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前门史话-700年打造、不可复制的“商业帝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北京城压根就没有“前门”

    历史,是一位传奇老人。他常常不经意间甩下一串悬疑,让后人猜测和破译。

    北京的前门就是其一。

    古都京城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穿过皇皇岁月,城门,是这座城市最为跃然于世的巨制之一。那一座座灵动威武的身姿,雄奇挺拔的造型,被称作人类中世纪城市建筑史上的绝唱。

    作为曾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由四道城池组成——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而不管哪一道城池,城门总是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芒,请读一读它们流芳百世的英名吧!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由于天灾人祸,时代变迁,尽管它们的实体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名字仍然为大众所熟知,仍然被视作珍宝,护佑在心灵深处。

    不过,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要和“前门”相比就逊色多了。

    数百年来,历代皇帝不仅要年年大驾光临,就是北京的黎民百姓,只要腿脚利索的,谁没到过前门呢?逛前门成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一种时尚,一种难以替代的“乐呵”。

    前门为何有如此难以抗拒的魅力?前门在哪儿?为什么北京城门的花名册里没有前门呢?翻遍元、明、清的史书,以及近代地图册,也同样找不到前门的踪影。

    不过,当你走进胡同巷里,人们谈天说地,却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前门这个词儿。原来,前门是人们对正阳门的一种俗称,存在于口口相传之中。

    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都北京,并于至元十三年(1276),按照战国时期文献《考工记》制定的规制,完成大都城的建设,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雏形。大都城呈方形,共11个城门。南面有3座城门,正中的叫丽正门,在今天安门前长安街一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花费15年时间对都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南面的城墙向南推移了将近1公里。明正统四年(1439)内城的9座城门修建完工,丽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是皇帝出行或祭祀的正门。按照中国传统,南向为正,为前。于是正阳门也就有了前门的俗称。

    不过,明、清时期的正阳门并不单指正阳门城楼,而是由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和牌楼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今天所见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均为孤零零的单体建筑,与当年的正阳门远非一个概念。

    数百年来,人们说去前门逛逛,也并不是要到城楼上,而是泛指前门外繁闹的商业区。久而久之,前门就成一个区域的代名词了。

    前门这个词真正“登堂入室”还是1952年9月的事情。那一年,北京市将民国时期划分的20个区进行调整,把第六区更名为“前门区”(据《北京市崇文区志》,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然而至1958年4月18日,在新一轮区划调整时,前门区被撤销了。前门这个词又重新彻底回归民间。

    前门第二次“登堂入室”是1965年。元代时,丽正门外的南向大街称为丽正门大街,明、清至民国,改称正阳门大街。直到1965年,从正阳门下的月亮湾起到天坛路口,这条历经600年历史风云的大街才终于修成“正果”,更名为前门大街。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用前门命名的地理方位名称。

    其实在北京,许多人并不知道那两座兀然而立的城楼叫正阳门,前门几乎替代了皇帝御赐的本名。很显然,几百年来,在前门与正阳门称谓的对峙中,皇帝的赐名吃了败仗。

    二、正阳门命途多舛:四次被烧、一次被炮轰正阳门是内城中规制最为宏大、雄伟的城门,也被称之为国门。

    它之所以得到如此的恩宠,因为它是专供龙车凤辇所用,是皇帝出巡,以及每年到天坛举行皇家礼祀中最为重要、规格最高的祭天大礼唯一进出的大门。

    峣峣者易折。这座傲视群雄的城门,命运却格外坎坷,它曾四次被烧,一次被炮轰。一回回脱胎换骨的重建,让后人已无法识其庐山真面目了。

    正阳门的第一次被焚,还要追溯至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四月。

    那一天傍晚,箭楼不慎失火,木制城楼很快变成一片火海,直到第二天凌晨火势渐退,箭楼已变成废墟。

    正阳门第二次被焚是李自成所为。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从正阳门策马疾驰,直捣明王朝“心脏”——紫禁城的。然而美梦不长,四月十九日晚,仅仅做了41天大顺皇帝的李自成便在关外清军的围剿下仓皇撤军。为发泄愤懑,他竟效仿当年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的做法,纵火焚烧了紫禁城及正阳门的箭楼,在历史上留下了罪恶的一页。

