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起源的研究,经过了主要这样的一些阶段。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1927年,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提出,鸟和恐龙虽然十分相似,但恐龙因为已经十分特化,所以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槽齿类。这种学说从提出来以后,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个世纪。
从1973年到1985年,恐龙起源说再次复兴。学者在研究脊椎动物化石的时候,发现有一块被鉴定成翼龙的化石具有羽毛,进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鸟化石。这种偶然的发现,使学者将鸟类和恐龙的关系连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现在,恐龙起源学说不断盛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这样的一种假说。
从滑翔到飞翔鸟类的祖先:始祖鸟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见到各种鸟类,如小麻雀、小鹦鹉、大雁、喜鹊等等。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鸟类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的?鸟类是怎样进化而来的?
早在195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索尔恩·霍芬发现了一具年代最为古老的鸟类化石,不仅骨骼得以保存,而且还有羽毛的痕迹,经专家研究得知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的鸟。因此专家们就把它命名为“始祖鸟”,意思是“古老的羽翼”。
始祖鸟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生物,它是半鸟爬行动物。它的大小相当于一只乌鸦,长有两对翅膀。它的前两只翅膀和现代的鸟类一样,它的后两只翅膀实际上就是它那长了长长的羽毛的后肢。但是,它还有一些不同于鸟的其他特征。它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前肢指端有爪;骨骼内部还没有气窝;翅膀上还长着爪子等等,所以说它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但是另一方面,它已经具有羽毛,这可都是鸟类的特征。鸟类有了羽毛,才获得巨大的飞行能力,能翱翔蓝天;鸟类有了羽毛,才使它的外形更趋流线型,更为五彩斑斓。正是因为鸟类特征是在爬行类的特征基础之上进化、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人将鸟类戏称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
始祖鸟有四个翅膀,那它飞行得肯定很快,但实际情形却并不是这样。科学家研究发现,后肢上的羽毛可以让它飞得更慢,并且可以更好地进行转弯。慢速飞行意味着始祖鸟有更多的时间躲开障碍物,安全降落,而方便的急转弯可以改善始祖鸟抓获猎物时的能力,逃脱追捕者,更灵活地穿越树丛。
既然四个翅膀给始祖鸟的生存带来了这么多的方便,为什么现代鸟类还是只保留了前翼,而放弃了后翼?原来,两个翅膀将腿解放出来,可以用作其他用途。现在的鸟类,腿可以用来行走、攀登或是游泳。比如鸭子,可以飞,可以走,可以游水,也可以跑。如果鸭子的腿上也长着长长的羽毛,也许它们可以更好地飞行,但是不能走,也不能游了。
从始祖鸟保留下来的一系列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可以看出,它适应飞行的各方面构造还很不完善,所以专家推测它大概还只能在低空滑翔。那么,始祖鸟是怎么从陆地行走变成在天空滑翔呢?
有些科学家认为,始祖鸟原来是生活在树上的,在树上利用带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种有利的活动方式,这使前肢上由鳞片变成的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终于发展成带羽毛的翅膀而获得飞行能力,也就变成了现代的鸟类。
始祖鸟虽然仅仅发现在化石里,但它为鸟类的起源提供了证据,被认作鸟类的祖先。
孔子鸟:角质喙的出现
清晨,绿树丛间的一片青葱的草地上,一只年轻的雄孔子鸟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翅膀,一副准备飞行的样子……
孔子鸟这种以中国先哲孔子为名字的鸟类,大小如鸡,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的头骨没有完全愈合,前肢上的掌骨也没有愈合,其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同始祖鸟相比,孔子鸟又具有一些更近似现代鸟类的特征,比如它嘴里的牙齿没有了,变成了现代鸟类的角质喙;脊椎骨开始退化,胸骨发育;它的尾巴也比始祖鸟短很多,而且始祖鸟的尾椎上有23块骨头,而孔子鸟的尾椎已经愈合成一根短的尾综骨。
孔子鸟的时代和骨骼特征都证明,它是连接始祖鸟和那些晚辈鸟类的中间环节。由于它的口中已经没有了牙齿,因此孔子鸟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具有角质喙的鸟类。
与恐龙同时代的黄昏鸟
在大约8500万年以前,美国的肯萨斯州还是一片汪洋,黄昏鸟就生活在水中的岛屿上。它的牙齿十分锐利,长在口中的深槽里;脑容量近似爬虫类,并不很大;翅膀不发达,但从身体后方伸出的双足强劲有力,具有橹桨的作用,趾间可能有蹼;海狸式的尾巴使它能够利落地在水中钻进钻出,更奇妙是它细长的咽喉和一块可以变形的软骨相连,这种构造很像现代的蛇类,所以它能鲸吞美食而无所顾忌。这种鸟是白垩纪时期的海洋居民,它的双足生来就是用来游水的,不是用在地上走路。除了短暂时期在岸边孵卵以外,它的全部生活都在水上度过。
黄昏鸟有一个光滑的、有羽毛覆盖的身体,长长的腿和带蹼的脚。它的翅膀很小,在潜水时起驾驶作用。它的嘴很长,有许多小而尖利的牙齿。它是一种海栖肉食动物,捕食鱼类、菊石和箭石。
黄昏鸟生活在温带海洋中,繁殖时才上岸。它们不能行走,在岸上显得笨拙而脆弱,故而聚集在一起以寻求安全,并选择难以接近的多石地形。
黄昏鸟大部分时间都漂浮在海面上,通过游泳和漂流进行长途跋涉。它们是快速的游泳者,进行短时间潜水来捕食鱼群和其他经过的猎物。它们的腿在陆地上不能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因此它们只能用腹部推动着前进。由于不能飞也不能步行,黄昏鸟需要警惕掠食者们:水中有鲨鱼和蛇颈龙,岸上有恐龙和翼龙!
