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16岁到24岁,女性14岁到21岁,是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青春期。这时天癸已经出现,有了生育能力,是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明显发育,生殖系统逐渐成熟,其他脏腑功能亦逐渐成熟和健全,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他们精神饱满,记忆力强,思想活跃,充满幻想,追求异性,逆反心理强,感情容易激动,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定型。
青春期阶段的养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青春期的孩子要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及盲目节食,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早餐必须吃,多参加体育锻炼。要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2.心理要保证健康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以及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交错,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从积极方面启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积极引导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情绪、愉快的心境和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3.适量参加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青春也在于运动,因为运动给青春带来了精彩、健康和成长,每个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都不能忽略运动。
科学的锻炼能够加强心、肺功能,增强体质,使卵巢、垂体功能稳定,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因此对身高增长有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身高较不常锻炼的青少年高出约4厘米,体重增加约3千克,肺活量增加约1000毫升。因此,要想身材挺拔,切不可忽视体育锻炼。
4.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青春期的性意识正处于朦胧的状态,情绪容易波动,自制力差,所以要加强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充分了解两性关系中的行为规范,破除性神秘感,正确处理友谊、恋爱和婚育的关系。
壮年时期如何呵护人体
男性24岁到48岁,女性21岁到42岁,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也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时期。
青壮年期养生特别要注意劳逸适度、养生有方。青壮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工作效率最高、最需要发挥才能的时期,尤其是中年时期,业务和家务、责任和压力、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各种矛盾、问题往往使他们操劳过度、休息过少,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体质下降、健康恶化。生活节奏太紧张,便为各种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这个年龄阶段一定要会养生,以免疾病找上门来。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力壮就忽视养生,这个时候养生不但是为了现在不生病,也能为以后的健康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饮食上要注意均衡,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为了应酬而忽视健康的饮食习惯,每餐只吃八成饱,不要吃得过饱。要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多喝粥、多喝汤、多喝水。
还要注意休息,劳与逸要科学合理地调节好。劳有紧张的劳动和轻便的劳动,逸有积极的休息,也有绝对的休息,就是睡眠。千万不能忽视睡眠,这是人体保持充沛精力的重要条件。
养生有方,才能为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事业,干出一番业绩。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人生三道关,关键在中年
男性48岁到64岁,女性42岁到56岁,是人生的中年期。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女人49岁和男人56岁的时候正处于更年期。生理机能开始从成熟到衰退,也是从生育机能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一样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1.饮食上要调配好
中年人一定要减少摄取高脂肪食物和糖类,少吃肉类,适当控制脂肪摄入量,特别是少吃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各种鱼类和植物油。中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所以要经常食用含钙高的食品,最宜多吃豆类食品。调整饮食结构的原则是:按时定量用餐,不可暴饮暴食,做到粗细有别、干稀搭配、荤素适宜、色香味兼备、花色品种交替。
2.给自己时间和空间
