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也重视起来,尤其是健康状况。而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单位的、。隋感的等等方面压力,使我们的情绪时好时坏,疲于奔命,它带给我们烦躁、急功近利、感官刺激、忧郁压抑,自我封闭乃至生命的夭折。
男人面临社会及家庭的责任,这使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竞争,有竞争就可能获得成功也会遭遇失败,这使得更多的男性感受到压力无处不在,有时,他们的心理会比女性更脆弱。
每当此时,如果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如此脆弱?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慢慢进行化解,会使自己濒临绝望的情绪疏导开来,归于平静。
佛家常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句话,充满了佛家的智慧。
作为男人,如果他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并常常抱持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事业和欲望,那么,他的生活中一定会少了许多烟尘,而平添一份洒脱。
佛学、禅机中的养心智慧
佛家的戒、定、慧
戒是佛家考验信徒的试金石,也是佛家排除贫苦,摆脱欲障的法尺。目的在于苦其心志,减少妄念。
佛家的戒,一般常指五戒。凡出家僧民必须五戒:一戒不杀生;二戒不偷盗;三戒不邪淫;四戒不妄语;五戒不饮酒。戒的目的是减少贪念欲望。
佛学盛行的时代,物质供给还不是那么充足,佛家尚且要戒欲,那么现在处于物质欲望高度膨胀的时代,就更应有一定的节制。所以,从佛家的“戒”借鉴点经验,无疑对缓和当今心理矛盾大有裨益。
佛家的“定”指心定,即排除妄念。
佛家要断烦恼才能人菩提,超生死才能达涅檠,因此,必须去除杂念,才能心定。
佛家的“慧”即观慧,开慧。
“慧”,也即了悟,就是对佛学“空”观的醒悟。
佛家的“慧”与科技界的智慧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总之,佛家的慧,是从宗教的角度认识到世界是空的,所谓“成、住、坏、空”四大皆空,人的心性和外境达到圆融无碍,这就是佛家“慧”的最高含义。
所以,佛家修炼经过“戒”、“定”到“慧”,觉悟到世界一切都是空的。从而达到杜绝烦恼和贪著妄念,从而消除了一切悲苦的根源,这就是佛学的开慧。
佛家修持到空观,达到净心定念,最后达到开慧了悟的境界。启示了人们虽不说看淡物欲,至少,对达不到的欲望不要太执著,看淡一点则海阔天空,否则烦恼不断,苦海难度,心理矛盾难以化解。
所以,现在的人,虽说世畀观是唯物的,但也不要让财欲过分膨胀,当然除了财欲之外,还包括官欲、名欲、利欲……否则断不了烦恼的根源,又怎能和缓人际关系,又怎能化解心理矛盾,又怎能维持心态平衡,这就是佛家“慧”的启示。
“放下”的智慧
佛家有一个故事,就是师徒两个和尚,在河边正准备涉水渡河。见河边站着一个弱女子,为不敢过河而犯愁,和尚师傅便毫不犹豫地把那女子背过了河。走了一段后,小和尚问:“师傅,您是出家人,您背那女子过河,就不怕别人说吗?”
和尚师傅说:“都走了那么一大段路了,我早已把她放下了,怎么你心里还放不下,不就是帮助一个弱女子过河嘛!”
