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健小百科-不同体质保健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阴虚、内热和脾湿

    最近常常有身边的朋友问起针对自己的情况应该如何养生,这就不得不谈到现代都市人群普遍的体质特征了。其实这在中医书籍里早有记载。《黄帝内经》里,把人分成五种人,当时是按照五行来划分的,即金、木、水、火、土。后来,又根据阴阳五行的排序,分出了25种不同的体质特征。

    而基于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近百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他们认为,一般可以分为阴虚、内热、脾湿三种体质。这也是现代都市人群里最基本的三种体质。

    实际上,阴虚、内热和脾湿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存于我们的体内。只是对特定的人,可能会内热相对多一点,或者阴虚相对多一点而已。

    年轻人里以内热比较多见,而老年人则以肝肾阴虚比较多见。对于较为肥胖的人、爱思虑的人、少运动的人,往往就多脾湿。所以在养生的时候,还是应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阴虚体质的养生方法。

    何谓阴虚

    阴虚体质可以说是现代都市人群中最常见的体质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是阴虚,阴虚又容易给我们带来哪些疾病呢?

    阴虚是相对于内热来说的。虚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虚就是虚弱,是不足的意思。比如说我要跟一个人打架,而这个人是个体格健壮的大块头,那么我明显知道打不过他,首先心里就虚,就没有信心,这也是一种虚。

    前面讲过五脏的阴阳五行,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弄明白什么叫阴虚,首先就应该了解一下什么叫阴阳。从阴阳学说对应到人体,我们大概可以把人体这样划分,比如说上为阳,下就为阴;左为阳,右就为阴;外为阳,内就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精血为阴,气为阳。一般来说,阴阳平衡人就没有病。

    这里所说的阴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概念,指的就是我们人体内的精血。阴虚指的主要就是人体的精血不足。

    这种说法在古书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古人把肾虚称为阴虚,古人认为精虚、精少、精亏也是为一种虚、损的现象,把这种元气的损耗也归到一个阴虚上来,由此可见阴虚实际上指的还是精血的亏损。

    阴虚有许多种表现,但主要表现还是肝肾阴虚,因为肝主要是藏血的,而肾主要是藏精的。因此,阴虚主要是指肝肾的阴虚,也就是人的精血亏了。精血亏而不足,自然体质阴虚了。

    阴虚本来不是病,由于人到了一定年纪,通常到了40岁以后,随着身体的衰老,都会有这种状况。如果保养不好,不能适时进补调养,严重时就极有可能造成糖尿病、中风等病症。

    阴虚体质的特点

    既然知道了阴虚体质主要是由于人体的精血、元气不足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外在表现找到自己体质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有人曾经对不同的虚证作过四句总结:“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躁;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其全部,但确实也帮助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而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的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

    临床上对于阴虚体质,中医大概可以将之总结为以下表现: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面部常有燥热感;舌少苔或无苔;口干咽燥,手足心潮热汗湿;大便于燥或便秘,小便少而黄;春夏季节易出现不适;喜欢吃冷饮;性格多急躁易怒,情绪波动大。

    肺阴虚者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心阴虚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肾虚者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肝脏虚者出现肋痛、视力昏花;睡眠时间短,时有熬夜。

    对于阴虚体质者的养生,其关键在于补阴清热,滋养肝肾。因为在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因此阴虚体质的人在养生上主要应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点。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要想知道阴虚体质的人如何养生,首先要了解阴虚体质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工作特别忙,每天晚上睡眠只有三个小时,基本上每天都是熬到凌晨三点钟才睡觉。我就跟他说,这样的生活习惯很不好,时间长了一定会伤阴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然规律就是这样,对人来说,夜晚属于养阴的时间。

    现在我先介绍一下昼夜的概念,每日白天为昼,夜晚为夜。说通俗一点,晚上睡觉就是让你养阴的,而白天就是一个养阳的过程。

    养的意思,就是要顺应。白天应该干什么呢?白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生发的时期,很多花草到了晚上就会打蔫,到了白天,它们就开始精神,花朵也都张开了,这是一种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我们也一定要遵循它。

    对于我们人来说,晚上本来应该是开始打蔫儿的时候了,你偏不打蔫,不去睡觉,非要张开,熬夜到很晚,那就会损伤你的精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讲:“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阴”的本质,“阴”其中一个意思就是“阳藏”。“阳藏”是指什么呢?以一天的活动为例来说明。白天的时候,阳气支持着我们一切活动,走路、看书、学习、工作等。到了晚上,我们觉得困,想睡觉。在睡觉的过程中,阳气到哪里了呢?睡觉就是“阳藏”的过程,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阳气,白天的时候阳气大部分用于身体的活动,晚上睡觉的时候,阳气大部分用于滋养身体器官,这就是“阳藏”的过程。

    具体到某个脏器可能更好理解,比如脾(胃),白天阳气主要用于脾(胃)的消化食物的功能,而晚上阳气则主要用于滋养脾(胃)器官本身。所以说懂养生就要懂得养阴。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养阴不好必然会影响阳气的发挥,睡眠不好必然会影响第二天的阳气正常。而长时间的睡觉不良肯定会对身体的脏器造成损害,进而减少人的寿命。

