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大部分人在成功路上止步不前的,不是环境因素,也不是自身的才能,而是自我设限的信念。纵观古往今来,乃至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品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克服障碍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仅仅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已。为什么有的人会成功,而有的人却会失败?成功的法门究竟来自哪里?事实上,一切都源于大脑的思维方式。失败者在自己内心设置层层枷锁,对大脑进行自我设限,以至于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一个人一旦自我设限,就不再一往无前,甚至不断降低成功的标准,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你只能做到这样了。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变得害怕失败,做事畏首畏尾,以至于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后只能甘于平庸。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则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玻璃杯中,发现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来,跳起的高度为其身长的100多倍。按照身高与跳起的高度作比例计算,如果跳蚤像人这么大,那么它跳高的高度可以达到200多公尺。这一项纪录即便是最优秀的跳高选手也不可能做到。
随后,科学家们在跳蚤所在的玻璃杯上加一个玻璃罩,“咚”的一声,跳蚤撞在玻璃罩上。连续多次后,跳蚤变聪明了,为了避免碰撞,跳跃的高度总保持在玻璃罩以下。
一天后,科学家把玻璃罩拿掉,跳蚤还是维持在原来的高度跳动。三天后,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跳。一周过去了,跳蚤还是在玻璃杯里跳来跳去,这时的它再也无法从杯子里跳出来了。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都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起初的时候,意气焕发,不断地追求成功,但总是事与愿违,屡试屡败。经过几次失败之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他们开始质疑自己,开始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便早已取消了原有的一些限制。就如同“玻璃罩”被拿掉了,可这时的他们早已没有了再试一次的勇气。他们被撞怕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头上的“玻璃罩”依旧存在。就这样,他们体内蕴含的巨大潜能就这样被扼杀了。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敢于向自己挑战,并战胜自己,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如果你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征服自己。突破自我,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能够让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往往取决于给自己设定的心理高度。倘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人,那么你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倘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那你的人生注定会变得平庸。
下面让我们看一个80后的不设限人生:
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家庭,一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如同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副模样起初就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以想见,这样的身体给他造成了多大的困难。尼克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他妹妹称之为“小鸡腿”,因为他们家的小狗曾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无法走路,不能提东西,并且常常忍受被众人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令他十分消沉,甚至想到过自杀。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爸爸妈妈在他墓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活着,是他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因为这让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尽管尼克没有健全的四肢,但他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和一副好口才。他经常用十分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不在意周围人讶异的眼光,他非常努力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
19岁时,尼克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一次次的拒绝并没有使他放弃。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终于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尽管薪酬只有50美元,但他非常高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序幕正式拉开。
尼克的嗓音富有磁性,语言幽默,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跟别人分享,给人以力量与勇气。经过多年的磨炼,尼克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身体上的缺陷,帮助他超越了四肢健全的大部分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尼克天生没有四肢,他突破了身体的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一头雄狮。人只要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自我限制,唤醒自己心中沉睡的雄狮,那么奇迹就会发生。不管你过去怎样,现在怎样,你只要问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不断朝目标前进,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你依然不放弃,那么,你就已经取得了成功。
令大部分人在成功路上止步不前的,不是环境因素,也不是自身的才能,而是自我设限的信念。纵观古往今来,乃至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品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克服障碍的能力。很多人没能实现自身的潜能,他们往往对自己乃至这个世界抱有某种设限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使得他们无法与成功结缘。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不要自我设限,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出更广阔的天地,才能飞上更高的天空。