小和尚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就是“放下”的禅理。
佛家修心,强调要“放下”,现代人的心理要同样重视放下,放下,就是强调要去除烦恼。把心的空间腾出一些来装新的东西,不要老是在心的空间里填满了陈芝麻烂谷子。
来自佛家修禅的启示
禅,就是禅定、禅修。佛家强调修禅时,应沉淀心中万念。佛家认为,心念如脱缰之野马,难以制伏,非定不行,所以要沉淀诸念。佛家的修禅,还强调调息。
禅定的“定”,主要指思想净化,并不一定要定而不动,所以入禅不一定要打坐,动中也可人禅,禅的主旨在神定而非形定,过分强调静,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这对静养功的外静内动是个启示。
在工作间隙或每天下班回家后,或晚上睡前5分钟,可练练短时间的静养功,以排除各种杂念,可采用坐式、卧式或立式,也可在散步时做。
方法是:全身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顶上腭,目视鼻尖,意念定于下丹田(脐下3寸),然后做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即可。可以想象一件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让大脑呈现空白,意念可定于下丹田。
要旨:
呼吸吐纳:深慢柔和。
意念导引:美好自然。
气至丹田:涵藏不泄。
每天睡前应坚持做5~10分钟。
养生先养心
世事的纷扰,内心的挣扎,总便人觉得人生是多么的寂寞无助,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无可名状的忧伤中。很多无奈苦恼的事,我们很难摆脱;世上有太多的忙碌紧张,我们无法逃避。名利是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去孜孜以求,欲望却是人性的膨胀,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心计劳力,比起单纯的物质需求还要让人疲惫憔悴。内心那股压迫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一天到晚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因而时时感到焦躁不安,此时理想与爱情成为多余,成为梦中美丽的幻象,心灵的安宁被物质被欲望所奴役,心态的失衡使人生走向悲哀无助,若到极处,甚至可能铤而走险。
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愈加显得珍贵了。
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古人日: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气象之下,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流水,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弥足珍贵,就会以一颗宁静的心善待一切。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井边的牵牛花缠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这是多么博大恢弘的心境,又是多么荡人心魄的情怀,为了珍惜一个弱小的生命,宁愿去借水喝,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平常心,是难以做到的。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心路常常有极为坎坷的历程,历了险峰,经了幽谷,才发现世事沧桑,如梦如幻。
一切从生命出发,我们便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一面对生命尽心呵护,一面又悉心体验,东涌西没,毫无蔽障,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
因此,平常心不仅使人具有大海一样的气度,还使人稳重如山。狂风暴雨之中,惊涛骇浪,松林翻滚,可大海深处平静如昨,山岿然不动,以如此胸怀去实践人生,就无所畏惧。对困难也绝不能退避,诸葛亮日:淡泊似明志,宁静以致远。淡然面对人间是是非非,保持心灵宁静的同时,不忘对理想的追求,对宝贵生命的敬畏,长此以往,定可令生命发扬光大。
保持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对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自语地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吗还倒呢?”
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都想不断地充实自己,但由于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却一事无成。不管学什么,都要把自己当做一无所知的人,才能学到东西。无法保持空杯心态的人,对所学的总是有种成见,进而转变为沟通困难,最后导致听不进和听不见。
珍惜身边的“五福”
通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可以使我们获得快乐、安逸、坦然、安详和健康。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养生而言,可以概括为“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那么如何获得这“五福”呢?佛家给出了以下精辟的观点:
慈悲心
佛教认为,以众生之苦为苦,修无量功德,身体健康,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行善心
佛说:“普度众生,众生之内有自己。"行善不但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启发了自己善良纯洁的心性。
断绝妄执之心
就是说要色空,色空指物质现象和自性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和现象,一切都在变化,是无常的。认为妄执之心是人生诸种烦恼的根源。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
第二节 静为根:道家的养生启示
道家的养生观,强调回归自然,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静为根
《周易》的动静观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养生学中的应用更是明显,所以,我国无论是动养生还是静养生,五千年来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道家、儒家、佛家在静养生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法自然