在时间上,应该是8-4-4,即8小时睡眠、4小时生活、4小时其他。什么意思呢?因为自然生物钟需要8小时睡眠,每少睡1个小时死亡率便增高9%;在4小时生活中,有2小时需要与家人共进晚餐和准备晚餐,1小时运动,1小时阅读或休闲;4小时其他包括上下班路程时间或自行安排,这样的安排最符合生物规律。
在空间上,除每日有运动的空间外,节假日要外出走走,回归自然,徜徉山水,从大自然中汲取心灵滋养,调节身心。
3.拥有稳定乐观的情绪
情绪决定一个人的健康,一个人只要心情好、心态好,就百病不侵。很多疾病都是因为郁闷、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引起的,尤其是在中年阶段,很多病都容易染身,所以一定要保证自己每天有个好情绪、好心情。
夕阳分外红,平安颐养天年
男性64岁,女性56岁之后,是人生的老年期,这个时期人的机体各部分的功能都普遍衰退,性功能不断衰退直到完全消失。此时的养生要诀是:
1.饮食上坚持五大原则
老年人在饮食上要坚持杂、淡、少、慢、温五大原则。
杂就是食物要多样化,粗细要搭配,五谷、五果、五菜、五畜都要搭配,做到营养丰富而全面。
淡就是饮食要清淡,不要吃过腻、过成的食物,要多吃鱼、瘦肉、豆类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少吃动物油等。
少就是每顿饭要吃得少,不能过饱,要少食多餐。
慢就是进食不要过急、过快,要细嚼慢咽,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温就是吃温热熟软的食物,不要吃生冷食物,不要吃黏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和牙齿。
2.保持心理平衡
目标:有些老年人不服老,给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要注意不要太苛求自己,要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同时,树立长寿的信心很重要。
奉献:离退休了,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就能享受继续奉献的乐趣。生活中要助人为乐,与人相处“和为贵”。
期望:对子女、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否则,期望变成失望,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对子女要“因势利导”,不要什么事都管,要时刻牢记“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沟通:遇烦恼要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倾诉,以沟通信息,敞开心扉,获得帮助。
自控:平衡心理关键在于自控能力。遇事一定要冷静,即使是不顺心的事,也要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生活经验证明,不生气、不上火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最佳法宝。
放松: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打打门球,听听音乐,下下棋,跳跳舞,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心情自然舒畅。一句话,老年人养生离不开放松。
3.生活起居要注意调养
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调养。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又不要无所事事,更不能毫无规律,要科学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居住环境尽量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方便。既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也不能嗜卧,嗜卧则损神气,也影响人体气血营卫的运行。宜早卧早起。注意避风防冻,注意保暖。老年人的肾气逐渐衰退,房事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注意劳逸适度,要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切勿过度疲倦,“形要小劳,勿至大疲”。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面宜常洗,发宜常梳,常用热水泡足,保持大小便通畅。
4.老年人锻炼身体应该有度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是在特殊身体条件下进行的,活动的内容、生理负荷和活动的方式、方法,必须与自己的生理、心理相适应。切记要尽量避免以下4种情况的发生:
(1)不要进行负重锻炼。由于老年人运动器官的肌肉已开始萎缩,韧带的弹性减弱,骨骼中钙质减少,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进行负重的锻炼容易损伤关节、肌肉和韧带。
(2)不要进行屏气锻炼。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减弱,肺的纤维结缔组织增多,肺泡的弹性降低,如果在体育活动时屏气,易损坏呼吸肌,导致肺泡破裂而发生支气管咯血等现象。
(3)不宜快速地运动锻炼。由于老年人的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血液力增大,势必使心脏负担加重。加上呼吸系统功能已经减弱,肺活量和通气量减少会引起供氧不足。而且,快速运动时的耗氧加大,极易导致缺氧昏晕现象。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快速运动将促使血压骤然升高而发生意外。
(4)不宜进行抗争和竞赛。因竞赛和抗争活动必然引起神经剧烈兴奋,同时抗争会产生付出自身最大能力的获胜心,这种情况会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较大波动影响健康,甚至会发生意外。
人类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