知识点
箭石
箭石是古无脊椎动物,头足纲,壳由鞘、闭锥、前甲三部分组成。闭锥是由凹面的隔壁构成的圆锥体。前甲是闭锥背部长而宽的突起物,很薄,难于保存。鞘呈圆柱状或圆锥状,通常是惟一能成为化石的部分。开始出现于早石炭世,在侏罗纪及白垩纪的地层中最多。
戈氏鸟:曾经的地球霸主
6500万年前,火山活动开始了,频繁爆发的火山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恐龙和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再健康。更糟糕的是,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环境,地球本身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创。由于陨石突然撞击地球,短时间内毁灭了所有的森林,恐龙全部灭绝,很多小型哺乳动物也都不复存在,整个世界似乎就此了无生机。
多亏被称之为我们祖先的小型哺乳动物的身材足够小,才得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劫后余生。当时的哺乳动物相当于现在的鼠类那么大。经过漫长的修复期,到49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地球渐渐恢复了元气,森林重新繁茂,森林里已经繁衍出许多珍禽异兽,有鳞爬行类的统治一去不复返。哺乳类适应新世界的速度很快,种类也迅速增多,但体形依然较小。
戈氏鸟是恐鸟的后代,高度和成年男子一样,体重达到甚至超过半吨,其庞大的体形取代了恐龙,统治着陨石撞击后的地球。这是史上惟一一次鸟类统治地球。
那是一个鸟吃马的奇妙世界。现代马的祖先名为远古马,体态娇小,比猫略大,还没有发展出蹄,脚上只有四个像蹄的趾头。由于身体玲珑,防御能力较弱,远古马的胆子非常小,稍有动静就向密林深处逃跑。它们一旦被戈氏鸟强壮有力的喙噙住,就会被悬在半空中,在无数次大幅度左右甩动中晕倒或者死去,最后成为鸟食。远古马非常喜欢吃发酵的野葡萄,饱食后感官变得迟钝,更增加了送命的几率。
霸主戈氏鸟并非处处得意,由于身材的限制,它们只能在树下做窝、孵蛋。在其外出捕猎的时候,如果小戈氏鸟破壳而出,那势必不能活着跟它的父母见面。
戈氏鸟幼鸟的天敌是蚂蚁,确切地说是蚂蚁的一种——食肉蚁,史上最大的蚂蚁之一。食肉蚁成群围攻小戈氏鸟无毛的身体,喝干它的鲜血。
知识点
始新世
始新世常被划分成早期(距今5780~5200万年)、中期(距今5200万~4360万年)和晚期(距今4360万~3660万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
渡渡鸟:被人类灭亡的远古鸟类
渡渡鸟的名字来源于葡萄牙语里“傻瓜”这个词。这样称呼它是因为这种鸟表现得对人类“毫无惧色”且根本不会飞翔,这也使得它们很容易被那些殖民者所捕食。而荷兰人则称该鸟为“肮脏之鸟”,因为它的肉实在是太不好吃了。科学家们认为,渡渡鸟之所以一点也不怕人,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毛里求斯岛上没有任何天敌存在,而它们无法翱翔蓝天则是由于过于硕大的体形。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它出现在距今2000万年前,一直生活在印度洋中远离大陆的毛里求斯岛。毛里求斯原来只是一个荒岛,但自然风光十分迷人。渡渡鸟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猛一看,渡渡鸟很像鸽子,但它的脖子较短,嘴尖并且有弯钩,尾巴上的羽毛还是卷曲的。
渡渡鸟因为身躯较为臃肿,翅膀已经退化,因而只能奔走却不能飞翔。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大概是因为它发出“渡渡”的叫声的缘故,或许由于它性格温和,行动笨拙,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渡渡鸟”。
渡渡鸟栖息在林地中,以树木的果实为食物。毛里求斯岛温和的气候、丰富的食物,没有猛禽野兽的侵扰,这里成了渡渡鸟的乐园。由于渡渡鸟在自然界中几乎没用天敌,所以它与人类也特别亲近。后来,当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时,它们还好奇地迎上去,上下打量着这些陌生的来客,表现出特别的亲昵和热情。
