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别让拖延症害了你——你最想干什么就去干,现在、立刻、马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拖延症是我们的时代病

    拖延症是我们的时代病,没有病重到要住院,也没有轻到无关紧要,轻重刚好,但不容忽视。在这么个“人人都有病”的时代,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想要超越他人,就必须克服拖延的坏习惯。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多人都发现自己患了拖延症:计划已经做好却迟迟不能进入工作状态;今天的事情非得拖到明天才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连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在过了几百年之后还是没有办法克服。

    不只是我们,从大一开始拿遍各种奖学金的学霸,整天窝在宿舍玩网游的问题学生,年纪轻轻就被评上教授的学者,每天加班到很晚的IT公司白领,他们之中也有自诩为拖延症的。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会拖延。

    若干年前,美国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遇到了一件简单的事情:把一箱衣服从他所居住的印度邮递到美国去。这些衣服是他的一个朋友来看过他之后不小心留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着想将这些衣服送回去。

    然而有一个问题:印度的官僚体系以及阿克洛夫自身“在这些事情上的无能”让这件事情变得很麻烦。的确,阿克洛夫估计这将会占用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于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拖延。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八个月的时间,一直到阿克洛夫快要回美国的时候问题才得以解决。因为他的另一个朋友正好也邮寄一些东西到美国,于是他得以将之前的那箱衣服一起捎回去。洲际邮件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当阿克洛夫到达美国的时候那些衣服还没到。

    乔治·阿克洛夫在论文《拖延和顺从》里这样写道:“八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兹。”阿克洛夫一直想把衣服邮递出去,但是那一刻迟迟没有到来。这或许会让我们感到一丝安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都有拖延的时候。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一堆没有完成的任务,或大或小,面对这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总是给予忽视的态度,然而一时的闲散并没有减少我们的痛苦。这就是拖延症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虽然它是在避免令人不开心的任务,但是沉湎于其中却也不会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乔治·麦克莱伦的将军的生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南北战争早期,乔治·麦克莱伦领导了波托马克军队,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拖延者之一。当麦克莱伦接管联邦军的时候,许多人认为他一个军事天才,但他很快因为拖延出了名。1862年的时候,麦克莱伦有一个绝佳的机会跟另外一支军队左右夹击,从罗伯特·李的手中夺取里士满,但他犹豫再三,一再拖延,认定自己被同盟军堵截而失去了机会。

    同一年,在安提塔姆会战前后,麦克莱伦再次拖延,致使罗伯特·李从容不迫地撤退而逃过一劫,如果当时麦克莱伦追击,同盟军必被全歼。这使他的领导能力遭到了林肯的质疑,最终把他架空直至完全撤掉。

    对此,联邦军总将军亨利·哈列克这样说:“有一种超越任何人想象的惰性,只有阿基米德的杠杆才能撬动这个巨大的静止。”

    麦克莱伦因为拖延,导致失去战机,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不会去冒失败的风险,更多的是为自己制造各种阻碍使成功变为不可能。长此以往,就会制造出一个恶性循环。

    拖延症是我们的时代病,没有病重到要住院,也没有轻到无关紧要,轻重刚好,但不容忽视。在这么个“人人都有病”的时代,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想要超越他人,就必须克服拖延的坏习惯。如果我们想要做成、做好一件事,那就马上行动起来,再别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行动,才是王道。

    2不做只想,世界还和原来一样

    成功者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们也不是什么天才,但是他们和普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许多事情他们真正地去行动了,而我们没有。起初,我们只能望其项背,而到最后我们就只能望尘莫及了。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各种各样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听起来是那么美好,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真正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实现梦想的人。大家只是热衷于谈论梦想,把它当作一句口头禅,一种对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生活的安慰。许多人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尝试实现梦想。

    梦妮在高中时代看了一部叫《罗马假日》的电影,之后便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到欧洲去旅行。

    高三时她想,现在不行,等我考上大学再去。

    上了大学,她主修法学,她这才发现,大学的功课并不比高中轻松。她想,等我大学毕业,我一定要去欧洲旅行。

    大学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律师的工作。她慢慢觉得,社会的压力远大于她求学的阶段。每月的房租和生活费一扣,余钱实在少得可怜。于是她想,等我找到一个有钱的老公,应该就可以实现这个梦想。后来,她果然认识了一个有发展前途的男孩,两年后她结婚了。

