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瑞鹤仙(绀烟迷雁迹)蒋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念乡关,梦难寻

    这是一首宋朝亡后,词人重归故乡望月抒怀的作品。词人回到故里,面对寒月抚今追昔,写下此篇。上片极言环境之萧条冷落,用丁令威化鹤之典抒山河依旧物是人非之深慨。下片前几句作绚丽之笔描绘故国上元夜之欢乐繁盛,以昔衬今。“柯云罢弈”以下连用两个传说抒发往事如梦。恍若隔世的怅惘之情。“劝清光”几句充满江山易主之悲,也隐含着对那些亡国后依旧寻欢作乐之人的指责。全词格调沉郁悲凉,辞情深微含蓄。

    蒋捷是一位爱国志士。宋亡后隐居不仕,颇有气节,为时人所称道。了解了这一点,便容易把握本词的思想感情。上片“绀烟”三句,是夜景之始。“风檠”三句,灯光暗淡,月色亦清冷。“琼瑰”二句,暗用李白《静夜思》诗意,写在外时常见月思乡。“漫将”二句,如今身竟归来,而旧游多不能记。下片换头承上,开头回忆京师上元夜之繁华,便是这一感情的突出表现。结尾几句的语意也很明显,劝月光“休照红楼夜笛”,是因为那里所歌唱的是新朝歌舞的乐舞,恐怕嫦娥也不熟悉这些音乐。其故国之思及对趋奉朝而求欢乐之人的怨之情不难体会。词意深婉,有一股幽怨勃郁之气。先著评曰:“句意警拨,多由于拗峭,然须炼之精纯,殆不失于生硬”(《词话》)。通篇字精语炼,结构严密,悲凉沉郁,深婉含蓄。

    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风檠背寒壁,放冰蟾,飞到蛛丝帘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识。漫将身化鹤归来,亡却旧游端的。

    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柯云罢弈,樱桃在,梦难觅。劝清光、乍可幽窗相照,休照红楼夜笛,怕人间换谱伊凉,素娥未识。

    绀(gan干):深青带红的颜色。

    檠(qing晴):灯架,也代指灯。

    冰蟾: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月光洁白若冰,所以得名。

    琼瑰:指美玉,此处喻指晶莹的泪珠。

    乡关:家乡。

    青红色的烟云,遮隐了飞雁的踪迹。钟鼓的声音渐渐零落疏稀,大街上喧闹的声音也刚刚止息。风中不停摇曳的孤灯,背对寒冷的空壁,只任凭那泠泠的月光,透过结满蛛网的空隙,我暗自伤心悲泣,怀念故乡如霜一般的月色照满大地。我即使化鹤归去,早已忘却往昔游玩的意趣。往日的旧游欢乐至极。整个城市沉浸在蓬壶红莲的彩灯里,梨花盛开的庭院,花月溶溶皎艳,一连几个春宵醉酒狂欢。像王质梦里观棋一般直到罢局,斧柄腐烂才收拾起残局,像裴元裕随从有人梦见邻女吃樱桃,醒来樱核坠在枕畔,那奇妙的梦境再难寻觅。我劝那明月的清光,只可与我幽窗相照为伴,不要去夜晚吹笛的红楼映照留连。恐怕人间换成了《伊州》《凉州》凄厉的北方旧曲,就连嫦娥也会感到陌生诧异。

    蓬莱与神仙文化

    “蓬莱”这一地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登州·蓬莱》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另据资料,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寻访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城,冠以“蓬莱”,从此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此前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来到东海之滨,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在这里,他看见了大海深处的海市蜃楼,如仙山琼阁,美不胜收,心神俱醉之余,征召大批方士,询问海中神山与仙药之事。一个叫徐福的方士上书奏道:“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始皇大喜,立即下诏征童男女3000,百工技艺之人,携带五谷等物,由徐福率领,东入大海“求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徐福率领他的船队两度出海,最后到了一个叫“平原广泽”的地方。这个“平原广泽”,据推测可能位于日本某地。徐福出海的地点,有人认为在当时的琅邪郡,也有人认为就在蓬莱(当时属齐郡的黄县)。

    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四大名楼。唐代时这里曾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郡守朱处约始建蓬莱阁,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清朝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继续扩建,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由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组成,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叠瓦,雕梁高启,古朴伟丽,阁底环列16根大红楹柱,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远眺,凭栏四顾,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底,山丹海碧,海天空茫。除主阁外,主要建筑尚有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众星拱月,浑然成体,正所谓“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晚清时,刘颚游过蓬莱阁后记述道:“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到了阁子中间,靠窗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朝东观看,只见海中白浪如山,一望无际。东北青烟数点,最近的是长山岛,再远便是大竹、大黑等岛了。那阁子旁边,风声呼呼直响,仿佛阁子都要摇动似的。天上云气一片一片价叠起,只见北边有一片大云,飞到中间,将原有的云压将下去。并将东边一片云挤得越来越紧,越紧越不能相让,情状甚为谲诡。过了些时,也就变成一片红光了。”

    登上蓬莱,只见海天一色,海鸟翔鸣,蔚为壮观。这一区域能领略到蓬莱十景中的“万斛珠玑、狮洞烟云、晚潮新月、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神仙现市、万里澄波”。

    蓬莱的一大奇观便是海市蜃楼,每年秋天是海上最容易出现海市奇观的季节,迷蒙神奇的海市出现时,但见缥渺的幻景“聚而成形,散而成气,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忽而似楼台,如亭阁;忽而像奇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若断若连,若隐若现,朦胧中似乎还有人影在晃动。一会儿长桥飞架,一会儿楼阁高耸,东部倒挂的奇峰刚刚隐去,西边林立的烟囱又赫然入目……”

    由于海市,才有了蓬莱、瀛州、方丈三神山之说,才有了秦皇汉武的寻仙之事,才有了白居易笔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蓬莱民间自古便盛行崇尚神仙之风。蓬莱的神仙文化,缘起于海市,兴起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郡志上记载的地方性神仙人物已多达数十位。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民众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三、十四,渔民们要过渔灯节,人们纷纷到蓬莱阁的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龙王爷保佑,以图新的一年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按照风俗,许多人要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若是新春时节,渔民造了新船,船主会择黄道吉日,让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然后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接着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再送船入海。

    苏东坡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当地传说,一天,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共八位神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商议到海上一游。汉钟离便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碧海漂去;何仙姑不甘示弱,将荷花往水中一抛,伫立荷花之上,凌波踏浪而去。其他诸仙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游向东海。这一举动惊动了龙宫,八仙与东海龙王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还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掀起狂涛巨浪,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幸好观音菩萨从此经过,经劝解双方才罢战。从此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美丽传说。

    元朝末年,全真教兴起后,八仙传说中的吕洞宾、汉钟离成为该教“北五祖”中的人物,各种神仙传说纷纷附会于蓬莱,经民间通俗文化的大肆渲染、传播,“蓬莱”于是成为“仙境”的代名词。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奇齢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晋 郭璞《游仙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