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王者无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高:微软的梦想家:下一个最好

    一家企业不能把它在市场上的地位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一家企业应当不断地评价自己。一家公司可能会在另一行业取得重大突破。而另一家企业则会发现,它应当坚持自己所了解、擅长的本行。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拥有必要的信息,认识到其竞争优势,以及他们的下一个大市场会是什么。

    只看前面的商机

    比尔·盖茨面对机会日益减少的市场环境,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准则:要找到下一个市场入口。这就必须要求企业不断地评价自己,发展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竞争优势去改变自己。

    一则陈旧的商业笑话说,如果铁路已意识到它们是一种运输业,而不是一种钢轨业,那我们就都得去乘坐联合太平洋航空公司的飞机了。

    比尔·盖茨指出,很多企业已经在更基本的层次上拓宽了或改变了其目标。比如索尼作为一家在消费和商用电子工业、音乐和电影工业的世界大公司,开始时却是一家不成功的电饭锅制造商。比如惠普开始时投机性地制造焊接机、保龄球道传感器和减肥机,而后其产品转为示波器和计算机,成为今天我们所知的惠普。这些公司按市场行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大部分公司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即使当你审查你的现存业务时,你也并不总是都很清楚下一个增长机会在那里。在狂热的快餐世界里,麦当劳拥有最强大的品牌和市场份额,并以质量闻名于世。但是一位市场分析家建议麦当劳改变其商业模式。这位分析家提到这家公司不定期地推销受电影启发而创造的玩具,他指出,麦当劳应当利用其低利润的汉堡包销售高利润的玩具,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改变不太可能,但在今天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里,却并不能说是不可思议的。

    比尔·盖茨指出:这里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家企业不能把它在市场上的地位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一家企业应当不断地评价自己。一家公司可能会在另一行业取得重大突破。而另一家企业则会发现,它应当坚持自己所了解、擅长的本行。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拥有必要的信息,认识到其竞争优势,以及他们的下一个大市场会是什么。

    高瞻远瞩

    比尔·盖茨是新式的工商业领袖。在这么多年里,他不断地向人们展示他是电脑业界的先行者。他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对信息的独特合成能力使他具有对未来特殊的前瞻力和对微软策略的导向能力。这引起了微软迷的敬畏,也让它的对手们惊恐万分。盖茨本人对被赋予远见家的称呼不屑一顾。他说:“见识是辽阔无边,永无止境的,无论它采取什么形式,都不能算做竞争中的一个优势。”这就是盖茨主义的典型体现。

    但是盖茨在微软担当着另一重要角色。他是公司文化与价值的护卫者。一些如MerriltlLynch的公司把他们推崇的精神刻在石头上(这家公司把他们的创立原则陈列在每一建筑的入口处)。其他公司——如Johosn&Johoson公司把它推崇的精神写在信封上——这样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公司的创建年代。惠普公司的雇员有他们的惠普方式,他们把公司的精神手写下来与家人的照片放在一起。微软则有比尔·盖茨这位公司内部的杰出人物,世界IT产业的巨人。

    比尔·盖茨的《未来时速》内容是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这使盖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相对来说这是个冒险的策略。但是显而易见地,盖茨感到不得不充当计算机业远见家这一角色。只有时间会证明比尔总裁的这些思想是否只是灵光一现。

    坐下来静静思考

    如今的公司都纷纷淘汰了先前层级式的“命令——控制”的管理模式。站在潮流前头的是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在这样的公司内,软件设计师等知识工人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自由工作。公司的生命力也在于此。微软是这一行动的先锋。

    盖茨说他花钱让人们来“静坐沉思”。不仅仅是微软的程序员们,连盖茨本人也经常坐下来冥思苦想。他不屑于对事业的日常管理,而认为自己做的是勾画未来。

    “你如何能保持住销售强势,确信可以正确评估每个人的劳动,并激励他们更好工作呢?我会坐在会议中聆听史蒂夫·巴尔默讲述他是如何做的。那不是我的专长。我们怎么能让人们了解这些信息呢?我大概知道我们的长期发展方向是什么,我必须确定人们会提出符合这未来发展的想法与主意,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盖茨自恃擅长的是把技术的昨天与明天拆分开来。盖茨的天才在于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什么。他是位天才领导人,他激励周围的人一同迎接计算机业的挑战。

    近几年,他在微软的角色更加明确了。正如他自己强调的,“确立行事的方法”,“我处于领导位置”。他解释说:“总体来说,那意味着与开发师们一起共事,以此来确保我们正在从事恰当的工作,生产恰当的产品,从而赢得重要的用户。”

    计算机行业的劫掠者

    尽管人们赞誉盖茨具有远见卓识,但人们也经常批评微软并不是家善于创新的公司。它不过在抄袭别人的思想——加以修改后变成微软的产品。例如,视窗产品是微软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许多人注意到它不过是仿造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机的操作系统。

    人们还指责微软对它的伙伴横加掠夺。微软公司被描述成“过河拆桥”一类的形象,然后把你吃掉的狐狸,但是据一位业内人土讲,大多数此类的批评是因为微软的竞争对手们嫉妒之言。

    “像日本计算机公司一样,微软创新能力不强,但它的产品却是一流的”,技术公司的总裁理查德·沙夫说道。技术公司应该是家产业信息咨询公司。

    盖茨也证明了他乐于支持创新。他创造了这样一种文化,在那里有创造力的员工的怪癖得到尊重。例如,微软的一个软件开发师在他的工作间里堆满了柔软的玩具。同事们一看到一只胳膊下夹着只玩具熊就知道他今天过得不顺了。这样在接近他时就要小心翼翼了。

    怪杰的天性

    盖茨讲话的遣辞用字都是电脑程序员的说法。他不断地提起“最高限度的带宽”,甚至还给他的一位女朋友取了个绰号叫“32位”。这既是他作为领袖的一个大优点,也是一个极大的缺陷。他技术同行们交流时,也不受限制地畅所欲言。这让他极容易和别人沟通,从而可以激励微软的员工往上攀升。然而,反过来,他的满口行话和直言不讳的作风,碰上需要和更广大的公众沟通时,就显得拙于辞令了。

    有一次,美国记者钟毓华问他,他觉不觉得自己是怪杰。盖茨回答说:“那要看你说的怪杰是不是指以熟悉电脑内幕为乐,可以在电脑前坐上好几小时玩得不亦乐乎的人。”正是他的这些古怪的嗜好,才使他成为全世界的首富。

    盖茨的直率而缺乏耐心的个性和他不愿意忍受平庸的性格,让他有时候十分粗鲁。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很迷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完全是叫人难受了。在业界的聚会上,他可能表现得很谦虚,屈尊俯就,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在公司内部的会议上,他若不喜欢会议的讨论方式,他就很可能会突然发起脾气——有人说是勃然大怒。

    “这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主意了”,这句话是盖茨的一句经典名言。话虽出自直率,但对方恐怕再也不会主动提供什么意见了。史蒂夫·巴尔默这位和盖茨相交20多年的老友和助手,对这位微软的首席执行官深有体会。

    “盖茨总是用直率的,有时有点戏剧性的方式来表明观点,澄清思路,或挑战其他人的想法。也许一些人认为这么做很粗暴”,他说,“但是,比起10年前,他现在可有礼貌多了。”

    密歇根大学的诺尔·泰奇(NoelTichy)说:“有效的领导常常意识到,领导能力最终的考验在于维持成功不坠,这就需要不断栽培未来的领袖人才。”因此,领导人物一定要投资在未来领袖人才的培养上,而且一定要亲自和这些接班人直接沟通,这也许是可以证明点什么吧,盖茨无疑是个天才。

    而泰奇认为,顺利交接领导权需要三项技能,第一,“观点可以相传”——“你一定要能把你是谁、你为什么存在、你是怎么运作的,对别人说清楚,让人信服”。第二,领袖人才都需要有传奇的故事。泰奇在文章里写道:“生动的故事是我们彼此学习的方法。”他还认为,盖茨以及其他人物为什么一个个都要写书,就是为了这一点。将领导的火把传递下去的第三件事,是要将方法传授给后人——“做一个好老师之前,你必须先是个好学生。”杰出的企业领导人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从来不认为他们知道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够广了。

    对未来多疑的人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是硅谷另一位先知英特尔的安迪·格洛夫(Andy Grove)说出来的,他也用这句话作为他的一本书的书名。但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在比尔·盖茨身上。盖茨曾说:“我越是成功就越是觉得自己不堪一击。”

    尽管微软的利润神乎其神,盖茨却始终对微软的财务状况忧心忡忡。“虽然回头去看,那些年我们的销售额和利润,几乎都是以每年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增长率在增加,但是我真正记得的,只是我从前时时刻刻的担忧。你若特别要问是哪一年,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们推出微软鼠标的那年,当时我们堆了一仓库的滞销鼠标。要不,就是雇了个总裁的那年,结果他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即使今天,盖茨说他还是感觉到内心里始终隐藏着恐惧,怕他的公司变得自满,而被其他更敏捷的公司超过。“每一家公司都一定要注意避免经营上因循守旧。大企业若要成功,唯有抢在别人将他的产品淘汰之前,自己先淘汰才可以。”

    站得越高跌得越重,电脑业两大巨头不约而同会推举偏执为经营的信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行业的本质。不过,考虑到电脑业的市场变化速度之快,这根本就不奇怪。这两大巨头都认识到他们做的那一行,变是常理。公司成立得愈久,公司的地位就愈脆弱。在日新月异的这一行里,市场老大的问题就是你很可能前一天还是遥遥领先,第二天就发现自己掉进泥潭,束手无策了,因为你没留意到趋势已经变了。

    高科技公司时刻注意经营样式的转换,自然是生死攸关的事。对此,比尔·盖茨最为清楚。毕竟,当年就是因为这种样式转换,才使正在打瞌睡的IBM把操作系统市场的大片江山拱手相让给了他,而这块地盘后来也很快便证明为软件市场的王者之地。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微软的表现几乎像是具有多重人格,同时在开发数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技术,这都是因为他们深恐押错了宝。而盖茨身为微软的头号预警者和自封的先知自然责无旁贷,一定要多多瞭望地平线,搜寻下一件大事。而有时,他还会漏掉什么。

    必要时可以180度转变

    在互联网这一方面,很显然,盖茨显示了不应该有的迟钝。预言家预言互联网将摧毁微软。他们说盖茨没有留意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对它对个人电脑软件的影响重视不够。有些人甚至拿IBM来作比较,20世纪80年代初,IBM由于作出了从主板向个人电脑的策略转移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那时比尔·盖茨是主要受益人。