    时序流转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前门外的一间铺面房突然着火,那天风大,熊熊火势竟点着了箭楼。此后火苗像疯子一样,又把瓮城东西月墙的闸楼、官房统统烧毁。

    正阳门最后一次遭“劫”则是炮火交加。

    1900年6月16日,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发现前门大栅栏的老德记大药房仍在卖洋药,于是一把火点着了店堂。当时的店铺房屋都是砖木结构,一会儿工夫,大火就将老德记药房烧成了灰烬。大栅栏里的店铺是一家紧挨一家,加上那天有风,大栅栏瞬间成了一条火胡同。很快大火又蔓延到煤市街、观音寺街、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珠宝市、西河沿,连前门箭楼和城楼都烧着了,直烧得烈焰飞腾,火光冲天。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总共有四千多家店铺毁于这场大火。诚如《清代北京竹枝词·都门纪变百咏》上所记:“大栅栏前热闹场,无端一炬烬咸阳。问渠闭火多奇术,为底神灵误主张。”

    然而,正阳门的厄运还没有完结。接下来的不仅是蒙难,更是蒙羞——“庚子国难”是中国近代史最黑暗的一页。

    1900年6月15日,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杀戮洋人,从塘沽强行登陆,攻占天津后,火速发兵北京。义和团和清兵虽然殊死抵抗,仍然无法阻挡洋枪洋炮的凌厉。8月,八国联军在天坛的空地上架设大炮,开炮轰塌了正阳门箭楼。随后,占领北京的英军中的印度兵,在正阳门城楼上宿营时,因做饭失火,烧毁了城楼。当时侵华英军成员大部分是就近征调的印度兵、尼泊尔兵,还有“香港兵团”。

    此时的正阳门完全丧失了“国门”的威严,就像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样,羸弱到只能任人宰割的地步。

    正阳门的五次“劫难”,除了两次是难以避免的人祸之外,其余三次都是国难当头。它们恰恰分别发生在明王朝和清王朝崩盘之际,是巧合还是必然?

    三、历史把众多机遇一股脑儿地都给了前门

    前门是历史的宠儿,众多机遇一股脑儿涌来,想不繁荣都难。

    且不妨晒一晒那些令人艳羡的时刻:

    ——从1276年元大都建成始,先后历经七百余年、三个封建王朝,全部定都北京,城郭也大致依旧。这对守在皇宫门口的前门来说,拥有了超长的、稳定的发展机遇期,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极为罕见。1949年新中国再次定都北京,前门处于城市核心区,与天安门广场只是一路之隔。它的发展繁荣关系到一国之都的形象,这种特殊地位是其他商业区无法比拟的。前门就像一直搂在母亲怀里的娇宠,得到历史的百般呵护。

    北宋(960-1127),被称作中国经济高度繁荣的黄金时期,据统计,当时的GDP居然占全世界的60%,为中国历朝之最。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与前门可以媲美。但这种景象只延续了168年,就一去不复返了。金代后期虽然曾迁都开封,只有21年就垮台了,可以忽略不计。

    此后没有哪个朝代再以开封为都,汴河两岸的繁荣犹如昙花一现,凋谢了就没有再开。

    ——前门的机遇还来自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的开凿,南方漕船可以沿着大运河直达内城。按照《考工记》规定,都城的格局应是“前朝后市”,也就是说商业市场应在宫城的后面。元大都时,鼓楼一带是京城最大最繁华的市场,这也是通惠河开凿到积水潭的原因和结果。通惠河经积水潭沿今天安门东侧继续向东南流去,其河道在今东长安街以南,前门东大街以北。不少商贩将货物运至丽正门外,在那里建屋搭棚,形成了市场。没想到这个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火,竟延续七百多年直到今天。

