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人为悲剧:剧烈污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发生了烟雾事件,该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事件发生在比利时境内的一段河谷地带,该河谷地段沿马斯河24公里,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河谷上分布着许多重型工厂,除了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

    从1930年12月1日起,事发地区被大雾覆盖,气候反常。事发河谷不仅出现逆温层,而且雾层尤其浓厚。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中在这种气候反常变化的第三天,就出现了不少咳嗽与呼吸短促的发病者,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63人死亡(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比同期正常死亡人数高10.5倍。呼吸道内壁受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尚未发现其他组织与器官的毒物效应。

    事发后,致害物质不能确证,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氟化物或者硫的氧化物,众说纷纭。有关部门随后又研究分析了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否定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1931年费克特博士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中显示:该地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00毫克/立方米(9~37微克),并且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有生理惰性的烟雾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这些都会对人体有刺激或是致病作用。

    地形和气候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演了重要角色。狭窄的盆地加之持续逆温和大雾导致气候反常,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区的大气中就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以前有过类似的气候反常变化,如在1911年,就有当地居民发病情况与这次相似,所幸没有造成死亡。

    无巧不成书,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就有人指出:“如果这一现象在伦敦发生,伦敦公务局可能要对3200人的突然死亡负责。”22年后,伦敦发生了4000人死亡的严重烟雾事件,预言得以证实。由以上分析可知造成各次烟雾事件很多因素中有很多是相同的。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座落在孟农加希拉河的多诺拉是一个工业小城镇(对面是韦布斯特镇,两个城镇形成一个河谷工业地带),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

    多诺拉的狭长平原上有三个大厂,即钢铁厂、硫酸厂和炼锌厂。人们对烟囱对烟早已是司空见惯,这里已经不是数年前的那个能见度有数十公里的城镇了。但是烟对健康的影响要比能见度降低严重得多,每吸进一口空气就有千千万万个讨厌物质的微粒留在鼻子或喉咙里,一些稍小点的可以随便出入肺部,但其余的则附着在肺叶里了。时间一久,肺部的功能就逐渐衰退,为日后的好多疾病埋下了病根。

    从10月27日早晨起,两天多的时间内诺拉整个城镇空气潮湿,气候寒冷,阴云密布,烟雾缭绕,很久都不曾退去,能见度非常低。空气中含有在燃煤和熔炼矿物时放出的二氧化硫,虽然有刺激性气味,但是人们并没有很在意,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1948年10月26日到31日间,地处山谷底部的多诺拉被逆温覆盖了整个山谷,排出的烟大量地封闭在山谷内壁和逆温顶部之间,根本无法和外界进行交换。

    事件发生后两个月内,美国联邦公共卫生局会同州卫生局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调查研究:事件发生期间,多诺拉发病人数共5911人,最初仅仅只是呼吸道、眼、鼻、喉感到不适,轻患者占居民总数的15.5%,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中度患者占16.8%,症状是痰咳、胸闷、呕吐、腹泻;重患者占10.4%,症状是综合的,各种症状中咳嗽是最普遍的,占33.1%;其次是喉痛,占23.1%;胸闷占21.5%。死亡17人,年龄介于52岁和84岁之间,平均65岁。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的超过60%。死者大都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疾患。慢性心血管病对促成心脏病患者死亡有重要影响。

    多诺拉烟雾事件和1930年12月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及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1959年墨西哥的波萨里卡事件一样,都是由于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伦敦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严重大气污染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由此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从1952年12月5日起,整个伦敦被逆温层笼罩,这样就使居民使用燃煤采暖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到了7日,市中心能见度降低到5米以下,好多航班都被迫取消,道路上排起了一条条长队。可笑的是正上演的歌剧《茶花女》演到第一幕结束就被迫中止,因为烟雾进入了莎士比亚剧场,里面一片黑暗。可怕的是伴随而来的疾病的爆发,曾经无人问津的伦敦某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仅仅4天时间内,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不久这种毒雾所产生的毒性也波及到了伦敦市民,不少人开始咳嗽,发生哮喘,感到呼吸困难、头疼、头晕、恶心等,死亡率直线上升,据统计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民就有4000人丧命。

    事后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次烟雾事件中,48岁是高危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免疫力低,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短短一周的时间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并且直接导致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到了9日,情况稍微有些好转,毒雾逐渐消散,但随后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仍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以后又于1956年、1957年和1962年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有毒烟雾直到1965年后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据专家分析:1952年发生于伦敦的烟雾事件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造成的,间接上也是由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的蓄积。浓雾是由于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所形成的,加之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把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这些硫酸雾滴一旦进入呼吸系统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更有甚者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农药厂在1984年12月3日凌晨,发生异氰酸甲酯(MIC)毒气泄漏事件,约有150余万人受到影响,直接导致3150人死亡,5万多人失明,2万多人受到严重毒害,近8万人终身残疾,15万人接受治疗。

    12月2日的午夜,一片“雾气”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在博帕尔的上空蔓延。紧接着就是一声巨响声中伴随着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发生了特大爆炸案件,导致严重毒气泄漏。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立的博帕尔农药厂,生产一种哪怕只有极少量停留在空气中,都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的异氰酸甲酯(MIC)的剧毒气体。在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毒气。这家农药厂生产的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成液态后,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多达45吨。

    毒气一旦泄露就一发不可收拾,根本不是人为能控制的了,即使毒气设备关闭了,但还是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好多人来不急反应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此次毒气泄露使得毗邻于工厂墙外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数百人死于非命,毒气依然在我行我素地扩散着,火车站、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迅速笼罩了方圆40公里的市区。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农夫甘恩住的地方仅仅离农药厂数百米之遥,梦中隐约听到巨响,放心不下自己的牛,立即起床走到外面去,三头牛却早已经死了。第二天在医院醒来的他,还心有余悸,以为是瘟疫降临。还有很多人以为是原子弹爆炸、地震或是世界末日来临。当大家得知是毒雾的那一刻都惊呆了,接着就是一片慌乱,人的求生的本能催使着大家各自逃命,希望能走入未受污染的空气中。

    仅仅一周的时间,就有2500人丧命,1000多人危在旦夕,有3000多人已是无药可救,有15万人曾接受博帕尔和附近地区医院和诊所的治疗。死者都是因为肺部积满液体或是死于心脏病。老人和儿童是这次灾难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根本无法抵抗毒气的侵袭。即使是幸存者好多也永远失明了。

    截止到12月底,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有近20万人致残,一些家畜家禽更是横尸满街,给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该地警方在事发几个小时后,立即责令该工厂关闭并给予相关人士以刑事处分。印度最高法院在1989年2月14日对这家制造博帕尔惨案的美国公司作出判决,并责令赔偿4.7亿美元。

