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吃亏——慈忍谦让现辉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陷入美德还是恶德,说到底,乃是他有无智慧的结果和标志:陷入恶德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得不偿失,显然是一种真正的愚蠢和不智;反之,追求美德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得大于失,这无疑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王海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吃亏就是占便宜

    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闵嗣鹤

    “吃亏是福”,人人都会说,但真正敢于吃亏的人却很少。多数人仍对吃亏心存芥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通过吃亏找到了成功之路。

    1840年,英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黑便士邮票。当时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和组织疏忽的原因,原本预计在5月6日正式启用的,可是有的城市竟然提前在5月2日售出。提前发售的邮票价值培增,一直为后世的收藏家和邮票爱好者们视为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原本不多的邮票能够流传到现今的,只有两枚。“物以稀为贵”,这两枚邮票成为了收藏界的珍宝。

    100多年之后,在一次美国的拍卖会上这两枚邮票终于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它们的面目。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想一睹为快,更有不少的人想将这两枚邮票买下来成为自己的私藏品。

    拍卖大厅里面人头攒动,买家们摩拳擦掌,都有着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拍卖师宣布拍卖会现在开始,底价为10万美元。刚刚说完,下面便是一阵的鼓噪和叫嚷:“15万”、“20万”、“30万”、“50万”、“80万”价格一路飙升,远远超过了拍卖方预期的价格。当他们准备以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时,突然间听到角落里传来一声低沉的声音:“200万。”热闹的大厅突然间安静下来,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角落里的那个神秘人物,却发现这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年轻人。在拍卖师毫无悬念地连唱三遍:“200万”时,最终落下锤子,完成了这笔交易。

    当人们还在震撼之中没有回味过来时,年轻人又做了一件让他们瞠目结舌的事,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烧掉了其中的一枚邮票,神色淡定从容。全场的人都认为他疯了。有人大叫着说:“这个傻瓜,你烧掉的可是100万美元啊!”年轻人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的微笑,只听他高声喊道:“诸位,从今天开始,世界上5月2日黑便士邮票只有一枚了,因此我宣布,它已变成500万美元,有人想要的话,可要抓紧时间了,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

    不久之后,一位富商花了600万美元,从年轻人的手里买走了这枚邮票。

    人们都以为得到才是好的,而年轻人却用事实向人们说明失去珍贵的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个人只有愿意吃小亏,不求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才有大便宜可占。相反,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季羡林说:生活中很多不快乐是因为自己吃了亏,认为“吃亏”就意味着“失去”,认为吃亏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其实不然,吃亏就是“舍”,只有“舍”才能“得”,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吃亏就是占便宜。

    明朝苏州城里有一家典当铺的掌柜尤老翁,他一向信奉和气生财的信条,从来不和顾客发生争执。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伙计正在与常在这里典当东西的赵老头争吵着什么。

    尤老翁二话不说,先将伙计训斥一顿,然后就笑着向赵老头赔不是。可是赵老头脸色铁青,不见一丝和缓之色,站在柜台前一句话也不说。

    挨了骂的伙计委屈地向老板诉苦:“老爷,这事不能怪我呀,是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我刚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

    尤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消消气,不要与伙计一般见识。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点的衣服穿。这是小事一桩,大家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什么事都好商量。”

    说着就吩咐另一个伙计查一下账,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来。衣服取来后,尤老翁亲手递给他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孩子们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

    赵老头仍然板着脸,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没想到,当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

    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来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并没有以怒制怒,而是一忍再忍,明显吃亏也不与他计较。结果赵老头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选择了另一家。

