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作者简介
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辩证法大师、知识渊博的学者。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从年轻时就受过良好的哲学教育,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进入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
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
成书背景
黑格尔从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 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1意识,2自我意识,3理性,这三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4精神,即客观精神;5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对此,黑格尔主要是通过“异化”和“自我意识的异化”加以揭示的。只不过黑格尔把历史中人的异化的不同形态,归结为意识异化的不同形态。这样,他就把历史的发展唯心主义地颠倒了。但是,在这种颠倒的形式中,包含着对于劳动本质的深刻认识,即把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思想品读
《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八章。前五章论述了意识所经历的第一阶段,即个体性或个体意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感性确定性经自我意识达到理性。第六章论述了意识所经历的第二阶段,即群体性或群体意识(精神)的阶段,这些群体意识包括古代社会的伦理意识、近代异化世界所显现的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以及由此导致的分裂意识启蒙思想和道德自我意识。第七章和第八章论述了意识所经历的第三阶段,即绝对性或绝对本质的意识,这是精神的自我意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无限的绝对成了意识的对象,出现了宗教的形态,并且,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意识现象都纳入了科学知识的体系,从而出现了最高的意识形态,即实质是哲学的绝对知识。
可见,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描述了最低级的知识形式,即感性确定性,怎样经历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达到最高级的知识形式,即作为真理的绝对知识。这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是人类进化的反映,它既是意识发展的必然历程,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历程。由于这一研究还只限于意识现象和知识形式,尚未直接揭示意识和知识的本质,因此,黑格尔把这一研究称为现象学。在他之前,康德曾把研究运动现象的学问称为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的前三章讨论意识的最基本形式,即感觉、知觉和知性。作为感性确定性,感觉、知觉和知性都是人的认识中被动的因素,它们所认识到的真理还缺乏意识的自为存在。也就是说,在人和外界的关系中,决定的一方还是外界,而不是人,意识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人的特征还没有真正显现。第四章讨论自我意识,在这里,被动的意识成为能动的意识。所以,黑格尔说,到了自我意识就进入真理自家的王国。在《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和人是可以互相等同的概念,因此从这一章起,真正进入了人的领域。
第四章起首有个引言,概述了自我意识、生命和欲望等概念。自我意识表示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又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本体不是别的,就是欲望。黑格尔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欲望是真正属于人本身的能动因素。当人感受到一种欲望,比如当他饥饿想吃东西时,他在意识到这一欲望的同时必然也意识到他自己。所以,欲望总表现为“我”的欲望,要去表达欲望,就必须用“我”这个词。可见,作为真正的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不是认识,而是欲望。人一出现在世界上,就带有社会性,因为人的欲望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得到满足,所以,“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