    这就好比一辆汽车一样。现在城市跑的出租车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租车是个人的,只有一个人开,白天出来拉活儿挣钱,到了晚上就回家睡觉了,人休息车也休息,那么这种车能够使用多少年呢?还有一种情况,出租车是两个人倒班开的,人歇车不歇。就是一个司机开白天的班,早晨出来,到了晚上八点钟下班了,就把车子交给另一个司机了。他晚上开夜班,两人倒换着开。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哪种车的寿命长呢?答案很明显:一定是一个人开的那种车,人歇车也歇的那种车的寿命就长。对人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包括献血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不是不鼓励献血,我也曾经参加过义务献血,尤其是去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我觉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应该献的。

    在我跟朋友探讨献血这个问题的时候,朋友问我献的血还能不能补回来。我说肯定没有问题,只要吃饭的时候增加点营养,或者即使不额外补充营养,身体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失去的血液也能慢慢地补回来,而且献一次、两次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献的次数多了,虽然血液可以补回来,但是让骨髓的造血机能超负荷运转,这种缺损吃什么也补不回来。这和机器的原理是一样的,长时间加班加点地让机器干活,那么这个机器的使用寿命就会缩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要遵循阴阳的变化,符合自然规律来生活呢?比如说,我们夜晚休息本来就是该养阴的,如果这时你不养阴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我们白天本来就是该养阳的,而你却睡大觉,实际上对身体也不好,因为这些都是与自然规律相悖的。

    我们的体内要时刻保持一个阴阳的动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自然就能够减少疾病,获得健康长寿。

    我们可以把阴虚分为病理性的和功能性的,一般来说,现代都市人群,除了刚刚出生的小孩和青壮年之外,基本上都是阴虚体质。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阴虚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生命终结都要经历的一个自然过程,谁也逃脱不了。但是有些人由于生活习惯不好,例如熬夜、晚上不睡觉等,就会使得阴虚的时间提早到来。

    严格来说,一般的人产生阴虚的现象,应该从40岁以后才开始。如果保养得好,可能会延缓衰老的进程,或许可以到45岁或者48岁。但是如果不注意,可能30岁就到来了,这在临床上也经常可以见到。

    阴虚究竟能够导致什么疾病呢?实际上阴虚能够导致的疾病非常多,这在临床上也非常常见。

    外感疾病

    阴虚首先导致的疾病就是外感疾病,外感疾病有的具有传染性,有的不具有传染性,但它们都是因为体内有阴虚的内因存在,才导致外邪很容易乘虚而人。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当体内的正气很旺盛时,即使外邪试图侵入体内,也根本进不来。《黄帝内经》里还有这么一句话:“风遇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邪就是病,意思是风遇到寒热而人体内没有阴虚的时候,邪就不能独自发挥作用,从而不能侵入体内。由此可见阴虚是致病的一个主要内因。

    糖尿病

    除了外感疾病,阴虚还可能导致内伤。比如现代都市人群常见的糖尿病,就是由于肝肾阴虚而导致的。对待糖尿病,中医把糖尿病按照上、中、下来划分。

    中医里没有糖尿病这个词,而是称为消渴症,认为无论是上消的症状、中消的症状,还是下消的症状,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燥热伤阴,认为阴分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些症状来说,糖尿病人有的人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那就一定是伤到肺阴了;而有的人感觉吃什么东西也长不胖,那就一定是中节的症状,就是燥热伤到了胃阴,所以会消谷善饥,营养物质根本无法吸收。因为脾胃主运化,如果伤到胃阴时,脾的运化也会出问题,就是脾不能把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是物流出了问题。

    如果伤到肾阴,由于肾是主纳气的,肾气不固时,营养物质就会随小便流失掉,因此尿中就会发甜。甜在中医的术语里叫甘,而甘就是一种营养物质,由此可见,中西医实际对糖尿病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如果真的得了糖尿病,再去治愈就很难了,所以我在这里还是强调养生。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本来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如果我们知道伤阴了可能会引起什么疾病,有的放矢地在这方面及时地去预防,去补缺,那么就能使自己尽量不得这些疾病。我师弟王彤曾经和我谈起他的一个糖尿病人,这个病人是怎么得的糖尿病呢?这个病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吃糠都吃不上,现在终于发达了,于是吃呀喝呀,觉得不吃不喝就太亏了,那么多好吃的、好喝的都没尝过呢!结果,吃出糖尿病了!我师弟赵宇宁到美洲访问的时候,了解到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在欧洲人占领美洲大陆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量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使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患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失眠和高血压

    阴虚还可以引起其他的病症,比如说失眠。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老年人一般的觉都很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阴虚了,肾阴不足,不足于克制心火,心火上扰就会使气血上冲,导致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失眠的现象。

    许多年轻人也有失眠的现象,当然年轻人一般是受一些刺激或者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心肾不交,但一般是间歇性的、暂时性的。年轻人的这种心肾不交往往不是肾阴虚,而是因为肾心之间的通道被阻隔了,所以它是间歇性的、暂时性的心肾不交。

    另外,阴虚还可以导致高血压、中风等疾病,临床上50%的此类病症都是因为阴虚引起的。

    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只是一个学名,有些人到医院诊治,一听说自己患了神经官能症,反而愈发紧张,导致症状加剧。

    从临床上看,神经官能症患者自觉症状很多,如失眠、心慌、气短、急躁、头晕、头疼、多梦、记忆力减退、精神委靡等,总之是浑身不自在,但是经现代医学检查,身体各部分又都很正常。在中医学名词中,本无神经官能症这个词语,但依其症状可见于不得眠、心悸、脏躁、百合病、虚损等,因此,大可不必一听说是神经官能症就惊慌失措。

    中医学认为神经官能症多与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失养有关,其机理表现在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而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等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和、气机升降失常。

    在临床上,神经官能症多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长期忧郁、暴怒所致。临床当分虚实,实证以清热化湿、镇静安神为法,虚证多因血气不足,因此以补气养血为主。据先父临床观察,此类患者绝大多数是阴分不足、肝经有热和脾经有湿,三者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因此,先父治疗时根据不同症状以养阴、清热、化湿为主,加以安神等药物,效果令人满意。

    还有的患者因为症状不明显,属于病之轻者,用药调理一下,辅以食疗、运动、自然疗法等手段,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此类患者最怕用大补的药物或乱吃营养保健补品,越补越虚,即所谓“虚不受补”。

    阴虚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危害,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阴虚体质呢?

