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忆王孙 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李重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在他乡还好吗

    历代描写春闺相思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而李重元的这首《忆王孙·春词》则别有一番韵味。见芳草而念王孙,登楼眺望而不见伊人归来。眼前雨打犁花,窗外杜宇声声。春色恼人,动人愁思。词的结尾两句,渲染出黄昏时分的凄恻气氛。伤离意绪,也就浮现纸上。全词委婉曲折,轻柔细腻。

    李重元,传世的词作仅有《忆王孙》四首(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一首为其四首中的春词。这首词所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

    就其遣词造句来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浑然天成,精巧别致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杳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现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这首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的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望去,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到天的尽头了。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的杨柳和柳外的高楼。继而,在一声声杜鹃的鸣唱中,黄昏即将来临,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暮色渐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的人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紧闭的心扉之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事,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的诗词中反复出现过,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感情。这些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出美丽的意境。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传唱,已经具有了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就拿“柳”来说,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被寄寓了中国文人无限的愁绪!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因此,当词人把这些意象巧妙的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在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萋萋:草茂盛貌。

    王孙:旧诗词中对男子的称呼。

    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杜宇:即杜鹃鸟。

    芳草萋萋,让我不由的思念着在外的朋友。我凭倚着高楼,望着柳外的天空,黯自伤怀。杜鹃的叫声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听。天色临近黄昏,无情的风雨吹得梨花满地,我只好关上院门。

    杜宇化鹃

    杜宇,相传为古蜀国的君主。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此时的蜀地人烟稀少,都荒芜沼泽地。杜宇教化人民务农,实行按季节耕种的农耕制度,致力于发展稻作农耕,是最早开发成都平原的主要功臣,因而深得人心,后世因此将他奉为农神。

    杜宇晚年的时候,洪水泛滥成灾,蜀国人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杜宇带领人民治水,但是始终无法根治。于是让丞相鳖灵负责治水。鳖灵察看了地形,勘测了水势,凿通玉山(即玉垒山),打开金堂县峡(即金堂县龙泉山与云顶山之间的峡口)疏导洪水得已宣泄,水患被治理好了,蜀地的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杜宇觉得鳖灵治水有功,于是禅位给丞相鳖灵,年号叫开明。这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初的事情,相当于历史上的春秋早期。

    杜宇后来退隐到西山,传说他死后的灵魂化作鹃鸟(也称作子规)。每年春耕时节,子规鸟鸣,蜀地的人民听到了就会说:这是我们望帝的灵魂,因此把这种鹃鸟叫做杜鹃,也称杜宇。后世往往以望帝、杜宇作为哀悼故君的典故。

    《文选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刘逵注引《蜀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鸟鸣皆曰望帝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曰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患,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蜀国人之所以将先主杜宇幻化为杜鹃鸟,是因为杜鹃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杜鹃,又名布谷鸟,是农林益鸟。师旷《禽经》云:“杜鹃出蜀中,春暮即鸣,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杜宇掌政时期,向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了古蜀国的农耕文明,所以后人容易把杜鹃和杜宇联系起来。其次,杜鹃鸟的吟唱则有“四音一节”的旋律,声音非常凄厉,容易引发人的哀思,所以杜宇死后,蜀地民众为了表达对他的追思之情,将其幻化为杜鹃。

    有感于这动人的神话故事,历代文人均有诗作加以歌颂:唐杜甫《杜鹃行》诗云:“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代康有为《戊戌八朋国变记事》诗:“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宋 谢枋得《春日闻杜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 李清照《一剪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