然而,渡渡鸟的热情好客并没有令欧洲人感动。相反的,不会飞又跑不快的渡渡鸟厄运降临了。欧洲人来到岛上后,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这以后,枪打狗咬,鸟飞蛋打,大量的渡渡鸟被捕杀。就连幼鸟和蛋也不能幸免。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他们每天捕杀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每天只能打到几只了。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的杀害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与渡渡鸟一样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繁茂,幼苗茁壮。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一则政治讽刺故事里提到了渡渡鸟。如今,渡渡鸟已经成为了那些完全灭绝的动物的代名词,以致于在英语中出现了诸如“像渡渡鸟那样死去”的成语。
知识点
大颅榄树
大颅榄树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木纹很细,树冠秀美。渡渡鸟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
隆鸟:鸟类大型化发展的代表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一只罕见大鸟,他称它为“巨鹏”。16世纪以前,几乎没用“隆鸟”这一说法。人们在各种传说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巨鹏”——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一千零一夜》和《马可·波罗游记》之中。
《一千零一夜》里有四个关于巨鹏的故事,辛巴达曾经对它作过描述:它们拥有巨大的身躯和宽阔的翅膀,如果它们完全展开翅膀,足以将日月遮蔽。辛巴达最初见到巨鹏蛋的时候,误把它当做“巨大的圆顶建筑”。这些巨鹏还“十分疼爱自己的幼子”。《一千零一夜》的另外的故事还记述了因船员杀死巨鹏的幼鸟而被巨鹏丢下的石头砸沉船只的经历。
在各种传说中,巨鹏的威力远不止这些。有的故事说,这些巨鹏的体积很大,可以载动骆驼、大象或成群的孩子。有的传说中说得更神奇,说巨鹏的蛋从巢中滚落,竟然砸死了300多棵树,淹没600多个村庄。
也许在洪荒时代真有这只巨鹏的存在,但至今没人能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证据。
大约在马可·波罗之后的几个世纪,马达加斯加的特使向中国皇帝敬献过一根“巨鹏”的美丽羽毛,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根难得一见的羽毛并非出自巨鹏的身上,而是隆鸟的羽毛。
隆鸟又叫象鸟,也叫大象鸟,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中。“隆鸟”的意思即是“高高凸起的鸟”。隆鸟比新西兰的恐鸟还要高2米,比现在世界第一大鸟——鸵鸟就更高了。在300多年以前,可称得上世界第一大鸟。就连隆鸟的蛋也比后两种鸟的大许多,鸵鸟蛋平均约1.76千克,相当于200多只鸡蛋那么重。
隆鸟的身躯健硕,脖子很长,脑袋很小。圆钝的喙,两只大大的脚趾及粗壮的大腿。隆鸟的前肢已经退化,只留下很小的翅膀,羽毛同鸸鹋非常相似,是一种善于奔跳而不会飞的巨鸟。隆鸟是早期鸟类向大型化发展的一支代表,它同岛上的其他动物一起和谐地生存了很长一个时期。人们认为隆鸟的肉多且鲜美,羽毛修长,可作装饰品。过去,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常常猎杀隆鸟,取食它的肉,而羽毛则作为身上的装饰品,他们还用隆鸟的腿骨做成项链,佩挂在胸前。那里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隆鸟的神话传说。
隆鸟数量本来一直不多。到了17世纪,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数量已增至以前的十几倍,他们很快就出现了缺衣少食的现象,于是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变成了家田,隆鸟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许多隆鸟就在这颠沛流离中慢慢死掉了!
