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健小百科-家庭科学保健指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形五脏与神志五脏

    如果要想搞明白“和喜怒”的确切含义,就有必要先对中医学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为这里面可能会牵扯到一些中医的专业术语。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里人体的五脏。中医的“脏”字写法应该是“藏”,这样写更能反映中医五藏的实质。人体的五脏是什么?我们到菜市场去买菜,可以看到卖肉的地方经常挂着一些腰子,有人说这就是。肾;还包括鸡心、鸭心等,有人说那就是心。但是这些说法是按照西医的解剖学来命名的,如果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讲,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中医对五脏有一个“三元”的概念。那么,什么叫三元呢?简单来说,有形之五脏,就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五脏,也就是解剖学概念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这些器官。中医当中则讲究气之五脏,还有神之五脏,它就不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五脏了,而是以功能划分的五个系统。

    《黄帝内经》中就是以人体五脏系统为主体,把人的精神活动纳入其中,认为人体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灵枢》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这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心藏神

    心在五行属火,《素问·解精微论》中说:“火之精为神。”故只有心神精明,火耀阳旺,才能驱散阴霾鬼魍梦幻,保持精神健康。火亢阳盛、火微阳败都是心神病症的主要病机。

    肝藏魂

    肝在五行属木,魂为木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肝藏血,血舍魂。”以魂归血藏为论,所以后来的中医大家曾说过:“魂昼日游于目,夜则归于肝。”

    肺藏魄

    肺在五行属金,魄为金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肺藏气,气舍魄。”魂魄合则为实,在心神主导下开展健全的精神活动;离则为虚,失去心神主导,为梦、为幻。其中,心神、魂魄的相互作用,也体现了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五行制化关系。

    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本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意发于心、主于脾,其用为思,以其土德而贯余脏、调诸神。志发于心、主于肾。”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五神的理论,主要是通过五脏的精气活动、阴阳五行关系,来探讨与把握精神活动的机理与规律。这与西医学从脑髓神经解剖形态及其物质分泌来研究精神活动,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有着根本差别。

    五脏与五情

    中医里所说的五脏不仅是有形之五脏,还有功能上的五脏;除了功能上的五脏,还有神志上的五脏。五脏跟我们的情志也发生关系,所以我们又叫五情。五情主要指的是:怒、喜、思、悲、痛。

    比如说,怒是与肝相联系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爱发脾气属于肝火旺盛;喜是与心相联系的,我们常说喜在心头;思虑则主要是与脾相联系的;而悲是与肺相联系的;惊恐主要是与肾相联系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忽然问受了惊吓,就会吓得尿裤子了或者尿床了,这是与我们的肾相联系的。

    再比如说,一个人工作压力大,所以思虑比较多,就会不思饮食,就是因为与脾相联系,思虑伤脾。脾是主运化的,饮食上都不运化了,人肯定就不想吃饭了。

    再比如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有一个着名的悲剧人物,就是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是典型的悲,所以她的一些病症往往与肺有关系。当然一般致病的因素也不仅仅就是一个悲,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里面。

    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在中医里,把在功能上相关的、有联系的,在属性上相同的这些器官,作为一个整体来构造我们的五脏系统。

    通过这样一划分,五脏就不是指在菜市场看到的五脏了,而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同时这种体系结构还不仅仅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而且还与外在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相应关系。

    在中医学中,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便以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采取类比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分别归纳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学其实是以阴阳两种属性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对于阴阳最初的解释,应该是山的向背,也就是对于阳光的向背来作为阴阳的一种解释。比如说,能见到阳光的地方属阳;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属阴。后来古人又把阴阳抽象出来,扩展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把所有动态的、上升的东西比喻为属阳,所有静态的、下降的东西比喻为属阴。

    而中医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和特征来表述我们身体的一个平衡状态,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也就是说,阴阳如果达到平衡,就不会生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

    古代医学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而“五行学说”则是用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来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

    中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珲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来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滋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为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阻抑、相互克服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含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含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万物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如果只有相克而无相生,万物就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他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含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含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日“五行制化”。

    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那么,这个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整体的、大的体系结构,我认为要养生首先应该对这种体系结构有一个了解。这种结构不仅跟自然界有关系,而且把一些病理、功能上的属性也划归到这个大的范围里来了。

    五色、五味与五方

    现在社会上流行五色食品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夏天应该吃红色的食品,因为五色与五脏也有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夏天属于红色,在方位上属于南方,对应在人体的五脏上就是属于心。

    所以我觉得所有这些加起来是一个大的五行概念,我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模型,且这种模型是立体的,我们的五脏与情绪、思想、症状、味道、声音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再比如五声、五味和五位。五味是指我们吃的味道“酸苦甘辛咸”,咸入肾,苦入心,酸入肝,它们之间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五位,就是东南西北中。其实老北京的四合院,也是按照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构同序关系来建造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而已。四合院的北房与南房、东房、西房和中(四合院中间的那个天井)构成了五行的方位。

    更有趣的论述是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把我们的五脏比喻为社会上的职务。

    比如说,心者君主之官,就是说心好比一个统帅,像君主一样,把心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元首或者一个企业里的老总。肺者相夫之官,把肺比喻成一个丞相。肝者将军之官,把肝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长。这也不是没有道理,是把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合二为一,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五脏模型。

    五脏模型建立之后,经过几千年的验证,在实践中证明确实可行,因此,中医就按照五脏模型的指导方法,对有病之人辨证施治,对于无病之人因人而养,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显示了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要想获得一个养生方面的正确指导,我认为就应该把五行的结构模型或者说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搞明白,然后应用于生活、养生中。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中医对病的理解是,一旦五行的结构模型被打破,人就会生病。

    总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利用五行关系来指导我们科学地养生防病,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核心,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为六腑,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联络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相联系,一主表一主里,构成了人体的大致框架。

