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之人最终必会被锋芒所伤!
晁错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挖了个大坑,准备去埋葬别人,不成想,把自己给埋了!
晁错,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能人,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大能人!
晁错崭露头角是在文帝的时候,谈到晁错那个时候的表现,不得不重新谈到匈奴这个老冤家。
话说冒顿单于当权后,匈奴那般蛮横的家伙就像打摆子一样,隔三差五跑到汉朝的边境来抢点儿啥子金银细软的小东西。汉朝一次又一次把漂亮妹妹送去跟他和亲,他们却一点儿满足感也没有。毕竟,和亲只是一个小美眉而已,陪嫁人和物品再多,也是有限的。干抢劫就不同了,那是不受数目、时间、规则限制的,所以匈奴人乐此不疲,干得很起劲。
文帝六年的时候,冒顿单于又给刘恒写信道:“从前你们汉朝的皇帝和我们谈过和亲的事,那个方案确实挺好。你们汉朝的边吏曾经欺侮过我们匈奴的右贤王,右贤王没有向我汇报,就率人和汉朝边吏打起来了,一度搞得我们双方都很不快乐,关系僵硬得很。我也很恼怒右贤王,为惩罚他,给他派了个苦差,特意让他去攻打月氏国。仗着我们匈奴人马强壮弓箭硬,一不小心,竟然把个月氏国给灭了,把他们的国民也全部杀光了。其他那些个小国,譬如楼兰啊、乌孙啊、呼揭啊等二十六个国家挺识相的,望风归顺了我们,咱游牧民族终于并成了一个大家庭,北方全面安宁,进入理想之国。如今我只希望咱们两家也可以这样,罢兵,养马,重修以前的和亲政策,这样也好让边民享受享受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倘若你不想让我们匈奴靠近你们边塞的话,最好就让你们汉朝的官吏以及百姓离我们远一点儿。”
受不了,太嚣张啦!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嘛?又是夸耀自己的武功高强,又是要汉朝把边境缩向内地,话虽说得冠冕堂皇,谁不知道你肚子里面打的什么算盘。
冒顿这个人实在让大汉头疼,刘邦去世那会儿,还给吕后写情书,真不知道这些个满草原跑的家伙每天脑子里想些什么破事儿。
刘恒当然知道自己的实力,哪里惹得起呀,于是赶紧恭敬地回信道:“单于您说要忘掉过去的不快,重新恢复和亲协议,我真是高兴得很。这可是古代圣王们都翘首盼望的好事啊。汉朝与匈奴誓约为兄弟,给予了单于许多的财物,可是每次背约的都是你们。右贤王的事我们也不介意了,您也就忘了吧。单于您要是看了我这封信,觉得满意的话,烦请您制约自己的手下,不要再入侵我们了。”
之后不久,冒顿单于也老死了,没办法,他和吕后差不多一个时代出生的,吕后在地府等他很久了呢。
冒顿既亡,老上单于即位,这个老上单于基本也跟他的先祖是一个脾气。十一年夏天,他率领匈奴人侵犯狄道(如今的甘肃临洮),斩了守卫官吏的脑袋而回。
太放肆啦,把我们守卫官吏的脑袋拿回去当球踢,还当夜壶用,无耻至极啊。
刘恒大为恼怒,但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按部就班地发兵增援,并颁下诏书,鼓励当地官吏保家卫国,搞了很多宣传。
宣传做得不错,匈奴人杀上门来了,将士们都很生气,很快,陇西的一个官吏率领士卒以少敌众,打了一个胜仗,斩杀了一个匈奴小王。这个胜仗虽然不大,但对于汉朝来说,堪称零的突破。大汉王朝为之精神大振,匈奴人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嘛。此战还有一个功效,激发出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此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晁错。他可真是不简单,一出来就给刘恒呈上几封洋洋洒洒的奏疏,为其出谋划策。他当时官位不高,是太子家令,秩级为八百石。
晁错老家在颍川郡,他早年学的是申不害、商鞅的法家之术,这个理论大汉朝很需要。因此,精通国家既往的制度故事的晁错很快就被选拔为太常掌故,这是一种六百石的官。
刘恒即位后,继续奉行征求民间典籍的传统,儒家曾经有一个重要经典《尚书》,自从秦朝焚书之后,久久隐没无闻。终于有一天,朝廷打听到济南县有一个叫伏胜的儒生,曾经为秦朝的博士,专门就研究这个《尚书》。好事,朝廷巴不得立马把这个人征召到长安,遗憾的是,此人是个老古董了,据说九十岁有余,朝廷哪里敢让他经历这旅途颠簸呀,就这么个活宝,万一在路上暴毙了,那与他同时暴毙的可是我们苦苦搜寻良久的《尚书》呀。
朝廷一合计,只好派遣聪明伶俐会做长篇大论的晁错上阵,亲自去济南接受伏胜的教诲。晁错很高兴,肩负着拷贝民族文化的重担,来到济南。很不巧,这位大师伏胜老得连话都说不清了,天天就叽咕些外星语,万幸的是,他女儿听得懂这外星语,于是由他女儿一句一句给晁错转译了过来。有惊无险!