    15年后,循环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批评家们认为,在微软内部这位杰出的领导似乎是最迟一个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商机的。由于千家万户在使用互联网,网络似乎存在无限潜力。这或许让公司损失惨重:但是幸运的是,当盖茨终于认清了这一点时,微软已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启动的内部资源来奋起直追。

    盖茨像一位改变了信仰的狂热的信徒一样拥抱着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不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他最近说道,“它是奇妙的东西,它把软件与计算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事后声明说。盖茨迷们说这的确显示了盖茨性格中的坚强因素。愿意做180度的转变是现代商业界领导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甚至还有学术原理解释着这一现象(或者说管理理论家们不过是在试图阐明比尔·盖茨的领导风格)。印第安纳大学的查理斯·舒温克认为,管理者们如果立场太强硬,公司内部会滋生极权主义。

    舒温克认为作决定前管理者应多聆听各种各样的意见,而不应依一己之见作出简单的决定。这就要求,“弱性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的观点不应被那么明确的表达(不要那么强烈地灌输下去),而是要多听听建议者们的提议。

    他是在影射微软公司对互联网的缓慢接受。起初,互联网并没有被看做是块肥沃的土地。比尔·盖茨包罗万象的视角显然没有延伸到互联网阵地里。最终,在内部人员的大量游说下,盖茨改变了主意,公司开始进军互联网服务领域。在传统标准看来,这好像是削弱领导权的举动。如果决策轻而易举地被推翻,那么它的价值便是一文不名了。

    在约翰·韦尼这样的领导人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一词,但是请稍稍思考一下,如果盖茨也犯错呢?一种对未来的看法会经久不衰吗?舒温克认为不会。“如果难以忍受与自己不同的看法的话,在公司内部就不会有改善决定的意见的存活空间了。”

    其他人则认为,互联网事件只是展示了即使盖茨也有犯错的时候。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他已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然而只有时间可以证明他是否会引导微软在21世纪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或许岁月会自动地淘汰这位微软巨人。

    2.猛:山雨欲来风满楼:视窗系列

    微软的每一个新软件都会造成轰动效应,无异于每界奥斯卡奖的最佳女主角获得者。更让人惊叹的是比尔·盖茨敢说敢做的气迫,还有微软倾倒一切的气势,微软的“风”一刮起,就令人心惊。

    一个叫“图像”的综合软件

    每年一次的秋季计算机大会,都会吸引到无数的爱好者去拉斯维加斯。而1982年的计算机大会,让微软象吃了兴奋剂一样,因为它见到了一个新的叫做图像的综合软件系统。

    它是展览中最轰动的东西。使盖茨惊奇的不是它的高分辨率图像显示、鼠标器和窗口等,而是因为图像中有它自己的应用软件。

    出人意料的是,搞麦金托什机的那些人拒绝考虑图像,图像公司负责人竭力宣传,想把这个系统用于麦金托什机硬件。

    图像公司以前叫个人软件公司,是计算机工业的头号软件公司,它的一流的电子表格程序,使公司在版税方面大获成功。

    现在,他们的层位前,聚拢着一大堆观看者,比尔·盖茨也在中间。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他此刻的心情是既羡慕又复杂。微软展位只离这个地方几步远,微软公司也有好东西,但远不如人家生意火爆。

    比尔·盖茨冲过来,把微软公司的一个经理揪出展位,他尖声叫着说:“过来看这个!过来看这个!”

    这个图像像一个一顾倾城的美女,一下子吸引了盖茨的全部身心。

    比尔·盖茨立刻打电话给在西雅图的查理·西蒙伊,让他赶下班航班过来。

    图像的新颖令人激动不已。它真了不起,人们对它的感受,就像看惯了黑白电视后,突然见到彩电一样。它所产生的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

    图像虽然不及麦金托什机那样精细,但也足以接近它的水平。

    它已经制做了两年的时间,但对计算机市场的嗅觉比狗还灵敏的比尔·盖茨却没有闻到一点气味,他耳目遍地,却没听到一点风声。

    最令比尔·盖茨沮丧的,是它的实际展示运行,是在一个IBM PC机上,是在盖茨认为应该自己拥有的平台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比尔·盖茨最熟悉的地方,就那么简单地放着。你想比尔·盖茨会是一个什么心情。

    在那一时刻,盖茨的心情无疑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心情了。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谁比比尔·盖茨更熟悉IBM PC机的操作系统了,那是他亲手做出来的。

    比尔·盖茨曾梦想亲自把他想象出来的一切,放置到这个PC机上。

    但是这件事让别人抢先做了,而且做得是那样漂亮。这个结果差一点让比尔·盖茨昏过去。

    苹果的莉莎机还没有推出,麦金托什机还得要一年多以后出笼,然而此刻,图像公司的董事长丹·菲尔斯特拉正在那里咧嘴笑着呢。

    菲尔斯特拉称这个东西为“台式计算机的象征”。他夸耀着说,这个置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操作环境”,将提供任何以前的操作系统都不曾提供过的东西,即一种使用者与机器的独立交往的方法。

    机器独立,设备独立。

    这是一个比尔·盖茨特别喜欢的概念,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被人家从他眼皮底下、从他脑海中偷走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次大会上还有一个新产品令人兴奋。

    这就是初创的莲花开发公司正在展示的电子表格程序,叫做1—2—3,它也有数据库和图形显示功能。

    莲花1—2—3不能在标准的64K IBM PC机上运行,它要求系统至少需要128K的内存。这需要在机子内部装上一个卡。有了这个卡,程序的优点就显示出来了,它运行如飞。虽然它缺少“多计划”那样的合并特色,但它能利用更多的存储,使电子表格程序大得多。

    手提式康柏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公布的。

    莲花1—2—3即将成为一颗新星,就像比尔·盖茨“迷人的程序”使IBM PC获得成功一样,就如电子数据表格软件包赢得苹果Ⅱ型机一样,就像Word Star赢得CP/M机一样。

    康柏是莲花公司能操作的唯一的非IBM机。

    用不了多久,莲花公司将抽出时间使其1—2—3能适应27种不同机器。

    一时之间,美利坚大地上群雄并起。

    在计算机工业界,正如硬件生产商已经开始意识到的,“最终”实际上等于永远。

    计算机工业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工业,它就像人类的思维一样,顺息万变,而永远没有尽头。而其他所有的工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尽头。

    靠对机器的依赖方式,靠围绕DOS运行,莲花公司努力掀起了一场“IBM唯一”的软件浪潮,一场IBM兼容机浪潮,这些浪潮将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向计算机市场涌来。

    在这个市场上,最好往往就是最坏。

    推销机器的方法,就是使自己的计算机完全像IBM。

    工业顾问波西娅·伊萨克森给一系列“兼容性程度”下定义,并在她的未来计算机使用实验中,测试了机器。

    在最高水平上,一台机器要操作IBM版本的“飞行模拟程序”,这个产品是微软公司曾向外人申请许可的。在一串永远未完成的高级游戏程序中,它是第一个。这些程序的设计是为了使没有计算机经验和知识的人,更容易接近计算机。

    飞行模拟程序是一个塞斯那182型飞机在屏幕上的再现方式。一直到今天,它还是微软产品线的支柱。

    掌握兼容性技巧,会花费大公司很长时间。

    大约在一年后,巴里·詹姆斯·福尔索姆告诉比尔·盖茨,他建议DEC制造兼容机。DEC是最愿意独自行动、最不愿意使用统一标准的计算机制造厂家。

    盖茨听了以后,只说了声:“呸!”然后就倒回躺椅中。

    只要机器不兼容,微软公司将能继续控制真正的标准——DOS。

    一旦世界满足了复制品,主题词就会成为“干什么都行,用不着微软”。

    在短时期内,兼容机看起来对微软公司非常有利,因为接近IBM,就意味着要运行DOS。长期看就不太有利了,首先,兼容机使“收入炸弹”的应用程序战略上看很愚蠢。微软公司不仅会失去为不兼容机写特殊版本的优势,而且会势均力敌地与莲花之类的公司相互较劲,像呆滞的“多计划”这类仿真编码基础和程序,甚至就不能离开起跑线了。

    假如IBM改变方向,抛弃DOS而找更好的东西,其复制品也可以同样干。

    一向以工作狂著称的盖茨出奇地休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他痛苦万分,寝食难安。

    什么也不因为,就是因为那个图像。

    假如图像确实是机器独立、设备独立,就没有人会关心IBM PC的兼容性,那还有谁会需要DOS?

    假如图像公司的人能写出像图形那样的能开窗口的系统,能写出那样复杂的东西,他们肯定就会毫无困难地生产出自己的操作系统。

    事情当然还有转机,图像还只是个展品,在有产品之前就表明自己的真实计划,图像公司的人给了比尔·盖茨一个机会之窗。

    就把它当作机会的接口管理程序吧!

    比尔·盖茨派助理在那个展位做记录,自己去找骨干搞计划方案。

    只在一天内,第一步已经开始走了。微软公司组成小组设定规格,这个项目很快被称为“接口管理者”。

    在返程的飞机上,比尔·盖茨兴奋无比,逮着那些疲惫不堪的高层经理们,滔滔不绝地谈这个新项目。

    拉着他的那些高层经理们,没完没了地谈这个新项目。

    下一步,盖茨使出一个贯用的手段,散布消息,说微软正在搞某个产品,和图像公司的一样好,或者说比图像公司将要完成的任何产品都好。

    盖茨自己负责大客户,包括IBM。

    销售队伍每次与硬件制造商们联系业务时,都把接口管理者程序挂在嘴边。不论有用没用,他们必须这样做。

    最后一步,取得正式的承诺,以支持来自微软的开设计算机窗口的环境。

    比尔·盖茨知道,他能处理这些事中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他觉得向硬件制造商们推销产品的青年都很聪明,但他需要一个天才,这个人应该了解计算机工业,了解竞争对手,能用花言巧语打动人心。他需要一个自作聪明、好交际的、说话口若悬河的人。

    竞争绝无规则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泡泡软件”,它是传媒对比尔·盖茨的讽刺。原因何在?