我们常说“男八女七”,这实际指的是人类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它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男人以阳气为主,其生命周期是八;女性以阴血为主,其生命周期是七。这就是说,男性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64岁,每8年有一次变化;而女性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63岁,每7年有一次变化。
由于男性的生命周期比女性慢一年,所以最初几年里女孩子要发育得快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小学的时候,小女孩比小男孩聪明的原因。
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男性和女性每个生命周期的身体特征。
1.男性以“八岁”为一周期
一八:男性8岁时才开始发育,肾气开始充实,头发浓密,牙齿更替。
二八:男性16岁时,青春期开始了,肾气越来越充盈,“天癸”出现,可以生孩子了。
三八:男性24岁时,是男性弱冠的年龄,就是刚成年,这个时候肾气变得平和、均衡,筋骨越来越强壮,智齿长出来了,身高也定格了。
四八:男性32岁时,身体达到顶峰,才算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但从此之后,男性的生命状态就开始衰落了。
五八:男性40岁时,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肾气衰,发堕齿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男性的肾气开始衰落了,头发、牙齿也都开始脱落。
六八:男性48岁时,开始真正衰老,阳气日益衰竭,面色枯槁,发鬓也斑白了。
七八:男性56岁时,肝气衰弱,筋骨不灵活了,行动不便。肾功能减弱,藏精不足,天癸也开始衰竭。所以,对男性来说,56岁是一个坎。
八八:男性64岁时,开始真正进入老年。这时候牙齿、头发都脱落了,天癸彻底枯竭,生育能力消失。
2.女性以“七岁”为一周期
一七:女性7岁时,“肾气盛,齿更发长”。“齿”,牙齿为骨之余,是肾气的表现,代表收藏。“发”是头发,是肝气的表现,代表生发之机。所以头发的长短和生机是有关的。
二七:女性14岁时,开始有月经,太冲脉盛,乳房开始发育,这个时候就有了怀孕生子的能力。
三七:女性21岁时,肾气已经长足了,生发之机也到了顶点,应该嫁人了。
四七:女性28岁时,各方面身体要素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古人提倡女性在20岁左右结婚,就是让她在28岁之前要生一眙,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生育年龄是23~28岁,也是这个道理。
五七:女性35岁时,胃和大肠的精气开始衰竭,女性就开始长皱纹了,头发也开始脱落。
六七:女性42岁时,就开始有白头发了。
七七:女性49岁时,就闭经了,生育功能也丧失了。所以,49岁对女性来说就是更年期、绝经期,也就开始衰老了。
女人要做好补血工作
女性从来月经那天开始,就面临着血液亏损、阴精耗减的问题,所以,从那时起,就要做好补血的工作。
人们常说“妇人以血为本”,具体指的就是女人经、带、胎、产和哺乳时期,都离不开血。从来月经那天开始,女性就面临着血液亏损、阴精耗减的问题。在生育时更是如此,俗话说“一个孩子三桶血”,孩子在母亲的腹中是完全依靠母亲的血液喂养大的,整个孕期就是一个耗血失阴的过程。
中医把血液视为生命之“海”,是因为人体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如《黄帝内经》所言:肝得到血液营养,眼睛才能看到东西(肝开窍于目);足得到血液营养,才能正常行走;手掌得到血液营养,才能握物;手指得到血液营养,才能抓物……
如果说生命是烛光,那么血液就像蜡烛。当一根蜡烛逐渐耗尽时,烛光将随之变得微弱以致熄灭。人的生命也是一样,随着人体血液的消耗,生命也将枯萎。血液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保证。所以,女性朋友平时要加强营养,多吃高质量的补血食物,要把滋阴补血提上日程。
说到这里,你一定会问:“对女人来说,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补血良方呢?尤其是经期。”朱丹溪认为,牛奶味甘平,具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肤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消化不良、嗳气、吐酸、糖尿病、便秘、皮肤干燥者食用。事实上,牛奶在食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介绍两种以牛奶为主要材料的食疗方法,大家不妨根据需要选择食用。
1.牛奶黑米粥
材料:牛奶250毫升,黑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黑米淘洗干净,加入适量水,放入锅中浸泡2~3小时,然后中火煮至粥快熟时,加入牛奶、白糖煮熟。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热服食。
功效:此粥具有益气、养血、生津、健脾胃的作用,适用于产后、病后以及老年人等一切气血亏虚、津液不足、脾胃虚弱者服用。气血亏虚明显者在煮黑米时若加入10枚大枣,补益气血的功效更佳。
2.牛奶白芨蜂蜜饮
材料:牛奶250毫升,蜂蜜50克,白芨粉6克。
做法:将牛奶煮沸,加入蜂蜜、白芨粉拌匀,冷却后温服。
功效:此粥具有益气养胃的作用,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食疗方法虽然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切勿与其他滋补中药一起服用。因为牛奶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无机盐,与滋补药同服时,易与药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化合物,不仅使牛奶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还会降低滋补药的疗效。
此外,还有鳝鱼、胡萝卜等,也是补血的家常食物,不仅经济实惠,更关键的是很有效。
适时结婚生子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护佑
适时结婚生子,不仅是人生的两个关键时刻,更是对我们生命的最大护佑。花到了时候会开,果子到了季节会结,人也要顺着自然的这一规律,该要孩子的时候就得要个孩子。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怀孕期呢?
