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这些人②-才子贾谊的起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贾谊出场

    我们要谈刘恒做皇帝的下一步政策,必须要引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知名才子,贾谊。

    贾谊是当时的河南郡洛阳县人,其实跟如今的河南洛阳差不多。本人能和如此大才人成为老乡,也深感荣幸。虽然如此,但是我在评价他的时候,依然会公正客观。

    贾谊可是个英雄出少年的人物,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家乡就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大概相当于21世纪初我们国家出现的那批80后文学新秀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贾谊同学可谓是熟读诗书,文章也写得倍儿棒。

    少年英雄贾谊这么有名,马上引起了一个贵人的注意,他就是河南人民的父母官:太守吴公。不容易啊不容易,贾谊大概就相当于高中时候的80后文学新秀某某吧。而太守吴公相当于河南省的省长。一个高中生的作文能引起省长的关注,贾谊同学光荣地做到了。

    吴公很爱才,他当即就把贾谊召到自己的门下,特别关照起来。人家吴公可不是一个庸人,我们知道,当时的河南郡算得上是个大郡了,不但面积大,地理位置也非常关键,郡治(省会)洛阳就相当于汉朝的东都,当上河南郡太守的人,那是相当牛的(这是客观介绍,绝非因为这是我家乡的缘故,大家可以查史料)。这个牛可不是吹的,刘恒即位那年,新皇上任三把火,首先得了解一下我们大汉王朝的总体情况不是,于是进行了一次太守政绩考核,吴公治理的河南郡治就成了汉朝太平社会的模板,可见我们的吴老师确实才能非凡。

    老皇帝刘恒看到郡国的考核报表,大为欣喜,强人,强人!马上吩咐人把吴公的履历档案浏览了一遍,发现一个更大的秘密,原来吴公的来头还真不小哦,他是楚国上蔡人(就是汉朝的汝南郡,人才辈出的大郡),吴公有一个老乡叫李斯,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这有关系吗?当然有。当老吴还是小吴的时候,曾经拜李斯为师,学过法律。李斯是秦朝天字一号大法学家,以前那人都非常重视这个出身和门派,所谓名师出高徒,李斯的弟子吴公自然也不会差。

    当年王陵不是冲着张良的名气相信他儿子张辟强一把吗?虽然结果不好,但这是当时的风气!

    刘恒真是捡到宝啦,这么个人才千万不能让他跑了(人家没想跑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跑到哪里去)。事不宜迟,激动不已的刘恒当即便发了一封诏书,吴公你快来首都当廷尉(最高法院院长)吧!

    当然,提拔吴公,刘恒也为自己打了个小算盘。那个时候,草草创立汉王朝的新政权,功臣集团、刘氏其他兄弟们以及他们的子弟占据了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他们大部分都是擅长打仗的军人,所谓乱世出武将嘛。但是武将治理战后的天下却并不能得心应手,毕竟像曹参那样又勇猛又谨慎、文武兼备的人物是少见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个战将仗着自己有军功,向来是比较嚣张的:

    你这个皇帝都是我们拥立的,还有什么我不能做呢?所以刘恒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无助与孤立,自己这么轻易就得了皇位,为什么就不会轻易被你们干下去呢?自己当时看着那么强大的吕氏集团在两个月里就被灭族,你们这些狼虎之将真让我胆寒呀。

    ……

    反正不管从哪方面讲,刘恒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必须培植新兴的力量,以期与功臣集团进行抗衡。像吴公这样的人,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军功,是个文化人,应该不会那么嚣张。况且他出身为文法吏,对历朝的律令都有一定的研究,非常适合治民。最主要的是,他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背景,除了紧紧依附我的皇权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野心了。所以刘恒深信,吴公这个人在政治上是非常可靠的,加以培植,肯定能为我所用,为大汉江山社稷造福。

    吴老师到了中央后,马上向刘恒推荐他的得意弟子贾谊,夸呗,贾谊确实饱读经史子集,非常博学。所以很快,好学的刘恒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拜他为博士(当时的“博士”是官名,归掌管国家礼仪事务的太常管辖),博古通今之士也。一旦皇帝有了疑难,则由博士随时提供咨询。反正我们相信贾谊很博学就是了,博学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比现今的十八岁小伙获得了博士学位要牛得多。