    在哈佛就盗窃过许多计算机时间的比尔·盖茨,从来不是一个坚守规则的人。

    比尔·盖茨知道他掌握的DOS具有什么样的杠杆作用,现在他要用它来帮助签约关于接口管理者的承诺。

    接口管理者很快被称为“视窗”。

    把购买一种占优势的产品与购买另一种产品联系起来叫搭售。这种方法不仅在美国为反托拉斯法禁止,就在中国,也同样被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所禁止。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这样做是行不通的。比尔·盖茨必须避开这一点。

    微软公司负责人说,公司之所以谨慎地避开麻烦,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在桌子里放着一支枪,声明谁敢侵犯我就用它。我在用枪之后,首先是他不合法,第二是我合法。

    不管微软公司怎么说,那些硬件制造商还是能够回忆起微软公司对待他们的各种强制手段。

    DEC的经理福尔索姆说,比尔·盖茨想让我们做一些不正确的贸易,但他不愿意详细说,只让你猜。

    当图像已经上市,而视窗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微软公司寄信给它的MS—DOS使用者说,除非你们同意不搞任何竞争产品的开发,否则我们决不给你们第二个视窗1.0。竞争产品指的就是图像。

    维克多公司草签协议后,就有消息传出来,说比尔·盖茨销售接口管理者的方法就像一个中国的“军阀”。

    微软公司的一个高级经理早期使用过这种手段,他后来解释说那是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因为他不愿受到法律惩罚。他总结这些事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群没有贸易经验的人试图获胜。

    一个“军阀”用另一种方法讲述了类似的事。

    他说,我们有这个出色的新产品,我们有19条理由认为它很出色。他们观看产品谈论着,我们告诉他们计划怎样做,怎样大量生产,它多么重要。他们想知道是否IBM已对它申请许可。我们说他们应该知道,我们无法告诉他们其他硬件制造商所做的事。他们可能还有疑虑,不知他们拒绝我们会如何影响将来的关系。

    但那只是他们的疑虑。我从未告诉任何人说,如果他们不申请许可视窗或别的什么,他们就得不到DOS,而他们也从来没有说过害怕得不到它。但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整个关系影响。我们的思路也是这样的。

    有关窗口的软件在苹果公司已经不是烟幕。

    很明显,视窗正把微软公司更多的注意力从麦金托什机开发上转移,生产最终能与即将推出的麦金托什机竞争的产品。

    一门心思扑向“视窗”

    1983年1月,在一次个人计算机会议上,比尔·盖茨向与会者暗示了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这种新软件。

    这是一项艰巨的创新工作,让微软的精英们死了无数的脑细胞。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当然,这并不是微软的研究人员无能,开发新的视窗软件确非易事。当时,个人计算机的内存只有256K,而视窗需要的内存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在个人计算机里,微处理器速度太慢,如果用常规方式显示图形,速度会慢得叫人无法容忍。同时,视窗软件包含的内容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高,都是与MS—DOS不可同日而语的。

    同一时期,对图像类软件虎视眈眈的还有许多公司。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IBM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也成为软件市场上的执牛耳者。这一次,比尔·盖茨对IBM公司在战略上采取了孤立政策。他向与IBM公司有兼容产品的康柏、泽尼特、坦迪等公司陈明厉害,希望他们防止IBM在标准件开发上进行垄断,而支持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这个作做虽然引起一些人不满,说是机会主义行为,但仍然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0月,有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它开发的一种类似视窗的软件已经投放市场,最初的3万套订货正陆续送到用户手中。另有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也推出一种名叫DESQ的软件,其功能形式都与视窗类同。而在此前很久,市场上就已经有一个也是视窗类的软件Vision在广泛流行。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一举夺冠希望的微软视窗却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将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这一次,他铤而走险了。

    他采用了商业上虚张声势的作法,于11月10日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计算机都能够使用视窗。视窗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应用程序,它只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环境。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计算机上而不会发生不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也确实获得了如莲花公司等不少著名软件公司的支持,使他们的软件能够在视窗下运行。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自己的多计划软件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迎风而立

    微软公司大有控制个人计算机环境附件市场的意思,取IBM公司而代之。

    可是,开发如此巨大而复杂的软件,微软公司还是第一次,比尔·盖茨他们没有估计到这项工作竟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险象环生。

    微软公司原定的出台时间1983年年底已近在咫尺,公司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微软公司曾经宣称“我们出售的是诺言”,现在这种失信于人的做法,对于公司,特别是对于比尔·盖茨本人,实在是有失体面。

    不过叫人扫兴的事还在后面。

    到了1984年2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弄到有关视窗的资料,一睹视窗软件的风采。不料这次会议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延后——推迟到5月份。

    人们终于眼巴巴地望到了5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也终于露面。他们一一拜访各家用户公司,红着脸向他们道歉说:“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他们对这次的延期解释说,一部分试用者要求进一步修改,尤其是屏幕显示格式要改。

    微软的出尔反而,让人们大失所望,信心扫地,反而不象当初那么着急了。

    他们一边等着8月份瞧视窗的笑话,一边把目光和希望投向了生产Vision的可视公司。

    也许是天助微软吧,可视公司此时也出现了危机,这让微软稍稍松了口气。

    可视公司曾经投资上千万元,花费3年时间来改进它的Vision软件,并且把软件从头到尾改写了3遍,但推向市场后用户的反应却很冷淡。这是因为Vision是一个封闭性系统,好些著名的软件包括Lotusl—2—3数据库都不能在它的环境下运行。可视公司总裁见销势不好,决定将售价从495美元降至95美元,但这一举措仍然无法挽回销售上的颓势。可视公司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最后竟然不能摆脱困境,终至破产。

    IBM公司这时也推出一个软件,虽然有鼠标及部分图像的功能,但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字处理模式,没有多大新意。它对这个软件大肆宣扬一阵,推出之后却没有受到预期的热烈欢迎。使用过它的人发表意见,说它占用内存太多,而且DOS指令不全。而另一家公司的DESQ则因使用太复杂而未能博得顾客的青睐。数字研究公司开发了一套GEM软件,与视窗的创意颇为接近,也因一次只能运行一套而不是几套应用程序,没有引起顾客的注意。

    于是,人们仍旧引颈以待,盼着微软公司的视窗问世。

    微软公司许诺的8月很快到了,比尔·盖茨仍旧拿不出他的视窗。他面对新闻记者们的追踪质询无可奉答。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的许诺上的胆大妄为。记者们写出一篇篇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的文章,对比尔·盖茨大加讽刺。

    “要是你想当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只须像他一样吹出一个又一个气球似的大泡泡就行。”

    “微软公司演出的是世界上最长的肥皂剧,充满悬念,叫你永远也看不完。”

    “比尔·盖茨这小子魔术师般吹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数人却还眼巴巴地期待着下一个。”

    快刀斩乱麻

    危机重重的微软有点四面楚歌了,聪明盖茨终于发现了症结之所在:行政管理是他的弱项,他必须找一个能干,经验十足的总栽来力换狂澜。

    微软公司决定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这显示出公司在用人之道上的强大威力。

    琼·谢利对视窗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这项开发工作之所以进展迟缓,除了技术难关之外,主要问题还在于管理和组织上的混乱无序。谢利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对研制组做了彻底调整。把它分成几个部门,交给巴尔默等人总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让比尔·盖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考虑软件的总体构架和发展方向。谢利还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把老资格的微软程序设计高手孔森调到视窗研制小组,并由他负责图形界面的设计。

    孔森在软件开发设计上已是老手。他原来是西雅图的高中学生,因为哥哥购买了一台苹果机,从而开始迷上电脑。在微软公司迁到比尔·盖茨家乡的时候,他毛遂自荐,到公司担任程序设计员,曾为公司开发出编辑器和转移卡等热门产品,在开发MS—DOS时,他也立下汗马功劳。孔森加入视窗开发小组之后,使攻关队伍的实力得到大大加强。

    谢利把研制组的工作重新布置完毕之后,微软公司最后许诺的8月份早已过去。公司这时仍然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两个月之后推出这种人们望穿秋水的软件。然后到了10月,他们只好再宣布这个软件的上市日期为1985年6月。新任命的视窗产品经理奥·尼古拉面对新闻界的诘问,解释说微软公司对8086微处理器的能力估计过高,而视窗又需要很大的内存,否则运行速度就太慢,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公司不得不对这个软件的一部分重新设计。

    新闻界一片聒噪。

    有人说微软公司第一次犯了战略性错误,有人怀疑这个尚未露面的视窗是否有用,认为它只能给使用者带来麻烦,预言它永远出不来。《信息世界》杂志甚至称它为“泡沫件”,意思是这个软件只能引得你望眼欲穿,而最终不露真容。

    有10多家公司原计划生产与视窗配套的应用软件,也只好放一放了。

    这下子,比尔·盖茨真是有口难言,只好放任自流,干脆躲到一边走自己的路去了。

    横空出世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现在是作为微软公司的头等大事来抓,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已增加至30人,程序员们的工作几乎达到疯狂的状态。后来孔森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研制组人员全力以赴,开足马力,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一位做测试工作的程序员甚至把睡袋搬进了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地等着每个程序编写结束,以便分秒必争地做完测试工作。他因此而得到一个“疯子”的绰号。照尼尔·孔森后来的说法就是:“全体人员都在流血流汗,拼命争取完成这项任务。”

    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他猛地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巴尔默! 巴尔默在哪里?”

    比尔·盖茨大声嚷嚷着,巴尔默应声来到,他正端着盘子吃早餐。

    “你还吃得下饭吗?”比尔·盖茨指着他的桌子大声骂道,“怎么会出了差错?我得警告你,年底前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交不出货来,你们通通得卷起铺盖滚蛋!”

    巴尔默从来没有见过比尔·盖茨如此大动肝火。他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一一叫醒,满面愁云地警告他们说:“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不能出任何一点差错,否则我们都会被盖茨炒了鱿鱼!”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极度紧张,人们如果缺乏必要的休息和娱乐,生活这根绷得紧紧的弦简直就会当的一声断掉。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以孔森为首的一群程序员不得不苦中寻乐,尽可能地放松一下,开开心。在编排视窗程序的空挡,他们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来。有时候,他们到厨房去做两个化学实验;有时候又用砂糖硝石混合起来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有一次,他们为了制造一枚“重磅炸弹”,把厨房炸得烟雾弥漫;有时候,他们把吉他偷偷带进实验室,在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高声演奏爵士乐,甚至把警察也招惹来了,一旦警察离去,孔森便笑着对伙伴们说:“真像又回到大学念书时的快乐时期了!”