1649年,是当地居民能够捕杀到隆鸟的最后一年。之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隆鸟。
知识点
鸸鹋
鸸鹋是鸟纲鸸鹋科惟一物种,以擅长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产,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栖息于澳洲森林和开阔地带,吃树叶和野果。
恐鸟与鸵鸟
鸟中巨人——恐鸟
人们对恐龙的灭绝相当熟悉,也相当关心,但对同样已经灭绝,也同样与“巨”字连在一起的另一种动物似乎很陌生,这种动物就是“恐鸟”。恐鸟是一种很早以前生活在新西兰的无翼大鸟,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种人类已知的最大的鸟的灭绝是因为人类滥杀的结果,但科学家现在发现,这种鸟灭绝,责任并不全在人类身上。
恐鸟的故事通常像是一个传说一样展开。从前,这种像鸵鸟一样的大鸟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飘着白云的土地上,毛利人把这块土地叫做“奥蒂罗亚”,也就是现在的新西兰。大约700多年前,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日子来临了,首批人类来到那里。他们是玻利尼西亚人,据说他们是乘着独木舟从夏威夷而来,发现新西兰岛上有一种无翅的鸟很容易捕杀,可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种鸟就是恐鸟。
恐鸟曾是新西兰众多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平均身高都有一层楼高,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很多。即使是一只刚出壳的小恐鸟,也比一只鸡大。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没用翅膀,所以不能飞翔。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恐鸟在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它们可以共同生活终生或者其中一只死去后,幸存者才去另寻配偶。它们以夫妻为单位终年栖息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原始低地和海岸边林区草地里,以浆果、草籽和根茎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昆虫。由于恐鸟身体庞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对恐鸟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领地。由于恐鸟生活区域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只有少数土著人猎杀恐鸟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猎方式并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打击。恐鸟在400万年前来到这里,直到18世纪初,依然统治着这块土地。
火山爆发是恐鸟灭绝的主要因素,由于恐鸟性情温顺,行动呆笨,又不会飞翔,所以火山喷发的时候,恐鸟几乎全部葬身火海。
18世纪中期,欧洲移民来到岛上,也给恐鸟带来了厄运。恐鸟肉对于欧洲移民来说是美味佳肴。由于恐鸟不知道躲藏,欧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经常一下子就能捕杀十几只,恐鸟肉一时成了这些欧洲移民的一项重要的肉食来源。同时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以及当地土著人的不断增加,开始了大面积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同时,由于恐鸟破坏庄稼,人们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与欧洲人一起来到岛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鸟的天敌,他们同样给恐鸟以致命打击。
到了18世纪后期,恐鸟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人们捕捉恐鸟也越来越难了。而1800年则是人们能捕捉到恐鸟的最后一年。
鸟中“巨无霸”鸵鸟
在很久很久以前,鸵鸟是会飞的。那时的人吃的都是生的东西,不知道怎样使用火。有一天,一只螳螂发现鸵鸟的食物总是散发出特别诱人的香味。经过仔细观察,螳螂发现了秘密:原来鸵鸟的翅膀底下藏着一块火种,鸵鸟用它来烤食物。过了一些日子,螳螂开始了谋取火种的计划。有一天,螳螂怂恿鸵鸟去摘取树上的李子,鸵鸟不知是计,展翅向树上飞去,一旁的螳螂趁机偷取了鸵鸟翅下的火种,并把它献给了人类。受骗之后的鸵鸟懊悔不已,发誓不再把翅膀张开飞翔,从此,鸵鸟便不会飞了。
这是一则非洲的传说。
在鸟类王国里,如果按照个子大小排座位,坐头把交椅的应该是鸵鸟。
在东非辽阔的原野和半沙漠地带,要想看到野生的鸵鸟并非难事。行走在鸵鸟之间,我们就会注意到,成年鸵鸟身高足有一层楼那么高,身长也有两米,就像一头牛那么重,就连产的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蛋,看起来有小西瓜那么大,一个人站在上面都不会压碎。
鸵鸟不但个子大,样子也很滑稽。它身躯肥大,腿长脖子也长,一个不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张又扁又宽的短嘴,一双大眼睛透出机警的神情。
鸵鸟是双腿动物中的跑步冠军,别看它身体很重,可不是一般的鸟,跑起来健步如飞,最高时速可达44英里!