道家强调回归自然,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理论,就是要“自然无为”,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其精神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融一,突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比如春天万物发芽生长,早上太阳懒洋洋地晒着,人就该顺应自然的节律,可以早起,散开头发披在身上,很悠闲地在宽敞的庭院里散散步。
尚虚静
崇尚虚静,是老庄道家清静虚无思想在养生中的应用。所谓虚,就是少欲。就是要少思寡欲,少杂念,少贪念,跟《黄帝内经》提倡的“恬淡虚无”道理是一样的。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要恬淡虚无,跟《黄帝内经》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一样的道理。
还要善于知足,这是《老子》的观点,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都表明清心寡欲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原则。
贵柔顺
柔指柔顺,《易经》乾刚坤柔,儒家重乾卦刚健;道家贵坤卦柔顺,柔也即柔和,《老子》十分注重柔和。道家对生命主张轻抚,主张柔养,如《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要保护生命,避免过用,防范高压,要少欲。
所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是为了让生命处于和谐的阴阳平衡状态,而不是勉强的阴阳平衡。这就是《老子》万韧“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精神。
所以平时多让身体处在一种柔和的阴阳平衡状态,而不是超负荷、超高压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 仁者寿:儒家的养生法则
儒家养生的核心是德养生。德养生也就是伦理养生,体现了由孔子、孟子开创的重视伦理养生的特点一有“德”,才能长寿
儒家的德是遵行孔子的仁爱观。所以,德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行仁爱,也就是要仁义忠孝。
孔子的名言“仁者寿”,就是强调讲仁爱、仁义、仁政的人,必有好报,有好的品德的人,必然长寿;反之,品德恶劣的人多折寿。强调只有对他人爱、对社会仁,才能长寿。
“和为贵”,就是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个性都比较好,所以就长寿。
“礼之用”,就是说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具有好的心态,所以能长寿。
总之,儒家重视伦理养生,这是最文明、最高境界的养生,孔子提出“大德必寿”就是儒家德养生的宗旨。
“修齐治平”中透露的养生策略
“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口号、人生观,也是倡导人要与社会融一。结合到养生,启示人的生死离不开家庭社会,因为人不是孤立的。这就是儒家强调家庭养生的缘由。
所以养生不是孤立地整天考虑我该吃什么,该怎样运动,怎么保养,这样就狭隘了,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背道而驰,而是提倡人的生命应该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去,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放下小我,这种积极的心态是极有利于女性养生的。
儒家强调的是人世、济世,这对男性养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一精神告诉我们,人活着不是只为自己,能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将有助于我们健康长寿——做一个仁爱宽容的人,不亦乐乎?
和谐对男性养生的重大意义
儒家经典《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告诫人们要融合,要统一,这样才彼此有利。结合到男性养生,只有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身心才能快乐,人体也才能健康。
儒家的中心思想在“和谐”,人的生命现象中有不断的衰老,也有不断的新的生长,新陈代谢是一个动态的和谐状态,男人要长寿要延缓衰老,就是要尽可能地维持这种动态的和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身体发生的变化,积极地调整,达到新的和谐。和谐状态维持得越好,衰老就离得越远。
“不时,不食”的儒家饮食养生方案
首先,孔子提出:“不时,不食。"就是说,不符合四季的食物,就不吃。反季节食物要少吃,强调吃节气菜。孔子的这句名言,是四季养生的经典名言,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
其次,孔子提出“食无求饱”。就是倡导要饮食有度,食养有节,以免损伤脾胃或形成肥胖症。
再次,孔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告诫饮食要粗中有细,既要全面吃,也要保证质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养生观
孔子倡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强调人要多融人到自然中去,提倡人与自然相融一,也就是要突出整体养生。
第四节 古代思想家的养生智慧
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活到73岁,在古代算是长寿的人了,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养生专家。
他的主要养生观:
仁者寿开创了我国伦理养生的先河。
不时,不食强调吃时令菜(四季菜),开创了四季养生的先河。
推出少、壮、老三个阶段的养生准则:
少年养生戒之在色,因为少年时候血气未定;
壮年养生戒之在斗,就是不要太拼命;
老年养生戒之在得,因为血气已衰,要懂得知足。
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之一。活到84岁,写了一本书叫《孟子》。
主要养生观点:
《孟子》主要强调伦理养生。重点是养气,养浩然之气,人有了这个凛然正气,就立得正、站得直,铮铮铁骨,活得潇洒洒脱,自然会长寿。
与此相适应,孟子在伦理养生中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有舍才有得,这种超脱,会成为人抵抗厄运、抵抗戕害、保证生命质量的精神动力。提出重气节的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还主张清心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老子
老子也叫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祖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著名寿星。