由此我们可见,晁错学得有多么的辛苦,学成这外星语回到长安,足够他卖弄的啦。凭什么?就凭你们谁也没有听过外星人讲话。大汉朝廷还真是挺吃晁错那套的,外星学成归来,马上提拔他为太子舍人,然后觉得不够厚待,又升为门大夫,还不够,接着升为博士,不过这些个官职,也就都在六百石上下浮动。因为学法家之术出身的晁错,为人非常冷酷,用敌人的说法就是残忍,大家不给他美言几句,升官发财就等几年再说吧。
晁错的建议
学成归来得做点儿事情才行,晁错很快就有了具体行动,他给刘恒上了一封书信,初步展露了自己的法家思想。
这封信洋洋洒洒的,我们来看中心内容就好:当君主的应该知道一点儿权术,这样才能让群臣服服帖帖,天下也不乱套。但是如今的皇太子还不大懂得这一套,臣真是为他捏一把汗啊!现在朝廷那些士大夫还认为皇太子不需要掌握统治的方法,臣认为这简直是乱扯。他们这样做必定对皇太子以后的接班很不利呀,皇太子虽然读了不少书,可惜没有能从书中领会统治的精髓,那不就是白费力气嘛。臣觉得呀,咱这皇太子智商那是相当的高,您看他射箭就远比一般人在行,可谓文武全才。他之所以还不懂得统治之术,都是因为陛下您没肯教他。臣的个人意见是,陛下选择一些好的统治之术,教给皇太子,然后时不时监督监督、考查考查他,他定能成长起来,成为陛下的优秀接班人。还望陛下慎重考虑微臣的意见。
刘恒这人本来就特别青睐那些法家学者,如今这个受了《尚书》熏陶的人也这样说,那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他平常就经常耍一些小魔术来糊弄群臣和百姓,把大家折腾得服服帖帖的,他当然巴不得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于是马上下令把晁错升为太子家令,让他好好教育自己的儿子那些驭人驭国之术,咱们的晁错也很赚,终于被升为八百石。
皇太子刘启对自己的这个老师也非常欣赏,太子府中上下都称晁错为“智囊”,有什么事情了,就找智囊决断。
晁错这么聪明,又学了举世闻名的《尚书》,自然是不甘心做一个小小的太子家令的。这不匈奴又在边疆放肆了吗,晁错立马表示了自己的跃跃欲试,他的特长就是写洋洋洒洒的奏折,所以就发挥特长,给刘恒上了一封长长的奏疏。此奏疏言辞恳切,分析透彻,晁错首先严正指出:匈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是无止尽的,朝廷千万不能再退让了,要不他们当真以为我们是个烂柿子,捏上瘾啦。匈奴这般人,三番五次入侵,杀害我们汉朝官吏百姓不计其数,弄得咱大汉百姓对匈奴闻风丧胆。这种状态再不能持续下去了,再持续下去,咱就得当亡国奴了。咱得争取打个彻底的胜仗,这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失败的阴云,给咱官兵和百姓打打气,用事实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样定能扭转百姓中普遍存在的“恐匈症”。自高皇后以来,陇西都已经三次被匈奴入侵了,百姓一看匈奴来了,就想着逃跑,根本没有想过要打败他们,这怎么可能不被欺负呢?如今情况好转,陇西官吏不是以少敌众,打了一个胜仗,这说明的问题大着呢,不是陇西的老百姓怯懦,而是将领的本事问题,兵法上不是说:“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么。”所以,我个人认为,陛下您的当务之急是好好挑选良将,必须的。
既然把问题提出来了,还得提出点儿有建设性的建议才行。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得到,主要就是没有想出个好办法,谁不知道要打匈奴呀,这不一直在打吗?问题是:咋赢呢?
