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时时更新的、有加无减的对它们的赞叹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两种东西便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康德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一个皮匠家庭。16岁考入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经常被迫停学,在同学资助下,前后用了7年时间才毕业。康德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家庭教师。1770年被委任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1786年被推选为该大学校长。他先后被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塔斯卡那(意大利)科学院选为院士或终身院士。康德学识渊博,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大学任教期间,先后主讲过逻辑学、哲学、力学、物理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自然通史和矿物学等课程。
康德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关于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以形而上学的幻想解释神灵者的幻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论永久和平》等。
成书背景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阅读的部分。
思想品读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阐述了两大问题:第一,关于科学知识的构成问题。康德主要探讨了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他认为,科学知识是用先验形式去整理、加工、改造和统一感觉经验的产物。第二,关于本体世界问题。康德认为,本体世界是超越经验的世界,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世界。因为它不能提供经验内容,认识的范畴也不能应用于本体,从而不能形成认识对象,不可能有先天综合判断。上述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即关于人的认识本质、能力和界限问题。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中心思想。
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物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间”和“空间”也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性”活动把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是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范畴”去认识它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1先天综合判断
《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知识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也即关于科学知识的含义及其构成问题,其目的在于回答如何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
(1)科学知识的构成及其先决条件。康德认为,科学知识是由经验材料和先天形式相结合所构成的。
(2)科学知识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以逻辑判断形式出现的。而一切判断,按照其中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两种。
2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阐明纯数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但目的和重点在于说明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形式是感性知识成立的前提条件。
(1)感性知识及其构成的先决条件。康德所说的感性也即感性直观形式。感性直观形式是构成感性知识的先决条件和逻辑前提。康德断定,这种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
(2)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说明。康德认为,从性质上看,它们是先天的不包含丝毫的经验成分,这就是所谓“形而上学的说明”。从应用上看,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是所谓“先验的说明”。
3先验分析论
康德的“先验分析论”属于“先验逻辑”,它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形式逻辑是分析的,是先天分析判断,这种判断只要不违反同一律、矛盾律等规则就可以成立。它只管思维形式,不涉及内容。而他的“先验逻辑”则是综合的,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要求认识与对象相一致,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先验逻辑”把知性形式看成是内容和经验对象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形式便没有对象。概念不应用于认识,判断不应用概念,不能综合统一杂乱的经验材料,那么,概念和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先验分析说”的中心虽然讲科学知识是感性与知性、质料与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康德的重点在于说明知识形式是构成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他强调,知识是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知性形式对感性直观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综合统一的产物。
4先验辩证论
(1)先验幻想与纯粹理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要求超出“现象世界”,进而把握“本体世界”时必然产生谬误和矛盾,就是“先验幻想”。所谓“理性”是指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是思想的综合统一的能力。它通过概念在普遍中了解特殊。
(2)纯粹理性的理念。康德的“理念”只是一种“理想”,是从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出发进行推理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条件的总体。“理念”只是“先验批判论”的“理念”。
(3)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由于知性范畴有四大类,所以“二律背反”也有相应的四种。他对四种“二律背反”的命题分别作了证明,揭示了理性矛盾的必然性,促进了德国古典唯心概念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
(4)纯粹理性的理想。在“先验辩证论”的第三章“纯粹理性的理想”中,康德主要阐述了关于“上帝”的先验幻想问题。“上帝”这一理念,由于它的高度抽象性而比知性概念和其他两个理念离客观实在更远,从而不能成为经验对象。在康德那里,上帝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
5先验方法
康德所论述的“先验方法论”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说明纯粹理性的根本任务是防止因用知性概念去规定超经验的东西而产生的总体性的错误,从而使我们的纯粹理性得以训练。第二,说明正确使用纯粹理性的原则和标准,即“纯粹理性的法则”。如果说“纯粹理性的训练”是从消极方面说明如何防止错误的话,那么,“纯粹理性的法则”则从积极方面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我们的理性。第三,说明构成学问体系的技术。第四,主要阐明纯粹理性的历史。
附文:康德哲学的遗产