    紧张而缜密的工作使视窗开发取得了最后的成功,视窗小组的天才设计思想在这套软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套程序的85%是用C语言编写的,其余关键部分则直接使用汇编语言编写。人们事后对视窗软件开发的时间进行统计时,发现一共花去了ll万个工时。

    “浮生难得半日闲”,此时,盖茨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

    这套软件是“窗口”,它体现了典型的微软风格,一改其他软件将各种文件交叠排列的方式,仿佛把各种档案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在桌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程序员们还仿照“麦金托什”电话,编写了书写器和画笔程序,还为它增添了日历、计算机器、名片管理等常用小工具,使视窗的功能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

    在1985年5月的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比尔·盖茨展示了他的演示版视窗软件,向成千上万的用户表演了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的效果。他同时宣布,视窗1.0版软件标价仅为95美元。一个月后,6月28日,微软公司向部分用户提供了视窗软件的测试版。几星期后,它又向新闻界赠送了评估拷贝。这些做法的用意是向用户收集使用意见。获得来自各界的反应。1985年11月,这套软件正式上市。

    11月21日,公司举行气氛热烈的盛大集会,庆祝这个最长的开发周期胜利结束。许多挖苦过微软公司的杂志记者也应邀到场。那个称微软视窗为“泡沫件”的《信息世界》杂志向比尔·盖茨颁发了“金泡沫奖”。巴尔默风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视窗艰苦的开发过程和新闻界对此的种种报道和评论,还讲了比尔·盖茨如何因焦急而失去耐心,对他破口大骂的细节。最后,他唱起一首歌,大家也跟着唱起来。比尔·盖茨则对他的图像接口高谈阔论。在集会结束时,微软公司向每个来宾赠送了一套视窗软件。

    史无前例的促销大手笔

    1995年的电脑界,恐怕没有比视窗95更热门的话题了。8月24日是视窗95的发布日,全世界的电脑用户的视线都聚焦到这一天。

    视窗95的热潮,每一个美国人都亲身感受到了。大量的电脑专业媒体和非专业的大众媒体,都在竞相报道有关视窗95的各种消息,像各种声调凑成的一曲大合唱。比尔·盖茨像电影明星一样出现在无数刊物的封面上,充斥每个角落,叫人躲也躲不了。一个软件炒得比女明星的绯闻还历害毕竟是非常刺激的事情。

    到了8月份,微软倒是平静下来。似乎要拉开某种序幕。

    微软在华盛顿州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总部,已进入倒计时。那里的5号大楼是视窗95的开发基地。

    每天,有数百名技术人员紧张地对视窗95进行最后的测试工作。5号大楼的过道里有一幅故作轻松的大标语:“今天你想去哪里?”软件精英们对此的回答是“去迪斯尼乐园”、“回家”、“给自己找个丈夫”、“上银行”。

    这些回答,反映了视窗95的开发者们在长时间紧张工作后渴望放松一下的情绪。

    视窗95的开发周期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异于另一个“泡泡软传”。1993年秋天,视窗95就曾在拉斯维加斯的计算机大会上演示过。微软曾打算1994年秋天推出,后来推迟到1995年春天,最后又推迟到8月24日。人们甚至做好了延期的打算。

    美国时间是8月24日晚上,是视窗95的发布时间。这一天,比尔·盖茨将在雷德蒙的微软总部举行盛宴,邀请2000名各界代表和500名记者参加,同时演示视窗95。这一天,微软还将通过拥有4000万用户的网络向全世界发布视窗95问世的消息。

    为了保证从8月24日起视窗95热销季的供应,微软公司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地的工厂,开足马力,以每周100万份拷贝的生产能力,生产视窗95的光盘或磁盘软件,以及配套的使用手册等资料。事实上,上千万套的视窗95已经分发到世界各地,只等这一天上货架销售。

    微软公司的“视窗95”(Windows95)电脑新软件8月24日上市给全球带来破天荒的震撼。

    微软的促销魄力之大令各界瞠目结舌,它制定了5亿美元的促销计划。当年3月推出试行版后就宣布8月24日0点将在全球同时投放几种语言的“视窗95”,中文、日文等其它17种语言版本当年底前也将陆续上市。微软公司总裁盖茨亲自充当超级推销员。

    盖茨的目的达到了,全球欣起了抢购“视窗95”热潮。仅在美国当天就销售了30万套。4天内,全球销售突破100万套,预计年内将售出3000万套。

    微软公司像介绍大明星一般,事先作了精心的准备工作:

    在公司总部所在地西雅图向数千名支持者演示“视窗95”的部分功能;

    在纽约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帝国大厦的顶上竖立微软公司商标形象的霓虹灯;

    花费1200万美元购买著名的英国“滚石”乐队一支流行歌曲作为广告专用;

    在电台、电视台进行“密集轰炸”式的广告宣传;

    买下了整张英国《时报》一天的发行量,印上广告免费分发。

    这些花样百出的宣传行动耗资5亿美元,使计算机界瞠目结舌,也让“视窗95”在几个月中几乎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词语。

    有评论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促销行动之一。

    这只是视窗95英文版的发行情况。

    微软公司的目标是,在年底之前,推出近30种语言的视窗95版本。

    法国是最先掀起视窗95浪潮的。微软公司把法文版的上市日期提前了将近半个月。

    微软公司于9月初在德国推出了德文版。在这个国家,六百多家个人计算机零售商店已做好了准备,要参加视窗95的首发活动。这些商人共计预订了25万套视窗95。

    在年底,微软公司按计划推出了日文版、朝鲜文版和泰文版。次年初,越南文版也接踵上市。

    在台湾地区推出了中文繁体版,在那里,引起的购买热潮几乎同购买六合彩一样热烈。

    世界各地个人计算机用户争相购买视窗95的热潮,形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景观。而那些态度严谨的调查机构和实业派公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问询分析之后,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据美国《个人计算机世界》的调查,绝大多数测试过视窗95的公司,都将把这个系统作为它们的标准桌面操作系统。

    苹果公司的一位高级分析家指出,《个人计算机世界》的调查结果同我们的估计一致,甚至超出了我们的估计。这样的调查结果,对于那些尚未采用视窗95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3.霸:“我应为王”

    “成王成霸”往往是形容一个人蛮横无礼、任意所为的贬义词。微软的每一个动向都显示了这种气吞山河的霸王之气。比尔·盖茨的英雄胆略恰恰在于登上“未来之王”的宝座,统治其微软王国。

    “我就要统管这个项目”

    少年的比尔·盖茨就有这种气势。

    1971年初,俄勒冈波特兰市的信息科学公司想请人编写一份工资表程序。信息科学公司有一台PDP —10型计算机,它的总裁汤姆·迈克雷林知道湖滨中学有一群小伙子在编写程序方面非常在行。中心公司的创办人之一乔克·威克逊还在他任数据设备公司销售部经理时就卖了这台PDP一10型计算机给信息科学公司。艾伦和理查德·韦兰选定比他们岁数小的同事,并邀请盖茨和伊文斯与他们一起来承担信息科学公司的这个项目。

    盖茨回忆说,“保罗和韦兰当初认为他们足可以应付,所以他们告诉我们,‘我们并不需要你这帮小子’,但之后他们又改变了话题,事实上,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编写过什么工资单程序,所以,他们又要我参加进来,我对他们说,‘好嘛,你们既然要我参加,那我就要统管这个项目……’事实上,是我和伊文斯做了大部分编写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们被允许免费使用计算机,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好交易。”

    当程序完成时,盖茨、艾伦、伊文斯和韦兰乘车去波特兰与信息科学公司的董事们参加一次会议。当然,这就不得不提到钱的问题,盖茨他们几个都不希望按时付费,所以,他们提出以项目产品或版权协议的规定来支付他们的酬金,大家都知道版税的金额是非常巨大的。由于一个程序,他们得到了大约信息科学公司所获利润的10%,在公司长期的经销中,他们所获更多,因为通过协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公司无权占用任何属于他们的那部分收益。

    这笔款项究竟有多少,大家都说不清楚,但只要有销售活动,程序小组都能从他们的工资单项目中抽取版权费,并且信息科学公司还给了他们大约价值10,000美元的计算机使用时间。

    “我应为王”是比尔·盖茨激发自己鲲鹏展翅的决心,但是能为王者必是一个自信者,集自信与智慧于一身才是真正王者的气势。

    软件走在硬件的前面

    快速、加速、变速是这个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茂盛是计算机工业的变化更能体现这种特征。这种特征只有每个敢于奋起直追的人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16位微处理器正在成为一个工业浪潮。摩托罗拉公布了68000,Zilog有Z—8000,而英特尔正在推出8086。这些机子每一种都比过去有了重大的飞跃。这些芯片不仅比原先更快,而且在指令和结构上也有了重大改进。那就是这些芯片比旧的8位芯片能够直接寻找更多的存储地址。

    8086是这方面较差的,但也能处理1兆字节的存储。这是一百万个字符。在典型的苹果Ⅱ型机,或PET和TRS—80机上,通常只可处理64K。在只能处理4K或16K的日子里,今天的数字是难以想象的。

    罗伯茨的阿尔塔机子就只有4K内存,它让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吃尽了苦头。

    计算机的品质越来越高,但它的价格却并没有随之上涨。这就是著名的穆尔定律。在穆尔划的这条线上,他标上了更新的变化,那就是每隔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计算机芯片的密度就会增加一倍,或价钱降低一半。

    在当时,还没有任何新一代的微处理器,8086似乎是第一个新模拟程序合理的候选人。因为它似乎有第一完成的可能。然而到1978年秋天,它连手册还没有写出来。雷恩和奥里尔只好根据英特尔的工程师们写的说明书来搞他们的版本。英特尔的工程师们正在设计这个芯片。

    软件走在了硬件的前头,比尔·盖茨从某种程序上改写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定律。

    这样做似乎没有必要。但是在那一个阶段,微软公司内部有一种狂热的工作气氛,这种气氛推动着所有的员工拼命工作。在这后面有一个叫做比尔·盖茨的魔鬼,他不断地催促说:“快点!快点!”

