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智慧-局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局道”来源于下棋时的对局,因为下棋是一种博弈之道,所以,“局道”就引申为人生的对局。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就是说,人就像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每走一步,就会使全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个聪明的对弈者,常常是一个策划高手,谋略高手,他善于在变幻莫测的世局中顺时应变,采取种种措施谋取对己有利的局面,从而顺畅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运筹帷幄的谋略奇术

    “局道”是一种变术,成大事的根本在于靠谋略取天下,而谋略又无一定之规,它可能是诡异无常,也可能是平白无奇,全在于运用者的兴之所致。这种非程序,无规则的人类竞争,需要竞争者具备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异于常人的胆量,达不到这个境界,就难以创造功德圆满的人生。

    1世事如棋,谋略取胜

    局,原意是指棋盘,《说文解字》里说:

    “促也,从口在尺下。……所以形棋象形。”

    因为下棋是一种博弈之道,所以,“局”与“博”相伴相生,对应发展,“局”的精神,也就变成了博弈的精神和谋略的精神。而局道就几乎和博弈与谋略划上了等号。从棋盘上的厮杀到人世间的对局,局道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道道扑朔迷离的超级智慧,有人曾将局道定义为“非程序、无规则、前契约条件下的人类竞争”。虽然不甚准确,却也道出了它的某些特性。

    由此可见,局道就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谋略艺术。汉朝的刘向在《说苑》中说:“夫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意思是说,谋略(局道)有正有邪,君子运用它是走正道,为人类谋福利,而小人运用它则是走邪路。所以,道(道德)与谋(谋略)的统一,也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有道者使用的谋略,以道德仁义为准则,以人心向背为依归,是为大谋;中谋则是孙子所谓的“诡道”,是战术上的谋略;至于智巧性谋略,则谓之小谋。大谋要考虑的因素,《孙子兵法·计篇》说:“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者之中,道为先,是不尚诡计而尚民心民意的。大谋用好了,就会民心所向,民意思归,也就不需要战术性谋略了,所以孙子说“上战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最古老的智慧《老子》和《孙子兵法》,讲的都是谋略,《老子》所讲述是宏观的谋略,即“大道”,而《孙子兵法》则讲述的是实战运用,是具体实施的谋略。

    “谋略”和“博弈”都是展示人的智能和竞技行为的,两者不同的是,“博弈”是有规则、有裁判的竞技;谋略则是无规则、无裁判的竞技。博弈之局是事先布好,局中人、博弈规则都已给定。局中人仅在可供选择的几种策略中进行选择,参与各方所要进行的只是“对局”和“破局”而已;谋略之局则是单方筹划,对手并不知晓,也毫无应对的准备,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方智谋。

    一个“局”的全过程包括局前、布局、对局、破局、结局、局后和局外。但因为具体事件不同,参与者也不尽相同,时间、空间都发生改变,所以在不少局里,有些过程就有省略了。

    “局”是某个组织或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智谋活动。要做好一个“局”,首当其冲的是“布局”,也就是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抢占要点布置阵地,准备“入局。”

    “入局”后的正面或间接交锋叫“对局”。“对局”是“局”的开始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锋,局面会进入一种胶着状态,这时候就要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打破对峙局面,以求进入“收官”阶段。

    打破僵局后,无论是达到目的后的胜出或是未达目的的失败,只要是事件有了最后结果,均为“结局”。“结局”就是结束。当然也有没有结局的“结局”,即设局者发现以自己的实力已难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中途中止行动,不了了之。

    结局之后,寻求此局的后果,即为“局后”。“局外”则寻求看似与此局无关之人的反应。“局后”和“局外”都是一“局”结束之后所需观测和反思的现实,同时也是新局开始的参照。

    2局内局外,内外关联

    所有的局都是有关联的,所有设局的人都是局中人。旧局的结束意味着新局的开始,一个局内人的退出意味着其他局外人的加入。

    “局”在其运行过程中,奉行不同的原则,布局者和入局者应审时度势,加以区分。布局者应努力寻求各种优势,充分加以应用,以达到做“局”的目的;入局者则应分析对方的劣势,力求“破局”。因为入局是加盟别人的组织,那么,就必须看到别人对其需求程度,需求程度越大,位置就越重要。反之,需求程度不大,位置就不重要。

    一般来说,越处于劣势的组织对你的需求程度就越大。成功的组织对新成员的态度总是比较冷漠的。入局者在加盟一个组织时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权衡:一是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是你在组织中能获得的相对地位。越是劣势组织,越是危难中的组织,对你的需求程度越大,越可能充分发挥你的能量,使你相对处于一种比较优越的位置。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利益的追逐,产生了一种“零和博弈”,这种谋略来自于下棋。人们在下棋的时候,一般都少有和棋,因为竞技的特点是你死我活,谁也不会妥协,谁也不会让步。这种“博弈”所要追求的目的是能使自己获得的最小收益最大化。一“局”的运行,其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亦即正效用的最大化和负效用的最小化,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就看设局者的智商高低了。

