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边境既然搞定了,下一步咱就集中精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吧。这位貌似老实巴交的刘恒很快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屁股决定脑袋啊!
刘恒当代王那年头,也许确实是厚道的,但是如今厚道的代王终于将屁股挪到了皇帝的宝座上,这一挪问题就大了。当年作为代王,刘恒是心安理得、勤俭爱民的,莫名其妙突然被一大帮精兵良将拥护着当上了皇帝,坐上了天子的宝座,刘恒的心,那是成天咯噔咯噔的:你们这些个如狼似虎的将领说让我当皇帝就让我当皇帝,你们说不让我当皇帝,我怎么办呢?
大汉王朝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兼丞相陈平先生首先发觉出形势不妙,皇帝有二心。
这话听起来像皇帝要造反一样可笑!
皇帝能不有二心吗?心理学家陈平先生开始分析了,虽然刘恒是我等协扶着登基的,但既然登基了,人家就是皇帝了,是名正言顺的君主,咱再牛,也只是个臣子。我们做不了吕后,她扶持的皇帝都听她的,谁不听就灭了谁。
刘恒曾经那么谨慎地对待吕后的各种手段,那是因为他深刻地知道吕后的难缠啊。如今我们既然是他的拥立者,又是手握重权的臣子,我们的存在会不会碍着皇帝他的眼了呀?陈平深知,做臣子就应该想些臣子的事情,倘若臣子和君主对抗,想必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搞阴谋诡计出身的陈平,政治嗅觉那是相当的灵敏,既然皇帝您不喜欢咱多事,我先避避风头好了。于是,没过多久咱们聪明绝顶的陈专家就开始装病,这不打紧,他还带病跑到皇帝那儿去聊天,谦称自己诛除吕氏家族时,功劳不如周勃,恳请皇帝做主,把自己的右丞相位置让给周勃。
这个陈平的确不得了,把事情一推二五六,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接下来是周勃的事情了!
周勃这个大老粗就算有点儿小聪明那也是跟陈平学的,如今天下太平了,他每天都吃得好、喝得爽、睡得香,一心一意好好干活,哪里觉察出个什么不妥。因此听说陈平生病了,声称要辞官了,让他当一把手,当就当呗,反正都是丞相,这左丞相右丞相还不就是干活,况且到底还升了一级,不错不错,本来我就比陈平那小子功劳大些。咱爷们提着脑袋冲锋陷阵那会儿,陈平那小子不就在温室里耍耍嘴皮子,就骗了个最大的官当着,想着这事我就特别憋屈。看来皇帝还是英明的,知道我的功劳大,陈平就两片嘴皮子,给我升个官也是应该的,我天生的劳苦命,辛苦辛苦也不打紧,于是高高兴兴就接受了。
既然一个愿让一个愿接,皇帝也不磨叨啦,很快,周勃升任为右丞相,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咱伟大的心理学家陈平则降职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刘恒老板欣慰地看了陈平伙计一眼,不错不错,是个好长工。
他当然知道陈平是故意谦让,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这一让,同时也向我表明了你没有野心,这让我很安心呐,刘恒心里喜滋滋的。
既然皇帝很高兴,大家都欢喜吧。陈平既然如此乖巧,得给他发个奖吧?于是刘恒马上宣布,赏赐陈平黄金千斤,增加封地三百户作为补偿。
刘恒老板向来就尊崇“我好、你好、大家好”的精神。
陈平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是另一个大功臣周勃了。
一次意义非凡的谈话
对于周勃,刘恒的脸色就没那么好啦,老实说,让周勃当右丞相,刘老板心里还真是不得劲,可是不让他当呢,谁镇得住这一大帮子人啊?没有办法,暂且忍气吞声吧,当皇帝也有当皇帝的难处啊。
过不了多久,刘老板就想到了一个让周勃难堪的主意。没有办法,咱刘老板没有安全感,一天到晚那脑瓜子都在飞快地奔腾着,能不想出些阴招么?
有天上朝的时候,各位大臣提出的政事都处理完毕了,大家也都散了,刘恒让左右丞相留下来,留下来干啥子?打算给他们开个小灶。于是刘老板很诚恳地问周勃:“右丞相君,朕想请教你一下,咱这天下一年大概总共要判多少起案子呀?”