2走出个人舒适区,让世界了解你
乐意走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比别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安于舒适区则会让我们停止前进的步伐而不自知,当我们有天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的时候,惊觉已迟。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里,我们做擅长的事情,跟熟悉的人交往,这令我们非常舒服。可在舒服的同时,我们前进的步调也因此而放慢了。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当慢慢熟悉了水的温度时,也就没有了危机意识。
一个人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无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旦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到恐惧、彷徨、无奈,变得无所适从,这其实是非常可悲的。
有一群大雁落在公园的湖边,它们打算把这里当成暂时的家,等到了秋天的时候再飞往南方过冬。
公园里的游客看到这些大雁感到十分惊奇,纷纷掏出一些鱼片、饼干等食物丢给大雁。起初,大雁不知道游客们丢的是什么,“哗”地全散开了。等游客们离开以后,它们才慢慢地靠近那些食物,美美地品尝起来。
时间长了,大雁发现游客不会伤害它们,每当游客丢下食物的时候就争先恐后地一哄而上。久而久之,大雁们就以游人们给的食物为生,一个个长得圆滚滚的。
很快,秋天到了,大雁们依旧每天过着舒适的生活。它们不想去南方了,飞那么远,太累了。
冬天来了,大雪下个不停,公园里的游客越来越少了。大雁们躲在洞穴里瑟瑟发抖,它们又冷又饿。有几只大雁想要往南方飞去,可是笨重的身体以及寒冷的空气让它们没飞多远就折了回来。
大雁贪图一时的舒适和安逸,忘了想要飞往南方的事。当冬天来临时,沉重的身体再加上环境的因素,使得它们只能滞留在北方,实在是得不偿失。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经常这样。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会让我们渐渐习惯舒适,特别是当我们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就慢慢失去了改变的能力,贪图安逸而不自知,并且让我们忘了那些曾经很想做的事,那些曾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
舒适区是扼杀梦想的最大元凶,成功者自始至终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敢于向自己的梦想发起挑战。
有一天,龙虾和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了。看到龙虾正在脱掉自己的硬壳,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十分担心:“龙虾,你怎么能丢掉保护你的硬壳呢?难道你不担心被大鱼一口吃掉吗?照你现在的情况来看,随便一个急流都会把你冲到岩石里去,到时候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知道,我们龙虾每次成长,就一定要先把旧壳脱掉,才能生长出更加坚固的外壳。现在暂时面对危险,是为了将来更安全而做准备。”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寄居蟹一样,一天到晚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从来没有想过怎样让自己成长得更加强壮。如果一个人总在寻觅庇护和舒适区,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明白一个道理:船停在港湾里是很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龙虾不脱掉硬壳是很安全,但会阻碍它的成长;我们待在舒适区里是很安全,但那不是生而为人的意义。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从不舒服到舒服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留恋于舒适区,跟留恋于温水中的青蛙有什么区别?当想要跳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为时已晚,只有寻找不舒服,坚持做以前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才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乐意走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比别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安于舒适区则会让我们停止前进的步伐而不自知,当我们有天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的时候,惊觉已迟。
过去做的每一件事,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而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将造就我们将来的生活处境。生活很有意思,我们现在越是想过得舒适一些,未来就越可能吃更多的苦,但如果我们现在能给自己找一些不自在、不舒服,将来可能就会过得很舒适。所以,如果你想将来过得好,那就走出个人舒适区,让世界了解你。
3思维定式害死人——警察看谁都像坏蛋,
老师看谁都想教育几句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我们的人生才能自由,才能进入一片新的天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罢,都是流动的,我们的思维更应该是流动的,停滞僵化只能导致慢性死亡。
一个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现象就是思维定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将其纳入某种特定的思维框架,按照特定的思考程序去考虑问题。这样做往往判断错误,致使结果往坏的方向发展。
人的思维如同魔方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是思维定式束缚了我们,使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男性交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粗心大意、毛毛躁躁;与女性交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她们温柔娴雅、心思缜密;与老年人交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顽固不化、因循守旧;与年轻人交往时,我们又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年纪小、办事不牢靠。具体到个人,男人也有心思细腻的,女人也有毛手毛脚的,老人也有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也有性格稳重的。
如果遇事总是凭借惯性或者以往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往往会将自己困得更牢。因此,要想摆脱困境,改变目前的状态,不妨反过来思考,自己是否已经进入了思维定式的怪圈。
在一个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槽马上就要满了。于是,实验员想要关上水龙头,就在这个时候水龙头坏了。只要再过半分钟,水就会从水槽里溢出来,流到实验台上。如果实验台上的仪器遇水就会引起爆裂,而仪器里的药品遇到空气就会燃烧起来,接着整个实验室就会变成一片火海。一想到这种情景,实验员们就感到害怕。如果实验室着火,他们只能葬身火海。那位实验员一边堵住水龙头的水嘴,一边急得大喊大叫。
死神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嘣”的一声,只见一位女实验员把自己手中的瓷研杵扔到水槽里,把水槽底部凿了一个洞,水直流而下,实验室里一下子化险为夷。