    二、智慧较量的生存之道

    “局”的涵义,说高雅一点是谋略的意思,说低俗一些就是施诡计、设圈套、搞阴谋。总之,不同的人以其不同的用心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就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从此意义上讲,局不是单纯的“智谋”和“诡道”,而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和斗争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生存智慧。

    1制胜布局,智谋有术

    在人世间,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出一个“局”字,其关键在于如何看局、如何防局、如何对局、如何求局,从而避免被淘汰出局。

    事实上,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防身,也可以用来杀人,当然也可以用来施行善举。局只是一种手段,就如同金钱一样,其本身并无对错之分,是行恶还是行善,关键要看是谁做局以及出于何种目的做局。

    做局,首先要设局,就是让他人进入自己所设的局中,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想把别人拉入你的局,要安抚他,使其消除戒意;要和他建立一种认同关系,让他愿意随你的指令而行。

    一般说来,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可能设局,只是由于目的及智谋的差别,有的局声势浩大,世人皆知,有的局平庸无聊,藉藉无名罢了。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只有藏其锋芒,“糊涂”一些、“憨直”一点,才会使人感到踏实,才会受到欢迎。当然,这种“糊涂”和“憨直”不是真“拙”,而是一种低姿态,一种掩饰。

    “拙诚”,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状态,“拙诚”除了表面的“拙”之外,还需要表现出内心的“诚”;以诚待人,推心置腹的人往往能获得人心。但是,“拙诚”只能作为玩弄权术的一个道具,真“拙”或真“诚”者却未必能成大事。

    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有所贪有所利”和“有所激有所逼”指出了靠真正的“诚”无法影响到的一方面。对于这一方面,他并不恪守“拙诚”,而是充分利用权变。这反映了曾国藩的两副面孔,一副是“拙诚”君子,一副是“权变”智士。其实人只是一个,这两面都是他办事成功的手段,只不过不同情况下有所侧重而已。例如,对于重义气之人,他待之以真诚,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对势利小人,用时抚慰,不用时打压;对老于世故者,则张弛相济,互相利用。曾国藩正是利用其卓越的处世技巧,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于不败之地。

    2入局演戏,人心可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和权力之争中,产生了无数的“做局者”,他们一般都利用人们的弱点,设出了一个套一个的局,使对手陷进局里,自己坐收渔利。

    秦汉战争中的陈平,就作了一个“局”,其目的是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使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以除去他们的眼中钉。

    陈平“做局”,利用的是一次项羽的使者来访的机会。

    有一次项羽的使者来汉营办事,陈平先是故意隆重地接待使者。声色犬马之下,使者被感动得坐卧不安,当然礼节性地说出代楚霸王项羽向诸位感谢的话来。谁知招待人员听说“项王”二字,立即撤下盛宴和美女,换上窝头和稀饭,并当着使者的面说,你倒是早说你是项羽派来的啊,我们还以为你是亚父范增派来的呢。使者听了羞怒交加,回去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向项羽作了汇报,头脑简单的项羽当然怒火中烧,从此不再信任范增。

    陈平不愧为“做局”的高手,因为范增是被项羽尊为“亚父”、在楚军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从表面上看,使项羽怀疑范增好像非常难,但在那种年代,这种事情是很容易理解的。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能最终获胜是个未知数。站在项羽的角度想,范增也许真的觉得刘邦更有王者之气,想离开他,另攀高枝呢。

    人心是难测的,有时关系越是亲密的人越是容易出现矛盾。就拿刘邦来说吧,他就曾因萧何在后方权力过大而怀疑萧何,但萧何是个智者,为了让刘邦看出自己的忠诚,他把自己的家属子女送到战场(可以说是做人质),同时再搞些贪污财物、挪用公款的事来,刘邦这才打消疑虑。萧何的做法,其实也是设局,他只不过是自己入局演戏以博得外人的认同而已。

    三、高深莫测的竞争博弈

    做局其实是一种超级策划术。假如你是一个策划高手,那么,成大事的概率就很高;反之,你不善于策划,就可能远离成功。对一个人来说,往往缺少的不是决心和目标,而是不同凡响的策划能力。

    中国有无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物,他们的成功,都是由于他们善于根据时势、人事去分析各种因果关系与发展趋势,能够掌控事态的方向,并因势利导而取得的。

    1局前韬略,养精蓄锐

    善做局者,都不是头脑一热就盲目行动的。他们在做局前都有一个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过程,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可能取得预期的胜利。那么,他们在开局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人生的开局是声誉。