    微软公司实际上在做一次投机冒险。过去搞项目总是等机子出来。然后各路英雄一道冲杀上去,谁做得好做得快,谁就会成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很难说谁就一定得第一。微软公司这一次的方法是抢跑。新的计算机做不出来,就算微软公司瞎眼了,白干了一场。但是,新型计算机做出来了,那谁也别和微软公司争了。微软公司一定是第一。

    微软公司的这个决策得到了回报,它又一次挣到了钱。

    1977年,微软的毛头小伙子把阿尔基伯尔的工作结束,整个公司做了一次战略转移。

    为了永远记住在阿尔伯克基的日日夜夜,微软公司的各位英豪决定在11月7日这一天照一张集体相。

    11月7日。

    这一天是俄国革命的成功日,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纪念日。

    这一天,阿尔伯克基下起了暴风雪。“微软的管家”卢宝被孩子拖累在家里不能出来,韦兰德出城去办事,他们俩没有照成相。

    不过,大家并不遗憾。阿尔伯克基的日日夜夜,已经全部牢牢地印在了十几位年轻人的脑海里。现在,他们上车了。

    就在这个月,微软公司完成了全年100万的销售额。精确地说,是135万多美元。他们带着这个成绩,向着大西北绿草如茵的地方进发了。

    在途中,比尔·盖茨访问了硅谷的计算机制造商。在一条路上,他得到了警察三张超速行驶的罚单。其中两张是同一天被同一个警察处罚的。他来来去去都开得太快了。

    他用的是微软的速度。可惜的是,警察并不理解这种速度的含义和这位“司机”的真实思想,而仅仅认可罚单的权威性。

    敢叫上帝让位的人

    比尔·盖茨是互联网上的宠儿,有关他的神话一叠一叠的,其中一则如下: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副总统艾尔·戈尔与比尔·盖茨在一起坠机事件中遇难。他们都被带上天堂,站在上帝气势雄伟的白色宝座之前。上帝俯视三人,然后先对戈尔说话。“艾尔,你相信什么?”艾尔答:“如果使用更多的冷煤,地球会变成二座温室,人人都会丧命。”上帝微笑着说:“过来坐在我的左边。”

    上帝接着问克林顿。“比尔,你相信什么?”克林顿回答:“我相信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上帝微笑着说:“过来坐在我的右边。”

    上帝接着问比尔·盖茨。“比尔,你相信什么?”盖茨笑一笑,然后说:“我相信你坐的是我的椅子。”

    这就是比尔·盖茨的个性!王者的个性!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处于一枝独秀、占据主要软件市场的良好发展状态。然而,盖茨对这样的成绩不以为然,在他头脑中想得更多的倒是公司未来的处境,未来的发展和未来的风险。

    忧患意识就是保鲜膜

    在电脑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哪怕稍有疏忽,就会被别人赶上甚至超过。在比尔·盖茨心中,永远有一种无法解脱的忧患意识,正是这股忧患意识鞭策他永远向上。

    1991年初,比尔·盖茨向公司的主要董事们分发了一份公司发展状况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从头至尾显露出他惯有的思想特征:既不乏勇往直前的气概,又充满深深的忧虑。他在历数微软公司业务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详尽分析了公司在各个领域中面临的压力与危机。

    微软公司在网络通讯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Novell公司,对这个巨大的市场鞭长莫及。

    一些聪明的软件开发商不断分取市场份额,正千方百计地围堵微软公司,成为微软公司不可小觑的劲敌。

    与苹果公司的法律纠纷也还在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这给微软公司带来不小的麻烦。在过去几年中,微软公司已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来推广视窗软件,而且费尽心思让软件开发商为视窗开发应用软件。苹果公司一旦获胜,不仅微软公司将前功尽弃,败下阵来,而且意味着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将化为乌有。

    这一场没完没了的官司还不得不一直打下去,因为在与苹果公司的纠纷中,不断有新的对手加入到苹果公司的行列中。比尔·盖茨自己也深深感觉到,现在正处于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这份备忘录中,比尔·盖茨还着重谈到与IBM的关系问题。他说:

    “我们与IBM的关系应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已经成了更为出色更为强大的公司。我们今天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行进标准,人们不再认为这只是由于IBM选择了我们。”

    过去人们一度普遍认为,IBM是养虎为患,让微软公司占了上风。但电脑业的明白人都知道,事情并非如此。IBM之所以面临败局,是因为它跟不上电脑业的发展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利。哪怕微软公司不赶上去,这种事情别的人也会照干不误。

    比尔·盖茨喟然动容地说明了这件事的意义:

    “与IBM分道扬镳,表明微软公司不再接受IBM贫乏的编码,贫乏的设计方案和诸如此类的其他东西。”

    那时候,微软公司的股票每股已经超过110美元。比尔·盖茨的备忘录公布之后,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开始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别的竞争对手真的要赶上来了,便开始大量抛售股票。结果,微软股票在抛出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下降了8美元。仅就比尔·盖茨个人而言,他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3.15亿美元的票面价值。

    自然,那些真正了解微软公司和股票行情的证券老手,认为备忘录并没有揭示出什么真正可怕的东西,反而觉得比尔·盖茨流露出来的忧虑正好是他自负心理的惯常表现。因此,他们非但没有抛出股票,反而乘机大量吃进。例如曾经帮助微软上市的金人萨奇公司副总裁谢伦德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这次小小的风波中,着着实实大捞了一把。

    泰山压顶自岿然不动

    比尔·盖次的忧患备忘寻让IBM公司董事局主席约翰·阿克尔斯也忧从心生,随后也发表了一份,一份缘于败绩的备忘录。

    阿克尔斯在他的备忘录中坦言,IBM公司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自1984年以来,公司的销售额首次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IBM公司——一度在股市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现在已岌岌可危。他认为,现在该是公司大力进行整顿的时候了。

    阿克尔斯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正在失去市场占有率,我们正在走向衰退。”他同时指责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说:“我们的工作缺乏足够的紧张态度,人人都自得其乐,而根本无视商务上的困境。”

    在全美掀起个人计算机热潮的时候,IBM公司奋起直追,几乎占领了一半的市场。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市场占据率已下降到差不多只有20%。严酷的现实逼使IBM公司改变思路,打破陈规,从根本布局上改变现状,以应付狡诈的对手——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

    阿克尔斯提出的方案简直不可思议,那就是他们要同过去闹得不可开交的苹果联姻。

    因为无论是IBM公司还是苹果公司,现在都面临共同的来自微软公司的压力。过去,微软的年营业额只及IBM公司的十分之一,现在,市场已经在微软公司的主导之下,IBM公司和苹果公司两家公司所占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70%和50%。而且,微软产品的利润率比这两家公司都高。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它们互相联合,一致对敌,乃是大势所趋,只能如此。

    阿克尔斯在这份备忘录中为IBM公司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尽管多少带有苦涩和迫不得已的意味。

    在与苹果公司结盟这件事上,IBM并不是全无保留的。电脑界不少人士认为,苹果公司只是因为与微软公司的官司才采取联合IBM的策略。它与IBM公司有着类似与微软公司的矛盾。要是苹果公司赢得了与微软公司的官司,它同样会起诉IBM公司的PM软件。PM与视窗完全相同,这同样是苹果公司难以容忍的。只是,在当前形势下,苹果公司与IBM公司联合起来仍然是有利的。

    备忘录发表后不到半个月,在美国国庆节前一天,两家公司正式结盟。他们达成一项协议,在广泛的领域内共同享有彼此的技术。协议的有效期定为7年。

    这个结果或多或少出人意料,许多人认为,这一切都源自微软。人们把IBM公司与苹果公司的结盟称为“反微软联盟”。

    两家公司把结盟仪式搞得轰轰烈烈。仪式在旧金山举行,邀请了500多人参加。在这个仪式上,除签署彼此共享技术成果的协议外,还声言它们将与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合作,开发个人计算机RISC芯片,以用于IBM和苹果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真正引起轰动的新闻还是IBM公司和苹果公司将注册两个联营公司。其中一个公司取名塔利根特(Taligent),它的使命是把苹果公司以前开发的平克(Pink)项目作为基础,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操作系统。另一个公司起名卡雷达(Kaleida),它的任务则是研制一种个人多媒体计算机,把声像、文本、影像融为一体。

    比尔·盖茨不知心里怎么想,但表面上始终保持平静,甚至看不出有什么状虑。

    在一次业务研讨会上,不知是不是有意显示大度和不在乎,比尔·盖茨还说出这样一段话来:

    “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苹果与IBM结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很好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合作,以便产生更好的成果。”

    而在另一个场合,在比尔·盖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道:

    “这次结盟,使苹果公司失去了它昔日引以自豪的东西,它出卖了自己的创业精神,这叫人深感悲哀。”

    在谈到这次结盟对微软公司的影响时,比尔·盖茨幽默地说:“这可算得是一件好事,它们合二而一,我们因此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比尔·盖茨外表上一直表现平静。美国国庆节这一天,在微软公司的聚会上,他第一次会见了华纳公司的老板。他们两人都是孜孜不倦的数学爱好者,都是拥有亿万美元的大富豪。这些共同点扩大了他们无休无止的话题。

    在这天的聚会上,比尔·盖茨还接见了《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及州内其他一些政界和新闻界人物。他还玩了一阵技艺并不高超的网球。看上去,他丝毫没有把眼前刚刚建立的“反微软联盟”放在心上。

    连微软公司的员工也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公司负责应用软件开发工作的副总裁麦克·梅普思揶揄地说道:

    “很难想象,在我退休之前,他们到底能搞出什么东西来。”

    王者即是忍者

    自1992年以后,随着每年分红与派股,盖茨的股票越来越多,而微软股票的市面价值也越来越高。比尔·盖茨,这位从来不以钱为意的神奇小子,慢慢地竟然成了全世界钱最多的人,这倒真是造物的神奇!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人们会以“首富”作为他的代号。

    但这足以让比尔·盖茨心满意足吗?不!任何对比尔·盖茨稍具了解的人都清楚,他还有着更大的胃口。

    20年前他梦想每一个房间每台桌子都可以摆上一台计算机,并且都使用他的软件。在这个目标部分成为现实的今天,他又开始梦想电脑可以装在每个人的钱包里随身携带,当然用的也是他的软件。

    要想做到这一点,比尔·盖茨必须不仅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做文章,而且别的领域也是他染指的对象。

    就像80年代对图形用户界面的追求成为计算机工业的主轴一样,多媒体技术占据了90年代计算机工业的中心地位,也牵动着比尔·盖茨的心。多媒体初显端倪,源于让比尔·盖茨切齿,也让许多计算机用户欢呼雀跃的蜜柑——麦金托什计算机的诞生。

    麦金托什机卓越的设计让人爱不释手。例如,它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的68000型32位微软理器,速度达2Mips(每秒百万次指令),超过当时流行的小型机VAXll/70,而价格只是后者的零头。它的新型总线结构使总线速度可与工作站媲美而10倍于当时的PC—AT机。它还支持多处理器和并行处理系统,有很强的网络功能。不过,最令人叫绝的还是它的图形工作方式,可以说,整个麦金托什机的结构都是围绕图形处理来考虑的,它甚至把文字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来处理。它还引人注目地使用了鼠标器、窗口等图形技术。崭新的、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使这种新电脑与大众的距离一下子缩小了许多。

    麦金托什机不仅“唯图至上”,它对声音的处理也十分精美,可以用它来作曲、作电声乐队的自动控制、作音乐专业的教学和语音研究等,作为计算世界的优秀作品,它的确雅俗共赏。

    由于麦金托什机卓越地处理了图形和声音这两种信息媒体,一出世就引起轰动,当年的全美微机硬件产品第一名的王冠,当之无愧地戴在了它头上。

    眼睁睁地看着王冠戴在了别人的头上,盖茨忿忿不已但他还是忍着,因为他知道,有朝一日,他会把它夺回来。

    征服“多媒体”之路

    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图形和声音,麦金托什机被视作多媒体计算机的雏形。自从盖茨下决心开发视窗软件,多媒体也同时占据着他大部分的头脑。