不出刘老板所料,大老粗周勃当即就傻了眼。想咱周老伯,一个织篾席出身的粗人,让他砍砍杀杀还在行,这个算盘他还真玩不来,再说了,这些事情是他关心的吗?报表审计的事情自有手下众多的胥吏去办,就算看过报表,咱周老伯一把年纪了,也懒得去记这个数字呀。结果就是,周勃老先生吃惊了少许、焦虑了大会儿,最后干脆就摇摇脑袋,说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呀,可是,对于皇帝的提问,你作为天子旗下的一哥,你能不知道吗?你不知道谁知道呢?
刘老板心里暗笑了一声,他还不满足,还不过瘾,于是紧接着追问道:“那么咱们全年的钱谷收入和支出究竟是多少呢?”
再次傻眼,周勃真的还是不知道,于是晃晃脑袋说:臣该死,臣不知道——背上的汗同时泛滥起来。如坐针毡,皇帝,你到底想怎么样啊?
刘老板心里再次暗笑,于是转头问自己的得意干将陈平先生。陈平是谁,法力无边的心理学实用家,只见陈专家不急不慢、胸有成竹地回答:“陛下,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啊。”刘恒说:“哦,是嘛?那是哪些人掌管的呀?”
陈平回答:“陛下,您如果想知道咱国家一年判多少案件,应该去问廷尉;倘若您想知道全国全年的钱谷出入情况,应该问咱们的农业部长兼财政部长。”
关键问题来了,刘恒马上客气地说:“这些事都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那你这个丞相干什么呢?”
哎呀,皇帝还真的是觉得我们碍眼呀!陈专家马上启动应急措施,他假装很惊慌地说:“天哪!陛下您是知道的,臣没什么文化,您让臣干这个左丞相。丞相这个职务,往上,是帮助皇帝调理阴阳、理顺四季的;往下,是让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的;对外,则是镇压或者辅助四方诸侯;对内,则是让百姓亲附,使卿大夫个个尽心尽职——丞相可不是用来管理断案、钱谷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啊,丞相是作统筹事务的。”
回答不错,好口才,老板很满意,给予陈专家隆重夸奖。三个人在一起,老大夸奖其中一个人,旁边的人心里做何感想?
周勃作为一个旁边的人,当然羞愧得不行,等刘老板放他们出来的时候,马上就埋怨陈平:“你小子,太不够哥们了,咋就不早点把这些教给我,搞得我今天丢脸。”
陈平心里也暗笑了一下,回答道:“对不起得很,兄弟!我也实在是冤枉呀,代替你回答了这么多的问题,还要出来挨你训。你坐在右丞相这个位置上,我本来还以为你早就知道自己该管什么了。没想到你——不是我说你啊,周兄弟,断案和钱谷这种事,你竟会觉得是自己应该管的?倘若真是这样的话,只怕鸡毛蒜皮的事情实在数不胜数,你有一百个脑袋也不顶用。事是死的,人是活的呀,咱俩也是从来就穿一条裤子的,我不妨把问题的关键告诉你。就拿今天来说罢,即便你把前面两个数据都记了下来,咱老板接着再问你长安有多少盗贼,你又怎么回答呢?人家真要折腾你,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多得去啦!”
