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贺新郎 九日(湛湛长空黑)刘克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空有壮志催白发

    辛弃疾经常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这个词牌适于抒写豪放的感情,刘克庄也爱采用,他存世的全部词作中有百分之十六、七是使用这一词牌的作品。这首题作“九日”的作品,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但是词人又不落俗套,把一首重阳词写得颇有特色:“白发书生神州泪”,词人慨叹自己的老大和中原的沦陷,内容充实,感情深厚;“常恨世人新意少”一句则恰恰从这种恨世人少新意的本身显示出了一点难得的心意。应该说,这首词是刘克庄的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

    上片首句很有分量。“湛湛长空”是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而用“黑”字描绘黄昏,显然是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然后以“更那堪”为枢纽,转出“斜风细雨”,笔调忽转细腻。“乱愁如织”,比喻贴切,充满了低沉的情调,而接下来的几句又以磅礴的气势扫荡了这种低沉。“老眼平生空四海 ,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浩荡”二字,既描绘出千崖秋色,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襟,一语双关。接下来,由“浩荡”较为“凄凉”的同时,立即用齐景公牛山滴泪的典故,反衬自己由于感慨神州陆沉而滴下的忧国之泪,其性质与程度是难以比况的,因此“凄凉”又立即转成了悲壮。文章贵有波澜,如此跌宕顿挫,才能把词人胸中的感慨抒发透彻。

    下片承“白发书生”进行发挥,从今昔对比中发出了深沉的叹息:“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主要是抒写自己少年时的豪情与才气,并进一步突出如今的满怀家国之恨。下边更引出了“常恨世人新意少”的名句。何以见得世人少有新意?“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这里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用典故贵有新意,大家手笔,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刘克庄嘲笑世人缺少新意,这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点新意。下边写出饮酒,语颇癫狂,好象词句本身也浸透着几分醉态:“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词人以“白发书生”自称,已经感到“满怀萧瑟了。”赏花饮酒,聊以自慰。但是,萧瑟岑寂之感是破除不了的,仔细体味起来,词句之中仍然隐含着悲凉的情调。“鸿并去,日西匿”的结尾,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刘克庄的词眼界力求开阔,胸襟力求高旷,以达到雄健豪壮的格调,他的这一追求,在这首《贺新郎》里已经得到了体现。既用豪放笔,又恰当地穿插细笔把“大声”和“小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欲托朱紶写悲壮”的目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有时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去北,日西匿。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湛湛:深沉,这里指满天黑云。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有百尺高楼。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之中,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踪迹了。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孟嘉落帽与重阳登高

    孟嘉(公元296-349年),字万年,阳辛人,他是三国时吴国司空孟宗的曾孙,也是陶渊明的外祖父,少年时代就以才华出众而远近闻名。孟嘉历任东晋庐陵从事、征西大将军长史、从事中郎。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沉着豁达,行不苟合。公元346年,孟嘉回到故乡,任阳新县令,后卒于家。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晋朝永和年间(345—356年),明帝的女婿桓温任征西大将军,孟嘉任参军,颇受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设宴招待文武官员,场面十分隆重,官员们都穿着肃穆的戎装,大家饮酒赋诗,啸咏骋怀。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把孟嘉的官帽吹落了,但是孟嘉本人却一直没有察觉,仍然在饶有兴味地和别人作文酬答、饮酒赋诗。中国古代是十分讲究冠冕礼仪的,子路有“君子死,冠不可免”的名言,所以,在这样隆重盛大的场合落帽而不觉,实在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为士吏的大忌。桓温暗令与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入厕的机会,把帽子放到孟嘉的座位上,并且作文对他进行讥笑。孟嘉回来一看,立即乘兴创作进行唱和。由于他知识渊博,文辞俊雅,一语既出,四座皆惊,左右的官员无不叹服。后人便把这件事变成了一则著名的典故,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笑怜从事落乌纱”的佳话也就成为登高雅事。又因为重阳节之后天气逐渐变寒,因此称重阳节为“授衣之节,落帽之辰”(《岁华纪丽》)。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游览龙山时忆起孟嘉落帽的往事,于是写下了《九日龙山饮》一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次日,李白意犹未尽,又作《九月十日即事》一诗:“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还在《九日》诗中借用这一典故:“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辛弃疾的《念奴娇》词:“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张子容《除夕乐成逢孟浩然》“远客襄阳郡,来过海岸家。尊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非是竞豪华。”都是借用了孟嘉的典故。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认为,重阳节登高饮宴风俗的产生,与孟嘉落帽的故事有着密切的渊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