    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想,等生了小孩,我一定要去欧洲旅行。

    孩子顺利地出生了,她万万没想到,奶粉、尿布和孩子的哭叫声常常折腾得她累得像条狗一样。接着,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也出生了,她发现自己老了很多。她陪着这三个小孩一路走过来,等老大终于考上大学。她想,是我圆梦的时候了。就在她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她中风了。躺在床上的她,再也不敢想那个欧洲之旅了。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像梦妮这样的人,大多数的人都是带着他们的梦想走进了坟墓。到欧洲旅行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倘若一定要等时间、金钱或其他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那么这个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你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去等待外在条件的配合。你必须要在一切未晚之前,一步一步地去做,否则只会造成更多的遗憾罢了。

    一个行动胜过千百个空想,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梦想只是想想。所以当我们有一个哪怕小小的想法的时候,离开那滋生堕落的温床吧,行动起来,只有这样小想法才有可能实现,慢慢的,小想法的积累就会变成大的成就。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自己。

    思想与行动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有思想又有行动才能成功;如果没有行动,即便思想再华丽,也不可能实现。我们把后者称之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古时候,有两个人相约一起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路上餐风饮露,就在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湍急的河流,而对岸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天堂。

    对于怎样渡过这条河,两人产生了分歧,一个建议砍伐周围的树木造一条木船渡过河去,另一个则觉得不管什么办法都不可能到达对岸,与其自寻烦恼,干脆等这条河流干了,再轻轻松松地走过去。

    建议造船的人每天采伐树木,努力地造船,与此同时还学习游泳;而另一个则每天躺着睡觉,时不时地去河边观察河水干枯了没有。直到有一天,已经造好船的朋友准备过河的时候,另一个朋友还在嘲笑他的无知。

    对此,造船的朋友没有感到生气,出发前只对他的朋友说了一句话:“做一件事情不一定会成功,但不付诸行动就一定会失败!”

    等河流干枯了再过河,这的确是一个“华丽”的想法,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注定不能成功的“华丽”的想法而已。

    这条河流最终没能流干,而那位造船的朋友经过一番风浪终于到达了对岸,这两人分别在这条河的两个岸边定居了下来,也都衍生了许多自己的子孙后代。河的一边叫幸福和快乐的天堂,生活着一群勤劳、勇敢的人,而河的另一边叫失败和痛苦的原地,生活着一群懒惰和懦弱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其躺着思想,不如站起来行动。我们常说,只要我稍微努力一点的话,我也会成功。是的,成功者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们也不是什么天才,但是他们和普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许多事情他们真正地去行动了,而我们没有。起初,我们只能望其项背,而到最后我们就只能望尘莫及了。

    梦想是行动的前提,行动让梦想变成奇迹,倘若梦想不能通过行动去实践,即便梦想再完美也终归是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童话而已。因此,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梦想如何完美,而在于马上行动。

    所以,当我们有了梦想的时候,赶紧行动起来。自己当自己的唐僧,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时时刻刻督促自己。如果不做只想,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你还是原来的你。

    3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大部分事情,

    都可以归为一个字“懒”

    明明别人的学历不如我们,职位却比我们高;明明别人的能力不如我们,混得却比我们好。当我们在抱怨这抱怨那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是“懒”。

    没有谁是天生什么都会的,只要愿意学就能学会,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当然了,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也不能排除在外。还记得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吗?天赋很高,但后天不努力,最后也只能“泯然众人矣”。不是天才的我们更是要“勤”字当先。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不要什么都没干,就什么都想放弃。张口就是安享平淡,事实上这都是懒人的说辞。

    你是否有资格过平淡生活?我们想要的平淡里有舒服的房子,豪华的车子,花不完的票子,漂亮的衣服,美好的食物,还有爱的人。这其中的哪一样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一条路上行驶着两匹马,它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十分好,而后面的一匹总是会时不时地停下来。于是人们就将后面那辆马车上的货全部搬到了前面的那辆马车上去。