晁错是有见地的,他马上接着从地形、士兵素质、武器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汉兵和匈奴人的强弱形势。这样,皇帝看得也容易明白,就像我们做账一样,进多少,出多少,一条一条列出来,清楚明了。做账有模式,分析匈奴晁错比较在行。得出的结论是双方互有优势。
首先是匈奴人的优势:
一、马强。匈奴马匹的体质显然比汉朝的马匹好,尤其是在山地溪流地段奔跑,匈奴马匹大大强过汉朝的马匹。没办法,人家的马生来就在荒蛮之地跑习惯了,稍微加以训练,就不得了。
二、人马合一。匈奴那些个士卒在马上能像旋风一样迅速进行骑射。马那四条腿简直就跟他们自己有四条腿一样,那是人马合一,人即是马,马即是人,相辅相成,龙卷风一样。这个也难超越,人家的小孩子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马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呀!
三、匈奴人有个骆驼胃。匈奴人比汉兵更能忍受饥渴,这也是他们经过多年的锻炼,被北地的艰难环境熏陶出来的。
那咱汉兵有啥优势呢?晁错当然也不忘长自己的威风。
一、兵车优势。大汉的主要地盘不是平原吗,地平了就好开车了,在平原地带作战,汉朝有的是兵车,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地突破匈奴骑兵战阵。
二、强弩优势。汉兵脑瓜子灵活,射箭器械先进,那个所谓的强弩,射程远得很,匈奴的弓箭根本没法匹敌。
三、坚甲锐兵。汉兵中不是有坚甲锐兵么,加上那些个打游击的弩箭队,双管齐下,给匈奴人点儿颜色看看。
四、气势优势。咱汉兵都比较善于造势,让强弩部队一同发箭,那个惊天地,泣鬼神,哪里是身披低劣甲胄和手持木盾的匈奴人容易战胜的呀。
五、马下优势。你们匈奴士兵不是可以做到四条腿,做到“人马合一”吗,老子不跟你们在马上打仗,咱下马用剑戟来格斗格斗。匈奴人骑马骑习惯了,突然下地变成了两条腿,非常不自然,经常自己不跑,靠马驮的匈奴人,步伐自然没有汉兵灵活。
如此一对比,得出结论:双方互有优势。但是晁错欣喜地看出,咱汉兵的优势是五个,匈奴人的优势仅三个,差不多多他们一倍啦!
所以晁错最后肯定,汉朝人口众多,兵马精良,要击灭匈奴,简直易如反掌。
咋反掌呢?具体建议如下:充分利用投降汉朝的数千义渠胡人上前线作战,他们的饮食方式和骑射技巧都跟匈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具有匈奴的那些优势。咱汉朝再赐给他们坚甲强弩,把咱汉朝的优势也搬出来,集双方优势于一体,就不信他们不能马到功成。
刘恒看了晁错义愤填膺且妙语连珠的奏疏,当即大乐,长精神啊,爱卿你真是会给我鼓劲。于是马上派专人给他送去玺书,加以嘉奖。晁错这下爽啦,居然得到主子如此般嘉奖与鼓励,当然更来劲了,他马不停蹄地熬夜又写了一篇奏疏。又是长达万言,这次向主子献策,谈的是怎么激发咱大汉百姓的抗敌积极性。
晁错因为学了《尚书》而得到重用,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他到底还是法家出身,法家学说对人的劣根性可是有着深刻透析的。当然,在这篇奏疏中,晁错毫不犹豫地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法家人思维。
晁错分析:“人为什么至死都不肯投降?关键在于他们早就计算好了利益得失。倘若打仗胜了,守城不降,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攻城屠城,则可以抢得财物,有了财物就可以买房子、讨老婆、生儿子,以致做点儿小买卖发家致富。有这么好的愿想,所以就能为之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想当年,秦朝何其强大呀,为什么很快就分崩离析了,不过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只想着驱逐老百姓去给他打仗,不给他们丝毫好处,抢夺金银珠宝都归你啦,纯粹靠强权胁迫着士兵进攻,哪里能持久呢?咱大汉一定要注意规避这一点。”
他还分析道,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是天生的侵略者。他们不仅是食肉动物,还拿着毛皮当衣服,把自己也搞得跟野兽一样,还不建立固定的城郭居住,就跟那些飞鸟和野兽一样到处乱跑,碰见了水草多的地方,就停下来歇息、占有、放肆使用,水草消耗完了,马上又转徙到别的地方,一点儿环保观念也没有。
