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幽贞,能成为兰花的人不多,屈原大抵是一个。而喜欢兰花的人却不少。遇见兰花,如见仙人般,让洁净的人遇见知音,让肮脏的人遇见一面镜子,而自惭形秽。
所以留下的兰花诗,众人是不敢有半毫狎昵桃李的态度,心思端正,言语幽贞。
所以连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而屈原因为寄情于幽兰而常常久久徘徊于兰前——“结幽兰而延广”;而当他伤心落泪时,用的是兰花来揩干眼泪——“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自己被黜之后,在故乡秭归九湾溪开馆讲学,又在四围种满了兰蕙,还经常佩戴兰花——“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以为佩”。九畹,泛指种植地方之多,后人遂以“滋九畹”代指“兰花”。
屈原爱兰爱到把自己当成了兰,说自己保持着兰花的美德——“惟兹佩之贵兮”,所以香气伴我至今也未消失——“芳至今犹未沫”。
人间一片污浊,只能于兰花间见着世间的清象。
所以,屈原只能把自己当作兰,才能寻得一生存的理由。而最终,也不堪污浊的尘世,入水做兰。
这样被屈原爱过的兰,让后人不敢有怠慢。
到了唐宋,爱兰的人爱出了三重的境界。
那年,那个登上北京的城楼引歌长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因为大半生的不得志,遇见了兰,却不能欣赏兰的孤独,而落笔说了这次《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他以为,兰花开得这么美,开在这空空的林地里,一日又一日,一样的开开落落,这样的兰花芬芳没人见着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陈子昂为了让大家见到他的兰心蕙质。以千金购得一胡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第二天,人们纷纷来到陈子昂的住所,却只见陈子昂手捧胡琴,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将千金之琴摔成粉碎。随即他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
陈子昂有爱兰之心,其实更有希望被人欣赏之意。
他感遇兰,想到自己的只是跟兰一样孤独,而不是跟兰一样享受自己的孤独。
所以就在他唱那首《登幽州台歌》之前,在战场上因想要让不能欣赏他这种花的俗人见着他花开得有多美丽,所以最终因锋芒太露而惹到了武攸宜,被逼辞官回家,然后竟然还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地方官员给冤陷狱中。那一年他在狱中写了最后一首诗《宴胡楚真禁所》——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
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清室闲逾邃,幽庭春未暄。
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
这年年末,陈子昂即被害,年仅四十三岁。
他只留下一个莫名的青蝇指向,让人始终不能确定他终究死于什么幕后之手。
他活在一个需要有兰般态度的时代,却因为做不了兰,也不想做兰,等到醒悟时,想躲到空谷里安心地赏兰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终究被害。
想要做兰的时候,有时一定要有入水做兰的那种勇气,才能成为兰。当陈子昂以为可以有一丝做人的余地的时候,而妥协但最终却不能获得妥协,所以他只做得了陈子昂,而不是兰。
爱兰的第二重境界,我们要回到唐玄宗时代。张九龄,有一天也遇到了兰,也同样地写了一首《感遇》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他说,兰花生在春天,那春天就有一个美好的季节;桂花开在秋天,那么秋天就有一个美好的季节。只要花曾经开过,就自己是自己的佳节。我作为一个兰花,我作为一个桂花,不需要你的欣赏,更不需要你的攀折,就算你是美人,我也并不期待。
想要做兰就是要有如是兰花的态度。
张九龄,感遇的是他遇到了知音,所以更坚定了他从兰的角度做人。因为有此心,所以张九龄才能善终。也才能让皇帝在他寂寞地死去后,还能常常念念不忘他,想起他的好,想起他做兰的态度。
因为张九龄懂此做兰的态度,而安心地居于兰花之侧,做一朵兰花的知音,所以他死之前并不孤独,有兰花相伴,而死之后,依然有兰香暗相送。所以皇帝常常看着现在的新人而闻到那股兰花的味道,常常问,比起张九龄如何啊。
花开自有人赏,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而已。
所以爱兰的第二重境界就是,没有入水做兰的勇气,那就上岸做一朵兰花的知音。
因为懂得,所以获得。
爱兰的第三重境界,我们来到这南宋的末梢,看那芝兰玉树的英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那个南宋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整个南宋,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两三支军队前来勤王而已,当谢太后面对空荡荡的朝堂,下诏痛斥那些弃国家于不顾的士大夫时,唯有冒死赶来的文天祥他们,才无愧于大宋王朝对这些士大夫整整三百余年的优待!