    如果有肋胀隐痛和头痛目眩的症状,就说明体内的肝血不足了,那么,就需要结合饮食习惯和起居规律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经常熬夜,工作压力比较大,再加上吃的东西经常以辛辣刺激为主,例如火锅、白酒、羊肉等,那么就容易有心悸、心慌和烦躁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心阴不足。

    如果有食欲减退、大便困难或者大便不成形的情况,腹部时常有胀痛和烦热的感觉,那么问题主要在脾,说明脾的运化出了问题。

    如果人经常干咳、痰少,或者感觉燥,总觉得嗓子眼儿冒烟,有口干或者口苦、口臭的现象,或者皮肤干燥、瘙痒,那么这种情况属于肺阴虚。

    肾阴虚主要体现在腰酸腿软,还有就是健忘或耳鸣,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静下来以后感觉耳朵里嗡嗡直响,这就是典型的肾阴虚。

    但阴虚、内热和脾湿往往又是交叉在一起的,不会产生单纯的阴虚现象,一般来说有阴虚必有内热,比如说心烦往往与内热有关系,烦躁、耳鸣和肝经的热也有关系。

    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

    如果发现自己确实是阴虚体质,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整好睡眠,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最好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入睡,不要熬夜到凌晨,因为熬夜后即使第二天睡得再多,也是补不回来的。偏于阴虚体质的人还要节制房事,特别是冬季,更要注意保护阴精,因为肾阴是一身元气之本。

    另外,我们来说说运动。阴虚的人不适宜多做剧烈的运动,尤其是运动到大汗淋漓,因为出汗太多会伤阳气,所谓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汗会将体内的心液、心阴带出体外,所以阴虚体质的人还是应该以静为主,打打羽毛球等是完全可以的,而中老年人则以散步、打太极拳为宜。年轻人的运动量可以稍微大一些,但是也不要出大汗,而且出大汗后再喝甜的饮料更不好,不如以矿泉水或者茶水代替。

    同时,阴虚体质者应该戒烟。在《本草汇言》中对烟草的评价是“味苦辛,气热,有毒”,长期吸食容易导致燥热内生而感到口干咽燥,严重的会咯痰咯血。

    在日常饮食上,阴虚体质的人应该注意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可以选择的食物有很多,如芝麻、糯米、绿豆、藕、马兰头、大白菜、黑木耳、银耳、豆腐、甘蔗、李子、桃子、西瓜、黄瓜、百合、山药、乌贼、甲鱼、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

    上述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也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调养。对于阴虚火旺的人,应该注意少吃辛辣的东西。现在满大街流行的麻辣火锅,大家最好还是少吃,鸡肉也不要多吃,炸、爆、烤的食物也应该少吃些,但这些恰恰是都市里年轻人喜欢的食物,这也是为什么现代都市人多阴虚体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吃水果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但也要适量。阴虚体质者不用忌食冷饮,因为冷饮对阴虚体质有调整作用,当然,鼓励多食也不能过量。过量则伤脾胃。

    滋阴食疗的选择

    滋阴食疗是中医名词,是滋养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在大自然中,需要阴阳平衡,虚实平衡,而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因此滋阴补虚是中医调理人体、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法则。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者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好人体的阴阳平衡,吃些滋阴养气的药膳。

    常用的滋阴中药有很多,如西洋参、玉竹、沙参、麦冬、百合、天冬、石斛、枸杞子等。大家都熟悉的滋阴药物就是枸杞子了,每天吃枸杞子,可以延年益寿。

    枸杞子在远古时候就被视为灵物,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将它列为“上品”,称为“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宋代更有“服用枸杞子长生不老”的说法。

    中医认为,枸杞子具有滋肾益精、养肝明目、强壮筋骨的功效,久服可以延缓衰老,延年增寿,尤其是儿童吃一些更有益,对于长牙、换牙和骨骼发育均有促进作用。

    枸杞子作为补品,在唐宋尤为盛行,被做成各种药膳以补养强身。有史料记载,在唐代除孙思邈及孟诜常饮枸杞子酒而长寿外,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协助唐太宗李世民治理朝政,用心过度,出现了虚劳赢弱、头晕目眩等症,后来便食用“枸杞银耳羹”,用后不久,颇有效力,精力充沛。宋代也常用枸杞子煮粥吃,认为枸杞子粥能“补精血,益肾气”,对血虚肾亏的中老年人尤为适宜。

    枸杞子在民间又称为“明眼草子”、“明目子”等,这是因为枸杞子有明目之功效。凡是由于肝肾亏损所致的视物昏花,目暗目涩,确有效验。用枸杞子煨猪肝,对加强学生视力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眼病的恢复期更有补益作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泡茶喝,但一次最好多放一点。