    多媒体(Muitimedia)这一时髦名词,出于又老又土的幻灯机。许多年前,有人采用多部幻灯机联动的方式,使静止的幻灯画面“活”了起来,又利用录音机把声音插入,让文字也“活”了起来,这种幻灯机风光了一阵子。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多媒体”实在是徒有虚名,多媒体幻灯和多媒体电脑,不啻是虫和龙的关系。但是,如不数典忘祖,后者的设计思想,确实从前者脱胎而来。

    所谓多媒体,是指人类表示和传播信息的形式,现代人涉及的媒体,主要有文字(包括数字)、声音、图形、图像、活动图像(也称影像)等几种,能用活动图像传播信息大概是现代人的专利。多亏同时拥有这几种媒体,我们今天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遗憾的是,电脑这个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尽管它有非凡的记忆和计算能力,但在降生几十年后,它在接受和处理几种媒体信息方面,仍显得十分“愚笨”。我们与电脑对话,长期以来只能以文字(Text,也称“文本”)的方式,而电脑对图形(Graphics)、声音(Sound)、图像(1mage)、活动图像(Livevideo)等信息媒体,则力不从心,常常变成瞎子、聋子、哑巴。

    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所谓的人机界面不友好,直到今天,大多数人对电脑望而生畏,这也是个很大的因素。因此,研制友好的人机界面,是几代电脑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友好的人机界面,正是多媒体的人机界面。

    因此,在视窗1.0和视窗2.0之后,整个视窗3.0的开发设计便围绕着多媒体的人机界面来进行。

    不过,这种软件的开发必须等待硬件的突破方可能实现,而这就是所谓去芜存菁的图像压缩术。

    多媒体技术中很关键的问题是对图像和声音的处理,其中,对图像和活动图像的压缩和解压缩,更是超级难题,在80年代中期,这一难题还远未攻克。

    西方谚语说:一幅图像胜过一千句话。图像媒体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但是,正因为图像媒体的信息十分丰富,对其处理的难度,也就远非文字媒体等所能比拟。

    仔细分析一幅图像就可发现大有可压缩之处,特别是对连续的活动图像,简直就像充满水的海绵,可以尽情去挤压。想一想,一部影片中的前后两幅相连的图像,可能只有毫厘之差,如果不“挤出水分”,让它们自由占用宝贵的电脑空间,实在是冤枉。

    但是,“挤出水分”把图像信息不失真或少失真地压缩,进行输入、处理、存储,在电脑处理完毕需要输出时又要恢复水分(即解压缩),使之成为生动逼真的图像,的确是一门综合性的尖端技术。电脑科学家与数学家、物理学家等联手作战,扫清了一个又一个障碍。1991年3月,静止图像压缩的标准公布,不久后,活动图像压缩的标准也公布了。活动图像的标准平均压缩现已达到50:1。读者不妨自己算算,按这样的压缩标准,PC机在图像方面可以干些什么事。

    让PC机工作得更好,一向是比尔·盖茨的微型软件公司当仁不让的许诺。现在,视窗3.0与多媒体时代的关系一下子成为现实。

    PC机的DOS(即磁盘操作系统),也称MS—DOS,是微软公司第一件伟大的杰作。如果没有它,决不会有公司今天的辉煌。DOS是管理和调度电脑各种资源的总指挥,不过,这位总指挥的任务太单一,主要处理文字媒体的信息。

    1985年匆匆推出的视窗1.0版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因为这一版本的功能并不那么完美,大家只把它看成是介于DOS和用户程序之间的一个中介,而并不把它当成必备的系统软件。再加上它对硬件的要求也超出了当时PC机的现实。真正使视窗具有与DOS相仿的声誉和权威的,是1990年5月推出的视窗3.0版本。这一版本使微软的窗口软件成了工业标准,关闭了其他类似软件与之竞争之门。

    视窗3.0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多媒体功能。在视窗3.0的“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搭载”多媒体扩展系统,从而组成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视窗。多媒体视窗可以通过它的MCI(Media Control Interface,即媒体控制接口)等全新的接口,接受和处理包括音响、录像机、摄像机、光盘在内的设备的多媒体信息。如此强大的功能,不愧为“多媒体DOS”。

    比尔·盖茨的雄心才刚开始。随着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即所谓MPC被提上议事日程,微软公司开始积极行动了起来。

    计算机世界的皇帝

    对电脑产业来说,每当一代新产品出现,在经过一番合纵连横,纵横捭阖之后,总有胜利者来颁布行业标准。并且谁建立了标准,谁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摇钱树和聚宝盆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

    就如同IBM PC确立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微软的MS—DOS确立了当时的操作系统标准,从而赢得了不尽的财富一样,比尔·盖茨想为新兴的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建立标准从而再次大捞一把。

    多媒体于1990年11月问世,当时,微软召开多媒体大会,制定了多媒体的规格。后来,微软竟把多媒体PC作为它的多媒体电脑的专用商标,此举当然也引起了风波。微软的行径大大引起了美国其他一些电脑公司的不满,微软自以陷入了一长串的垄断与反垄断的诉颂中。

    微软之所以能够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制订标准,是因为多媒体PC支撑软件是MS—DOS(3.1版以上,5.0版更好)及视窗3.0的多媒体扩展版(3.1版更好等)。这正是微软的独门法宝。

    拥有了多媒体电子计算机的控制权,人们便开始形容比尔·盖茨为皇帝,通过全球亿万台个人电子计算机施行软件控制。

    有人称比尔·盖茨为未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而有的人干脆就认为比尔·盖茨最终将统治整个世界。

    不过,比尔·盖茨心中有数,仅仅拥有多媒体技术标准还不够,他还必须进军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及个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它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主干线。美国人希望他们的信息网也能像高速公路那样四通八达,直通每个工厂、学校、医院、娱乐设施和几乎所有家庭。因此习惯性地把它称为高速公路(highway)。

    由于这一计划很好地概括了未来信息时代的内涵,因此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开始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一称呼来代指信息社会。那么,“信息高速公路”究竟能为人类带来些什么呢?换句话说,它要致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融合现有计算机联网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等功能成为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的载体,对社会将带来无可估量的影响。例如: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面对面地与你的亲朋好友交谈,你可以浏览图书馆中的最新书刊,你还可以查到各商场中有关货物的价格。

    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通过联机方式,获得保健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你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你的办公室“通信”。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学校、教师和课程,而无需考虑地理位置、距离、财力或残疾等情况限制。你也可方便地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无论何时,你都可以在舒适的家庭里选看最新电影、选听最喜爱的歌曲、选购最需要的物品。

    总而言之,信息高速公路让你和世界一起日新月异。

    各制造商可以通过电子方式从世界各地获得附有详细规格的订货单,并可照此直接制造出所需产品,各股票投资者也可以及时获得各证券交易所的证券行情及股市分析,以利于你决定新的投资举措。

    这就是全球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浪潮所要达到的目标,人们正在迎接这一挑战。糟的是,IBM真有迹象想重写这笔交易。

    1986年中期,IBM终于决定了上马新机器生产线应采取的方针。他们不再想与微软公司谈什么,IBM和微软公司,又都想单独地搞开发。

    微软公司也加入到挑战之中了,它开发基于80386的视窗。无论市场走到哪里,无论IBM或康柏,以及各种兼容机,只要有一个占优势,微软公司都会跟着占优势。

    比尔·盖茨又一次利用形势保护了自己。IBM要表演,康柏要得名次,微软要获胜,要在视窗上获胜。打开视窗,让黄金与美元进来吧!

    4.冲:一路障碍一路扫

    无论如何,世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比尔·盖茨成为一个庞然大物,这么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所有的微软挑战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括那些起诉微软者,甚至包括美国政府。

    和对手对着干

    1986年,微软公司把大部分自己的PASCAL市场输给了波尔兰的菲利佩·卡恩的引人注目的TurboPASCAL版本。比尔·盖茨以新的BASIC的提高版反击。1986年中期,微软发行了QuickBASIC,它特别像PASCAL的“结构”语言。除此之外,微软还放进一个综合编程环境。

    比尔·盖茨说:“我能把这个编入程序,比菲利佩用他愚蠢的语言编得更快。”

    威廉·亨利立即发出了更普遍的编程挑战,名字干脆就叫做“袭击盖茨”。他要与比尔·盖茨斗斗本领。

    董事长盖茨用他的新BASIC和技术媒介成员可能带来的所有工具软件投入反击。这令盖茨还是有些手脚发麻,因为他的专业毕竟没有一直勤于钻研,他太忙了。

    在竞赛会上,技术人员按比尔·盖茨的要求,准备了一些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的问题,扔到一个帽子里,抽出了一个由《PC杂志》的比尔·王设计的问题。

    问题规定模拟一个开窗口的环境,4个窗口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显示。这个模拟完全像臭名远扬的视窗烟幕与镜子演示。前三个屏上的窗口要显示各种指定的数字顺序,第四个要显示任意放射状的圆。而使用者必须能用ESC键退出程序。

    转眼之间,《PC杂志》的杰弗·丹特曼首先完成,用的是PASCAL。只是他做的程序,无法按指定方法,按ESC键结束程序。

    他尝试了,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PC杂志》的查尔斯·皮佐德紧张地用微软公司的编制程序干。微软公司的BASIC和PASCAL,没有内置式图形显示能力。皮佐德是第二个完成的。

    接下来应该是比尔·盖茨,他的运气不错,出的题目正对盖茨的思路。他一边紧张地编码编译,一边不停地咒骂。比尔·盖茨不断地与提高版BASIC的X—Y图形协调系统的术语发生冲突,但一旦他控制了它,竞争就不存在了。新版QuickBASIC的内置式开窗口和图形显示命令使他很容易地获得了第一,速度比第二名快一倍。

    后来,主持人宣布,由于每个程序至少有一个小错误,建议大家积极寻找错误,最先发现错误的人将赢得一个徽章。

    因为会议很匆忙,查找错误的事就不再让他们做了,而是交给了公众。比尔·盖茨的胜利被及时宣传给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迷,但如果谁想找出比尔·盖茨程序中的一个错误,谁就只好去买这个软件。

    毫无疑问,盖茨赢了,然而,到1986年秋季,菲利佩·卡恩开始向微软的语言领域挑战,并威胁说要把它全部踏扁。波尔兰公司宣布了很快将完成的一种TurboBASIC,用这种方式做先发制人的进攻。微软公司了解所有先发制人的进攻。他们的对策是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波尔兰的大错误”的幻灯片,简洁总结了应该做出的反应。