    为人处世,其声誉十分重要,一个人的声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升迁与发展。因此,每个想有所发展的人,都应该端其行、正其思,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无名之辈要成为成功人士时,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如此,才能以德服人,以信服人,才能做好整个人生和事业的大局。

    第二,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

    做局者要善于隐蔽自己的真相,深藏不露。无论何人,只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便多多少少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便会招来无端之祸。因此,能成大事者一般都不会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给人以可乘之机。精于权术的人,一般都有很深的城府。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喜怒哀乐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他们不把这些情绪表现在脸上罢了。而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在官场上,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上司用以控制下属的一种重要方法,让人敬而远之、敬而畏之。聪明的当权者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部下就难以钻空子,就会对上司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畏惧感,如此,上司的威信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应该注意的是,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固然是上司控制下属的有效手段,但有时做得过了头,往往会引起下属的逆反心理,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用真才实学图谋发展。

    胸怀大志者,还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也就是应该有应世的韬略。诸葛亮青史留名,首先就是因为他有洞悉局势的本事。

    在群雄争霸的年代,胸藏百万雄兵的诸葛亮应该随便在哪个地方都能谋个职位,可他为什么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将自己一生的事业系在这个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呢?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并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这一层不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去了就能受重用,就能一展平生之抱负。刘备不以诸葛亮是一介布衣鄙视他,三次屈尊请教,单凭这一点,就能使诸葛亮萌生“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显然,诸葛亮把领导者的素质看得比实力更加重要,把未来看得比当前更重要。这是一个布局者迥异于常人的地方。

    第四,要培养果断刚毅的性格。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其主要是指时机的把握和运用之上。人生常常在很多时候会面临许多两难或多难的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时候,正是考验一个人心智和性格的时候,如果在此刻能做出大胆而又出人意料的选择,也许就能实现个人命运的根本转折。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要具有果断的判断力和抉择力,在为难的时候,要具有坚持到底的决胜力和刚毅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要有远见卓识。

    巧妙的布局者一般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深思熟虑并慎重决定。

    做局要做长远之局,即从长远计划来布阵。“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够谋划好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

    刘邦的谋士萧何就是一个眼光远大且不同凡响的人。汉高祖刘邦率兵攻占咸阳后,凡秦宫的金银财宝,狗马玩物,任凭臣下随意掠取,毫不禁止。当众人都疯狂地掠夺财宝时,萧何却进入丞相府收罗秦朝的典籍簿册而回。此时,他便对当时天下的山川形势,关隘险阻,户籍多少以及人民贫富等,都了如指掌,在楚汉战争中,他手中的这些材料都派上了大用场。

    萧何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能知人所不知,见人所未见,知道掌握秦朝山川图册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别人唯财物是夺的时候,他搜罗了比财宝更贵重上万倍的典籍图册,这不能不说他具有远见卓识。

    第六,适时顺变,征服人心。

    布局之前,应考虑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布局的每一步骤甚至每一个微小举动,都会影响全局的发展。在这里,布局者一定要站在布局的制高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大多数人,使人们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做局也应该随机应变,事随势变。特别是在环境变化或时势变化时,我们的处世方式也应随之改变,不然就会吃亏或败下阵来。

    一个成大事者一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假若我们没有和人打交道的高超技巧,没有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周全的“经验化”头脑,那么,就根本无法驾驭大的局面,就将很难取得像样的成功。一个人只有看清自己的现状,心态才会平衡,才能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认识这个世界,并且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做出成功之局。

    2布局策对,未雨绸缪

    一个善于做局者,除了要进行局前的谋划外,还要在布局之前进行布局的策对。所谓布局策对,就是布局前的热身工作,犹如战争前的沙盘推演,做局者要整体考虑入局后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者如何应对等,这实际上是未雨绸缪,打有准备之仗。

    第一,广泛搜罗人才。

    人在什么时候都是主要因素,因此,干大事者要广泛搜罗人才并为己所用,而在用人上要注意主流,不要因为有才者的一些小毛病就弃之不用。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人把对小节不究,看做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他的缺点,即所谓大才不拘小节。《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就不能去团结人,更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历史上那些成大事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大志伟业。相反,嫉贤妒能,吹毛求疵的人是难以干成大事的。

    第二,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做局与察人之道相关,聪明的做局者善于摸透对方的心思后再行动。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有些时候,做事是要靠“人情定律”来运转的,因此,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就必须牢牢地掌握它。这样才能进一步利用它。

    《菜根谭》说: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对手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对手的意图,理解对手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对手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善逢迎者必须下工夫掌握他的心意,揣摩他的心理,然后尽量迎合他,满足他,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第三,浑水摸鱼,乘虚而入。