    所以,肝与胆相表里,有句成语不是叫肝胆相照吗,它很好地形容了肝胆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将以上分别联络起来,就形成了五大系统。我们在谈论五脏功能的时候,谈的实际上是五脏对于本身和其他连属以及全身系统的功能。而我们在给五脏定位的时候,则为我们内部的器官了。

    所以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等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

    同时,中医里的一些表述,实际上是与古老的文化相联系、相通的。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有医学道理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容易发脾气,叫肝火旺盛;形容一个人害怕,叫胆小如鼠。可见,肝、胆等器官,中医认为它们是跟人的情绪和气质分不开的。

    在症状上,比如说个人便秘,我们说他肺气虚,在治疗上或者饮食上就需要给他来一些补肺气的药品或食物,吃完以后大便就会下得顺畅了,因为从中医理论上讲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说,一个人心烦易怒,他的心火特别旺盛,那么这个火就会下移至小肠,体现在小肠上会产生什么症状呢?这个人可能在小便的时候会有灼热的感觉。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些学说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去套,那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不可理解,但是这些经验确实是从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生活实践以及治疗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再比如说,肝通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小到微观的症状,大到宏观的环境,都综合在内了。所以只要把这种模型结构搞明白了,我们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获得一些健康性的指导。

    有病“择药当之”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不舒服,然后就买很多高档营养品回来补身体,觉得越是高档的营养品就会对身体越有好处,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认识。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些药品广告不负责任地夸大疗效,说是研究或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如何如何好,这个东西是人体必需的,标很高的价钱就让你买。比如说,大家经常见到街边有许多的商店挂着回收冬虫夏草的牌子,而卖冬虫夏草的人就会说:这东西有多么好,多么珍贵,上万块钱一公斤,你吃吧,吃了肯定能延年益寿什么的。

    我在这里不是说冬虫夏草不好,它的确是一味很珍贵的中药,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盲目使用甚至可能会有副作用。如今冬虫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此亦世风之变,物识之变所然。

    如果你对照五脏体系的结构模型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讲身体要维持一种动态平衡,那么你的身体是否缺这种东西呢?如果缺这种东西,吃它才有好处;如果不缺,这个东西再贵吃了也没好处。

    中医有一句话叫“有病择药当之”,就是得这个病就该吃这种药,不是这个病吃这种药就没用。

    在宋代曾经流行过一种可笑的养生方法。那个时代贵族以养生为一种殊荣,那么他们养生流行吃什么呢?他们吃石头,就是那种钟乳石。当时人的理解是,钟乳石几千万年才长这么长一点,所以吃了肯定能长寿,还给它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现代人听了可能都觉得难以理解。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是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去一趟京城不容易,当他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后,却得了一种肺病。得病以后,找了很多大夫也没有治好,身上的盘缠也快花光了,实在没办法了。

    后来,他遇到一位高人。这个高人对他说:“你的病我或许能治。我跟你说,你到市场上去买两筐梨。现在正好产红肖梨,价格非常便宜。你弄两筐梨然后搁在这驴背上,你就往家乡走吧。回家路上每天吃多少梨不限量,如果吃完了你就再买些,每天就是吃梨。当到了晚上在旅馆里睡觉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梨搁在一个石器里,把它给捣碎了,然后喝那个梨汁。”

    想想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结果这个人就按照高人说的方法去做了,结果回到家以后他的肺病真的就好了。为什么呢?因为梨性是甘寒的,它本身对肺就有好处,就这么简单。结果当时不明真相的人,就传说这种梨能解毒,导致红肖梨的价格扶摇直上,把它吹得效果都神了。

    其实究其原因,是取梨之甘寒清润、生津止渴,而并非所传可解毒之神效。每到秋季,我也常以鸭梨2个配以杏仁10克煮水之法送与亲友,以预防秋燥,润肺化痰之效果甚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明白看问题还是应该客观地去看,不能盲目地追求,更不能认为什么东西对别人身体有好处就一定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而是要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伍子胥一夜白发

    情绪变化对人体状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故事在历史上也非常多。我想讲一个伍子胥一夜白发的故事。

    伍子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在楚国的一个显贵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史书称他是“少好于文,长习于武”,而且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本来在楚国有大好的政治前途,后来因为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他的父兄给杀掉了,而且杀掉他的父兄以后,还要杀他。

    伍子胥没办法,只好从楚国逃走了。当逃到楚国边界的时候,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安徽有一个叫昭关的地方,结果是后有追兵,前有雄关挡道,根本过不去。

    那么,当时他是一种什么心情啊?应该说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怒火,有;惊恐,也有;悲愤,也有。没办法了,他就先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因为这一夜之间情绪变化过于激烈,他的头发一下子全都白了,就像一个老人,这反而迷惑了追赶他的官兵。

    后来他逃到了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终于伍子胥成功地逃到了吴国。

    我们不去管伍子胥后来的结局是什么,就说他在昭关这一晚上又紧张、又恐惧、又悲愤、又怒火,一夜之间他的头发就全都变白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情绪变化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冷笑不止的小姐

    我在临床中也发现大部分疾病都跟情绪有关系,因为情绪的变化是人体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故事,是我在整理我祖父的遗案时看到的。

    我祖父在20世纪30年代,给北京一个姓王的大户人家看病。这个大户人家有两个闺女,她们应该说都是德艺双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们岁数相差不大。以前女孩子不能随便出门玩,那么姐姐跟妹妹没事儿就在家里边对弈,就是下围棋,妹妹总是下不过姐姐。

    可是有一次,姐姐心情不太好,那天的天气也不太好,所以妹妹觉得有机可乘,非得和姐姐下盘棋,好把面子给扳回来。姐姐说,今天心情不好,不想下。妹妹说,不下不行,非得下。结果姐姐拗不过妹妹,那就下吧。当这盘棋下完以后,妹妹就迫不及待地要数子。

    姐姐说就别数了,妹妹非要数,后来姐姐说别数了,自己赢了一个子。妹妹不信,非要数,结果数到最后,果然是姐姐赢了一个子。当时姐姐就冷笑了一下,没想到她冷笑一发不可收拾了,再也停不住了。结果家里遍求京城名医医治也没有效果,后来把我祖父请过去,还是我祖父把她这个病给治好了。