    贾谊很争气,没有给吴老师丢脸,也没有辜负这个官职,他在博士里面年纪最小,反应却最为敏捷。每次皇帝下达了诏令,让众博士们一起讨论,往往在其他博士还一头雾水的时候,我们的少年才子贾谊已经整理好思绪,举手发言了,人家可是条分缕析,讲得头头是道。而等其他博士慢慢回过神来,发现这小子就会抢风头,但是讲得还真他妈像那么回事,把老子想说而又表达不出来的话全说出来了,于是又嫉妒又佩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刘恒捡到这么个宝物,当然是乐得不行,没过半年,就把这个贾谊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秩级从比六百石变成了比一千石。我们知道,汉朝的官,在比六百石和比千石之间还有六百石、比八百石、八百石三个等级,一般情况下,能连升三级已经不得了了,更何况贾谊这小子是连升四级,刘恒确实是太赏识他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年少得志的贾谊对这个皇帝当然是感激涕零、忠心耿耿,天天茶不思饭不想,时时刻刻就在琢磨着为伟大的知己皇帝抛头颅、洒热血。

    想归想,怎么抛?怎么撒?

    这是一个技术活。

    贾谊的建议

    话说咱们出类拔萃的千里马贾谊同学荣幸地得到了皇帝贵人的青眼,那还得了,士为知己者死,咱贾谊每天啥也不干,就时时刻刻考虑着为皇帝伯乐效忠。

    这一天,在温室殿里,千里马贾谊让两个大汉抬了满满一筐子竹简,献到了刘恒伯乐的跟前。这就是贾谊同学熬了无数个日夜写出来的,也就是千里马从伯乐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政治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咱不得不承认,贾谊同学是个文化猛臣。

    老板刘恒足足花了一整个上午,终于认认真真将那些奏章读完了,沉吟半晌后,刘老板感动得几乎要掉眼泪了。贾谊啊贾谊,我本来只是当收藏珍品一样地珍藏你,没有想到你还真是泉涌相报呀!刘老板含着泪花看了看坐在自己跟前的贾谊,这位年轻有为的忠臣虽然熬日熬夜殚精竭虑把自己搞得面容憔悴,脸色青白,但瞧瞧那两只眼睛,可谓炯炯有神,魅力四射。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啊?什么是成就感啊?从贾谊的眼神里你可以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

    “贾谊,你的意见简直就是太好了,朕一定要提拔你当公卿才行,你太有才啦。”刘老板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即对贾谊同学许诺道。

    第二天,刘老板兴致勃勃地将贾谊的奏章带到朝堂上,展示给群臣看——嘿嘿,让你们见识见识我慧眼识到的英才。皇帝也爱炫,谁不爱炫那是因为他没得炫。嘿嘿,贾谊很卖力,皇帝很赏识。却不想,奏章一上朝,当即引起了公愤。

    为什么呢?

    原来贾谊没日没夜折腾出来的计划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将国家崇尚的颜色改为黄色,五为吉祥数字,官名等重新制定。

    二、让列侯到自己的国土上去。

    第一条算是迷信的看法了。

    这就说来话长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大概是在战国时代开始吧,咱这社会上就流行一种解释朝代轮换的学说,大家都称其为“五德终始说”。

    按照这个“五德终始说”的看法,做皇帝的人都不是平平凡凡的一般人,那是必须得到上天授命的,这种所谓的“命”又称为“德”,大家统一是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的。

    凡是做皇帝的人,一定是得到了“五德”中的“一德”。倘若你想灭掉一个皇帝,必须等到他的这个“德”衰竭了,才会被另外一个可以压服它的“德”所代替。

    譬如说吧,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秦始皇当年不是自认是“水德”,声称秦朝是克服了周朝的“火德”而夺取天下的,所以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关“水德”的制度,譬如规定要崇尚黑色啦(古代人将黑色和水联系在一起),又规定把六当成吉祥数字:符节用六寸长的竹子,车厢宽度也是六寸,包括驾车的马也是六匹,诸如此类。汉朝既然代替秦朝取得了天下,当然也要改改这个神圣的制度了。既然秦是“水德”,汉朝代替了秦朝,按照水来土屯的说法,汉朝应该是“土德”。