所以文天祥说:“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以一己之力,撼人间志士懦夫。这就是文天祥看见的兰当夜明的态度。
终究南宋的大势已去,一切都无法挽回。
文天祥遭遇到了做兰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孤独:最初招募的万余义军奋勇拼杀,但是官军却为保全自身而见死不救,致使义军将士几乎全部损失殆尽;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多月,最终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伏击,兵败被俘,吞冰片自杀而不成,遂为元军所俘。
最后还要被元人强迫目睹南宋的最后一战,亲眼看着陆秀夫负主跳海,南宋灭亡……
宋朝灭亡,投海者无数,文天祥的同乡邓光荐跳海殉国,但是被元军钩住,与文天祥囚于同一条船。
当二人在押解路上经过故乡庐陵时,文天祥做了一首《和中斋韵》,与邓光荐相唱和: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有人说这种相遇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所以在此刻的文天祥,把囚舟当作了兰花一朵,而他安于花上,虽然“贤已星殒,人没兰衰”,但是因为有入水做兰的勇气,所以人间的一切污浊也污不了他一朵清明之心。
“兰作行舟柳作樊”,这种气概就是爱兰的第三重境界。
虽然被俘,但心里有兰,所以依然可以自发芬芳,即使被人踩,也要给那些人留一脚芬芳。
爱兰的境界,没有比之更让人扼腕。在此大义的境界面前,连屈原的兰也要让香七分。
在这北行的路上,屡有人以宰相之位劝降,文天祥为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继而绝食八天,被元人硬灌饮食,求死不得。
忽必烈曾问群臣:“南北宰相孰贤?”群臣皆曰:“北人莫如耶律楚材,南人莫如文天祥。”
但因为屡屡劝降不得,忽必烈问群臣该如何处置文天祥,数十人请求释放文天祥为道士,以放他一条生路。就在忽必烈依稀有答应的意思时,曾被文天祥作诗讽刺“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的留梦炎阻拦道:“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为了平息一些蒙古贵族和降元宋官的不满,忽必烈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
文天祥被囚于兵马司一关就是三年。
三年后,文天祥在狱中自知不久将遇害,他把这三年写就的诗稿,托付给了自己的患难挚友也是同乡张千载。文天祥显贵时,张千载屡请不出。在文天祥兵败被俘,至江西吉州城下,张千载潜出相见,说:“丞相往燕,千载亦往。”而后就相伴相随住在文天祥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文天祥身陷囹圄,张千载始终悉心照料。
此般患难知交的情谊,让明代的李贽也要赞叹道:生死交情,千载一鹗!
