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从水生到陆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动物界的进化经历了一个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两栖动物是见证这一过程的一个类群。科学家们把它们划为一个纲——两栖纲。两栖动物已经初步适应了陆地生活,比如:它们可以在陆地上用肺和皮肤呼吸,它们多数都有了善于爬行的四肢,它们可以在陆地上找东西吃……但是它们还有两件事离不开水,那就是受精和幼体发育。

    对于两栖动物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是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又可以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但事实上,两栖动物的受精和幼体发育都是在水里完成,而且幼体的呼吸器官是鳃,经过发育和变态后长成成体,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他们的呼吸器官也变成了肺。只有符合这些特征的脊椎动物才是真正的两栖动物。

    我们现在知道的现存的两栖动物大约有4200多种。依据它们特征我们又把它们划分为3个目,分别是:蛙形目,如像蛙、蟾蜍、树蛙;蝾螈目,如蝾螈、娃娃鱼;还有蚓螈目,没有四肢,如环管蚓。

    从水生到陆地两栖动物之祖:总鳍鱼

    大约3亿年前,陆地上一片荒凉,海洋里却热闹得很。生命从海洋里孕育出来,又在海洋里蓬勃生长,如火如荼,好不兴旺。海底像个大花园,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如同一棵小树,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长成一个花坛模样,红黄蓝白,拼成各式图案。海百合腰肢袅娜,随着海水摇摆;各类水藻,粗大茁壮,像蛇一样漂动着。看见那鹦鹉螺了吗?叫做直角石的像一个个蛋卷冰淇淋,只是细长些;叫做弓角石的像牛角,只是小得多。它们的圆口上都长了很多触角,像是大胡子,好不滑稽。这个世界的主角是鱼类。当时已有很多种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和现代的鱼一样活泼快活。

    其中有一种身体修长,游得很快的鱼,就是总鳍鱼。总鳍鱼有两对肉质鳍,可以支持身体,在海底爬行。看它们在浩渺的碧波间游得多畅快!

    经科学家的考证,鱼和两栖动物是有联系的,他们在动物化石中发现,总鳍鱼的化石和古代两栖动物很相似,总鳍鱼的头已经可以转动了,四肢也慢慢长出来了,这一切好像完全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例如,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幼体在水中生活且用鳃呼吸,经慢慢变化,长出四肢后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用肺呼吸。

    既然总鳍鱼是两栖动物的祖先,那么总鳍鱼是怎样进化为两栖动物的呢?水陆变迁,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总鳍鱼演变为两栖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由于环境的改变,有一大批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就会不断死去;另外一些使自己不断适应环境,逐渐建立了适应陆上生活的形态结构,用鳃呼吸变成了用肺呼吸,胸鳍和腹鳍也就变成了四肢,最终演变成了两栖动物。

    总鳍鱼类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纪中期的骨鳞鱼。从它身上,实际上已经可以多多少少地看出一些早期两栖类动物的“苗头”了。

    骨鳞鱼的头骨和上下颌完全是硬骨质的,而且许多骨块的成分、位置和形状都与早期的两栖类相似。骨鳞鱼的牙齿是“迷齿型”的。总鳍鱼是两栖动物的祖先也就是说,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牙齿横切面时,可以发现釉质层褶皱得很厉害,形成的图案就像迷宫似的。有意思的是,早期的陆生两栖动物的牙齿也是这种迷齿型的。

    最有意义的是骨鳞鱼偶鳍内部的骨骼结构,不仅不像肺鱼那样特化,反而其中各个骨块的结构、位置和形状,甚至骨块之间的关节都与早期的两栖动物非常相似了。

    矛尾鱼是总鳍鱼类中至今还生存的惟一鱼类。在过去的50万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鱼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和1952年,先后在非洲东南海岸发现并捕获到这一物种。它们一般体积很大,体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所以称矛尾鱼。它口内有齿,是食肉性动物。目前它是研究鱼类进化史的极其珍贵的标本。

    知识点

    泥盆纪

    泥盆纪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泥盆纪里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幸存的爬行动物:扬子鳄

    两亿年前,地球是爬行动物的天下。但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了,而扬子鳄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一种珍稀动物。

    扬子鳄的基本体形,长得像条超大的蜥蜴。它的嘴巴特别长,里面长着几排锋利的牙齿。背部呈暗褐色,有的也呈深青色,腹部是灰色的。皮肤上覆盖着许多大鳞片。扬子鳄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的四肢粗壮,尾巴特别长,其长度超过头和身体的总和。