    至于祖父具体用的什么药,说实话这个方子还真失传了。但是通过这件事,我主要是想强调,情绪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像这种案例非常多。

    不偏不倚,中正和谐

    由于五情对五脏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首先要讲的就是“和喜怒”。我们应该记住,五情跟五脏的关系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虑会伤脾,惊恐会伤肾。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喜还会伤心呢?我们在前边讲过中医的五行体系结构图,说这是一个大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所以任何事情太过了都是不可以的,当然不及也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偏盛也不行,偏衰也不行。

    按照儒家文化来讲,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要不偏不倚,要取中正和谐。所以孔子早就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在强调中和,讲中和之道。

    怒伤肝会引起哪些疾病呢?怒伤肝首先会引起气血上延于脑,会产生眩晕,导致高血压,这是比较直接的症状。

    心火旺盛就容易心烦意乱,容易导致失眠;如果心火下移,就可能导致膀胱炎的发生。

    肺火过旺很容易引起一些外感性的疾病,比如像感冒、发烧等,因为这些疾病首先是你有内火,之后才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形成了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惊恐过度则会伤肾,会导致肾亏,也就是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同样也会引起心肾不交,产生一些失眠的症状。

    因此,和喜怒的重点,就是要做到心态的相对平和。

    另外,我们也应该找到一些正确的方法来对待这些不良的情绪。人的七情六欲其实是很难控制的,所以从养生学的角度上讲,养心也是最困难的,我们自己心里要劝诫自己看开。

    如果你能够看开,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自然会达到你所希望的修身养性的功效。有了这个做基础,我们再通过调节饮食、辅以运动等其他方式来弥补身体的不足,就能很好的达到养生目的。

    因此,我们要记住,中医把养生定位在:“养生首务在养心。”而在“和喜怒”中,重点首先在一个“和”字上,我们要想办法使心态时常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脾胃者,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

    “节饮食”作为养生九字秘诀的第二条,对于指导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节饮食首先要从我们的脾胃谈起。在中医里脾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黄帝内经》里给脾胃下了一个定义:“脾胃者,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胃理解成一个粮仓,它是储藏粮食的地方,那么脾可以把它理解成我们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人吃下去的蔬谷、五味,开始都要放到胃这个粮仓里,然后主要靠脾的运化把这些东西输送到身体需要的部位去,这样人体才能保持一个正常的运转。

    脾胃的作用就是把吃进来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而把非营养物质通过大小肠和前后阴排出体外,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中医脾胃的功能,一主升,一主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一出一人,才能达到一个均衡。

    古人曾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脾胃的功能以及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我认为用粮仓、物流来作比喻比较恰当,如果粮仓只能放100斤粮食,而你放了200斤,是不是就过了,放不下了。并且放了200斤之后,不仅胃承受不了,脾也承受不了。

    所以去看病时,医生经常说:“你没什么病,就是脾胃不合了。”这就属于是过饱导致的脾胃不合。但是如果吃得少了,过饥了也不行。

    合理地调节饮食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种情况,这也是在临床中经常能看到的。比如一个小孩拉肚子了,老拉稀,所以家长就带他去医院。化验的结果是他的大便没事,没有任何特殊的细菌,不是肠炎也不是胃炎,但他表现的症状就是上吐下泻。

    为什么会老拉稀呢?他可能本没有病,也许就是因为吃了一个热馒头以后,又马上吃了一根凉冰棍,结果导致他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脾虚腹泻,这种腹泻其实本身不是病。比如说老年人吃多了,因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定不如年轻人,所以他吃多了就消化不了,也有可能会产生腹泻。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合理地调养脾胃,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进行控制,这种症状很快就会好转。

    但事实恰恰相反。遇到这种情况,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腹泻,去医院又查不出病因,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上医院去查,就在家里自己盲目地吃好多抗生素类药物,最后不但腹泻好不了,反而把肠胃里的有益菌群都破坏掉了,破坏了有助于消化的细菌,很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坏的结果。如果是儿童的话,严重患者甚至还会产生脱水的现象。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有一个平时特别要好的朋友,他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饮食上不注意,拉稀了。当时他也比较马虎,没有找中医,也没有看西医,就自己拿了点抗生素类的药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大便越来越稀,最后竟出现了脱水。

    等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了。这个孩子当时的情况从中医上讲,已经是气血两亏。从现代医学上讲,就是已经完全脱水了,最后孩子医治无效导致夭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腹泻。

    当然腹泻也分很多种。有一种是有菌性腹泻,就是由于细菌导致的。对于这种有菌性腹泻或者炎症腹泻,你就需要赶紧上医院,通过输入一些抗生素,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对无菌性腹泻,我认为还是少吃药为好,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因为小孩子的肠道功能发育还不很完全,尤其容易得这种因脾虚而导致的腹泻。

    食物的四气与五味

    四气五味是什么概念呢?中医把食物从属性上分成“寒热温凉”四气,还有就是食物本身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味。

    前面讲过人体五脏体系的一个模型图,在这个模型图里,我也讲过五味,而且是说五味入五脏。那么,除了要节制自己的饮食,使自己不要过饥过饱外,还要注意四气五味的调养。

    关于气与味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例子。比如说,今年刚刚下来的龙井茶,主要是要它的气,就是要它芬芳的气味,但是如果把龙井茶用开水煮1个小时,茶还能喝吗,它芬芳的气味早已没有了。

    如果中药没有经过煎煮,而是把中药直接放在蒸锅里去蒸,那么它的有效成分也一定出不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根据气与味的原则来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说,中医对食疗方面非常讲究,它首先讲的就是气和味搭配的概念,然后讲的是食物之间搭配的合理性。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我们的饮食给出了一个原则上的指导,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什么是“形不足”?“形不足”就是指一个人的体质已经非常弱了,比如说久病在床、濒临死亡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一个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这时候,给他煮一点参汤,用东北的野山参,这样补气非常有效,就可以延长他的生命。