周勃兄在陈专家的教育下,又长见识啦。想来自己也真是个大老粗,没什么值得骄傲的,管理天下这些个活计还得要有文化啊,关键是要学习好心理学知识,远不是打打杀杀就能跟老板合得来的。我周勃既然文化水平与心理素质远不如陈平,皇帝也不待见我,咱干脆让贤好了。
周勃正在这样翻来覆去地思索着,有个门客出来讲话啦,门客给他分析道:“君侯您诛杀了吕氏,迎立当今皇帝的即位,立下了大功,可谓威震天下。皇帝给君侯那么大的奖励和那么丰厚的赏赐,你以为他只是感激吗?皇帝是希望安抚你呀,赏赐越多越大,说明皇帝越对你不放心。君侯你却一点都不知道谦让,赏官就当官,赏钱就去领钱,这恐怕不妥吧?要知道,功高震主,反而容易生祸患呀。”
周勃听门客这么一说,又大长见识啦。本来心里就有点儿不踏实的周勃心想,自己虽然说功劳很大,但是毕竟已经做到右丞相,再赏赐也赏不出什么花样。咱跟着高祖打天下,也经历了不少的风霜雪雨,皇帝如今这么疯狂地进行赏赐,肯定说明他自己心里特别虚,没有底,怕别人造反,因此迫切希望自己威名远扬。怕谁造反呢?不是功臣就是其他刘氏弟兄呗。功臣派不就我和陈平两个主力吗?当日政变时,北军被自己一个人一下子就策反了,皇帝能对自己放心吗?要不然怎么会无缘无故把陈平的右丞相给罢免,让自己做右丞相。
唉,政治上这点事情真是太难搞啦,立功得赏如此复杂不说,居然深藏祸患。这一想,周老伯冷汗直冒,照门客先生如此说来,我的小命都难保了呀。罢了罢了,咱也生病算了,先休整休整,待时机来了再做打算。于是,粗汉周勃上了一道奏折,声称年老病重,要辞掉相位。到手的高官说辞就辞了,还真是万不得已呀!
也许周勃在心里还留有一丝希冀,以为皇帝可能会挽留他,毕竟他也确实没有做什么不得当的事情呀。不想刘恒一接到奏折,马上蘸了蘸红墨水,批道:批准——让陈平当右丞相吧。
周勃的结局
文帝二年,陈平病死。
这么大个国家、这么摊子大事,请谁来管呢?老板刘恒想来想去,还是去找周勃吧,他那人厚道,也不拉帮结派,曾经主动辞去高官厚禄。于是,周勃又得到了重用,担任丞相一职。
说来,周勃还真是跟着陈平学聪明了不少,以退为进,他知道陈平挺不了多久,自己辞职一来可以避免皇帝的猜忌,二来等陈平死了,马上能够任用,也不耽误前程。
时间过得真是快呀,转眼,咱刘恒就当了四年的皇帝。话说做一件事情四年了,熟练程度该是比较高了,大学生也可以考研啦。刘恒兢兢业业四年,终于称得上是基本巩固了朝廷的局势,自己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处理国事家事均得心应手。
既然如此,绛侯周勃出来接招吧。
接下来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贾谊事件,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那段历史放在前面介绍了。
大致就是贾谊给刘恒出了个主意,让各个封国的老大都回自己的地盘去,别都挤在首都,这当然触犯了这些老大们的利益,先是以周勃为首闹着不从,后来还是乖乖就范。
周勃自从回到封地绛国之后,一直非常惶恐,功高震主的人,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要紧的是,刘恒这个主可真不是省油的灯啊,他是那般地勤勤恳恳,步步为营。但是,就这样放下一切权力,回家养老,周勃实在也放心不下。
在朝一日,自己手里还有点儿权力、身边还有几个伙计,可是孤身一人回到封地去,保不定哪天皇帝大人心血来潮或者听信哪个长舌闹事者说了几句,杀心顿起,随便给你安个罪名,派个人过来把你宰了也不无不可。
功臣是用来干什么的呀?用来安邦定国的,如今国家安定了,功臣就是用来给他人嫉妒、让皇帝疑心的。
周勃大爷真是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周勃将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就像一只惊弓之鸟,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也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具体表现在每次河东太守和都尉来巡视绛国的时候,周勃心那个慌呀,都要从胸腔里跳出来啦。
他总是怀疑这些人是文帝派来杀他的!
