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言-小小说杂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创作心得

    张晓林

    把小小说当绝句来写

    大学期间,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背过二十一折《西厢记》,背过《春江花月夜》,背过《孔雀东南飞》……可是过不久又都把它们给遗忘掉了。而背过的“人闲桂花落”“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五绝或七绝,却想忘都忘不掉!忘不掉,一是因为它小,二是因为它好。小,便于记忆,容易普及。女儿两岁时就会背“床前明月光”,中国12亿人,恐怕有11亿人知道“汗滴禾下土”。说它好,还真是好,短短四句,五言或七言,有意境,有韵味,能让你联想,能让你看到字词后面的很多东西……小小说就是小说中的绝句,能把小小说写成绝句,有意境,有韵味(譬如汪曾祺、阿成的小小说),还真不容易。我一直都是把小小说当成绝句去写的,尽管目前我还没能够做到,但这将是我终生的追求。

    小小说要写出自己的“这一个”

    我的小小说,大多带有笔记小说的味道。

    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小说类中,我对清代的笔记小说情有独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的枕下书,每天睡觉前都要读上一两篇,然后到梦中去消化它。

    汪曾祺老先生曾有一个愿望,有生之年把《聊斋志异》改写一遍,可惜,他只写了10余篇,人就作古了,这实在是一大憾事。

    其他的笔记小说如《客窗闲话》《夜语秋灯录》《阅微草堂笔记》《虞初新志》等,我都读过三遍以上。

    据资料统计,清朝的笔记小说见诸典籍的,有300余部,我仅仅读到过60余部。就是这60余部笔记小说,对我的小小说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我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使我的追求——写出自己小小说的“这一个”,和其他作家的小小说区分开来——成为一种可能。

    让小小说多一点“文气”

    用笔记小说的形式来写小小说,首先要讲究“文味”“文气”。“缺味则单,缺气则僵。”

    笔记体小小说,要写出中国气派,写出本民族的心态世相。光短不行(外国的许多名篇也很精短,如屠格涅夫的《门槛》),民族化的关键就是“神韵”。

    要使自己的小小说带出点这种“神韵”来,就得在中国文化上下功夫。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说书法篆刻,也不说绘画诗词,就是最不显眼的吸鼻烟用的烟壶,养蟋蟀用的泥罐,无不蕴藏着本民族的文化与本民族的美学精神。

    冯骥才单就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就写出了一部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来,且写得韵味十足,靠的就是中国文化作底蕴。

    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文化人,再来写笔记体小小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面目。

    小小说还要“拿来”

    拿来,是拿来外国的小说。

    笔记体小小说虽说是典型的本族化的小说,具有一种定型化的审美形式,但它并不排斥对外国优秀小说的借鉴。

    笔记体小小说重“神韵”,外国的小小说则重技巧和哲理。二者的结合,也即民族化意识和现代意识的结合,说不准会创造出笔记小小说的新形式。

    其实,我读布扎蒂的《现代人间地狱游记》,读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读爱伦·坡的《莉姬娅》《厄谢府邸的倒塌》等等,就好像在读中国的《聊斋志异》,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尤瑟纳尔的《马戈尔之死》和《道听途说》中的《潘封翁》简直就是同一篇小说(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好多)。

    这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拉丁美洲的魔幻小说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的笔记小说中同样随处可见。

    因此,在读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同时,我并不偏废对外国现代小说的学习——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

    我正努力把二者的优秀成分都吸收到我的小小说创作中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