老子长寿抗衰老的秘诀在神养。
他主张清静无为,强调无欲静养;主张知足常乐。
老子尤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相融一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
庄子
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著名道家人物。
庄子也重神养,主张“忘我”的超神养生。重吐纳,提出“吐故纳新”。重仿生养生,提出“熊经鸟申”的导引方法。
苟子
苟子是战国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写的书叫《荀子》。
他重视伦理养生:主张以礼节欲。
强调顺时养生:主张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就是说养生不要违背天时。
管子
管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管仲。
《管子》是托名管子的书,是战国时期编著而成的,其中体现的思想也能代表管子的一些思想。
管子主张伦理养生:提出人品端庄、行为端正才能长寿。
重视心养生:所谓心者,智之舍也。心安则身安。
重视食养生:强调饥饱不能失度,否则易导致气虚神色衰。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韩非,著作是《韩非子》。
强调食养生:认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虽然口感好,但易伤人身体。
重视神养生:主张少费神,少劳心。
主张静养生:认为静养有利于身体健康。
这本书是秦朝著名政治家吕不韦集合他的门客写成的,所以冠以“吕氏”,书的内容庞杂,一般归到杂家。
主张节制情欲:提出声色滋味不节,都不利于养生。
重视通窍:提出“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
认为人体三百六十节都通利,才能目明耳聪,鼻息,口和。强调去污排毒,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污毒不能清除的缘故。后来成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成语,告诫人们要经常运动,才能健康长寿。
由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被认为是那个时代哲学思想总结性的著作。
七情养生: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太过会伤身体,如:“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节欲养生:告诫人不要多欲,要静。
衣食养生:提出量腹而食,量形而衣,食不能过饱,衣服不能太紧。
王充
王充是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是《论衡》。
主要养生观点:强调先天禀气的厚薄,主张节制嗜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调气养生:认为人可活到百岁,活不到的原因是气不足。
提出养气的原则是和气,提出和气的人可得长寿。太平之人多长寿,原因就在气和。
保精节欲:戒酒色,保精才能长寿。
第五节 静养生:对生命的轻抚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淮南子·主术训》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一动不如一静、以逸待劳等等。都是在说动和静这两种生命现象。
这就说到了东方养生学上的两大法宝:动养生和静养生。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
那么我想问一问,是老虎、豹子的寿命长,还是龟、蛇的寿命长?
回答当然是龟、蛇寿命长。
研究表明,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愈慢,寿命愈长。龟每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每分钟呼吸多达16~20次,寿命仅几十年。这些说明保养、节能、减少消耗是养生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启发我们动养和静养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偏颇。
有的人以为拼命运动身体自然会好,其实不然,运动过度的人寿命并不会长。
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老奶扔的寿命一般比老爷爷的要长,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除女人生理特点之外,女性比男性要善于静养。
所谓静养,就是节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饭慢、动作慢……总之,一切都优哉游哉,她们运动少,吃得少——所谓少吃少动,没事多睡觉,一句话,活得很舒服。
这些特点都和龟、蛇一样,善于节能,善于静养,于是阳气耗散得少,阴津保护得好,所以生命的烛光能常亮不灭。
而老爷爷则相反,喜欢动养,就是节奏快,包括呼吸快、心跳快、吃饭快、动作快;好喝酒、侃大山、玩牌、好运动、睡得少,所谓多吃多动,精力倒是好,但不一定能长寿;有的也能长寿,但远没有静养来得舒适。特点是像虎、豹一样,大量耗能,于是阳气耗散得多,阳气、阴津保护得差,所以生命的烛光熄灭得早。
相对而言,静养比动养更能长寿,而且状态从容不迫,悠闲自在。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就不要做运动,而是提倡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只静养不运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间,刚柔相济,亦动亦静,缺一不可。
静养生是对生命的轻抚
静养生能降低阳气及阴精的损耗,从而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哪些人宜静养生?
动养与静养要相辅相成,有的人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如有高皿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遗传基因的人,身体肥、血脂高、腰围及腹围超标的人应以动养生为主,静养生为辅。反之,血脂不高,腹围、腰围正常,体重不超标,无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遗传基因的人,应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或交替进行。
处理好动养生和静养生的关系,才能达到精力好又能延长寿命的最佳目的。
静养生须心先静
只有心先静下来,全身才能静下来。要心静下来,就要少点欲望。常做5分钟静养功
方法:半坐或躺下,然后半闭眼,两臂自然下垂,把意念集中于下丹田(脐下3寸),然后做深呼吸,想一件美好的事。这叫以一念代万念。如此静养5分钟即可让大脑清醒。
第六节 让生命学会从容起舞
什么是“慢养生”?