《黄帝内经》认为,最适合女人怀孕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因为冬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里面来了,它以肾气为主,《黄帝内经》里说冬天重在藏精,夏天的时候所有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是最弱的。如果在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里夫妻性生活过多,这时候对身体来讲是一种损害,所以在中国古代养生里面,讲究夏避三伏,冬避三九。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叫“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这时候正常的夫妻生活可以有,但是一定要注意节制。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正好是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气血一个是从外边往里边走,一个是里边向外面走,这时候整个自然界的气候,一个是春花之实,一个是秋收之实,这两个时间,如果要孩子的话,是最好的时候。
至于男女要孩子的最佳年龄,《黄帝内经》里讲女人在28岁的时候身体处于最佳时期,35岁以后身体状况开始衰退。这就是说女人在28岁左右生育是最好的,最晚不能超过35岁。男人在32岁的时候身体状况最好,40岁的时候身体素质开始下滑,所以男人最好在这一时期完成生育。
男人年过四十,“六味”正当时
过了40岁的男人们,精就会不足,甚至耗尽,即使没有什么慢性病,每天吃两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益寿养生。
中医认为,人的阴气只够供给30年的生命,所以我们的阴气很早就亏了。那么,益寿养生,补充亏了的阴气也就顺理成章了。
营养学认为人吃的东西和自己的物种离得越远越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四条腿的猪牛羊肉不如两条腿的鸡鸭禽肉,而两条腿的禽类又不如没腿的鱼类。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从食物的脂肪含量上考虑。我们说人过中年就容易发福,但这种“福”并不代表健康。所以,从这个阶段以后,尽量吃脂肪含量越低的食物,人就不容易发胖了,不发胖也就少了很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再加上现代男人过了中年,由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上家庭的牵绊,身体很容易“上火”,于是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也接踵而来,更加消耗体内的阴精。
大家常说男人过了40岁往往在性生活面前挺不起腰杆,说白了,这就是说过了40岁的男人,需要补肾壮阳了。中医认为,男人过40岁以后,先天之精基本荡然无存,完全是靠后天的水谷之精来维系自己。而肾藏精,精又生髓,肾精是不虑其有余,而唯恐其不足的,所以得好好补一补。
那我们应该如何给身体补充这些不足或丧失的“精”呢?我国宋朝有位名医叫钱乙,以茯苓、泽泻、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这六味药组成了一个经典的补肾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六味地黄丸。过了40岁的男人,即便没有什么慢性病,每天吃两丸六味地黄丸,也可避免阴精过度耗竭,益寿养生。
健康更年期,花开不败的女人有人爱
女人在进入绝经期后,身体上、情绪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多女士进入更年期后经历了更大的变化,如经常胸闷、心悸、月经失调、潮热出汗、关节疼痛等等。为什么以前的温柔淑女变得烦躁不安了?为什么你每月的“老朋友”变得“不听话”了?是谁偷走了你香甜的睡眠?诸如此类的问题,更年期的女性朋友们总有许多的不明白,下面就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到底有哪些变化是由于更年期的到来而引起的。
说到女性的更年期,首先要说的就是卵巢,女性身体的一系列变化都与卵巢息息相关。卵巢作为女性的生殖腺,通过分泌雌性激素来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维持身体各个系统功能的稳定和平衡。到了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必然会引起身体内各个系统功能的紊乱和暂时的失衡,从而出现了以下症状:
月经紊乱
很多女性在40岁后,甚至不到40岁就开始出现月经“不听话”的现象了,首先是月经周期的不规律,有时会缩短为21~25天,有的可能会延长为2~3个月。其次月经量也变得不太正常了,有时非常少,有时又由于很长时间才来一次,月经量很大。这是围绝经期常出现的症状,很多女性对此不了解,甚至担心是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大的病变。
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体内激素分泌减少,卵巢无法正常排卵,由此导致月经周期出现紊乱,如果这种症状不太明显,可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出现月经周期严重紊乱,或长时间出血等不正常的情况,可能会使得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其他疾病,要及时到妇产科进行检查治疗。
外貌改变
更年期女性在体态上容易产生局部肥胖,尤其是小腹突出,大腿内侧脂肪堆积。乳房开始变得松弛萎缩,乳头下垂或内陷。皮肤开始变得干燥粗糙、暗淡无光,甚至出现色斑和暗疮等。这就是以前人们爱把更年期女性叫做“黄睑婆”的原因,也是让许多女性最为恐惧的,衰老就像恶魔一样一下子扑向了自己。
这种外貌上的改变其实是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造成的,雌激素是维持女性特征最重要的因素,到了更年期,雌激素的分泌急剧减少,身体在一时之间还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情绪烦躁等因素,造成女性在外表上看起来不再那么面色红润、神采奕奕了。但是这种改变也不是绝对的,只要在饮食上多注意营养,多补充些植物性雌激素,进行适当的运动,放松心情,是可以延缓衰老的。
记忆力衰退
到了更年期,很多女性都发现自己似乎越来越爱忘事儿了,有时候走进一间屋子,却突然忘了自己要进来干什么;总是要等到炉子上的开水壶发出刺耳的警告声,才想起自己还烧着水;甚至于家里的存折,有时候也会翻遍所有的抽屉而茫茫然不知所向……所有这些健忘的现象都令女性朋友们困惑不已,自己这是怎么了?她们在心里总忍不住犯嘀咕。