    很快,后面马车上空无一物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了,并洋洋得意地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很累吧?看到没有,你越是拼命,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经过车马店的时候,主人心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这些货物,那我为什么还要多养一匹马?还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将另外一匹宰掉,这样我还能得到一张马皮。”于是,主人真的这样做了。

    由此可见,懒惰是要受到惩罚的。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永远都不可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倘若你的心中藏着一匹懒马,现在就把它驱逐出去吧,否则它会把你拉进失败的深渊。

    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社会空间已经变了,那个论资排辈、倚老卖老的年代已经是过去式了。随时都有可能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我们的梦想击得粉碎,再也站立不起来。假如我们不淘汰自己,就会被别人淘汰。所以我们只能比别人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倘若你有哪怕一丝的懈怠或者抱有一丝的侥幸,生活就会给你开个不小的玩笑,令你哭笑不得。

    梦洁过去一直觉得自己天生五音不全,十分羡慕那些会唱歌的人,觉得他们基因好,天生就有节奏感。在KTV里,梦洁都不敢唱歌,即便是唱也是跟着原唱哼唱。丈夫对她说:“唱歌是学的。”这句话使梦洁第一次对原本的观念产生了动摇。

    是啊,蔡依林、林志颖等歌手都说过自己节奏感不好,他们通过学习变成了那么棒的歌手,自己如果认真学了虽然不会成为大歌星,但也不至于太差吧。

    接着,梦洁在网上开始学习一个唱歌的教程,用K歌软件学习唱歌,唱歌时开始注意自己的气息。当然了,学习的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前几天,梦洁突然找到了歌曲的节奏。通过回忆学生时期学习的乐理知识,再加上这段时间的学习,她竟然能辨别出歌曲的拍子了。梦洁对此感到非常兴奋,K歌软件给的分数也越来越高。有了自信之后,她觉得其实学唱歌没什么大不了的,天生嗓子不好不要紧,但节奏、气息等还是可以学习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花时间去学。

    梦洁学习唱歌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因为一个“懒”字。

    生活中我们经常抱怨,明明别人的学历不如我们,职位却比我们高;明明别人的能力不如我们,混得却比我们好。当我们在抱怨这抱怨那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是“懒”。正因为懒得学习,才没有获得新的知识;正因为懒得努力,才没有达到目标;正因为懒得前行,才只能原地踏步;正因为懒得行动,幻想终究只能是幻想。

    以什么样的起点前行,就会有什么样的终点在等着我们。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那就克服自己的惰性。在这一点上,除了我们自己没人帮得了我们。

    4谨慎不是坏事,但在思量中把时间浪费掉就太可惜了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围绕着许多的机会。可是我们总是因为过于谨慎而停止了脚步,结果机会就溜走了。不过,我们还活着。从现在起,我们要抓住那些机会,并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人生。

    我们做事时经常把“三思而后行”挂在嘴边,以此来提醒自己做事要谨慎,不可莽撞。谨慎不是坏事,但在思量中把时间浪费掉就太可惜了。

    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之后,权衡利弊是开始做之前的事情,我们会做这件事情就说明已经权衡好了。事实是在事情有结果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因此犹豫、纠结都不能放在事情开始之后,一旦开始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一个我们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什么都不要想,把事情坚持到底就对了。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看到一个鸟巢被大风从树上吹落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小麻雀带回家喂养。

    当他抱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妈妈禁止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男孩轻轻地将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劝说妈妈。在他的央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

    小男孩高兴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到鸟巢旁边有一只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从此他也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不要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著名华裔——王安博士。1951年创办王安实验室后成为“电脑大王”。1986年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1986年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奖章,1988年荣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一个人如果做事总是犹犹豫豫,到最后就会错失一切,同样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把握住,再去寻它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后悔。

    从来没有游过泳的人站在水边,从来没有跳过伞的人站在机舱门口,总是越想越害怕,我们在处于不利境地的时候往往也是如此。治疗恐惧的最佳办法就是行动,果断地去做。一个人即使再聪明,也要有积极的行动。因为过于慎重而不敢尝试任何新的事物,对一个人的成就所造成的伤害,就跟不经任何考虑就执行突发的想法一样严重。