美国的康德研究专家贝克曾引述哲学家中流传的一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人们之所以给康德思想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康德的哲学精神,既囊括了他那个时代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发轫以来的一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结晶。
在康德这里既有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影响,又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圣哲的思想启迪,还有文艺复兴运动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既有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的理论碰撞,又有法国早期启蒙学者和人文学者的思想浸染,更有像牛顿、卢梭和休谟等这些时代巨人的人格和思想的深层积淀。正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康德以德国自身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学派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奠定了近代德国哲学和神学的基础,而这种哲学和神学的影响所及又大大超出了德国的范围。
然而要真正搞清康德在哲学史、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影响,仅看到上述因素还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从康德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理解康德思想的历史意义。康德哲学和神学思想的根基是其《纯粹理性批判》,特别是其中的“分析篇”,当代西方哲学、神学的主要思潮大都从这里出发来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旨是以批判考察人类先天认识能力为出发点,以阐释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冲突为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这些先天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最终为信仰留下足够的地盘。在“分析篇”中康德又把高级认识能力区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三种。他认为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是所谓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如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等),知性运用范畴综合统一感性材料才产生了经验或知识,而范畴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从范畴规定时间图形而引申出知性的先天原理这种形式进行的。知性的这些先天原理具有建构性,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正是知性通过其范畴或原理而颁定给它的,亦即人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自称的“哥白尼式革命”。
如果我们仅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看,康德似乎只是在讨论知识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但这仅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而康德的真正目的是要由此出发来构建其更为恢弘磅礴的理论大厦。换言之,康德建构其“分析篇”的主要目的远非仅仅要指明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而是要以人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为基点,探讨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他要使其思想由前批判时期的驰骛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内在宇宙,由前批判时期向世人呈现出的壮观的自然之图转而再向世人贡献一幅人类深邃的心灵之画。
在康德看来,知识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理性的立法有自然和自由两大目标,即不仅包含自然法则,而且还包含道德法则;最初是在两种不同体系中表现它们,最终将在唯一的哲学体系中表现它们。基于这种考虑,康德在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认知能力后,又进一步研究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以及这三种能力指向的三种对象——真、善、美。由于康德的思想涉及到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学科,它在体系上博大恢弘,内涵上丰富深厚,几乎各个部分都闪烁着智慧的真知灼见。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都呈现一种面貌,以致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不能不存在一定的困难。
上述现象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康德的任务,即在对康德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还要进行综合的研究,把分析原则寓于综合之中;把康德学说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有着自身的宗旨、基本问题和逻辑线索,有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质,它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表现出一种有机的递演关系,并服务于一种终极的目标和理想。基于此种认知,笔者认为康德在东西方世界之中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恒久的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思想的深层所包含的浓郁的人情味和生命气息。康德的精神包容了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一切实践领域,思考了人生的根本问题,度量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功能、条件和界限。它不仅揭示了宇宙的智慧,更是涵盖了生命的智慧,在茫茫无垠的自然寰宇中凸现了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自由。因此,只有从人学的视角研究康德,才能真正抓住康德思想的精神实质。(靳凤林)
影响与评价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开始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革命,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往后的全部哲学研究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成为康德哲学对后世直到当代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具有深刻影响的源泉。
苏联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将康德比成一座桥。他指出:“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在国外,康德的学说在当时的俄国、丹麦等国均有重要影响,甚至在忙于革命的法国亦有重要影响。苏联学者古留加在他的著作中甚至认为:“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渊源于康德。”而为康德写传记则是一个哲学工作者的一件“光荣而责任重大的事情”。
康德的思想在现代西方亦有着广泛的影响。二战后,新康德主义在西方世界异常活跃,甚至成为“右翼社会党人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在当代西方,不但大名鼎鼎的罗尔斯借助康德的道德哲学重建了政治哲学的体系,而且包括亨廷顿、哈贝马斯在内的一些西方政治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对康德理论的改造而获得学术研究的灵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