    按理说贾谊折腾的这个理论倒没有违背谁的利益,你爱咋整咋整,而且很多的皇帝登基了都喜欢搞些创新和变革什么的。但是咱刘恒皇帝比较实际,不爱搞这套劳民伤财的玩意儿,况且自己才即位不久,搞这些花哨的礼仪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既然搞了没有坏处也没有好处,事情多闲工夫少的时候,就先搁一边吧,哪天咱雅兴来了再鼓捣鼓捣。

    但第二条就涉及到很多人利益了,那还了得,你搞点花里胡哨的事情,那就随便你了,谁让当今皇帝看重你呢,但是你要侵犯我们的利益,那就不行了。

    下面人不喜欢,但是刘恒很喜欢,侵犯下面人的利益,不就是为了给我争取更多的利益嘛!

    刘恒立刻起草了一封诏书,这封诏书写得那是相当的有文采,而且满怀着忧国忧民的深情:

    我听说古代天子分封了上千个诸侯,分封的诸侯们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封地上,勤奋地治理自己的百姓,每年年末来给天子进贡,老百姓不感到劳苦,诸侯们也觉得轻松。现在,你们这些列侯们大部分都居住在长安,离自己的封地特别远,你们封地上的百姓每年要不远万里地赶到长安为你们奉送你们应得的税收和粮食,那个辛苦真是一言难尽呀,这哪里是善待百姓的做法呢?再说了,你们这些列侯天天呆在都城好酒好肉伺候着,也没有办法教育自己封地上的百姓。所以,我现在命令你们这些列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只有那些在长安中央政府有公职的人员以及被皇帝诏书特别挽留阻止的,才可以暂时留在长安。

    这话说得,真是个为广大老百姓着想的好主子呀,多么的冠冕堂皇。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篇诏书中的理由其实是靠不住的。

    刘恒在此用西周春秋的诸侯来比附汉代的列侯,这是非常不妥当的。此一时彼一时,人家那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那是有着绝对的权利的,不管是行政啊、司法啊还是军队,都是诸侯自己说了算;而汉代的列侯,就收点儿税,其他什么事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代的列侯除了收取自己封地上的租税之外,什么行政权啊、司法权啊、军权等,一概没有,老百姓除了交税钱给他,其他事情均与他无关。

    倘若哪个列侯一时放肆,杀了自己封地的百姓,按照汉朝法律,甚至还会处死。所以,刘老板让列侯回到自己封地上,声称可以教育自己封地上的百姓,这是没有根据的。

    那为什么咱们宽大仁慈的刘老板要花费这么多的心思来折腾这件事呢?

    其实,他要列侯回到自己封地上去,主要目标只有两个封国,一个淮南国、一个齐国。更确切地说,是针对两个人:淮南王的舅舅周阳侯赵兼和齐王的舅舅靖郭侯驷钧。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孩子他舅舅。外婆家的故事又出场啦!不要害怕,刘老板做人做事谨慎得很,这次外婆家的亲戚只是来客串客串。

    皇帝为什么又看不惯这两个舅舅了呢?

    说来可就是历史悠久啦!

    先来复习一下地理知识,所谓的周阳,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山西闻喜县东边二十多公里处,不属于淮南王国的范围;靖郭本来是战国时代齐相田婴的谥号,因为田婴封地在薛县,所以又把薛称为靖郭。倘若此说属实,则靖郭即薛,属于鲁国,也不在齐国的范围内,故址在今天的山东滕州东南。

    好,有了这点地理知识,我们分析下面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吕后死后,刘恒算得上是亲眼目睹了吕氏灭亡的全过程。在齐王的号召下,八面威风的吕氏家族终于由惶惶不可终日而走向灭亡。那时朝中虽然功臣如云,周勃啊、陈平啊、审食其等等,可是没有一个人敢于篡夺汉家的天下,为什么呢?一方面确实在于他们互相之间不服气,狗咬狗骨头;另一方面显然是忌惮东方的众多刘氏诸侯王。狗咬狗骨头可能因为一块巨大的狗骨头而联合起来,事实上,他们后来也确实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了。

    所以,后一个原因成为重要的原因:刘氏诸侯王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而如今刘恒当了皇帝,防备东方诸侯王当然成为了第一要务。而在所有这些个诸侯王中,最强大,在血缘上又最具有争夺皇帝宝座可能的就是齐王和淮南王。

    当初刘章和刘兴居不是就想拥立他们的哥哥齐王刘襄为皇帝吗?说明人家是有一定实力的,而且也是有野心的。

    关于野心这个东西,我是这么看待的:即便你一时没有,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不自然就有了,关键是看你的实力和摆在前面的诱惑够不够大!