    比尔·盖茨由于波尔兰公司的威胁,心神不安,他与迪克森检查了微软下一个QuickBASIC版本的推销计划。这是大战前的准备。

    为了对付菲利佩的突然进攻,微软公司把即将完成的QuickBASIC版本提前宣布。这个版本的广告强调,购买者将会得到下一个版本的免费提高级版本,只要它一上市。

    微软公司在程序中又增加了特点,销售队伍奋力推销当前版本。因为有大量当前版本库存,零售商不大可能购进大量的产品,微软就对零售人员给予物质刺激。

    罗布·迪克森努力操纵计算机媒介,说服编辑们推迟宣传与波尔兰产品类似的东西,直到微软公司的产品QuickBASIC3.0发运。微软公司努力避免不利的宣传,尽量推迟和减少为菲利佩宣传的版面。

    微软公司的应用程序的销售很好,特别是在国外和国内的麦金托什计算机市场。“优胜”也销得不错,这是个很有深度的产品,它击败了“爵士乐”。现在微软公司最好再有一个有“广度”的产品。

    不怕打官司

    微软是由年轻人办起来的年轻公司,“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就这样在计算机世界横冲直撞,直到走在了前面。

    盖茨和保罗带着他们的一班电脑死党,就这样把年轻的微软干起来了。他们在一间灰尘弥漫的简陋的汽车旅馆中租了一间办公室,为了省钱,他们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开始了与其他公司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工作。

    汽车旅馆里混乱糟杂的喧嚣正好配合了这帮电脑小子们不落俗套的充沛精力。他们挤在杂乱无章的小小空间中,没日没夜地写程序,饿了就叫个比萨饼充饥,有时实在累得受不了了,他们就走出旅馆去看一场电影,或是在午夜时分开着盖茨那辆保时捷跑车在沙漠中飞驰一会儿。

    年轻的盖茨和保罗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疲倦,他们说:“当时,全部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无休止的工作和偶尔去看一场电影,然后回来再继续工作。有时候累得要命,有客户来访,我们坐在客户的对面,为他们介绍我们的程序,说着说着没有了声音,原来累得睡着了。”

    一开始的时候,公司管理混乱,一点秩序也没有。盖茨和保罗两个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插上一脚。但渐渐地,他们的个人风格慢慢显露出来,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后来保罗负责推动新科技和研发新产品,而比尔·盖茨则集中精力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负责谈判、签合约。

    仅仅18个月,盖茨和保罗为苹果电脑公司和海军准将公司写的程序,为新成立的微软赚进了好几十万美元。

    然而,正当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不知疲倦地朝着他们梦想的电脑王国迸发时,微软却卷入了成立以来的首次官司当中。这一串长长的诉讼案差点给了两个年轻人以致命的打击。

    如今,回过头去看看微软的发展史,不由人不惊叫:“天呐,难道电脑工业是靠打官司过活的吗?”

    比尔·盖茨没有想到,这场官司恶梦,只不过是微软公司今后漫长的诉讼之路的一个开端而已。

    冲劲十足,火气也十足,比尔·盖茨始终按他的原则做事。

    锐刺盗版

    微软向盗版开火,是因为比尔·盖茨不愿意眼看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被盗版者任意摘取。然而,微软缺少足够的资金和强大的实力拖死对手,反而差点让对手把自己拖死。

    比尔·盖茨发现,他们的培基语言推出市场不久,这种由他们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程序语言便被拷贝得到处都是,市场上充斥着盗拷版,看到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该程序的销售。

    微软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

    盖茨非常愤怒,他认为可恨的不仅仅是盗版者,而还包括微软当时的合作者MITS这个公司的态度无疑是鼓励了盗版者的疯狂。

    比尔·盖茨不甘心自己的心血智慧白白付之流水,决心奋起抗争。他解释说这样下去软件工业不会有进步,除非电脑使用者愿意付钱给程序工程师,以合理的价钱换取他们的心血结晶。

    盖茨的磁带流进盗版拷贝者的手中是一个意外,那时,MITS经常在全美各地巡回演讲,向电脑玩家们展示阿尔塔电脑。过去,盖茨也是这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为他认为这可以向电脑迷们宣传自己的意念和公司。在加州一个自制电脑俱乐部里,MITS公司的一位员工意外地把培基程序(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为MITS公司写的程序软件)的打孔带遗失在地板上,俱乐部的一名会员拾到带子,把它交给一个叫戴夫的会员。想不到戴夫却将这个程序拷贝下来,不仅自己免费使用,而且还在俱乐部下次集会中免费分发给会员们。

    一下子,各地电脑使用者都在任意拷贝磁碟片,然后把这个软件转赠给别人,令比尔·盖茨火冒三丈。

    1975年,比尔·盖茨投书到《电脑通告》通讯,在他那封措辞尖锐的《写给玩家的公开信》中,比尔·盖茨毫不留情地指控这种行为无异为偷窃。他抑制不住愤怒地写道:“诚如大多数电脑玩家们应该了解的,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使用的软件都是偷来的。你们以为,电脑硬件必须花钱买,但软件是可以免费分享的东西,谁在乎研发软件的人拿不拿得到钱?”

    阿尔塔8080的制造者罗伯兹看了这封公开信后,责备比尔不应该用如此严厉的措辞发表文章。比尔·盖茨马上写了第二封信,语气虽然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立场却一点也没变。

    盖茨火山爆发般的愤怒虽然引起同行一些人的不满,但很快,他的公开信在全美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盗版问题的广泛讨论。不久,软件便被公认为享有版权的产品,盗用别人的软件也成为在电脑界普遍不被接受的行为。比尔·盖茨在为软件争取版权的战斗中功不可没。

    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盗版软件的问题至今仍然严重地困扰着各国的电脑工业,人们认为,如今的电脑工业中太缺少像比尔·盖茨那样勇敢无畏而又充满机智战斗力的打击盗版的勇士。

    天生的斗士

    盖茨因为痛恨罗伯兹不肯卖力销售他的培基程序语言,同时他认为罗伯兹也应该为市场上的盗版负责,于是决定收回培基程序语言并将它卖给另一家名为伯铁克的公司。在此之前,他征求自己当律师的父亲的意见。老比尔认真研究了案件后,认为盖茨是对的。他告诉儿子,如果他为收回培基语言的权利而被人控告的话,他一定可以想办法为儿子打赢这场官司。

    比尔·盖茨的做法给微软带来了开办以来的首宗官司,老比尔帮助儿子在阿布奎基找了一位律师,昂贵的律师费用令比尔·盖茨不知如何应付。同时,伯铁克一听说微软惹了官司,马上拒绝支付权利金,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日渐庞大令微软公司几乎要破产。

    微软虽然难以支撑,但比尔·盖茨的冲劲让他绝不会就此置休。

    盖茨和保罗同意将控告伯铁克的诉讼交付仲裁,因为这种方式比审讯和可能的漫长的上诉要快一些,他们只希望快点结束这场诉讼,可以拿到资金来支付他们欠下的一大笔账。然而仲裁过程却慢得如蜗牛的步伐,而在仲裁最后下达之前,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几乎捱不下去了。

    “他们企图把我们给饿死。我们甚至付不出律师费,所以当他们有意与我们和解时,我们几乎就范。事情到了那么糟的地步,仲裁者花了9个月才发布他们那该死的裁决。不过,等到一切结束,仲裁者终于把他们给扯裂,他们必须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虽然比尔·盖茨完全可以向父母借钱,相信他的父母也可以帮他度过这一难关,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比尔·盖茨坚持微软从一开始就必须自力更生,所以盖茨虽然不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孩子,但他一样是靠自己白手起家打天下。

    那次教训让比尔·盖茨多长了个心眼,这么多年来,微软一直保留着大量的现金储备,以备公司能安然度过未来所有的危机。虽说这是一个好习惯,但盖茨却为此付出过不少代价。

    事实证明老比尔是对的,公正的仲裁终于下来。仲裁者对伯铁克和罗伯兹特别严厉,指责他们两家公司都没有尊重与微软曾有过的协定,他们的行为被称为“商业海盗行为的终极案例”。

    盖茨和艾伦赢了,罗伯兹却很不服气,他认为,是他的公司出资研发培基软件,而且他是合法的所有权人,但同时他也承认,自己太过大意,他应该更留意那纸合约。

    罗伯兹说:“我很天真,现在说这个似乎是在为自己找借口,然而事实如此。从一开始我就很注意不占那两个小孩子的便宜。那时比尔只有19岁,艾伦也只比他大两岁,我一直想照顾他们。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要比我老练得多。比尔和艾伦,他们比我更有竞争意识和手段。

    1979年,电脑服务公司的电子资料系统公司(EDS)的董事长罗斯一度有过收购微软公司的想法。本来,他计划收购苹果电脑公司,而苹果势头正旺,结果收购计划失败,这时他将目光投向了年轻的微软公司,对这个虽然小却冲劲十足的公司十分看好。他和比尔·盖茨洽谈了几次,盖茨开出了4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的价格,但罗斯认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简直是在漫天要价,他出了一个价,盖茨一看,是600万美元至1500万美元,这个价钱离盖茨和艾伦的理想太远了,盖茨拒绝了。

    收购没有成功。过了没多久,罗斯便后悔了,自己捶胸顿足,为没有敲定那笔交易懊恼不已。

    到1998年,微软已在世界58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拥有雇员2.5万人。在这之前,许多现任和前任的微软职工因为购买(或获公司赠送)微软的股票而成为百万富翁,其中还有不少亿万富翁。

    “盖茨是一个天生的斗士:”这是比尔·盖茨给所有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的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印象再继续往下演化,结论便大不相同。有人说,盖茨是一个伟大的斗士,他强有力的战略打败了对手,赢得了辉煌的胜利;也有人说,盖茨是个卑劣的斗士,他玩弄阴谋,欺骗对手,霸占市场。

    但对于反盗版来说,盖茨无疑是个斗士。他言词激烈,奋不顾身。那时候,比尔·盖茨还不是今天的世界首富,他只不过是一个为别的电脑公司制造软件的“电脑小子”,然而他却挺身而出,为自己争取最合理的权利。

    比尔·盖茨那封《写给玩家的公开信》,如一颗沉重的原子弹,炸开了一场规模庞大旷日持久的“电脑战争”。

    遍及四海的反盗版战争

    盖茨并不是仅仅满足于道义上的胜利,他甘冒破产的危险,挑起了微软公司第一场为争取版权、战胜盗版软件的官司,将当时还十分弱小的微软公司一次又一次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时候,美国千千万万电脑使用者们都在免费享用由比尔·盖茨心血写成的培基软件,并将它发展成为微电脑的标准语言。事实也是如此,使用者不仅不花一分钱,不知道开发者的辛苦,还就软件的种种不足加以指责。

