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朝廷的外患解决了,内争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景帝过后,谁当皇帝?
其实关于这件事情,咱们的景帝刘启很早就考虑到了,他曾经有一次不知是酒后失言,还是高兴得头脑发热,用一句话,将自己的亲弟弟拉进了这场水深火热的争夺战中。
这事儿还得从刘启的老爹文帝说起。刘恒当代王那会儿,可是一个响当当的有节制的代王,他既不贪财也不贪色。何以为证?他仅有四个儿子。堂堂一个王侯,后宫佳丽也不少,居然只生了四个儿子,在当时真的只能用“仅仅有”来表示比较恰当。刘恒作为皇帝老子,仅仅生了四个儿子,实在是少得很。
但是代王刘恒与原配的四个儿子都没有当太子,而是被窦氏的大儿子刘启当了太子,原因很简单,前面的四个儿子都先刘恒而去啦。
刘启于是变成了老大,老二刘武也是窦氏生的,两兄弟好得不得了,他们都是在很平民化的环境中诞生的。按照规矩,老大刘启当然就是皇帝的继承人啦,弟弟想通过正规途径做皇帝,除非哥哥刘启愿意禅让或是启哥哥继位前就先行归天。但是,启哥哥的身体还可以,弟弟就老老实实做王吧。因为都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他们兄弟两个相处还是很融洽的,没有了戏剧里唱的皇朝争夺储位的剑拔弩张,这个天下第一家庭过得颇为滋润。
按照宗法制度,长子自然是太子,太子比任何的王都高贵,不必封王。而小儿子刘武被封为代王。
就在刘武做了代王不到十年,他的异母弟弟,也就是被封到地盘最好的梁怀王翘辫子了。这个梁怀王还比较年轻,没有子嗣,于是,代王刘武便接替了他的弟弟,做了梁王。这还是多亏了他娘窦王后,她是相当宠爱这个小儿子的,有了好差事,第一个就想着推荐他。
在梁国做王爷还真是舒服,梁王其实不要操心什么政务,朝廷派下去的地方官会把一切的事情打点好的。所以我们的梁王在一般的情况下就不回梁国居住了,他和太子啊、太原王啊,都是居住在长安的。藩国虽然土地肥沃,商业繁荣,哪里会比得上京师呢?所以说白了,刘武这个梁王,只是在梁国拿一份子钱粮而已,基本是不参与王国的治理的。
就这样,平平安安又过了十四个春秋,刘恒终于走尽了自己的岁月。刘启登基了。在后宫,刘武总是拉着他大哥的手同进同出,感情好得不行,薄太后当然乐不可支。刘武虽然不得文帝的特别宠爱,但是他和他大哥,也就是现在的皇帝的哥俩关系却是异乎其他两个兄弟的。
事情就坏在这两兄弟感情好得过了头。
话说这天窦太后心情特别好,于是举行了一次家宴,这次宴会的规模虽然小,但规格却很高,把名单列出来大家就知道了,参加此次宴会的人物有:窦太后、皇帝刘启、梁王刘武,还有窦太后的得意侄子窦婴。
都是自己人,在饭桌上也就不那么拘束了,大家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吃得不亦乐乎。刘启好久没有和老妈妈弟弟们一起畅饮了,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于是拉起梁王的手,讲了一句亲切话:我千秋之后,皇位就传给梁王吧。刘启还把手在刘武的肩头重重地一按,表示这话是没有水分的。
窦太后喜不自禁,大儿子也当皇帝,二儿子也当皇帝,哎呀,我真是能耐呀,生出两个皇帝。但还没举杯庆祝,贤侄窦婴马上出来纠正道:汉朝的天下,历来是父子相传,皇上怎么能擅自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呢?
窦太后立马从“欢”到“憎”,这个窦婴真是不识相,还是我们窦家的人呢,胳膊肘不知往哪里拐,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窦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宴不欢而散。
刘武虽然和皇帝哥哥关系好得不行,还得到哥哥对于地位的许诺,但是他自己还是有担待的。他心里虽然也挺乐呵的,但是面上没有什么表露,只是在心里狂喜了好久。窦婴反对,他也没有作任何的反应。他明白,对这样的事情,自己不作任何的反应就是最好的反应,毕竟,这么关键的问题,任何的反应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的。毕竟,这个时候,刘启已经生育了八个儿子了。刘启的妃嫔可比他老爸的要多得多,也要漂亮得多。
家宴过后,新的一年的春天来临了,随同春风一起来到长安城的还有吴楚赵七国造反的消息。问题还挺严重的,吴楚联军一袋烟工夫,就攻克了汉朝好几处军事重镇,杀掉了好几万的汉军了。天下的局势看似岌岌可危。
在长安养尊处优了二三十年的刘武,这个时候要准备出去独当一面了。他可能在内心这样想着:“我现在再不锻炼和磨砺自己,将来又怎么可以接哥哥的班呢?”