    ——前门的好运接连不断。明朱棣篡位后,由于连年战乱,国内经济萧条。迁都北京后,首要的任务是振兴经济,他大力号召建设廊坊,以“召民居住,招商居货”,并把前门作为重点地区。如今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四条(即大栅栏)就是明永乐年间所建。朱棣还调集一批南方富商迁入前门地区。到明中期,这里已是商贾荟萃,货物云集,成为京城最繁华的商业重地,居民人口一度超过了内城。

    ——前门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明清时各地来京人员主要有三条道路:一是乘船走大运河;二是沿太行山脉东麓,过卢沟桥进广安门、虎坊桥的陆路;三是从内蒙古南下,经关沟、沙河、清河进德胜门的陆路。那时人们主要走前两条通道。

    前门正处于第二条通道的终点,山西、陕西、豫西、四川、湖南、广州一带的官商百姓都要走这条路,下榻于前门。

    清末,北京有了火车,客、货车站都设在了前门,让前门如虎添翼。此后,北京开通的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无不首先在前门设站。

    ——前门拥有极为优质的消费群体。正阳门内的千步廊,是明、清朝廷各部门的聚集之地,大批高官需要消费,前门就是他们最便捷最理想的销金之地。而各地进京的官员、赶考的学子,都要在前门落脚,等待朝廷召唤。各等商贾前来洽谈生意的就难以计数了。这些高档消费者在这里要住、要吃、要玩乐,金融、旅店、会馆、餐饮、戏园各业蜂拥而起,让前门迅速成长为商业巨人。

    据民国初期的京师总商会统计,在1.26平方公里面积内,1919年前门地区共有31个行业,4495家店铺。

    ……

    历史不是圣母玛利亚,有时会毫不吝啬地把千宠万爱集于一身,有时却把冷漠甚至灾难抛给那些倒霉蛋儿。前门有幸属于前者。

    四、大栅栏,中国商业第一街“没到过大栅栏,就等于没到过北京城”,这句名言流行于清末民初。

    一条长仅275米、宽10米的小之又小的胡同,居然成为大清朝京城的名片,实在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就是这条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商业街,书写了世所罕见的传奇。

    大栅栏早在元代就有了雏形,那时前门楼子还没出生呢!经过数百年繁衍,清中期步入鼎盛年华。大栅栏的地点极佳,东距正阳门只几分钟路程,达官贵人迈着四方步就可以来此一游。而西口则与进京通道虎坊桥和广安门相望,成了各地贤士商贾的必经之路。再加上大栅栏周围又有枝杈繁茂的小胡同拱卫,人气自然超旺。

    一代又一代商户为这寸金之地殊死拼争,一家又一家商业巨人在这里落地生根而根深叶茂:同仁堂、瑞蚨祥、张一元、内联升、八大祥、马聚源……大栅栏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它能为你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短短的街面就有四家享誉京城的戏园——庆和、庆乐、广德、三庆,另有中和戏园、同乐轩戏园与大栅栏也只是一步之遥。它们天天演出,灯火辉煌。一代名伶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都是这里的常客,京剧的“七大名班”“三大科班”更是长年驻扎在这里;数不清的名吃像蜂群一样聚集在大栅栏周边,小肠陈、爆肚冯、年糕钱、豆腐脑白、羊头马、茶汤李以及瑞宾楼褡裢火烧,听着这些名字就足以让人垂涎;还有不得不提的、搅得政界和商界不得安宁的一朵恶之花——八大胡同,便紧邻大栅栏西侧,这里有大批妓院和烟馆……

    大栅栏的繁盛又带动了周边的胡同,廊房头条至三条、西河沿东段、煤市街、珠宝市街、粮食店街以及难以计数的小街,都相继崛起,各具特色,形成了以大栅栏为中心的商业特区。不管你是何人,只要来到这里都能各取所需,尽兴而归。