行刑的时辰将至,忽必烈还是打算做最后的努力,二人会面时,文天祥仍旧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不卑不亢。忽必烈依然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婉言谢绝,忽必烈再问“汝何愿?”文天祥答:“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往燕京城北的柴市处斩。临刑前,监斩官还告诉文天祥只要此时反悔,就还可以为相,“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文天祥最后朝南方数拜,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此时张千载的手里,还拿着文天祥的最后两首绝命诗:
其一: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里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其二: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冷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文天祥就义后,张千载私下秘密制作木匣藏其首级和发、齿,负之南归,葬于富田鹜湖。
后来有人说,文天祥去世,宋朝才算真的寿终正寝……
文天祥一介儒生,扶持将倾之大厦,扬我文人之气节,以兰般态度做着尘世的花,做着兰花里的人。
所以文天祥能以囚船做兰花这才是爱兰的最高境界。
宋代王贵学曾赞兰花:“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
文天祥亦是这样一朵有节有花有叶的兰。
黄庭坚也说过:“兰生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含香体结,平居与萧艾同生而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看见文天祥的诗,我分明也闻到了他的兰花香——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坏男人见到她,也要敬畏七分。连郑燮风流之余见到她也要无奈地叹道“此是幽贞一种花”,而退避三分。修养到此种境界的女子很少,只因为很难得到她,或者是得到之后,发现她其实并不是兰。兰花,只能是让男人得不到时念想的爱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水仙花,因为长得像蒜,所以那个喜欢风雅的六朝便雅称她为“雅蒜”,因为又看着像葱,所以宋代称“天葱”。而宋代《洛阳花木记》以其花被六裂而紧合似酒杯,副冠金黄如盏,花朵轻巧玲珑,于是单瓣者名为“金盏银台”,复瓣者名为“玉玲珑”。
然而水仙必然是要跟水在一起的,那个水不是今天小瓷盆里的一小汪清水,而是溪流或是小河水,是绵延的水和缠绵的水仙。有个家谱记载说,明朝有一为官的祖先,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水仙,于是拾回,栽培,留传下来。
想象那个场面,近岸的水上,蓬蓬水仙,回乡的游子见着了那花,却是那所谓的伊人,在水一方,正好相约一起回家。无诗无歌,然而这一段记录这个小故事的文字却有着天地清和的气象。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怕也是见着了《诗经》里的这位伊人。不过黄庭坚的水仙不似这般地婉约,却长得大气到“坐对真诚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大江东去水仙留,那气势倒像是霸王别了姬。
日本有俳句说:“今夜月溶溶,厨房后门水一泓,颤颤水仙容。”说的是那月光下,一泓清水映照着水仙的面容。很清净的世界,连厨房也有几分圣洁。
希腊神话传说中,水仙也跟水有着缠绵的关系,说水仙原是个美男子,他不爱任何一个少女,而有一次,他在山泉饮水,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便爱上了自己,他扑向水中拥抱自己的影子时,化为一株美丽的水仙……所以水仙花又称“恋影花”。后来心理学家便把自爱成疾的这种病症,称为或“水仙花症”。
元代诗人丁鹤年也有《水仙花》诗:
影娥池上晓凉多,罗袜生尘水不波。
一夜碧云凝做梦,醒来无奈月明何!
配着那位落水的水仙少年的希腊故事,喜欢这个影“娥”在池上的感觉。
近人郭沫若《水仙花》诗里说:
碧玉琢成的叶子,银白色的花,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到处为家。
我们是反保守,反浪费的先河,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
这样的诗让人莞尔。
但是,关于水仙的故事总是悲剧,《集异志》说:河东薛某一日窥见一白衣美人,徘徊于庭前,叹说丈夫久出不回,难于团圆。于此良辰,能不怅然?并从袖中取出兰花画卷,垂泪吟诗。此时,忽有人声走动,当即隐于水仙花中不见。须臾,一男子现身于兰花。诉说,与妻子分别久矣,相思日久,肝肠寸断。两人虽相距数步,好似万里之遥,说罢,隐于兰花之中。
这故事都挑中了百花中最冷的两种花,却来表达最深的相思之情。让人泫然泪下。
——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彼此相爱却无法在一起!