    博帕尔惨案一经在世界上传播就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报纸等都纷纷指责这家公司不重视工厂在环境安全上的保护措施,事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措施方面偷工减料是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发生时由于储存剧毒农药原料异氰酸甲酯的不锈钢地下储罐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安全阀被顶开,加之事故发生前5道安全装置也尚未启动,导致有毒气体被送到“中和装置”,用苛性钠进行中和也没有发生丝毫的作用,泄漏气体也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安置,以上种种原因,加上就连最后一道安全措施——异氰酸甲酯预备储罐的阀门也是关闭的,所以悲剧就在不知不觉中上演了。

    在生产设计上,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在环境安全维护措施方面却有本质的区别:博帕尔农药厂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小学水平,美国本土工厂除一般装置外,还装有电脑报警系统,至少达到了高中毕业。该公司的安全负责人承认:“美国工厂的安全是通过计算机自动监视的,而印度工厂是手动的,而且事故发生时没有安排受过训练的操作工人。”此外,印度的这家公司设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且只从美国进口了制造设备,安全系统等设备却由于资金问题而省略了。这幕惨剧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以削减安全环保设施来降低成本,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

    世界人民从博帕尔市惨剧身上学到了好多知识,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保护官员也曾说到:“跨国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险性的工厂开办在发展中国家,以逃避其在国内必须遵守的严厉限制,现在这已成为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所以,有了可靠的防污染设施之后才能建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厂,否则一切都是杀鸡取卵的错误之举。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

    日本本州西南部的广岛县在19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军事重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宣言”,责令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若罔闻。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美军于1945年8月6日8时15分在日本广岛市区投掷了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7米,内装60公斤高浓铀,重约4吨,梯恩梯(TNT)当量为1.5万吨。原子弹在离地600 米空中爆炸,霎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广岛市顷刻沦为焦热的火海。

    此次人为制造的惨案中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 亿度的高温使得一切化为乌有;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 20 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所有的建筑物又被冲击波形成的狂风摧毁殆尽。

    据统计显示,悲剧发生之前广岛人口为 34 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余人;建筑物有半成以上都被不同程度的摧毁。但是这次悲剧并没有使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美军选择了继续。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是长崎。这次袭击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其破坏性绝对不亚于上次。“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胖子”采用复杂的“内爆法”引爆系统,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4个不同引信组成。

    此次悲剧造成长崎市二分之一的人口当日伤亡或失踪,建筑物有六成以上都被毁。

    投掷在广岛和长崎的两枚原子弹,虽然初衷是想迫使日本尽快投降,但客观上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即使是幸存者也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但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永远无法洗去。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1970年,前苏联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始建成,该核电站为乌克兰提供了10%的电力,由4座核反应堆组成(是前苏联70年代设计的RBMK-1000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轻水堆)。

    人民一般都不会去怀疑诸如3C认证产品,或者是有口皆碑的产品。但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大爆炸,改变了苏联人民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信任,改变了这一切。

    1986年4月25日夜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对四号反应堆进行安全测试,测试工作在4月26日凌晨正式开始,测试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故意违反操作章程:将控制棒大量拔出,这些控制棒是调节反应堆堆芯的温度的,拔掉它们将是一个致命的失误。由于没有控制棒调节温度,使得堆芯过热。26日凌晨1时23分,工作人员再次心存侥幸违章操作,按下了关闭核反应堆的紧急按钮,这时本意和实际情况发生了冲突,本来想立即停止试验,但是电源的突然中断,致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了工作,反应堆失控了! 堆芯内的水被强辐射立即分解成了氢和氧,由于氢和氧浓度过高,随即导致了四号核反应堆的大爆炸。

    2000吨重的钢顶被爆炸的冲力掀了起来,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然从反应堆中腾空而起,灾难就这样降临了。8吨重的核燃料碎块、高放射性物质块就这样瞬间被无情的抛向了黑暗的夜空,摄氏2000度的高温和高速放射剂量也吞噬了周围的一切。地面上哭声喊声一片,一片火海。蒸发的核燃料迅速渗入到大气层中,在周围地区造成了强烈的核辐射,给人体、生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半小时后,救援人员火速赶到,消防车、空军、直升机等能用的都用上了,从空中向4号反应堆投了近5000吨白云石、砂粒、硼化物、土和铅等灭火材料,火势才逐渐被消灭。但放射性烟尘仍在扩散,直到5月5日止,最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才基本得到控制。

    在这次核爆炸最初的几天时间里,工作人员和参加事故善后工作的人员之中有不少人因高辐射而伤亡。据调查结果显示,因受到大剂量辐射而死亡多达300多人,当场死亡的就有30人。等到灾情稍微得到一些控制以后,大批的工人就被匆忙调集到切尔诺贝利清理现场。前苏联政府又动员了数十万人的力量来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地下水,为此专门用钢建成了一座长160米、宽110米、高75米的黑色建筑物,并将4号核反应堆残存物质全部封闭在里面,这座建筑物因这场大灾难被称为“石棺”。

    这场灾难发生后,围绕在核电站半径30公里地区居住的居民都被紧急撤离,并把这一地区辟为隔离区,任何人不得随便出入。随后政府又把普里皮亚待地区的居民撤走了一大批,撤离的居民有13万之多。

    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前苏联试图将这一事故隐瞒过去,因为当时苏联和西方的关系非常不好,所以也没有通报邻国。但是泄漏的放射性尘埃却不通人性,没有那么清晰的国界概念,而是不断向北欧、东欧和西欧的上空飘去,危害地区不断增多。随风席卷而来的辐射浪潮,给整个欧洲带来了一场飞来的横祸。

    欧洲各国陆陆续续都觉察到空气的异样状况,纷纷发出声明。瑞典声称,其大气里的放射性尘埃比平常高出5倍;丹麦称空气中的辐射程度比平常高出4倍;芬兰的辐射程度最高,在其北部和中部的辐射程度比正常情况高10倍。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这些国家证据确凿并且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苏联才不得不公布这起核爆炸事件的真相。

    这次核爆炸是二战以来最大的核灾难。有5.5万人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死亡,15万人残废,并且还造成了大量的生态难民。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有15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受到了直接污染,其中乌克兰26个州中12个州的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核污染,300万人受害。由于有大剂量放射性碘的严重侵害导致约15万人的甲状腺受损,儿童得白血病的比率高出正常标准二至四倍。畸形婴儿大量出现也是由于辐射物质导致人体染色体变异。

    白俄罗斯是受核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在白俄罗斯4.6万平方公里1350万人口中,有150万人生活在受放射性物质影响的地区,其中四十多万是儿童,这些儿童中有十分之一患有各种放射病,很是令人痛心。

    在俄罗斯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受害州已由原来的4个上升到17个,受害人数也多达300万人。