    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20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为什么扬子鳄能神奇般地生存下来呢?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做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

    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度过漫长的冬眠期,因此扬子鳄可长时间不吃东西。传说,它在吃掉别的动物之后,还会为自己吃掉的动物流下悲伤的眼泪。如果有人在场,它甚至还会不停地哭泣和哀号。其实不然,鳄鱼是没有同情心的,它也不会流眼泪,它流的不是眼泪,而是盐分。

    现在,由于长江中下游湿地遭严重的破坏,造成扬子鳄的野生数量极为罕见。

    扬子鳄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物种,在它身上可以找到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被称为“活化石”。千万别让它像恐龙一样,成为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化石。

    古老的象龟

    在非洲大陆以东,碧波浩瀚的印度洋西部,有一片美丽的岛屿,这就是塞舌尔群岛。传说这里曾是亚当和夏娃居住过的地方,故有“伊甸乐园”的美称。塞舌尔兀立于碧波粼粼的海面上,岛上奇花荟萃,林木葱郁,因此又被人们喻为“高悬的空中花园”。

    由于塞舌尔群岛远离大陆,所以许多珍奇的植物和动物还保持着本塞舌尔群岛是象龟的天堂地的特色。塞舌尔群岛在200年前曾是象龟的天堂,众多的象龟自由地在海边栖息和繁殖。

    在法国人占领毛里求斯的1766年,一只象龟作为吉祥物被送到了毛里求斯的法国军队司令部。赠送者为了纪念探险家马里恩,便命名为马里恩象龟。

    龟可是出了名的慢性子!它们不仅走路一步三摇,就连进化的过程也比其他动物要慢得多。它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两亿多年,和早已灭绝的恐龙是同时代的,可直到今天,它的身体结构也没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考古学家都叫它们“活化石”。

    象龟有一副坚硬的甲壳,动不动就把四肢、尾巴都缩在壳里一动不动。它还很能睡懒觉,有的既要冬眠,又要夏眠,一年竟然睡10个月。

    别看象龟的性子慢,可寿命却很长,很多都能活到100岁。因为它们身体里的细胞可以繁殖很多代,而且心脏的机能也很强。可见,“长象龟有一副坚硬的甲壳象龟又叫马里恩象龟寿将军”绝非是浪得虚名啊!

    尽管塞舌尔的许多岛屿还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成为珍异动植物的庇护所。然而塞舌尔象龟却在19世纪初灭绝。

    最初对象龟进行疯狂杀戮的是18世纪来自欧洲的航海者,他们长期航行在海上,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于是总寻找可以着陆的岛屿来补充营养和体力。当他们来到非洲塞舌尔群岛,看到数不胜数的象龟,便尝试着以它来作为食品。开始时他们把大量的象龟宰杀后,把象龟肉用盐腌渍起来备用。后来他们发现象龟在绝食的情况下能活几个月,便不再生宰后腌渍,而是捕捉大量活象龟储备在船上,随时食用,以品尝到新鲜龟肉。

    经过长年的捕杀,塞舌尔群岛的象龟越来越稀少。等到18世纪末,在塞舌尔及印度洋的其他岛屿上几乎难见象龟的踪迹。

    1810年,英国人从法国人手上夺得了毛里求斯,惟一存活的一只象龟——马里恩象龟也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

    1914年,德国和英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燃遍了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波及当时世界人口的3/4,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马里恩象龟作为一个物种被保护起来。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1918年,英国的一个士兵因手枪走火,马里恩象龟被无情的子弹击中,结束了生命。

    典型的两栖动物:娃娃鱼

    据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湖南张家界这个地方,一到盛夏的夜晚,伴随着泉水的淙淙流淌声,人们常能听到山间传来婴儿般的啼哭,这就是娃娃鱼那独特的叫声,娃娃鱼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娃娃鱼的长相确实很特别,它的身体扁平,有一个大大的扁圆脑袋,上面嵌着一对小眼睛和一个小鼻子,嘴巴也很大,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它全身光溜溜的,没有鱼身上的那种鳞片,四条腿又短又胖,脚趾就像婴儿胖乎乎的小手一样。体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

    人有惰性,动物当然也有,而娃娃鱼可能称得上是懒惰者之王。白天,它就只会在自己舒适的家中酣睡;当夜幕降临时,它才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等待猎物走过它的身边,甚至还要走进它的口里,它才肯动动嘴。

    娃娃鱼一般都挺懒惰的,所以它捕食的时候,就是一直等在那里。如果发现食物从它身边,或者是眼前出现的话,它就会猛然一下张开嘴巴,把那个食物逮住,然后直到那个食物不动,被它咬死以后,才把食物吞进去。

    虽然娃娃鱼长了一对小眼,但它这对小眼不但无神采,还是高度近视呢!