如此说来,梁王刘武开始把自己往一个贤明的皇帝打造了。
实事求是地说,梁王在这次战争中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牵制了大量的敌军,虽然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挺不住了,强烈要求周亚夫前来增援,但挺得久了,也就挺出技巧来,远道而来的叛军最终被各个击破了。
在自己立下的伟大功勋面前,在皇帝拍着他的肩膀说他驾崩后传位于他的许诺下,在皇太后的庇护下,梁王觉得自己登顶的机会是大大地增加了。
窦太后也觉得,原先皇帝儿子就慷慨承诺传位于小儿子,如今小儿子特别争气,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个皇位,宝贝儿子坐定啦!
另一场战争如火如荼在进行。
金屋藏娇
景帝的薄皇后并没有生下儿子,所以刘启就没有嫡子咯,这里有必要指出咱们国家的继承传统:立嫡立长。简单地说就是:正妻生了儿子的,就立正妻的儿子;正妻没有儿子的,在所有庶出的儿子中立最年长的那个。所以,按照规矩,刘启没有嫡子就遵照“立长”的传统,立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
既然立了太子了,皇位还有什么好争执的呢?有得争,馆陶长公主不喜欢这个太子,所以他的位置将不稳。
没办法,馆陶长公主是皇帝他妈妈的心肝宝贝,也是皇帝的亲姐姐,是在后宫呼风唤雨的人物。
馆陶长公主为什么就跟自己的一个小侄子过不去呢?说来话长了。馆陶长公主刘嫖自己不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么,自己福贵的时候,自然是想着自己的后代,自己的孩子能够比自己更强更好,所谓的忘子成龙望女成凤嘛。公主妈妈刘嫖还能希望自己的女儿做什么呢?当然是希望她成为汉朝的皇后咯。
于是,长公主就找到太子刘荣的妈妈,想跟她商量着把自己的宝贝女儿陈阿娇许给太子。然而不巧得很,太子刘荣他妈妈栗姬向来就看不惯长公主在宫中的骄狂,尤其反感这个骄横的姐姐有事没事就给自己的老公挑些美女送进来,加之自己的儿子如今成了一支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将来是要掌管大汉江山的,于是自己也骄狂起来,让长公主的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这还得了,遭到无礼拒绝的馆陶长公主当即恼羞成怒:奶奶的,以为儿子当了太子就飞上枝头当凤凰啦,还早着呢,等着瞧吧!馆陶长公主顿时起了废太子之心。
这个时候,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娡还只是景帝后宫里一个地位普通的“美人”。这个王美人地位虽然低下,野心却很大,她不仅聪敏,还通晓世故。她其实老早就盯上了太子的宝座,但是久久不见机会,这下好啦,太子他妈把馆陶长公主惹恼啦,机不可失。
王美人立刻屈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一面教育自己的儿子好好和小阿娇做朋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要让给表姐阿娇。反正就是一心期待着天上掉馅饼,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老婆吗?”
胶东王刘彻乖乖答道:“当然要啊。”
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说: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神童!小小年纪就想着金屋藏娇,太神了!
长公主刘嫖听到刘彻的话,当即大喜,哎呀,真是想不到啊,彻儿对女儿如此厚爱。她瞧着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又是相处和睦、感情挺融洽,加上今天的神奇之语,马上就欢天喜地地张罗起让陈阿娇和刘彻这对姑表姐弟亲上加亲,订立婚约。两个人成年后更是举行大婚,结发成夫妻。
可以说“金屋藏娇”这个婚约是汉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女儿的订婚,长公主刘嫖终于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她抹掉从太子他妈那里碰到的一鼻子灰尘,重新振作起来,全面支持刘彻。
长公主的办事速度和方法那是相当有效的,上有老妈窦太后撑腰,中间有弟弟刘启担待,下有王美人全心全意好好表现,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长公主不是常常可以在窦太后那里见到皇帝弟弟么,皇帝弟弟不是也喜欢跟姐姐唠嗑唠嗑么,长公主便抓住这个机会,经常到景帝跟前说栗姬的坏话:“栗姬这女人相当善于嫉妒,每次遇到其他有宠的妃子,就常让侍者在她们背后吐口水来诅咒她们,而且她还相当迷信巫术呢。”还把自己曾经给皇帝找漂亮宫女遭到栗姬嫉恨的事情搬出来。景帝听了姐姐这样说以后,也开始对栗姬印象变差起来。
后来景帝偶然健康不佳,为此心情也忧伤起来,便告诉栗姬:“我百年以后,希望你能善待其他的妃子与她们的儿子。”栗姬听完这些亲切嘱咐的话,不想暴怒起来,她非但不愿意照顾其他有宠的姬妾子女,甚至对景帝出言不逊,说什么你心里就想着这个那个,完全不管自己的死活。景帝对她的态度相当不满,公主姐姐讲得一点儿也没错,这真是个醋坛子。但是鉴于她是太子他妈,还是忍耐下来,只差没有发作而已。
长公主在贬低一方的时候,当然不忘抬高另一方。
馆陶长公主时常向景帝夸奖王美人的儿子。而景帝以前曾听王美人说,她在怀孕时曾梦见日入腹中,所以也连带觉得王美人的儿子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是上天赐给大汉的宝贝。
王美人这边也得跟上长公主的进度不是,她知道景帝还在担心栗姬的事,怕事情生变,就设计陷害栗姬。
王美人的毒计乃深谙刘启心理后的决策:唆使大臣向景帝请求立栗姬为皇后。
大臣便向景帝进言:“常言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天太子的生母还只是一个姬妾,现在应该要给她一个名号才是,所以应当立为皇后。”
这下真是捅了马蜂窝啦!