    古语有云:“隔家千里,勿食枸杞。”枸杞虽然属于补益药中的养阴药,但它同样具有补阳的作用。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所以虚火旺的病人是不宜单独服用一味枸杞的,建议考虑用枸杞配伍其他清热养阴药物如地骨皮(枸杞根皮)等共同使用。我师弟阮劲平,在临床中运用地骨皮治疗阴虚燥热、虚热上冲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自己感觉到有肝热阴虚的症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喝一些桑叶、菊花和绿茶相配合的茶饮。桑叶、菊花和绿茶都是对人体无害的,多喝点也不用担心。用多大量适宜呢?一般情况,可以是3克菊花,3克桑叶,然后放5、6克茶叶,一共十几克,一天泡两次,作为茶饮来喝。

    如果感觉心烦、烦躁不安,更严重的可能是还长了口疮,那么可以买一点莲子心,也是泡茶来喝,三五克也就够了。

    如果是肺干咳,就可以用荷叶,最好取新鲜的荷叶,把荷叶榨成汁,或者百合、雪梨也可以,把它们榨成汁在家里平时饮用就可以了。如果主要是口干、口苦或者口臭,用这个方法来调养,效果也非常好。

    而肾阴虚就比较复杂了,一般肾阴虚需要多吃一些滋阴类的食品,例如蘑菇、木耳或者菌类,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吃一些海参,配合银耳,根据个人口味的喜好进行搭配。也可以在家里做一点海参皮蛋粥,把大米熬的时间长一些,最好是表面浮一层米油,这是非常养阴的食物。

    这就是阴虚体质人群的饮食调理方法。

    我怎么上火了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天突然感觉上火了,口腔溃疡了,牙龈肿了,扁桃腺也肿了,自己吃点清凉的中药,比如牛黄上清之类的药,就可能把“火”给去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朋友就有了疑问:这些“火”是从哪儿来的呢?

    中医认为,火是从热而来的。中医里有一句话就解释了什么是火,即“热之极者为火也”。那么,导致上火的热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热的生成原因也有很多。我打个比方,比如说冬天来了,感觉天寒地冻时,多穿厚衣服,再烤烤火,这就能使体内产生热;或者说饮食上,多吃了一些火性大的食物、热量高的东西,它们在体内也可以产生热。

    《黄帝内经》里,关于热跟火的论述也非常多。比如说,“南方生火”,意思是南方的气候比较炎热,由天气热而生火。

    有一种情况是阴虚生内热。什么叫阴虚生内热呢?我们讲过,当身体阴虚到极点时,内热就产生了。水为阴,火为阳,阴虚了,体内水没有了,那么火相对地就旺了,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素问·调经论篇》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日: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周,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一般的中医大夫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道理。

    这样看来,火和热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外来之火和体内之热。由外来之火导致身体上的一些不适症状,在中医调养上是比较好治的,而难就难在体内有热,难在阴虚生内热后的调理。

    什么情况下会阴虚生内热呢?当身体的元气、体能亏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阴虚,这种阴虚内热是比较难治的。相对来讲,外来的内热不是什么大问题,怕就怕阴虚生内热,这属于虚劳、虚亏,这种虚劳、虚亏产生的内热是不太好治的。

    因此,内热从概念上来讲,既有外来之内热,也有自身之内热。在养生上,外来的内热比较好治,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外来的内热好治就不在乎它。

    实火与虚火的区别

    上火是由内热产生的,那么,内热产生的原因主要又有哪些呢?

    中医有金元四大家(也就是金代和元代的四大着名中医),其中四大着名中医之首刘完素就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火热病机学说,认为各种症候的出现都与火热有关,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六气皆可化火,诸热皆可化火。”

    到了元代,又有一位名医叫李杲。李杲在刘完素的基础上丰富了火论,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将火分成了虚、实之火。

    “虚、实之火”很好理解,比如说年轻人、中壮年人往往都是实火,而老年人一般就是虚火。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虚亏导致的火属于虚火,由于外来因素导致的火一般而言属于实火,这可以作为一个自我鉴别的方法。

    一般来讲,虚亏产生的火是虚火,这种情况比较难治;外感产生的火一般是实火,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治疗。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中医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虚火中可能也有实火,而实火中可能也有虚火。

    比如说,一个身体非常好的壮年人,他从来不生病,突然一下他就有内热了,那么他体内的火应该是实火还是虚火呢?我们就要综合地来看待问题了。一般而言,青壮年的火属于实火,但也有可能因为他生活饮食不规律导致了虚亏,所以他也很可能就是虚火,或者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需要综合判断。

    而如果一个老年人也有内热了,老年人是虚亏,他是不是就一定是虚火呢?不一定。如果这个老年人平时注意调养,是因为不注意感受了风寒之邪导致内热,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实火。

    有头痛目眩、耳鸣目赤等这些症状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比如说,心情烦躁一般属于实火,易怒一般也属于实火,而耳鸣往往与肾阴虚有关,就属于虚火了。

    心火旺的主要表现是心烦,严重时就会口舌生疮。心火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小便发黄或者有灼热感,严重时小便颜色可能更深,甚至会发红。如果真的发红了,我建议赶快上医院。