其实这是因为人到了更年期,大脑皮质开始逐渐萎缩,大脑表面的脑回缩小,脑沟扩大,脑的胶质也会有一定的萎缩。在生理学方面其他的变化主要是脑血管逐渐硬化、血液循环逐渐缓慢,脑的血流量和氧耗量逐渐降低,脑血流阻力也逐渐增加。这些变化使人的记忆力逐渐减弱。但是,此时人大脑思维等神经活动的衰老却不明显,虽然记忆力有所衰退,但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日益丰富,因此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要比青年人强。因此,更年期女性神经系统最明显的不适变化在于大脑皮质萎缩和记忆力的衰退。
情绪变化
进入更年期,女性的情绪往往变得烦躁、易怒,即使是原本性格温柔、开朗乐观的女性,此时也会变得唠叨、多疑、焦虑、悲观,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伴随着心悸和失眠的症状。很多更年期的女性对此也烦恼不已,她们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心里清楚不应该发这么大的脾气,可就是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发完火后又懊恼、自责不已。也有的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并不爱发脾气,但却变得沉默寡言、悲观抑郁,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索然无味,这种情况更值得引起注意,这可能是患上了更年期抑郁症。
这也是由于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再加上中年女性面临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从而导致了种种不良情绪的产生,这也是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一般情况下,这种不良情绪会很快过去,但如果情况较严重,或者有更年期抑郁症的倾向,就要去医院了,必要时做一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血压、血脂升高
高血压和高血脂也是更年期女性常见的症状,很多女性会发现,自己的血压和血脂原来都挺平稳的,而且身体也没出现其他的病症,却突然有了高血压症状,其实这也和更年期的到来有关系。
由于体内雌性激素的急剧减少,胆固醇容易升高,血压也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再加上更年期女性持续的精神紧张,会导致心跳加速,外周小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的症状。
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应对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重,悉心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完全可以平稳顺利地度过更年期。
控制饮食结构
如果你经常不吃早餐,爱吃消夜,食物吃得过精过细,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那么你要注意了,因为这些习惯都会使你的体质变酸。原因是吃夜宵时正处于人的生物睡眠中,各种生理活动都处于最低状态,食物无法消化,留在肠道里发酵,产生毒素;而吃得过于精细,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容易便秘,产生酸毒。调节自己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这些食物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体内酸毒,达到体液的酸碱平衡,从而使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降至最低。
避免压力过大
压力过大是许多身体疾患的罪魁祸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压力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新陈代谢受到影响,代谢缓慢,使体内产生过多的酸性产物,使体质变酸。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沉积,导致内分泌紊乱。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
生活要规律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
要经常运动
要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从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
拒绝烟酒
烟、酒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喝酒,极易导致人体的酸化,使得更年期综合征有机可乘。
远离污染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防止病从口人。
地磁线:睡眠方位的最佳指向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365天,哪天都不能少了睡眠。民间有更通俗的说法“骑马坐轿赶不上睡觉”,良好的睡眠带来的美妙感觉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但是有人却长期遭受不良睡眠的困扰,每天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会不停地做梦,早晨醒来整个人都非常疲惫,其实这有可能是你的床摆放得有问题。
地球是一个大磁场,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都在这个大磁场中生存,人们睡眠的方向应该与地球磁场的磁力线保持平衡,这样才会感觉舒服。我们处于北半球,地球磁力线的方向是从南到北,所以我们最好的睡眠方向也应该是头朝北,脚朝南,这样人体内的细胞电流方向正好与地球磁力线方向成平行状态,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排列则为定向排列,这样,气血运行便可通畅,代谢降低,能量消耗较少,睡眠中的慢波、快波即能协调进行,加深睡眠深度,从而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人也会感觉很舒服。