    娃娃鱼很怕光的刺激,遇到强光以后,它会去躲避它,因为它长期生活在较黑暗的地方,所以它的眼睛视力已经基本上退化了,只是对光有点敏感而已,可以说是高度近视。

    设想如果给高度近视的娃娃鱼佩戴上人类的眼镜后,是不是娃娃鱼就会因此变得勤快起来呢?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么慵懒的高度近视的娃娃鱼能生存至今,不用说肯定有它们独特的本领——它们的诀窍就是不怕挨饿。由于很少活动,娃娃鱼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偌大的身体,每天只需吃半斤多的食物就行,而且还不用天天都吃。

    娃娃鱼还有一个名字——大鲵。其实,娃娃鱼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低等两栖动物。只因它长得像鱼,又经常生活在水里,所以人们也给它安上了鱼的名字。之所以称之为大鲵是因为它是我国28种两栖类有尾目动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娃娃鱼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就是一个环境生物指标,只要环境遭遇破坏,它的食物链中,如果一个环节断了以后,它的整个物种的生存繁衍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娃娃鱼在研究物种进化方面,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娃娃鱼还有着极高的医用价值。

    娃娃鱼是一个生物活化石,原来在三四亿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有。由于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迁,再加上人为地破坏,现在只中国有。

    知识点

    娃娃鱼的分布

    在我国,娃娃鱼除新疆、西藏、内蒙古、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我国娃娃鱼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五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兴文等地;五是江西靖安。

    进化史的活证据:鸭嘴兽

    如果你和爸爸决定到南半球旅游一次,在月光下横贯澳大利亚绝对是个好主意。在悉尼郊外你们可能会忍不住下车来流连一番,这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伴着夜风在如镜的小湖边散散步,很容易感到陶醉的滋味。

    这里是东部的澳大利亚,所以,当你们正在一片溪边草地上流连忘返,也许就会看见一个嘴巴扁扁小眼睛,肚皮贴地,毛茸茸晃着胖屁屁的家伙迈着滑稽的步子走过来,摇摇晃晃穿过草丛,“扑通”一声跳进溪水里。

    如果碰上这个场面,您千万不要责怪这个家伙缺乏情调,相反,建议您赶紧站起来脱帽致敬。因为这个胖屁屁的家伙,连恩格斯见了都要脱帽的。这个怪模怪样,还有点儿腼腆的家伙,就是澳洲的大熊猫,动物界的怪杰——鸭嘴兽。澳大利亚东边这块儿,连着塔斯马尼亚岛,本来就是它的家园,这种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动物在这儿住了1.5亿年。

    恩格斯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1843年,有人告诉他,在澳洲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鸭嘴兽,它们是哺乳动物,可以用卵来繁殖后代。那人还把鸭嘴兽的蛋拿给恩格斯看,恩格斯看后哈哈大笑说:“鸭嘴兽既然生蛋,就不一定是哺乳动物。”恩格斯这一回错了。原来鸭嘴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它是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还保留着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它虽然下蛋,可是身上长着密密的绒毛,不是鸟类的羽毛。

    不久,恩格斯认识到自己错了。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我要向鸭嘴兽道歉,请鸭嘴兽原谅自己的傲慢和无知。”

    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它的大小和兔子差不多,体形肥扁,长着像鸭嘴似的角质喙;四肢有蹼;有耳孔,无外耳,在水中耳孔会自行关闭。后脚上有一根中空的毒距,能分泌毒液,用以攻击对手。这是哺乳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特点。

    鸭嘴兽生活在河川沿岸,它能用坚硬的钩状爪,像钉耙一样在河边挖掘几条洞道,并在里面筑起宽敞的窝,在窝里铺上许多干草和树叶。白天它躲在窝里蜷身大睡,一到傍晚就下水觅食。窝有水陆两个出入口:一个在水中,另一个在岸上,十分方便。岸上的洞口隐蔽得十分巧妙:如果在溪边,洞口常常被许多乱石子掩盖着;倘若在河边,那里往往杂草丛生,使人难以发觉。由于鸭嘴兽较长时间在洞穴中生活,所以眼睛较小。