在这些水仙的诗里,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杨万里的水仙诗: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说的是水仙需要一行水才能成为水仙。
而其实更像是说杨万里这样的人。他如水仙般借水为名,而他自己也借诗成名。
一生做官,也跟那诸多的诗人一般,总是不得志,因为不得志,才会一心一意地借诗做人。
杨万里,1127年出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青年时代,学写的是江西诗,后来,不知为何,与江西诗派决裂,三十六岁的时候,将自己所有的青年时期的诗稿焚烧殆尽。
对于后人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为何一种诗可以让诗人如此痛恨,以至于要把自己洗净重来。
但是,至少杨万里焚诗的勇气也不亚于凤凰涅槃。总之,我们确实很喜欢他后来写的诗,而至于他之前的诗,都被他烧成了灰没有比较,也就无话可说了。
他写的诗,简单,清明,有如水仙般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让人见着那人间的气象如水仙般明亮。
他早上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见西湖六月的荷花,只是用了几笔白描,就让人见着没有脂粉气的六月的西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他看见一汪小池水,水上一朵初露的小荷,荷上一只蜻蜓,他不过是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就让妇孺也爱上了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某一个初夏,他午睡刚起,咂吧着刚吃过梅子而被酸倒的牙,懒懒地看着孩子捉柳花,他不过是眼到诗到,随手落笔,就成了一幅初夏里最闲适而让人心安的花鸟画: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他的这幅花鸟画里,没有惊人的颜色,却有动人的笔触。
后来出门,半路借宿在客栈,看见小孩着急地追黄蝴蝶,追到了菜花地里,才发现,哇呀呀,全都是不会飞的黄蝴蝶,也不知该抓哪一只:“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那蝴蝶真聪明。
杨万里,他不是宋朝最有名的诗人,但他却是让我最心动的诗人。我抄着他的这些诗,抄了十年,离开了家乡的小镇,坐在北京咣当咣当的公交车上,有时拿出来小册子,正好看见他的诗,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家乡的小院里,在花间捉那被我盯上的蝴蝶——
那个时候,感觉满车也成一幅恬静的花鸟画。
他的诗,如水仙一般,没有动人的颜色,却有动人的韵味。
所以,即使在草棚里种一株水仙,那草棚也当有一些精贵的气象来。
所以,我常常带着杨万里的诗,就像是带着一丛水仙,去坐北京咣当咣当的公交车……
西方有一首著名的水仙诗,总觉得任何中译本都不能表达英文中那简单纯美的意象,所以只留英文诗于此:
THE DAFFODILS(咏水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都是很简单的山啊水啊星啊云啊的单词,然而却能从这最简单中体会到上帝用这些物件在这天地之下人间之上制造的最美的诗篇。
咖啡杯里的水仙
陌生的城市独自在房间
你走的时候我在梦里面
你潇洒的话像是在敷衍
昨夜的玫瑰低头无言
摸不到让你珍惜的开关
对你奢求已少得可怜
朦朦胧胧中倒一杯咖啡
再多糖总感觉不到甜
忽然明白
风筝早已断了线
倒掉咖啡
让杯里装满水仙
不是现在
相信会有那一天
你会来吗
当你无意看到盛开的水仙
当你看到盛开的水仙
——纪如璟
在花时间里听花的歌,真的能有几分花心思。很长时间没听过这么干净的歌了,像自己老家里屋外如五线谱般横五行竖五行的电线,而电线蒙着湿漉漉的阴天的雨珠,还有淋得湿漉漉的小麻雀,像一个个小音符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而屋子里有人在弹吉他,弹吉他的人不是我,是个帅帅的男孩,而纪如璟如那小麻雀一样,踩着他弹着的音符,唱着这首歌。而他们彼此却不相知相遇,只是有一天,恰在那个时候,如水仙一样一起开了一次花。
听这首歌的时候,北京恰好是个“人间四月芳菲尽,北京桃花始盛开”的明媚春日,而我的心却满是那踩着湿漉漉的五线谱的湿漉漉的小麻雀,心情有着美丽的悲凉却毫无一丝的悲伤。