    在局势混乱的时候,或群龙无首,或人心惶惶,往往没有人注意你,在这样的浑水里才容易摸到你想要的“鱼”。这种局术,是心中有十分把握并充满自信的人所为,它常使简单的局势复杂化,给人造成一种迷雾感,做局者趁此机会便可以乘虚而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第四,处事灵活,随机应变。

    善于变通,对于做局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脑瓜死了,局面往往也就死了。计谋要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而针对的计谋并没有高低之分,关键要看适合与否。适合了就是最灵的,不适合了就是失效的。在做局时,千万不要因循守旧,或一意孤行,而是要将计谋因人因时而宜地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做局技巧,变幻无穷

    做一个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完成一项圆满的事业,为此,做局除了要花费人力物力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要善于造势,能给对手以威慑力等。

    第一,表演的技巧。

    设局者不一定都是强者,也并不一定都是处在顺境中的人,相反,身处逆境或身处险恶环境中的人,有时也需要设局才能摆脱困境。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当然没有什么资本,但他们可以通过出色的演技来使对方入局。出色的表演历来是不可或缺的做局之道。

    第二,实施苦肉计。

    实施苦肉计者,需要实施者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苦肉计的前提是自我残害。自我残害本是反常现象,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追求和重大利益驱使,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使用此计的。

    实施苦肉计者,一般成功的概率都比较大,因为身体是人生之本,追求幸福者无不追求灵与肉的完美统一,而实施苦肉计者往往以残害身体为代价、以触目惊心和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作砝码,以此求得被实施者的信任。

    第三,实施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是做局者常用的计策。一般来讲,人们都争取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对手谈判,谁能将对手调离其熟悉的环境,谁就会争取到主动权,就能利用自己的天时地利去打击对手,以迫使对手就范。

    调虎离山的关键是“调”,即如何将对手调到虎穴之外。对手在其经营的稳如泰山的阵地里,总是有虎虎生气的,而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它如虎添翼,但一经被调离“虎踞龙盘”之所时,就由优势转成劣势,力量就会由强变弱。

    调虎离山是个掌握和控制主动权的问题,运用此计要特别谨慎,因为你面对的是虎而不是羊。因此,要特别小心调虎不成反被虎调,或误入虎口,陷入虎穴。倘若如此,那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了。

    第四,借船出海,借树开花。

    借船出海,借树开花之计就是在形势不利于己或自己弱小的情况下,借用其他可以利用的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五,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一着阴招。借,就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其他力量打击对方,这是一种为了保存自我实力而巧妙地借力使力,并充分运用各种矛盾的艺术,是为了撬起成功的杠杆而寻觅坚实的支点。借刀杀人虽然难免阴险毒辣,但是各种斗争都是延伸的战场,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哪还顾及什么君子小人之类的褒贬臧否。借刀杀人,彰显谋略的机巧,最好从敌人内部矛盾入手,寻其裂隙,挑起事端,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从而一招置敌于死地。

    借刀杀人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阵,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招致杀人凶手的罪名,真可谓聪明绝顶!在历史与现实以及文学作品中,不仅阴险小人借刀杀人,即使是心怀坦荡的君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借刀杀人。曹操、王允、诸葛亮、皇太极等人,都曾用此计达到了他们的愿望。

    第六,连环计。

    连环计即一计连着一计,环环相扣。连环计必须要经过周密的策划,一环出现失误,就会满盘皆输。一般设此计者需要了解对方的弱点,如好色、贪财、嫉妒、虚荣等,掌握了对方的弱点,便对症下药,就能无往而不胜了。

    第七,以仁义道德为资本。

    仁义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做局虽然无所不用其极,但还应该有一定的底线,如果丢掉了做人的良知,纵然取得一时的胜利,也会留下千古骂名的。所以,在做局的时候,不能只追求一时的胜算而坏了自己的名声,求一时而坏名声是目光短浅的行为。

    做局是运用谋略来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说是完善自己的人生。人生成功的内涵,除了财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名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名声是很重要的。失去了好的名誉,便失去了人们的尊重,没有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纵然你家财万贯,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八,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大部分做局者在做局前,条件都不成熟。在此情况下,做局者就应创造条件,促使条件成熟。只有时机成熟了,才能有所行动,才能有所作为。

    有胆有识的做局者不会消极地等待,一味地抱怨,更不会轻易地放弃,他们敢于鼓起勇气去自己创造条件,人为地促使时机全面成熟,从而采取行动。做局者的策划能力、勇气以及自信,在这个时候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中局控制,意志对决

    局做成后,为了保证局顺着自己的意愿发展,不致出现差错,就一定要控制局,那么,要如何控局呢?