事后,同事们问她,在那么紧要的时候,怎么会想到这么做呢?她微微一笑,说:“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司马光砸缸》,我只是照着做一遍罢了。”
女实验员仅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我们小时候都学过这篇课文,事实上这个“缸”就好比是我们的思维定式,许多时候我们会错失许多机会,就因为思维定式束缚了我们。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我们的人生才能自由,才能进入一片新的天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罢,都是流动的,我们的思维更应该是流动的,停滞僵化只能导致慢性死亡。
大家都知道,北极几乎常年处于严寒之中。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在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只能把冰块切割成砖状来建造房屋。倘若向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爱斯基摩人推销冰箱,他们会接受吗?这不就相当于把取暖器卖给赤道居民一样傻吗?然而,一位叫沃特森的美国旅行家却做到了。
一次,沃特森和朋友一起去北极探险,他目睹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在那里,沃特森感觉自己就像身处于一个大型的冰箱里一样。朋友开玩笑说:“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爱斯基摩人不需要冰箱。”
听了朋友的话,沃特森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想法,他笑着说:“我看未必,我就有办法把冰箱卖给他们。”朋友哈哈一笑,只当沃特森在开玩笑。
很快,沃特森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他找到一位当地居民,向他展示冰箱的另外一个作用:把当地居民刚刚捕获的猎物以及自己带去的矿泉水、食物等一起放进冰箱里。接着,沃特森把冰箱的温度调到4摄氏度。第二天,他们打开了冰箱,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结冰。
要知道,爱斯基摩人存放食物的方法十分简单,只是随地一扔,因为无论扔到什么地方,食物都不会变质。做饭之前,只要用热水解冻就可以了。
现在好了,有了冰箱,做饭之前解冻的这道程序就可以省了。爱斯基摩人非常高兴,很快当地的其他居民也开始使用起了冰箱。
沃特森成功了,他的成功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定式思维:冰箱除了冷冻食物这一作用之外,还能防止食物冷冻起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说到底,还是思维决定行为。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成了钉子。这是一种思维定式,就像警察看谁都像小偷、坏蛋,老师看谁都想教育几句一样。思维定式害死人,许多人之所以想不开,想不到,就是因为陷入了思维定式中。只要打破了思维定式,我们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4不要妄图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只有一个人懂就够了
妄图证明自己,而一味地去取悦别人,最终只会丧失真正的自己。与其如此,不如取悦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因为他想取悦所有的人,结果一事无成。美国著名导演比尔·寇斯比在谈及成功的秘诀时,曾这样说道:“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诀,不过我可以确定失败的教训,就是做人不要取悦所有的人。”正如比尔·寇斯比所说,如果你想取悦所有人,必定平庸一生。
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有许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奢望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因为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一天,有人跑到孔子跟前求教:“听说某人住在某地,他的邻里相亲都十分喜欢他,没有一个人讨厌他,你认为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道:“这样的人虽然十分难得,但是我认为,倘若能让所有品行好的人都喜欢他,让所有品行不好的人都厌恶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不要奢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凡事要有自己的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管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总会有人欣赏你。当然,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是不可能的,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讨厌也并非易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杯子空了一半,还要看到杯子的另一半是满着的。对于他人的指责,要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没必要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对于那些不喜欢你的人,倘若他发现了你的错误,应该积极改正,倘若是误会,可以向对方解释,如果解释不清,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解释,不妨敬而远之,如果敬而远之还是不行,那就避而远之。
妄图证明自己,而一味地去取悦别人,最终只会丧失真正的自己。与其如此,不如取悦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宋丹丹1984年入行,1990年成名。她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个男孩,是看对方脸色的,总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在他面前,所以取悦他。结了婚以后,取悦丈夫,希望他能爱自己。甚至一度将“我够好吧?”当成自己的口头禅。但这常常使她感到被轻视。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演员,她总是想在观众面前展示自己美丽的一面。一次,她突然发现右脸颊上有一道皱纹,这让她吓了一跳。于是,她照镜子的次数更加频繁了。再拍戏的时候,宋丹丹会对灯光师说:“上板,上板,把我拍得年轻些。”可她心里还是不放心,她就问导演:“我多大了?”导演回答:“你16岁。”宋丹丹说:“那不行,再来,我要13岁。”
经历过婚姻的起起落落,事业的起起伏伏,现在的宋丹丹,愈发的坦然和豁达。现在的她会说:“这就是我!”现在的她不虚伪,不逢迎,谁都不取悦了,喜欢跟谁在一起就在一起,不再勉强自己跟不喜欢的人一起,舒舒服服,自由自在。而这却让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不管时间和生活会让她失去什么,她永远都不会失去自己。
宋丹丹的修炼所得,其实与2000多年前的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人的喜欢。”确实,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必取悦他人。倘若在繁缛的生活中总是过于担心他人的眼光,处处谨小慎微,不敢大施拳脚,必将一事无成。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取悦所有人。如果一个人奢望取悦所有的人,往往会事与愿违,既费力又不讨好。有道是:“做天难做四月天,禾要插秧蚕要眠。插秧的哥哥要下雨,采桑的大姐要晴天。”天如果失去了自我准则,同样会左右为难。