将沧海都烧成了桑田,
把红颜看成白眼,
也难以把思念变成流言,
将泪水都凝结到冰点,
也开出一朵水仙。
——这只是一首歌词,却是水仙爱情的意义。
不忧不惧,我是一朵盛开的莲
睡莲的名字让人觉得它是一种睡在水上的花。它也很名副其实,果真早上开花,晚上睡觉,不辜负这个名字。这种花听着名字就是很孤傲的花,不肯落地生根,只肯随水荡漾。
这是上帝送给水最美丽的礼物,像是天使的小小的花的脚印印在水面上。没有它,水该多孤单,就像没有情人的人。
古代埃及,将这种花送给太阳神,他们的尼罗河的新娘就是这种花。
原来,她果真是水的新娘,日日盛装打扮,等着水的迎娶。
四十三岁的莫奈在自家的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种满了睡莲,从此他一直喜欢画睡莲,一开始细细地写实描摹睡莲的形态,所以睡莲还是睡莲,后来见着了睡莲的神态,写意地只见睡莲和水的色彩,所以睡莲不是睡莲。水照见了在他之上的睡莲一切可能有的色彩。他不是自己,但他却是最丰富的众生。水在莫奈的笔下,是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而睡莲就是这缎上的繁花。
中国有文字资料记载:“南海有睡莲,夜则花低入水。”南海的天地广阔,有睡莲安睡,那份安定,仿佛在说佛境里就是个有睡莲可以安睡的地方。夜则花低入水,这个低,花是人佛也是人。
而安徒生童话故事里讲过贝脱、比脱和比尔三个小孩,为什么能在一起做三兄弟,就是因为他们都在睡莲的花瓣下住过。
他们一开始是三颗流星,在三朵不同的花里睡过,后来又在磨坊水闸的睡莲花瓣下面住过。然后鹳鸟把他们一一送到一个人家里去。
这三个小孩,各有各的理想。
贝脱说,他要当一个强盗。因为他认为做一个大盗是世界上最愉快的事情。他很像一株蜀葵。他所画的一些人也像蜀葵,因为他把他们画得都又长又瘦。他很喜欢这种花,因为鹳鸟说,他曾经在一朵蜀葵里住过。
比脱想当一个收破烂的人。比脱曾经在长得很像黄油的金凤花里睡过,因此他的嘴角边现出一种黄油的表情。他的皮肤是黄的,人们很容易相信,只要在他的脸上划一刀,就有黄油冒出来。他很像是一个天生卖黄油的人;他本人就是一个黄油招牌。
至于比尔,是个曾经在小雏菊里睡过的小孩,他只对大自然感兴趣,看了蜘蛛一家的爱情生活,不敢结婚,不敢亲吻,但却得到了最后的一个吻,死神之吻,去了一个连鹳鸟都说不清楚所以然的地方。
他们各有各不同的路,但他们的起点却是一样的,都从一瓣睡莲下开始。
原来,在童话世界里,为什么今生我们可以做兄弟、姐妹,原来只是因为我们曾经一起在睡莲的花瓣下住过。我们的亲情从那一瓣睡莲开始……
而在中国,我们没听说过我们曾经是住在同一瓣莲花下,中国对睡莲没有那么深的情谊,中国喜欢的莲是站在水中的,也属睡莲目,不过有了一根枝骨让它出污泥而不染,让中国人见此能立水中的莲都如见佛的脚印。
因为中国人对莲有着一种敬意。他浅浅的笑和淡淡的温暖洁如莲花,让中国人心安而诚服。
所以中国的佛教里,将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那西方的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那极乐世界里:“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
胡兰成说张爱玲当年与父亲决绝而投奔母亲时,也是朵莲:“哪吒是个小小孩童,翻江倒海闯了大祸,他父亲怕连累,挟生身之恩要责罚他,哪吒一怒,刳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是观世音菩萨用荷叶与藕做成他的肢体。张爱玲便亦是这样的莲花身。”
莲与佛此般紧密的关系,只在于莲出污泥而不染,所以有佛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所以“花开见佛性”,人有了莲的心境,当他开花的时候,就有了佛性。
所以有佛经说:“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
而我总觉得是佛的爱情,留在大地,就变成了莲。
宋代的周敦颐爱莲,爱的恰是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花性:“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爱成了哲人,而不是诗人。
其实唐宋的诗人,更喜欢那热闹的人间,所以见莲总是见到那采莲回来的人。
白居易看见一个小孩仓皇偷莲而逃,留下一道水迹,不禁乐得写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宋代的晏几道最喜欢采莲,因为他爱的人里就有一个名为小莲。