    如果在赵老头来寻衅滋事的时候,尤老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怒相对,那么最后摊上官司的肯定就不会是另一家店了。事后,有人请教尤老翁,怎么会料到赵老头有以死进行讹诈这一手?尤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根据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凭仗。在我当伙计的时候,我爹就常对我说‘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从表面来看,尤老翁把赵老头典当的衣服免费交还给他是吃了亏,但是,他因此免去了耗时、耗力、耗财的人命官司,实则是占到了大便宜。正所谓“吃亏是福”。一些聪明的人遇到事情是不会去斤斤计较的,而是能够成功地运用吃亏的智慧,得到更多的“福分”。

    生活中,那些常怕自己吃亏,总是斤斤计较,处处较劲,为蝇头小利也要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不妨多想想“吃亏是福”,用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一切。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吃亏”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局限在“不亏”的狭隘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最终令其失去更多。

    糊涂亏,莫计较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只有饱经风霜,经过坎坷的人才能深得人生的真谛。

    ——叶舟

    在人小的时候,往往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当人一天天长大,经历越来越多的时候,会猛然发现,社会和人生其实并不如当初自己想像的那么美好。于是,便学会了浊眼看世界。许多事情,该糊涂时就别让自己太过于清醒,不糊涂也要让自己装糊涂。因为,太清醒了,就很难再保持一颗如水的静心。在这个时候,便能够体会到“人生难得一糊涂”。原来,“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佳境。

    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许多风风雨雨之后,对于各种得失、利益、恩怨、是非,就不会再去过多计较。在是非原则问题上不去计较,在原则问题上也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许多细小的问题上,更不会去作无休止的纠缠。理智地去处世,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应付各种逆境。以其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这种聪明的“糊涂”可以平息可能会发生的种种矛盾。

    明白了这些,就不会经常发“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感叹;才能在融洽、平等、祥和的气氛中处理一切问题;才能给自己制造一个快乐、自由的心灵空间,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去吸取别人身上的种种智慧和力量,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更加顺利。

    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诚恳,感动了一个叫冯谖的落魄人,此人为报答孟尝君的礼遇而投到他的门下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去,但不知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使者来了,均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何物,冯谖据实回答,孟尝君大为不悦。

    冯谖对他说:“你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倾城而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终于体会到了冯谖“市义”苦心。

    孟尝君当年的“付出”并没有想到日后的“回报”,但等他落难时却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是糊涂吃亏的智慧。可见,吃亏也可以是好事儿。

    郭德成,元末明初人,性格豁达,十分机敏,特别喜爱喝酒。

    在元末动乱的时代里,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

    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原先的将领纷纷加官晋爵,待遇优厚,成为朝中达官贵人。郭德成仅仅做了骁骑舍人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员。

    郭德成的妹妹宁妃,当时在宫中深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因此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准备提拔郭德成。

    一次,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说道:“德成啊,你的功劳不小,我让你做个大官吧。”郭德成连忙推辞说:“感谢皇上对我的厚爱,但是我脑袋瓜不灵,整天不问政事,只知道喝酒,一旦做大官,那不是害了国家又害了自己吗?”

    朱元璋见他辞官坚决,内心赞叹,于是将大量好酒和钱财赏给郭德成,还经常邀请郭德成去皇家后花园喝酒。

    从某种角度来讲,郭德成是一个知道满足,没有过多奢欲的人。他能够有自知之明,正是他后来能忍受一时的委屈、一时的灾祸而保全性命的关键。伴君如伴虎,君臣相互猜忌,造成了多少历史悲剧。

    一次,郭德成兴冲冲赶到皇家后花园,陪朱元璋喝酒,眼见花园内景色优美,桌上美酒香味四溢,他忍不住酒性大发,连声说道“好酒,好酒”,随即陪朱元璋喝起酒来。

    杯来盏去,渐渐地,郭德成脸色发红,醉眼朦胧,但他依然一杯接一杯,喝个不停。眼看时间不早,郭德成烂醉如泥,踉踉跄跄走到朱元璋面前,弯下身子,低头辞谢,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皇上赏酒!”朱元璋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头发纷乱,笑道:“看你头发披散,语无伦次,真是个醉鬼疯汉。”郭德成摸了摸散乱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朱元璋一听此话,脸涨得通红,心想,这小子怎么敢这样大胆地侮辱自己。他正要发怒,看见郭德成仍然傻乎乎地说着,便沉默下来,转而一想:也许是郭德成酒后失言,不妨冷静观察,以后再惩治他不迟。想到这里,朱元璋虽然闷闷不乐,还是高抬贵手,让郭德成回了家。