    迄今为止,人民仍然没有摆脱核污染,通过对核电站周围45~140公里范围内采集的蘑菇进行化验,研究人员发现90%的蘑菇中放射物质的含量达到4200贝可勒尔以上,超过国际标准10多倍。专家们说,至少还需要一百年才能消除这次核灾难造成的核污染。切尔诺贝利曾经是苏联人的骄傲,现在却是人类心中的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痛。2000年12月15日13时15分,乌克兰总统下令彻底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电站虽然关闭了,但这场“20世纪最大的人间悲剧”并没有画上句号,这个沉重的负担却会被人类一直背着走下去。

    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的操作室里,人声鼎沸,一片慌乱。大量放射性物质在两个小时后大量溢出。

    直到6天以后,堆心温度才开始下降,蒸气泡消失——引起氢爆炸的威胁免除了,反应堆最终陷于瘫痪。美国民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更是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民众们纷纷举行集会示威,要求停建或关闭核电站。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政府也不得不重新检查发展核动力的计划。

    这次出人意料的核泄漏事件是由于二回路的水泵发生故障:前些天工人检修后未将事故冷却系统的阀门打开,致使这一系统自动投入后,二回路的水仍断流。当堆内温度和压力在此情况下升高后,反应堆就自动停堆,卸压阀也自动打开,放出堆芯内的部分汽水混合物。同时,当反应堆内压力下降至正常时,卸压阀由于故障未能自动回座,使堆芯冷却剂继续外流,压力降至正常值以下,于是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自动投入,但操作人员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反而关闭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停止了向堆芯内注水。以上种种管理和操作上的失误与设备上的故障交织在一起,使一次小的故障迅速而急剧的扩大,最终造成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所幸的是在这次事故中,主要的工程安全设施都自动投入,加之反应堆有几道安全屏障(燃料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等),没有人员伤亡,仅三位工作人员受到了略高于半年的容许剂量的照射。

    三里岛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核电厂附近80千米以内的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到一年内天然本底的百分之一。

    这是美国第一起也是最严重的一起商业核事故,它将改变此后美国核工业的中心和方向,使得美国人民强烈呼吁政府采取行动停止建设核电站,并且广为宣传用原子燃料发电的危险。

    乌拉尔存储罐核爆炸

    1957年9月29日,在苏联的大型核工业聚集区乌拉尔地区,克什特姆、车里雅宾斯克两城之间的一个地下核废料存储罐突然发生爆炸,强烈的爆炸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把放射性尘埃和物质喷到天空中,其威力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100倍。

    一片直径l0公里的带有放射元素锶90的烟云升空。1万多居民当即撤离污染区。据原苏联遗传学家麦德维杰夫估计,这次爆炸后几天就有几百人因辐射致死,当年至少有1000人死于辐射。

    由于天气极恶劣,狂风把放射性烟云刮到数百公里之外,结果造成南乌拉尔地区3000平方公里的核污染,区内草木不生,成千上万的人患了辐射病。但是,当受核辐射的居民被送到医院后,医生不懂放射性核医学,不知道如何根据患者所接受的辐射量对症治疗,结果,导致很多患者濒于死亡。事故一年之后死了几千人,三年之后死了几万人。

    大家知道,核废物中的钚是一种不易溶解的元素,乌拉尔地区核废物中的钚,大部分被土壤所吸收。当水浸透蓄积着钚的土壤,钚与水作用,触发链式反应,水被迅速加热成水蒸气,水蒸气压力增大而产生强烈的爆炸,从而造成了这场骇人听闻的核灾难的发生。

    在核废料处理环节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当时的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为了跟美国人争高低,不顾科学家们的反对,下令提前开炉运转。为了节省核废物处理费用,苏联当局便把核废物都堆积在乌拉尔的林区之中,从而形成大规模的放射性废物贮存场地,留下重大隐患。

    通往该区的所有公路、铁路被封闭了长达一年之久。一年后,在该区外50km处设立了检查站,所有进入该区(有限度地开放)的机动车辆都必须接受检查,关闭所有车窗,不许拍照,要以最高车速通过,不得停车逗留。1958年到1968年不许该区居民生育子女。

    直到1978年,污染区还有20%的地方未能恢复生产活动。

    1989年2月,即核事故发生后32年,苏联政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了有关该次事故的技术报告,终于将该次事故公布于众。其实,这是苏联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苏联原计划在克什特姆镇邻近处建立一座快中子反应堆,在先拉斯诺亚尔斯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废物库。这项计划在苏联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抗议。可能是因为针对这次反核风波,苏联官方才公布了乌拉尔核事故的有关资料,认为该次核事故后30年来并未引起明显的能证实的健康危害。

    太平洋进行核试验:比基尼事件

    1954年3月1日凌晨时分,位于太平洋比基尼环礁约160公里的公海上,日本“第5福龙丸”号渔船正在航行。此时在比基尼环礁上进行了氢弹核试验,天亮之前,天空被照得很亮,不久有烟柱升起。两个小时后,“福龙丸”的船员发现船上散落了大量氢弹爆炸后的灰,他们没有意识到,飘散到他们船上的,是具有辐射作用、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死亡之灰”。

    1954年3月14日,“福龙丸”回港后有关部门对船员们带回的“爆炸后落灰”进行了分析,才知道是美国研制的新型氢弹,美国正在研制秘密武器和进行核武器开发的事实因此被曝光。

    当时福龙丸号上共有 23名船员,所有的船员立刻被送往东京治疗。但令人遗憾的是半年后,船上年纪最大、负责通讯的久保山爱吉去世,年仅40岁。

    事后才有报道,美国是在比基尼环礁上秘密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氢弹爆炸试验。据科学家分析,这枚氢弹的破坏力不亚于当年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保守估计威力至少要高1000倍。试验造成了核污染,“第5福龙丸”号上的船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受害者。日本国内将这一事件称作“比基尼事件”。

    1945年8月,继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遭到了挑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1946年1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经过反复酝酿和调查研究后,最后选定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作为新的原子弹试验场。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马绍尔群岛位于太平洋中部,陆地面积181平方公里,它由1200多个大小岛礁组成,分布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1946年2月,美国强迫当地居民搬迁,美军工程兵开进了比基尼环礁,进行了可恶的氢试验。尽管马绍尔人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家园,但在美军舰炮和坦克的威胁下,他们不得不含泪搬迁到200公里外的另一处岛屿上。更为恶毒的是,美军并没有告诉居民们搬迁的原因和核试验可能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最终让当地居民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1952年11月1日凌晨,世界第一枚氢弹“迈克”在这里被引爆。霎时比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强500倍的核辐射、冲击波、光辐射……肆无忌惮地在太平洋上空炫耀。远在60公里以外观测氢弹爆炸的科研人员诙谐地描述说:地球上升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热核太阳。