    当日那个“最弱外戚选举”不是把这位皇帝候选人推下去了吗?既然当时是因为外戚强大这个原因被淘汰掉的,如今的皇帝要修理他们一伙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反正我们的刘恒一直对此事是耿耿于怀的,刘恒当上皇帝的时候,不是进行过大肆的封赏吗?算起来,在诛除诸吕的斗争中功劳最大的就是刘章和刘兴居两个宗室,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刘老板只是割了齐国的几个郡,分封他们两个人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了事。

    问题在于,先前功臣们答应他们的是:事成后封刘章为赵王(吕禄的封国),封刘兴居为梁王(吕产的封国)的。刘恒这么一封,显然是故意贬低了他们的功劳。事成之前许诺的,事成之后变卦了,任谁心里也不好受。

    刘恒当然知道他们不好受,也知道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好受,那就是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他们呗。人家首先发难,出生入死地诛杀吕氏,还不就是为了这个刘氏的江山,如今虽然你刘恒也姓刘,可哪有自己亲哥哥来得好呢?于是,双方就这么不爽着,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

    好了,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汉朝列侯的分封惯例吧。原来那些诸侯王的子弟和外戚,如果被封为列侯,封地都安排在诸侯王的国境里面,一般是很少会从汉朝疆域内再划出一个县来加封,这点汉朝想得很周到,赏也赏了,封也封了,自己一点儿都不吃亏。譬如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他的封地朱虚县就在琅邪郡境内,汉初是齐国的地盘。但文帝刘恒这次封淮南王舅赵兼,却把他封到了淮南国外,显然是为了防止赵兼成为淮南王的羽翼。

    这样来说吧,君主幼小之时都由母亲抚育,母亲一般都比较信任娘家人,因此君主当然也是比较信任外婆家那一帮人马了,年富力强的舅舅当仁不让被视为依靠,所以,历代帝王对外戚专权都是花了心思进行防备的。更何况咱汉朝刚刚经历了吕氏外戚专权的祸乱,齐王和淮南王当日落选皇帝,就是因为他们的外婆家名声不佳。如今,对他们的外家的防范,刘恒是很重视的。

    淮南王这人还比较老实,但是有赵兼在他身边,时不时给他出个谋划个策,惹个是非,文帝就不放心了。

    至于齐王的舅舅驷钧就不用多说了。此人一向品行不好,被众人视为恶人,刘恒自然更是要警惕了,靖郭表面上是属于齐国的济北郡,但在第二年,刘恒就把济北郡割给了刘兴居,封刘兴居为济北王,实际上也是不在齐国境内了。

    大家散开点,免得一呼百应,就把个皇帝给反了,而被别人反下去的皇帝,除了死路是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的,所以刘恒很小心。

    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小心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问题是,触犯了某人或者某些人或者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刘恒就是这样,他的这次举措在长安列侯们的强烈抵制下遭到了失败。

    贾谊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战功的人,想动动嘴皮子就帮皇帝夺我们的奶酪,这也太天真了点吧!