    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清雍正七年(1729)起,为防盗匪骚扰,保护商户安全,清政府要求外城也要像内城一样,在各胡同口设置栅栏,起更(掌灯)时关闭栅栏,实行宵禁。廊房四条的商户出钱最多,栅栏也建得高大且华丽,人们就干脆叫它“大栅栏”了。

    还有一件趣事值得一说。大栅栏的读音很个别,按标准应该是“dàzhà lán”,如果你按照这个读音在街上问路,恐怕没人能听得懂。因为北京人早把它读成了“dà shí làn er”(大石栏儿)。何时何因这么读,似乎谁也说不清。不过有学者认为,这恐怕与清代时的城南口音有关,再加上北京人说话懒得张嘴,读“dà shí làn er”是最省事了。

    大栅栏数百年长盛不衰,让金融业、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在这里都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它不仅带动了前门地区的发展,也为整个北京城的经济繁荣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把其称为“中国商业第一街”应该是实至名归了。

    人们不得不赞佩先祖们令人叹服的商业才华和智慧。他们既没有MBA学识的支撑,也得不到商学院的进修机会,仅凭对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参悟,就创建出足令后人敬仰的商业传奇。

    已经700岁高龄的大栅栏,如今青春仍在,它的传奇似乎远没有尽头。

    五、功垂千秋,催生中国国粹——京剧

    前门不仅创造了商业传奇,也创造了功垂千秋的文化传奇——中国国粹京剧便在它的怀抱中诞生。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下,看了徽戏龙颜大悦:那美妙绝伦的扮相,千转百回的唱腔,令他魂牵梦绕。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自己八十大寿,他亲调三庆班进京献唱。随后大批徽班接踵而来,最为着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徽戏一时红遍大江南北。

    然而,四大徽班进京后却都落脚在前门外的“红灯区”八大胡同: 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原来,那时戏子与妓女的地位同等低下,有句民谚可以为证:“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

    为此,娼、优杂处于八大胡同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后一百多年,前门成为催生京剧的肥沃土壤:超旺的人气,富商大贾的腰包,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为京剧营造了最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八大胡同及前门一带曾经汇聚了近百个京剧科班,一代又一代表演大师脱颖而出:同治、光绪年间的“名伶十三绝”;清末的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民初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璀璨的群星令整个前门蓬荜生辉。

    戏剧的繁荣令戏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多次明令严禁内城开办茶园和戏馆,前门成了京城戏馆最集中的地区。清代中晚期,仅大栅栏附近就有十几家。位于前门大街东侧肉市街的广和剧场始建于明末,是京城最着名的戏馆,曾经盛极一时,一代又一代京剧名伶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在这里登台演出,梅兰芳就是在这里一夜成名。

    清末民初,前门一带有143个会馆,其间不少建有戏楼或戏台,组织堂会演出,也是那时很时髦的事情。

    自清后期始,人们看京戏成瘾,戏园也是达官贵人显示高雅的社交场所。白天一场接一场,随时都能买票入场,很像今天的电影院线。入夜,各路高官名流和富商大贾,纷纷赶至前门的戏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京剧的诞生始于徽班进京。在各剧种的激烈竞争中,徽戏先后吸纳了秦腔、汉调、昆曲之长,再加上京音化,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从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国粹。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京剧韵味醇厚,行当全面,气势宏伟,积累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出。

    如今,京剧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剧种,在表演技艺上也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京剧的诞生,固然得益于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得益于百花齐放、戏剧可以自由伸展腰肢的年代,但更得益于前门浓郁的商业环境和深厚的经济基础。

    六、赛金花、小凤仙:八大胡同的救国侠女

    八大胡同,中国娼妓史上最着名的红灯区之一,其知名度毫不逊色于大栅栏。它不仅是众多宦官权贵、文人墨客的纵酒寻欢之处,时不时弄出点风流韵事,闹得风雨满城;还因为在国难当头,竟有青楼女子用肉体和良知,舍生取义,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亮的一笔。