他们在长城之下往来游牧射猎,有时候呢,跑到燕国和代国的边境逛逛,有时候呢,又跑到咱上郡(如今的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北地(宁夏贺兰山以东及甘肃马莲河流域)、陇西(辖境在甘肃东南部)来瞅瞅,完全是在随时窥探咱大汉守卫的士卒,简直就是一群讨厌的臭苍蝇,等着鸡蛋裂个缝隙。他们一发现守卫士卒少就入塞侵略。倘若没有陛下的救助,那些地方的百姓就彻底绝望了,绝望的下一步就是投敌,所谓无法战胜敌人就加入敌人;倘若陛下您想救助他们,少发点儿兵吧,不够使,多发点儿兵吧,也麻烦得很,匈奴人不都是苍蝇变得么,咱的救兵赶到,他们早已消失无踪了。倘若咱们在边境屯驻大量的士卒,军费开销实在是太大了;倘若罢兵的话,匈奴人立马又蜂拥而来。咱大汉就是这样被那般混小子搞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
因此,臣个人觉得,陛下您与其像以前那样发兵守备边塞,让士卒隔年进行轮换,不如鼓励大汉的百姓移居到边郡地区。当然咯,那个不毛之地是不怎么吸引人的,那咱政府就给移民建筑好房屋,城墙加高些,水沟挖深些,同时在城上准备大量的滚石和铁蒺藜,一来可作守备之用,二来也可以增强大家的安全感。倘若平民不肯移居边郡,那就让罪犯移居那里也行,免去他们的罪罚,发给他们安家费。罪犯不够的话,就鼓励那些蓄养奴婢的富人们输送奴婢去边郡,当然,优惠政策大大地有……
滔滔万言,讲得又完备,又实用,晁错是个大能人,能分析得这么透彻!关键的一点,他口才也很好,说出的话,很有煽动性!
皇帝刘恒看了这个奏疏,又是大为感叹,天才呀,天才,没有想到咱大汉还真是人才辈出啊。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那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升官发财就接踵而来了。
十五年,刘恒下诏选举贤良文学士,晁错名声如此鼎盛,当然是当仁不让了。
据说当时他还是被平阳侯曹窋、汝阴侯夏侯灶、颍阴侯灌何、廷尉宜昌、陇西太守公孙昆邪联合保举为贤良文学士。
皇帝欣赏的人,大家都欣赏,说明他还真是有几把刷子,没有几把刷子的,基本上是被嫉妒陷害了结。
晁错乐得热血沸腾,全家也感受到了莫大的荣誉。这时刘恒又下诏广求言路,晁错马上验证了自己的实力,再一次熬夜赶写出一篇奏疏,对皇帝大谈特谈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刘恒又一次惊为天人,当时一起对策的有上百个人,晁错一举夺魁,被评选为No.1。托这篇文章的福,晁错被破格擢拔为中大夫,秩级终于上升到了千石。
一颗政治新星即将闪亮登场。
风生水起
晁错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文帝突然驾崩啦,呜呼哀哉,这可如何是好?伯乐死了,千里马何处去?
没有关系,好运来了,是挡也挡不住的!
刘恒死了,不是刘启即位么?
晁错不是被太子一伙人奉为“智多星”么?
刘恒当年还有点儿老谋深算,刘启就不同了,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就当上了皇帝,哪里有什么别的心思,什么都听晁老师的。再说了,当年晁错也说了,太子读书颇多,但是并没有学到驭人驭国的精髓,说白了,就是觉得刘启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人,晁老师终于引进了把书本读活的概念,刘启当然觉得眼前大亮,爹爹认定的天才人物,儿子当个神仙一样供着。于是,晁错的职称顿时风生水起,先是被拜为内史,所谓的内吏也就是后来的京兆尹,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北京市市长,秩级是中二千石。
升了官不打紧,因为晁老师曾经是太子的老师,如今太子当了皇帝,对老师还是相当敬重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反正刘启对晁老师的宠幸远远超过了九卿,只要是晁老师提出的建议,刘启无不采纳,凡是晁老师说是对的,刘启就不会觉得有任何错误,以至于许多法律条文的修改,都是在晁错的规划下进行的。
晁错如此受宠,几乎可以说是独揽大权了,做臣子做到这个份上,总是危险的,这不,丞相申屠嘉就不乐意了。
申屠嘉这人嘛,说起来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主。年轻那会儿,因为有些膂力,非常擅于发射强弩,在高祖刘邦的统一战争中当过队率,也就是小队长的样子。如今轮到刘邦的小孙孙当皇帝了,他就是拼年龄也拼出头了,何况他还挺积极上进的,自从当了小队长后,就开始加强积累功劳,江山打下来后,当上了淮阳太守。后元元年,那些曾经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都死光了,申屠嘉终于熬出了头,被拜为丞相,封为故安侯。
申屠嘉这老家伙生性刚直清廉,却粗枝大叶的,有点儿倚老卖老的嗜好,当年看不惯文帝宠幸邓通,差点儿擅自把邓通抓来灭了。现在见这个只会写几篇文章耍耍嘴皮子的晁错居然如此受宠,对朝廷大事大包大揽,心里醋意翻腾。老子打江山那会儿,你老爹都还穿开裆裤呢,你小子居然敢在我面前嚣张,皮痒了是吧?