    仿冒软件的问题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特别严重,但盗版的行为却无所不在。包括在一直以法律严谨而著称的美国。

    微软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者反盗版战争,直到1998年,已成为世界电脑业领头羊的微软公司还在控告位于纽约市、波士顿和旧金山的电脑经销商,因为他们在电脑中安装了未经授权的软件,并且到处散布仿冒的微软软件。

    据估计,在巴西使用的电脑软件中,有68%是非法盗版的。1997年,微软公司与巴西政府签订了一份价值1000万美元的合约,比尔·盖茨承诺会向巴西30万所学校提供个人电脑软件,但作为回报,巴西政府必须要求巴西所有学校的教员和学生们只使用合法的微软软件。

    比尔·盖茨说,我们希望透过教育,首先在学校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榜样,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使用合法的电脑软件:只有让这种观念在民众心中真正扎了根,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止盗拷软件的行为。

    1997年11月,比尔·盖茨与菲律宾总统菲迪尔·罗慕斯在美国会晤,他们经过认真的洽谈,共同签署了一项协定。微软公司答应协助菲律宾发展长程的资讯科技计划,并帮助菲律宾建立国际互联网网址,用于教育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宣传;而同时,菲律宾政府则许诺,用法律保护微软的智慧财产权,加大力度打击菲律宾国内使用盗版微软软件的不法行为。

    当然,比尔·盖茨为了得到菲律宾政府的真正支持,也给了对方不少甜头。在协定签署之后,盖茨亲手交给罗慕斯总统一份授权证明书,此份证明书令菲律宾政府部门所用的大部分盗版的微软软件合法化。同时,比尔·盖茨答应,以后菲律宾政府可以以相当优惠的价格购买微软的新版软件。

    为了进一步与菲律宾政府合作打击盗版活动,比尔·盖茨于1998年访问菲律宾,与菲律宾政府继续探讨合作计划。

    这些努力当然不会白费。阿根廷最高法院1998年下达了一个裁决,几乎令该国的盗版软件全部合法化。这是至今为止,国家政府部门给予电脑软件从业者的最沉重的打击。据估计,阿根廷使用的软件当中,有超过71%的盗版部分是不用支付权利金的,这些侵权者主要是小型私有公司,以及地方和联邦政府机关。

    微软公司愤怒地指出,在阿根廷,单单以微软的“Word”软件计算,估计损失已超过1.6亿美元:

    盖茨正在进行他的努力游说,他认为,像中国这样的目前盗版软件大行其道的国家,终究有一天会执行反盗版法。

    “随着发展程度的提升,这些国家会想扶植一些本土的软件工业,所以他们也会认为,通过法律然后表现得愈来愈好。”

    “比尔·盖茨正在世界各地点燃熊熊战火,希望能够烧毁所有的盗版软件。”微软公司的一位职员说。

    电脑工业如同一张运作与竞争纠缠不清的网,电脑工业更如同一场敌我双方混乱不堪的战争,谁冲网而出?谁赢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谁主掌这场竞争的主动权?谁是未来电脑的主人?

    在战争中主动出击

    每一天,都有许多许多的诉讼在电脑业间纠缠,每一个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能说出一些官司的名称和进展:所有的官司在混战,战场无处不在,死伤者尸横荒野,这是一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年代。

    升阳电脑公司一面与微软和惠普交战,抗议他们破坏了升阳“写一次就可以到处通用”的爪哇语言,一面与英特尔加强联盟,成为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而与此同时,升阳的头号敌人微软与英特尔却保持着长久以来的友好关系。

    随着微软日渐壮大,各种指责也随之而来,不乏严酷而看上去又有些到位的。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曾发表的一篇评论说:“一家软件公司竟能如此宰制市场,真是可怕,不是吗?第二名公司遥遥落后,简直是可悲。更何况,这个领先者打着制定‘业界标准’的旗帜,不断推出新版的自家专属的技术,你让别的公司怎么有机会迎头赶上?”

    这篇文章指的不是微软,是网景。然而事隔不久,网景公司指控微软以垄断者的姿态,入侵网景的国际互联网浏览软件的地盘。就是在上面那篇文章发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微软在网景的软件市场中攻城掠地,无坚不摧,很快,网景超过半数的地盘成为微软手中的肥肉。

    而GO公司的负责人卡普蓝在他的《新手:硅谷历险记》一书中,愤怒地指出,他那间初具雏形的公司最后之所以倒闭,就是因为微软的市场欺诈和垄断行为所导致,GO是微软手下千千万万个牺牲者之一。

    如果盖茨理会了这些指责,那微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盖茨自始至终都坚持着他的宗旨,他的宗旨永远是:在战争中主动出击。

    “你总是得想一想,谁会想来打倒你。然后,在他来到你面前之前,你一定要想办法先打倒他。”

    这就是比尔·盖茨的战争理论。于是在这一场电脑混战中,微软成了最后的赢家,主宰了整个市场。

    一开始的时候,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是初生杨柳,秀气十足,但弱不禁风,他们是电脑界的小弟弟,受到许多大公司的保护。然而很快,小弟弟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大狼狗,四处挑衅。

    《商业周刊》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一有软件公司发展壮大起来,就马上要冒着引起微软封杀的危险。

    “这个巨人远近驰名的就是如何锁定敌人为攻击目标,剖析敌人的长处和弱点,然后想办法吞并它的市场:想想宝兰、想想莲花、文全和网威,他们之中的任何一家都曾经盛极一时,可是等到他们一旦被微软盯上咬住以后,马上就变得步履蹒跚。”

    然而比尔·盖茨却不承认自己的喜欢和别人斗,他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点子”:

    “我们拥有当时的巨人没想到的点子,我们总是在思考,我们思考我们曾遗漏了什么可以使我们保持胜利的东西。”

    一些人却针锋相对,说:“盖茨所考虑的遗漏,就是那个具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还没有被消灭。”

    1988年,苹果控告微软,声称微软视窗的“外观与感觉”,是抄袭自苹果的图形界面的产品。结果,微软打赢了这场官司,比尔·盖茨为此非常得意。每一次面临可能被控告的情况,他就会向对方表示,苹果都告不倒我们,你认为你比苹果更优胜更有钱势吗?

    从此,微软成了苹果的死对头,但是比尔·盖茨好像并没有要把苹果消灭掉的举动。美国《洛杉矶时报》的电脑专栏作家查理斯说:“盖茨其实也希望苹果可以继续存在,因为这可以成为微软避免司法部进一步采取反托拉斯行动的护身符。”

    1997年,消费者权益的提倡者洛夫·内德在华盛顿举办了一场反对微软的会议,盖茨拒绝到场致词,内德指控他“拒绝对会议上提出的议题表态,他仍然自囿于虚拟现实,对于一般大众挑战微软公司的一切行动使用滥权胁迫或者厚利诱惑,然而他自己对自己的错误却浑然不知。”

    盖茨也毫不手软,声称那群批评者是以私利为出发点的,所以他绝不会被动地接受这样的不合理抨击:

    “我们的确有若干竞争对手,他们选择资助这样的事,并鼓励这类活动,为的是在竞争市场里狙击微软。”

    跟内德凑在一起抨击微软的伙伴,包括前美国参议员兼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伯·杜尔,以及前保守派最高法院法官候选人罗伯特·柏克。1997年年底,杜尔发出许多信函,寻求美国企业界支持一项抑制微软扩张业务的活动。

    杜尔说:“未来数月,我们需要教育社会大众、政府和国会,让他们了解对微软采取放任态度的危险性。我个人深信,如果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以后会愈来愈难维持公平的竞争机制。诚如我们所知,我从未倡导过激进的反托拉斯执法。不过,我确信,如果我们要保持一个公平竞争的电子集市,我们必须执行现行的反托拉斯法,以确保没有一个单一的公司可以操纵市场。”

    前法官柏克受雇于网景公司,协助进一步维护该公司的利益如何不受微软垄断手法的伤害。

    然而,比尔·盖茨并没有对这些抨击听之任之,他反击说:“我们会反驳,请大家观察抨击微软的动机和真正的幕后主使者;”

    盖茨请大家不要忽略微软在发展科技上所做出的贡献。他说:“我们并不是生长在一个会因为成功和产品优异,而受到惩罚的国度。”

    升阳电脑公司与微软签有协定,允许微软修改爪哇语言,以配合视窗与NT平台使用。不过,后来微软的NT作业系统推出后,和升阳版的爪哇并不相容。升阳提出诉讼,声称微软违反授权协定。而微软马上提出反诉讼,声称升阳企图利用诉讼重新修改与微软的合约。

    真的,1997年到1998年整个漫长的冬季里,微软四面受敌,华盛顿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反对微软的狂潮,这令比尔·盖茨头痛不已。而美国司法部的调查也加快了脚步,微软公司一面在市场上大踏步地前进,一面陷入四面楚歌的调查指证。

    史蒂夫·巴尔默觉得外界对比尔·盖茨的指控有失公允。他承认,微软一直是一个强悍的竞争者,他坦承:“我不会称‘体贴’是微软的特质,当然这也不是微软高层领导人的特质。但是,在一个我们被视为强权的世界里,我不认为我们能做出其他的商业决定。”当然,面对这种种指责和控诉,这位微软公司的资深高层也认为,“不过,我们是应该有办法表现得更仁慈一些。”

    一则电脑产业的格言上写着这样的警句:“赶快解决你的问题,不然就把你的钱全部奉送给比尔·盖茨。”

    而面对微软公司转向媒体领域的目光,许多媒界大亨们都显得忧心忡忡。

    媒体集团时代华纳公司的副董事长说:“一旦你在某处掌握了太多的势力,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是,我们不会让单单一家硬件商或软件制造商闯进来控制一切。当然,本行业也不会允许封闭系统。如果我们默许的话,我们全体干脆把未来全都交给微软公司算了。”

    虽然比尔·盖茨常常被描述成藐视政府和竞争对手的狂妄者,但他自己却认为那种指责是错误的。他说“当你自己的政府控告你的时候,那绝对不是一种愉快的经验。我不会坐在那儿说:‘哈,哈,哈,我会为所欲为。’我心里想的是:这是我碰到过的最糟糕的事情。

    “我喜欢竞争,我想我天生就是一个竞争者。但竞争不是挑衅,就个人风格而言,我是挑衅的相反。我很失望!我很谦卑!我很恭敬!”

    比尔·盖茨,他还会永远都是赢家吗?没有人知道。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永远都立于主战场。比尔·盖茨令这场电脑战争更加残酷和激烈,同时也令这场战争进行得有声有色。没有人可以想像,没有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战争,将变得多么平淡和乏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