除引言外,第四章共有两节,第一节讨论主人与奴隶,第二节讨论奴隶意识。自我意识最初是单纯的自为存在,它是一个个别的存在,对方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这里出现了个人与个人相对峙的局面,它们相互间通过生死的斗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与人的历史起源于第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导致了主人和奴隶的出现。这样,人的现实包含了一种主人的因素和一种奴隶的因素,前者表现为“独立”的意识,后者则是“依赖”的意识。主人把奴隶放在自己的权力支配之下,并且通过奴隶间接地与物发生关系。显然,主人的理想只有通过奴隶的劳动,才成为真理。人之成为奴隶是出于对死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又使奴隶比主人更透彻地理解自己。奴隶的劳动体现了人作为主体对物的独立性,劳动陶冶了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奴隶原有的意向得到了实现,意识在劳动中外在化了自己,并通过劳动得到提高与发展。奴隶一方面在被陶冶事物的形式上寄托了自我,同时又在主人身上见到自为存在的意识。他产生了自由的抽象概念,但出于对主人的恐惧,他不敢直接去实现自由,因而在实现自由之前,产生了一系列奴隶意识。这些奴隶意识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以及苦恼意识。
第五章“理性”,包括一个引言和三大节。在这一章,意识达到了理性的层次,这是个体意识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从和外界的同一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意识在最初阶段(感觉、知觉和知性)的一些特征,但在这种同一中,决定的一方已不再是外界,而是作为意识的人。黑格尔指出,“理性就是意识确知它自己即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所包含的真理是:“我即是我,我的对象和本质就是我。”
从第六章开始,意识脱离了个体阶段,进入群体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变成了“我们”,这种群体意识,黑格尔用“精神”来表示。这一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历史进化的哲学反思,其三大节分别再现了古代世界、近代世界和黑格尔所处的世界。
第六章的第一节讨论古代伦理世界。黑格尔把古代世界的精神称为“真实的精神”,这是因为在古代,精神自身还未被异化,所以它是“真实的”。按照黑格尔的看法,有两条规律支配着古代世界:一条是人的规律,这是普遍性形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现实,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公民,国家这一伦理力量,代表了这种现实的普遍性;另一条是神的规律,这是特殊性形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现实,表现为“一个天然的伦理的共体或社会”,家庭这一伦理力量,代表了这种现实的特殊性。黑格尔认为,在古代世界,国家和家庭、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是相互排斥和冲突的。人不可能放弃他的家庭,因为他不可能放弃他的自然存在的特殊性;他也不可能放弃国家,因为他不可能放弃他的行为的普遍性。这种排斥和冲突,构成了古代世界的悲剧性。在这类冲突中,家庭守护神和民族精神都先后消灭,由血缘维系的古代伦理世界也随之消亡,于是进入近代世界。
第二节讨论了近代世界。黑格尔把近代世界分为教化、启蒙、恐怖三个时期。教化时期相应于近代西欧的贵族专政时代。这个时代有两种意识,一种把国家权力和财富当做与自己同一的东西对待,表现为高贵的意识;另一种认定国家权力和财富都是与自己不同一的东西,表现为卑贱的意识。随着教化虚假性的暴露,社会充斥着狂言呓语和欺骗,这种紊乱状态导致了意识的分裂,出现信仰和识见。随着识见的出现,近代世界进入了启蒙时代。启蒙反对迷信,它把上帝看成只是人的思想的产物。有用是启蒙的基本概念,它承认被信仰视为丑恶的功利的价值。启蒙以有用性为原则,于是,出现了现实方面的实际改革,出现了普遍自由。黑格尔指出,普遍自由所能做的“只是否定性行动;它只是制造毁灭性的狂暴”,这意味着恐怖时期的到来。恐怖时期未带来直接的积极的成果,但在这里,自身异化了的精神达到了自己的对立的顶峰,引致自由主体性的觉醒,精神恢复了元气,重振了活力,产生了道德精神。
黑格尔把他所处的时代说成是由道德精神统治的时代,具体地说,这是以德国道德哲学为特征的时代。第六章第三节讨论了这个时代,这一节几乎全是对德国道德哲学的述评。他以良心表示康德和费希特的道德主义,以优美灵魂表示席勒和谢林等人的浪漫主义,以罪恶及其宽恕表示比道德更高的宗教阶段,在这最后阶段,义务与冲动、理性与感情都辩证地取得了和解,达到了具体的统一。由于宽恕与和解,精神得以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的精神,就是绝对的精神。于是,群体意识变成了绝对本质的意识,在这里,出现了绝对精神。
《精神现象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讨论绝对本质的意识,即绝对精神,这也是意识所经历的最后阶段。黑格尔分别以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代表绝对精神的两大环节,宗教代表前一个环节,哲学代表后一个环节。由于他当时尚未具有自己的美学思想,所以把艺术掺杂在宗教之中,直到《哲学全书》,才把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独立环节。
第七章以宗教为标题,这一章研究了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宗教和神学的结构和进展。在宗教史中,最初出现的是自然宗教,在这里,精神是以自然的形态认识自身的。自然宗教主要指东方的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波斯的祆教或拜火教,印度以植物与动物崇拜的原始宗教,以及埃及以金字塔为象征的古埃及工匠宗教。接着出现的是古希腊的艺术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古希腊的造型艺术、赞美诗、游吟诗、悲剧和喜剧。最后出现的是天启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由希腊化时期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向基督教的过渡,这一过渡的结果就是产生耶稣这一个别的人,黑格尔说,耶稣“这一个个别的人,就是绝对本质的启示”。黑格尔把基督教称为绝对宗教,它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王国。