鸵鸟为什么有如此快速奔跑的本领呢?这是因为鸵鸟生活在半沙漠地带,那里草木稀疏,水源缺乏,觅食困难,必须长途跋涉。同时,遇到天敌,沙漠中很难隐蔽,只有快速奔跑,才能保全自己。鸵鸟的腿长而有力,只有两个粗大向前的脚趾,外趾小,爪退化,内趾带坚爪,特别发达,趾底还有很厚的肉垫,在沙漠中奔走,不易下陷,这些都为它在沙漠中快速奔跑创造了条件。
鸵鸟身躯肥大,脖子细长
鸵鸟头部羽毛稀疏,颈部大都光秃裸露,相貌实在难看。然而,鸵鸟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它头颈很长,目光锐利,看得准,望得远,不但能及时防止天敌的偷袭,而且还能迅速寻找食物充饥。
在非洲,不少国家不但用鸵鸟作为运输工具,而且还驯养鸵鸟来牧养。鸵鸟发现有窃贼偷羊,就会高声鸣叫,迈开长腿飞奔过去,把窃贼赶跑。
中世纪时期,骑士的头盔上都插着一根鸵鸟的羽毛。到了19世纪,它又成了女士们服饰的装饰品。这种需求促使农民在南非、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建立饲养鸵鸟的农场。
大约500万年以前,鸵鸟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在俄罗斯的南方、印度和我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都曾发现过鸵鸟的化石。西非鸵鸟和阿拉伯鸵鸟已属濒危动物。也有人认为,产于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叙利亚鸵鸟已在1941年灭绝。
原鸡:鸡之祖先
我们每天吃鸡肉、鸡蛋,但你知道鸡的老祖宗是谁吗?我告诉你吧,鸡的老祖宗就是原鸡。
原鸡是家鸡的远祖,体型似家鸡,雄鸡比雌鸡稍稍大一点点。与家鸡相比,原鸡的脚要短一些,但翅膀比家鸡发达,不过原鸡也不能飞太远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
原鸡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林区边缘,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和广西、海南南部。雄原鸡的鸣声宛如“茶花两朵”,故云南当地称其为“茶花鸡”。晨昏时在林缘的山坡耕地、草地上觅食昆虫、谷物,也在林下啄食嫩草、嫩芽和植物的果实。
每年2月开始繁殖,3~5月为繁殖高潮期。一年产卵两窝,每窝6~8枚。卵色似家鸡蛋而个体略小。除繁殖季节外,原鸡多单独活动,也有三五成群,还会结成一二十只的小群。
原鸡的免疫力一般较家鸡强,对于改良鸡种很有意义,但云南的部分地区,原鸡的数量已逐渐减少。原鸡现已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捕杀雏鸡和拾取原鸡蛋。
消失于近代的鸟类
阿拉斯加鸬鹚
大约300年前,自然学家乔治·斯德勒和探险家韦特兹·白令驾驶着“圣彼得罗号”海船,奉女皇安娜的命令去北方进行大考察。
一天,天气骤变,一场巨大的风暴使白令率领的两条船分开,以后再也没有汇合到一起。他的旗舰“圣彼得罗号”又航行了两周多,最后来到了北美的阿拉斯加。随后,白令继续前进,返航时却因气候原因被迫在一个荒凉的小岛过冬。这个原先并不为人所知的小岛后来被命名为“白令岛”,这是为了纪念因那次海难而没能在岛上度过漫长冬季的探险家韦特兹·白令和其他许多丧生的水手。
在白令岛,细心的韦特兹·白令发现了一种全身黑色、身体较大的不会飞行的海鸟,并将此发现记录在他们的旅行日记中。韦特兹·白令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这种黑色海鸟的“它们就像一只鸡那么大,足够两三个人吃了”。
白令十分好奇,整天逗着鸬鹚玩,看它捕鱼和栖息。随同白令探险的自然科学家乔治·斯德勒把这里的鸬鹚命名为“阿拉斯加鸬鹚”。
阿拉斯加鸬鹚主要栖息在气候温暖的靠近陆地的岛屿和沿海地带,它们经常成群停息在露出海面的岩礁上和海岸悬崖中突出的地方,远远望去,就像“黑色的巫师”。
爱斯基摩人、捕鲸人和皮毛商为了各自的利益,主要是为了取得肉食和得到阿拉斯加鸬鹚那品质特别优良的羽毛,对它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捕杀,这些轮番的大捕杀对阿拉斯加鸬鹚而言是灭绝性的。以致到了1850年,即在韦特兹·白令首次发现阿拉斯加鸬鹚以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生活在偏僻岛屿上的鸬鹚就灭绝了。这是韦特兹·白令和乔治·斯德勒当初绝对没有料到的“成果”。
旅鸽
旅鸽,顾名思义,是一种特别喜欢旅行的鸽子。它们终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北美大陆上,每到迁徙的季节,它们像巨幅丝绸幕帘覆盖了天空。其所到之处遮云蔽日,蔚为壮观。
旅鸽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候鸟,长着长长的尾巴。它的上体羽毛是蓝灰色的,喉部和胸部为棕色,尾巴上的羽毛为灰色。它们常把巢建在树上,巢都是用细细的树枝构成的。