    郭德成酒醉醒来,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失言就恐惧万分,冷汗直流。原来,朱元璋少时在皇觉寺做和尚,最忌讳的就是“光”、“僧”等字眼,郭德成怎么也想不到,今天这样糊涂,这样大胆,竟然戳了皇上的痛处。

    郭德成知道朱元璋对这件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以后难免有杀身之祸。怎么办呢?郭德成深深思考着:向皇上解释,不行,更会增加皇上的嫉恨,不解释,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难道真的为这事赔上身家性命不成。郭德成左右为难,苦苦地为保全自身寻找妙计。

    过了几天,郭德成继续喝酒,狂放不羁,和过去一样,只是进寺庙剃光了头,真的做了和尚,整日身披袈裟,念着佛经。

    朱元璋看见郭德成真做了和尚,心中的疑虑、嫉恨全消,还向宁妃赞叹说:“德成真是个奇男子,原先我以为他讨厌头发是假,想不到真是个醉鬼和尚。”说完,哈哈大笑。

    以后,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原先的许多大将们纷纷被他找借口杀掉了,而郭德成竟保全了性命。这是由于他能够从眼前的祸事看到以后事态的发展,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而其他的功臣则远不如郭德成明白要忍对祸福的道理。因祸进庙,因祸保住了性命,谁又能说这不是福呢?

    生活中,人们不妨多想想“吃亏是福”的道理,这对你今后的人生会大有裨益。因为,它们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不来。

    懂得低头,才能少走弯路

    在人生道路上没有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当我们处于绝望或困境之中时,要学会低下头看一看,就能发现别样的美丽。

    ——季羡林

    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低调做人的智慧。低调做人,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让人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有这样一副对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低调做人的真谛。上联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顶,横批是:低调做人。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你很优秀,但你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就不可清高自傲,而应虚怀若谷,团结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共同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所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低调做人,才能取得想要的成绩。

    当然,在一些人的眼中,会认为低调做人是一种精神颓废,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生存智慧的诗意拷问》的作者李正兵说:“低调不是精神颓废,颓废的人没有追求和理想,面对生活的不幸缺乏必要的意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低调者看来,苦难与不幸只是生命航程中必不可少的风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脚踏实地地追求,必将引渡自己抵达圆满的彼岸。低调的人也不缺乏自信,只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愿为时过早地轻易下结论,不愿对事情的发展进行盲目乐观的估测。”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要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被人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在你的成功中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可若被人看高了,刚开始人们也许会觉得你很了不起,因而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如让人一再失望,其结果自然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说,低调做人,不失为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一种哲学。

    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就成功了。

    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只要稍有点处理不当,就会招致不少麻烦。轻则工作不愉快,重则影响职业生涯。因此,与人相处,我认为关键是要学会低调!

    为人过于直率,不知隐忍,激情冲动往往是幼稚、肤浅所致,你要做到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时,都能以低调的态度对待。

    学会低调做人,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低调做人”被一切真正的成功人士奉为圣经。

    一个人要清楚外面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但外面又是一个让人特别无奈的世界。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得意时不要太张扬,失意时不要太悲伤。”因为你在得意时越夸耀自己,别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欢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他对于那些以德行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嫉恨的,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宁静,以至于由一个愚人变成一个狂人。

    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获得更多才能,保持不自满的心态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妒忌、诋毁、攻击、陷害。

    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就要保持低调,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吴国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容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说话办事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过和生活着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和总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