周勃的封地绛县是个侯国,是河东郡的管辖范围。按照规矩,郡太守和都尉每年都要定时到自己所管辖的县邑巡视,考察地方官的政绩,还可以顺便断几件拦路告状的冤案。周勃是绛县名义上的首脑,每次那些个太守和都尉来了绛县,必定客客气气地盛装前来拜访他。周勃却总是怕自己被刘恒嫉恨,怕被这些官员诱斩,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每次见面周勃都如临大敌,郑重其事地披上重甲,同时命令奴仆们全副武装,警惕地环卫四周。
周勃大爷这样一折腾,还真是像“此地无银三百两”,如今屁股上沾上了黄泥,不是屎也似屎了。
那些拜见他的太守和都尉们在刀光剑影下和这位身穿盔甲的老侯爷慎重其事地吃酒聊天,心里那个别扭呀,别提啦,心情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结果,周勃大爷的自我防卫被人上书给刘恒,告发周勃有意谋反。当然,告他的人是这么想的,我告你谋反,那我算是揭发有功了,这是个只需要动动笔头就能拿奖金的活计,换谁都愿意干!
要说,告发者也不是无中生有,哪有这门子招待贵客的呀,喝个接风酒而已啦,居然搞成如上战场的架势,从表面来看,周勃确实像造反。
周勃要造反的告发信来到刘恒手里的时候,深居皇宫的刘恒立马欢喜得不行。这就怪了,功高权重的周勃大爷要造反,刘恒的喜悦从何而来呀?刘恒的回答是:等的就是你造反!他早就巴不得有人告发周勃了,这个状纸一到,刘恒马上派兵去逮捕周勃。
该来的到底是来了。唉,人生就有这么奇怪,人的意志就有这么神奇,周勃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而这个所谓的“什么”,说不好还真是周勃自己盼来的,当初他不这样想,不那样搞接待,也许就没有今天这拨人的逮捕。说来说去都无关紧要了,逮捕的队伍已经到家门口来了。或许这样的情景在周勃的梦里出现过千百回,今天终于算是梦想成真了。也许周勃起过“老子和你们拼了”的愚蠢念头,但想想,那样不就正中了刘恒的下怀么,除了死路一条,估计没有别的变故了。所幸周勃不算太傻,他最终没有拒捕,老老实实地坐上刘恒给他特制的囚车,被来人运到了长安,关进了廷尉牢房。
既然周勃如今已经是谋反分子,自然是不能轻易被皇上接见的啦,惟恐避之不及。所以,周勃被捕时想到的好好跟皇帝解释成了一个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梦。
一到京城,周勃就被关进了大牢,进了牢房就得天天受审讯,周勃当年也是大兵出身,无论是在战场还是政治场合,都堪称打了一辈子胜仗,从来都是他审问别人,断没有别人审问他。所以一开始,这角色转换也有点儿难度。
周老伯天天坐在牢房里,痴痴呆呆地看着小窗外的树叶,神情变得恍惚起来。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它早知道主人要宰他了,左等右等,终于被牵往屠宰场了,求生的欲望和求死的解脱一起折腾他,他能神志清楚吗?神志不清的周大伯如今就是那只待宰的羔羊,神情恍惚的他在狱中回答狱吏的问话也是驴唇不对马嘴。狱吏们是何许人也,他们能有多大学问呢?即便很多人都还记得这个神武的周勃大爷曾经的飞黄腾达,但大多数目光短浅的只会这样想:周老伯,你到头啦!于是作威作福照常,没有现实的好处谁的账也不买,周勃自然没有得到好脸色看。
久经沙场就是久经沙场,周勃在监狱坐得久了,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等他一旦将自己的角色转换过来后,智力也逐渐恢复正常了。在又一次审问时,周勃赶忙许诺拿出千金(一千万钱)送给狱吏。一千万钱是多大的诱惑呀,够狱吏领一辈子工资了。因此狱吏看到周勃终于开窍后,马上喜笑颜开。收了许诺金得把事情办好才能兑现,毕竟周勃人现在牢房里,许诺归许诺,诺言的兑现必须靠大家都努力。狱吏很讲义气,收钱就办事,他马上在文书简牍的背面写上一行字,暗示周勃:找公主帮忙!
这里狱吏所谓的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也就是周勃的儿子周胜之的老婆。得到贵人点拨的周勃马上托狱吏送信给儿媳妇:速来救公公呀!