    鸭嘴兽还是“游泳能手”呢!它的躯体呈扁平的椭圆形,这种体形在游泳时可减少阻力。它的腿短而强健,前后脚上都有五个趾,趾间具蹼,游泳时作“桨”用。它的尾巴扁而宽,几乎为体宽的一大半,游泳时可作“舵”用。它一身稠密的毛,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不会浸湿。

    鸭嘴兽捕食的时候通常会紧闭双眼,迅速潜到河水里,擦着河泥向前行进,依赖敏锐的嘴去寻找食物。大概一两分钟以后,它的面颊里瓠会装满食物。这时,鸭嘴兽就会浮出水面,睁开眼睛,贪婪地享受美味。

    这种动物的胆子很小,在游荡时稍受惊吓,就立刻潜入水底。但它在水下潜行大约5分钟后,就会返回水面呼吸,因为它是兽,用肺呼吸,不像鱼儿能长久待在水中。

    鸭嘴兽这样既像爬行动物又确实是以哺乳方式来养育后代的哺乳动物,在动物起源研究上具有特殊的身份,被认为是爬行类向哺乳类动物进化的过渡动物。

    知识点

    鸭嘴兽身上的毒素

    鸭嘴兽身上带有80多种毒素,是一个毒素大杂烩,带有蛇毒、蜘蛛毒,甚至海星毒。鸭嘴兽分泌毒物是为了显示它们在交配季节中的主导地位。雄性鸭嘴兽会通过它脚掌下面的小倒钩来分泌毒素。鸭嘴兽身上只有三种它自己特有的毒素,其余毒素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发现,例如海星、海葵、蜘蛛、蛇和蜥蜴。这些毒素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引起炎症、神经损伤、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等症状。

    离水不死的鱼:弹涂鱼

    在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和中国的沿海区域,生活着一种会爬树的鱼。它们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泥沙的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常居穴洞,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退潮时在泥涂上觅食。它们在没有水的滩涂上蹦蹦跳跳,还经常爬到树上捉昆虫吃,这就是——弹涂鱼。

    在沿海的滩涂上分布的一些蚕豆大小的洞穴,里面时不时探出一个个两眼高高突起的鱼脑袋,这就是弹涂鱼了。弹涂鱼的视觉非常灵敏,它的眼睛大而突出,长在头顶上,可以前后左右转动,观察周围情况。大多数的浮游动物、沙蚕、桡足类及枝角类等都会成为它们丰盛的午餐和晚餐,他们以细小的牙齿啮食泥上的硅藻,往往会在泥上留下齿痕。

    鱼是不可能在树上的,离开了水,鱼是无法生存的。为何弹涂鱼离开水可以生存呢?

    原来,弹涂鱼不仅有鳃,而且鳃腔很大,可以贮存大量的空气。同时,它皮肤上的血管也可以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甚至它的尾鳍也具有呼吸功能,因此,弹涂鱼可以经常把身体的大部分露出水面,而把尾鳍留在水中。但是,当它在陆地活动时,需要常常将身体紧贴在潮湿的泥地上,或者将尾巴伸进水洼中,以湿润身体,辅助呼吸。

    弹涂鱼的胸鳍十分粗壮,在胸鳍基部有一肌柄,是用来在地上支撑、爬行、跳跃的器官,就像陆地动物的前肢一样,活动自如。所以,在退潮的海岸上,它的胸鳍可以当做前脚使用。

    大自然造就了神奇的万物,使整个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各种美食。

    知识点

    弹涂鱼的洞穴

    弹涂鱼虽然能够离开水体来到平坦的浅海滩涂上独自闯荡,但一个充满水的地下巢穴对于它们的生存或许更加重要,它们可以潜伏在洞里伺机对洞外的猎物发动突然袭击,当遇到食肉动物的威胁时,可以迅速缩回去。落潮后,弹涂鱼常常要面临着被滨鸟和各种陆生哺乳动物捕食的危险、地下洞穴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环境。涨潮后,弹涂鱼可躲到自己挖的洞穴内以躲避到浅海滩来的各种食肉鱼类的攻击。除了用作避难所外,弹涂鱼的洞穴还可用做抚育室。

    神奇的海龟

    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海洋里,生活着以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海龟海藻等为食物的海龟。当两栖类动物离开水域爬上陆地时,海龟作为卵生爬行动物早已离开水,在陆地上定居了。但是,其中一部分又返回了水中,这部分的后代被称为“绿海龟”,它素有“活化石”之称。