    事情一闹腾开,让住在都城的列侯们都回到地方去,大家都不干啦。基本结果是这样的,谁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大家想想,首都的户口多么难搞到呀,谁都想保留着京城的户口。毕竟人家列侯们可都是开国元勋,呆在中央多方便呀,基础设施完备,有什么意见了跑到皇宫里去闹腾闹腾,顺便得到个最新变动消息,还可以享受首都商场各式各样的奢侈品。

    要是回到地方上,就算带着大车的金银珠宝,有的是银两,只怕也买不到自己信赖的知名品牌了。况且有些功臣的封地还在遥远的南方,汉朝时候的南方是蛮夷之地,即便是江浙一带,都不像如今这样风景优美,大部分地区都是地广人稀,荆棘丛生,最主要的是,南方那个雨水啊,把个天地搞得又湿又热,蚊虫和血吸虫奇多无比。据说科学家发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体内就有大量的血吸虫卵,可见当时长沙实在是个荒蛮之地呀,北方人哪里过得惯,只怕住了不到几个月,就因水土不服,染上瘴疠,翘辫子啦。

    当然,这个毕竟是自然环境,环境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心理愤懑就问题大了,凭什么?凭什么就把我们赶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受苦受难?

    想想就知道,列侯们可都是为汉朝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骁将,当他们在马上叱咤风云的时候,贾谊那小儿的妈妈还是个单身小闺女呢。怎么服气?给谁谁也不服。所以大家当即表示,贾谊的建议完全是瞎扯。

    骂得最凶的当数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这四个大人物了。于是,比贾谊上书更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了,人家来的可是百人签名书,并且这百人中大部分人都比贾谊的来头大。

    贾谊闯祸了!

    以周勃为首的数百个功臣联名向刘恒上书道:“贾谊这个洛阳小子年纪轻轻,仗着自己认识几个字、读过几本书,给他点儿阳光就灿烂,给他点儿雨水就泛滥,如今竟然插手到国政上面来了,实在也没安什么好心。我们认为这家伙肯定是想篡位夺权,陛下您一定要擦亮眼睛啊!”究竟谁想篡位夺权,谁在危言耸听,刘恒还是很清楚的。既然人家这么多人都放话了:贾谊这混球如此乱搞,我们都很生气,皇帝您看着办吧。

    这就是不是威胁的威胁,所以大家还真别以为以前的皇帝是绝对的权威,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作重大决定都得顾虑一下大臣们的建议,皇帝再热衷的政策,只要太多人反对,照样得搁浅。

    这帮人如今可就牛起来了,陈平见刘邦老人家去了,周勃按照功劳和威望的排名,又荣归朝廷,这事儿既然有周勃丞相出头撑腰,其他列侯也因此都装聋作哑,或者编造各种理由搪塞,总之是不肯奉行。

    文帝有什么辙呢,自己即位才一年,地位尚且不太稳固,如此硬搞出乱子的几率是很大的,既然这个主意大家都觉得不好,那皇帝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做一国之主的人,关键在于平衡利益关系不是。大家好皇帝才能好嘛!这一贯就是文帝的政治智慧和生存智慧。

    让列侯们回封地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咱刘恒皇帝可没有闲着。我前面说过,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策略可以不断改变,但是目的不能随便改变!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呗。

    不久,千里马贾谊再次上书,此次上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东方诸侯王的叛乱可能性,恳请文帝削藩,同时封自己的亲生儿子为诸侯,以捍卫首都长安。贾谊很卖力地为皇帝安危及社稷呐喊!

    我估计贾谊是头脑发热了,读书人都这样,对于赏识自己的人,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帮人呐喊!

    他还自告奋勇要率领属国去攻打匈奴那帮抢劫犯,甚至夸下海口,要用绳子系住匈奴单于的脖子,献给文帝当狗使。唉,出名太早就是这点不好呀,给你点儿阳光就灿烂了,有人撑腰就开始乱说话了,稍有脑子的人想想就能知道,匈奴单于又不是狗,能找你给人家套狗链子吗?

    文帝不糊涂,也不生气。贾谊的书呆子素质那是人尽皆知的,对他攻打匈奴的建议嘛,文帝当然是一笑置之,不过他提出的封自己儿子为诸侯王这个建议非常不错。

    于是刘恒当即下诏,封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为代王、太原王、梁王,此三国可都是深居要地呀,其国土都在天下险峻处,而且离长安很近。原先的代国国都在中都(如今的山西平遥),现在分为代国和太原国两个国家,前者的国都在代(如今的河北蔚县),后者的国都在晋阳(如今的山西太原),梁国的国都在睢阳(如今的河南商丘)。看看人家这布置,基本上对长安形成了拱卫的架势,任何来自东方、北方的威胁都必须得经过这三个王国,才能危及长安。