    氢弹的试爆成功,使美国重新取得了核武器领域的优势地位,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下,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睡个舒服觉了。可是他们忘记了狡兔应该有三窟的,仅有一个是不够的。1953年8月,苏联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这又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于是美国决定爆炸更大威力的氢弹,马绍尔人真正的噩梦来临了。

    两个国家就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在较劲。1954年3月1日,美国将一颗预测为6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放置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6时45分许,氢弹在离地面大约两米的地方爆炸。爆炸场景很快让观测人员傻眼了:这绝不可能是600万吨的爆炸当量!因为他们发现,氢弹所在的那个小岛和附近两座小岛在爆炸的一瞬间就从视线中消失了。美军的空中观测飞机发现,原先放置氢弹的地方忽然成了一个大深湖。大湖宽近2公里,深达80米。人们在离爆心220公里远的岛上都可清楚看到亮光。事后,据美国科学家们测算,这枚氢弹的爆炸当量高达1500万吨,比原先的估计要大2倍多。美国试爆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心里的平衡感找回了许多,但这所有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

    由于没有估计到如此大的爆炸威力,美军没有及时通知附近的居民和在海上作业的各国渔船事先撤离,造成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中,致命的永久核污染区近2万平方公里。

    在这次氢弹试验后,无辜的马绍尔人向联合国派出了请愿团,要求美国停止在该群岛的核试验,但是自诩重视“民主与人权”的美国却根本不顾这些岛民的性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且叫嚣如果再请求就会有威力更强的在等着他们。直到1958年7月,美国才迫于全世界的压力,停止了在马绍尔群岛的核试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0年到1990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共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其中,仅在马绍尔群岛就进行了67次核试验,而23次在比基尼环礁进行。在1954年的一年内,马绍尔群岛所属岛屿上就接连爆炸了三颗1000万吨以上当量的核武器。这些核爆炸的放射性散落物飘落到了群岛的其他地区,使许多人都出现了皮肤烧伤、头发脱落、恶心、呕吐等现象,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也成为当地的常见病,而这一切美国不是不知道,只是为了满足争取全球世界霸权地位的野心,一次又一次的进行试验。

    残留的放射物在这些地区虽然经历了近60年的风雨,但是早已经混杂在土壤中,使得当地生产的食品和饮水都成了辐射污染源,人们不得不从外地运来必需的生活用品。几十年过去了,美国的军舰和试验人员走了,但却给马绍尔群岛和这片广袤的太平洋海域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与痛苦。人们就像是做了一场噩梦,再也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

    北海大爆炸

    1988年7月6日晚,英国的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突然发生连环大爆炸,上百万吨重的采油平台随即沉入海底,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167人失去了生命。该平台曾经一度是北海产量最高的石油平台之一,12年来它为英国创造了巨额利润。

    每天有两百多名工人在这里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大都以厂为家,由于规模之大使得此地就像一个小型的城市。它高出海面200米,可以承受28.5米的巨浪。1988年7月6日当天,主控制室里的操作人员曾听到过漏油警报,工作人员迅速开始维修,但似乎没起到什么效果,油还是那么任性而顽皮地流个不停。到了晚9时31分,派珀·阿尔法石油平台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发生了爆炸,当时正在工作的234名职工中只有67人幸免于难。

    在石油平台一侧的中部,下了白班正准备休息的一批工人在宿舍里只听到突然一声巨响,整个平台顿时一片黑暗,接着又燃起了熊熊烈火,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连锁爆炸。悲剧发生的太突然了,人们不仅来不及放救生艇,而且没有时间发出求救信号,直到27分钟后,阿伯丁海岸警备队才从另一艘船得知派珀·阿尔法发生爆炸的消息,这时该平台已经被破坏得所剩无几了。

    10时过后不久,距离平台最近的救援供应船“塔罗斯”号最先驶向现场,接着几处支车基地的直升KVL也纷纷赶往出事地点。然而,由于石油平台上浓烟滚滚,大火熊熊,无法接近,救援船只好在附近打捞冒险跳入大海逃生的工人并搜寻罹难者的尸体,时间又被白白延误了,使得悲剧进一步加剧。

    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上的机械技术先进,几乎不存在漏油的可能,而最先起火的区域还装有耐火性极好的防火板。最初的石油泄漏警报是如何响起的呢?火势又是如何蔓延到整个平台的呢?这种种迹象的无法解释更增添了这次悲剧的神秘性。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整个悲剧仅仅源于一个小小的失误:一个已拆下安全阀的泵被当作备用泵起动,液化石油气从堵板处泄漏,引起爆炸。原本只是一次小型爆炸,平台上的工作模块防火墙本应可以隔离大火,从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丧命。但是,能够承受住高温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却不能经住爆炸的冲击力,碎片撞断了一根天然气管道,引发了第二次爆炸,大火的高温熔断了输送管道,导致原油泄露,这一泄露就使得整个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燃烧的原油淌进网格式潜水平台,本来事故到此可以缩小,着火的原油由此流进大海也就可以避免一切灾难的发生。却不料工作人员觉得网格平台硌脚,在上面大面积铺设了一层厚厚的脚垫,漏下的原油堆积在脚垫上,着火的原油不能流进大海,上窜的火苗炙烤另一根高压天然气输出管,引起更大的爆炸和火势,灭顶之灾发生了,悲剧也就在这些连环的细节中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发生事故当晚,问题泵已拆下安全阀,办理了出口管道安全阀工作票。但这张安全阀工作票是放在柜子中的,当班的人员只找到泵体维修票,并不知道安全阀已拆,于是下令起动了问题泵。

    也许事故的原因看起来有些可笑。仅仅只是传达上的失误,许可证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悲剧。如果把维修单据放在一起,问题泵就不会起动爆炸;如果防火墙能挡住爆炸,原油就不会泄露;如果原油泄漏时没有被脚垫阻挡起火,高压管道就不会爆炸。悲剧是环环相扣的,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成立,灾难就不会发生。“蝴蝶效应”和“丢了一个马蹄钉的故事”家喻户晓,因为一点小的失误而酿成不可收拾的悲剧还在上演,不知道何时全世界的人民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年至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水俣市是一个小市,全市有4万人,周围村庄还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小市人民安居乐业,渔业很兴旺,人民生活富裕。

    1925年,资本家在此建立日本氮肥公司。1932年又扩建合成醋酸工厂,1949年开始生产氯乙烯。1956年产量超过6000吨,一时间成为该地最大的企业。

    老子说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950年,一场大的灾难就潜伏在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起初发现一些猫的步态不稳,抽筋麻痹,最后跳入水中溺死,当地人谓之“猫自杀”,但没有人研究这事。

    1953年,在水俣市发现了一个生怪病的人,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高叫而死,但没人知道这是什么病。人们这才稍微有点害怕,不禁联想到“猫自杀”,为什么老有蹊跷事情发生?