如果你总是保持东西向的睡眠方向,人体睡眠时的生物电流通道与地球磁力线方向相互垂直,那么地球磁场的磁力就会成为人体生物电流的强大阻力,人体为恢复正常运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得消耗大量热能,用来提高代谢能力,从而导致体温升高,气血运行失常,产生病态,通常会出现头昏、烦躁、失眠、颈椎酸疼等症状。所以,要想拥有良好睡眠,最好还是采取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向。
除了睡眠的方向之外,保持何种睡眠姿势也是人们一直讨论的。其实,人在睡眠中不可能只保持一个姿势,关键还是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宜。有的人喜欢右侧卧,有的人就习惯左侧卧,右侧卧根本睡不着,还有的人偏偏习惯仰卧,这都是个人习惯问题,跟身体状况不同也有关系。比如,心脏部位有疾患的人,他很自然就会采取右侧卧的睡姿,因为压迫心脏会产生不适感,这不用别人提醒,他自己就会注意。而孕妇左卧位最佳;肝病患者左侧卧位最佳。
关于睡眠时间亦是同样道理,我们通常说每天应该保持8小时睡眠,但也是因人而异的,小孩子可能一天要睡十几个小时,老人可能四五个小时就够了,有的人工作繁忙可能睡10个小时还是觉得累,有的人每天很轻松可能睡6个小时就会自然醒,这些都很正常,总之身体是自己的,不管是饮食、睡眠还是别的方面,身体感觉舒服就表明适合自己,这种个体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月亮盈亏与保健的关系
中医认为:月亮的盈亏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气血、经络之气的盛衰,这种变化会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产生奇妙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就说过:“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月亮的盈亏变化对人体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与地磁场力对人体的干扰较大,会影响人体内的激素、电解质平衡,导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使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态,甚至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人的食量在这一时间段也会出现突然变化。这种引潮力还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使已狭窄的血管因受压而变形,血压波动幅度增大,血液流动受阻,容易发生血栓、动脉痉挛、脑血管破裂等情况,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月相变化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满月时人的情绪比平时紧张,容易激动和失眠,癫痫病发作的可能性更大。
每月阴历三十、初一、初二出现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此时月缺无光,白天阳气渐弱,夜晚阴气渐虚,机体抵抗力下降,是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的易发和加重期。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这几天内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感受风寒邪气,还要保持情绪稳定。
此时亦应注意补气养血、固本扶正,可在朔日正午时分(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服用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鸡汤:将鸡腿1只切小块,汆烫后去血水,与当归5克、黄芪15克、清水1000克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鸡腿熟烂,加盐、酒调味后食用,连服3天。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药能使药液迅速抵达病所,有助药力发挥。此外,坚持晚上9~10点就寝,睡前拍打后背,先拍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50~100次,能振奋心阳,有助于夜间体内血液循环。
每月的阴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现的月相统称弦日,月初三天为上弦日,月末三天为下弦日,均处于月周期涨落潮的中间段。上弦日白天阳气渐长,夜晚阴气渐生;下弦日白天阳气渐衰,夜晚阴气减弱。这段时间是支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发和加重期,尤其是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是犯病的危险期。
呼吸系统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取黄芪360克、白术(炒)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阴历十四、十五、十六出现的月相叫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此外,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节律的影响,女人每个月的月经跟月节律的变化关系密切。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说过:“女性,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于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为之月水、月信、月经。”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体温、激素、代谢、性器官状态等的生理改变也有月节律变动。研究还发现妇女免疫机能也有月节律;人的出生率也有月节律,在月圆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
人体自有的气场影响着我们整个生命
