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依-抚养后代抗争命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七十年代头几年,可以说是杨炬一生中最多灾多难的日子。

    开始是在青岛海军当兵的三子建初头疼难眠,想回京治疗,被王树声误认为“太娇”未能成行。两年后落下病根。父亲想来内疚,母亲倍添愁苦。

    1972年12月,即将结婚的长子鲁光在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不幸被电车撞倒,脊椎骨严重受伤,高位截瘫。这对大将夫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想着这孩子小时饱经战乱,刚从清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竟成残疾!他俩恨不得代替儿子受此苦难。不料,雪上加霜,一个更加残酷的打击袭来。1973年6月,与她相依为命的王树声大将被确诊为食道癌。

    “我不怕死,我已经死过好几回了。我是放心不下这个家,对不起杨炬啊!”王树声想到他一旦离去,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在妻子的肩上,不禁潸然泪下。

    在那些煎熬的日子里,王树声依然关注国家大事。从7月末到9月底,他晚上住院治疗,白天精神振奋跟上班一样,参加了党内军内一系列重大活动。

    这时候,杨炬和三子建初因低烧不退和神智不清,与王树声、王鲁光住进同一个医院。这么一来,全家六口倒了四口。二儿子楚还原本就是个老病号,只剩下小女儿是惟一健康的人了。

    当王树声看望亲人或亲人来探望时,总是以乐观向上的情绪,鼓舞亲人:“想远点。我还要争取活到八十岁呢!你们那点小病,算得了什么?肯定可以很快治好的!”

    而杨炬清醒地意识到王家正处在困难之中,自己已经成了主心骨、顶梁柱,身体再累、心中再苦也不能倒下。她强忍极大的悲痛,倾力支撑。她每次去医院,一步步走近病房时,心中止不住阵阵酸楚。但她总是强抑悲痛,擦干泪水,待心情平静些再走进病房,看望重病缠身的丈夫。

    病塌前,杨炬嘘寒问暖,宽慰王树声;王树声则强打精神,谈笑风生,好让妻子放心。

    1974年1月7日九时五十七分,六十九岁的王树声大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王树声与世长辞,令杨炬痛不欲生。从延安相识结为连理至今三十载,风雨同舟,相爱弥坚,而今……她真想抛却人间的一切烦恼,追随老伴而去安息在他的身旁。但是一想到那几个或病或伤需要照料的儿子,还年幼的女儿……她犹豫了。孩子们已失去了父亲,心灵的创伤正需要母爱来抚平,自己怎能撂下他们不管呢!她想起当年与封建主义的勇敢斗争,想起投身革命的庄严誓言,想起丈夫的殷切嘱托,冰冷的心渐渐热起来,她决心带领孩子们向多难的命运抗争。

    1994年清明时分,如诉如泣的绵绵细雨,将大别山洗染得一片翠绿。

    杨炬要送离开人间二十年的王树声回家了。她永远不会忘记,丈夫病重期间用乡音对李先念深情地说:“我多么想我们那老苏区呀!等病好了,我们结伴再回去看看!”

    王树声回家的消息传遍了大别山。父老乡亲们在大别山南麓垒起了一座纪念碑,碑下安放着他的骨灰,算是为他营造一个“家”。

    如今,杨炬带领她的儿女们过着平静清廉的生活。

    文坛巨子杜鹏程与问彬

    都说最美的爱情只能在作家的小说里找到,但有这么一对专事小说创作的文坛伉俪却恰恰相反: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相识相爱,在血泪交流的浩劫中相知相守,在生死两界的守望里相思相忆……他们情深似海却惜墨如金,翻遍两人几百万字的作品,看不到一篇专门描述他们感情生活的文章,甚至也很难找到“爱情”这两个曾经金贵而今已泛滥成灾的字眼!

    他们是一代文豪杜鹏程和他的作家妻子张文彬。

    一出歌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