反正武将一般都看不起文臣,认为他们没有抛头颅洒热血,就会磨嘴皮子搬弄是非;文臣也看不惯武将,他们不就是四肢发达点儿么,指点江山还是得靠有文化的人,那般蛮人就知道拼蛮力,没点儿脑子。
没办法,隔行如隔山呀,文武双方的彼此理解至今难以奢望。
回到申屠嘉丞相的问题上来,他对晁错的受宠那是恨得牙痒痒,梦里都在思索着怎么干掉他。但是皇帝那么器重他,不找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哪里能置其于死地呢?
机会很快就来啦!
晁错办公的内史府位于太上皇庙的内墙外游乐的区域,大门朝东,挺不方便的。为了图个便利,不要每天绕着上班,于是晁错老师傅便命令属下,在内室府开了个南门,这一工程刚动土,倒把太上皇庙的外墙给凿破了。申屠嘉当即大喜,找到把柄啦,你居然胆敢凿破太上皇庙的外墙,简直反啦。于是立刻表示了自己的极大愤慨:劾奏晁错擅自凿破宗庙外墙,下廷尉诛杀晁错。
这一招真毒,说人家欺负到太上皇的庙宇里去了,死罪死罪也。
还好晁老师信息灵通,反正不知道弹劾的事情怎么的,居然传到晁错耳朵里去了。晁错一听到申屠嘉想劾奏自己,马上以百米快跑的速度,一溜烟跑去找刘启了,找到后又是磕头又是解释又是求情,忠忠实实闹腾了好大一会儿。
刘启既然被晁老师打了预防针,一看申屠嘉抓了这么屁大点儿小事,就想置自己的宠臣于死地,这个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呀?于是轻描淡写地回答道:“丞相你说的是那件事情啊?这是我让他这么做的。那块地也不是真的宗庙墙,一个外墙而已,好多官吏都曾经在那附近住。就因为这事儿,就判定晁错有罪,那可不行,你年纪也大了,早点回去歇息吧,没事儿,不劳老人家担心。”
申屠嘉一听,懵懂啦,这是怎么回事?皇帝对晁错简直就唯命是从了,居然自己把担子卸下来了——我肯定听错啦,听错啦!
申屠嘉掐了自己一把,终于回过神来,皇帝既然说了话,自己哪能不听呢,既然是皇帝说要开南门的,那只能说明我多嘴了。于是连连谢罪,说自己真是老糊涂了,乱告状。
罢朝后,申屠嘉出了宫殿,越想越气,对自己的长史说:“早该宰了晁错这家伙,现在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啊!”
申屠嘉回家后,肚子里一直忍着憋着藏着那股怒气,加上年纪也确实大了,老人家哪里经得起这折腾,没多久,竟然气死啦。晁错当然很得意,这个老不死的,居然想毒害我,咎由自取了吧。哼哼,老子还不费一兵一卒甚至不费一点儿口水。
自此,朝中再无人敢惹晁老师,晁老师成为朝中的匈奴,没人敢去碰这个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后晁错打摆子般地不断升官。景帝二年的八月,晁错终于青云直上,升任了万石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仕途达到鼎盛。
晁错削藩
鼎盛过后,必是下落,所谓两山之间必有一谷,两谷之间必有一山。晁错后来干的事情,就如同他自己的名字一样,朝错的方向发展了。
晁错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推行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在政治圈里混,哪容得丝毫的差错?
鼎盛时期的晁错给皇帝刘启提了个很关键的建议,其实这个建议不能说是晁错的独创,基本上和以前的贾谊如出一辙,这就是“削藩”。
天才所见略同啊!
不管是贾谊的提议还是晁错之前给文帝的建议,文帝都是听了之后很高兴,高兴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为什么?
好建议为什么不实施呢?