    第一,以耐心锤炼意志。

    做局者设局时需要有经天纬地的智慧,入局后则要牢牢地控制住局面,掌握好节奏,就像一个垂钓者一样,慢慢等待鱼儿咬钩,该进时进,该退时退,欲擒故纵,把主动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局,从开始到结束,总有一个最难坚持下去的时期,在此关键时刻,谁坚持下去了,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也就是说,坚持就是胜利。

    第二,该出手时就出手。

    做局者在控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并果断行动,就能有效地克服不必要的犹豫和顾虑,就能勇往直前并取得胜利。有的人面对困难,左顾右盼,顾虑重重,看起来考虑全面,实际上渺无头绪,不但分散了同困难做斗争的精力,更重要的是销蚀了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果断则表现为沿着明确的思想轨道,摆脱思想观念的冲突,破除犹豫和顾虑,坚定地采纳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拟定的措施和方法,并立即行动起来同困难进行斗争,以取得最大的成效。当情况发生突变时,果断使我们能够很快地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对计划、方法、策略等做出正确地调整,使其能迅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常常能把握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这样,事情往往就在几分钟之间,胜利与溃逃、成功与失败就会转手易人,其结局就会大相径庭。把握住关键时刻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稍有犹豫则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局。

    第三,不可行则变。

    做局者在入局后,若发现局面没有向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发展,则要紧急刹车,寻求变通,千万不可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以变化获得突破,以变化寻找机遇,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5对局破局,智能较量

    对局,是对一个人智力的全面考验。因为入局后,各种矛盾和冲突就会纷至沓来,形形色色的对手也会粉墨登场,如何掌控全局,怎样让局面按着你预定的轨道发展,关系到一个局的成败与否。一般情况下,面对众多对手时,需要冷静的头脑,快捷的机变能力,以便各个击破,逐步推进。

    第一,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对局之初,破局者应选中对手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以便使自己的对局策略能顺利实施。这样既可以出师告捷,又可以壮大力量,储备经验,以图未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消化对手、壮大自己的方法。

    第二,利用敌人来打击敌人。

    在对局的斗争中,你所面临的往往不止一个对手,而是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对手。此时,最糟的局面就是各方敌人都团结起来对付你一个。而最好的局面就是他们独自为战,这时,你就有了瓦解他们,或使他们自相残杀的机会了。瓦解对手,就是拉打并用,软硬兼施,恩威并举,直到彻底分化他们,你从中渔利。

    第三,坐以待变,后发制人。

    对局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局面可能会越来越复杂,在此情况下,做局者可以坐以待变,后发制人,或者退避三舍,以退为进。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或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入的机会,并积累前进的力量。

    对敌作战,待敌先发,而己后发,敌之企图就会充分暴露,自己就可避敌所长,乘敌所短,最终获得胜利。

    后发制人要有计划、有目地进行,一切要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虽发于后,但要想于前,准备于先。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

    古语说得好:“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终。”在激烈的“对局”之中,智者绝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争一时之高下。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更不能与其正面交锋,而是要注意避其锐气,以待其竭。

    先发先变,没有前车可鉴。后入而发,则可以从别人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取人之长,避己之短,使得后发先至。

    强与弱、好与劣等矛盾双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也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所以,后发制人,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便有更多的胜算机会。

    第四,重拳出手,击中要害。

    对局进行到高潮时,双方都处于鼎盛时期,此时就需要抓住时机,重拳出击,一举打破对方的优势,然后乘胜追击,直至全胜。

    第五,打草惊蛇,逼其就范。

    对局进行到最后阶段,对手已成惊弓之鸟,但如果按常规进行,因对方尚有一定实力持续抵抗,恐生变故,所以,要采取打草惊蛇并引蛇出洞的方法,逼其出招,最后聚而歼之,使自己大获全胜。

    6打破僵局,扭转局面

    由于种种原因,局势可能会僵持下来。这时,就需要采取行动来打破僵局,使局势朝自己预定的方向继续发展。那么,如何来打破僵局呢?

    第一,丢车保帅,度过难关。

    对局一旦进入胶着状态,就要想法打破僵局。僵局,故名思义就是双方处于僵持相制、势均力敌的态势,这种状况若不打破,设局者的意图就有可能暴露,局势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为此,设局者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扭转局势,即使丢车保帅也要确保整个大局的胜利。

    第二,因“隙”利导,不战而胜。

    根据对手之间的某种漏洞、缝隙或者各种离心力,有意加以放大,顺势使对手放弃敌对态度的计策叫作“因‘隙’利导”。逆水行舟往往需要奋力拼搏才能使船前行。“因‘隙’利导”则如顺水推舟显得轻松自如。因“隙”利导,可以保存自己的力量,借对方的互相猜忌、互相防备,甚至窝里斗而打破僵局,实现自己破局的目的。