所以他常常去看看莲采莲。
莲花刚开的时候,他去看——《清平乐?莲开欲遍》
莲开欲遍。一夜秋声转。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莫愁家住溪边。采莲心事年年。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
采莲的时候他去看——《玉楼春?采莲时候慵歌舞》
采莲时候慵歌舞。永日闲从花里度。暗随苹末晓风来,直待柳梢斜月去。
停桡共说江头路。临水楼台苏小住。细思巫峡梦回时,不减秦源肠断处。
采莲的季节,还没到,他已经在着急地邀约了,让人不要忘了一定一定要每年每年都去采莲——《虞美人?疏梅月下歌金缕》: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苹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人没有约到,只能自己一个人去,所以他很是伤心——《采桑子二五首》:
白莲池上当时月,今夜重圆。曲水兰船。忆伴飞琼看月眠。
黄花绿酒分携后,泪湿吟笺。旧事年年。时节南湖又采莲。
在采莲的小船上睡着了,梦里依稀见到了那人那莲和那些事——《留春令》:
采莲舟上,夜来陡觉,十分秋意。懊恼寒花暂时香,与情浅,人相似。
玉蕊歌清招晚醉。恋小桥风细。水湿红裙酒初消,又记得,南溪事。
晏几道是晏殊最小的儿子,是当时认真写词的一大家,作为《花间》的嫡传,他的词胜过乃父。人们更喜欢他“又踏杨花过谢桥”这般清爽有如乐府的词境。
而晏几道也确实想要减却宋词里那浮艳之器,他要“补乐府之亡”。意思是说,宋朝立国以来虽有一百多年,但并没有产生像样的“乐府”,至于自古相传的乐府早已亡失,所以他要用他的作品来填补这个空白。
而乐府的内容,更多的是儿女之情,所以他的莲花里,只见到女人,和他。
所以他为此写了一本《小山词》,他在《小山词序》说他自己的词:“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具流转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这悲欢离合之事,其实就是当时他所爱上的那四个歌女莲、鸿、苹、云。所以他只用一首看莲花的词,就把他爱的这四个人写进了宋词,这是他能为他们的感情所做的最好的祭奠。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随着家境的中落,后来更因为他的好友郑侠上《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株连下狱,晚年家境贫寒,晏几道就这样从少年富贵的巅峰跌落。
晏几道小山词里伤心的是那这四位歌女是因生活无着而“流转于人间”。但他其实,真正伤心的不是别人,恰是自己。他无力拯救这四个柔弱的生命,最终被剥夺了相爱的权利而成为失意的歌者。
所以他只能将此般的悲伤化成诗词,化成这一段段的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晏几道用乐府的清亮词风看莲思莲,终究成了一本“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小山词》。
只怕那莲花,见到如是的痴人词家,也当合瓣心伤,不忍见到晏几道。
睡莲
你是朵盈洁的睡莲?飘浮在青春的水面
我是如此如此的羞见?羞见你醉人的笑靥
你是瓣上露珠点点?闪烁着爱情的诗篇
我是如此如此的羞见?羞见你醉人的笑靥
你是瓣上露珠点点?闪烁着爱情的诗篇
我是如此如此的羞见?羞见你滑落绿波间
你是朵盈洁的睡莲?飘浮在青春的水面
我是如此如此的羞见?羞见你滑落绿波间
——黄莺莺
很喜欢黄莺莺那种古典的美,悠远不古旧,秋水荡漾的波光之上,睡莲的心思贞静如月,像桑麻女子罗敷歌唱的爱情,洁净而甜蜜。
听这首歌,见着爱情干净的一面,如睡莲睡得也有花的气质。
睡莲
我想在原地画个圈
一个人独自坐在中间
夏天凉冬天温暖
看月亮表演缺和圆
直到消失在遥远天边
我大声喊 他听不见
在夜半 数星星消遣 寂寥无眠
我问睡莲 该怎么办 浮出水面
梦在对岸 没有船
夜中的眼有些疲倦
像一缕快要飘散的烟
还在期盼还在思念
遥望爱情的风景线
他在最高处拒绝见面
越追得急越走得远
在夜半 数星星消遣 寂寥无眠
我问睡莲 该怎么办 浮出水面
梦在对岸 没有船
倒影中的笑靥 随波浪变
你顾影自怜 模糊视线
沉默的睡莲 整夜不眠
醒来才发现 心还在从前
梦在对岸 没有船
——纪如璟
