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依-一为师长一为贤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共和国建立后,王树声相继担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等要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杨炬也身居领导岗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好公仆、好夫妻、好父母。

    王树声严格要求妻子有口皆碑,杨炬理解支持丈夫同样堪称楷模。

    当年,杨炬调京分配到海淀区卫生局防疫科任科长。从家到海淀,坐公共汽车往返得两个多小时。1961年,她调到军事科学院任门诊部主任,往返一趟需要三个多小时,可她从没让王树声的专车接送过。对于工作上的事,特别是干部问题、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王树声从来不让夫人插手。杨炬通情达理,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听来客是找丈夫谈工作、谈人事问题,她总是自觉地默默地避开了。

    他俩有三子一女:长子王鲁光,前面提到出生在沂蒙山区;次子楚还,出生在打回湖北的第二年;三子建初,出生在国家大规模建设之初;幼女季迟,姗姗来迟于1955年。这一个个富有寓意的名字,饱含了大将夫妻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

    当孩子们相继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时,大将夫妇一个个别出心裁的“生活规矩”出台了,小手绢、小袜子,自己洗;升到三四年级时,洗自己的小衣服;进入中学,该自己洗被单。他俩三天两头抽查,不允许保姆或勤务员代劳。一旦发现偷懒者,少不了一顿“刮”。他俩还对孩子“约法三章”:不许在同学中夸耀父母;不许奇装异服与众不同;不许小车接送上学;完不成作业或做得不好的不能玩。所以,直到今天,他们的几个孩子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从他们身上见不到某些高干子女表现出的那些毛病。

    再说房子。1969年,随着总军械部建制的撤销,王树声的住地成了另一单位的属地。上级决定为他选建新居。一天,大将夫妇应城建规划部门之邀,审定环境幽静、风景如画的玉渊潭附近的房基。

    他俩一看连连点头,城建部门负责人松了一口气。也难怪,这是第三次为王家选房基,前两次都因“不满”而告吹。第一次选在西城护城河畔的一座古庙上。不料,王树声的态度从“不错、不错”改为“不妥、不妥”。因为这是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有违党的宗教政策”。第二次选在东城的一个旧院落里,单门独院挺理想。当王树声得知这儿原是某民主党派总部所在地时,立即决断地表示“不能侵占民主党派的机关”。

    当领着选房的人说“他们早被红卫兵赶跑了”时,他浓眉一锁:“那是胡闹,是破坏党的统一战线。早晚还得请人家回来!”

    而今,总算满意了,城建的同志正暗自高兴,想不到王树声指着冒着炊烟的几间民舍问:“碍不碍事?”当听到“得搬迁一下”时,大将顿时皱起眉头:“不行,不行,凭什么撵人家老百姓?这房子我不盖了。”

    就这样,直到王树声逝世,再也没有提起建房的事。如今王家仍住在那五十年代建造的平房里。廊檐很窄,光线暗淡,没有防潮设施,一到雨季墙壁就潮,有时地下还出水。

    然而,他俩很知足,因为,他俩深知当“人民公仆”不能仅挂在嘴上,而是要一点一滴地去做的。

    至于拒礼,他俩更是步调一致。一次,湖北麻城县委的同志捧出一包春茶对王树声说:“县委的同志知道您爱喝茶,这两斤是特意给您送来的。”接着,又取出两包分别标着转送董必武和李先念的茶叶。王树声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的一片心意,我代表董必武和先念同志收下了。家乡还不富裕,以后,万万不要送东西来。”说着,朝杨炬递了一个眼色,杨炬心领神会,付了六斤茶叶钱。

    患难与共生死同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