    1956年5月,又在医院出现4个这种病人,得这种病而没有入院的患者还有50多人。这引起本地熊本大学医院一些人的注意。在调查中,把死猫死人病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分析,认为鱼可能是罪魁祸首,但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1957年,由于鱼有毒使成千上万渔民失业。

    1958年春,日本氮肥公司明知疾病是自己排污所造成的,可是依然我行我素,仅仅只是换了一个排污角度而已,然而六七个月之后,这个新的污染区出现了18个水银中毒的病人。这引起广大渔民愤怒,几百名渔民攻占了新日本氮肥公司,捣毁了当地官方机构。但该公司拒不承认污水毒害的事实。

    直到1963年,熊本大学“水俣病医学研究组”从水俣氮肥厂乙酸乙醛反应管排出的汞渣和水俣湾的鱼、贝类中,分离并提取出氯化甲基汞(CH3HgCl)结晶,用此结晶和从水俣湾捕获的鱼、贝作喂猫实验,结果400只实验猫均获得了典型的水俣病症状。用红外线吸收光谱分析,也发现汞渣和鱼贝中的氯化甲基汞结晶同纯氯化甲基汞结晶的红外线吸收光谱完全一致。对水俣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也发现大脑、小脑细胞的病理变化,均与CH3HgCl中毒的病理变化相同。以上种种试验都足以证明该公司的违法性。

    科学试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

    0.5毫克/公斤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然而,经测定水俣湾的海产品汞的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已大大超标,加之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安全限度标准了,每天就相当于在慢性自杀,终会有爆发的那一天。

    1964年,日本西部海岸的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昭和电工公司也是不顾环境的利益,任意排放含汞污水。该地也出现了水俣病,在很短时间内患病者增加到45人,并有4人死亡。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汞污染能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1968年9月,日本政府确认人们生病确实是由于长期食用受含有汞和甲基汞废水污染的鱼、贝。病从口入的说法一点也不假。

    1972年日本环境厅统计,水俣市的180名病患者中已有50多人死亡。新泻县阿贺野川的病患者102人,其中有8人死亡。共有283人受到严重毒害或死亡。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仅水俣市受害的居民已有1万人左右。但日本氮肥公司长期以来以保密为借口,拒不提供工艺过程和废水试样,致使水俣病一直拖了6年才弄清楚。受害的只能是人民群众,这些坑蒙拐骗的公司发的是昧心财。

    铁的事实已经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但是氮肥厂却责令该厂医院的试验者严加保密并拒绝承认事实,加之当时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完全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和居民的安全,地方政府极力反对公开事实的真相。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从1956年发现水俣病的病因,到1968年日本氮肥厂停止排放含汞废水,期间共拖延了整整12年的时间,使水俣病在当地不断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不是用金钱所能估计出来的,更多的是留在人心中的痛。

    到1967年8月,在400只猫以醋酸厂废水作试验全部得水俣病的事实面前,该公司虽然不得不承认该厂含汞废水污染带来的灾害,但仍继续排放含汞废水,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置若罔闻,一点悔改的迹象都没有。直到1972年仍有渔民不断地向该公司提出抗议,举行游行示威,但力量非常的有限。

    1979年3月23日上午10时,在熊本地裁刑事二部对原氮肥公司经理吉冈喜一(时年77岁)和造成水俣病的工厂原厂长西田荣一(时年69岁)进行公判。裁判长右田实秀宣判:因企业活动引起的公害犯罪,必须严格追究组织上的管理者的责任,但考虑到两被告年事已高,分别判处他两人监禁2年缓期3年执行。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追究公共场所害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目前已知水俣市的受害者数多达1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到1997年5月,水俣病的赔偿金才全部到位,共10355人得到赔偿,氮肥厂为此而支付的赔偿金额和医疗费、生活费等费用累计超过300亿日元。另一方面,为了恢复水俣湾的生态环境,日本政府花了14年的时间,投入485亿日元,将水俣湾深挖4米才把含汞底泥全部清除。同时,在水俣湾入口处设立隔离网,将海湾内被污染的鱼统统捕获进行填埋。在整个水俣病公害中,日本政府和企业至少花费了800亿日元。如果当初能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也许一切就不会发生,也许一切就都可以避免,政府也不用这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只能在以后的日子尽量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芥子气炸弹在港口爆炸

    1943年12月2日晚,意大利南部巴里港灯火通明,港口内停满了为盟国军队运送作战物资的大小船只,其中有一艘来自美国的名叫“约翰·哈维”号的巨轮,就是这艘船带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灾难。

    19时30分,100多架满载炸弹的德国“容-88”式轰炸机对这个港口城市发起了空中袭击。起初只是对港口市区内投下炸弹,后来觉得破坏力不够强大,又对那些密密麻麻地拥挤着停泊在港内的船只进行了一阵狂轰滥炸。这次袭击持续了20分钟,共炸沉16艘船,炸伤4艘。空袭把船舶密集的港口炸得七零八落。20点刚过,一艘油船起火爆炸,爆炸的冲击波使窗子飞出数英里远。紧接着,被三、四枚重磅炸弹直接命中的“约翰·哈维”号也发生了爆炸,并燃起熊熊大火,船体开始摇晃下沉,不幸的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因为在“约翰·哈维”号船上,除了受美国军方派遣的贝克斯特罗姆上尉及其率领的5名化学兵助手外,包括船长都不知道船上究竟装了些什么货物。而这6个知情人已经和该船的诺尔斯船长在空袭中当场遇难了。

    为了保密,为了让尽可能少的人知道,只有高级指挥官及其少数几个参谋才知道自己所管地区的毒剂储存情况。正是这种严格的保密措施,导致了巴里港的这场化学悲剧。贝克斯特罗姆负责监督把芥子气装到“约翰·哈维”号船上去。装船是在极其秘密的掩护下进行的。这次“约翰·哈维”号一共装载了两千枚M47A1型100磅化学炸弹。每枚炸弹正好122米,直径为20厘米,内装60至70磅的芥子气,足以使30平方米的一块地段染毒。美国的芥子气都是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的,因为它是用廉价、快速的莱文斯坦法生产出来的。每枚炸弹中含有30%的杂质气体,这种气体能聚积并引起爆炸。

    在“约翰·哈维”号沉没的地方,有些毒气开始燃烧,有些则直接沉入海底,其余则从破裂的船底货舱渗漏,在布满残骸的港口扩散开来,和漂浮在水面上的数百吨的油料混合在一起,形成致人于死地的混合物。整个港口上空充满了刺鼻的大蒜味,以致有一条船上的人足足戴了半个小时的防毒面具。浓黑的烟雾夹着毒气在海港上空翻滚,渐渐遮盖了巴里城。然而,受害最重的并不是那些吸进了烟雾的人,而是那些漂浮在港口海水里的人,那些在救生艇中脚浸在油水里的人,或是那些用手扒着救生艇的人,他们的整个身体几乎浸泡在芥子气的死亡之液中。无论是港口和医院的抢险队还是被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暴露于芥子气中了。医院全力以赴医治800名伤员(1000多名伤员已经丧生),但好像一切都于事无补。