    绿海龟的体内脂肪呈绿色,因此而得名。绿海龟分布在全球气候温暖的海岸线附近,主要以海草为食。它们有时会爬到岸上去晒太阳,这一点和其他海龟不一样。它也是一种大型的爬行动物。它身体有1米多长,背面呈褐色或暗绿色,上面有黄斑,腹面黄色,四脚有像鳍状的足,靠它们像桨一样地在水中划动,因此海龟能十分灵活地游动。

    海龟的呼吸器官是肺,每隔一段时间它便要将头伸出海面来吸取空气,然后再返回水中。但是,海龟即使很长时间不浮出海面,也可以呼吸到氧气,因为它有一种具特殊呼吸功能的“肚囊”,肚囊可以帮助它从海水中直接摄取氧气,所以,海龟可以长时间地待在水底下。

    虽然如此,海龟仍需要离开水域,爬到岸上来生产后代。孵化出壳的小海龟白天隐埋在沙中,待天黑后再奔向大海。它们在旅途中不断地发育成长。海龟成年后,竟然又会回到“故乡”去繁殖、产卵,为此有时要在大海中旅行2000多千米。

    海龟中的核皮龟在苏里南产卵,然后经过11个月的长途旅行,横渡大西洋,返回到加纳沿岸。巴西沿岸的绿海龟为了产卵,会横渡2252千米的大洋,到南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沙滩上去生儿育女,6个月后,它们再作长途跋涉,返回巴西。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龟,一进入大海,就能准确地游向巴西沿海。为什么海龟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呢?它又怎么会拥有如此奇特的本能呢?

    原来,海龟的体内有一种奇妙的水下化学感受器,海龟可以靠它来感知外界的化学信息。海洋暖寒流的温度与浓度存在差异,海龟就是根据这种差异来识辨道路的。当海龟由波涛汹涌的海中爬上沙滩时,需要把鼻子伸到潮湿的沙土中去闻一闻,似乎在证实自己是否到达了目的地。

    此外,海龟可能同某些洄游鱼类一样,体内存在有某种能利用地球重力场辨识方向的导航系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的方位,同时能参照海流和不同时期的水温来校正航向,就像带了指南针一样,当然也就不会迷路了。

    至于海龟为什么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许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得清,可是大自然却有它自己的理由。

    有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龟,它的个子大大的,头和四肢也都很大,以至于没法像其他的龟那样缩到壳里去。这种龟叫做蠵龟。

    每当蠵龟被渔民捕获的时候,就会“吧嗒吧嗒”地流眼泪,看上去可伤心了。难道它真的是因为伤心而落泪吗?

    实际上,蠵龟之所以会一直不停地落泪,是要排出身体内的盐分。因为蠵龟的肾脏不发达,得靠盐腺体排出身体里多余的盐分,而盐腺体长在眼眶下,所以蠵龟即使在海中也是不停地流泪的!

    交配季节,蠵龟妈妈要回到它们出生的海岸产卵。它们产卵前会小心地观察地形,然后才上岸。它们只要开始产卵,就不会停下来,哪怕身边有天大的危险,也不去理会。看,蠵龟妈妈多勇敢啊!

    刚孵化出来的小蠵龟,比手掌还要小,背部是黑色,腹部以及鳍缘为白色。孵化出来的龟宝宝会用鼻前一个小而坚硬的小点啄破蛋皮而出——这个器官在小龟脱壳后就会自动消失。同一窝的海龟会在同一时间内孵化出来,脱壳而出的龟宝宝,会借着从顶上落入空蛋皮的沙作为阶梯而奋力往上爬。约需大约7天的时间它们才能爬出卵窝,由于避敌的天性所使,小龟通常于夜晚沙滩温度较低时,才会爬出地面。借着向光性,龟宝宝快速地爬向较为明亮的大海。在到达海边后,它会寻着海浪的声音,冲进浪花中,使尽全身的力量,向外游出,以减少天敌的捕食机会。然而,沙滩旁的路灯,也会吸引这些刚离开卵窝的小龟,误导其方向,使其以为路灯就是海洋,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小龟的天敌很多,在陆地上有各种沙滩上活动的动物,如沙蟹、家畜、海鸟及人类,在海中又有各种肉食性的鱼种。由于没有防御能力,龟壳又软,所以小蠵龟的死亡率甚高。根据估计,平均1000只小龟中,只有一只可以长大为成龟。