    我和一些老中医大夫在一起探讨的时候,曾经说起野山参究竟有什么作用。他们给我讲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老爷子病危快咽气了,他的儿子端着参汤赶到床前,说:“老爷子您张张嘴,这是千年人参熬的汤,您赶快喝两口。”喝了两口,老爷子醒了,儿子赶紧问:“老爷子,家里边您的那些财宝都搁在哪儿了?”等老爷子把这些财宝藏的地方说出来后,又咽气了。

    虽然这是玩笑之谈,但是也说出了山参的补气作用。补气主要是补虚,就是体质比较虚弱的人,靠气来补。

    味又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煎熬、煎煮,把食物里最精华的一些东西保留下来,这些东西是补精血的,按中医的说法也就是滋阴的。比如说,我们吃的大餐里,像鲍鱼、海参等,像这类东西它本身就是药。而鲍鱼和海参一定要长时间地煎熬,而且要用高汤,如果没有好汤去调味儿,它的味道就出不来。这些食材都要长时间地熬才行。

    食物的养生特性

    有一本医书叫《温病条辨》,是清代的名医吴鞠通所写的,他就把海参、鲍鱼等作为一个滋补的材料写进去了,认为这些都是食疗非常好的材料。

    《温病条辨》是中医的经典着作,这本书中作为药物来用的食物,为数不少,粗略统计有七八十种之多,其中包括谷类、果类、兽类、禽类、菜类等。

    按照中医温病(外感病)的说法,有外感初起,邪热伤津直至病后,饮食调养、运用也甚为巧妙。一味食物,因其干鲜不同,其效用也是有别的。

    比如说,经常见到的荷叶、鲜荷叶与干荷叶的挥发性就不一样,因此,夏季暑热之时,以鲜荷叶熬粥取其芳香之性,才可透邪外出,而干品自然没有这样好的功效。

    再比如说,经常服食的姜,关于姜的食用是比较早的。《论语》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姜就已用于食物中。而且在很早以前,姜就被用于药用。

    《温病条辨》中关于姜的药用就有六种形式之多,如生姜辛温,北方民间习俗用于受寒风、冷雨之后以姜、糖冲沸水以御寒,从而防止外感的发生;而桂枝汤解肌表的作用,更是少不了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生姜还有中和之力,如民间食用螃蟹时要以姜、醋作为作料,这便是借用生姜的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姜还可辅助阳气,如《温病条辨》中的露姜饮,即以人参之甘合于生姜之温,以辅助阳气。顺便提一句,南方有些地方蒸螃蟹的时候要放些紫苏叶的,也是取紫苏辛温之性,解螃蟹寒性的。

    果实入药也是比较久远的,其用法与食并无大异。如山楂酸甘微温,具有消积化食的作用,并能化淤,单独服食可以治疗食积,与麦芽、神曲合用则效果更好,习惯上我们将这三味统称为“三仙”,且在当今临床上极为常用,尤其是普遍用于小儿停食积滞,效果颇佳。其实这种用法在民间也广为传用。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中医在“节饮食”上有一个养生原则,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如果是一种非常燥热的身体,是一种实热的身体,比如儿童、青壮年,他们的身体里往往是一种实热,就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寒凉性的东西。但如果是老年人,一般是虚寒体质,他们就不适合再吃寒凉性的东西了,就要“寒者热之”了。

    就拿喝大酒的人来说,如果长期喝大量的高度酒,就应该考虑戒酒或少喝了。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喝,我这里可以给你一个小处方,这个方子你可以放心,绝对是安全的,因为里面的材料全是食品,我们把这个处方叫做五汁饮。

    五汁饮里只有五味药,它们全是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如果记不住,也可以随时到互联网上去查,这就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出的方子——五汁饮。五汁饮,顾名思义就是五种植物的汁,一是梨汁,二是藕汁(用的鲜藕一定要把藕节去掉),三是荸荠,四是麦冬,五是鲜生地,这五种植物榨成汁,经常饮用,非常有好处。

    五汁饮是甘寒的属性,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拿藕来说,藕节性苦寒,药用于亡血之症,不宜单独作为食品食用。而去掉藕节的藕其性味则大不相同,它能通气利水,养胃生津,疏导关窍,调整人体气脉,且能升清降浊,因而被历代养生家列为上品。

    甘寒可以平息体内因为饮酒带来的辛温燥烈。如果因为喝大酒,产生了口干、口苦、口臭,喝五汁饮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经常在外应酬的人来说,喝五汁饮也不失为一个预防糖尿病的好方法。此方对于预防高血压或一般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食疗效果,而无流弊,常人也可经常服食,延年益寿。

    都市人群的三类体质

    现代都市人群中虚寒体质的人其实很少见,而大部分人除非得了大病,动手术了,比较虚弱,才可能是虚寒体质。

    现代都市人群主要分为三种体质:实热、虚热和湿热。其实这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造成的。

    阴虚是相对于内热而言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阴虚与内热和痰湿往往并见,从而形成湿热兼阴虚。这也是现代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以为,现代都市人群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很多。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方面的保障增强了,平均寿命也延长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饮食方面。现代都市人群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

    二是情志原因。现代都市人群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

    三是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床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代都市人群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所以阴分易伤。

    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黄帝内经》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综观现代都市人群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饮食应当荤素均衡

    实热、虚热、湿热三类都市人群的饮食结构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我所接触的大多数都市人群,白领也好,老年人也好,大部分是属于吃得多,而排出体外的少,由于运动量很小,所以新陈代谢比较缓慢;还有的是因为营养品补过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现代都市人群应该多吃素的食物来均衡一下。

    先父孔少华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因此,针对儿童和青壮年饮食应以清热类食物和化湿类食物为主,而针对中老年则应以滋阴、清热和化湿类食物为主。