    如果遇事总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固然可以避免一些犯错误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有个人遇到一个神仙,神仙对他说,要有大事发生在他身上了,他将有机会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在社会上获得很高的地位,并且娶到一位美丽的妻子。这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个承诺,然而什么事也没发生。他穷困地度过了他的一生,最后孤独地死去了。他死后,又遇到了那个神仙,他对神仙说:“你说过要给我财富、社会地位和美丽的妻子,我等了一生,却什么也没有。”

    神仙说:“是的,我的确承诺过要给你财富、卓越的社会地位和一位美丽的妻子,可是你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这个人迷惑了,他说:“我不懂你的意思。”神仙说:“你记不记得有一次你想到一个好主意,可是你没有付诸行动,因为你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吗?”这个人点点头。

    神仙继续说:“因为你没有去做,这个主意几年以后被另外一个人想到了,那个人果断地去做,他后来成了全国最富有的人。还有一次发生了大地震,城里许多房子都毁了,几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里。你本来有机会去救助那些人,可是你怕小偷会趁你不在家时偷东西,你以此为借口,故意忽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只是守着自己的家。”这个人听得脸红了。

    神仙说:“那是你去拯救几百个人的好机会,而那个机会足以让你得到全城人的尊崇。”

    “还有,”神仙继续说,“你还记得有一个头发乌黑的美丽姑娘吗?你曾经非常强烈地被她吸引,你从来不曾这么喜欢过一个姑娘,之后也没有再遇见过像她那么好的女子。可是你认为她不可能会喜欢你,更不可能会嫁给你,你因为害怕被拒绝,就让她从你身边溜走了。”这个人又点点头,这次他流下了眼泪。

    神仙说:“就是这个姑娘,她本该是你的妻子,你们会有几个漂亮的孩子,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将会非常幸福。”

    的确,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围绕着许多的机会。可是我们常常像故事里的那个人一样,总是因为过于谨慎而停止了脚步,结果机会就溜走了。不过,与故事里的那个人相比,我们有一个优势:我们还活着。从现在起,我们要抓住那些机会,并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

    不主动的人往往只能捡别人挑剩下的机会。遇事过于谨慎、思前想后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本来就有偶然的成分存在。成功需要果断,失败的人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出决定,很快又会改变决定,而且是频繁地改变,以至于失去一次又一次可能会取得成功的机会,或许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失败真谛。

    5别什么事情都要到期限了才临门一脚

    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如果不好好充实自己,就算踢了临门一脚也是踢不好的。

    上学的时候,估计我们都听过这句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能否认,有时候临阵磨枪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临阵磨枪上,未免太草率了。

    如果我们认真回想就会发现,当初那些临阵磨枪取得好成绩的人,其实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对他们而言,临门的这一脚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做好足够的准备,才是踢好临门一脚的大前提。

    有一只狼卧在草上不停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今天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放松自己,你也快快加入我们吧!”

    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着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感到非常奇怪:“森林里这么安静,猎人跟猎狗都已经回家了,周边也没有狮子、老虎,又没有其他的危险,你为什么那么用劲磨牙呢?”

    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倘若有一天我被猎人或狮子追赶,到那个时候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如果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我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我们平时做事的时候,也应该像狼一样,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真的遇到麻烦的时候,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的。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如果不好好充实自己,就算踢了临门一脚也是踢不好的。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可是当升职机会来临的时候,又会感叹自己平时没有积累足够经验、学习和技能,以至于不能堪当大任,最后只能是追悔莫及。这些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一定条件下,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均等的。对于准备充分的人而言,机会意味着是成功的扶手和阶梯。

    亨利·谢里曼出生在19世纪的德国,幼年时期,他就迷恋上了《荷马史诗》的故事,并下定决心投身于考古研究。他知道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需要许多钱,而他的家境并不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既然直线走不通,他只好走曲线。于是,从12岁起,谢里曼就开始打工挣钱,他先后做过许多工作,如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还在俄罗斯开了一间属于他自己的商务办事处。