    想想咱打工仔们真是不容易啊,怪不得那么多人拼死拼活想着当老板。

    给你提个建议吧,称你心、如你意的就马上实行,遇到阻力了,就把个提议者拉出去挡驾:这可不是我的主意,全是谁谁谁在一边乱说。贾谊就是吃了自认为聪明绝顶的亏呀,那些个主意,还不是从你的角度出发帮你想出来的呀!说不定还就是皇帝老子暗示的呢。

    贾谊成了牺牲品

    话说封儿子就封儿子呗,但我们的刘恒皇帝就考虑得周到了,在这次分封三个儿子之前,先下了一道诏书:“当初赵幽王被吕后逼死,我特别难过,之前我已经封了他的太子刘遂为赵王,我认为刘遂的弟弟辟强以及齐悼惠王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都是有着大功劳的,他们也应该封王才对。”

    然后刘恒老板就分封了刘辟强为河间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先给你们点儿甜头,再让自己大捞一把,刘恒真是太谦虚了,时刻顾虑着大家的心情。

    其实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让刘辟强当河间王,很好,辟强同学没意见,可是刘章和刘兴居可就不高兴了,人家在剿灭吕氏的政变中,周勃等一干功臣们是答应事成后封刘章为赵王,封刘兴居为梁王的,如今打发我们这点儿土地,还想让我们感恩戴德,做梦去吧。

    而我们的刘恒皇帝因为听说刘章和刘兴居曾经想拥立他们的哥哥齐王刘襄为皇帝,心里从来就没有满意过,所以尽管周勃等人常常提醒,却一直也没有兑现功臣们的诺言,如今要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了,才敷衍了事地先分封了刘章和刘兴居,对于皇帝来说,这不过是点儿小恩小惠罢了。

    这个城阳和济北不过就是一个郡,比刘章、刘兴居当初期望得到的差得远了去,他们高兴得起来吗?起先你给大哥抢银行的时候,大哥的老伯跟你说了,抢得好,分你一皮箱钻石,于是你拼死拼活去抢,等金银珠宝都到手了,大哥出来分财产的时候,随手撒给你一把小珍珠子,你乐意吗?道理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刘恒可能确实本性仁慈,但他并不大度。难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任何人面临皇位这个诱惑,面对窥视自己地位的对手,恐怕都大度不起来。

    既然诸侯不满足,皇帝也不满意,那就先搁着吧,打不起来就先搁置一旁,毕竟如今实力相差悬殊,不妨各自先回家巩固巩固自己的实力再说。

    接下来刘老板抓起了实事建设。首先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归还老百姓一定的言论自由,接着给各个郡太守颁发了虎符,虎符由铜铸造而成,分为两半,右半留在都城长安,左半赐给各位太守,倘若皇帝某天要发兵了,必须派遣使者带着右半虎符到郡,和太守手中的左半虎符对上号才可以。这个举措好像有点儿熟悉,就是周勃当日不是拿了个符节去搬兵吗,其实这个性质也差不多,反正就是为了避免太守擅自发兵造反的可能。这个措施很重要,它标志着刘恒的皇帝地位进一步稳固了。

    年底,刘恒又有一个爱民举动出炉了,他专门下诏书,声称免去老百姓这年的一半田租。接着就到了十月新年(相当于我们的正月新年),过完新年,刘恒紧接着又下了一道诏书,把“列侯之国”的剩饭再炒了一次,再次敦促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次我们刘老板可是来真格的,周勃你带头造反是吧,你不想走是吧,赶你走!当然,在诏书里,刘老板是这样说的:

    以前我曾经下过诏书,让各位列侯回自己的封地,列侯们各自找出种种借口,不肯奉诏。丞相周勃,是我最器重的人才,我看就让他老人家起个带头作用,给大家作个表率,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吧。

    十二月到来的时候,刘老板果断地让颍阴侯灌婴接替了周勃的右丞相一职。周勃只好被皇帝请回了自己的封地绛国,当然,对于做表率的人物,咱做老板的不能亏待了人家,金银珠宝大把大把地拿走吧。回家当富家翁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你别闹事,金银珠宝,美女美酒,要多少咱提供多少。