    第三,金蝉脱壳,摆脱僵局。

    “金蝉脱壳”实际上是一种分身计、逃遁计,是一种面临僵局、败局时的反败为胜之法。在危急存亡之际,或生死攸关之时,巧妙运用“金蝉脱壳”之计,往往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或遇到麻烦是经常的,但问题在于如何摆脱困境。运用“金蝉脱壳”能使在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下表面上仍保持原来的气势,令对手不敢轻举妄动,而自己却寻觅良机走出困境,从而做到挫而不折、失而不败。

    第四,以屈求伸,忍者无敌。

    委曲求全就是指在时机不利的情况下,不求一时之强,而是委曲自己适应现实的需要,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创造业绩。所谓曲,是指在自己的某些特殊本领还不为现实所急迫需要的时候,只能委曲自己顺从现实。所谓伸,指在适当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才能,以伸己志,实现自己的目的。

    第五,以逸待劳,借力使力。

    以逸待劳是指凭借地形、地貌、距离等地理状况、阴阳寒暑的天气情况和白天黑夜的有利时间因素等,在对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实际情况有了正确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采取一边防御一边养精蓄锐的方法,等待对方劳顿疲惫、士气大伤之时,再转守为攻,从而争取最大主动权。

    以逸待劳则要求对局者要冷静观察,深入研究,及时发现对方可以为己方利用驱遣的有利因素和环节,迫使对方自我疲惫,或自我损亏;己方则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抓紧时机乘虚而入,一举取胜。这就是说,“待”不是消极盲目的守株待兔式的坐等时机,而是不投入或少投入军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去摆布对手,牵住对手的鼻子,削弱其实力,消耗其锐气,在这种由被动而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战机。

    以逸待劳不是具体的战术计策,而是智慧韬略,是战略指导原则,至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计策来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要根据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因势利导,相机行事。

    第六,釜底抽薪,解决难题。

    “釜底抽薪”的本意是在风云激荡,形势一触即发的紧急情况下,惟有抽薪去火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扼制住动力产生的来源,那么动力也就失去动力的作用了。特别是在局进入僵持阶段的情况,双方相互对垒、剑拔弩张的时候,做局者应避开正面的主力攻击,而从对方的背后下手,拆其后台,断其后援,使其失去基本保障,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7搅局拆局,挽救败局

    所谓搅局,也就是破坏别人的局,把局搅乱,使谁也别想得到好处。做局者有时可能会陷入这样一种状况,即无论原来策划得怎样天衣无缝,怎样胜券在握,但真正入局后,才发现事情远不是自己设想的那样简单,对手强大得几乎使你一筹莫展。在此情况下,使用的最后一招就是搅局。那么,搅局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故意露出自己的破绽。

    做局谋局,当然是滴水不漏、毫无破绽才是高手。但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可以故意露一些破绽给对方,使对方放松警惕、或者开始轻视你后,你再实施自己的计划,从而达到搅局的目的。

    第二,制造假象。

    搅局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可以制造一些假象迷惑对手。《红楼梦》中说:“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在你将对手迷惑得不知道东南西北时,再实施自己的对局方案,就有胜算的把握了。

    第三,离间拆台。

    离间拆台,也是搅局的一大手段。对局进行到关键时刻,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此时的做局者能离间对手的阵营,使之自相残杀,那就能坐收渔利了。

    8败局不败,总结经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慧如诸葛孔明者,尚有“失街亭”之败,其他众生更是难以避免。做局者遭遇失败后,应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为日后的成功铺就道路。

    第一,慎重用人。

    做局虽是一种高智力行为,但执行者却是人。无论你的策划如何高超,但你只要用错一人,就会全局皆输。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就是用人不当。

    第二,穷寇宜追。

    做局时,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即大局已定、胜利在望之时,如果扫清残余,即可大获全胜。在这种时候,切不可放松警惕或者有仁慈之心,否则等对手缓过劲来,再进行反扑,你就有可能回天无力了。很多设局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

    第三,与虎谋皮。

    在做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对手,也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朋友,出于做局的需要,有时选择同伴可能会出现误差,这时那些与你朝夕相处的人,不仅能妨碍你的成功,还会威胁你的生命,就好比与虎谋皮,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也是破局的原因之一,做局者可千万要提防啊!

    败局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只要你注意总结,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摆脱失败的阴影,走上成功之路。

    四、现代成功的智慧韬略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深谋远虑。古语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意思是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谋划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因此,要想风光无限地度过一生,就必须要考虑、策划你要面临的一切问题,并设计出周全的对策,只有百无一疏,百无一漏,才能造就人生的辉煌。

    1秀外慧中,拙诚待人

    善做局者,在战场上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在政坛上,则是一个运筹帷幄的谋略家;在商场上,也会是一个纵横捭阖的成功商人。那么,在成功的人生之路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做局者呢?

