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言-写出传统文化味儿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品评论

    ——张晓林小小说印象

    杨晓敏

    笔记体小说是我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聊斋志异》当属集大成者。当代文学的笔记体小小说,同样是姹紫嫣红的百花文苑里的一朵芬芳奇葩。冯骥才的“市井人物系列”如《大回》《苏七块》等,汪曾祺的“故事新编”如《鹿井丹泉》《捕快张三》等,魏继新的世相百态如《狗胆》《走龙》等,景田、鹤菁的历史人物解读如《较技》《定局楼》等,都能在沿袭传统文化的路子上,自生变化,再造神奇。虽属小品形态,亦能属他们成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从事笔记体小小说写作的也不乏佼佼者。孙方友的《陈州笔记》、杨小凡的《药都人物》、相裕亭的《盐河人家》,还有马宝山、申平、一冰、程习武、杨海林等一拨儿,大都能根植民间传说的土壤,营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景观。优秀的笔记体小小说,语言讲究简洁明快,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十分注重大众阅读的审美趣味。凡此佳作,有若墙角腊梅绽放,溢香弥远;夜阑流星倏忽,灼人眼目。

    近几年,我常读到张晓林的笔记体小小说,一组组冠名《宋朝故事》的作品,出现在一些报刊上。他的创作选材严谨,写法上不落俗套。凡北宋时期的帝王将相、名人雅士、趣闻逸事、掌故传说,他在经过现代意识思考后,进行解构或组合,重新放之于自己的笔底,倒也自成体系。《谗言》中正邪之间在不同历史关头的较量所产生的迥异结果,令人瞠目,为当政者扼腕一叹。作者不动声色地隐藏起来,只让事实说话以表达爱憎。《射箭》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大背景下,让父子伦常与个人兴趣发生的矛盾,上升到孝道与忠义之间的高度。该篇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兼之内涵丰富,容量奇大,稍一展开便能伸长为一个中篇。由于作者剪裁得体,布局合理,作为一篇小小说则精致可读。《拜石》《洁癖》和《<道林诗>帖》等篇什,是以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为原形对号入座的创作。米芾一生仕途坎坷而性格乖张,其人其事在民间流传颇多。这种野史更加逼近史实和人物的真实性情,张晓林的作品起到了“藉一斑而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他认为笔记体小小说要讲究“文味儿”“文气儿”,缺味儿则单,缺气儿则僵。写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烟壶,养蟋蟀用的泥罐,也要传导出它所蕴藏着的本民族的文化与美学精神。

    晓林读书甚多,如《聊斋志异》《客窗闲话》《阅微草堂笔记》及布扎蒂的《现代人间地狱游记》、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爱伦·坡的《莉姬娅》等。他一直努力把外国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笔记小说中的优秀成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他的《木钗》写一僧人把一落难母子布施的唯一木钗轻贱弃之,使得寺院将捐助之资铸一寺钟后,钟声却像丢了魂似的。后僧人幡然悔悟,以虔诚心态弥补过失,钟声嘹亮起来。写善恶美丑并不停留在简单的因果报应上,而是深入到一种大境界中。《诗棺》中的于之渔是一诗痴,并不被世俗情理所容,每日里在野外“携带诗笺赏梅花”,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唐朝的李贺。于之渔临终前,在梅林里挖一墓穴,贴满自己的诗稿后,安然瞑目。奇人奇事奇棺,令人喟叹不已。《红薯泥》则以诗性文笔抒写传奇见长,把民间久已失传的美味写得奇香扑鼻。

    晓林早年在豫西工作,近年供职于开封市文联,一头扎在古都名城汴梁的风物之中,对北宋兴衰以及历史人物产生浓郁兴趣,凡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三教九流无不纳入视野。他曾略显自负地说:我会以最大的努力,让这一段沉寂的历史重新活泛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