    受害者大多数都因暴露于芥子气中而受到最严重的毒害。由于不明白事情的真相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灾难后的第二天早晨,最初有大约630名芥子气中毒者开始诉苦说他们的眼睛瞎了。恐怖气氛开始遍布整个医院,医生强使他们睁开眼睛以证明他们还有视觉。可怕的灼烧效应还在发展,病人身上的皮都开始大块大块地脱落,承受着痛苦的折磨。由于不知底细,当船离港行驶了5小时后,30名中毒者的潜伏期已过,芥子气的延发效应出现了,不但被救上船的人迅速倒下,而且原先船上的人也因从他们湿漉漉的衣服中挥发出来的芥子气受到伤害。几乎所有船员都丧失了视力,不久便全部失明,有许多人严重烧伤。这批“盲人”水手驾驶着这只军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才到达了意大利的塔兰托港。

    初步尸检证实了芥子气中毒死亡的典型症状:严重烧伤、皮肤起泡、肺和呼吸器官的内壁剥离,实心的管状粘膜堵住了气管。仅有的区别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等。40个受害者中,至少包括12个民族或种族。尸体被运到波顿和埃奇伍德兵工厂做显微镜检查和研究。在城内也发生了相似的惨景,在巴里有1000多市民死亡,很多是因为大片芥子气烟云笼罩了城区引起的,其它的人是由于席卷海岸的充满了油芥子气的浪潮的扑打而中毒身亡。

    起初,美国驻欧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蒙威尔将军百般遮掩,妄图把整个事件加以保密。那些运到英国和美国进行解剖的死者的亲属接到通知说:他们的孩子或丈夫“由于敌人的袭击发生休克、出血等症状”而死去。为了便于记录,艾森豪威尔建议用这样的字眼:“皮肤疼痛、灼烧感”和“眼睛受伤”,纯粹是由于“敌人的袭击”,“肺和其它并发症引起了支气管炎”。他电告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了进一步完善保安措施,各军事基地都强行设立了严格的邮政审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战时内阁批准了艾森豪威尔的保密策略,但是很快他们的阴谋就被揭穿。当时数以千计的人逃离了巴里,致人于死地的新武器的故事在广为流传。在其它港口下船的伤员正受着诊断不了的创伤的痛苦。在事实面前一切掩盖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掩盖也是徒劳的。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爱知县北九州市一带发生了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米糠油事件。

    当时,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出现了大批鸡死亡的现象。经调查,发现鸡饲料中有毒,有可能是饲料中的毒素导致了鸡死亡。但当时没查清楚毒素的来源,以为是一般性的家畜瘟疫就没有继续追究。

    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1968年6月至10月,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先后应诊了来自福岛县的13名皮肤病患者,这些患者来自4个家庭,病因不明,症状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伴有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眼脂过多等。经过多方验证,医生们怀疑患者病症与米糠油有关。

    随后九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部和县卫生部组成研究组,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临床组在3个多月内确诊325名患者,这325名患者来自112个家庭,平均每个家庭出现2.9个患者,这证实了本病有明显的家庭集中性。随后几年时间里,该疫情在全国呈蔓延趋势(以福岗、长崎两县最多)。到1978年12月,日本的28个县被正式确诊为此病的患者就达1684名(包括东京都、京都郡和大阪府),其中已有30余人死亡。

    由于疫情不断扩大,日本卫生部门不得不成立“特别研究班”来深入研究。经解剖,发现死者尸体五脏中含有多氯联苯(PCB)。多氯联苯是联苯分子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一个以上氯原子所取代而生成的产物,一般多是混合物。在常温下,随所含氯原子的多少,多氯联苯可能呈液状、水饴液或树脂状,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化合物。多氯联苯还有一个特点,即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质。凭借这一特点,它就可能通过食物链而富集在动物体内。

    多氯联苯被人畜吃下后,不易被消化吸收,即使被吸收也多蓄积在多脂肪的组织中,所以肝脏中的含量较高。因此皮肤和肝脏等器官会更易受损害,严重者会有中毒症状,表现为嗜睡、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黄疸、肝肿大等,更有甚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并致肝昏迷和肝肾综合症,甚至是死亡。

    流行病学组对此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地理分布特征,并对患者共同食用的食油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所有患者使用的食用米糠油均系Kamei仓库公司制油部2月5日至6日出厂的产品,同时食用该产品的266人中有170人患病。由此证实米糠油中的多氯联苯(PCB)是致病物质,对人体非常有害。

    接下来的调查中发现,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生产米糠油时在脱臭过程中使用多氯联苯液体作载热体,随后又由于生产者管理不善,使多氯联苯混进米糠油中。而后这种有毒的米糠油被销售往各地,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此外,加工厂使用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做家禽饲料售出也加速了疫情扩散,导致了大量家禽死亡,最终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在米糠油事件调查中,专家们采用了先进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法中的病例对照调查法,随机选出一组受害者作为患者组,又选出了另一组与之性别、年龄、住址相同的患病者和未患病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他们食用油脂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食用天然黄油、人造黄油、猪油的患者组家庭和对照组家庭一样多,食用菜籽油或其他食用油的对照组比患者组多一些,食用米糠油的患者组则比对照组多很多。因此可以认为,多氯联苯污染是米糠油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实早在1966年,美国人就在一些报刊上对多氯联苯的污染影响展开过议论,有人称,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已经受到这种污染的影响。但这些言论并没有引起日本当局和食品工业企业的重视。令人悲哀的是仅过了两年,日本就遭遇到了这场多氯苯中毒的灾难。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的仓库发生了一起火灾,这起火灾导致近30吨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一起流入莱茵河,使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沿河150km内的60多万条鱼被毒死,沿河500km以内的两岸井水不能饮用,河边的自来水厂、啤酒厂也随即被强行关闭或者停产。这次污染事件对莱茵河的影响长达20年。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全长1320公里,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荷兰入北海,是欧洲第三大河。实际上,早在1950年起,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莱茵河曾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镐、汞、去污剂、杀虫剂等污染物倾入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也使其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莱茵河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有1000种以上。

    人类无限制地破坏环境,终究会受到惩罚。1986年11月1日晚的那场大火就是一个警告。由于人类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使得莱茵河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治理也越来越困难。据估计,由于一些有毒重金属沉积在底泥中,该河的水生生态系统可能在20年内都难以复原,也就是说,莱茵河将做20年的“死亡河”。