17世纪早期,一位名叫乔司林的新英格兰人这样写道:“我曾在春天里见到一群鸽子,数量有好几百万。当它们返回南方经过密可马斯时,绵延五英里之长,我认为鸽群无头也无尾,既没有长度,也没有宽度,十分密集,使我连太阳都看不到。它们的巢挨着巢,树与树之间由鸽巢连成一片,形成几英里长的松树阵。但是近年来,其数量大为减北美旅鸽少,英国人用网捕捉它们。我在波士顿买下10多只鸽子,只花了三便士,其羽毛已被拔掉,内脏也被挖掉。”
旅鸽灭绝是继渡渡鸟之后又一个最为著名的事件。如果说大象鸟是已知现代灭绝的体形最大的鸟,那么,旅鸽则可算得上目前所知聚群最大的鸟。
当欧洲人到北美大陆后,旅鸽的厄运也就从此开始。由于旅鸽肉味鲜美,开始遭到他们大规模的围猎。从此,旅鸽也就一步步走向了灭绝。当时鸽肉在市场上轻易买到,密歇根州一个季节里就捕获了750万只旅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旅鸽从几十亿猛减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到了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被贪婪的猎人打死了。就在这之后,美国政府曾登出这样一个特殊悬赏:谁要是找到一只旅鸽便可得到1500美元的奖励。当时各地人都在为此议论纷纷:旅鸽原来不是一种很普通的鸟儿吗?为什么突然间变得这么值钱了呢?可是没有一个人得到奖赏。
在野生旅鸽灭绝之后,人们想用人工饲养繁殖的办法使旅鸽种群恢复,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到了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旅鸽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当时许多人围在它的身旁掉下伤心的眼泪,因为人们从此再也看不到这种美丽可爱的动物了,再也看不到它们迁徙时成千上万的壮观景象了。
如果你有幸到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在展厅里你就可以看到:“玛莎”站在一根树枝上,长长的嘴,尖尖的尾巴,展翅欲飞,但它永远告别了蓝天白云。它再也不能动,也再也不能叫,更不能吃东西了。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而且是一只标本。“玛莎”那永不闭合的眼睛圆瞪着,那永不饶恕的目光似乎在谴责着人类,又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记住往昔沉痛的教训。
新西兰椋鸟
相传,新西兰原来是一个荒岛。有一个叫库珀的航海家乘坐7艘巨大的独木舟从夏威夷出发,沿落日的左方向航行,发现了这个岛屿。当时,他称这个岛屿为阿奥特亚罗瓦,意思是“长白云之乡”。又过了大约400多年,大量的夏威夷人带着食物和种子,按照库珀的路线来到这里定居,他们就是毛利人。
毛利人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的精灵。每当遇到重大的活动,他们都要到河里去作祈祷,而且还相互泼水,以此来表示宗教仪式上的纯洁。而新西兰椋鸟则是毛利人心中的神物。当他们举行仪式的时候,长老总是用椋鸟来祭祀神灵。
新西兰椋鸟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鸟。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的森林里,常常发出啾啾的叫声。虽然雄鸟与雌鸟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它们需要很大的势力范围,所以它们原来的数量就很少。由于这里的原始森林雨水充足,它们又常常被称做“雨鸟”。
新西兰椋鸟长得和家鹅一般大小,长长的尾端是白色的,身上有黑白的花纹。它们的突显特征在嘴上,不管是雄鸟还是雌鸟,它们的嘴角部是截然不同的,两边都有引人注目的肉垂。它们在寻找食物的时候,雄鸟和雌鸟因为嘴形的不同而分工不同。雄鸟的嘴像啄木鸟一样,它必须啄去树皮寻找缝中的小虫,而雌鸟的嘴是长长的、弯弯的,对于在细小树缝中觅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此,雌鸟常常在雄鸟无法对付的小洞中寻寻觅觅。
1835年,传教士威廉首先让欧洲人了解到新西兰椋鸟的存在。土著人为举行仪式捕捉新西兰椋鸟的行为并没有使它们的数量减少,但是随着欧洲移民来到岛上开垦原始森林,它们的生存也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一只只鸟同时也成了枪口下的牺牲品。
不久,真正的威胁来临了。20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国王夫妇访问新西兰,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国王将当地人奉送的新西兰椋鸟的羽毛插在帽子上,当地人和欧洲的贵族,有钱人纷纷效仿。1907年12月28日,最后一只新西兰椋鸟在森林中死去。生物学家发现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牌,留下这样一句话:“再见,新西兰。”这似乎说出了新西兰椋鸟最后的哀叹!