    尽管谢里曼从事商业,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事情,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梦想,没有忘记过研究古代希腊。利于闲暇时间,他自学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奔波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许多种欧洲语言,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经过不断的努力,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罗斯的石油公司期间积攒了一大笔资金。当大家认为他会大肆享受一番的时候,他却放弃了从商,把全部金钱与时间都花在追求儿时的梦想上。他始终相信荷马史诗的每句话,认为通过发掘就可以找到《奥德赛》、《伊利亚特》中所列举的所有城市的遗址、荷马史诗中记载的英雄的坟墓甚至是发生战争的地方。

    1870年,谢里曼开始在特洛伊挖掘,几年时间不到,他就发掘了九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古城梯林斯和迈锡尼。

    就这样,谢里曼成了发现高度发展的爱琴文明的第一个人,他的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让他取得了作为商人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成就。

    后来,人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立志考古的谢里曼要花费那么多时间从事商业,因为考古研究,尤其是发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更需要考古者具备衣食无忧的心态。亨利·谢里曼只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罢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别人在磨砺自己时,我们却在惰性的作用下机械地工作。在我们只顾埋头前进的时候,我们反思过没有,我们的“斧头”磨好了吗?别什么事情都要到期限了才临门一脚。记住,机会往往只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6你的拖延严重吗?——拖延测试

    对很多人来说,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并不适应它。他们不能按时付账单,他们忘了买音乐会的门票,他们直到圣诞前一天才去买礼物……

    对于现代人而言,拖延症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为此,有人创作过一首《拖延症之歌》:“我知道有工作要干,可我不想理……我有拖延症,整天就坐在这等,等待开始干活的好时辰。”以幽默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拖延症患者的生活,许多人纷纷表示跟自己太像了!

    人物一:刘杰职业:保险公司文员

    我肯定有拖延症,自我感觉还挺严重。我每天上午9点按时上班,下午6点下班。事实上我工作挺多的,就是老拖着不愿做。每天早上一到单位,先泡一杯茶,然后打开电脑,看看娱乐新闻,然后再跟朋友聊聊QQ,再刷刷朋友圈,每天都差不多10点半以后才会开始手头的工作,每次都是拖拖拉拉到最后一刻才把文件整理出来。

    我的工作非常简单,而且我在这家公司待了4年了,工作流程都很熟悉,要是集中精力做,现在一天的工作任务差不多半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完成之后可以将后面的工作往前提,每一天都会很轻松。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所有的工作非得拖到最后一刻,要不就做不出来,而且最后赶活时非常焦虑,还容易出错。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改不了。

    人物二:张亚楠职业:自由撰稿人

    我是个自由撰稿人,说白了就是一个码字工,而且是不用坐班的码字工。我的工作就是,杂志社或出版社编辑向我约稿,或者我找编辑要稿写,签好了合同,给我一周或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把稿子完成。

    话说每次刚接稿时我都动力十足,恨不得立刻就开始动笔写,刷刷刷写完,在编辑催之前就交稿!但这完全是个妄想。

    每次写的时候,打开电脑,就想着总得先查查资料吧,为了稿子质量考虑嘛,总不能闭门造车吧。这一查麻烦就来了,完全收不住啊!网站、论坛随便一转就是半天,转累了休息会儿,看本小说放松一下。就这样,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又看到一部刚上映的电影,反正交稿时间还很长,看完再开始写吧,反正时间还早。然后第三天、第四天……好吧,半个多月就这么过去了,稿子还一个字都没有写呐!开始着急,开始焦虑,寝食难安……赶吧,不然怎样啊?再不交稿就没饭吃啦……每次都是这样,把自己赶得像只鬼一样!我也想改啊,可是改不了。

    你是否也像刘杰、张亚楠这样患有拖延症呢?你的拖延症又有多严重呢?