这就是文帝的智慧,好建议归好建议,但是却不是适合现在去做的建议。
你给我提建议是好事,说明你心中装着社稷,不管我用不用你的建议,我都会给你相应的奖励。
贾谊的建议不合时宜,依然给他大官做;晁错的建议也不合时宜,也同样有大官做。
他提议攻打匈奴,分析得头头是道,刘恒听了很高兴,但是并没有因为这是好建议就去攻打匈奴。
刘恒知道自己现在做不了这事,但是这些好建议可以先记下来,他相信自己的子孙中一定能有做得了这事的人。
……
其实,早在刘恒那会儿,晁错还是太子家令,就曾经屡次上书刘恒,应该惩治吴王刘濞,他长得多么反动呀,皇太子又误杀了他的儿子,瞧他嚣张成那样,必须削夺了吴国的郡县。刘恒当时坚持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因此没有采纳。
现在晁老师既然当上了御史大夫,立即把那套搬出来,上书刘启,道:“以前高皇帝定天下,因为自己的儿子年幼,所以封了许多同姓为王,连私生子刘肥都封了齐国七十二个城池,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则封为楚王,也握有四十个城池,侄子刘濞也没少封,掌管吴国五十多个城池。算起来这三家的封地几乎达到了咱大汉天下面积的一半,这个情况可不乐观呀。吴王因为自己的太子被您不小心杀了,一直耿耿于怀,多少年来都谎称自己生病不来朝会,早就应该诛杀他了。先帝心地太过良善,总是不能忍下心来诛杀他,反而还赐了几杖以期笼络他。哪知这个混蛋不但不知道报恩,反而愈发无法无天了,骄傲得不行,居然敢公然铸造钱币,到海边煮水制盐,更严重的是,他还私自收留天下各地逃亡的罪犯。今天咱削除了他的封地,他肯定会造反;咱不削除他的封地,他也是会反的。倘若削了,他很快就会反,祸患倒还小一些;倘若不削,等他积蓄了更多的实力后再来造反,那麻烦就大了,到时多少百姓将遭殃呀——不如立刻削了他!”
晁错这张嘴,在中国历史上是响当当的!
他想要办的事,只要你给他开口的机会,他就有办法说服你。
拒绝这种人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要让他开口!
刘启是一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结果就是刘启被晁错牵着走。
好在晁错是个忠臣!
晁错的话看似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事实上利用了夸张的修辞,毕竟他也是个政客嘛,为达目的得耍点儿手段。其实,那个时候的齐国早就不是汉朝初年的齐国,早就分裂为齐、济北、胶东、菑川、胶西、济南六个小国家,所管辖的国土比当年的齐国小得多了,他们六个国家当时各自为政,整体实力肯定是大减的。而楚国仅有三十六个城邑,还不包括那些位于楚国境内的列侯封邑,算起来也远不到晁错所说的四十个城邑。更重要的是,按照胶西王群臣的分析,就算当时天下所有诸侯王的土地合并在一起,也仅占汉朝面积的五分之一,哪里有晁错说的三家就能占到二分之一。所以说,晁错徇私了,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大大使用了夸张手法。
那么晁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来想向皇帝表明忠心;
二来有博取政治资本的因素。
当然,晁错还是为国家着想的,他向来就觉得,如今皇帝宝座已经稳定了,江山代有人才出了,是废除诸侯王这个当年的权宜之计的时候了,这样才能集中王权,有益于天下稳定的大计。
皇帝现在对我这么好,我总得给他出些好主意才行。
这是晁错的心思,他想借此机会,挖一个巨大的坑,把那些诸侯的权利统统埋葬。
有时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
晁错一向以善辩闻名,这次的奏疏也不例外,说得头头是道,毫无他人辩驳的余地。刘启看到奏疏,觉得老师句句都言之有理,回忆起自己当年一不小心抡起棋盘打死了刘濞的儿子,那个可恶的刘濞,先是把自己儿子的尸体退回来,说什么天下都姓刘,他的刘太子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这不是明显的反动行为吗?你的儿子葬在长安,不是想着长安就是你自己家土地了吧,害得我老爸又是赔礼道歉,又是封地给你,给足了你面子。再说了,自己作为皇储,打死你一个愣头青儿子,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故意的,解释了千百回你就是不听,人都死了,咱得向前看不是,你那么多老婆,多生几个儿子就行了不是,没想到他竟然因此怀恨在心,居然不来朝会了……
刘启按照这样的思路一直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晁老师讲得实在是太对了,他决定立刻解决这件事情。晁老师说得多对啊,诸侯王坐大,那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呀,将来必定会造反的,尤其是那个刘濞,我当了皇帝,他肯定恨得咬牙切齿的。晚打不如早打,咱不如就来个快刀斩乱麻吧!
主意已定,咱们找把柄!皇帝权力再大,杀人也是要找借口的,更何况这是一场战争,不能无缘无故就大动干戈!