    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瑞士政府致信各受害国表示歉意,欧共体也专门开会讨论此次污染事件的善后办法,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止悲剧的再一次发生。

    博帕尔毒气事件

    1984年12月2日午夜到12月3日凌晨,一场大雾袭击了印度博帕尔市,当时方圆40公里以内50万人尚在熟睡,他们不知道一场灾难正在降临。

    12月2日子夜,博帕尔市郊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45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正装在储气罐里,准备作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储气罐的压力正在急剧上升。

    为了防止罐内温度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升高,该厂也采取过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将罐体大部分掩埋在地表以下。此外,为了确保罐内毒气处于液化状态,罐壁间也装有制冷系统;而且万一罐壁破裂,毒气外逸,净化器也可中和毒气;即使净化器失灵,自动点火装置还可将毒气在燃烧塔上化为无毒气体。表面上看,该厂的安全措施固若金汤,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12月3日24点56分,工作人员发现储气罐的阀门突然失灵,怎么弄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泄漏了出来,以气体形态迅速向外扩散。短短一小时,毒气形成的烟雾已笼罩在全市上空,熟睡中的民众此时还对危险全然不知。

    工厂附近的居民首当其冲地成了第一受害者。几分钟之后毒气又袭击了火车站附近的不少乞丐,致使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毒气又穿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最后蔓延到了市区。由于那天晚上没有风,空中弥漫的大雾迟迟没有散开,这就使得毒气浓度无法被稀释,继续以高浓度状态缓缓扩散,最终无情地剥夺了数千人的生命。

    据当地一位农场主回忆:“我们农场距农药厂几百米,那天晚上我听到附近传来沉闷的呼噜声,起初没怎么在意,等起床出外察看时,眼前的一幕把我惊呆了,一头牛死在地上,另一头牛正在痛苦地叫着,不一会儿也倒下了。我的双目随即也开始疼痛起来,还好我侥幸活了下来。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真觉得是做了一场噩梦。”

    当人们知道遭到毒气袭击后,纷纷逃命。好多人在逃亡的路上就一头栽倒再也爬不起来了。道路上到处是尸体,那场景惨不忍睹。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就有2500人丧失了生命,还有约3000人濒临死亡,125000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保守估计将有十万人终身残疾。

    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早晨,博帕尔市悄无声息,整座城市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尸体腐烂的霉臭味悬浮在空中,与火葬场上飘来的烟雾混在一起,让人恶心。

    在火葬场上,尸体成堆,一起焚化。这本是违反印度教习俗的,可是当时找不到足够的供火化用的木头,也只好如此了。女人们哭喊着,心里充满了无奈。

    多年后,有人这样写道:“每当回想起博帕尔时,我就禁不住要记起这样的画面:每分钟都有中毒者死去,他们的尸体被一个压一个地堆砌在一起,然后放到卡车上,运往火葬场和墓地;他们的坟幕成排堆列;街上的房门都没上锁,却不知主人何时才能回来;存活下的人已惊吓得目瞪口呆,甚至无法表达心中的苦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恐惧的气氛和死尸的恶臭。这是我对灾难头几天的印象,至今仍不能磨灭。”

    博帕尔遭灾的消息很快传开,世界人民悲伤之余,更多的是愤怒。起初,美国和印度的律师代表博帕尔市的受害者向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850亿美元的赔款和罚款,但美国法院于1986年5月作出裁决,认为这起灾难属于印度自己的事务,应由他们自己的国家来处理。1986年10月,印度博帕尔地区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印度政府正式向法院提出,要求该公司赔偿31.5亿美元。但到了1989年,印度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该公司的赔偿金额仅为4.7亿美元。印度一些律师和群众对这一裁决不满,纷纷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到1990年11月,事件仍未作出最后了结。直至1994年,受害者才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获得4.5亿美元的赔偿。

    如今虽然毒气早已消散了,但博帕尔灾难留下的伤口将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上。“衣服破了可以用针线缝合,但是伤了的心却用什么都不能缝合的了。”毒气泄漏带来的恶果将危害几代人。

    痛痛病事件

    1955年,神通川流域河岸发生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害事件之一——痛痛病事件。

    神通川流域横贯日本中部的富山平原,这里的人们吃饭、灌溉、洗衣等全依赖于这条河流。

    但是有一天,三井金属矿业公司不顾人们的反对,强行在这条河的上游设立了神冈矿业所,建成炼锌工厂,把大量污水排入神通川河流中,给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1952年,这条河里的鱼大量死亡,两岸稻田大面积死秧减产,该公司不得不向受害者赔偿300万日元。

    1955年以后,该河流两岸的群马县等地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一开始是腰、手、脚等各关节疼痛,以为是普通的小病,也就没怎么在意。可是几年之后,患者的身体各部位出现了神经痛,紧接着出现全身骨病,严重者根本不能行动,就连呼吸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最终,患者骨胳软化萎缩,自然骨折,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由于病人经常“哎唷——哎唷”地呻吟,日本人便称这种奇怪的病症为“哎唷——哎唷病”,即“痛痛病”。经解剖,发现有的尸体内骨折达73处之多,身长缩短了30厘米,可想而知,病态十分凄惨。

    据记载,日本从1913年开始炼锌,在1931年曾出现过这种病,但当时没人知道这种病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人将这种病与炼锌联系到一起。二战后,日本又大规模发展炼锌工业。

    直到1961年才有人查明,神通川两岸骨痛病患者与三井金属矿业公司神冈炼锌厂的废水有关。由于该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没有对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就直接将其排放到神通川中,致使两岸居民土地含镉量高达(7~8)ug/g,居民食用的稻米含铜量达(l~2)ug/g。

    而人体食用含镉的水或食物后,久而久之体内就会积累大量的镉毒而生骨痛病。进入体内的镉首先破坏了骨骼内的钙质,进而使肾脏发病,内分泌失调,经过10多年后致人死亡。该公司的员工就有好多受害者,比如有两名怀孕妇女因体内急需钙质,而中了镉毒后钙质又遭到破坏,致使骨痛病愈趋严重,后来她们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即使是在如此确凿的事实面前,日本三井金属公司也仍以缺乏依据为借口,拒不承认自己的过失。直到1968年,该公司才不得不承认错误。

    经有关专家调查得知,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进而导致骨软化症,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些污水会导致妊娠、哺乳、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尤其是缺钙)和衰老等。可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骨痛病已开始在日本各地蔓延了,进一步扩大到黑川、铅川、二迫川等7条河的流域,其中在群马县的碓水川、柳濑川和富山的黑部川都已发现镉中毒的骨痛病患者,患者大都承受着非人的痛苦,景象非常恐怖。

    至1968年,共确诊“痛痛病”患者258例,其中死亡128例。一组组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心痛,令人愤慨。