    做了下面的测试题再说吧。

    测试如下:

    (“是”得1分,“否”不得分)

    1不到最后期限工作完不成。

    2上班时间在网上瞎逛,即将下班才开始忙工作。

    3没工作计划,不懂时间管理。

    4总是“伪加班”,明明白天就能做完的事,非得拖到下班后加班做。

    5总是认为时间有的是,不着急。

    6懒散,总想着明天再做。

    7每次领导询问工作进展的时候,总是回答“让我再看看”。

    8办公室里零食一大堆,上班时间经常吃零食。

    9要干活时,脑子里能冒出各种理由:先干其他的,这个待会儿做。

    10自我麻痹:时间还来得及,大不了熬夜做。

    11做事不分主次,忙了半天,最重要的事没做。

    12常常因为时间过于紧迫,草草交差,结果被领导训斥。

    13厚脸皮,就算催得再紧,也定力十足,习以为常了。

    14从不主动汇报工作。

    15团队合作时,同事都面露难色,不想跟你共事。

    结果分析:

    0~4分:轻度拖延症,要当心了,赶紧找出原因,将拖延扼杀在萌芽中。

    5~11分:中度拖延症,它可能已经成为你的一种工作习惯,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

    12~15分:重度拖延症,建议重新进行自我审视,进行新的职业定位,找一份自己感兴趣能发挥特长的工作。

    那么,亲爱的,你属于哪一种拖延症呢?

    7这样做,你可以和拖延症说拜拜

    “先放一下,待会儿再行动”,这是拖延者最大的思想毒瘤,但只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如果你想改变现状,想跟拖延症说拜拜,现在就开始行动,一旦你开始了,就无所畏惧。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上周就下决心要洗的衣服,这周已经堆成一座小山了,可人却还在朋友圈里;一本书老早以前就开始看,可半个月过去了,书打开了无数次开头还是那个开头;前年就计划休年假去远游看看大海,可两个年假都休完了,大海却依旧止于想象里。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我们在做事前会制定出一个完美的计划,然后再漂亮地执行下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却变得难上加难。纸上谈兵非常简单,每个人都能制定出一个很好的计划,可当真正做的时候,我们脑海里便闪现出各种各样的理由,种种借口让我们把本该今天就完成的任务拖延到了明天。

    难道说拖延症真的不可战胜吗?NO!克服拖延,事实上就是和自身懒惰的习性相抗衡,我们要养成马上行动的习惯,才能战胜拖延。

    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许多人的心里都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由于前面的路太长,无处着手,以至于踌躇不前。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在忙碌中失去信心,可以把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把长距离划分成许多个距离段,一一跨越。罗伯·舒乐博士就用这种方法募集资金,建了一座教堂。

    1968年的一天,罗伯·舒乐博士想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希望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菲利普问舒乐预算多少,舒乐博士告诉他:“其实,现在我一分钱都没有,因此对我来说,1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根本没有区别。最重要的是,这座教堂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的到来。”

    教堂需要的资金预算为700万美元。这远远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承受能力,朋友们都对舒乐博士说“这根本不可能”。

    但舒乐博士却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在一张纸上写着“700万美元”,然后在这个目标下面写道:

    1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

    9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出教堂10000扇窗户的署名权,每扇700美元。

    这个化整为零的方法确实很神奇,舒乐博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募集到了足够的款项。据说,水晶大教堂最后耗资2000万美元。但是舒乐博士却筹集了足够的资金,这确实是一个奇迹,现在这个大教堂成了加州胜景。

    尽可能切断一切干扰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干扰源,比如电脑、网络、手机等,当我们想要专注做某件事情时,特别是在做一件很想拖延至明天的事情时,别人的一条信息就足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以至于很难回到最初的状态。我们要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干扰,将所有有可能会打断我们注意力的东西通通切断。这种保持专注的状态非常重要,本来磨磨蹭蹭要两个小时完成的事情,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完了。那么节省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彻底地放松。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能好好地休息。

    给自己设定专注时间。当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情时,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专注时间,比如半个小时,告诉自己在这半个小时内必须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没有任何借口推脱,直到闹铃响起。当半个小时过后,可以休息5分钟,然后设定下一个半个小时。当给自己定下倒计时后,我们的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急迫感,这会促使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单线程操作更高效。虽然我们可以进行多任务操作,比如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饭,一边唱歌一边洗澡。但面对一件急需完成的事情,单线程工作会让我们保度高度的注意力,更快地完成任务。