    赛金花和小凤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位。

    赛金花的一生饱尝跌宕坎坷,又极富传奇性。她约生于1872年,安徽黟县人,乳名彩云。幼年被卖到苏州的所谓“花船”上为妓。

    1887年,适逢前科状元洪钧回乡守孝,对彩云一见倾心,遂替她赎身并纳为妾。洪钧时年48岁,彩云年仅15岁。不久,洪钧奉旨为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其原配夫人畏惧华洋异俗,遂命彩云陪同出使。

    由于赛金花年轻貌美,长于辞令,尽管缠足,仍然是难得一见的东方美人。她很快闻名于欧洲上流社会,甚至获得了“东方玛利亚”的美誉。赛金花凭借聪明伶俐,三年间居然学得了一口流利的德语,成为她传奇经历达到巅峰的筹码。她先后结识了德皇威廉二世、着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与后来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有交际,并留下扑朔迷离、如雾似烟的缠绵故事。

    光绪十六年(1890),洪钧任期届满回国,但不久病死。

    洪钧去世后,彩云被赶出家门,只得重坠风尘,先后在上海、天津开设妓院,改名赛金花。光绪二十五年(1899),赛金花重返京城,在八大胡同的陕西巷中段路东,榆树巷开办了一等清吟小班“怡香院”。凭借昔日“状元夫人”的大名,名士富绅们蜂拥而来,赛金花再次名动京城。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劫掠。而此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把北京城拱手交给了八国联军。据传,是李鸿章亲自登门请赛金花出面,找老相识德军总司令瓦德西说情。以后的情节有多个版本,其中包括,是瓦德西与赛金花完成了床笫之欢,才答应了清政府的部分要求。不管怎么说,赛金花与瓦德西晤面之后,侵略军的罪行大有收敛。

    赛金花的救国义举还有更精彩的篇章。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死,克林德夫人向清政府提出种种苛刻的条件,其中包括非要慈禧太后抵命不可,当时清政府满庭上下都傻了眼。又是赛金花挺身而出,找到克林德夫人。赛金花凭借巧舌如簧的口才和娴熟的德语,层层推进,进行心理攻坚战。最终克林德夫人让步了,同意在东单十字路口北侧,为克林德立一座牌坊,算是了结此怨。一个妓女不但挽救了皇太后的性命,还扭转了中国沦入更深重灾难的败局,这是最杰出的小说家也无法杜撰出的情节!

    然而这位风云一时、力挽狂澜的侠女,此后却一路踉跄,两次嫁人,于1936年惨死在天桥的贫民窟里,终年67岁。着名画家张大千为她作肖像画,齐白石为她题写墓碑。墓碑立于水清柳绿的陶然亭公园内,规格颇高。

    小凤仙,出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没落旗人的后代。11岁那年,被押给一个姓胡的艺人学戏,取艺名“小凤仙”。13岁的小凤仙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跟着胡老板辗转到达北京,在着名的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吉班”卖唱接客。其才、貌、色、艺俱佳,很快名震京师,成为民国初年北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

    也就是在这一年,云南都督蔡锷将军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参政院参政闲职,实际是被软禁起来。为麻痹袁世凯,表明自己已胸无大志,蔡锷经常到八大胡同玩乐。在“云吉班”的第一天蔡大将军就结识了小凤仙,双双坠入爱河。

    当小凤仙得知蔡锷反袁的决心后,深为他忧国忧民的胸怀所感动。蔡锷送她一副对联: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

    小凤仙则把自己的舌头咬破,血滴对联之上,以示对蔡锷的绝对忠心,将和他一起为倒袁大业共赴生死。蔡锷也立下誓言:“但愿他日能够偕老林泉,以偿夙愿!”