    第一,要修德。

    在人的一生中,道德的约束力无疑是最为强大和最具积极意义的。德不仅是人类行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而且也是引导人的行为趋向正义、善良与高洁的一面灵魂旗帜。一个人不管他具有怎样的旷世之才,或亘古伟业,如果德行败坏,那就必遭世人唾弃。

    第二,要有气度。

    气度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和度量,它包含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水平和胸襟胸怀。有气度的人就是各种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做局者如果缺乏气度,那么,他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要有耐心。

    做局大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很多时候,局势都有可能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假若这种变化一时难以扭转,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暂且忍耐。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只有在忍耐中等待局势的变化,在等待中谋求新的生机。

    忍耐,并不是逃避的托词。逃避是意志的沉沦和对信念的背叛,忍耐则不是,忍耐是意志的升华,或为了使追求成为永恒。两者的区别是:忍耐在心灵上是从容的,逃避在心灵上是仓皇的;忍耐从不忘记责任和使命,逃避早已不知责任和使命为何物了;忍耐并不畏惧死亡,逃避则是对死亡的一种恐惧反应。忍耐,很容易被人视为怯懦,有些人畏惧人言,所以从来不愿忍耐。殊不知,畏惧人言本身就是一种怯懦。

    在对局中,防御和退却就是一种忍耐。一个只知道进攻的指挥官,除了以极大的热忱迅速给进攻打上句号并证明自己是个十足的笨蛋外,并不能更多地说明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局就是一场战争。

    第四,要勇敢。

    很难想象一个懦弱的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只有那些既勇敢又有能力的人才能造就人生的辉煌。

    唐朝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李世民胜李建成败,原因就在于李建成不够果断、勇敢。正因为在专制政治的权力斗争中,风云变幻的偶然因素太多,所以有经验的政治家并不怎么相信优势地位的可靠性,往往在优势状况下也及早采取非常手段,将对手消灭于萌芽状态。在处于劣势的局面中,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做局者一定要有果敢的精神和决斗的勇气,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要“傻”一些。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一种掩饰。

    曾国藩说:“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拨不祥”,“忘机”并非不知“机变”,“懵懂”也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做人的一种技巧,一种权变。

    世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他们在表面上表现得都很愚笨,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他们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装出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却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出乎意料地先发制人,取得胜利。

    第六,要谨慎。

    谨慎,也是一个人的德操,世上无数事情的失败都是因急躁莽撞造成的,很多人智勇双全,但因为缺少谨慎的品行,最后便功亏一篑。

    《处事悬镜》说:“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诡谲,此乱道之根也。”意思是说,忠信谨慎是培养道德的根基;不切实际又爱耍小聪明,是做不成事情的主要原因。

    为此,做局者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明白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可以做的,只有步步小心,处处谨慎,才能做成大事。

    2瞻前顾后,机谋善变

    其实,现实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局”,人们在社会上如何观局、谋局、对局,就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处世之道的高明与否,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智商高、策划能力强者,就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反之,贫穷、平庸则会相伴终生。那么,如何才能在人生这盘局中抢得先机呢?

    第一,要善于应变。

    处事灵活,善于变通对于处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是变化的,世事也是变化的,如果墨守成规,或停滞不前,就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吃亏上当,更谈不上还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或创建非凡的功业了。

    《处世悬镜》说:“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处难事贵乎通而能变。”意思是说,处理大事最重要的是清楚而且能够决断,处理难事最重要的是学会变通而不死板。

    秦始皇游会稽,中途病倒后,本来遗书诏命公子扶苏继承大业,但这样一件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却被一个叫赵高的人轻易改变了。

    赵高是后世唾骂的奸相,但是,我们从应变角度去评判,则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敏。他的应变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但若他麻木不知变通,等待他的则可能是杀身之祸。由此可见,应变对人生的意义是何其重要。

    第二,要圆融。

    “圆融”也是一种处世的技巧,即对人宜圆润老练。《菜根谭》教育人们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在人事纷繁的社会里,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因私怨诽谤将军灌夫。灌夫之友魏其侯窦婴则极力为他辩解,在皇帝面前,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当汉武帝询问朝臣:“两人谁对谁错”时,满朝文武,竟只有御史大夫韩安国回答了一通模棱两可的话。

    但当争斗前景趋于明朗、争斗双方的实力对比产生明显差距之后,那些貌似公允的人便开始极力挤入胜利者或强盛者的一方,政治的“天平”也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倾斜。例如那位韩安国,在丞相田蚡占据上风之后,立即改变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不仅不再坚持原来的立场,而且积极为田蚡出谋划策、主动参与了陷害窦婴和灌夫的活动。他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但奇怪的是,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这种圆滑投机的技巧却被无数人应用,而且屡试不爽。我们提倡的圆融,不是这种投机取巧、落井下石的“圆融”,而是一种和若春风,与人为善的圆融,一种化解仇恨,委婉处世的圆融。

    3善用人才,宽严相济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单枪匹马、仅凭一己之勇是很难成就大业的。为此,有远大抱负的人,一定要懂得驭人之道,善用人者必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如何驭人呢?