千奇百怪的鸟类
美丽的火烈鸟
在肯尼亚西部,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贯穿着整个纳古鲁湖。在这个深壑万丈、险景不绝的峡谷中,隐藏着一潭潋滟的湖水,这就是纳古鲁湖。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裂谷区,聚集有近400万只的火烈鸟,位于赤道线上的纳库鲁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烈鸟聚居地,被称为“火烈鸟的天堂”。
这些生活在纳古鲁湖的火烈鸟群,历来被称为“世界禽鸟王国中的一大奇观”。湖面上,它们身披白中透红的粉红色羽衣,两条长腿悠然挺立,红的色调更深一层。远远望去,周身红得就像一团烈火,两腿则红得就像炽燃的两根火柱。修长的双腿倒映水中,好像要把火引烧到湖底;两翅不时轻舒曼抖,在湖面掀起道道红色的涟漪。如落英逐逝水,似朝霞映碧池,给雄险的大裂谷平添了几分优柔妩媚的韵致。
火烈鸟喜欢群居,这种喜欢扎堆生活的大鸟,往往成千上万只甚至更多的聚集在一起。从高空看,遍地通红,绵延好几千米,就像一块巨大的红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腾的红色波涛……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会发明“孵卵器”的鸟
在澳大利亚的沿海区域,有许多的大树叶堆。就像是孩子做游戏时里埋的原来是鸟卵,营造这种大树叶堆的鸟就是被称作“营冢鸟”的孵卵器。
营冢鸟产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群岛、西萨摩亚群岛等地的丛林地带,它的身体大小和家鸡差不多,羽毛以黑褐色为主,但头部大多无毛,皮肤裸露。营冢鸟飞翔能力不强,它们大多数时候更需要找好一块地方,用爪在地面上挖一个坑,然后将大量的树叶堆起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树叶腐烂发酵,产生出大量的热的时候,雄鸟每天都来检查堆内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5度左右时,营冢鸟便在堆里产下卵。
等卵产下后,雄鸟将洞用土掩埋,以保持卵室的温度。这期间,雄鸟精心地守护着卵室,随时调节温度,温度过高时,它挖开洞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就赶快堆土保温,就像一个称职的父亲在照顾幼儿一般。营冢鸟的这种孵卵的树叶堆,真不愧为最原始的“孵卵器”!雏鸟孵化出来以后,不到一天,它就远走高飞,自谋生路去了。
能吃猴子的猛禽
有一种禽类,它们非常有力,往往是森林中猴子的天敌。这些吃猴的猛禽中最著名的要算南美洲的角雕、非洲的冕鹰雕以及东南亚的食猴鹰了。
角雕角雕大都栖息在大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丛林中,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力的一种猛禽。它身体大约有1米长,体重达9千克。长着一对宽而短的翅膀,长长的尾巴,头顶上耸立着两个黑色的羽冠,嘴短而有力,足趾大得出奇。它经常在丛林中作短距离的飞行,一旦发现猴子,就会从天而降,来个突然袭击。虽然猴子的动作敏捷,但仍逃不过来自天空的角雕的魔爪。角雕的繁殖能力很低,每年只产一枚卵,并且它又是出没于密林中,因此显得特别珍贵。
冕鹰雕也是一种大型猛禽,它们大都生活在非洲。它的身体略比角雕小一点,体长大约85厘米,体重在4千克左右。它在树上建巢,并且用树枝将巢筑得很大。这种巢建完后,往往能用很多年,它们只是每年添加一些树枝、草叶等就行了。每当有敌害接近巢穴的时候,冕鹰雕往往先用恐吓来吓退敌人,或者来一个勇猛的进攻。如果不加戒备,就会被它抓伤。
食猴鹰长得很艳丽,它身上大部分的羽毛呈黄色,前半部分是深褐色,后半部分是浅黄和白色相间。每当遇到敌害的时候,它就竖起全身的羽毛,显得威武强壮。它的眼睛是蓝色的,眼圈为红褐色,并且非常敏锐。上喙带钩,十分尖利。
食猴鹰,顾名思义,主要以猴子为食物。当它发现了猴子的踪迹后,就闪电般地俯冲下来,先将猴子的眼睛啄瞎。这时候,猴子即使再机灵,也没法逃脱了。