    1915年12月,袁世凯悍然称帝,蔡锷只得亡命日本。那天,小凤仙冒着生命危险,躲过重重暗探的眼睛,把蔡锷从“云吉班”一直送到火车站,逃往日本。

    蔡锷走后,小凤仙闭门谢客,以表她的从一而终。

    之后,蔡锷从日本返回云南,组织“护国军”,打响讨袁第一枪,全国各地立即响应。袁世凯在全国的讨伐中,不得不退位,并于1916年6月忧愤而死。蔡锷也因操劳过度,于同年11月客死日本福冈,年仅37岁。

    噩耗传来,小凤仙悲痛欲绝,从此消失于八大胡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凤仙隐名埋姓,在沈阳嫁给了一个锅炉工,直到1954年去世(亦有一说是死于1976年)。

    两名妓女共同完成了从红颜祸水向救国侠女的人生跨越,为自己也为八大胡同写下一段苦涩而令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

    七、前门火车站搅动现代革命风云

    如果有人问:“过去的正阳门火车站在哪?”恐怕很多人都会语塞。

    但是转而问:“前门火车站在哪?”即使80后、90后都会很清楚地告诉你,就在前门箭楼的东南斜对过。

    其实,“前门火车站”是它的俗名,或者说是老百姓给起的“小名”,它的本名是“正阳门火车站”,正经八百的全称是“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是从北京到沈阳(奉)铁路的一个站,1906年建成时是客运站,而在箭楼西南对过则是货运站,称之为正阳门西站。

    别看东站建筑面积总共只有3500平方米,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也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由于车站是英国人设计,所以有着浓郁的欧式风格。大楼外立面由灰、红两色砖砌成,正中有巨大的拱顶似凌空而落;南侧则是兀然突起的长方立柱型钟楼,四面大钟屹立半空。这让人不期然想到伦敦泰晤士河边上着名的地标大本钟。曾经水泼不进、风插不进的封建古都核心地段,就这样留下了大英帝国的印记。

    无疑,前门火车站为前门地区的兴盛又增添了一颗重重的砝码。

    人们不仅能够从全国各地乘火车直驱前门的心脏地带,各种货物亦可成批量、快捷地运抵商铺。不过,令前门火车站火爆全国乃至世界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封建王朝即将分崩离析,民主革命已经风起云涌的那个时代。前门火车站成了当时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之一。

    1905年,革命党人实力大增,要求革命的呼声日盛。为敷衍求变的潮流,清廷佯装同意君主立宪,派五名大臣出国考察。9月24日,为戳穿假立宪的骗局,革命党人“北方暗杀团”支部长吴樾决定在火车站刺杀五名即将动身的大臣。在进入中间花车的包厢时被卫兵拦住,因他口音不是北方话,引起怀疑。吴樾见机不妙,遂冲进花车并引爆身上的炸药。几名大臣受伤不重,吴樾却当场殉节。事后,吴樾被抛尸荒野,其未婚妻闻讯慷慨自刎。刺杀虽未获成功,却令清廷上下人人自危。革命志士吴樾的悲情故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抹永不褪色的血迹。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与前门火车站的渊源颇深。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共商国是,袁世凯在前门火车站亲自主持欢迎仪式,并组织数万人的欢迎队伍。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先生抱病乘火车抵达北平,李大钊和10万民众前往迎接。3个月后的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25分,孙先生不幸在京病逝。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的灵榇由西山碧云寺起灵,驶往前门火车站。沿途30万人肃立默哀。伟人遗体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在这里安营扎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五百多名北平学生组成的“南下救国示威团”

    也从这里出发。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这里亲自迎接宋庆龄进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从这里启程;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越南国家领导人胡志明造访中国从这里开始友谊之旅……前门火车站那时被称作中国的“国门”。

    1958年新的北京火车站建成,前门火车站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0年被命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这座百年老站,将会对每个造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现代革命的腥风血雨,以及新中国的众多荣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