这首歌中睡莲贞静的气质因为年轻的缘故所以定力少许多,所以要浅薄得多。年轻人的爱情跟年轻人唱的歌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有逻辑,没有方向,看着睡莲,做着无关睡莲的梦。整首歌,波光潋滟,才发觉潋滟这个词的意象该是这首歌——在夜的水上想收敛却把持不住的艳,是霓虹灯下一池被搅乱了颜色的水,和水上不得安睡的睡莲,反射着夜的光。
睡莲,夜不成寐,竟成妖媚。
我在佛前求了千年,让你遇见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朵睡莲,在你脚印落下的地方,我朵朵地绽放,不早不晚,恰是你来到的时候,只是你永远不肯回头看你身后步步地莲花绽放,你遇着我最美丽的时候,我却只见你的背影,见不着你见我容颜刹那钟情的眼睛。
芙蓉是宋,繁华敛尽
芙蓉是宋,繁华敛尽。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曹植和那位貌比潘安的潘岳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水芙蓉,即指荷花,它常常会跟水相关,所以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说到木芙蓉,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荷花原先的名“芙蓉”。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即使叫做木芙蓉,又跟因水而生的荷花相区别,但这种花终究喜水,所以喜欢临水而生。苏东坡当年在杭州任上,曾在苏堤上遍植芙蓉。所以《禁梁录》里说:“木芙蓉,苏堤连岸如锦,湖水新而可喜”。
短短一行字,真正有着水边花外,为苍生起的气象。
所以可以这么说芙蓉,一种是生在水里的,即荷花,一种是站在水边的,即芙蓉。
看见芙蓉,总觉得是少了几层花瓣的牡丹,所以常常想,这就是宋吧?
就像大唐的牡丹层层收敛,最后剩下这几瓣,就成了芙蓉,也成了宋词。
那花色依然相似,只是那气势,那花开的气势少了许多。
所以只能成为宋。
不知是谁以《诗经》的口吻来写芙蓉,让那芙蓉顿时有了些从远古涉水而来的悠远之气:
涉江采芙蓉,兰泽有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为着这诗经之色调,席慕容最喜欢写芙蓉,而且写得最好的那首芙蓉,似乎为了回应这无名氏的涉江而来,她也未曾为自己的这诗写一个名字。
她说:
“那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今生重来与你重逢/你在柜外?我已在柜中/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在错愕间?你似乎听到一些声音/当然你绝不可能相信/这所有的绢?所有的帛/所有的三彩和泥塑/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都是我给你的爱?都是/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地开在水中/
浅紫?柔粉/还有那雪样的白/像一副佚名的宋画/在时光里慢慢点染?慢慢湮开
她把那无名氏的涉江而来还原成了一个千年不灭的爱情和轮回,一首诗竟成一个传奇。
而那千朵的芙蓉,让席慕容也想到了宋。
当夜幕沉重地降临,花开始一朵一朵退场。芙蓉花也要退场了,但芙蓉花落的时候不会像别的花那样落红一地,让人惊诧而徒添悲凉——它总是在夜间的枝叶中悄悄枯萎,渐次成褐色成灰色,然后就自己悄悄地落了,落成了土色,不露痕迹。它从不想让人为它收拾残局,她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尊严。
所以当清晨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芙蓉花又渐次开放,似乎从没有开败过一般,它永远都是一朵绽放的芙蓉……
宋已经如夜间的芙蓉般落成了灰,中国从此再无唐宋的花器,从南宋之后,我们不再有李白,不再有杜甫,不再有苏轼,不再有文天祥……也不再有唐诗宋词。
然而,每一次我们重新再看这些诗词,却有如见到一朵朵芙蓉迎着清晨的霞光再次开放,似乎它们从没有凋零过……
只是你见到了,他们就开放。
所以有哲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
芙蓉是这样的花,而唐诗宋词也是这样的花……
《红楼梦》里曾用它形容过林黛玉那样的人,我觉得相似着几分娇柔之余,脾气刚烈的部分也挺像。看这种花,总觉得漂亮得像牡丹,就是脾气大了一点,所以命运也较之多些坎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