    1961年,日本政府对此事件有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富山县还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开始展开国家级的调查行动。1967年调查小组发表联合报告,表明“骨痛病”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气污染事件在日本伊势西岸的四日市发生了。

    日本东部伊势湾海岸,由于交通方便,成为了发展石油工业的窗口。1955年,第一座炼油厂在四日市建成了,不久后,一些相关企业也纷纷成立。1957年,四日市由于昭石石油公司所属的四日市炼油厂投资186亿日元,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石油联合企业城”。

    该市自1955年以来,不仅兴建了三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还出现了三菱石化等十余个大厂和一百余个中小企业。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全市工厂仅一年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总量就达13万吨 。从1959年开始,往日的碧海蓝天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烟雾,在邻近石油联合企业的盐滨地区,居民住宅周围弥漫着恶臭,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能开窗通风换气。

    由于工业废水排入伊势湾,水产发臭不能食用;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天空终年烟雾弥漫。全市平均每月每平方千米降尘量为14吨(最多达30吨),大气含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五六倍,大气中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

    由于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开始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症状,且患哮喘病的人数剧增。1964年,由于四日市的有毒烟雾很久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在痛苦中死去。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自杀。截至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已达775491人。

    众所周知,化石燃料(煤、石油等)诸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在燃烧时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废气,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强烈地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器官,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反射性挛缩,呼吸阻力加大,换气量减少。严重的还会造成喉痉挛,甚至使人窒息死亡。尤其是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附在漂浮的金属粉尘中时,就能随粉尘侵入人体的肺泡,从而使得人身体受损,抵抗力下降。

    这种含有二氧化硫及各种金属粉尘的空气对人体是百害而无一益,最直接的影响是损害呼吸器官。生活在这种受到污染的环境中,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而多数四日市的呼吸系统病症患者只要是一离开大气污染环境,病症就会立即得到缓解,所以人们把这种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病”。

    日本是发生公害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74年,日本施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好多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疾病都得到了确认,比如哮喘病,水俣病和痛痛病、再比如与食品污染有关的慢性砷中毒等公害病,该法案还规定了这几种病的确诊条件和诊断标准及赔偿法。此外,日本还设立专门的研究、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追踪观察,以探明发病机制,寻求根治措施。

    喀麦隆湖底毒气

    1986年8月21日晚,喀麦隆西北部帕梅塔高原上居住的人们被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惊醒美梦,许多人还来不及叫喊,就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当晚,位于帕梅塔高原上的一个火山湖——尼奥斯火山湖,突然从湖底喷发出大量的有毒气体,犹如倾泻的闸门沿着山的北坡倾泻而下,向处于低谷地带的几个村庄袭去……

    次日清晨,尼奥斯河一片汪洋血海,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和野兽。尼奥斯湖畔的村落里,随处可见一具具人的尸体。

    从幸存者的口里,人们断断续续地知道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那晚,除了一声巨响还有一股毒气从湖中喷出,整个湖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冲向下面的小山谷。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灾难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气夺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也在灾难中丧生,加姆尼奥村靠火山湖最近,全村650名居民中,仅有6人幸存。

    喷毒事件发生后,各国都表现出了极大关注。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迅速地派出了紧急救援队,并派出专家对尼奥斯湖喷发毒气的成分进行实测,以寻找事件的真正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专家们终于查明了尼奥斯湖中所喷出的有毒气体成分。专家们一致认为,喷出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和发出恶臭的硫化氢。人们在向自然界征服和索取的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湖底毒气这种自然造成的突发性灾难,让人类尝到了破坏自然的苦果。

    喀麦隆和法国的科学家自2001年起尝试为尼奥斯湖排毒,具体做法是将排气管插入湖底,将湖底二氧化碳导出湖面并有序释放,以避免毒气在湖底聚积。

    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位于巴西圣保罗以南60千米的库巴唐市,地处群山峻岭中,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该市引进了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城市人口剧增至15万,一时间库巴唐市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工厂任意排放废气废水,使城市浓烟弥漫、臭水横流,空气到处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味。该市有20%的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一时间,库巴唐市成为世人的焦点,被世人称为“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该市。1984年2月25日,由于一条输油管破裂导致10万加仑油熊熊燃烧,烧死百余人,烧伤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又有一家化肥厂泄漏50吨氨气,致30人中毒,8000人撤离,并导致市郊60平方公里的森林陆续枯死,山岭光秃,遇雨便滑坡,大片贫民窟被摧毁。

    由于受到严重的污染,这一地区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都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人的生命。在库巴唐及毗邻的桑托斯市等地区,膀肮癌患病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经系统(包括脑部)的癌症患病率是其他城市的4倍,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更罕见的是在库巴唐市,甚至出生了数十个没有脑子的婴儿!因此,库巴唐又被称为“死亡之谷”。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截止到1983年,原西德境内740万公顷森林,由于酸雨的侵害,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超过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

    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本身就比较弱,加之酸雨危害的范围又比较大,30%的林区因酸雨影响而退化。每年欧洲排出2200万吨硫,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氯化硫气体,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酸雨,酸雨通过对植物表面(叶、茎)的淋洗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的间接伤害,促使植物衰亡,同时还诱使病虫害暴发,造成森林大片死亡。

    受到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巴伐利亚国家公园里的树都得了病,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地区的纵树也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盲;因纵树和松树的发黑,这里得名为“黑森林”。在汉堡,75%的树木面临死亡;在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秃树、死鸟、死蜂随处可见,居民的生活更是受到严重的损害,因空气污染,这里每年有数万儿童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上午11时,二氧化碳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以500毫克/立方米为标准的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所有的公众活动都在该中心消失:私人汽车、出租汽车和摩托车等车辆一律不准在市中心行驶,所有燃料锅炉必须熄灭,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

    中午的时候,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市民们纷纷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救护车的呼啸声也在市区到处响起。下午16时30分,成群结队的自行车队戴着防毒面具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一艘非常豪华的“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在暴风雨天气中驶入英吉利海峡。当月24日,一场悲剧就在布列塔尼(法国西北部一个地区)的海岸外上映了,这起悲剧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石油污染事件之一。

    据调查结果显示:“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的操纵装置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失灵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起事故导致2.95亿升油从失事的油轮上喷涌入海,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大量的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大批死鱼被冲上岸。

    在事故原因的调查中,该油轮船长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刑事处分,由于他“不可原谅的延误”,致使失事船只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

    英吉利海峡的油污过了好几个月才被清除干净,海边疗养胜地也遭了殃,更不用提这一地区的经济收入了。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这些损失说明,不认真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终会受到惩罚。

    现在全世界海洋上约有2000艘油轮在运油,一旦任何一艘油轮出事,其造成的污染程度和相应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