三年的冬天,新年来了。楚王刘戊到长安来朝拜新年,晁错立刻劾奏楚王刘戊,理由是,他在为自己母亲薄太后(楚王太后)服丧期间,闲来无聊,看着某个婢女长得水灵,居然在服丧的居室里和该婢女做起了造人运动,如此违背礼制的事情也做得出来,应当马上斩首示众(估计是当时声响太大太大了,要不然这种事情怎么就被晁老师知道了呢?当时又没有那么多尽职尽责的狗仔队成员)。
刘启听了也很气愤,这还成何体统呀?在那么庄严肃穆的场合,居然做那种事情,太对不起你妈了呀!但是刘启还是很宽宏大量的,虽然这事儿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死罪就免了吧,就削除楚国的东海郡和薛郡以示惩罚吧。
楚国本来就东海、薛、彭城三个郡,这么一削,等于少了三分之二的地盘,大国立马变成了小国。
可见,出轨是要付出代价的!
其实,也无关你偷情不偷情的事儿,这些个当王的,谁不随时随处留情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已。其他不偷情的诸侯王,也没好果子吃,这次新年朝会上,赵王和胶西王也因为被晁错挑出了过错而削除了郡县。赵王被削除了常山郡,胶西王被削除了六个县邑。反正这次朝会搞得一个个血本无归。
这些削除郡县的提案被刘启拿到朝廷上讨论的时候,朝中群臣都知道这是晁错的主意,当然知道晁错的厉害,因此没有人敢提出什么异议,反正又不是削自己,犯不上提着脑袋去争论。
等了很久,终于有一个人出来说话了,一个叫窦婴的宗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坚决反对!
半路上杀出个这么不识相的人,晁错冷冷地瞪着他,恨不能眼睛里飞出刀子来,把他干掉。所幸的是,当晁错提出这个伤害很多人利益的建议的时候,他自己的日子也快到头了,所以没有时间来收拾窦婴,窦婴因此逃过一劫。
窦婴反对无效。
晁错是谁,死的都可以说成是活的,在他的面前,不是结巴的就变成结巴,是结巴的就变成哑巴,反正是口水都可以把对方给淹死,小小一个窦婴,哪里是晁错的对手。所以,晁错的建议在朝中顺利通过了,楚王、赵王、胶西王只能灰溜溜肉疼着回到老家消遣去,而在场的其他诸侯王也都惊骇万分,这不是杀鸡给猴看么?等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整个大汉国土顿时炸开了锅,诸侯王恨不能吃了晁错的肉,以解心头之恨:这个卖嘴皮子的畜生!
吴王刘濞第一个坐不住了,他不是得到刘恒的特许,不用亲自去朝会了么,虽然没去长安朝会,但也听到了汉朝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削除大家的封地。那还得了,不能成为刘启那个野蛮小子的鱼肉,咱得行动起来,生死攸关的时候来了呀。现在是削地,削了土地削军队,削了军队就可以直接来削我的脑袋啦,不行,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人最可怕的能力就是联想,什么事情都经不起联想,一联想准出事!
刘濞越想越不对劲,还是自己先动手吧!
他立刻派自己的中大夫应高去见胶西王刘卬,首先当然得客气一下,探探口气,表示一下慰问,然后说道:“咱们吴王鄙陋不肖,心里最近有些忧虑,不敢瞒着你老人家,特意派我过来转达他的肺腑之言。”
刘卬客气地说:“那还请多多教诲!”
应高发表高见道:“现在咱们的皇帝任用奸臣晁错,胡乱变更律令,疯狂地侵削诸侯,征求没有个止境,诛罚也愈发严重,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趋势越来越厉害了。有一句谚语不是这样说的么:‘狗先吃糠,后欲食米。’他们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吴国和胶西国,都是知名的诸侯,被他们如此这般吹毛求疵,哪里还能安稳呀?我们吴王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二十多年没有去过长安朝请,非常害怕被皇帝疑虑,却没有办法表白忠心,因此日日夜夜提心吊胆着。最近听说大王您也因为擅自出卖爵位的小过错就遭到了削除六县的惩罚,这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毫无道理呀。我思索着,汉朝恐怕不会就此罢休,还望大王您明察。”
这话真是说到刘卬的伤口上来,他叹了口气,回答道:“确实有这件事,但我又能怎么样呢?他是皇帝呀!”
当然,人家就是想到了对策才来洽谈了呗,所谓有备而来。应高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有共同憎恶的就应该联合起来对付,有共同喜欢的事物就要联合起来挽留,有共同中意的就要联合起来追求,有共同想要的就要联合起来进行抢夺,有共同的利益就要死生与共。现在我们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着共同的忧虑,希望能趁着这个时机,奋不顾身,一同为天下除掉晁错那个祸患,不知道大王您意下如何?”