    第一,恩威兼施。

    一个领导者必然要涉及用人、驭人的问题。想驾驭别人,必须恩威并施,“恩”就是利益,就是给人好处,因为一切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利益关系。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威”就是威信,威望。只有恩惠却没有威信,别人只会感谢你,却不会服你。因此,恩威必须并施才能见效。

    第二,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本领。荀卿说:“做人主的人应当把能否选用人才作为衡量他能力的标准,平民百姓,是按个人能力大小来衡量才干。”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他知人善任有很大的关系。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知人善任的高手,所以,他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第三,用人不疑。

    白居易在《君不行臣少策》中说:“疑则勿用,用则勿疏。”意思是说,使用人才,不信任,就不要任用,任用了就不要有意疏远。一个领导如果对下属疑神疑鬼,不能充分地信任,下属就会心有余悸,就不能尽心尽力地工作。反之,一个领导人如果能对下属诚信不疑,下属则赴汤蹈火也会在所不辞。

    第四,礼贤下士。

    作为领导人,应该具备各方面的才能。黄石公说:“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知。”意思是说,礼遇能使士人纷至沓来,重赏会让士人视死如归。能够用礼使其前来,用赏招其赴死,那么,所求的人才就到来了。黄石公的话说出了礼贤下士的真谛和如何用人的决窍。

    在历史上,人们比较熟悉的礼贤下士的例子是刘备的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的故事。其实,任何一个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有礼贤下士的美德。比如说刘备的对手曹操就也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一生罗致了大批人才为其服务,这些人才能够忠于曹操的事业,并充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与曹操礼贤下士,诚信待人的品质分不开的。

    第五,宽严相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有宽博的仁爱胸怀,又要有严格执行各种法律制度的铁手腕,执法必严,严必有度,否则就不能树立威信,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

    曹子建说:“原谅有错误的人,约束有功劳的人,这是明君的举措;喜欢聪明的儿子,也怜惜愚笨的儿子,这是慈父的恩情。”

    宽严相济,罚不失爱,严中有情。这是管理者惩戒部下时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既能有效地维护法律规章的严肃性,又能显示出领导者的人情人性,是凝聚人心、团结下属的有力武器。

    4商场角逐,机谋对决

    在企业管理中,常常也会遇到对局和破局,但无论是设局还是破局都要胸有成竹,擅长机变。清世宗雍正告诫我们,处事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因事而定。情况发生变化时,不擅权变,惊慌失措,就可能功亏一篑,一败涂地。

    现代商场是风云变幻的舞台,也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里,只有高超的设局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江苏泗洪酒厂每年需要酒瓶1亿只,主要靠回收旧瓶获得。1991年4月,一些收瓶大户趁酒厂处于生产旺季,就联合起来对旧瓶进行垄断,迫使酒厂为瓶子涨价。供销科眼见厂里快没有瓶子用了,便决定像其他酒厂一样,把每只瓶子的收购价提高两分。厂长知道这件事后,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竟然叫供销科把旧瓶收购价降低两分,并在降价公告上宣布:本酒厂从今以后一律改用新瓶。接着,又命人把几辆大卡车开到门前,声称明天要去南京拉新瓶子。全厂职工对厂长的行为很不理解,不知道他唱的是哪出戏,都认为厂长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厂子将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酒瓶。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厂长采取两项举措后,卖酒瓶的大车小车竟然排起长队前来送货。在此后的十多天里,酒厂回收旧瓶500万只,此后售瓶者连续不断,再也没有出现瓶荒现象。此举在一年内为厂子省下600多万元。

    对于这些现象,人们纳闷起来:酒厂降低了酒瓶的收购价格,可收瓶大户为何还要争着卖瓶呢?原来,收瓶大户囤积了许多旧瓶,想在恰当的时机卖个高价,但如果酒厂迟迟不收购,他们的货品就将积压起来,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他们害怕酒厂真的不用旧瓶,自己会大亏血本。在这里,收旧瓶者先设了个局想哄抬瓶价。但高明的厂长明白他们的意图后,又反设了个局,他以降价、改用新瓶、发动车队等手段制造“不用旧瓶”的假象,掩盖“急用旧瓶”的真相,从而打乱了对手的心理防线,最终获得了急需的产品。

    设局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以,在设局前,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实力,要把入局后可能发生的变化统统考虑清楚,否则,对方一经应对,自己必处下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