一定的级别和头衔并创造出足够的层次,或者采用“优胜劣汰”等方法腾出位子,以便能让有能力的员工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升。

    微软内部晋升的竞争激烈而迅速,每隔几个月就重新组合一次。不断重组的结果就是微软始终存在晋升机会。因为在重组中,不断有绩效不佳的人被调离,留出空缺。只不过晋升的机会并非给予等它十年的人,而只给予业绩最高的人。

    业绩管理是管理者必备的管理能力,业绩考核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如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如何评价、如何激励员工发展等一系列内容。管理者做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从全面出发,做到公平、公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