食猴鹰的寿命比较长,一般能活40多年。但是,食猴鹰每年只产一枚卵,比鸭蛋稍微大一些,白色,繁殖率很低。再加上人们的滥捕,目前食猴鹰的数量越来越少。据动物学家估计,在东南亚的棉兰老岛仅有20只,在吕宋岛偶尔能看到几只。即使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林区,作为食猴鹰的自然保护区,但它们也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动物与动物之间就是这样互相残杀,才得以维系自己的生命。弱肉强食,是自然界动物生存的定律,任何物种都逃脱不了“物竞天择”的命运。
会捕蛇的鸟
在非洲热带草原和开阔森林地带,生活着一种相貌和习性都很独特蛇鹫的鸟,这就是蛇鹫。
蛇鹫是非洲特有的鸟类,栖息地遍布非洲。蛇鹫总是成对或者小群地在草原上游荡,以地面小动物为食,它快速有力的啄击能使很多小动物当场命丧黄泉。因此人们说,蛇鹫是长翅膀的沙漠王者,如同狮子和猎豹一样,蛇鹫构成了非洲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地处非洲大陆南部的南非还把它强悍的身影搬上了国徽。
蛇鹫身形高大,雌鸟和雄鸟长得十分相似,有十多岁孩子那么高。它的外貌十分奇特:头钩喙似鹰,长腿似鹤,头顶羽冠。羽冠在平时如发辫般低垂,而当被激怒或者紧张时就会高高竖起。蛇鹫的喙短粗带钩,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让人想起美洲的长腿冠鹰。上身披洁白羽毛,翅膀后部和尾部则覆盖着黑色羽毛。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羽毛极长,坚硬地向后面竖着,仿佛一把戳向身后的长矛。蛇鹫的腿像鹤腿一样修长挺拔,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看起来好像穿着一条马裤。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使时常行走于灌丛的脚部不致受到伤害。平常,蛇鹫就是这样迈着自己纤巧的长腿优雅地在非洲草原上走来走去——文雅的风度和独特的模样在猛禽家庭中独树一帜,使人很难想象它们捕猎时的凶猛。蛇鹫的腿是所有猛禽中最长的,以至在进食或者饮水的时候,它必须弯曲双腿蹲在地上才行。这长长的双腿看上去虽然纤细伶仃,却威力巨大,用力一踢可以对猎物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不过,蛇鹫脚爪的握力不强,无法像短趾雕那样施展“无影掌”来对付敌人。
蛇鹫拥有几个名字,都有有趣的来历。在拉丁人中,人们叫它“射手”,来自于它用长腿大步走路的姿态和射手迈开马步准备射箭的姿势极其相似。在英国,人们又叫它“秘书鸟”,来自于它脑后的几根桀骜不驯的飘羽总使人联想起中世纪耳朵上夹着羽毛笔的抄写员。不过,这个文绉绉的名字似乎不太适合它猛禽的身份。于是最近又有人给了它一个阿拉伯语名“捕猎鸟”,这也许更加符合它的性格。
蛇鹫还会捕蛇。许多年前,一位在非洲进行研究的鸟类学家曾报告说,他看到了一只蛇鹫捕食一条长达6米的蛇。这条新闻立刻引起了轰动。但是,人们发现蛇鹫常吃鼠和昆虫,就是没人看到过它捕蛇。
20世纪50年代,一位自然学家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一天,他在观察蛇鹫时,突然发现有一条120厘米长的眼镜蛇爬向蛇鹫。蛇鹫发现了,就与蛇开始“外围作战”,最终毒蛇葬身鸟腹。
知识点
火烈鸟的分类
火烈鸟的分类问题是鸟类学的一个著名难题。简单来说,在分类学家眼中火烈鸟似乎是一个由一部分鹳的结构和一部分鸭子的结构拼接而成的怪物,所以主张把火烈鸟划为鹳形目的分类学家和划为雁形目的分类学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据。比如说:火烈鸟的骨盆结构和肋骨构造和鹳类类似,火烈鸟的卵白蛋白质跟鹭类接近。火烈鸟,尤其是幼雏的行为跟雁形目非常像。火烈鸟成鸟长蹼,而且羽毛防水,这都跟雁形目相同。此外连叫声两者都像!作为折中的分类方案把火烈鸟提升到目的层次,单立火烈鸟目。而分子生物学家通过DNA杂交实验研究发现,跟火烈鸟的DNA最接近的鸟类却是一类小型鸟类:鸻形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