    放弃完美主义。努力将事情做到最好是人的天性,但如果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往往会产生反应过度的企图,于是乎就变成了完美主义者。如果我们想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需要很多的工作,最终导致迟迟不敢着手去做,于是就导致了推迟延期。对此,我们不妨把起点放低一些。要知道,今天完成的不完美的工作要远远优于无限期拖延的完美的工作。

    让拖延症为我们服务。在我们没有战胜拖延之前,我们不妨利用这个坏习惯为我们服务。安易就为此创建了一个拖延任务列表,让拖延为他服务了一把。

    我的朋友安易一直都有拖延的坏习惯,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他做了各种努力。他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拖延任务列表,在这个列表里面,许多都是很有意义而且令人不反感的小事。每当安易实在不想继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打开拖延列表挑一件事情去做。这样,不仅满足了他想要拖延的心理,还做了一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情。他的口头禅就是“拖延我也要拖得很帅”,在与拖延战斗的同时,还学习到了其他的东西,对此他非常享受。

    “先放一下,待会儿再行动”,这是拖延者最大的思想毒瘤,但只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如果你想改变现状,想跟拖延症说拜拜,现在就开始行动,一旦你开始了,就无所畏惧。战胜拖延症,你的人生就会脱胎换骨。

    8爆发吧,把你的每一天当作“末日”来过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短暂的生命面前,我们能做什么?答案非常简单:我们最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并且是现在、立刻、马上,把每一天当作“末日”来过。

    有人说:“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这样的活法乍听起来有些消极的意味,其实不然,相反的是让我们把握当下。因为人生很短,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允许我们浪费,我们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生命的终点站。

    许多人都预计自己能够长命百岁,所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还在那里浑浑噩噩,不慌不忙。只有那些认真生活的人,才懂得把握好当下才是他靠得住的寿命。所以他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去充实自己。

    从前,有位富翁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从他搬进去的第一天开始,每次下班回来,他都会看到有个人从他的花园里扛走一只箱子,搬上卡车拉走。

    每次富翁来不及追,那人就走远了。这天他决定开车去追,那辆卡车开得很慢,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

    陌生人将箱子从车上卸下来扔到了山谷里。富翁下来一看,发现山谷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箱子。

    他走过去问:“刚刚我发现你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些箱子又是做什么用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番,笑着说道:“你家还有很多箱子要搬走,你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你浪费的时间。”

    “浪费的时间?”

    “对。你虚度的时光。你一直期待美好的日子,可美好的日子到来后,你又做了些什么?你过来看看,它们个个完美无缺,根本没有用,不过现在……”

    富翁走过来,顺手打开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是一条暮秋时节的道路。他的妻子踏着落叶慢慢走着。

    他打开第二个箱子,里面有一间病房。他的哥哥躺在病床上等他回去。

    他打开第三只箱子,是他原来住的老房子。他那条忠实的狗正卧在栅栏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门外,一直在等他回去,等了两年了。

    看到这些,富翁心里非常难受。陌生人像审判官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富翁痛苦地说:“先生,能把这三只箱子还给我吗?求求您了。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

    陌生人断然拒绝道:“太迟了,已经无法挽回了。”说罢,那人和箱子一起消失了。

    时间总是不知不觉溜走,当我们觉醒的时候,已经迟了。因此,我们要善用时间,善用生命,不要像故事中的富翁一样,想追要回时间的箱子时,已经不可能了。

    我们不是神仙,仅有几十年的寿命,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加生活的密度。生命不能重来,时光不能倒回,只有把握了每一个当下,人生才算是了无缺憾。史蒂夫·乔布斯就这样做了,他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

    在乔布斯17岁的时候,他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个时候开始,过了33年,乔布斯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生活需要有一些改变了。这个内省法帮乔布斯在很多重大的决策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用他的话说,在人即将死去的时候,哪里还会用自己的生命时间去做一些无关紧要、自己并不真正想去做的事情呢。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短暂的生命面前,我们能做什么?答案非常简单:我们最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并且是现在、立刻、马上,把每一天当作“末日”来过。

    只是所谓的“把每天当作‘末日’来过”,并不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很着急、很焦虑。对于最想做并且能做好的事情,我们依旧淡定从容。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生过去了,不管我们的人生达到了什么样的惊人高度,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爆发吧,亲爱的朋友,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