然而这招似乎并不管用,话说这个公主和周胜之的夫妻关系很差,当时正在忙着闹离婚呢,根本没有心情理会周老伯这档子破事。周勃的钱算是扔水里听个响了。不过这当然不能怪狱吏,公主家夫妻关系不好闹矛盾了,人家小小一个狱吏怎么会知道呢?怪只怪当日的娱乐业不发达,狗仔队不敬业,或者是皇宫秘闻管理太严格。
儿子儿媳两口子闹矛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老爹这命还是非常重要。或许是狱吏的主意启发了我们的周大伯,激发了他的求生欲望,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要说周勃这家伙确实还是有远见的,当年刘恒为了笼络臣心,不是要给周勃增加封地么,周勃特别讲义气,全部转送给好兄弟薄昭了,所以他和薄昭的关系向来铁得很。现在铁哥们下狱,薄昭当然不会冷眼旁观,于是就去向妹妹薄太后求情。女人嘛,向来是顾念娘家人的。薄太后也不例外,她一听哥哥为周勃的事伤心地前来哭诉,当即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刘恒那个不孝子给老娘叫过来!”
刘恒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从小与薄太后相依为命,如今一听说老妈盛怒,叫他过去,马上屁颠屁颠地跑到长乐宫来拜见。薄太后见了刘恒,当即义愤填膺,气得不得了,也顾不得形象问题了,一把将自己的头巾狠狠地从头上揪下来,嗖地一声就向刘恒扔过去,一边嘴里大骂道:“你这个畜生,我白养你啦!谁让你这么乱来的?你说周勃造反,那简直就是荒谬透顶。想当年周勃官为太尉,手握着北军军权,可谓是威震天下,他不在那个时候造反,如今孤独地躲在一个小县城当富翁,反而造起反来,你长没长脑子呀?”
刘恒被薄太后这一阵夹七夹八的乱骂吓得不轻,娘老子您千万不要出离悲愤呀,于是赶忙跪下请罪,解释说自己也是不相信周勃会反,只是误听人言,请周先生前来把话讲清楚。现在案子已经审理完毕,的确是捕风捉影,马上就可以放出来了。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刘恒当即命人持着节信去廷尉狱中赦免周勃,并承诺他的爵位工资一如既往发放,薄太后想想也还不错,于是作罢。
周勃莫名其妙地入狱,又莫名其妙地出来了。仰头看看京城大地上白花花肆虐的太阳,他深深地感觉到,很多事情已经离他很远很远了,他也终于发现,长安的太阳和几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他以及与他同资质的那些开国功臣兄弟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如今的长安,是新的皇帝和新的文法吏的天下。周勃如今能做到的,就是摸摸自己的脑袋,对着天空感叹:“想当年,老子打了无数的仗,曾经手握百万重兵,哪里想得到如今一个小小的狱吏居然可以如此这般在老子面前耍威风!”
刘恒虽然没有杀掉周勃的人,但是杀了周勃的魂灵。自此以后,周勃再没有什么声响,或许是完全地灰心丧气,只想着夹着尾巴安度余生,或许是看破红尘,只求平安老死。反正从此以后,在汉朝政治史上,周勃完全地消失了踪迹。
既然我将陈平和周勃两人安排在这章节落幕,那么就在此给这对一文一武的两大英雄人物做个评价吧!
陈平,一个足智多谋的智者,一个顺应适时的政治英雄!
在汉朝初年,大部分功臣相继倒下,而他运用自己的智谋挺到了最后,并且得以善终。他并非刘邦嫡系,但却比刘邦嫡系混得精彩。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中能善终的人屈指可数,而陈平是其中一个,并且在这屈指可数的人里,他的排名应该是比较靠前的。
陈平身上体现了中国政治家的胸怀和谋略,战争年代,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和平年代,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选择正确的立场,保全自己;位居重要位置之时,能洞察秋毫隐身而退……
没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政治修养,难以如此完美地落幕。
陈平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至今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光芒,指引后来者前进!
周勃,武将中的政治家,这点从他能够善终可以看出。
在封建社会,创业初期的老板很倚重武将,那时是武将的天下。但是一旦创业成功,这些人将成为老板心中的大隐患。
武将的角色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转换,所以,开国功臣中能善终的武将少之又少,周勃就是其中之一。没有政治修养,他不可能成为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所以我说他是武将中的政治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