做人其实也是一样。人虽为万物之灵,但没有人能像人民币那样人见人爱。即便厨师手艺如何高超也不可能使所有人的胃口都得到满足,因为众口难调,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咸,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淡。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不要妄图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只有一个人懂就够了。
5你的痛苦是因为:时代在改变,你却一成不变
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变通。不一样的是,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离成功越来越近;而不善于变通的人,离成功越来越远。
许多时候,阻碍一个人进步的最大障碍,并非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因为过去的某些经验曾经带来过成功,因此很容易变成前进的羁绊。万物都有新陈代谢,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自己也不能永远不动声色。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变通的人。即便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正所谓没有变化就没有生机,要想做成事,我们就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寻求变通。
科学家把4只猴子关到一个密闭的房间中,每天喂很少的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几天后,科学家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受不了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上前,可是它还没有够到香蕉,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的热水烫伤了,其他3只猴子也依次爬上去想要拿香蕉,结果均被热水烫伤。4只猴子即便再饿,也只能望“蕉”兴叹。
几天以后,科学家替换了一只新猴子进入房间,当这只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去吃香蕉的时候,马上被其他3只老猴子制止,并被告知有危险,一定不能尝试。
接下来,科学家再次用新猴子换一只老猴子进入房间,当这只新猴子想要够香蕉的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一次不仅剩下的两只老猴子制止它,就连没被热水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依然继续着,当所有的猴子都被换过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有被烫伤的经历,上面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取香蕉易如反掌,却没有一只猴子敢上前去取。
虽然事过境迁、环境改变,猴子却依然恪守前人的经验,以至于错失吃香蕉的大好机会。
做人其实也是一样,不能老是恪守前人的经验教训,而要学会变通。当种子撒在土里长成树苗后,尽可能不要轻易移动,否则就难以成活。可我们人就不一样了,我们有大脑,遇到事情能够灵活处理,一个方法不行,那就改换另外一种方法,总有一种方法是行得通的。
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有一天他走得累了,于是就把草帽放下来,靠着一棵大树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旁的帽子凭空消失了,抬头一看,帽子都在树上的猴子头上,怎么办?他灵机一动,猴子平时最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就试着将头上的帽子拿下来,扔来扔去,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都扔在地上。卖帽子的人开开心心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
回到家以后,卖草帽的人就将这件事,告诉给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许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孙子经过他爷爷卖草帽的那条路,也跟爷爷一样,靠在大树下睡着了,而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了。他想起了爷爷曾经对他讲过的事,于是他将头上的草帽拿下来,扔到地上玩,可是奇怪了,小猴子看看老猴子,老猴子对着小猴子哇哇地叫,还直瞪着他看。这个时候,老猴子对卖草帽的人说:“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要知道,猴子也有爷爷,猴子的爷爷告诫子孙一旦抢到帽子千万不要被人骗回去。这样一来,环境和问题都发生了改变,再用老经验就行不通了,必然遭受失败。
前人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时代是变化的,我们不仅要继承,还应该要创造性地改造这些经验,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更加实际的宝贵财富。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变通。不一样的是,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离成功越来越近;而不善于变通的人,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时代在改变,我们却一成不变。如果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迟早会被淘汰。或许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现在;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能够改变我们自己。
6别让当下的迷茫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一个人如果连梦想都不敢奢望,就只能像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漫无目的地飘荡。
人的一生如同树木。一棵树从一棵小树苗到长成参天大树,就好像一个人从婴孩成长为一个大人一样。难道树经历的风雨比我们少吗?不是。在每一个重要的阶段,树都会面临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树没有“七情六欲”吗?不是。只要是生命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生长繁殖,所以说树也有“七情六欲”。
然而,与树相比,我们人好像更容易在人生的旅途中迷茫。我们总是在走弯路、碰壁、无所作为,甚至会因为一个决定而踌躇不已。可树却能一直往上生长,长得笔直,长得枝繁叶茂。原因是什么?因为不管经历什么,树总会向有阳光的地方走去,并且坚定不移。
倘若说阳光是树的梦想,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或者说,你有梦想吗?如果连自己都不懂,连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能不迷茫吗?
张静从小不爱读书。高中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了艺术体操成了体育生,后来高考没考好,无缘体育院校,只好进了西安一家大专学习动画设计。毕业后,张静回老家尝试过几份工作,比如超市推销员,公司文员,建筑工地人员,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在爸妈的安排下,张静在家附近的机关单位里做了临时行政人员,一直待到现在。
前几天,张静与许久未见的好友聚餐,好友见她一副颓废的样子,就问起原因。张静愣了一会说:“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一直好迷茫。”见她一脸难过,朋友就跟她聊了起来。
朋友:“你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吗?”
张静:“不知道。”
朋友:“你知道将来你想做什么吗?”