    萝卜鲫鱼汤

    在生活中,我经常用萝卜鲫鱼汤来帮助我母亲进行调养,有时我自己也爱喝。因为我母亲患帕金森病已经15年了,现在基本上行动不了,她的体质是典型的少运动的体质,所以我必须想办法让她的脾胃转起来。

    但是怎么办呢?她又没法运动,帕金森病也是不治之症,这个谁也别吹牛,现在这个病还真谁也治不好。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炖萝卜鲫鱼汤。

    用两条鲜活的鲫鱼,一根白萝卜。先把鲫鱼用油给煎一下,但不是炸,油不要多放;煎一下以后放点葱,放点姜,姜葱都切成段;煎完以后把姜、葱再捞出来,把它撇掉;再把鲫鱼放到锅里煮,并且煮的时间一定要长,要煮至少1个小时以上,因为这道食物主要不是为吃鲫鱼的肉,主要是取它的汤。等快熟的时候,提前差不多10分钟左右吧,再把萝卜放进去。

    长期喝萝卜鲫鱼汤,对我母亲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鱼类是滋阴的,而且《本草纲目》和一些其他药书也都认为唯有鲫鱼是补脾的,是入土的,而萝卜又有顺气通畅的作用,所以萝卜鲫鱼汤可以长期作为我们的一种饮食,来补脾胃,滋补肝肾,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食疗处方,而且这几样东西也不贵,在市场上哪儿都可以买得到。当然,任何一种食疗也不宜太过了,太过了也会出现问题。

    四味益胃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都市人群大部分存在胃阴受伤,症状是口干、舌燥、感觉口渴等。比如说一些公司的白领,一天到晚工作压力比较大,属于忧思伤脾,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四味益胃汤来补一补。

    四味益胃汤由四味药组成,而且这四味药也都属于食品,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这四味药分别是:沙参、麦冬、生地和玉竹。

    那么,沙参、麦冬、生地和玉竹各取多少呢?各取10~12克就差不多了,但是需要将它们等分,然后放进锅里用清水煎煮20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四味益胃汤的主要作用是生津、养阴,就是针对胃阴虚的人、长期大量喝酒的人、工作压力大的人、经常思虑的人,饮用后效果非常好。

    保健品不可乱吃

    什么是保健品?许多人认为保健品是对人体具有某种功效的营养食品。其实这种认识太过表面化了。尽管有很多保健品我们可以选用,对身体确实是有益的,但在选择上还是应该慎重。

    一般而言,保健品都是经过特制的、浓缩的或添加了某些添加剂的生理功能物质。再经过大工业生产,早不是什么天然食物了,更何况某些中药保健品的制作,实际上早已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而变成纯化学的生物制剂了。

    中药的功效并不等于植物中药性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基因工程。比如银杏叶有活血的作用,这是从植物药研究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但这不完全等于银杏叶在中药中所发挥的作用。再比如杏仁,中医认为它有宣肺开玄府的作用(肺主皮毛),因此它对皮肤有较好的理气及改善代谢作用。但从植物药研究的结果得不出这些结论,若仅取杏仁油用,也就丢失了上述作用,只能作为油参加化妆品的乳化过程,从而也就丢失了中药的性味归经作用。

    保健品是供生理上有特殊需要或体质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的人使用的,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但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制作工艺产品,二是必须要合理使用,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选择,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搭配。

    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儿童补剂和口服液,都标榜自己有长高长壮的功能,其实很有可能有激素的成分。人体之生长,纯为自然而然,若三五岁童孩,就较同龄人又高且壮,实在是因滥服保健品而拔苗助长了。当前儿童生理早熟现象,就足以引起我们对保健品的慎重对待。

    虚寒体质的饮食调节

    前面讲了对于虚热和实热体质人群的饮食调节,那么对于虚寒体质人群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虚寒体质人群首先的症状就是手脚冰凉,如果喝点绿茶或者喝点凉东西,胃就容易感觉不舒服。

    我给虚寒体质人群介绍一种食疗方法。我们可以去找鲜葫芦,当然要找成熟的鲜葫芦,然后把葫芦头去掉,去掉以后把里面掏空,然后在里面倒上黄酒,之后用一个盖子塞紧,在家里找个阴凉的地方置放,放10~20天,以后可以每天饮用一两,但不要多。

    我们知道,黄酒的辛温燥烈程度与白酒是不一样的,黄酒本身是养胃的东西。酒本身属于药引,酒在《本草纲目》里被称为百药之长,它是药引子。所有药物都要入经,比如牡蛎是人肾经的,石决明是人肝经的,而酒则是人十二经的。

    虚寒体质的人,可以每天饮用一点黄酒来调理身体。即使不是虚寒体质的人,以上葫芦酒也可以作为日常的一个养生方法,它不但有合胃、健脾的作用,还有利湿的作用。湿是指脾湿,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饮用葫芦酒的话,就可以把体内的湿给化掉。

    “六气”与“六淫”

    “六气”又称为“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气”的变化称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正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本来是无害的。而且我们的身体在日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对周围的气候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六化是不会使人发病的。而“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正所谓阴阳相移,寒暑交替,这些气候的变化本来遵循一定的规律。

    但是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的发生非其时而有其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天的气候本应当开始温和了却反而继续寒冷,进入冬季本应当寒冷了却反而继续温热,或者气候变化过于急促、太过或不及,如暴寒暴暖。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六淫”。

    疾病的发生固然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不会使所有的人都发病。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会发病。这种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气”,对于后者来说便是“六淫”。即使气候变化正常、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也有人会因其适应能力较低或生活习惯上不注意而生病。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的机体来说也是“六淫”。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气候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否患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以常见的感冒来说,感冒一般是因为感受风邪所致,比如你刚刚洗完澡,或者刚刚运动完出了一身大汗,如果你马上去吹空调或者说不小心受风了,汗毛孔就会闭住,汗毛孔闭住后体内的热宣泄不出来,散不出来就导致寒闭于外,热淤于内,这样就会出现发烧、流鼻涕等感冒症状,这就属于外因致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被称为“六邪”。