    肺热一般导致的结果是发烧,还可能会咳嗽、有痰,而咳出的痰一般是黄痰,舌苔一般都会很黄。

    还有一种热,我们管它叫低热。它的表现不是高烧而是低热,而且这种低热一到早晨就好了。上午人一点事儿也没有,但是一到下午身体就感觉发低热,用体温计一量37度多,持续到晚上一直还是37度多,然后到了凌晨慢慢就恢复正常了。

    这种低热就属于典型的阴虚内热,在久病伤阴的人或者老年体弱的人中比较常见,年轻人中也偶然有。如果是年轻人遇到这种持续低热就要引起注意了,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治疗,我认为这种热比高烧还可怕。

    清热的方法有很多,主要体现在饮食上,也需要根据肝、心、脾、肺、肾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热火相加之体的形成

    现代都市人群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肥甘厚味”,普遍吃得比较好、比较丰盛。问起自己周围的人,大家可能都有一个感受,现在吃什么好东西都不感觉香了,平时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鸡鸭鱼肉,现在天天吃得都腻了。

    《黄帝内经》上有这样两句话,“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什么是“大疔”?也就是前面说的,如果吃得太好了,可能脸上就会起大疱了。而“诸痛痒疮”则是指皮肤病,痛痒或者起疮跟心情很有:关系。如果不能够做到一个平和的状态,有些皮肤病就会出来了,其实皮肤病跟心情有很大关系。

    现代都市人群基本上都是热火相加之体,既然是热火相加之体,那么所生的病就必然是热火相加之病了。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物质生活又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热火相加之体。

    热火相加之体的饮食选择

    我在整理我祖父的遗案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我祖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给人看病的时候,病人大多数是一些拉洋车的穷苦人、老百姓、没钱的人,他的处方里往往就会有一些温补之品;而我祖父晚年,名气比较大了,经常被一些很有钱的、身份富贵的人请去看病,那么他的药就以清凉为主。

    为什么呢?旧社会拉洋车的人吃的是什么,当官的人吃的是什么,饮食差别非常明显,边也是我祖父用药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代都市人群,饮食太过丰盛,而运动量又很小,日积月累,自然会产生热火相加之体,所以大多数人也为热火相加之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采用古书上的一些养生方法,就不合适了。

    我认为,古书给我们的是养生原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养生。到了今天,更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去治百病,靠一个秘方治百病或者一种方法去养生,都是不现实的。

    对照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体质来补充自己所需的食物。在食疗上,我们基本以清淡为主,当体内已经热盛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就尽量不要再吃了。

    作为现代都市人群,既然大多数人都是热火相加之体,那么就应该注意保持饮食的清淡。

    为什么他们这么睡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很多老年人躺着睡觉睡不着,坐着反而睡得着,很多时候老年人坐着看电视或者晒太阳的时候就睡着了,可是晚上躺在床上反而不容易睡着。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刚出生的婴儿,他在床上躺着是什么样子,小孩的腿一定是上跷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根其实在头部,气血应该是往下去沉降,因此,我们的姿势也要符合这种规律。用一句术语讲,就是清清者上,浊阴者下,或者叫升清降浊。

    既然头部是我们的根,可以把手臂、腿脚比喻成树干,那么,如果营养、气血不去灌注树干,就会导致失眠等症状出现。所以人老先老腿,就是因为气血不下沉,形成了一种上实下虚的状态,所以人就站不稳了。

    当老年人坐着的时候,处于一种竖立状态,气血自然会往下去降。有些老年人气血上冲,当他躺下平卧时会造成他气血更加上冲。气血上冲按照我们刚才所讲是属于心火或肝火,火的属性一定是向上的,火向上使气血上行,从而使人心烦意乱,当然就会卧不安眠了。

    而小孩为什么腿往上跷呢?因为小孩是生命的开始,他就好比是一粒黄豆开始在土壤里发芽了,生命气血开始灌注他,所以婴儿睡着了小腿儿总是往上跷。

    从这一老一小延伸到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养生之法。

    若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民间有句俗话:“若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话很有道理。我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给我打电话咨询他的孩子怎么老是生病。究竟是为什么呢?许多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过度地去溺爱孩子,生怕吃不饱、穿得少,这种做法有时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在中国现代都市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很多年轻的妈妈认为给孩子吃得多就是好,身体就长得壮、长得快,也不管孩子吃那么多能不能消化得了。

    如果孩子吃的食物消化不了,就会化成火在体内堆积。体内有了火,稍遇天气变化就容易生病。其实这时候,莫不如煮一点儿萝卜水,给孩子喝,或许他就没事儿了。平时让孩子多活动着点,少吃点,其实比什么都强。有一本书叫《抱子》,具体内容我没有全面考证过,它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小儿出生,勿勤抱持”。而现在很多年轻妈妈,经常把孩子抱在身上不肯撒手,生怕孩子哭,其实这种做法不对。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防治疾病呢?古语说:“裹而置之,听其啼哭可也。”意思就是将孩子包裹起来放着,任他去哭就行了。当然首要前提是,这种啼哭不是病理性的,不是因为什么地方疼痛或者难受而啼哭,大家不要误解了。

    其实,小孩的病最好治,小孩病也最难治。为什么呢?好治是因为小孩无大病,除了先天性的重大疾病之外,小孩的疾病无非就是感冒、发烧、拉肚子。难治是因为小孩不会说话,他不能与你交流,只能通过啼哭来告诉你他不舒服了。

    我们在观察儿童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需要让他哭一哭,哭同时也是一种宣泄,当他哭的时候大人就要去观察,看他是不是真的不舒服了。孩子会以哭的方式告诉你他不舒服了。所以还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态度。