慢养生就是慢用脑、慢动作、慢吃、慢睡、慢说话、慢做家务、慢散步……总之,一切都应慢节奏。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慢生活”:让世界学会倾听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
“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要慢下来,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这是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从健康角度讲,古代医学之父已有箴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一针见血地指出:健康的核心就是亲近自然,顺应自然。
怎样才是顺应自然呢?简单地说,就是顺应日月运行,生命运动,四季变化的规律。一天的时间中,工作、生活、睡眠三者各占约8小时,不能偏颇。只要偏离这个生命最基本的规律,就必然要用健康来偿还,人人都不例外。在心态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淡泊宁静,和谐有序。慢生活并非散漫和慵懒,而是自然与从容。
用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像心脏一样工作,有忙有闲,尊重科学;像蜜蜂一样生活,有劳有逸,懂得生活。心脏的设计之妙,耗能之少,优于任何一种高科技,它是节能的榜样,是慢生活的典范。
再看看蜜蜂,更神奇了,2亿年的自然进化,同时代的恐龙早死了,它还活得很好,家族庞大,人丁兴旺,而且天天蓝天白云,清风送行,和百花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蜜蜂从不加班,在规律有序的生活中,以勤劳和智慧用普通的花粉和花蜜酿出高科技含量的蜂蜜和蜂王浆,创造出几十倍的科技附加量。反观蚂蚁,加班加点,早出晚归,风里雨里,却只是机械搬运,满头大汗却效率很低。
有人说,只有忙碌才能出成绩,那可不一定。85岁高龄,精神矍铄、潇洒从容的金庸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他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华,而是羡慕“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活,饮食简单清淡,七八分饱,衣着自然简朴。他说:“人要善于有张有弛。武打小说打一会儿,就要吃饭,谈情说爱,不能老是很紧张,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
徐徐缓缓的他做出了很大的事业,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富兰克林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至理名言。虽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具备“慢生活”的现实条件,但“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该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
你不能实现“慢生活”,但却可以实现慢节奏、慢速度、慢饮食、慢心态。
所以,快速放下你对慢生活的种种误解吧!从今天起,远离快餐,做一个幸福的人,慢慢地吃,放松地工作,真正地休闲,用心地聆听,投入地爱,温婉地交际,很快地你就会发现,幸福真的会像花儿一样开放。
慢养生是节能养生
慢下来,才能静得下来,静了才能慢;慢下来,体温才能降得下来;静下来,心跳、呼吸才能慢下来;心跳、呼吸慢下来,生命活动才能节约能量消耗。所以慢养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节能,为了减少消耗,达到保护阳气和阴精、延缓衰老的目的。
慢养生是“在家族”的一大法宝
现在呆在家中的中老年人很多,有年纪大的,有离退休的,有下岗的,有无业的,有生病的……总之,每年都在增多,他们~漫养生”和“静养生”的条件都很好。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而是成天忙忙碌碌的,问忙什么呢?自己也说不清。所以,“在家族”如果不注意放慢节奏而是成天瞎忙:白天忙家务、忙看孩子、忙采购,晚上忙打牌……那是达不到养生效果的。
所以,“在家族”同样要安排好快慢节奏。“在家族”与“上班族”的快慢节奏恰恰可以颠倒:白天,该上班的都上班了,该上课的也去上课了,此时“在家族”可以松散一些,放慢节奏,慢慢地来。晚上孩子们及上班的人都回来了,节奏就应该加快一点,因为你白天已经松弛够了。反正,每家人、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原则是:有快有慢,有紧有松,有忙有闲。
慢养生的关键在“心慢”
要节奏慢得下来,首先要心先慢,也就是要神先慢,只有心先慢下来,生命的节奏才可能慢得下来。试想,一个成天心急火燎的人,一介急性子的人,他的心慢不下来,呼吸能慢得下来吗?心跳能慢得下来吗?
所以,心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放慢;心急时,心跳、呼吸都会加速……有些时候,就是要放心,只有放心,才可能安心、养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