说到气场,大家可能觉得很玄妙,其实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宇宙周围有大气场,人体小宇宙也有自己的小气场,这种气场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甚至感觉不到的,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中医养生经常谈到气血,这里的气是指在人体内部巡行的气,是形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基础。真气、元气、精气、正气、邪气都是对气的分别称谓。人们常说的豪气万丈、一息尚存、气息微弱,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说人体内气的盛衰。
真气是先天的父母精气和天地之气以及谷气合并而成的。“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气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虚弱多病的,就会先天真气不足,体虚多病。如果后天的培养再不精心,孩子就很容易夭折。人活着就是不断消耗人体真气的过程,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不过先天真气的充足与否并不能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后天的养护也非常重要。有的人先天真气是很充足的,但后天根本不注意保养,每天熬夜透支身体,也可能早早就去世了;有的人虽然先天不足但是后天很注意养生,讲究居住的环境,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吃得也很讲究,也很可能活出大寿命。
后天之气就是指天地之气,也就是我们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从我们周围的气场获得的,由此可见,人所处环境以及气场的重要性。谷气则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即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人体的气就是由这三种气组成,《黄帝内经·素问脏象论》中说“人禀气而生,由气而化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都说明人是靠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讲了人体的气,我们再来讲讲气场。气场其实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人体后天所需要的气都是由周围的气场获得的,风水养生强调的就是“气”,好的气场可以使我们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人要生存,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
古人对风水地理的重视,也建立在首重气的理论基础上。注重山环水抱,注重空气清新与流通,注重水质与植被的相互融合,气的清香洁美来源于环境的优美。一个好的区域地理:山清水秀草飞莺歌,天清地洁,那里的人必定是身体健康,地灵人美。人的情感气场,思维气场也必定会受到这种大的物质气场的熏染而温文尔雅,绵长而文明。反之,人的器官受到各种杂气、毒气的侵害、腐蚀,其思维,情感气场也必定会低迷或亢燥。反映到行为,甚至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极为深远的危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人总是觉得压抑郁闷,而农村人却相对更加开朗豁达,就是因为城市人生活的气场拥挤繁杂混乱,而农村人生活的气场则自在清净悠然。
我们都知道候鸟是夏天在北方生活,秋天来临就要飞到南方的,这就是因为它很明白自己需要的气场,当北方渐渐变得寒冷,这种环境已经让它感觉不适应,它就要飞到南方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候鸟尚且知道选择生存的气场,作为人来说却有很多无奈,但是我们还是要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内,尽量改善周围环境,比如经常保持居室通风顺畅,每周做一次大扫除,节假日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这对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气场、保养我们的身体都有积极意义。
找到内在的力量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在人体这个设计精密的小宇宙里,同样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着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日:“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很爱生病,有的人则不受影响呢?像是现在的流感,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则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地好起来,整个人充满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仄仄的,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个点,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地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却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恐怕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利用不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建议大家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干负面消极、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另外,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