    外邪致病,内因所引

    虽然许多疾病是由“六淫”这些外因所导致的,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病人在体内有致病的内因存在。比方说,如果体内本来就有湿,那么当身体受到寒邪的侵入时,寒邪跟风邪就会迅速地结合起来,加上体内的这种湿,就会寒湿相合,会在体内形成一个风寒湿。因为寒主凝固,寒主收敛,所以如果是风寒湿的话,就会感到周身的关节或者一些部位会有疼痛的感觉。

    当风寒湿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人体内时,人就会感觉到浑身的疼痛游走不定。所以中医里讲风是怎么回事呢,说风邪是善行而数变,因为风嘛,它会来回地游走。比如风湿性关节炎这类疾病,往往都是因为风邪、寒邪和湿邪共同作用,在人体内形成风寒湿而导致的。

    我们再来说说暑邪,暑邪更加复杂一些。比如我们在暑季因为天气热而引起的中暑现象,就是因为受了外来的暑热之邪所导致的。

    还有一种暑叫暑湿之邪,它是一种杂气所致。举个例子,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统帅诸葛亮为了与魏国的司马懿打仗,必须要先把后方稳定下来,平定后方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因此诸葛亮带领蜀兵进入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广西、云南一带去进行平叛。而孟获是当时起兵反蜀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一位首领。那么,诸葛亮与孟获打仗是在什么地方呢?大约就在现在云南省沾益县一带,这里当时是南方的炎热潮湿之地。根据小说里的描述,当诸葛亮带着蜀兵经过这里的一条河的时候,这些蜀兵全都病倒了。

    分析小说里描写的士兵症状,我认为蜀兵生病的原因就是暑邪中的杂气所导致的。这些杂气是什么气呢?它属于暑湿上腾,升腾到空气中又降了下来,形成天地问的一种杂气,形象点说就叫做瘴气。中医中的瘴,就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我想这种气大概是有传染性的。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的燥气,一般容易发生在秋天,而且主要容易损伤我们的肺,引起感冒、咳嗽、大叶性肺炎等疾病。燥后面就是火了,火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上火这个道理。

    而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内在的因素——内伤。内伤就是由情趣所伤,由饮食所伤,因此,外邪才容易侵入而致病。外邪致病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好比“墙壁不固,贼乃敢人”一样。

    人们常常把患感冒归结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因此,往往很注重正气的培养,从而对增加营养、进食补药或保健品等方法青睐有加。如在日常饮食中大量增加高营养食物,或服食参、虫、芪等滋补药品,或进食各种以滋补强壮为名目的营养保健品,以为这样就能增强体质、抗御病邪、避免感冒,其实这种选择源于对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误解。

    正气虚并不是导致感冒发病的唯一因素,机体功能的任何一方失调都可能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从而诱发感冒。有些时候,体内毒素的聚集更是引发外邪入侵的重要条件,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时行之邪伤人者,病无老少,率皆相似。”

    “时行之邪”,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寒暖失常,人体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故易罹患。而“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是指体质偏弱或者内热素盛,流感病毒才能轻易侵入。比如内热壅盛,也就是俗称的“上火”,往往是导致感冒的因素。的确,感冒病邪往往更喜欢光顾那些内热盛、易上火之人。换句话说,有了伏邪,就更容易招致外感。体内蕴热蓄毒是外来病原入侵者的“内应”,起到了里应外合的作用。其结果是内外合邪,并发成了感冒。

    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

    一年中的气候总要产生变化,首先表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上。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四季划分的依据,而我们只需要遵循这些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养生。

    在《黄帝内经》里,对于四季的特点也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避寒暑”强调的就是要适应四季变化规律的意思。

    春天是生发的特点,夏天是生长的特点,秋天是收获的特点,冬天就把秋天收获的东西储藏起来以备用,准备第二年春天的生发之气。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根据这些现象,古人在养生方面提出了几个观点:春天适合养肝,夏季适合养心,秋天适合养肺,冬天适合养肾,而脾则四季都适合养。

    知道了这些特点,我们在养生时就要严格地按照气候的变化去顺应它,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们还是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既然知道了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呢?从“避寒暑”上来讲,古人又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总结出了八个字,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并据此发展出了指导针灸治疗的原则。如《难经·七十难》中说:“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随之,故当浅取。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随之,故当深取”。

    内科方面的疾病也是如此,如眼下很时髦的“冬病夏治”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养”。这里的“养”,不是养生的意思,而是顺应的意思。顺应什么呢?就是顺应阳。什么是阳呢?阳是阳气。也就是说,春天和夏天是阳气生发、生长的季节,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我们要去顺应春天和夏天的生发、生长的特征,而不要去逆着它做。而“秋冬养阴”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以春季养生为例。春季天气转暖,让人明显感觉到阳气的升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大意是说,春天气机从冬季潜藏中苏醒,天地之气升发,生命开始萌动,人也应顺此升发之气机,晚睡,早起。早晨起来要披散着头发,在庭院中缓缓散步,心理上,不要压抑自己的情志。待人接物,应给予而不要争夺。对下级,应赏赐而不要处罚,这样就可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而健康;反之,则会伤害肝木条达之气,夏天易生成阴寒之病,不利于养生。

    这是对一般人的养生规律,其实也是原则。但是,如果你果真要经常晚睡,那样一定对身体不好;如果你果真将头发披散着去漫步,人家非说你有毛病不可。

    中医养生治病的原则在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精髓在于辨证施治。若医生无论患者为何种情况,均按照经文生搬硬套,一定会出问题。