张静:“不知道。”
朋友:“那你有什么梦想和目标吗?”
张静:“不知道。”
朋友:“那你愿意一直这样下去吗?”
张静用力摇摇头:“当然不。”
你是不是也处于张静的状态之中?不懂、不知,却又不甘心,于是只能一直迷茫着?你迷茫,是因为,你连一个梦想都没有。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一个人如果连梦想都不敢奢望,就只能像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漫无目的地飘荡。我们再看看身边的那棵树,它总是在努力接近阳光,每时每刻,从不间断。
梦想是动力之源。倘若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或者现在的行为和努力是为了以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便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每个人都会充满动力,充满激情。
就像下面这个故事所昭示的那样:
有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这时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一边砌墙一边哼着小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片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为前两个人的老板。
由此可见,你的梦想有多大,你的成功就有多大。有梦想的人是努力和快乐的。尽管他在砌一堵墙,但他的梦想是一个新的城市,而这就是他动力的源头。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没关系,只要马上开始规划,就为时不晚。迈出第一步,朝确定的方向继续前进。莫要让当下的迷茫阻挡了你前进的脚步。相信总有一天,你的生活会充满欢声和笑语。
7成功不一定要成为世界第一
成功不一定非要成为世界第一,也不是地位有多高,也不是财力有多雄厚,而是我们正在往哪个方向前进,而那个方向恰恰就是我们所期许的那个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有车、有房、有钱、有地位就是成功呢?因为衡量成功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物质上的,所以渐渐的外表的不断奢侈化就被当作是成功的具体表现。
然而,有车、有房、有钱、有地位等是无止境的。你有宝马,还有人有保时捷;你有200平米的大房子,还有人住800平米的别墅;你有钱,还有人比你更有钱;你是局长,可局长上面还有更高的官职……现如今,我们所追求的物质世界中最令我们感到痛苦的名言,无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让我们在追求第一的路上疲于奔命。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上帝听说人间个个都崇尚成功,心中窃喜,决定一探究竟。他召集来若干凡人,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
甲说:“成功就是要有钱。”
乙说:“成功就是像明星那样有款有型。”
丙说:“成功就是像名人那样有头有脸。”
上帝对此并不满意,他说:“请不要用像谁一样。”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什么意思。
上帝又问:“你们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众人小声嘀咕:“我们又没成功,管这些做什么。”
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上帝决定继续考察下去。
他先变成一个有钱人,走到公园里远远地看到一个少妇,正微笑地看着一个孩子和老人玩闹,于是他走上前去说:“我很有钱,你认为我和你比谁更成功?”
少妇笑着说:“我是父母的好女儿,是丈夫的好妻子,是孩子的好妈妈,是单位的好员工,是社会的好公民,而你有的只是钱而已。”
上帝又问:“那你说,你的成功不是像我这样有钱吗?”
少妇笑了笑,没有说话。
上帝只好带着疑惑走了。
上帝接着变成了一个明星,走到马路边,他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悠闲地骑着自行车,他迎上前去,问那男人:“我是个明星,你认为我和你比谁更成功?”
男人笑着说:“我活得坦坦荡荡,感到自由快活极了,而你们明星连结婚都不敢承认。”
上帝又继续问:“难道你的成功标准不是像明星一样吗?”
男子回答说:“假如人人都成了明星,那世界不就成了娱乐部了?”
上帝再一次带着疑惑走了。
接着,上帝又变成名人,来到田野里,看到一个老农在种地。他跑上前说:“我是一个名人,我和你比谁更成功?”
老农擦着汗说:“俺不知道啥叫成功,俺只知道把俺几个娃都养大成人,上大学。”
上帝又说:“我能养许许多多个娃呢。”
老农说:“俺家娃都跟俺亲,俺每次回到家他们都迎上来亲我,喊着俺,俺感到很幸福。”
上帝接着问:“你们的成功难道不是成为名人吗?”
老农说:“俺只知道能供俺娃读书成人,就很知足了,俺不想像你们名人那样整天为了名利,顾不上家里人。”
上帝糊涂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对女人而言,成功就是能跟相爱的人在一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对中年男人而言,成功就是为自己而活,坦坦荡荡;对老农而言,成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养大成人。
可见,在每个人心里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非要有钱,不一定要像明星那样有款有型,也不一定非要像名人那样有头有脸。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力量,发现自己内心的美,便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成功就是一种成就感,是一种幸福、快乐和满意于现状的情愫。成功不一定非要成为世界第一,也不是地位有多高,也不是财力有多雄厚,而是我们正在往哪个方向前进,而那个方向恰恰就是我们所期许的那个方向。这就是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