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指点来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浮沉,家道兴衰,事事皆有因果;恩恩怨怨,起起落落,一切尽在掌握。

    山脚下有条小溪,溪边住着一对母子,田无一分,地没一垄。儿子每天清早上山,砍回一担柴来,再挑到镇上去换回大米或油盐,母子俩以此度日。

    有天晚上,下了一夜暴雨,第二天清早儿子起来一看,发现架在溪上的木桥已经被水冲走。木桥虽小,却是大家过溪的必经之路,没了桥,山里的人出不来,山外的人进不去,碰上急事就更麻烦。于是,儿子毫不犹豫地就担当起了修桥的重任,上山砍树,下水打桩,扎桥架,钉桥板,整整忙了一天,总算把小桥修好了。由于修桥占去了上山砍柴的时间,这天,儿子和他母亲只能以野菜充饥。

    都说“好心有好报”,可是儿子做了这么件好事之后,还不到一个月,竟得急病死了。山上寺庙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就赶下山来为死去的儿子超度,还给了母亲一些吃的。

    老和尚安慰母亲说:“人死不能复活,请老人家不要过于伤心。你若是真的疼爱你儿子,可将他右脚小趾咬下,妥为保管,也许二十年后你们母子还能相会。”母亲虽然对老和尚的话将信将疑,但还是照着做了。

    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年,母亲孤苦伶仃一个人苦撑苦熬了二十个春秋,已是两鬓斑白、老态龙钟,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

    这天,老和尚特地下山,告诉母亲说:“县府新来了一位知县,就是你儿子,你可拿着当年从他脚上咬下的小趾,前去相认。”

    母亲听了老和尚的话,也不管是真是假,更顾不得山高路远,拄着拐杖就往县府赶。见了知县,她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呈上脚趾,结结巴巴地说明了来意。知县一听,甚为惊讶:自己生来右脚就缺一小趾,除了父母,没人知道。眼前这位白发老太到底是什么人?她手里这脚趾又是从何而来?

    知县接过脚趾,进入内室,脱去鞋袜,一对,怪事,竟然连伤痕都彼此吻合,丝毫不差。知县决定先将白发老太留在衙内,盛情款待。知县从白发老太嘴里得知了老人家当年的失子之痛,听说老人当初咬趾和如今认子之举,都是经老和尚指点,当即进山到庙里拜见,恳求老和尚告知缘由。

    老和尚对知县说:“你前生是白发老太的儿子,二十年前为了修复溪上那座小木桥而断粮一天,积了阴德,所以你托生转世,科考得中。”

    知县当然对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回衙后立刻大办筵席,当众认母。事后,知县心想:我前生只修了一座小小的木桥,今生就当上了县令;要是我从现在起多修桥多筑路,广积阴德,来世岂不更加飞黄腾达,尽享荣华富贵?于是便下令全县加收捐税,广征民夫,修桥筑路。

    可是,县官动动口,百姓吃苦头。当地百姓从此就今天掏钱、明天出力,桥造了一座又一座,路筑了一条又一条,可日子却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但是知县却骑着马四处看,兴奋异常。

    这天,知县忍不住上山来到庙里,问老和尚:“师父,一年来我修了这么多桥,筑了这么多路,积了这么多德,您看,我来生该有何种报应?”

    老和尚笑而不答,拉着知县来到山门外,指着山下问:“你看见什么啦?”

    知县一看,回答说:“有一个人,正赶着驴车在路上跑。”

    老和尚点点头,说:“那就是你的来生。”

    知县一惊:“什么?我前生只修了一座小木桥,今生就能当知县;可如今我修了这么多桥,筑了这么多路,为什么来世反而只是一个赶车的?”

    老和尚淡淡一笑,纠正他道:“不,你来世不是赶车的人,是拉车的驴。”

    “那是为什么?”知县大惊失色。

    老和尚不紧不慢地给知县解释说:“你前生修桥,是出于行善,宁愿自己受苦,所以今生当了知县,这叫善有善报;可如今,你修桥筑路为的是积德图私,你加收捐税,强征民夫,闹得百姓叫苦连天,这还有何德可言?所以,你来生只能变驴拉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恶有恶报。”

    知县一听,哑口无言……

    民间有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还“活”在人们的口头上,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故事并非宣扬迷信,而是教人如何为人……

    (马兰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