    知识点

    海龟的种类

    在海洋里生存着7种海龟:棱皮龟、蠵龟、玳瑁、橄榄绿鳞龟、大海龟、绿海龟、丽龟和平背海龟。由于雄性海龟和年幼的海龟不会上岸,人们很难知道生存在野外的海龟数量。海龟的数量计算一般是根据它们的孵化率。研究显示,所有种类的幼海龟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尤其是大海龟和棱皮龟,是所有海龟面临绝种危险最大的种类。数量最多的是橄榄绿鳞龟,几十万只到印度海岸筑巢。

    树蛙与烟蛙

    在树上生活的青蛙

    青蛙一般是生活在水塘里和附近的田野草丛中,也许你不知道,有一种青蛙是在树上生活的。

    树蛙的种类有许多种,大多数生活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在中国,斑腿树蛙分布最广,北达甘肃南部,南至西藏南部。多种树蛙栖息在潮湿的阔叶林区及其边缘地带。体背多为绿色或随环境而异。

    树蛙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末端两指(趾)骨节间有节间软骨,与树栖生活相适应。

    属于树蛙科的飞蛙,产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体绿色,指、趾极长,末端有吸盘,能在树上跳跃、爬行。当指、趾伸直时,发达的蹼总面积约为20平方厘米,它们把四肢靠近身体,张开指、趾间的蹼,向树下一跳,就可以滑翔5米~20米远;也能从地面一跃飞到1.5米~2米高的树上,所以它有“飞蛙”之称。

    在我国甘肃、西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地有一种树蛙,身体能随环境变化。指、趾间有微蹼,末端膨大成吸盘,吸盘中具有黏液分泌腺,可以牢牢地吸在树叶上,即使树的枝叶十分光滑,它们也能在树上跳跃、攀爬。它们也可以生活在草丛、竹上,以蚯蚓、昆虫、蜘蛛为食。

    还有一种加勒比树蛙,体长仅有5厘米左右,背上有各种不同的花纹。它们的“祖籍”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古巴和巴哈马等地,主要生活在森林和湿地里。加勒比树蛙昼伏夜出,白天,它们躲在树叶间,晚上才出来觅食。它们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偶尔也吃蜗牛和特别小的青蛙。在加勒比地区,每公顷面积的青蛙数量超过2万只。加勒比蛙的卵产在隐蔽的树叶丛中,并由雄蛙严加保护,2~3周后变为小青蛙。

    加勒比树蛙个子虽小,叫声却大得惊人。20世纪80年代,加勒比树蛙被无意中引入夏威夷群岛,发展到今天,由于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岛上环境条件好,树蛙大量繁殖,并已蔓延成灾。树蛙群每日下午5点至下半夜发出雷鸣般的噪音,使整个森林都无法安静下来。不过,大自然可不允许它如此泛滥,也许此时此刻,它的声音正吸引到蛇的“光临”。

    敢于和蛇对抗的烟蛙

    自古以来,蛇吃蛙、蛙怕蛇,这是自然规律所规定好的食物链。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王国里也有许多超乎常规以外的事。蛙类中就有一种不但不怕蛇,而且还能吃蛇的青蛙,这就是烟蛙。

    在南美洲中部的巴拿马,那里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烟蛙,它比普通青蛙个头大。它见到蛇以后不但不逃跑,反而见着就追,追上就吃掉;蛇反而怕它怕得要命,看见就拼命逃跑。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

    蛇是大多数青蛙的天敌,而青蛙也经常遭到蛇的“毒手”,原因在于它没有防身的武器与蛇较量。或许是自然界和青蛙开了个玩笑,它们想不到,有一天,它们的同类中竟也会出现蛇的“对手”——烟蛙。

    巴拿马的烟蛙与众不同,它的皮肤呈黄褐色,背上有几条黑褐色的条纹,皮肤的颜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成深褐色,烟蛙是蛇的天敌它捉蛇时体色变幻莫测,常常把蛇迷惑得晕头转向。它的胸前长有两块呈乳头状的坚硬发达的胸肌,能像钳子一样把蛇牢牢夹住。蛇一旦被它追上夹住,就休想再逃跑。等蛇被夹得半死不活时,它就开始慢慢地吞食蛇了。烟蛙的胃很不寻常,它在吞食一条不足1米长的蛇,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它消化完。而后,它又继续去寻找它的美餐了。正因为这样,烟蛙成了蛇的克星。

    神奇的大自然又给我们上演了一部绝好的戏,它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