景帝大怒道:“这是你该说的话吗?”于是将进言的大臣处死,并且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栗姬贬入冷宫。
皇位之争白热化
一时间,大汉没有太子啦!
窦太后欢喜起来,她天天就记挂着大儿子刘启把皇位传给小儿子刘武,也就是如今的梁王。两个儿子接连着做皇帝,做妈妈的多开心啊。
然而,残酷的事实很快就呈现在梁王的面前。
大臣方面通不过啊!
起先刘启哥哥说要传位给梁王的时候,不是就有人站出来反对吗,那个人还是自己的亲堂舅舅呢。这不打紧,哥哥刘启好像也毫无传位给弟弟的意向,他现在正和长公主、王美人那伙人打得火热,再说了,这个太子位空缺还真是她们一伙努力的结果。
窦太后把大儿子叫了去,直接问道:乖孩子,你传位给弟弟不?刘启很无奈,回答:娘啊,这个您实在太为难儿了呀……
讨价还价后,加上长公主的斡旋,窦太后想着自己的孙子和自己的心肝宝贝阿娇订婚了,将来皇帝皇后也还都是自己人,只好作出让步。但是她并不是完全地放弃给小儿子争取,她的想法是这样的:大儿子的皇位可以传给孙子,但是孙子的皇位还是得传给梁王或者梁王的子孙。
太复杂了,反正这个老太婆就是希望两个儿子都当皇上,小儿子当不上皇帝,就让他的子孙也当当吧。
既然窦太后作出让步了,刘启在废除了故太子刘荣后,马上将自己的第十子胶东王刘彻推上太子位,以免夜长梦多。
刘启想错了,夜才刚刚来到,梦也才起个头。
就在刘彻被册立为太子后的第三天,朝廷里出现了一个惊天大案。
推荐刘彻做太子的朝廷重臣袁盎被人行刺,其他提议以及赞同册立刘彻为太子的十多个大臣也被牵连受伤,就是太子本人的一匹宝马也被人下毒,死掉了。
不得了啦!白花花的刀子终于亮出来啦!
大汉朝廷一时风云突起,草木皆兵。很快,就有人提出:谁在这次胶东王被册立太子事情中得利最大,谁就是这次事件的最大的嫌疑人。
太子倒了,谁得益?太明显啦,这不就是梁王吗?刘启皇帝不是说要传位给他吗?不是都废了当前的太子了吗?但却又立了自己的儿子,梁王能甘心情愿么?一时间,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大汉的梁孝王刘武。大家都知道,整个汉朝的诸侯王,就他一个人在做着皇帝的梦想。再说了,七王之乱中,梁王依靠坚固的城池,崩掉了吴王刘濞的大牙,为周亚夫大举反攻奠定了基础,军功可谓显赫。梁王私人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名利双收,不仅有朝廷的大量奖赏,还捞了无数的战利品。这下他更加地有钱有名了,野心自然更大了。
一个没什么作为的人是没有谁会嫉妒他的,反倒可以提拔他、照顾他,这样能显示自己比他强呗,心里多舒畅;而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被人嫉妒是很难的,为什么,这个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权利啊、财富啊、资源啊都是有限的,你能耐了,理所当然得多拿,可是,也许那正好是我苦苦追求的呀!于是,矛盾产生了,梁王遭殃了。
大家将刀口一致对准了曾经令人称慕的梁王。在梁王想当皇帝的议论渐渐地流传开来的时候,刘启恼怒了。他下令严查凶手,同时派人把梁王府给监视了起来。
梁王刘武明显觉得皇帝哥哥已经在憎恶自己了,生死垂危之际,惟一的指望,就是向母后求救,也就是到当今的皇太后那里去哭诉。
刘武是一个聪明人,是他妈妈的心头肉。他就专门拣那些最可以打动老太太心思的话来说。老太太窦太后终于发飙了:
“皇帝是我的大儿子,梁王是我的小儿子。现在我的大儿子要杀我的小儿子了。我老太婆还有什么活头啊?我看我还是死了干净,省得在这里碍眼……老了,老了就不中用了。我还是死了算了……”窦太后当然就是要哭给大家看,哭给刘启看。就挑准了时间,在召见那些谏官群臣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喋喋不休地哭闹着。
汉朝可是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的子女都不得有不孝敬的行为发生,否则将被视为十恶不赦,即便是天子也将受到上天严厉的处罚。譬如出个日食呀,搞个飓风啊什么的,那是皇帝做错事情后,上天的惩罚呀!如此社会心理下,做长辈的还是很拉风的啦!