    黛蛤散的妙用

    简单的调养,简单的保养,它们的道理就蕴涵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专业的调养,更细致的养生,就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而不是自己上药店去盲目买药。

    在我们医馆院内,有一个搞环卫的小伙子每天来给我们倒垃圾。有一天,他找到我父亲的学生阮劲平医师,说他咳嗽已经一个多月没好,到药店里买了好几种中西药,都没有治愈,让阮大夫给他治治,药费不要太贵。

    他的症状是咽喉疼痛、咳嗽不止、有黄黏痰。阮大夫诊断后先给他开了一个简单的清肺化痰的小方子,吃了三天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他不想花太多钱,于是阮大夫就想到用黛蛤散试试,但黛蛤散中化痰的海蛤与清热的青黛的比例为10:1,清热的力量不足,阮大夫就又加了一点青黛到里面,送了他一包,让他每次吃6克,一天可以吃两到三次。过了一段时间又遇到了他,他说那个药面还真管用,没吃几天咳嗽就好了。

    关于黛蛤散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宋徽宗年间,宫廷中有一名宠妃患了咳嗽,整夜不能安睡,非常痛苦,负责诊治她的御医用了很多药物都不见效。皇帝命令一名姓李的御医在三日之内治好此病,否则就将他问斩。

    李御医惊慌失措地回到家中苦思,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叫卖:“咳嗽良药,一文一帖,其效如神。”江湖游医的偏方难道真能有效吗?但是李御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派仆人买了十帖回来,这是一种浅绿色的药粉,用碎葱姜蒜泡成的淡齑水,再滴上几滴麻油后服用。

    李御医担心药性太强,于是把服用剂量减少了一些,分为两次让宠妃吃下,结果宠妃当晚就不咳嗽了。皇上也龙颜大悦,重赏了李御医。后来,李御医用重金向卖药的小童索要药方,原来只是用蛤粉在新瓦上炒红,拌人少许青黛制成的。

    黛蛤散中海蛤壳性味咸寒,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青黛性味咸寒,可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故合用可治疗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咽喉不适等症状。

    什么是脾湿

    脾的职能是负责搬运,它既要把营养物质搬运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要把垃圾搬运出体外。

    当然这种作用不是由脾单独来完成的,而是要与其他器官协调配合。在中医里,无论是养生也好,保健也好,健身也好,一定要从身体的整体考虑出发。脾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运化的,我们把脾的运化失常称为脾湿。

    在中医学中,脾是主运化的,而胃是主受纳的。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胃理解成一个粮仓,吃的任何东西都保存到里面。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脾理解成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的东西通过这个物流公司运输到身体需要的部位去。

    如果这个物流公司出现了问题,就是脾胃不合了。比如说,胃本来能放2公斤的东西,物流公司只有两个工人,让这两个工人去搬2公斤的东西,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如果有一天,胃里放了4公斤的东西,还让这两个工人来搬运,那么,他们就要加班加点地干了。

    所以说,吃多了也不行,吃多了脾就会感觉累,累得难受了,它就不干活了。吃少了,虽然脾的负担减轻了,但是身体各个部位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够了。对于老年人来讲,少吃一些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从中医学来讲,过饥过饱对身体都不合适。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为了让自己瘦下来经常不吃饭,长期这样对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脾与脾湿的区别

    在整理临床记录时,我发现有病人分辨不清脾与脾湿的区别。我祖父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80多岁的高龄了。有一次,这位老中医在看门诊的时候,来了一个患者,这个患者介绍说自己的腹部一直感觉有点不舒服,大便也不成形,别的倒也感觉不出有什么异常。去医院做了几次检查也查不出有什么毛病。这个人是从事IT行业的,年龄不大,也就30多岁,工作压力比较大,食欲也不太好,基本就是这些症状。

    听完病人的介绍之后,这位老中医给他仔细号完脉,开了药方,然后告诉他说:“你这是由于脾湿造成的。”当时这位患者就哈哈笑了,他说他在前几年出过车祸,脾都被摘除了,怎么还能患脾湿呢?

    但是他对这位老先生比较敬畏,不敢多问,因为很多医术很高的老中医都挺有脾气的,问多了他们也不明确回答。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去找中医看病,如果你要问老中医说:“您会看肝炎吗?”一般的老中医肯定会说:“我不会看,什么是肝炎我不知道,不懂。”其实他真的不懂吗?他怎么可能不懂呢!但是如果你这么问,老中医会觉得你不够尊重他,而且我们的文化讲求谦虚,一般越是有本领的人,越不会说我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治,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还是希望中西医能够结合起来,共同把这些概念上的误区解决掉。回到刚才的话题,因为老中医往往会有些脾气,所以这个患者就没好意思继续追问。他出来以后就跑来问我,说自己的脾都被摘除了还能患脾湿吗?我就跟他讲:“你所理解的那个是脾脏器官,与老中医所说的脾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很多中医还是喜欢用“藏”字,理由是这个“藏”是一种整体的概念,是划分为三元的,就是分为有形的五脏和无形的五脏,也是形之五脏、气之五藏和神之五藏说,一个是血肉之五藏,后两个是功能之五臌,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要是说因为你的脾臓被摘除了,那么你的身体就完全失去了营养的运化功能,那还了得,几天人就不行了。

    中医强调七情致病,致是导致的致,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导致疾病,其中思虑就会伤脾,是指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所以我把我对中西医对人体认知的不同理解跟他一一解释,我说:“中医里的这个脾与西医建立在解剖学上的脾脏器官是不同的,它讲的是功能上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功能,就好像人体的十二经络一样,何为经络?经络你用放大镜看不见,用显微镜找你也找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在国家的863工程里,也专门立项,花了大量的资金在研究人体的经络上。”

    脾湿是致病的内因

    脾湿这个概念我刚才也解释过,就是说因为人体内有湿,导致脾的运化失常。那么,脾湿是如何形成的呢?