为什么温带最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是哪个地带?当然是温带,想想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都分布在温带: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其他地带不是太冷就是太热,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温带的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种气候特点,所以中医讲顺四时而生。其实,我们的身体跟路边的落叶树没有什么区别。春天,树上冒出嫩芽,新生命刚刚开始,我们体内的阳气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到春天也开始生发了;夏天,树木生长得非常茂盛,所有的枝权都努力向外伸长,此时我们体内的阳气也生长到了最旺盛的时候,都集中在了外面,以对抗炎热的天气;到了秋天,树叶开始枯黄衰落,我们的阳气也开始慢慢回到体内,收敛了;冬天,寒冷的天气来临,树上所有的营养都潜藏在根部了,人体的阳气也都藏在里面了,这样才能抵御寒冷。这就是人体阳气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与气候特点是相应的。
人体阳气的运行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春天应该晚睡早起,以助阳气生发,不要总是睡觉,否则阳气生发不起来,越睡越没精神;夏天的时候阳气都在外面,人体内部就比较虚了,吃些瓜果之类的就容易拉肚子,所以夏天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秋天主要的气候特点是“燥”,身体经常处于缺水状态,一定要多补水,也可以多吃些梨、苹果等;冬天是补身体的好时节,女性可以用点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黄酒等养血的东西,男性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金贵肾气丸这些补肾的东西。
温带四季分明,这本来是很好的,但是现在人们冬天都把室内的温度弄得很高,甚至有的能到二十八九度,穿着背心T恤都不冷,而夏天又把空调开得足足的,室内只有十来度,人都觉得冷飕飕的,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违背了身体的本性,很容易生病。
所以,在农村,很多长寿的老人都是住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了地气,能长寿。他们消暑时也是用比较原始的大蒲扇,这样扇出来的风是自然风,不会伤害身体。但是很多人图凉快喜欢用空调,空调吹出来的风凉得刺骨,年轻时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年纪大了根本受不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
总之,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们的生命活动也要顺应自然。既然我们生在了温带这个地方,就要努力去适应这个地带的特点,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它,该热的时候不要贪凉,该冷的时候不要一味图热,否则就是在和身体过不去。实际上人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希望改变自然,但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身。
细说“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
关于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最明显就是人们在“三伏”天容易中暑,在“三九”天容易感冒,这都是温度、湿度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体适宜的健康温度为18℃~25℃,健康湿度为40%~70%,在此环境下人体感觉最舒适。而在温度介于24℃~30℃,湿度小于60%时,人体感觉热而不闷;在温度高于30℃,湿度大干70%时,人体感觉闷热;在温度高于36℃,湿度大于80%时,人体感觉严重闷热,且发汗机制受阻,容易因体内蓄积大量的余热而中暑;心情也会感觉很烦躁,在工作中容易出错,各类工伤事故的发生比率也会上升。而寒冷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每一次寒潮降临,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都会骤增,死亡率也会上升。调查表明,每年的12月份死亡人数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总数的10.4%。
那么温度、湿度的变化究竟会导致哪些疾病呢?传统中医学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实际上,这六气就是空气流动,气温高低、湿度大小的反映,当六气发生骤变或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因素。春天多风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许多疾病都与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与过低的湿度有关。现代医学发现: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病菌平均寿命最短,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导致病菌寿命延长。当空气湿度为35%时,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空气湿度低的时候,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而且容易扩散,引发疾病,此外,过敏性皮炎、哮喘、皮肤瘙痒等疾病也都和空气干燥有关。
对于女性来说,空气湿度与肌肤状态也息息相关。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的女性,皮肤会因缺水而逐渐失去弹性和光泽,加速角质层的老化。此外,高温炎热和寒冷干燥还会导致人体内水分失调。
如果空气过于干燥,不仅会引发各种疾病,对日常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家具变形、干裂、破损等,尤其是木地板,更会干裂翘起。此外,由于干燥引起的静电现象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温度、湿度的变化,在干燥环境中注意补水,如果室内空气湿度非常低,人体感觉难受,一定要采取加湿措施,用加湿器、除湿换气扇等进行调节,以保证环境舒适与人体健康。在夏天过热或者冬天过冷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风保暖,做好健康防护,不给疾病以可乘之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