这不,刘启看到老太太如此恼怒,马上作出反应来。刘启的目的基本也达到了,既让朝廷上下、天下百姓看到了刘武篡权的野心,也用事实告诉老妈,别闹了,惹火了老子,吃不完让你们兜着走!既然目的达到,于是故作惊吓地连忙到窦太后处劝说,并马上下令辟谣,大事化小,低调处理。
在窦太后的发飙护卫下,梁王的小命算是安全了,但是,威风扫地。自此,未央宫的太监和宫女们再没有见过皇帝和梁王同乘一台玉辇来往了。梁王平日在朝见了皇帝哥哥之后,也没有人见他们哥俩说过半句与公事无关的话语来。而窦太后的身边却从此多了一个端茶送水的高等仆役——梁王刘武。
一句酒后戏言,换来兄弟反目,这在皇宫这个是非之地,确实不算奇事。对梁王来说,能够保下小命,算是三生有幸了。权利呀,是个魔鬼!我再也不碰你了,老妈妈给了我二次生命,我甘愿生生世世为她做牛做马。
虽然当时的梁王再也没有了奢望皇权的想法,但是皇权之争不会因为他的退出而淡化,另外一些虎视眈眈的眼睛一直没有从那个位置上挪开过……
这是下本书里的故事了,还是先给我们的景帝做个小结吧。
景帝刘启本来不是汉文帝的长子,他老妈窦太后也没有强大的实力,为什么就当了皇帝呢?没办法,天意,那些哥哥都早死了,他不就变成了长子么。
说起来,这个景帝算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心胸还比较狭窄,要不也不会一棋盘把吴王的宝贝儿子给灭了。但是,他在位那会儿,百姓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为什么呢?
原因一:他爹爹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原因二:他维护了国家的完整。
何出此言?
他爹爹开明关他鸟事?不然,我们知道,制度都是具有传承性的,汉景帝即位后,就是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的。他即位后,继续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的赋税负担大大减轻了,当然就有更多的钱来买农具啊、买肥料啊、娶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儿子、开更多的荒地、种更多的粮食……自然慢慢就阔气起来了。
当然,发展农业还是要政府大力兴办水利事业才行,我们的汉景帝就做得不错,除了跟王子大臣搞点儿内部斗争,还是花了时间花了心思在社稷上面的。所以,我们说,汉景帝的臣子确实难做,汉景帝的百姓却好做得很。
第二点,景帝维护了祖国统一,这个就算大功绩了,祖国统一了,就少了战乱,就不要四处征兵,就不会糟蹋良田当战场,平安是富呀!而且祖国统一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活计,对下一代也好啊,省了多少军费呀。汉景帝之所以遇到七国之乱的麻烦,还不是他老爷爷刘邦一高兴封那么多刘姓诸侯;他老爹爹刘恒不忍心杀戮,尽搞绥靖政策。终于,内战一触即发了,而且伟大的汉景帝赢得了胜利,天下太平。还有什么比给百姓一个和谐的生产环境来得重要呀?
总之,景帝敢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就是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了,至于他自己脾气好不好,心胸宽不宽,这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
景帝还大力加强了军事力量,在反击匈奴的侵袭和骚扰中,牛刀小试。另一方面,他又采取了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双管齐下,保证了双方基本的平和。当然也为将来的皇帝儿子刘彻抗击匈奴夯实了基础。什么基础?财力和人力。
所以历史给景帝的评价是: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
文帝爸爸与景帝儿子的功绩用一个词概括:文景之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