第八章以绝对知识为标题。这一章分三节:第一节论述了作为绝对精神的两个环节——绝对知识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节论述了作为科学的绝对知识;第三节概述了以科学为终点的整个现象学的辩证运动。黑格尔指出,绝对知识是一种概念式的知识,这与属于表象范围的宗教显然不同。但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尽管宗教所采取的形式是神或上帝的形式,但这些表象的内容是代表无限存在的绝对内容,当精神进一步用概念去把握这些绝对内容时,就达到了绝对知识。形象地说,在绝对知识这里,作为宗教实体的上帝变成了人。在绝对知识这里,真理的获得是在认识或概念的圆圈或运动中实现的,这个圆圈是各环节的集合,整个圆圈的知识就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的主体是人,“这种知识的本性、各个环节和运动已经表明它就是自我意识的纯粹的自为存在;这种知识就是我,就是这个我,而不是别的我,但它同时直接地是中介了的或被扬弃了的普遍的我”。作为科学的绝对知识就是精神在时间中形成的“关于它自身的真知识”。随着意识达到科学的阶段,整个现象学的辩证运动也达到最后进程。
《精神现象学》包含着黑格尔后来创造的庞大体系的基本纲要、萌芽和雏形。《逻辑学》中包含的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概念的自身运动、真理按其本性自己运动、 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对立面的树立及其扬弃从而达到统一、否定之否定等黑格尔哲学体系核心的基本观点, 该书在某种程度上都提出来了。
《精神现象学》还包含后来《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自然哲学》的萌芽形态。著作在论述“感性确定性”时涉及到时空范畴;在论述“知性”时,提出了诸如物质、运动、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内在核心等问题;在论述“观察的理性”时,讨论到生理学和生物学,提出了把自然当做有机整体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面学和头盖骨相学;在论述“理性” 尤其是“精神” 时,讨论了许多道德、伦理问题, 涉及到从古希腊、 罗马至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广阔历史问题,这些都为后来的《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开了先河。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虽然尚未在绝对精神部分把艺术作为一个环节摆进去,但在论述希腊的伦理世界和讨论道德时,他已涉及到悲剧起源于片面伦理观念冲突以及希腊悲剧中的命运问题。在讨论艺术的宗教时,他对艺术作了抽象的、有生命的和精神的区分,这和他后来在《美学》中把艺术发展分为象征的、古典的和浪漫的有内在联系。《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宗教的论述,从其内容的安排上看,大体上与他的《宗教哲学讲演录》也是一致的。
影响与评价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革命导师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尤为重视其“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呈现为前后相继的形态,并被当做自我意识的异化现象去把握,这种异化概念所包含的批判成分,可加以改造和发挥,使之远远超出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引申出革命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还特别赞赏黑格尔将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个过程,将人的对象化认作对立化,以及将现实的即真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认为这些都是《精神现象学》的最终成果和伟大之处。
此外,《精神现象学》作为一部意识发展史,它对意识由最低阶段至最高阶段的矛盾对立的分析,以及它在思想方法上所体现的“伟大历史感”,也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恩格斯指出:精神现象学也可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精神现象学》也引起近现代西方思想家的极大关注。鉴于黑格尔对分裂意识和苦恼意识的论述,以及将“欲望”看做人自身的能动因素,十分接近现代存在主义所主张的人的学说,德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克朗纳断言:“不是克尔凯郭尔,而是他的老师黑格尔才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还注意到《精神现象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他指出,“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早期思想是以法国革命及拿破仑为中心”,代表“黑格尔的乌托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