    脾湿不会单独致病,中医认为脾湿本身不是病,但是它与其他一些致病的原因结合起来就会致病。比如说,我们常可听到湿热一说,湿是体内有湿邪,再加上一种热,称为湿热;同样,体内有湿,又受了一种寒邪,就称为寒湿。

    当体内有湿,又外感风寒,风邪与湿相相合,就称为风湿,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在中医上就叫做痹症。天气变化的时候,四肢冰凉或者有疼痛的感觉,往往就是与体内有湿有关的。

    为什么会痛?中医里常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如果体内没有湿,外面来什么风寒也不怕。因此,《黄帝内经》里这么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体内没有发生疾病的内因,体内没有湿气,无论外界有什么“邪”都不用怕。由此可见,湿邪也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阴虚也好,内热也好,脾湿也好,虽然我们是分开在讲,但是看待问题要把它们综合起来,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阴虚,内热,脾湿引起的。如果体内没有阴虚、没有内热、没有脾湿,我认为生病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包括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这个病邪拿你也没有任何办法。

    运化超载导致脾湿

    现代都市人群,由于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再加上生活条件好了,饮食上普遍高营养、高热量,而运动量减少,许多年轻人除了吃饭,整天就坐在电脑前,于是,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积留在体内的这些东西,我们就管它叫湿。

    而脾湿的形成,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了。你每天给它很多东西,让它去搬运。它超负荷运载,超量工作,也是搬不完的。这些东西慢慢积累在体内就会成为致病的内因。

    因暑贪凉导致脾湿

    我们来看看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到了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加之气温交叉变化,放晴时暴热,下雨时阴凉,因此,暑湿最易袭人。特别是在南方,太阳的照射使水分从水面、土壤和植物中蒸发到大气中,气温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暑湿也越重。

    中医认为,暑为熏蒸之气,湿为重浊之邪,暑湿内袭人体,使脾胃运化受制,加之暑湿直接耗伤正气,困阻清阳气机,就会使人倦怠乏力、食欲减少,气短心悸,肢困头重,大便溏薄,低热绵绵,舌苔腻,民间称为“疰夏”。

    疰夏易发生于老弱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者。因此,中医一直强调,久病体质虚实夹杂者,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贪吃寒凉之食,以免导致湿邪。暑湿为患和脾湿为患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夏天骄阳似火,容易让我们采取一些方法去避暑,但是在避暑的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这就是:因暑贪凉。

    什么是因暑贪凉?我就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跟人家比赛吃冰激凌,一吃冰激凌就吃七八个;有的人把西瓜从冰箱里拿出来立刻就吃;还有的人夜里不睡觉,约上三五个好友上大排档,一喝啤酒就喝到凌晨,而且喝的啤酒都是冰镇的。我觉得从养生的观点来说,偶尔喝一点凉爽的东西过把瘾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人的脾就会受寒。

    脾受寒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打乱人体的动态平衡,成为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己是不是脾湿

    脾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升降、出入出了问题,吃得多,排出体外的少,还有就是贪凉容易形成脾湿,工作压力大、整天思虑也容易形成脾湿。

    脾湿会影响人的食欲,食欲减退是脾湿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症状。还有就是往往大便不成形,胃部有痛的感觉。

    脾湿其中一类就是寒湿症状,体现四肢厥冷,手脚冰凉;另一类是热相的脾湿,症状就是舌苔可能会黄腻。

    一般体内脾湿严重的,舌苔都比较厚腻,白苔为寒,黄苔为热,这是一般规律,但也不是绝对的,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最终定论。

    当然最好是把阴虚、内热、脾湿三者合起来共同测试。即使测试后认为自己有脾湿的症状也不要害怕,因为阴虚、内热、脾湿本身不是病,只是遇到外邪侵入时容易引起疾病。

    孟晓冬与脾湿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祖父遇到的真实事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上海滩的杜月笙,他有一位太太叫孟晓冬,这个孟晓冬也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她就是电影《梅兰芳》中与梅兰芳情投意合、互相爱慕的女老生孟晓冬。现实中,孟晓冬最终嫁给了杜月笙。

    当年孟晓冬在北京居住的时候,常年找我祖父给她看病。孟晓冬嫁给杜月笙以后,她就搬到上海居住了。但是孟晓冬始终还是相信我祖父的医术,有一年她生病了,杜月笙想给她找别的大夫,但是她坚持让我祖父给她看病。

    而我祖父也是一个很清高的人,最后杜月笙是三请孔伯华,才把我祖父请到上海。结果我祖父去了以后,发现孟晓冬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吃得太好、太多了,导致脾湿为患,因此就开了点简单的药,吃完就好了。

    结果不知道杜月笙是为了取悦孟晓冬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临走的时候相送我祖父10万块大洋。我祖父回来后,就拿这笔钱投入到北平国医学院,他自己没有留下一分钱。我祖父生活上非常清贫,到了晚年可以说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因为他把挣来的钱都给老百姓治病用了。