    比如“冬病夏治”,如果一个热性病患者或者平素就火旺的人,冬病夏治就未必适合。只有针对虚寒体质人群,采取冬病夏治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比如在临床上,肝肾阴虚者极为常见,对于肾水不足之人,春天肝木之气升发,得不到肾水涵养,往往会形成虚火升腾上越之证,此时饮食原则当以清淡、滋阴为主,又怎么可以过食生发之食呢?《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春夏养阳气的观点,更纯属断章取义,此处之“养”,其要义是顺应的意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直译成人体冬天受了寒邪,来年春天就会发病。这又没有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试问寒邪袭人,一定是当下即发或感而即发,哪有寒邪滞留体内数月而相安无事,非要等到春季才发病的道理。因此,要理解“冬伤于寒”的本质,乃伤寒水之脏的意思,寒水之脏是肾,冬季养生之道在于“冬要藏精”。

    从防治外感来说,我认为不要把外感看得很严重,只要我们平时稍加注意,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风寒暑湿燥火,我们是看不见的,应该怎么注意呢?我觉得理解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就应该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它。

    风热症与风寒症

    就拿常见的感冒为例吧,我这里说的是普通感冒,而不是病毒性流感。一般来讲,感冒分成风热症和风寒症。这两种感冒从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风寒症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风热症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在临床上,感冒基本上是以风热型为多,风寒症也不是说没有,但是确实很少见。

    还有一种感冒,既有风寒的症状,比如流清涕、怕冷或者手脚冰凉等,也有风热的症状,比如舌苔很厚、很硬等,中医里管这种感冒叫寒包火类型。

    实际上,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一个根本原因都是一个火,外来因素只是一个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的区分,属于外因,但它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实际的原因还是体内的火。

    我们在生活中,针对这一类的感冒,大部分情况是上医院看,而常规的化验却没有任何问题,而抗生素又对它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它不是炎症。这属于常气致病的范畴。比如说,一个十几岁的儿童经常咳嗽,带他到医院去化验检查,可能什么问题也没有,但他就是咳嗽不停。西医讲究打一点吊水,输点液,把炎症或病毒消灭,可能当时好了,但回家以后天气一变化,他又咳嗽了。他体内一定有致病的内因存在,按照现代医学讲,就是这个孩子的抵抗力太弱了。其实,抵抗力弱在临床上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些儿童体内的火太大了。当体内有火的时候,外邪有风或者有寒,则寒闭于外,热淤于内,那他肯定就要产生这类疾病。

    “常气”与“戾气”

    我们把自然界中的“六气”,按“常气”跟“戾气”来划分。刚才我已经讲了,常气是天地之间的正常之气,由于四季气候更替和变化而导致的风寒暑湿燥火,是一种天地之间的错行之气,是导致人发病的外因。

    致病的外因,基本上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但是这六种气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入人体的途径都是从皮毛而入的,也就是说是从汗毛孔侵入人体内,它一般不具备传染性。

    天地间还有一种气,中医认为它的性质是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这个气是天地间的另外一种气。因为在古代没有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细菌,也没有先进的化验设备,所以就称为戾气,认为戾气是天地之间的另外一种气,并且认为这种气伤人是具有传染性的。

    中医认为,这种具有传染性的气,是从口鼻侵人人体的,也就是从呼吸道侵入的,往往从呼吸道进入的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像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型H1N1”都属于这种情况。而从人体皮毛而人的,一般而言是没有传染性的。这是致病的两种途径。

    实际上,古人对病毒的认识由来已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余宗族素多,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说他的家里人,宗族人口大概两百口人,从建安纪年以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有三分之二得了天地之间的一种戾气死亡了,我觉得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应该就是病毒。由此可见,古人对天地之间的这种传染性气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

    近代的两次大疫情

    就近代而言,也有过两次很大的疫情。比如说,1918年在晋绥两地,即山西和河北,河北主要是在廊坊地区,瘟疫流行。当时是什么情形呢?有人形容说:“今夕聚首言欢,明朝人鬼异域。”意思是说,今天晚上我们还在一起聊天、唱歌、跳舞,到了明天早晨,就一个在人间,一个到阴间了。

    当时的政府是北洋政府,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政府所在地北京离发生瘟疫的地方也很近,因为疫情主要在河北廊坊,离北京非常近。

    当时北京也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只有两家医院,一家叫北京外城官医院,一家叫北京内城官医院。当时清朝灭亡以后,北洋政府就把太医院一分为二,办了一个内城官医院,办了一个外城官医院。当时的北洋政府就派外城官医院的人上廊坊开展防疫工作。这个防疫工作有五个主要负责人,可以算是五人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吧,一位是我的祖父孔伯华先生;一位叫杨浩如,曾经是北京宣武中医医院前身——外城官医院的院长;一位叫陈伯雅,1918年时他已经70多岁了,后来他在这场疫情中舍身赴险,但他毕竟年事已高,抵抗力就有点差,回来后就染上了这种病,不幸去世;一位叫陈企董,他原来是前清的翰林,也是太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位叫张菊人,他也是一位治疗瘟病的大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北京中医医院的第一任副院长,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的。

    五个人到达瘟疫发生的地区以后,一方面对已经染上病的人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一方面对周边村庄没有染上病的人及时采取预防。他们根据当时的时令,以中草药为主,熬好汤药让人们喝下去,实践证明这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医疗队回到北京后,他们共同编写了一本书,这应该说是中国官方组织编写的第一本传染病学专着,叫《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现在我手里没有这本书了,但是后来我在首都图书馆翻到了。这个疫情,是政府派医疗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病治病的一个先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天地之间的杂气对人致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56年,在这前一年我祖父已经去世了。当时在河北保定一带霍乱流行,也是非常厉害。当时周恩来总理找到了一位温病大家,叫蒲辅周。这位蒲老先生就以中医中的白虎汤的方子加减施治,就把整个疫情给控制住了。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戾气引起的传染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及时地预防,或者你体内本身就存在了一种致病的内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呢?实际上古人很早就说过:“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指的是外来的这些致病因素。而“避之有时”,就是说我们要严格地遵循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规律,适当地作调整,而调整的原则就落实在三个字上——避寒暑。