刘卬虽然向来以勇武好斗闻名于天下,话讲到这里的时候,他也明白过来了,造反呀?这还真是没有想到呀,不禁吓了一跳。刘卬倒吸了一口冷气:“寡人怎么敢做这样的事,就算主子逼迫,也只有一死而已,怎么能不忠于他呢?”
刘卬真有这么忠诚吗?未必,彼此试探一下嘛,造反可不是个闹着玩的活计,当年的贯高、赵午预计了一下把刘邦杀死在茅厕里,事实上根本没有做成,却也举家灭亡了。
造反不成,死路一条也。当然,成了的话,就是称王称霸了。
应高道:“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咱们的天子,侵削我们这些诸侯,不光是诸侯厌恶他,其实他在朝廷里的人缘也很不好,整个朝廷都对他非常厌恶。说起来,诸侯王哪里敢有背叛朝廷的想法呢,都是被晁错逼上了绝路,不得已而为之啊!现在天下大乱,扫把星爷出来了(彗星出),蝗灾也厉害得很(蝗虫起),这是个立功扬名的好机会,为天下百姓忧劳,也是圣人的职责呀,大王您怎么能推辞呢?我们吴王希望能诛除晁错,宁愿跟随在大王您的车后,翱翔天下,攻城略地。只要大王您允许,我们吴王将和楚王联合攻打函谷关,据守荥阳,把敖仓当做自己的粮仓,抵抗汉兵,还可以建立休憩的处所,等候大王您的到来。大王如果肯赏脸驾临,天下定可以夺取,到时候,我们吴王和大王将一起分割天下国土,这不是很好吗?”
这个应高真会忽悠,什么都为刘卬想好啦,自己倒是谦虚得不得了。刘卬能不被说动吗,终于点头道:“这个主意不错。”
成交!应高马上回吴国报告刘濞。大喜,但是刘濞还是很小心,他担心刘卬只是随口说说,于是又偷偷亲自跑到胶西国,面见刘卬,签订条约,这才确定下来。
造反真不是个简单活计呀!
刘卬要造反了,当然得回去跟可信的群臣商量商量,胶西国的群臣听说了这件密谋,有人劝谏刘卬说:“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汉朝的五分之一,反叛胜算不大呀!一旦失败,还会牵连太后,恐怕不大好吧。况且我们现在侍奉这一个皇帝,都已经深感不易,倘若大事成功,将来还得面对吴王,咱还得互相打仗,实在比现在还要麻烦呀!”
反对无效,刘卬即刻派使者联系齐、菑川、胶东、济南等数个国家,一起举事。大家这次还真是齐心,毕竟都是当年齐王的子孙,他们很快就答应联盟。
这边,晁错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削藩运动;那边,晁错他爹爹急得快得心脏病啦。削除诸侯王,这得危害多少王孙权臣的利益呀,他们能甘心情愿?即便他们不能对当今的皇帝怎么样,他们能放过你这个“始作俑者”么?大难临头啦!于是,年迈的晁爹爹为了此事,特意日夜兼程,从老家颍川郡飞奔到长安,告诉儿子:“儿啊,你在玩火呀!新皇上刚刚才即位,根基还不稳定,你不仅当政管理起国家大事,还挑拨起侵削诸侯的领地,这可是离间皇室的骨肉的事情呀。你如果还不收手的话,天下诸侯肯定会对你咬牙切齿的,你树敌众多,到底图个什么呀?”
晁错的回答很坚决:“我做得一点儿都没错,不这么办的话,咱们的天子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尊敬,宗庙也不会安定。”
晁老爹爹绝望了:“他们姓刘的是安定了,可是我们姓晁的算完蛋了,既然你主意已定,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也不想再看到你了,还是回我老家去吧。”晁老爹爹还真是决绝,悲伤一句“我不忍心亲眼看到祸患找上门来”后,饮药自杀。
晁老爹爹可真够刚硬的,竟为可预见的灾难,恐惧得先行了断了。
奇怪么?不奇怪。
恐惧是什么,就是预见灾难。灾难当真来临时候,我们的恐惧并没有知道它会来,却迟迟不见它来的时候那么大。譬如恐怖片,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在看不见的鬼魂恐吓下,终于濒于崩溃,甚至自杀。
晁老爹爹可能就是这个状态,他被自己预见的灭门之灾吓得神经错乱了,儿子一意孤行,让他更加彻底地绝望了,再也承受不起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