    这是一个插曲,说明脾湿不是什么大病,但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预防,否则,脾湿也可能会引起很多疾病,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等。

    脾湿与冠心病

    脾湿、阴虚、内热往往是相合为病。比如湿热,以冠心病为例。一说冠心病,有人就觉得这是老年人才得的疾病。实际上,现代都市人群中,很多人年纪不大就得了冠心病。在中医里,我们不管它叫冠心病,而是叫心痛、真心痛或者胸痹。

    导致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在临床上很常见,就是“痰湿淤阻型”。这个痰,不是我们吐的那个痰,而是广义的痰。中医上,痰分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一种是无形之痰,如弥漫在气血周身无处不在的湿气。

    痰湿淤阻型冠心病是这样形成的,当体内的湿多了,时间长了,淤阻在心脏周边的毛细血管里,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淤阻,导致感觉胸闷、胸憋。

    实际上,预防这种病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平时注意化湿保养就可以了。

    远离脾湿的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不要看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如果想理解透彻的话,不是一本书就能解释清楚的,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皮毛上,因为中医学博大精深,而且解释这些话原则上应该是以经解经的方法,如果用白话来解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但是,这几句话讲出了养生的大道理,同样对脾湿体质人群的保养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中医调治脾湿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暑热脾湿来说,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疗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着名。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两个:

    一个是金元时代的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其重在清暑除湿,健脾益气。方用“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一味,升发阳气,以固根本”。此方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颇有效果。

    另一个是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气津不足的常用方剂。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用于“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将体内的这些湿气去除,让脾正常运转起来呢?其实有很多办法,首先我建议将不良的生活习惯消除掉,然后再在饮食上进行调理。

    主要注意事项有:

    第一点,少吃为好,饮食一定不要太饱,只要八成饱就好。

    第二点,不要为了解暑而过于贪凉。

    第三点,平时常喝浓茶也不好,喝浓茶也容易伤脾,因为茶属寒性的,如果天天喝浓茶,这种湿气也会在体内慢慢聚集。

    生活中的去湿饮食

    冬瓜性寒味甘,清热生津,民间有“冬瓜入户,不进药铺”之说,它有明显的去湿作用。薏米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通、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薏米的功效“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薏米炖冬瓜。取薏米100克,冬瓜500克,将冬瓜洗净,去皮,去瓤,切块;冬瓜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也可用榨汁机榨汁);将薏米放铝锅内,加水适量;将冬瓜汁液放入锅内,先用大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熬1小时就行了。

    薏仁米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女性朋友就可以经常喝一点薏仁粥,只要在煮粥的过程中,在大米里加点薏仁米就可以了。

    如果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肠胃积滞,那也很好办,吃点山楂糕就好了。家里在炖肉的时候,也可以加一点山楂,因为山楂有消积化食的作用,而脾又是主运化的,所以山楂有健脾胃的作用。另外,除了薏仁粥之外,还可以用大枣煮粥,大枣有行气健脾,甚至安神的功效。只要利用这些普通的东西,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湿气化掉。

    另外,在我们平时的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肥甘厚味不能吃得太多,饮食规律一般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平时吃得太素,就要偶尔吃点荤的来调剂;如果平时吃得太荤,就要增加点素的来调剂。这样荤素搭配才比较合理。

    中医把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待脾胃疾患的诊断一般是这样的:如果有呕吐的现象,除了因为颈椎压迫产生的呕吐症状之外,一般基本可以认定是胃的问题;如果是腹泻,则一般反映的是脾的问题。

    葫芦黄酒化湿法

    关于如何化湿,我在这里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偏方。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但是由于它对于化湿有很好的效果,我在这里再详细说一遍。该偏方材料准备起来很简单,男女老幼无论是阴虚体质、内热体质还是脾湿体质,都很实用。

    先找两个葫芦,要找的是那种甜的葫芦,因为这种葫芦没有任何毒性,最好是新鲜的葫芦。找到后,先把一个葫芦上的头削掉,用工具把里面的瓤掏干净。

    再把另一个葫芦洗干净,剁碎,把这些碎块儿倒进第一个葫芦里。接下来,到商店买些绍兴的花雕或者其他好的黄酒也可以,把酒倒进葫芦里。用喝葡萄酒剩下的软木塞把葫芦口封住,放在家里的阴凉处存放,放个十来天就可以了。再打开,每天晚上睡觉前倒上一小杯,半两、一两就行,温一下喝了再睡觉。

    为什么要用葫芦与黄酒搭配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从中医上讲,任何药物基本上都是人一个经、人两个经或者人三个经。《神农百草经》上说,酒是百药之长,可人十二经。用酒是作为药引子,特别是养人而不伤人的黄酒。

    那么,葫芦有什么功效呢?葫芦本身也可为药。葫芦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用于医治多种疾病,尤其是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可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葫芦黄酒,能通过酒这个药引子,传遍身体的各个经络,把一身的湿气通过小便的形式带走。

    因此,葫芦黄酒可以作为家庭常用。每天晚上睡觉前喝一点,但是记住不要喝多,因为就酒本身来说,喝多了是会伤人的。

    葫芦黄酒对手脚冰凉或者关节炎有很好的化湿缓解作用,还有非运动性损伤的腰肩背疼痛,或者胸憋胸闷、小便不利,还有腿部浮肿,一按就发暄,可以尝试喝葫芦泡黄酒,而且没有毒副作用。大家可以试一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