    预防时行流感验方

    此方基础乃是先父孔少华为预防温病所设之方。今逢时疫流行,据孔门经验以行加减,亲朋好友索者甚重,重复告知甚为繁琐,故而公之于众以利民生。

    一、桑叶15g,菊花10g,金银花20g,连翘10g,鲜茅根15g,鲜藿香20g,鲜佩兰20g,大青叶10g,杏仁泥10g。

    售价:20元/服。

    二、桑叶15g,菊花10g,金银花20g,连翘10g,鲜茅根15g,鲜芦根15g,鲜藿香20g,鲜佩兰20g,鲜石斛15g,鲜生地10g。

    售价:25元/服。

    说明:此二方非为治病而设,前方偏于热重,肺气不宣;后者偏于阴虚热重明显。若以人群划分,则中青年选择前方,老年人选择后方。但脾胃虚寒者慎用。立此二方意在使素有热者,肺气得宣,热邪得祛,清虚热养肝肾之阴,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价格则是供大家买药时参照,无论哪家医药商店,应不离其左右。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15分钟为宜。建议用鲜品,因为鲜品疗效优于干品。

    这组处方是孔伯华中医世家多年积累下的经验。我师弟赵宇宁在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以以上两方为基础,治疗了很多发热性疾病,疗效十分显着。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我们刚才提到了可怕的传染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呢?“避寒暑”在这里的具体体现就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什么是“冬不藏精”?就是说到了冬天,我们一定要养护。肾水之脏,要养护精血,情绪上不要太外张,饮食上不要过于寒凉,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够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有人说冬季是进补的季节,但我认为这件事情也要因人而异地看待问题。比如说在北方,气候干燥,如果到了冬天再进补羊肉、火锅这种非常辛温燥烈的食品,补进去后实际就容易伤精血。

    为什么这样说呢?“冬不藏精”就是这样,如果冬天再吃一些辛温燥烈的食品,一旦吃多了就会将人体内的阳气逼出体外。而中国文化讲秋冬实际上是一个聚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散能的过程。如果你采取这种错误的方式将你的能量过早地消耗掉,而在你体内留下了大量的内火,那么在第二年春天来临,阳气生发的时候,就容易引起疾病。

    当戾气、传染病毒来临时,天地之间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就会乘虚而入。因为如果气候变化失常,气候、温度也适合新的病毒滋生,所以春季容易发生这种疾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认为“避寒暑”主要体现在内因上,我们要从保持体内平衡、杜绝内因导致疾病做起。

    开门轰狗

    从防暑说起吧。暑天的特点是比较潮湿,比较闷热。中医把夏天分为两季,前一季为夏,后一季为长夏。夏主火,而长夏主湿。在长夏时,天地之间会有一种暑湿之气。这种暑湿之气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让人感觉非常困乏。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种状况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喝点藿香正气水不就可以了吗?藿香正气水是中了暑才喝的,没中暑的时候怎么应对这种暑天的困乏呢?

    我祖父孔伯华先生于1939年创制了一种宝丹药,就是专门用来驱除暑困的。这种宝丹药不是用来吃的,是闻的。宝丹药的制法,是将几种药配好了以后,放到一个鼻烟壶里。如果你感觉提不起精神或者头有点疼,就拿出来闻一下,能够起到去秽避疫的效果。

    宝丹药的成分包括麝香、安息香、冰片、薄荷脑。用量方面,除了麝香以外,其他几种成分的量是等分的,麝香搁一点点就够了,就是要它的味。这些东西都是细料,把它们碾碎后,放到鼻烟壶里,平时闻一闻就可以了。

    我祖父有一个学生,叫马龙伯。他生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忆先师孔伯华》。在这篇文章里,他已经把宝丹药的方子给公开了。以下是马龙伯先生《忆先师孔伯华》这篇文章中,关于宝丹药配方的原文摘引:

    “苏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薄荷脑,豆灵砂,

    荜拨,辽细辛。共为细末,装入小盒,鼻闻或口服。”

    这里面有些成分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了,我在前面介绍的方子更为简易。

    在《忆先师孔伯华》这篇文章中,马龙伯还同时公开了一个叫“清灵甘露茶”的方子。它是教人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选择一些天然植物制作茶饮,以预防时令病。这个方子简单说来,就是将鲜荷叶一张(或干荷叶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和绿豆混合起来煮汤喝。当然,我介绍的这个简易配方适合家庭自制,我祖父当年创制的“清灵甘露茶”其处方要更为复杂。在这里,我也将马龙伯在文章中公开的“清灵甘露茶”处方原文摘引如下:

    “鲜苇根,通草,薄荷,佩兰,藿香,青茶(绿茶),

    竹叶卷心,双花,香薷,荷叶,九节菖蒲叶。”

    每日服一袋,煎服或冲水当茶

    “清灵甘露茶”对于预防时令病有很好的效果。所谓时令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就是感冒。当然感冒也分为普通感冒和流感。流感是一种病毒,普通感冒又分为风热症和风寒症两种。不管得的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按照中医的观点,首先还是因为体内有致病的内因。“清灵甘露茶”防治感冒的原理,引用马龙伯这篇文章的说法就是“求其本而治之,枝流末疾,将不治而自治矣”。

    这里其实体现出了中医治病与中医养生的一个原则,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开门轰狗”。不论是中医治病还是养生也好,都是把身体里的病毒和外来的致病因素当成是进人体内的一条狗。我们怎么来对付这条狗呢?我们不是要把它打死在体内,而是要想方设法把我们人体的门打开,把狗轰出去。

    比如说,我上火了,有内热了,就要让热出去,而不是把火给扑灭在体内。这个火你扑不灭的,你一定要让它出去。

    再比如体内有湿,我们一定要把湿给化掉,要让它出去。湿属于体内原本应该代谢的东西没有代谢出来,滞留在体内,中医管它叫湿。假如你不问青红皂白,把狗给打死了,那狗就留在体内了,你还是不能处在一个均衡、平衡的状态。

    所以,注重养生之道的人,一定要遵循“开门轰狗”的原则。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原则,你就没有掌握中医养生的真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