    有人可能要说闲话了,刘恒你小子给别人点儿甜头,事后必定要大捞一把才甘心是吧?是的,先收买人心,再做自己的事,大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呀,举国欢腾。

    当然,光打发人家周丞相点儿银子,人家还是很愤恨的,刘老板在办这件事的时候,还是非常体谅的,采取了安抚功臣的策略,把受周勃等人嫉恨的贾谊也同时贬到了长沙,去当蛮夷之地长沙王的太傅。当然,对于贾谊来说,名义上自己还是升了官的,诸侯国的太傅比郡国的太守地位高,安抚了别人,当然也不能委屈了我们的才子。有什么办法呢,政策的改革者嘛,对于某些利益集团来说,你就是“始作俑者”,你不放点儿血,何以平众怒?帝王嘛,就是平衡厉害关系,搞平衡了,大家好商量,搞不平衡,大家撕破脸,别以为天天跪在你脚下就代表什么事都听你的。

    周勃大功臣都要走啦,大家也都识相点儿吧,走吧走吧。于是都城一下子成了六月份的大学校园,吃散伙饭呀、送别呀,长亭连短亭的事情此起彼伏着,刘老板终于满意啦!

    可是贾谊很不满意。

    贾谊的落幕

    不满意也没有办法,这是一次明升暗隆的人事调整,弄得贾谊也说不出什么。

    汉代初年,诸侯国的太傅比郡国的太守地位确实要高些,当上太傅的贾谊显然是升官了,问题是,贾谊被发配到边疆了。当年的长沙可不是个善地,地势陡峭、环境很差,梅雨季节一来,人都要发霉了。最重要的是,这里紧挨着荒蛮之地,经济不发达,一般在长安城里做官的人,哪里愿意往那个鬼地方奔呀,最主要的是,怕染上瘟疫早死,所以说来说去,贾谊还是被贬了。所以贾谊很忧伤,才子忧伤起来当然与一般人等是有区别的,他在长沙闲来无趣,忧愤中写了两部文学作品《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用以抒发自己的落寞心境。

    事情还没有完结,有一天,皇帝记起远方的贾谊来了。

    就是在淮南王谋反被发觉这一年,贾谊被皇帝召回了长安,因为刘恒到底还是有些想他了。贾谊风尘仆仆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刘恒坐在未央宫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非常棒,同时也略有疑虑。祭祀完毕,刘恒脑子里不免有点儿胡思乱想:咱们如此煞有介事地大搞祭典,那些先祖、鬼神到底有没有来享用祭品啊?正在这时,贾谊来到了皇帝的身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刘恒很高兴,贾谊算得上是大汉最博学的小伙子了,关于鬼神问题,不妨请博学之士谈谈高见。

    贾谊很尽忠,很受宠若惊,他立刻认认真真地对刘恒的提问做了最详尽的解答。

    博学之士如贾谊,那脑瓜子简直就是台高效计算机,旁征博引,口沫横飞,一直讲到半夜(要是搁别人,估计三言两语也就没词儿了)。刘恒没想到这个贾谊还是这么能说,还头头是道,都听傻了,自己的身子不知不觉往贾谊身边移去,生怕耳朵漏掉了一个单词。

    贾谊这么极力地表现着,皇帝又是如此地痴迷,看来真是时来运转了。

    然而,事实证明贾谊很傻很天真!

    毕竟,刘恒是个很有自尊心的皇帝,此刻即便听得过瘾,但在贾谊走后,却是目眩良久,怅然若失:唉!我好久都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学问可以超过他,不想他妈的还是差得远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的原因,总之在这次谈话后不久,刘恒立刻又把贾谊贬到梁国,去当梁孝王的太傅。五年后,梁孝王坠马身亡,贾谊深深自责,不久死在梁国,再没回到他忠心的皇帝身边。

    倘若贾谊能偶尔拍拍文帝的马屁,尽量收敛收敛自己的才华,或者文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贬到外地做官。但是,很不幸,才华横溢的红杏贾谊最终还是出墙了,才子也薄命的道理和红颜薄命的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贾谊,是一个十足的大才子,但是他却不是一个适合在政治圈里发展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